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108.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下面是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古代货币:古代中国货币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在这个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货
币是贝壳、铜制品和布帛等实物货币。
2. 金银货币: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至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中国开始使用金银货币。
这些货币的使用主要源于对金属的认可和接受。
3. 铸币制度的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铸币制度。
汉朝采用铜作为主要的货币材料,铸造了大量铜钱。
4. 纸币的出现:唐朝(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使用纸币的朝代。
唐朝发行了大量的纸币,方便了交易和贸易。
5. 表记货币:从宋朝(960年至1279年)开始,中国开始使
用银锭和铜锭等表记货币。
这些货币通常以一定重量的银和铜为基准,用于计算和结算交易。
6. 元朝(1271年至1368年)发行的大额铜钱:元朝以大额铜
钱的发行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这些大额铜钱通常有较高的含铜量。
7. 近代纸币的发行:清朝(1644年至1912年)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发行纸币。
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纸币逐渐取代了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8.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并发行了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
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包括货币改革、外汇制度改革和金融市场改革等。
以上是中国货币的主要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货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中国古钱币的演变先秦货币金属贝是商、周时期流通的货币。
至春秋战国中期,以劳动工具为原形的新的货币形态出现了,主要是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
(I)、布币布币是由一种铲型农具“镈”演变来的。
在古代“镈”与“布”通用。
布币在形制上有空首布和平首布之分,空首布是早期的货币,有平肩、斜肩和耸肩三种形式。
流通于春秋时期和战国初期。
平首布是后期的货币,是由空首改为平首,币文多有祈字,所以也称祈布。
祈原义指斧,后逐渐演变为重量单位。
布有半祈、一祈、二祈等,祈布有小方足、尖足布、圆足布等形式,流通干战国后期。
三孔布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铸币,至今出土和传世极少,是中国古币的珍品。
(2)、刀币刀币是由一种工具“削”演变来的,各地流通的刀币形制相差较大,刀币最先源于齐国,统一于“齐法化”的形式,“齐法化”习称三字刀,后流通到燕赵等地。
刀币有齐刀、尖首刀、明刀和直刀等形制。
流通于战国时期,齐法化刀是齐刀的代表。
(3)、环钱环钱是仿纺轮的形制铸成的,分为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两种。
前者与纺轮相似,后者则象征古人所指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点。
环钱流通始于战国中后期。
(4)、蚁鼻钱蚁鼻钱是仿海贝的形态制成的,呈椭圆形,正面突起并铸有阴文,背面扁平。
因钱面上有阴文,加上又有穿孔,犹如怪异的人面,故俗称“鬼脸钱”。
流通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5)、早期金银币黄金和白银作为贵金属早就被古人所珍爱,并用于铸造货币。
楚国铸造一种带有铭文的金饭,称为“郢爰”,这是最早期的金币。
还有一些地区用白银铸造布币,这些可谓是最早期的银币五铢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从此,中国货币开始进入以铢两为单位,以铜质为主要币材的年代。
西汉初年的币制基本上是沿袭秦朝的币制,只是重量上锐减。
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始铸五铢钱。
由于铢钱制作精美,重量适中,流通便利,因此,尽管随后的几个朝代时铸时停,但五铢钱始终处于主要货币的地位。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内容如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远古时期的实物货币时代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还处于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状态,没有出现专门的货币。
当时人们只能通过实物交换的方式来获取所需物品。
一些具有一定价值和保值功能的物品,如贝壳、玉器等就成为了当时的"货币"。
2. 铜钱时代
公元前6世纪,秦国开始铸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铜钱,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铜钱时代。
铜钱统一了全国货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之后的历代朝代也广泛使用铜钱。
3. 纸币时代
公元960年,北宋政府下令全国通行纸币,标志着我国进入纸币时代。
纸币的出现大大简化了货币流通,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其后元、明、清等朝代也广泛使用纸币。
4. 近代货币时代
