关于激荡三十年读后感800字精选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44.46 KB
- 文档页数:8
关于激荡三十年读后感800字精选文档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1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借用这样一句颇为矛盾的话语可能的确反映了1978到2022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
改革开放早期、初期,在国家呵护和政策扶植下一批国营企业拔地而起,茁壮成长,但当时代渐渐步入改革开放成长期后,国家开始放手这些溺爱的“孩子”时,他们开始掉队了,他们原有的市场开始不断遭到自主能力更强的民营企业和私有企业的猛烈蚕食,有些国企甚至砰然倒下。
这10多年间,国营企业、私有企业、以及股份制公司的兴衰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有强烈的政府和民营资本博弈的色彩,改革之前,政府掌握了基本上所有的经济资源,而改革便是让民营资本一步步向国有经济领域发起进攻,这其中有成功,有失败,有挣扎,于是便有了书中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中国企业的三十年历程,有多少激动人心的辉煌,就有多少令人揪心的陨落。
过去我们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现在我们发现,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一时风光无限,不久就销声匿迹。
即便是一些巨型企业,也难以幸免地经历了从神话到噩梦的轮回,“泰坦尼克现象”此起彼伏。
究其原因:正是在这个激情年代中,中国企业界和企业家形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市场运营模式和思维,涌动在激情之中的那股不可遏制的投资和扩张冲动,上演了一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企业崛起大戏,可也正是这种过度泛滥的激情把中国的市场推向了新的无序和盲动,使如今的中国市场呈现出非线性的迷乱态势。
更要时刻警觉的是,一旦我们因盲目自信、自我膨胀、急功近利而丧失理性,就有可能撞上那足以令船毁人亡的冰山一角。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懂得了两个道理,时势造企业,识时务者为俊企业。
在中国特定的国情背景下,事业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及时关注中央的政策
走向,把握历史的风向,因为根据“丛林法则”——存活下来的物种,不
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
最积极反应的物种。
只有能够不断适应政策及时代变化的企业才能长治久安,才能长盛不衰。
企业这样,人亦如此!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2
这段时间,我仿佛回到了风起云涌的那个动荡的年代,我被一股浓浓
的中国商业历史的厚重感所包围,有一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这本书就是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撰写的《激荡三十年》,使得我不得不利用闲暇时间
快速地读完它,读着读着,我总会有一种血脉贲张的冲动。
该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年大国崛起
的长达三十年的中国经济史上发生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事件以及推动、
影响这个经济历程的重要人物,在这个特定的阶段实在有太多太多值得大
书特书的人和事,写这部书自然具有非凡的史诗意义!
柳传志、王石、丁磊、张潮阳、倪润峰、张瑞敏、步鑫生、牟其中……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重新在这部书里跳跃出来,兴奋着我的神经。
他
们是三十年改革历程中涌现出来的时代弄潮儿,他们是无烟商战中的英雄,他们是第一批敢于冲出“禁锢”的条条框架,勇敢往前迈步的改革先锋,
他们为中国的经济的“破茧而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
经验!读到关于他们的已经熟悉的、还有陌生的故事,我的敬重之情油然
而生。
他们没白活一回,他们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值得我学习!
