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包涵体的分离纯化.

(整理)包涵体的分离纯化.

(整理)包涵体的分离纯化.
(整理)包涵体的分离纯化.

包涵体的纯化和复性总结(二)

关于包涵体的纯化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包涵体的复性已经成为生物制药的瓶颈,关于包涵体的处理一般包括这么几步:菌体的破碎、包涵体的洗涤、溶解、复性以及纯化,内容比较庞杂

一、菌体的裂解

1、怎样裂解细菌?

细胞的破碎方法

1.高速组织捣碎:将材料配成稀糊状液,放置于筒内约1/3体积,盖紧筒盖,将调速器先拨至最慢处,开动开关后,逐步加速至所需速度。此法适用于动物内脏组织、植物肉质种子等。

2.玻璃匀浆器匀浆:先将剪碎的组织置于管中,再套入研杆来回研磨,上下移动,即可将细胞研碎,此法细胞破碎程度比高速组织捣碎机为高,适用于量少和动物脏器组织。

3.超声波处理法:用一定功率的超声波处理细胞悬液,使细胞急剧震荡破裂,此法多适用于微生物材料,用大肠杆菌制备各种酶,常选用50-100毫克菌体/毫升浓度,在1KG至10KG 频率下处理10-15分钟,此法的缺点是在处理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应采取相应降温措施,时间以及超声间歇时间、超声时间可以自己调整,超声完全了菌液应该变清亮,如果不放心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对超声波及热敏感的蛋白和核酸应慎用。

4.反复冻融法:将细胞在-20度以下冰冻,室温融解,反复几次,由于细胞内冰粒形成和剩余细胞液的盐浓度增高引起溶胀,使细胞结构破碎。

5.化学处理法:有些动物细胞,例如肿瘤细胞可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去氧胆酸钠等细胞膜破坏,细菌细胞壁较厚,可采用溶菌酶处理效果更好,我用的浓度一般为1mg/ml。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破碎组织细胞,都会使细胞内蛋白质或核酸水解酶释放到溶液中,使大分子生物降解,导致天然物质量的减少,加入二异丙基氟磷酸(DFP)可以抑制或减慢自溶作用;加入碘乙酸可以抑制那些活性中心需要有疏基的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加入苯甲磺酰氟化物(PMSF)也能清除蛋白水解酶活力,但不是全部,而且应该在破碎的同时多加几次;另外,还可通过选择pH、温度或离子强度等,使这些条件都要适合于目的物质的提取。

这是标准配方:

裂解液:50mM Tris-HCl(pH8.5~9.0), 2mM EDTA, 100mM NaCl, 0.5% Triton X-1 00, 1mg/ml溶菌酶。(溶菌酶在这个pH范围内比较好发挥作用)

但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你裂解细菌是为了提取蛋白的话,而且蛋白的分子量又小于20kd的话,尽量减少溶菌酶的用量,会引入溶菌酶这种杂蛋白.一般配60ml裂解液用药匙匙柄盛一点就够.判断裂解好坏的标准是,溶液很粘.

protocol是10ml-50ml缓冲液(菌体洗涤液,裂解液等)/1g湿菌体.

如果只做一个鉴定,我觉得100-200ml菌就够了.

但凡超声,我都用60ml裂解液,因为我们的超声仪(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录象里的那种)很适合用100ml小烧杯,装60ml裂解液,这样能让超声头离液面不高不低,不会冒泡泡,也不会洒出来.菌多我就延长超声时间.

沉淀,也就是包涵体沉淀了,如果要上柱纯化,一定要先用4M尿素洗涤一下再用8M尿素溶解.如果不上柱,只是跑跑电泳,可以直接用8M尿素溶解以后,离心取上清,加入适量体积的load ing buffer.loading buffer对于包涵体的溶解能力是较弱的.

"取200微升菌液,离心后直接加上样buffer,100度3分钟后上样,然后SDSPAGE. 这个方法到底能不能溶解细菌中的包涵体? "

而楼主的问题,虽然loading buffer对于包涵体的溶解能力是较弱的,但是我觉得你的做法只是在鉴定有无表达,用loading buffer是没有问题的.

2、表达重组蛋白时,细菌裂解方法都有哪些?