1890年,清政府开办中国第一家政府银行——湖北官钱局,发行银元券,标志着近代银行券时代的开始。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发行法币,统一全国货币。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首次发行人民币,标志着人民币时代的开启。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此后,人民币不断完善,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货币。
我国货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的实物货币,到铜钱、纸币、近代银行券,直至今天的人民币时代,反映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中国古代的货币演变过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
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
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
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我国钱币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的钱币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从那时起,中国开始使用金属币作为货币交换的媒介。
在古代,中国的钱币主要是青铜制成的。
最早的钱币形状类似于铲子,称为铲钱,上面通常刻有文字和图案。
后来,钱币的形状逐渐演变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方便穿线以便挂在绳子上。
到了秦汉时期,钱币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铸币技术的发展使得钱币的形状更加规整,图案也更加精美。
而且,钱币上开始出现了各种官方铭文,比如皇帝的名字、年号等等。
这些铭文不仅使钱币得以辨别真伪,还帮助了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
在中国的钱币发展历程中,一些特殊的钱币时期也值得提及。
比如北宋时期,有脆钱和活钱两种类型的钱币,脆钱容易断裂,而活钱则相对耐用。
明代时,出现了铜元和银元,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清朝时期,辅币逐渐减少,铜元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钱币逐渐与世界接轨。
20世纪初,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铸币技术,铜元的制作也更加精细。
此后,中国的钱币历程经历了辗转的时期,从被西方文化影响,到金圆券的发行,再到建国后的人民币改革和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的钱币历史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过程。
从最早的青铜币到现代的纸币,每一种钱币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钱币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迁,是中国历史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历朝古钱币发行年代及常识汇总下面开始:秦朝:(前221~206)发行钱币:秦半两秦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西汉:(前221~23)1)帝王:高祖(刘邦)发行钱币:三铢半两、榆荚半两西汉三铢半两与四铢半两2)帝王:少帝恭(刘恭)发行钱币:八铢半两八铢半两3)帝王:少帝弘(刘弘)发行钱币:五铢五铢4)帝王:文帝(刘恒)发行钱币:四铢半两四铢半两5)帝王:武帝(刘彻)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发行钱币:三铢钱、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西汉美品郡国五铢6)帝王:昭帝(刘弗陵)年号:始元、元凤、元平发行钱币:昭帝五铢昭帝五铢7)帝王:宣帝(刘询)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发行钱币:宣帝五铢、小五铢宣帝五铢8)帝王:元帝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发行钱币:四出五铢四出五铢新(8~23)1)帝王:王莽(莽巨君)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发行钱币: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 国宝金匮直万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王莽契刀五百2)帝王:更始帝(刘玄)年号:更始发行钱币:更始五铢、铁半两五铢更始五铢东汉:(25~220)1)帝王:光武帝(刘秀)年号:建武、建武中元发行钱币:建武五铢2)帝王:灵帝(刘宏)年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发行钱币:四出五铢四出五铢3)帝王:废帝(刘弁)发行钱币:减边五铢、延环五铢4)帝王:献帝(刘协)年号:初平、兴平、建安、延康发行钱币:董卓五铢(无文小钱)董卓五铢三国一、魏(220~265)1)帝王:文帝(曹丕)年号:黄初发行钱币:沿用汉五铢汉五铢2)帝王:明帝(曹睿)年号:太和、青龙、景初发行钱币:压五压金五铢压五压金五铢二、吴(222~280)帝王:大帝(孙权)年号: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发行钱币: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大泉五百三、蜀(汉)(221~363)帝王:昭烈帝(刘备)发行钱币:蜀五铢直百五铢直百直一. 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蜀五铢两晋(西晋、东晋)一、西晋(265~316)1)帝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发行钱币:沿用旧钱2)帝王:惠帝(司马衷)年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兴、光熙发行钱币:一类小型私铸泉泉、货货、货泉、布泉、货布可能为当时豪强铸造私铸泉泉二、东晋(317~420)1)帝王:元帝(司马睿)年号:建武、大兴、永昌发行钱币:赵王石勒造“丰货”2)帝王:明帝(司马绍)年号:永昌、太宁发行钱币:沈充造“沈郎五铢”3)帝王:成帝(司马衍)年号:太宁、咸和、咸康发行钱币:成汉李寿造“汉兴”钱3)帝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隆安、元兴、义熙发行钱币:北凉造“凉造新泉”4)帝王:恭帝(司马德文)年号:元熙发行钱币:夏造“大夏真兴”南北朝 (420~581)1. 