1978年至20年,差不多是跟我同出生、同成长的一段历史!时光荏苒,我从一个懵懂孩童长大成一个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有一些想法的青
年。
我不曾身临其境感受那些经历了后激进思潮涌动、致富的念头蠢蠢欲
动的场景,不曾经历那“投机倒把”时的只要胆子够大发迹就很简单的
“淘金年代”,不曾经历那“脑体倒挂”时期的迷茫,不曾深刻感受到亚
洲金融危机到来时的恐惧……可是,作为一位当代知识青年,如果不了解
如此近的中国商业史,就是与时代脱节,就是不完整的人生。
幸好,我有
幸借助这部《激荡三十年》比较完整地了解了这段重要的中国经济史,同
样能感受到那已然逝去的三十年的波澜壮阔,也恨自己晚出生二十年未能
也投身到那激荡的岁月中,----或许未来我能一试,在这个更加多元化、
更加复杂的年代,以史为鉴,为的是更好地走好未来。
每一位关注中国经济的人都应该来读一读这本书。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这本书不能不读。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3
三十年风起云涌扑面而来,八千路英雄豪杰绝尘而去。
这是我在读了《激荡三十年》后的感喟。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不平凡的阶段。
它源起于“”后百废待兴的危急时刻,发端于国家领导人举目四望后
的英明决策,是十三亿人民决绝地告别贫困、追求富裕的迫切愿望众志成
城地书写了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是一个大国在三十年时间从3624.1亿
元向300670亿元波澜壮阔迈进的历程。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
总结、反思、表现这三十年历史的书籍、纪录片、影视剧数不胜数。
在此,我向大家推荐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激荡三十年》(上、下二册)。
它以编年的体例,网罗大量的素材,以一个记者敏锐而独特的眼光,一年年、一件件、一笔笔忠实地记录了自1978年来每一年可堪载入史册的大
事及人物。
年代并不久远,那些曾经在报纸上、媒体上吸引了全国经济界、企业界、政界、市场和民间的大事件、大人物、大品牌,那些耳熟能详的人名、地名、产品名,如繁花般在眼前闪现,如群星般璀灿闪耀。
在历史的机遇
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
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
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
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一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
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
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
就好像两
队接力赛,一队已经跑到了第三棒,另一队还在进行一、二棒的交接。
这
是值得深思并需要急切加以改变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才能说
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了发展的活力。
三是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命运值得我们悲悯和关注。
改革就是突破,
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
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
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
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
然而,法律的壁垒、
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
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
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
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
因此,如何
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
对民族、对人性的责任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
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的问题。
第四,核心技术始终是中国制造的软肋。
技术在古代被视为奇技淫巧,从业者“工”也被排在士、农之后,社会地位仅高于商。
对于技术的重视
应该是从建国后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时开始的,但我们的技术分层就像是
中国的劳动力分层,有尖端的科学家和低端的农民工,就是缺少中端和高
端的技师和工程师。
我们的宇航员实现了太空中漫步,与老百姓生活质量
息息相关的家用电器的核心技术却没有一项是中国自己的。
实践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引不进的,不是我们不想要,是
人家不愿给。
核心技术是科研人员智慧与心力的结晶,它需要全社会对领
先技术、产品的选择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员沉静而不浮躁地攻关克难,
还需要商家不以价格为利器而赤膊上阵。
但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从
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中国的产品以其质高品优走向世界的时候,期
望中国的技术也能在自己的产品中占一点份额。
三十年急流已趟过。
在新的阶段,我们还将述写新的历史。
回望《激
荡三十年》,希望我们能走好今后发展的每一步,希望我们的国家与民族
如山岳般在地球上稳健崛起、平视群雄!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4
为了响应学习型团支部—读书月活动的开展,我从我们08二支部读
书月第三期活动推荐书单中选中了这本扣人心弦的书——《激荡三十年》。
书中记记载了祖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数百位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如王石、刘永好、任正非、柳传志、史玉柱等这一代人的发家史和奋斗史
以及像丁磊、陈天桥、马云、江南春、求伯君这一代在中国IT界叱咤风
云的精英人物,并且记述了年广九、孙大午、褚时健、牟其中、唐万新、
禹作敏、张国等经历了命运沉浮的商业。
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
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
花一现的悲剧人物。
无论如今他们依旧被鲜花簇拥,或者沦为阶下囚,他
们见证了经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和世事变迁,他们是
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
读完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明白一