在表达重组蛋白时,诱导以后跑SDS-PAGE发现表达都很好,但是在裂解细胞时遇到问题。总是不能彻底裂解细胞。

首先我采用超声裂解,可是不管我如何超声总有部分细菌没有裂解。

我的超声条件如下:宁波新芝超声细胞破碎仪,功率400W,超5秒,间隔5秒,重复99次。然后显微镜观察,不彻底时再重复99次。菌体来自200 ml培养液,用20 ml PBS重悬。然后我又尝试加溶菌酶,首先加至终浓度100 ug/ml,4C半小时菌液不变粘,加大浓度至1 mg/ml,半小时后仍无明显变化。因为我用的PBS是pH7.4,我怀疑是pH不合适,换用p H8.0 TE buffer,1 mg/ml溶菌酶,4C半小时仍无明显变粘。因为这次使用的溶菌酶是前一天配好的,担心溶菌酶失效,重新称取冻干粉末,直接加入菌液,仍然没有明显变化。真是郁闷。到底出了什么事?请高手解答,并介绍优化的方案。

同时希望能介绍一下如何选择细胞破碎方法,以及如何确定最佳条件。

溶菌酶在pH7.4时是否没有活性了?可否配成浓缩液保存溶菌酶,如果可以,应如何保存?

加入溶菌酶以后,如果细胞壁已破坏,菌液应该变粘吧,因为核酸被释放出来。

而超声破碎细胞,我觉得菌液是不会变粘的,因为超声可以把大分子核酸打碎成小片段。我判断细胞破碎不完全是因为,在将破碎后样品离心分离上清和沉淀跑SDS-PAGE观察,发现在细胞碎片组分中除了经常出现的一两条带以外,还有菌体总蛋白样品中的很多带出现。据此可以判断细胞只是部分破碎。

不知我的分析是否正确,请版主和各位高手指教。

如果溶菌酶效果还可以,我觉得先用溶菌酶初步裂解细胞,然后再用超声进一步破碎并断裂大分子核酸以降低粘度的细胞破碎策略可能比较好。因为超声有可能使蛋白变性,但单用溶菌酶不能确定是否完全破碎,还要再加核酸酶降低粘度。这种两步法策略应该还可以减少破碎条件优化的时间。

我用的溶菌酶放置时间比较长了,有可能失活了。我刚从生工又定了一支,不过得后天到货,但愿它有用。

如何观察溶菌酶是否已裂解细胞,通过观察粘度变化是否可以?

只反复冻融是否可以有效裂解大肠杆菌细胞?

溶菌酶只有在pH值大于8.0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溶菌作用,请务必保持PBS的pH>8.0,同时溶菌酶的量一定要足!

在加入溶菌酶后,最好放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30分钟,再进行超声破菌,我的超声条件是:功率400W,工作2秒,间隔2秒,重复199次。菌体来自500 ml培养物,用30 ml PB S重悬,超声效率还是可以的。

哪儿的溶菌酶好用?

我用生工的溶菌酶,称取干粉20mg。200ml菌液用18 ml NaCl重悬,加入2 ml 25mM T ris-HCl(pH8.0),将溶菌酶干粉加入体系,混匀,测pH降低到5-6,加20 ul 2M Tri s碱,体系pH升到~8。4C放置1小时,菌液上层变澄清,摇动发现体系没有变粘。测pH 仍在8左右。再37C保温1小时,还没有变化,我简直不知如何才好了。

另一瓶200ml培养物,溶菌酶处理1小时后超声。条件:300W,超5秒停5秒,重复99次。菌液有变化,但很不明显。继续超声400次,从外观来看没有太大区别。我简直要说tmd 了。见鬼了。

我的操作有什么地方不妥当,请各位指正。

溶菌酶的厂商要求是否很重要?

我的诱导物来自1:20过夜培养物接种,37C生长3小时后30C诱导2小时(0.8mM IPTG)。是否菌液太浓,Pharmacia的说明书200 ml培养物用10 ml重悬,我用20 ml,仍然不够稀?有人告诉我菌液应该稀一些,200 ml用30-40 ml重悬。但实际操作也不够理想SDS-PAGE总是观察到细胞破碎效果不够彻底。超声那么多次,蛋白都要被超碎变性了。

3、酵母的破碎

酵母是一类单细胞真菌的总称,其成员分别属于不同的真菌纲,细胞壁成分是否会有较大差别,这些都是做破碎酵母细胞前要考虑的。我归纳了一下,做破碎酵母的几种方法:

1 机械的方法:一般的PROTOCOL都是用glass beads:如sigma G-8772,加玻璃珠后超声,蛋白活性保持较好。

2 化学裂解的方法:10g酵母加1ml的乙酸乙酯,充分搅拌至液体状(希望高手点评)