南朝:宋(420~479)1)帝王:文帝(刘义隆)年号:元嘉发行钱币:四铢2)帝王:孝武帝(刘骏)年号:孝建、大明发行钱币:孝建四铢、大明四铢3)帝王:前废帝(刘子业)年号:永光、景和发行钱币:两铢、永光、景和、孝建(二铢)2. 南朝:齐(479~502)帝王:武帝(萧赜)年号:永明发行钱币: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3.南朝:梁(502~557)1)帝王:武帝(萧衍)在位时间:502~549 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发行钱币: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2)帝王:敬帝(萧方智)在位时间:555~557 年号:绍泰、太平发行钱币:四柱五铢、两柱五铢4. 南朝:陈(557~589)1)帝王:文帝(陈倩)在位时间:560~566 年号:天嘉、天康发行钱币:天嘉五铢2)帝王:宣帝(陈顼)在位时间:569~582 年号:太建发行钱币:太货六铢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过程一、贝壳货币时代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
贝壳因为形状美观,易于保存和携带,被人们广泛接受作为交换媒介。
贝壳货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二、青铜器货币时代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货币。
青铜器货币的形状和功能比贝壳货币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青铜器货币通常采用不同形状和纹饰的青铜器,如刀、斧、铲等,用于交换和支付。
三、金属钱币时代金属钱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进步。
最早的金属钱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钱币主要是铜质的,形状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
这种方孔钱的使用,为后来的铜钱奠定了基础。
四、铜钱时代铜钱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货币形式之一,它的使用时间跨越了两千多年。
最早的铜钱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铜钱形状简单,多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钱的形状和铸造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铜钱,如方孔铜钱、圆孔铜钱、无孔铜钱等。
五、纸币的出现纸币是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的纸币被称为“交子”,是由政府发行的。
然而,当时的纸币并没有普及使用,主要是作为政府的官方票据来使用。
直到宋朝,纸币的使用才开始广泛普及。
宋朝的纸币被称为“官钞”,具有一定的信用背书,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
随着纸币的普及,人们不再依赖实物作为交换媒介,纸币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
六、金银货币时代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加,金银货币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的重要货币形式。
金银货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的金银货币主要是以金、银块或金、银圆形的形式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银货币的形状和重量不断变化。
在唐宋时期,金银货币的形状逐渐演变为扁平形状,称为“锭”,其上刻有各种花纹和文字。
在明清时期,金银货币的形状进一步演变为圆形或方形,上面刻有明确的面额和文字。
七、近代货币时代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货币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古钱币发展四步曲我国钱币自商代起源之后,在长达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钱币的形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根据各时期钱币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变化,我们将中国钱币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成钱币萌芽、纪地钱币、铢两钱币、年号钱币四个大的历史时期。
一、钱币萌芽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前12世纪的商代晚期开始,到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初年结束,先后历时400多年。
这一时期钱币的主要特征是:①钱币虽然已经出现,但形态上尚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铜贝模仿天然贝,原始布与一般生产工具铲的小型化。
②铸币原料采用当时铸造礼器、兵器、工具最常用的铜金属,对后世铸币长期使用铜料产生深远影响。
③存在着共同使用铜贝、原始布、铜金属块称量货币的现象,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种钱币体系的先河。
④钱币上尚没有文字出现。
总的看来,这时的钱币尚处于萌芽时期,但它为以后的钱币发展奠定了铸钱技术的基础。
另外,由于西周宗法制度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钱币的使用并没有能完全排斥民间广泛流行的“以物易物”交换活动和用其他物品作为货币的传统,钱币因而未能在商品流通中取得主导地位,这是迄今为止未能发现众多商周钱币遗物的根本原因。
