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赏析及背景
- 格式:docx
- 大小:33.89 KB
- 文档页数:8
诗歌《雨巷》
摘要:
一、诗歌《雨巷》的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2.创作时间及地点
3.诗歌的历史背景
二、诗歌的主题及情感表达
1.主题内容
2.情感抒发
3.艺术特色
三、诗歌中的意境与意象
1.雨巷的描绘
2.姑娘形象的塑造
3.丁香花的象征意义
四、诗歌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1.艺术价值
2.影响及启示
正文:
《雨巷》是我国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于1933 年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江南水乡的雨巷为背景,通过描绘雨巷中孤独行走的诗人与丁香花般的姑娘相遇又离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歌的主题内容围绕着雨巷、姑娘和丁香花展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期待和怀旧之情。
在艺术特色方面,诗人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将雨巷、姑娘和丁香花形象化、意象化,使之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
在诗歌中,雨巷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湿润、幽暗、寂静的世界,这里凝聚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姑娘形象的塑造则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而丁香花的象征意义,既表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又为诗歌增添了一抹淡淡的忧伤和诗意。
《雨巷》作为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以简约的文字、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意象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雨巷》课文解析雨巷是一首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贾亚军所作的诗歌作品,通过描绘雨巷中的景象和给人们带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介绍、主题的探讨以及诗歌在情感和意境上的独特表达等方面对《雨巷》进行深入解析。
一、诗歌背景介绍《雨巷》这首诗是贾亚军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所作,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纯朴的情感渐渐失去了感觉。
而雨巷这个地方,它是贾亚军从儿时住所的美好回忆中提取出来的,写下了对于过去岁月的怀恋和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思。
二、主题探讨1. 对过去的怀恋诗中通过描绘雨巷中黄昏和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年少时光的怀念,这种怀念充满了热爱和对于曾经无忧无虑的岁月的向往。
2. 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诗中将雨巷与城市进行对比,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冷漠、拥挤和喧嚣,与雨巷的静谧、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比,诗人表达出对于纯净与自由的向往,并对社会现象做出批判。
三、情感和意境的独特表达1. 对于细节的描写诗中通过对于细节的描写,如雨巷中的湿地、阴暗的胡同和湿漉漉的楼梯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雨巷的阴郁和凄凉。
这种真实的描写引起了读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共鸣和思考。
2. 感官的细致刻画诗中通过对雨巷中声音、味道、触感的描述,如“雨声”的细腻、湿地中的“青石板”和湿漉漉的“楼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雨巷的真实和立体的情感表达。
3. 意境的营造整首诗通过对于雨巷的描绘,创造出了一种悲凉、忧伤的意境。
这种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了诗人情感的表达,并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四、结语通过对《雨巷》的背景介绍、主题的探讨以及诗歌在情感和意境上的独特表达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诗人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意象的运用,以一种朴实而真实的方式向读者传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思。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于过去美好岁月的怀念和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于现实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戴望舒《雨巷》文学鉴赏戴望舒《雨巷》文学鉴赏导语:《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的鉴赏,欢迎大家阅读!【赏析一】《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赏析《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本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戴望舒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高一语文雨巷原文及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雨巷原文及赏析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雨巷原文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芳香,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静默彳亍( chì chù )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芳香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作品鉴赏《雨巷》1927年夏天,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特别喜爱,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当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多年以后,人们才像欣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好像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好像在期盼什么、追求什么,而期盼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逝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雨巷古诗词赏析雨巷,这个词出自张其瑞的《元夕》中的一句:“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而雨巷又与古诗词相牵连,给人一种古朴、静谧的感觉。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雨巷一词经常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作品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雨巷古诗词进行赏析,以期带领读者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雨巷的象征意义雨巷作为古诗词中常用的景物,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
雨巷代表了人们的心情和命运的起伏。
当雨滴打在梨花上,形成深深的雨巷,闭住了大门,青春和机遇都被遗忘或错过。
这种象征暗示了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在古人的眼中,雨巷也代表了寂寞和无奈所致的困苦,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叹。
二、李清照的《如梦令》雨巷常常出现在李清照的词作中。
她的《如梦令》中有一首词描述了雨巷的情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弄潮空。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径不曾缘客扫,请缓步遗芳尘。
”这首词通过描绘雨巷的常态,以及对于时光消逝无法追寻的悲凉表达了对过去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无奈。
三、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杜牧的这首诗中也有对雨巷的描绘:“云无心,水有情,迷路入芦花深处。
桐阴谢了,映窗成碧,深闭小楼静无人。
”这首诗通过雨巷与芦花的结合,形成了景物之间的交融。
雨巷,作为一个抽象的空间,与芦花、小楼等具体的物象相互交织,展现了作者对于夜晚中的宁静、寂寞的感受,突出了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
四、苏轼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苏轼的这首词中提到了雨巷,他写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通过雨巷和长江的对应,苏轼写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短暂。
雨巷在这首词中给人以沧桑和追忆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流转和生命无常的思考。
五、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这首词中也运用了雨巷的意象:“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引导语:《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人一
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让我们一起解读一下这首美丽的诗歌吧!