3 尿素裂解液(尿素8mol/L, NaCl 0.5mol/L,Tris 20mmol/L, EDTA 20mmol/L, 2% SDS, PH值8.0)高压匀浆。(这个好象也该在方法2中)

4 液氮冻融并研磨酵母破壁,我认为这种可能在小试中比较合适。

5 温和的酶法,可能不会会破坏酵母原生质体

酶法裂解主要用两种酶:1。蜗牛酶,可以直接从蜗牛的胃液中获得;2。lyticase,可以从sigma定购。这两种酶解法都可以和上面的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尤其是glass beads方法,效果很好。

我用过化学裂解的方法,10g酵母加1ml的乙酸乙酯,充分搅拌至液体状。此法的裂解效果不错的,不妨试一下。

一篇文章是加尿素裂解液(尿素8mol/L, NaCl 0.5mol/L,Tris 20mmol/L, EDTA 20mm ol/L, 2%SDS, PH值8.0),据说效果可以

酵母破碎效果好的我所做过的方法中还是玻璃珠,就象microbe 和rongjunli所说的那样,效率很高的,而且对目的蛋白活性不会有什么影响。一般应该用这个方法。

4、超声破碎的条件选择

超声破碎的条件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你的实验要求,有的是细菌破碎,有的是对组织细胞进行破碎,要掌握好功率和每次超声时间,功率大时,每次超声时间可缩短,不能让温度升高,必要时在冰浴条件下进行超声破碎。至于每次超声时是否起泡沫到不是关键的问题,这与你超声的量明显有关。

5、如何鉴定细菌超声破碎的程度

最简单的方法:涂片--革兰氏结晶紫溶液染色0.5分钟---显微镜观察

切记:只用结晶紫染色,别忘了染色后再用水稍冲洗一下

6、细菌裂解的DNaseI

不同纯度的酶换算标准不同,所以你最好查查是哪个公司的酶?仔细看说明书,可能会有换算说明。

另外看一下参考文献所用的酶是哪个公司的,到该公司的主页也可能有收获。

我用过华美和TAKARA的DNA酶,华美的是用mg/ml。华美也有RNase free的DNA酶,定量用活性单位。TAKARA的两种酶都是用活性单位定量的。

我在超声裂解细菌时加入一些DNA酶,一般用超声液加不同量的酶做一个预实验,选取符合你需要的酶量。

其实根据目的和方法的不同,所需要的酶量也是可调节的,比如酶切温度(16度或37度)。7、超声裂解细菌是否完全?

最简单的方法:涂片--革兰氏结晶紫溶液染色0.5分钟---显微镜观察

切记:只用结晶紫染色

二、包涵体的洗涤

1、包涵体的洗涤问题

通常的洗涤方法一般是洗不干净的,我以前是这么做的,先把包涵体用6M盐酸胍溶解充分,过滤除去未溶解的物质,注意留样跑电泳,然后用水稀释到4M,离心把沉淀和上清分别跑电泳,如此类推可以一直稀释到合适的浓度,你可以找到一个合适去除杂质的办法,其实这就是梯度沉淀的方法,我觉得比通常的直接洗脱效果好。

包涵体一般难溶解,所以你要注意未溶解的部分,你可以跑电泳对比,因为有时候难溶解的就是你的目标蛋白,所以每次处理都要把上清和沉淀跑电泳对比,免得把目标蛋白弄丢了。此外刚处理完的包涵体好溶解。冷冻后难溶解,溶解也需要长点时间,也需要大量的溶剂。如果说是不少不溶解的不是你要的,那就不用管了。

2、如何得到比较纯的包涵体

对于包涵体的纯化,包涵体的前处理是很重要的。

包涵体中主要含有重组蛋白,但也含有一些细菌成分,如一些外膜蛋白、质粒DNA和其它杂质。洗涤常用1%以下的中性去垢剂,如Tween、Triton、Lubel和NP40等加EDTA和还原剂2-巯基苏糖醇(DTT)、β-巯基乙醇等反复多次进行,因去垢剂洗涤能力随溶液离子强度升高而加强,在洗涤包涵体时可加50 mM NaCL。这样提取的包涵体纯度至少可达50%以上,而且可保持元结构。也可用低浓度的盐酸胍或尿素/中性去垢剂/EDTA/还原剂等洗去包涵体表面吸附的大部分不溶性杂蛋白。洗涤液pH以与工程菌生理条件相近为宜,使用的还原剂为0.1-5mM。EDTA为0.1-0.3 mM。去垢剂如Triton X-100、脱氧胆酸盐和低浓度的变性剂如尿素充分洗涤去除杂质,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 T(37 KD a)在4-8mol/L尿素中具有蛋白水解酶活性,在包涵体的溶解和复性过程中可导致重组蛋白质的降解。