早期贝币二、纪地钱币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初年开始,到公元前3世纪末的战国晚期结束,先后历时500多年,史称春秋战国时期。
通常又细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在商品经济方而,最显著的特点是商业化大都市的涌现和金属铸币的发展以及大量使用。
所谓纪地钱币,主要指在钱币上铸有地名、城邑名。
当然,当时钱文的性质比较复杂,还有纪天干、纪地支、纪数目、纪重量、纪交换值、纪范次、纪炉别、纪国名、纪币名等情况。
但主流是纪地性质,因此学术界通常把这一时期内的钱币统称为纪地钱币。
从钱币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看,经地时期的钱币较前有很大的变化,形成鲜明的时代特色:①钱币上出现了文字,这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和进步。
这些钱币文字性质不一,书体不同,它们为探讨钱币的流通范围、铸主、年代、币值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字依据,它们也是研究早已失传的秦、齐、楚、燕、赵、魏六国古文字的珍贵实物资料。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简介
第一章:古代货币的演变
自古以来,人类交换商品的方式多种多样。
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如贝壳、布匹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演变为金属货币。
在中国古代,铜钱是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
第二章:铜钱的发展
铜钱始于商周时期,最早的铜钱是用贝壳模制而成,后来逐渐演变为铜质的圆形或方形钱币。
在汉代,铜钱的制造工艺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铜钱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在唐代,铜钱的规格和重量得到统一,成为了中国流通最广泛的货币。
第三章:钱币的流通
自铜钱广泛流通以来,各个朝代都曾经发行过大量的钱币,其中不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在各朝代的钱币中,以清代的钱币最为丰富多样,而且制作精良,是钱币收藏家们最为热衷的收藏品之一。
第四章:现代钱币的发展
自20世纪初,中国货币制度逐渐走向现代化,国家开始发行纸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货币制度也不断完善,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至今已经发行了七套人民币。
在这过程中,钱币的作用逐渐被纸币所取代,但钱币作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的遗产,仍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中国古钱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它不仅是经济交易的媒介,更是历史的见证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古钱币的发展历程,了解其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中国古钱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此之前,我国一直采用贝壳、兽牙等特殊物品来交换商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那时的"货币"还非常单一,主要是青铜质地的圆形或方形铜钱。
这些早期的铜钱还非常简单朴素,上面常常刻有简短的文字或符号,一般不带有历代皇帝的名字。
中国古钱币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在秦代。
秦朝的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王朝体制。
这导致了财政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更加方便的货币来进行交易。
于是,在秦始皇时期,就出现了铸造有"半两"、"一两"、"五铢"等字样的铜质钱币。
这些钱币不仅规格统一,而且承认并广泛使用,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货币。
进入汉代,中国古钱币的形式和铸造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朝时期,钱币的正面开始刻有皇帝的名字和时期,增强了政治和权威的象征意义。
同时,钱币的形状也丰富了,出现了方孔、我的等不同形状的钱币。
这些改变不仅提高了钱币的辨识度,还进一步推动了货币的发展和经济交易的活跃。
到了唐代,中国古钱币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
唐代的钱币形式非常多样化,有大钱、小钱、包钱等等。
同时,钱币的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铸造技术更加精湛。
唐代的钱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还被丝绸之路所带到世界各地。
这些钱币的铸造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为唐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币在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也非常丰富多样。
宋代的钱币以方形为主,同时还有大号、小号之分,便于日常交易。
元代的钱币主要呈现圆形,标志着钱币形态的一种新的转变。
明代的钱币开始出现了各种不同字样和纹样的钱币,丰富了钱币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商周时期:贝币,是指先秦时期以海贝充当原始货币。
出土发现早在夏晚期,贝币已得到使用,商周时代则更为普遍了。
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币,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便于携带,学名为货贝。
春秋战国:布币。
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通的一种货币,由铲演变而来。