个道理:永远都不要忽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的、可畏的、令人尊敬的顽强
生命力和创造力。
如网易丁磊若干年后讲的那样,“在三十岁之前,我最
大的收获不是赚到两三个亿,而是有过亏掉两三个亿的经历”。
牟其中和
储时健们更应该赢得我们的尊敬和感谢,他们从未输给过市场本身,他们
输给的是体制,他们输给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束缚,他们的失败给前进
中的改革上了最深刻的一课。
改革开放,归根到底就是解放曾经被牢牢束
缚的人性,让人性释放出伟大的光芒,为我们指引向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三十年的中国企业奋斗史,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算是很短的一段,但
它创造的财富是巨大的。
随着历史潮流的不断前进,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
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的:“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
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
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
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
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
我始终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如今大三的我们快面
临一个就业问题,在我们踏进社会的圈子里,会有困难、沉浮、甚至低谷,但是只要我们向书中的企业家们学习,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一切的障碍都会成为我们的垫脚石,激励着我们前进。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5
阅读《激荡三十年》,是一个百味杂陈的过程,带入感、激动、愤青
乃至莫名的悲壮,直至最后一页。
带入感,因为对这段历史有交集或者说
自己就是伴随着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清晰地记得自己上大学时还需要带
粮票,那时学校食堂的馒头也才3分一个,及至后来的中关村兴起、20
年互联网泡沫、股市狂热,再到当下的移动互联网,回忆没有任何门槛;
激动,主要是被企业家的故事挑弄起来的热情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躁动;愤
青乃至悲壮,则更多地是看到种种失败以及背后无以言尽的曲折痛苦,特
别是这种失败背后的体制和时代原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奈与无力感。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
不
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
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
为每一个改革
的失败者惋惜,为每一步历史的跨越感动喟叹。
这是令每一个了解、历经
这段过程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
空间跨度如此之广,所述人物、事件如
此丰富详实,《激荡三十年》展示给我们的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成败得失。
当年那些曾轰动一时的争论或者个案在今天的一代人看来,或许早已成了
历史的饭后谈资,但当我们透过时光的长河以另一种方式触摸曾经离我们
很远却又分明很近的中国改革史,一种悲情油然而生。
在时时因为好奇而
掰开手指计算1978-20那三十年里每一个充斥着原始资本积累中不可避免
的血腥和铜臭味道的故事时,这种震撼又远远超出听故事所能得到的快感。
这是从骨子里流淌着中国人不屈躁动血液的三十年。
19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
的斗争史,至今依然。
三十年间市场主体的力量变换与博弈,是文中最为
精彩的演绎。
在时光的推进中,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
在中国的大地上纵横捭阖、异彩纷呈。
相比国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
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
什么与对手抗衡。
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
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更是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
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
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己的企业在体
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
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
这其中自然有机遇问题,也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
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营企业家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往
无前的气质。
历史的洪流滔滔而过,作为后来人,我们回顾历史,总会有千般感触,也只有后来人的事后诸葛亮,才能查觉到历史的冷酷,理解重大事件当事
人的喜悦、辛酸和进退维谷。
中国过去的三十年是高呼改革的三十年,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变化起伏可谓波澜壮阔,“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
锐不可当。
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
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吴晓波以此作为题记确实恰如其分。
每
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参与历史的方式,每一种方式又都暗示着历史的必然
选择,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清冷,光阴百代,时间亦然。
时间会冷却
所有的喧嚣和躁动,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力量,稳步推动历
史前行。
隐约中,我们感到今天所处的环境从某种维度上恰如三十年前的中国,机会与挑战并存,旧的秩序不再适用,新的秩序等待肇始。
无论是国家、
企业乃至个人,都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存在,都会茫然、犹豫甚至犯错。
但是只要坚持方向,有勇于开拓创新、推翻自我的精神,前景一定光明。
甚者,唯有如此才有新生的可能。
而身处其中的个体,如何调整自己、设
定个体的方向则各有主张。
是坚定跟随外部环境,享受政策红利,还是执
着于自己认定的方向,等待风口的到来,相信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