对于尿素和盐酸胍的选择:

尿素和盐酸胍属中强度变性剂,易经透析和超滤除去。它们对包涵体氢键有较强的可逆性变性作用,所需浓度尿素8-10M,盐酸胍6-8M。尿素溶解包涵体较盐酸胍慢而弱,溶解度为7 0-90%,尿素在作用时间较长或温度较高时会裂解形成氰酸盐,对重组蛋白质的氨基进行共价修饰,但用尿素溶解具有不电离,呈中性,成本低,蛋白质复性后除去不会造成大量蛋白质沉淀以及溶解的包涵体可选用多种色谱法纯化等优点,故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盐酸胍溶解能力达95%以上,且溶解作用快而不造成重组蛋白质的共价修饰。但它也有成本高、在酸性条件下易产生沉淀、复性后除去可能造成大量蛋白质沉淀和对蛋白质离子交换色谱有干扰等缺点。

包涵体最后的纯化,一般是离子交换,疏水,或者是亲和层析,亲和层析尤其是金属螯合层析用得比较广泛,而纯化的效果也不错,通常是一步就能达到纯度为95%以上的包涵体。

8M高浓度尿素溶解后离心获得的包涵体溶解液,放在4度冰箱过夜后出现沉淀,这种现象我也在实验中遇到过;开始感觉很奇怪,后来发现是我们的冰箱的温控出了问题实验际温度要比设定温度低至少4度(呵呵,不好意思!)。不过我接着往下进行SDS-PAGE、层析等发现没有什么不良影响。所以,你不用担心也许你的蛋白也只是和你开了个玩笑呢!

三、关于包涵体的溶解:

1、请教GST包涵体溶解

直接用8M的脲或6M胍融解,取上清,测浓度。直接稀释后包被检测相应抗体。(由于快速稀释相当于复性过程,产物用于检测没有问题的)

我所用的包涵体提取方法:

1.PBS或生理盐水洗涤诱导后菌体,Buffer A重悬菌体,超声波破碎至清亮

2.4度,10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

3.用PBS或生理盐水洗涤沉淀2-3次

4.往沉淀中加19.7ml Buffer A及0.3ml 20%的SKL(十二烷基肌氨酸钠)贮存液,剧烈搅动,使其缓慢溶解,室温静置30分钟至2小时

5.4度,10000rpm离心10分钟,取上清

6.加20%PEG4000210ul至终浓度为0.2%,加50mM的氧化型谷胱甘肽420ul至终浓度为1mM,加100mM的还原型谷胱甘肽420ul至终浓度为2mM,静置30分钟至2小时(亦可4度复性过夜)

7以PBS(pH8.0)或TE(pH8.0)透析,取出-20度保存备用

!Buffer A配方:

Tris-base 50mM

EDTA 0.5mM

NaCl 50mM

甘油5%

DTT 5mM

2、包涵体的溶解

十二烷基肌氨酸钠与十二烷基肌氨酸在溶解包涵体时,可不可以互相代替?可以替换,调p H不久没什么区别了吗;两者的功能团相同,pH不同,前者钠盐便于保存罢了

3、有关包涵体的溶解问题

强的变性剂如尿素(6-8M)、盐酸胍(GdnHCl 6M),是通过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打断包涵体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各种化学键,使多肽伸展,一般来讲,盐酸胍优于尿素,因为盐酸胍是较尿素强的变性剂,它能使尿素不能溶解的包涵体溶解,而且尿素分解的异氰酸盐能导致多肽链的自由氨基甲酰化,特别是在碱性pH值下长期保温时。SDS、正十六烷基三甲基铵氯化物、Sarkosyl等是去垢剂,可以破坏蛋白内的疏水键,也可溶解一些包涵体蛋白质。另外,对于含有半胱氨酸的蛋白质,分离的包涵体中通常含有一些链间形成的二硫键和链内的非活性二硫键。还需加入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二硫基苏糖醇(DTT)、二硫赤藓糖醇、半胱氨酸。对于目标蛋白没有二硫键某些包涵体的增溶,有时还原剂的使用也是必要的,可能由于含二硫键的杂蛋白影响了包涵体的溶解。

4、8M尿素溶解的包涵体溶液应如何保存?