最早的布币,保留着铲的形状,所以也叫铲币。
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
其形由春秋时期的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而成。
秦汉时期:铜钱,古代铜质辅币,指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民国初年。
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
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
汉武帝即位后,国家统了新的货币一五铢钱。
它制作精良,百姓非常喜欢,一直用了7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唐朝: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两宋时期: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宋、金纸币名称之一。
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
流通不便。
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名为交子,代替铁钱流通。
元朝:这时的钱币包括通宝宝钞(纸币)、银锭,上面有蒙、汉两种文字。
元朝用宝钞的人非常多,不过也有人喜欢用银锭。
如果银锭有五十两重,就可以叫“元宝”了。
明朝:明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并且有明一代276年历史只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明熹宗,天启元年八月补铸完其父年号钱“泰昌通宝”随即开铸天启通宝。
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这时的主要货币是用白银制成的宝银(银元宝)。
虽然清朝也发行了纸币“大清宝钞”,但只用了十年就停用了清末时朝廷还从国外买了造币机,铸造了圆形无孔的钱币——龙洋银元。
中国古钱币知识大全一、钱币发展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其货币发展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
早期的货币多为自然物,如海贝、骨贝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出现了人工制造的布币、刀币等。
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货币制度,确立了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使中国货币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之后,中国历代王朝都颁布了各自的货币制度,铸行了具有各自特色的钱币。
二、钱币材质中国古代钱币的材质主要包括铜、铁、金、银等。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由于生产力和资源状况的不同,所铸钱币的材质也有所不同。
例如,秦朝时期主要使用的是青铜材质,而唐朝时期则主要使用的是铜和铁。
三、钱币类型中国古代钱币的类型繁多,包括布币、刀币、圜钱、方孔圆钱、通宝等。
其中,布币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刀币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圜钱主要流行于秦朝和汉朝,方孔圆钱则贯穿了中国整个古代货币史。
通宝则是中国古代货币的一种重要形式,自唐朝起开始使用,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四、钱币纹饰与图案中国古代钱币的纹饰和图案非常丰富,每个时期的纹饰和图案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例如,秦朝的半两钱币采用的是粗犷的线条和文字,汉朝的五铢钱则注重细腻的纹饰和图案。
此外,一些特殊时期的钱币还具有特定的纹饰和图案,如唐朝的开元通宝上常有各种美丽的花草图案。
五、钱币价值评估评估古钱币的价值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年代、材质、保存状态、稀有度等。
一般来说,年代越久远、材质越稀缺、保存状态越好、稀有度越高的古钱币价值越高。
此外,古钱币的品相、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也会对其价值产生影响。
六、钱币收藏与保养收藏古钱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选择品相好的古钱币进行收藏;其次,要注意防止古钱币受到物理损伤;最后,要合理保存古钱币以防止其受到化学腐蚀等损害。
保养古钱币则要注意清洁和防锈两个方面,可以使用柔软的布轻轻擦拭古钱币表面,避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进行清洗保养。
七、钱币市场行情古钱币市场行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状况、政策调整、市场需求等。
中国古钱的72变19岁,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
喜爱研究中国货币史、收藏历代古钱,能够熟练掌握纸币、邮票的整形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数次极为重大的演变:自然货币向金属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或元宝的演变,以及纸币的产生。
货币的起源——自然货币在我国远古时期,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也只是以物易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需求不断扩大,以物易物交换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了,于是人们急需寻找交换的中介物。
原始贝币产生于商代,距今已有约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钱币的始祖。
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因而成为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