全诗细解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
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
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
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
一个虚拟人物。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高一上册语文雨巷知识点雨巷是当代作家余光中的一首诗歌作品,通过对雨巷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受。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雨巷》的写作背景、主题意义以及其对读者的启示。
一、作品背景《雨巷》是余光中于1964年创作的一首短诗,该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使其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以雨巷为题材,以抒发内心情感为宗旨,描述了城市雨巷中的风景以及他对生活的感慨。
二、主题意义《雨巷》抓住了城市雨巷这个细小的场景,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面对的困境以及他对生活的思考。
诗中提到“雨”、“巷”等词语意味着寂寞、渺小等,这一主题传递了现代人在城市中生活的无奈与孤独。
作者通过对雨巷这个特定场景的刻画,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现实的痛感,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无奈和孤独。
三、形象描写诗中通过精细的描写,将雨巷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独自”一词代表了作者的孤寂与无奈,“细雨”一词则表达了细碎的无力感。
“黄昏”、“照见”等词语则揭示出了作者对现实的透彻思考。
这些描写使得雨巷的形象在读者心中栩栩如生,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思考。
四、读者启示《雨巷》通过对雨巷的细腻描写,让读者领略到一种特殊的生活意境。
作品展示了现代人在城市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引发了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同时,作品中对细节的描绘也提醒着读者,即使是生活中微小的片段,也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人们应该珍惜并细致地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总之,《雨巷》通过对城市雨巷的描绘,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传递给读者了一种深切的情感和启示。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将作品中的雨巷赋予了生命力和思想力,引发读者对生活的反思。
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现实的痛感与思考,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
《雨巷》赏析(精选五篇)赏析(一)《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
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诗歌赏析《雨巷》诗歌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雨巷》诗歌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雨巷》诗歌赏析1《雨巷》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既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作一首爱情诗来阅读,一位青年在细雨蒙蒙的江南小巷邂逅一位姑娘后的情感抒发;还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的哲理诗来理解。
《雨巷》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的第19卷地8号上,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小巷梅雨时节的阴沉雨景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暗喻为“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
只有梅雨绵绵。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中。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恐迷惘的心境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约写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到了党的宣传工作中。
1927年3月,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得不避居于上海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诗歌《雨巷》摘要:一、诗歌《雨巷》的创作背景1.作者戴望舒2.创作时间3.时代背景二、诗歌内容概述1.雨巷的描绘2.丁香姑娘的形象3.诗歌情感表达三、诗歌的艺术特点1.象征手法2.音乐性3.留白艺术四、诗歌的影响和意义1.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启示2.文学价值3.社会评价正文:《雨巷》是我国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象征手法,通过描绘雨巷中丁香姑娘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期待和憧憬。
一、诗歌《雨巷》的创作背景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
他生于1905年,于1948年去世,正值我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
《雨巷》创作于这个动荡的时代,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诗歌内容概述《雨巷》以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描述了一个雨夜里静谧而又神秘的巷子。
在这条雨巷中,诗人邂逅了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她如同巷子里的丁香花一样,给人以美好的憧憬。
然而,姑娘如同梦幻般地消失在雨巷的深处,留给诗人无尽的遐想和期待。
三、诗歌的艺术特点《雨巷》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雨巷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丁香姑娘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在音乐性方面,诗歌通过押韵、节奏等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诗歌还采用了留白艺术,使读者在品味诗歌时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感悟。
四、诗歌的影响和意义《雨巷》作为戴望舒的代表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中独特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性为许多诗人所借鉴,推动了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雨巷》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雨巷》的作者是戴望舒。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融合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和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注重意象的营造和情感的含蓄表达。