我在4度放了半个月,目前没出什么问题

5、8M尿素溶解的包涵体溶液在室温下可以放多久而不出现问题?

BI溶液在室温放置48小时,可能会对目的蛋白有影响,因为尿素在碱性条件下可使一些氨基酸酰基化,因而早些处理BI溶液比较好。具体有什么影响我也不是很清楚。

6、GST融合蛋白形成包含体不溶,咋办?

GST融合蛋白应该不能用尿素等作用太强的变性剂,否则GST融合蛋白是不能与beads相结合的

GST的Beads是应用酶与底物结合的原理,所以要去除处理因素后才好结合,不知你的温和的去污剂是什么?

做完裂解之后加Triton X-100轻摇30min,蛋白溶解的会多些!

四、包涵体的复性

1、包涵体如何复性

包涵体的复性主要有两种方式:

1,稀释溶液,但是操作的液体量大,蛋白稀释

2,透析,超滤或电渗透析去除变性剂

其中透析很适合实验室应用,但是时间长。另外,如果蛋白质右两个以上的2硫键,很可能错误形成配对,应用还原剂。还有,复性的具体方法还要根据前期试验及筛选来确定!

另外,你用多大体积的透析缓冲液?可能不够,要更换几次

你家了多少蛋白呀?蛋白量过大也会使复性困难。

你用的透析代是否是新的,处理过没有?新代有化学杂质!

最后,有些复性过程就是还有沉淀(透析方法的缺点)看看溶液中蛋白含量,说不定已经够用了~~

包涵体的复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获得较高纯度的包涵体。

2.包涵体溶解要彻底,一般应使溶解液体量较大,不要怕蛋白被稀释,要有助溶措施。

3.透析前后均要离心

4.透析不能太快.

5.纯化的最佳条件要摸索。

小技巧:

1)包含体要彻底洗涤干净,洗涤液中加入适量Triton-X100.

2) 包含体溶解后装入透析袋在复性液中复性

3)复性液的组成很有讲究,本人使用Oxidised Glutathione/ Reduced Glutathion

e 还加入一定的L-Arginine-Hydrochloride 12-24h

4) 复性完毕在低浓度的缓冲液中连续缓慢透析12-24h

5) 复性率的测定据变性蛋白和非变性蛋白的光学性质不同测定(望有经验的战友能更详细地讲解)

6)TritionX100、SDS这一类去垢剂最后不易去除,在制药行业中一般不允许采用。好像S DS最后残留量不能大于0.5%吧,忘了。

我用Triton洗涤有些包涵体效果不是很好。包涵体洗涤是纯化极为重要的一步,改变培养条件,再洗涤包涵体,有时可以在上柱前已经只剩下3-4条杂带,这样后续的纯化就很方便了。因为色谱柱的纯化条件比较难optimize。

这段文字可以参考:

用Novagen公司《pET System Manual》提供的方法,分别进行细菌渗透休克,超声波裂解,研究融合蛋白在细胞周质,细胞质和包涵体中的分布。

渗透休克用1.2.3方法诱导细菌(10ml体积),测菌液OD600,10000 r/min离心0.5 m in去上清,加入渗透休克溶液1(V1= OD 600×V2/5,V1为渗透休克溶液1,V2为培养新鲜菌液),冰浴10 min,10000 r/min离心0.5 min,去上清。加V1体积渗透休克溶液2重悬,摇动冰浴10 min,10000 r/min离心0.5 min,保存上清、细菌沉淀。作如下处理:上清用三氯乙酸(TCA Trichloroacetic acid) 沉淀,加1/10体积100% TC

A (w/v),涡漩15 sec.,冰浴10 min,13000 r/min离心5 min,100 ul丙酮洗涤沉淀,干燥1 h,加V1/2体积1×PBS(pH 10)溶解,-20℃保存,取10 ul加入等体积2×SB,进行12% SDS-PAGE电泳分析,UNIUER SAL HooD-S.N. 75s 成像系统照相。

超声波裂解细菌渗透休克细菌沉淀加1/10培养体积20 mM Tris-HCl(pH 7.5,0℃)重悬,冰浴,超声波裂解,20%工作选择,脉冲粉碎1 min,然后13000 r/min离心5 m in,-20℃保存上清、细菌沉淀。上清进行TCA沉淀,处理同上。沉淀用Protein Extract ion Reagent(Ni-NTAHi Bind Purification Kit BugBuster. 提供)按Novage n公司《pET System Manual》提供方法反复处理,洗涤包涵体。包涵体按培养菌100×O D600/3 ul体积加1% SDS溶解,加等体积2×SB,进行12% SDS-PAGE电泳分析,进行蛋白条带灰度扫描,计算融合蛋白Trx-PrPC27-30占细菌总蛋白的相对含量。