由于它大小适中,具有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天然贝就逐渐充当了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海贝主要出产于我国的东海、南海等海域。
它作为货币的出现,反映了商代商业交流的情况,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贝币以“朋”为计量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大型海贝一枚中型海贝二枚北京保利2012春拍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时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铜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金属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从商朝中晚期至周,由于人口增多、农业进步、手工业发达、商贸往来频繁等诸多因素,促使货贝需求量猛增,故在当时又出现了许多仿制贝币,有石贝、骨贝等。
这类贝币形体都较小,其长绝大多数在1.2——2.4厘米之间。
中国古币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流通的货币,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货币发展历程。
了解中国古币的年代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下面是对中国古币年代常识的详细介绍。
1.造币起源和青铜货币时代(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古代的铸币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商代青铜形状货币。
这些铜形状货币通常是小型青铜器,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矩形等。
商代的货币以质量为单位,被广泛用于商品交换和官方支付。
2.刀币时代(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刀币是中国古代流通的货币形式之一,最早出现在秦朝。
刀币的形状与刀相似,故名。
刀币制作精细,一般有重刀和轻刀两种,重刀多用于官方支付和大额交易,轻刀多用于民间交易。
刀币流行了几个朝代,包括秦朝、汉朝、三国、晋朝等。
3.铜铁货币时代(公元618年-公元904年):铜铁货币是唐朝时期首次出现的货币形式。
铜铁货币的特点是,铜质中间有一个圆孔,可以穿上铁绳挂在腰间悬挂。
这种货币形式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唐朝末年国家财政困难问题,同时也方便人民携带和使用。
铜铁货币在唐朝、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广泛流通。
4.纸币时代(公元960年-现代):纸币是中国古代流通的一种重要货币形式。
纸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由北宋宰相赵普提出。
赵普在公元1023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称为“交子”,用以方便商品交换和减少运输负担。
之后,纸币制度渐渐普及,不同朝代的纸币外形、制度和面额都有所不同。
5.货币统一时期(1948年至今):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社会政治动荡,经济也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
为了整顿货币制度,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中华民国于1948年发行了人民币,终结了各种地方货币和私人银行券的混乱局面。
从此以后,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的法定货币,经历了多次和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古币年代常识可分为:造币起源和青铜货币时代、刀币时代、铜铁货币时代、纸币时代和货币统一时期。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对于了解中国货币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古钱币简介: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
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
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
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
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
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
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这枚世界罕见的虎斑宝贝,可以说是天然海贝中遗存至今的珍品大贝,也可说是三千多年前,作为货币的天然海贝的最高代表。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图见《千年传世珍宝鉴赏——土卷》53页096/098图)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
古钱币的发展历史展开全文古钱币指古代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
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中国钱币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渊源与由来编辑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
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
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
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
