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 格式:pdf
- 大小:142.81 KB
- 文档页数:4
解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从课程标准的结构来看,2017 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三个重要的部分,同时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给予了相关案例,帮助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变与不变(一)课程性质在2017 年课程性质中明确了数学课程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了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课程基本理念两版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导思想均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相较于实验版课标着重强调教师注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变与不变(一)学科核心素养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对比,可以发现,2017 年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学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并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课程目标(1). 由原来是“双基”转变为“四基”与“四能”。
提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由提高数学能力转变为发展数学素养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基于抽象结构,通过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数学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关联。
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
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并且在社会科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现代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常常需要对网络、文本、声音、图像等反映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使数学的研究领域与应用领域得到极大拓展。
数学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
数学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探寻事物变化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
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基本理念1.学生发展为本,立德树人,提升素养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6)(一)课程性质 (6)(二)基本理念 (6)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6)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7)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7)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7)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7)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8)(一)学科核心素养 (8)1.信息意识 (8)2.计算思维 (8)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8)4.信息社会责任 (9)(二)课程目标 (9)三、课程结构 (9)(一)设计依据 (9)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9)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 (9)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10)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10)(二)结构 (10)(三)学分与选课 (11)四、课程内容 (11)(一)必修课程 (11)模块1:数据与计算 (11)【内容要求】 (11)【教学提示】 (12)【学业要求】 (13)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13)【内容要求】 (13)【教学提示】 (14)【学业要求】 (14)(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15)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15)【内容要求】 (15)【教学提示】 (15)【学业要求】 (16)模块2:网络基础 (16)【内容要求】 (16)【教学提示】 (17)【学业要求】 (17)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18)【内容要求】 (18)【教学提示】 (19)【学业要求】 (19)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19)【内容要求】 (20)【教学提示】 (20)【学业要求】 (20)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21)【内容要求】 (21)【教学提示】 (21)【学业要求】 (22)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22)【内容要求】 (23)【教学提示】 (23)【学业要求】 (24)(三)选修课程 (24)模块1:算法初步 (24)【内容要求】 (24)【教学提示】 (25)【学业要求】 (25)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25)【内容要求】 (26)【教学提示】 (26)【学业要求】 (27)五、学业质量 (27)(一)学业质量内涵 (27)(二)学业质量水平 (27)水平1质量描述 (27)水平2质量描述 (28)水平3质量描述: (29)水平4质量描述: (29)(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30)六、实施建议 (30)(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30)1.教学建议 (30)(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31)(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 (31)(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 (33)(4)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33)2.评价建议 (33)(1)评价的原则 (34)(2)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34)(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37)1.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37)2.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37)3.命题建议 (38)(1)关注品徳教育,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38)(2)以考查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 (38)(3)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命题指标,关注学生发展,突出能力考核 (38)(三)教材编写建议 (40)1.教材编写指导原则 (40)2.教材的内容选择 (41)3.教材的内容编排 (41)(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42)1.关于师资 (42)2.关于基础设施设备 (43)3.关于教学资源 (43)附录 (43)附录1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43)(一)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表现形式 (43)1.信息意识 (43)2.计算思维 (44)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4)4.信息社会责任 (44)(二)水平划分与描述 (44)素养1:信息意识 (44)素养2:计算思维 (45)素养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6)素养4:信息社会责任 (46)附录2 项目教学案例 (47)“使用灯语交流信息”项目活动 (47)【学科核心素养】 (47)【内容要求】 (47)【学业要求】 (48)【情境设置】 (48)【项目主题】 (48)【项目活动】 (48)【拓展思考】 (49)【项目实施说明】 (49)【课时建议】 (49)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音乐是人类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文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伴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要。
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表现和创造,是人类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基于音乐艺术与人类精神、情感及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密切联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具有素质教育鲜明的大众性和普及型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一脉相承,同时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服务。
(二)基本理念1.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情趣,主要是指音乐学习者对音乐艺术美感和人文内涵的体验、感悟、鉴赏和评价,以及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创意表达、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
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认知、理解音乐艺术的本体构成特征,领悟音乐形式美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拓展文化视野,培养美好情操。
2.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音乐课程各模块教学,通过聆听、歌唱、演奏、编创及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得以实施。
对音乐实践的突出强调,应贯穿全部音乐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提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艺术表现能力。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
音乐课程中生动有趣的创作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丰富多样的音乐课程,使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得到切实满足,有利于释放创造性的能量。
3.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音乐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世界,其强大的感染力无须借助概念,直达人的心灵。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一)课程性质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
化学不仅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关系密切,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化学在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揭示元素到生命奥秘的核心力量。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化学课程对于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基本理念1.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构建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3.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4.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依据化学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每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2017 年版)》于 2018 年 1 月出版。
新课标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新课标对于“化学”的定义上,补充了它的特征,即从微观层次认识物质,以符号的形式描述物质,在不同层面创造物质。
对于“高中化学课程”的定义,进一步补充了它的地位作用,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同时提出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强调了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理念将原有的八条整合更新为五条,并为每一条进行了命名。
将原有“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现化学学科的人文内涵”“引导教师反思”等删除;将原有“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整合为“选择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化学课程内容”;将原有的“评价方式”进行优化,变为“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新增“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为更好的体现化学学科育人的价值,适应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2017 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目标部分做了较大的修改,新增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通过内涵、目标来描述,而且对 5 个方面的素养进一步划分出 4 级水平。
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不再细分三维教学目标,而是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
将原三维目标 (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及体验性目标 )的行为动词描述做了调整,对新的课程目标统一划分出4 级水平 (从水平 1 到水平 4),不再细究行为动词在三个维度的不同表述,而是更加具体的展示出了 4 级水平的具体内容。
精心整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二)1.2.3.4.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
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
三、课程结构方面在设计依据上,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参考国际标准突出前瞻性、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
课程结构由原来的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的6个模块改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共10个模块。
具体来说,新课标中必修课程分2个模块,分别为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学分由原来的2学分改为3学分,每学分18课时,共54课时,以此作为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
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课时,需36课时。
作为必修课程的拓展与加深,学生可在修满必修学分的基础上,根据能力、发展需要选学。
其中数据与数职业选同时,学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其中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而学业质量水平4则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六、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主要从教学与评价建议、水平等级考试命题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及课程实施建议四个方面展开。