1.2.7重组融合蛋白的纯化

PrP-pET-32a(+)转化表达菌E.coli BL21(DE3),TB培养基中,25℃,AMP 200 ug/ ml,摇床(250 r/min)培养至OD600约为1.5,更换等体积新鲜TB培养基,加入IPTG 至终浓度1 mM,AMP 200 ug/ml,25℃,4 h,4000 g离心收集菌体。按Ni-NTA H iBind Purification Kit使用说明溶解包涵体,纯化融合蛋白。

或使用笔者改进方法,将Ni-NTA HiBind Purification Kit使用说明中Buffer D改成Wash-Buffer,Buffer-E改成Elute-Buffer,最后用Buffer-E重生Ni-NTA HiBind Rasi n,Binding- Buffer平衡以后加50%酒精保存,以免长菌。

洗脱所得蛋白用TCA沉淀,处理同上,得融合蛋白Trx-PrPC27-30,冻干保存。然后12% S DS-PAGE凝胶电泳分析。

3、包涵体复性2

精氨酸可助溶,但精氨酸是代谢产物高浓度对人可能不好。

另外甘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有助溶作用。你可以试一试。

对于疏水蛋白的可溶表达,可以降低诱导温度(可以试试4度诱导过夜)和IPTG的量,降低蛋白的表达速度,从而减少包涵体形成的速度,增加正确折叠蛋白的量。或者换成GST

融合表达载体,GST可以增加后面融合蛋白的可溶表达。我的蛋白包涵体在经变性纯化后透析复性过程中,在透析液中加入了1%的甘氨酸和5%的甘油,有一定的助溶效果。我想对于你的情况,由于含有二硫键,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谷胱甘肽,才能形成正确的二硫键。复性是一个很难捉摸的过程,不同蛋白的复性条件也各不相同。

5、包涵体复性问题

包含体复性三大原则:

1。低浓度

2。平缓梯度

3。低温

有蛋白析出最大的可能型是:蛋白浓度太高,建议你稀释以后再作透析。

此外,透析的盐浓度(比如ura)要平缓降低:8m-6m-4m-2m-pbs-H2O。

6、包涵体复性形成聚集物

关键是蛋白在复性过程中凝聚了以后,调节PH可以使其溶解,但是这样复性好的蛋白有没有活性还是问题,虽然样品溶解了,但活性不高或没有也不行呀!

7、复性中蛋白析出!

出现蛋白析出,肯定是条件变化太剧烈了。复性应该采取复性液浓度和PH值逐渐变化的方法,例如根据你包含体的溶液成分,每隔1个PH或浓度值配置一种溶液,逐步透析到正常。此外透析时必须浓度极低,条件温和,使蛋白质能够正确折叠。但是复性的比率应该很低。

若加变性剂尿素可加到2M,盐酸胍可加到1-1.5M;

另外可将甘油浓度增加,范围可在≤30%,且在复性样品中也可加适量甘油;一些拙见。

8、包涵体复性液配方

对于包涵体复性,一般在尿素浓度4M左右时复性过程开始,到2M 左右时结束。对于盐酸胍而言,可以从4M开始,到1.5M 时复性过程已经结束。TRIS系统和PBS系统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需要你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试验,确定合适的缓冲系统;不过复性过程主要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最适pH值范围为8.0-9.0之间;

2) 温度适宜选择4℃;

3)复性过程蛋白浓度不宜过大,一般为0.1-0.2mg/mL;

4) 复性时间一般为24-36小时;

5) 低分子化合物如L-Arg有助于增加复性中间产物的溶解度;脲、盐酸胍、烷基脲、以

及碳酸酰胺类等,在非变性浓度下是很有效的促进剂,都可阻止蛋白聚集;Tris对蛋白质复性有促进作用;EDTA可以防止蛋白降解;

6) 氧化还原体系,如GSH/GSSG、DTT/GSSG、DTE/GSSG等.。

还有就是你的蛋白质的特性

9、什么叫复性成功

复性效果的检测:

根据具体的蛋白性质和需要,可以从生化、免疫、物理性质等方面对蛋白质的复性效率进行检测。

1,凝胶电泳:一般可以用非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变性和天然状态的蛋白质,或用非还原的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有二硫键的蛋白复性后二硫键的配对情况。