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
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
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
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1]钱币的历史编辑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最初以贝币作为交换单位)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
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晰,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最早的纸币编辑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实物和钞版均已遗失。
目前国内现已发现年代最早的“金代铜钞版”已为金泉钱币博物馆收藏。
历史演变编辑纲钱指国家或地方政权法定发行的一类钱币。
由一种纲钱的不同版别派生出“目钱”。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古钱币简介: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
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
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
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
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
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
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
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
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
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
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布币:春秋战国钱币,先后流通于周、郑、晋、卫、宋及韩、赵、魏、燕等国,其形制各有差异。
蚁鼻钱:俗称鬼脸钱,春秋战国钱币,主要流通于楚、陈、鲁等国,其形制各有差异。
刀币:春秋战国钱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其形制各有差异。
圜钱:春秋战国钱币,主要流通于东周及魏、赵、秦等国。
天圆地方---秦【前221年—220】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天下,统一六国。
在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以法律形式废除了战国时流通于各国的布币、刀币、蚁鼻钱,在圜钱的基础之上,推出全国法定的唯一流通货币秦半两。
“天道圜,地道方”(《吕氏春秋·圜道篇》),秦始皇以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赋予古钱币,代表不可逆转的皇权,作为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这一理念在中国几千年的钱币文化史中便被历代君王和百姓所接受,自秦半量问世以来,这种方孔圆钱的货币形制一直持续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那么将一种意识形态赋予钱币便是中国钱币史上的空前之举,千年的锈蚀依然没有掩去秦半两开创的方孔圆钱两千年历史的光辉。
秦半两秦始皇统一天下后, 以法令宣布,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规定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法定货币, 秦半两的标准为12铢,钱文以李斯的泰山石刻为代表的小篆,形体方长,线条圆润流畅,笔势瘦劲俊逸,体态典雅宽舒,从中可以感受到秦人统一天下后的端庄稳重。
大汉雄风---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年汉初,因政府无力掌控,允许明间私铸钱币,于是郡国诸侯,地方豪强便纷纷私铸,形制各异的榆荚钱风行于世,随后导致通货膨胀及后来的七国之乱。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
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从此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独步于大汉王朝的五铢钱又一次迎来了重大钱币史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汉末王莽时期的铸钱,它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铸材众多,形状各异,堪称一绝。
单从钱币艺术的角度来讲, 王莽时期的铸钱称得上是空前绝后,蔚为大观。
泉中国收藏界把“钱”又称作“泉”,也就是来源于这一时期,因为王莽相信谶纬之学,他夺了刘姓天下,而“刘”字繁写,由“卯、金、刀”组成,所以避讳“刘”字,同样违忌“金、刀”两字,钱字有“金”便用了“泉”字来代替了。
金错刀----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王莽时期的货币,在中国历史上始终为收藏者所青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形制别具,制作精良了。
在精美制作的基础上,新莽货币独有的纤秀书法,又被称作“悬针篆”,特别是错刀,由形容方孔钱的环和刀柄组成,环上用黄金镶错“一刀”两字,顶上有平五千字,俗称金错刀,独特精美的形式,使其在钱币史上传为佳话,为收藏家所珍视,并受到诗人吟诵。
这一时期,闻名遐尔的六泉十布仍然是今天众多钱币收藏家奋力攀登的一座收藏高峰。
五铢钱五铢钱相当精美,铜色浑厚匀称,文字端庄俊秀,并且采用了战国刀币、环钱边缘突起的轮廓,以保护币上的文字不致磨损,增加牢度。
同时这也正是为杜绝不法之徒凿边盗取铜料之风而想出的一个绝妙的办法,今天的硬币仍保留这种外廓以防止盗铸。
与过去不修边幅的钱币相比,五铢钱呈现出一种规范之美,体现出大汉鼎盛时代经济严谨的作风和沉稳大方的气派。