(一)课程性质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它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基本理念面对当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的新挑战、新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国情的眼光、辩证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和国际的眼光,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学科%网2.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本课程针对高中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可塑性,着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一)课程性质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料。
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
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二)基本理念2.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闸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要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学科%网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国际通用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是思想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学习和使用英语对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学习及运用英语语言的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衔接,旨在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他们未来继续学习英语或选择就业提供更多机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好的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旧课程标准突出综合实践性,新课程标准突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从而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新旧都是5个基本理念,新旧不同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
首次提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2。
课程结构由选修和必修两个模块,调整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模块,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3.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行动意识,鼓励运用计算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4.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注重情境中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方式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完善标准化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新课标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从四个核心要素进行了具体描述,分别是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计算思维是采用计算机方式界定问题,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去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新旧共同点是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了全面性和全体性。
课程通过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了解原理,认识价值,学会分析问题,形成多元理解能力,成为合格时代公民.三、课程结构方面在设计依据上,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紧扣课程方案设置结构,参考国际标准突出前瞻性、体现学科自身发展特性,使得课程结构更为科学合理、有针对性。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2003年实验稿➢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它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
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017年版➢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在微观和宏观方向的发展非常迅速,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学具有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是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
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课程性质解读生物学能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更要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应让学生学习孟德尔身上坚韧的性格、善于观察事物以及从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到研究多对性状的科学方法。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版)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5)
(一)课程性质ﻩ5
(二)基本理念 .................................................................................................................. 5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ﻩ5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ﻩ6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ﻩ6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ﻩ6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6)
7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ﻩ
(一)学科核心素养 ....................................................................................................... 7
1.信息意识ﻩ7
2.计算思维........................................................................................................... 7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ﻩ7
4.信息社会责任 (8)
(二)课程目标 (8)
8
三、课程结构ﻩ
8
(一)设计依据ﻩ
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ﻩ8
8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与内容ﻩ。
一般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的主要学问点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
课程结构如下表: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选择性必修: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模块2:网络基础;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二、课程性质:一般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驾驭信息技术基础学问与技能、增加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实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围绕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也许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激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提倡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学问建构、技能培育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供应学习机会,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学问的社会性建构,增加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加的责任感与行为实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三、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育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意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特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四、学科核心素养: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五:课程目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中学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原则: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数学是研究数目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鉴于抽象构造,经过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建立等,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实质、关系和规律。
数学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关系。
数学不单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仍是表达和沟通的语言。
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已浸透到现代社会及人们平时生活的各个方面。
跟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数据和办理数据的能力都获取很大的提高,陪伴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经常需要对网络、文本、声音、图像等反应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办理,这使数学的研究领域与应用领域获取极大拓展。
数学直接为社会创建价值,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想、科学精神和促使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行代替的作用。
数学修养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基本修养。
数学教育承载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
数学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要的数学知识、技术、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指引学生会用数学目光察看世界,会用数学思想思虑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促使学生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探访事物变化规律,加强社会责任感;在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发挥独到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一般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拥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
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足考虑学生的不一样成长需求,供给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连续发展和终生学习创建条件。
(二)基本理念1.学生发展为本,立德树人,提高修养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数学学科中心修养。
高中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取优秀的数学教育,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获取不一样的发展。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难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捑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
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
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选择性必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知识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术,感悟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学科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在课程中嵌入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现实社会问题和情境;结合数据加工、问题解决和信息系统操作的真实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增强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课程实施考虑到不同背景和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倡导多元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和注重证据的行动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交互性、真实性的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计算思维来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体验信息技术行业实践者真实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方式;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价值冲突,思考个体的信息行为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带来的影响。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课程评价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利用多元方式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采集学习数据,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学习,优化教学,评估学业成就。
注重情境中的评价和整体性的评价,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应支持学生自主和协作地进行数字化问题解决,促进基于项目的学习;完善标准化纸笔测试和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学业评价,针对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或研究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