2,光谱学方法:可以用紫外差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性光谱(CD)等,利用两种状态下的光谱学特征进行复性情况的检测,但一般只用于复性研究中的过程检测。

3,色谱方法:如IEX、RP-HPLC、CE等,由于两种状态的蛋白色谱行为不同,

4,生物学活性及比活测定:一般用细胞方法或生化方法进行测定,较好的反映了复性蛋白的活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测活方法测得的结果不同,而且常常不能完全反映体内活性。5,黏度和浊度测定:复性后的蛋白溶解度增加,变性状态时由于疏水残基暴露,一般水溶性很差,大多形成可见的沉淀析出。

6,免疫学方法:如ELISA、WESTERN等,特别是对结构决定簇的抗体检验,比较真实的反映了蛋白质的折叠状态。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都能以独特的方式进行折叠,形成自己特有的空间结构,以执行某一些生命活动。当外界环境改变时,可能造成基因突变和蛋白质序列改变,错误剪接和运输,错误折叠和异常聚积,形成对机体有害的反应,引起构象病的发生和无生物活性、不可溶的包涵体形成。目前对包涵体形成和复性过程中发生聚集的机制尚不清楚,许多已建立的高效复性方法是在反复实验和优化的基础上建立的,且没有普遍性,但从这许许多多的个例中发现了一些规律:如聚集的发生是由链间的疏水相互作用介导、聚集具有相对特异性、折叠中间体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等等,并利用这些知识建立了一些重组蛋白质高效复兴性的方法。相信随着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工程学及相关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和完善,在不久的将来,预测和设计最佳复性方案将成为可能。

10、怎样鉴定融合蛋白复性是否成功

问:最近在做GST融合蛋白的纯化,由于目的蛋白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所以在变性条件下将包涵体溶解,经复性,透析后用GSH sepharose 4B纯化,结果得到了比较纯的融合蛋白,这是否说明GST的活性已得到恢复(因为能与GSH结合),请问这种情况下,是否能代表我的目的蛋白的活性也得到了恢复?由于我的目的蛋白只是一个蛋白的某一段,不具有酶活性,也不是什么受体之类的,所以不知如何鉴定它的活性。

如果我得到的是变性的融合蛋白,那么用于制备多抗或者单抗会有影响吗?

如果我的融合蛋白是可溶性的,那么用GSH sepharose 4B纯化得到的融合蛋白可以直接用于制备多抗吗?溶液中的GSH,Tis等成分对免疫动物有影响吗?是否需要透析除取这些成分才能去免疫动物呢?

答:1)。不可以。GST 具体多大忘记了,但做为TAG 使用的蛋白一般是很小的一段AA,可以用相对应的抗体做PULL DOWN,亲和纯化等。但蛋白的活性是需要构象存在的,一小段TAG 空间结构几乎没有,就算是没有恢复活性的蛋白也可以与这小段AA 对应的抗体结合。

2)。变性蛋白只是天然蛋白伸直的了产物,用来免疫动物具有更强的抗原性。只是天然蛋白中被包在内部的抗原决定簇也会暴露出来,如果用该变性抗原制备的抗体来检测变性抗原

是可以的,如果用来检测天然蛋白,可能会有假阳性。做单抗也可以,同样道理,筛选出的单抗可能对抗的抗原决定簇处于天然抗原的内部,是否能用还要看将来该单抗用来干什么。3)。免疫动物要求抗原体种尽量小。在这种小体积的情况下,缓冲液里的小分子成分只要没毒影响就不大,可以不用考虑。

4)GST为26kd,你得到的蛋白活性应通过目的蛋白功能分析才能验证是否复性。GST融合蛋白可以免疫动物,但抗体纯化须用GSH-sepharose 4B 和蛋白A或G进一步纯化,去掉抗GST抗体,如果你的目的蛋白很大,可以凝血酶切割除去GST,再免疫动物.GSH, Tris 是小分子,没影响。

5)既然目的蛋白没有活性,何来得活性鉴定,复性是否成功,就主要是看是否恢复到原来特有的三级结构,这就要看你目的蛋白的特异性,和天然的目的蛋白片断进行比较,看其复性是否彻底,这必须有个对照,才能知道复性是否完全。不知道你得到目的蛋白有什么用处,如果是用来做抗原,就没有必要进行活性鉴定了。