汉五铢在历史则第一次实现了货币本身的标准化,对古代货币史和整个中国的历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承启文明---魏晋南北朝钱币【公元220年-公元581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钱币流通突破了西汉五铢的钱制,名称呈多元化,不拘一格。
三国鼎立之时,魏、蜀、吴便实行着各自不同的货币制度和政策。
魏国实行以实物货币为主的货币政策,而吴,蜀两国都实行的是通货膨胀政策,推行大面额钱币。
两晋南北朝依然是以货币铸造和使用混乱为主要特征,过度性特征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以重量为钱名的传统特征遭到了破坏,各种钱币混合流通,形制、制作、文字,版别更是五花八门。
“一千钱长不过三寸”, “十万钱不满一捧”,魏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大分裂大内战,政治舞台走马式的更换便造成了质量轻薄的剪边钱、綖环钱、风行于世。
劣币的泛滥正是这种乱世在货币上的反映。
丰货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自称赵王(319年)铸于其都襄国(今河北邢台)之钱。
钱径2.4厘米左右,重2~3克。
分内外廓俱全及面无内廓者两种。
“丰货”二字篆书而见隶意,笔画壮实有力,横列穿孔两侧。
在计重计值的五铢钱系盛行之际,钱文“丰货”出现是一突破,然通行困难,未久即罢,故今传世丰货钱不多。
永光: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465年)所铸小钱。
形制颤似文帝孝建四铢,内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章法亦如薤叶篆,横列穿孔两侧。
径1.6厘米,重约1克。
旧谱因其重近二铢而称之“二铢钱”。
“永光”年号行六月改元,故永光钱出世绝少,至为珍稀。
开元盛世---隋唐钱币【公元581年-公元960年】隋王朝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迈向它的顶峰,经济上这时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隋文帝改革币制,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在各地设关卡置样。
历史进入唐代,正如同唐代灿烂而辉煌的历史,唐代货币发展,同样迈上了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顶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改币制,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规定径八分,重2.4铢,每十文为一两,每一文的重量为钱,两以下采取十进制,开元通宝的铸行对中国古代的衡制改革,同时开创了中国货币宝文钱称谓的先河,带来了深远影响。
唐末五代十国更曾有多种藩镇铸钱,然而在钱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通宝所树立的中国货币的标准形象始终被奉为典范。
隋五铢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
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五”字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朱”头多呈方折。
外廓甚阔,面无穿廓,唯“?”字左侧多一竖划,横读似“凶”,故有“凶多吉少”之传。
文帝为统一币制,曾放五铢样钱令诸关查禁劣钱,遂又称“置样五铢”。
径2.4厘米、重3克左右。
后杨广在扬州开炉鼓铸夹锡五铢,铜色发白,世称“白钱”。
杨广嗣位后因国势腐败,私铸劣钱渐多,物价上涨,“米斗千钱”,以至产生剪铁叶、裁皮、糊纸为钱者。
开元通宝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经过长期的衰落沉寂之后,开元通宝迎来了中国货币史上的新纪元。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废除了五铢钱,改钱文为“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钱不再像“半两”,“五铢”那样命名,这标志着独立的钱的概念诞生了,人们意识到半两,五铢起决定作用的并不在于它的重量,而是为大家所认同在流通中的中介作用,从货币发展的进程来看,从实物货币、金属称量货币都存在着一种向符号化、抽象化、信用化演变的趋势,开元通宝正是在这一点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信用钱。
翰墨神韵---宋辽西夏金元钱币【公元960年-公元1386年】宋代的中国,经济在经历唐末五代动荡之后重新走上安定发展的道路,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宋代每年平均铸钱数超过唐代近20倍,同时,宋代铸造的多种多样的铁钱,也构成了中国货币史上最为复杂的铁钱制度。
宋代的钱文艺术可谓登峰造极,真,草、隶、篆、行,各种书体,介入钱文。
不仅许多名书法家大显身手,甚至连皇帝也技痒难忍,平炉争容。
淳化年间,宋太宗赵炅用真行草亲自书写御书钱,使一个年号钱具有3种书体,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的空前之举。
这一时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昙花一现,在适应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手段,而大元帝国的灭亡正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元丰通宝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铸。
面文有篆,行、隶三体,均旋读,小平,折二各式对钱计达百种以上,为宋钱中版式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之品种。
以小平中之隶书钱及背有月纹者为珍奇。
据传隶书有为苏轼所写者称“东坡元丰”。
另有大小铁钱,今展出土。
又有日本仿铸之“曲”头元丰及安南仿之“虎尾元丰”,后者珍稀。
崇宁通宝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
面文为徽宗亲书“瘦金体”,俗称“铁划银钩”,系徽宗御书钱中文字最秀美者,有小平、折五、当十等版别多种。
蔡京更铸折二及折五夹锡钱。
传世以当十大钱为多,小平稀少。
当十合背钱为难得异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