他在诗歌创作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代表作品除了《雨巷》,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二、诗歌背景《雨巷》创作于 1927 年夏天,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黑暗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
戴望舒在这样的背景下,内心充满了迷茫和惆怅。
这首诗也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经历,他在爱情上遭遇了挫折,心情苦闷。
同时,当时的文学思潮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象征主义的文学观念为他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三、诗歌内容1、雨巷的场景描绘诗中描绘了一条悠长、狭窄、阴暗而又寂寥的雨巷。
细雨迷蒙,增添了几分凄凉的氛围。
2、姑娘的形象在雨巷中,出现了一位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美丽、哀怨、彷徨,给人一种朦胧而又神秘的感觉。
3、诗人的情感诗人在雨巷中徘徊,希望能与姑娘相遇,但最终姑娘消失在雨巷的尽头。
诗人通过对这一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迷茫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四、诗歌意象1、雨巷“雨巷”象征着当时黑暗、压抑的社会环境,也代表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彷徨。
2、丁香姑娘“丁香姑娘”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她美丽、高洁,但又充满了哀愁。
丁香花本身就有幽怨、忧愁的象征意义,与姑娘的形象相得益彰。
3、油纸伞油纸伞增添了复古、浪漫的氛围,同时也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五、诗歌艺术特色1、象征手法的运用通过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联想。
2、优美的韵律和节奏诗歌在韵律和节奏上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朦胧的意境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
六、诗歌影响《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它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中象征主义的先河,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望舒《⾬巷》的原⽂及赏析戴望舒《⾬巷》的原⽂及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根据⾃⼰的思想感情、⽣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为⼤家带来了戴望舒《⾬巷》的原⽂及赏析,欢迎⼤家参考阅读! 《⾬巷》原⽂: 撑着油纸伞,独⾃ 彷徨在悠长,悠长 ⼜寂寥的⾬巷, 我希望逢着 ⼀个丁⾹⼀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样的颜⾊, 丁⾹⼀样的芬芳, 丁⾹⼀样的忧愁, 在⾬中哀怨, 哀怨⼜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样, 像我⼀样地 默默⼻亍着, 冷漠,凄清,⼜惆怅。
她静默地⾛近 ⾛近,⼜投出 太息⼀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般的, 像梦⼀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枝丁⾹的, 我⾝旁飘过这⼥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尽这⾬巷。
在⾬的哀曲⾥, 消了她的颜⾊,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 彷徨在悠长,悠长 ⼜寂寥的⾬巷, 我希望飘过 ⼀个丁⾹⼀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巷》注释: 1、丁⾹:丁⾹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我国古诗⾥有好些吟咏丁⾹的名句:“丁⾹空结⾬中愁”,“丁⾹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结,同向春风各⾃愁”,等等。
丁⾹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们对着丁⾹往往伤春,说丁⾹是愁品。
丁⾹花⽩⾊或紫⾊,颜⾊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好的诗⼈的青睐。
总之,丁⾹是美丽、⾼洁、愁怨三位⼀体的象征。
2、⼻亍(chì chù):⼩步慢⾛的样⼦。
3、太息:出声叹息。
4、颓圮(tuí pǐ):倒塌。
《⾬巷》创作背景: 这⾸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正处于⽩⾊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戴望舒《雨巷》赏析
《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一首诗,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淋漓尽致的雨夜,以及雨中的人们的悲伤和沉思。
诗中第一句“雨声悠悠空街来,花落尚未归人来”,描绘了一个雨夜的景象,街道上漫无边际的雨声,花苞已经落下,但没有人来采摘。
这里暗示了这个雨夜是孤独的,没有人可以陪伴。
第二句“门前垂杨无言处,江上静渡清秋月”,描绘了一幅安静的夜景,门前垂杨没有说话,江上的渡船在清秋月下缓缓行驶,一片宁静。
这里暗示了雨夜的沉寂,悲伤和孤独。
最后一句“深巷黑处多离愁,谁与共此时语”,描绘了一个可怕的景象,黑暗的巷子里充满了离别的悲伤,没有人可以和他一起诉说自己的悲伤。
这里暗示了雨夜的孤独,没有人可以分享自己的悲伤。
整首诗的内容描绘了一个淋漓尽致的雨夜,以及雨中的人们的悲伤和沉思。
它展示了一个孤独而又悲伤的夜晚,也展示了人们在雨夜里的孤独和悲伤。
戴望舒最出名的现代诗《雨巷》:创作背景:《雨巷》创作于1927 年夏天,当时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参加进步活动避居于松江友人家中。
在孤独寂寞里,他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迷惘与朦胧的希望,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主要内容:全诗以“我”的视角展开,“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中描绘了这位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她在雨中哀怨、彷徨,与“我”相遇又擦肩而过,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而“我”仍在雨巷中独自彷徨,期待着能再次逢着她。
艺术特色:象征手法的运用: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油纸伞、雨巷和丁香姑娘等意象,不仅是现实景象,更是诗人情感与心境的象征。
丁香姑娘象征着诗人美好愿望与追求,她的出现与消失,代表着诗人对人生理想不懈追求的过程与结果。
独特的修辞手法:大量运用拟人、通感、反复与排比等修辞手法。
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将丁香姑娘拟人化,使其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等反复的语句,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这样的排比句,使诗歌在表达上更有力,增强了韵律美。
优美的语言与节奏:语言简洁精炼,诗句长短错落有致,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有节奏感又有旋律感。
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通过长短句的交错使用,使诗歌节奏多变,形成了独特的低沉而优美的调子。
虚实结合的描写:实写悠长寂寥的雨巷、油纸伞下的诗人等场景,虚写丁香姑娘的音容面貌,虚实相生,给人以朦胧恍惚之感,让诗歌既具有现实感,又充满了想象力。
作品影响:《雨巷》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叶圣陶称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纪元”。
它是现代诗歌的优秀代表,既借鉴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诗歌文化,又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的精华,实现了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雨巷赏析:
《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一首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这首诗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那种优美低婉的情调和抒情主人公浓厚的忧郁和感伤。
这也是我喜欢这首诗的原因。
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在其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
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化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这首诗写于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
“雨巷”可以看作是黑暗苦闷的现实环境的象征,而那个姑娘则是理想与梦的化身,“我”则是一个孤独的寻梦者。
大学语文--戴望舒《雨巷》赏析与写作简介(2009-10-11 13:02:19)雨巷戴望舒【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原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
现代诗人。
出身于职员家庭。
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
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
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
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
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
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
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
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从法国回国。
1937年1月,诗创作合集《望舒诗稿》出版。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孤岛”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
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并创作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并进行著、译、研究等工作。
1948年,因参加民主运动受国民党政府通缉,再次去香港。
1949年辗转到达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50年2月8日因气喘病逝世。
他被称为是“一个决心为人民服务的有才能的抒情诗人”(胡乔木《悼望舒》,1950年3月1日《人民日报》)。
戴望舒的创作发展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创作主要收在《我的记忆》集的《旧锦囊》《雨巷》两辑内,这时诗作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明显具有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的影响。
《雨巷》为此时期的代表作,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情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受到人们注意。
当它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时,叶圣陶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第二阶段的创作包括《我的记忆》集内《我的记忆》一辑、《望舒草》的全部以及《灾难的岁月》集的前几首。
此时较多接受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耶麦、保尔·福尔等人的影响,经过创作实践,也对诗歌艺术建立了自己的见地。
诗集《望舒草》中的《诗论零札》反映了他此时对诗歌的理解。
如认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即不同于他第一阶段的创作,不同于魏尔兰,而接近后期象征派诗人的观念;又如对待韵律和形式,他反对“削足适履”或“选择鞋子”,而主张“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即强调独创。
总之,这一阶段诗歌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他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使他成为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指主要以《现代》月刊为中心进行创作活动并形成了相近的艺术倾向的一部分诗人)的代表,较早就在中国出现的象征派诗歌创作从神秘难懂到此时的为人理解或欣赏,有他的重要劳绩。
但这两个阶段的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思想情绪等都还有较明显的局限。
一些论者,包括他的友人,曾指出其作品中“消极”“狭窄”“幻灭”“陶醉”等因素。
这既反映了在当时社会中一些有才智的青年的个人不幸、徘徊和忧郁,也显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第三阶段的创作,指《灾难的岁月》集里的大部分。
抗战开始后,他的诗歌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都转向积极明朗。
1939年《元旦祝福》一诗祝福祖国和人民,渴望自由解放。
1941年在日寇监狱中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对祖国的解放区怀着深情。
现在见到的最后一首诗《偶成》,对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呼唤着“生命的春天重到”“像花一样重开”。
这三个阶段创作的发展,正反映了一个正直的、有高度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的真实而艰辛的生活道路。
作为一位有成就的诗人,戴望舒文艺实践的领域是宽阔的。
不仅创作诗歌,而且写散文、论文等,研究、论述的范围不仅有大量外国文学,而且包括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等。
同时,还作了大量的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
【原文】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①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①[彳亍(chì chù)]慢慢走,走走停停【文章疏导】《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雨巷》就是这样。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
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中。
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
姑娘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
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和与涛涛的回忆!【写作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
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
“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
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
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赏析】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来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
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