变性的融合蛋白做抗原是没有影响的,gst的分子量是26kda,当然,如果将融合伴侣除去,抗体的特异性会要更好一些,如果不除,影响也不会很大。最好进行透析,除去溶液中的杂物质,但是Tris没有什么关系,其就如同PBS一样,本身是缓冲体系,不会对免疫造成太大影响。

6)做抗原的话,变性了没关系的;纯化后可以直接免疫动物,我们这就有人做,不过他是用的His融合表达;挂着GST挺好的,不切也行,蛋白大些岂不是抗原性更强些

另外,你看没看过菌液上清里的蛋白量?那里可能有许多的有活性的蛋白呀

五、包涵体的纯化

复性以后的蛋白质的纯化策略与可溶性蛋白质相似,这里不再赘述。(注:当然也可以先纯化然后再复性———一般多采用凝胶柱,或者纯化与复性同步进行———比如柱上复性。)

六、综述以及其他

1、蛋白复性和纯化在线资料

1. 包涵体表达的蛋白的复性https://www.doczj.com/doc/0b8481279.html,/method/ecoli.htm#1

2. 重组蛋白纯化方法

组织细胞的破碎https://www.doczj.com/doc/0b8481279.html,/method/sansheng/dissociation.htm

目标蛋白的粗提https://www.doczj.com/doc/0b8481279.html,/method/sansheng/extracting.htm

蛋白质沉淀方法https://www.doczj.com/doc/0b8481279.html,/method/sansheng/precipitation.htm

色谱分离https://www.doczj.com/doc/0b8481279.html,/method/sansheng/chromatogram.htm

2、综述

蛋白的复性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没有通用的方法,甚至没有靠得住的规律,只能试。

可以参考以下文章。该文出处已经忘了,如果有人知道原创作者或网上出处,请补充。

包涵体表达的蛋白的复性包涵体表达的蛋白的复性

包涵体:

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无活性的固体颗粒。

包涵体的组成与特性:

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外膜蛋白ompC、ompF和o 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大小为0.5-1um,难溶与水,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胍等。

包涵体的形成:

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

1、表达量过高,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

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硫键不能正确的配对,过多的蛋白间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的溶解度等。

2、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说含硫氨基酸越多越易形成包涵体,而脯氨酸的含量明显与包涵体的形成呈正相关。

3、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发酵温度高或胞内pH接近蛋白的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4、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由于缺乏真核生物中翻译后修饰所需酶类,致使中间体大量积累,容易形成包涵体沉淀。因此有人采用共表达分子伴侣的方法以增加可溶蛋白的比例。

包涵体表达的有利因素:

1、可溶性蛋白在细胞内容易受到蛋白酶的攻击,包涵体表达可以避免蛋白酶对外源蛋白的降解。

2、降低了胞内外源蛋白的浓度,有利于表达量的提高。

3、包涵体中杂蛋白含量较低,且只需要简单的低速离心就可以与可溶性蛋白分离,有利于分离纯化。

4、对机械搅拌和超声破碎不敏感,易于破壁,并与细胞膜碎片分离。

破菌:

1、机械破碎

2、超声破碎

3、化学方法破碎

分离:

1、离心:5000-20000g15min离心,可使大多数包涵体沉淀,与可溶性蛋白分离。

2、过滤或萃取方法:

洗涤:

由于脂体及部分破碎的细胞膜及膜蛋白与包涵体粘连在一起,在溶解包涵体之前要先洗涤包涵体,通常用低浓度的变性剂如2M尿素在50mM TrispH7.0-8.5左右,1mMEDTA中洗涤。此外可以用温和去垢剂TritonX-100洗涤去除膜碎片和膜蛋白。

溶解:

常用的变性剂有尿素(8M)、盐酸胍(GdnHCl6-8M),通过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破坏包涵体蛋白间的氢键而增溶蛋白。其中尿素的增溶效果少差,异氰硫酸胍(GdnSCN)最强。

去垢剂:如强的阴离子去垢剂SDS,可以破坏蛋白内的疏水键,可以增溶几乎所有的蛋白。问题是由于SDS无法彻底的去除而不允许在制药过程中使用。

极端pH:可以破坏蛋白的次级键从而增溶蛋白。如有人在pH>9.0溶解牛生长激素和牛凝乳蛋白酶包涵体。有些蛋白可以溶解在60mMHCl中。这些方法只适合于少部分蛋白的增溶。变性剂的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一般在偏碱性性的环境中如pH8.0-9.0,尿素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一般不要超过pH1.0。有些蛋白只能用盐酸胍如IL-4。增溶时一般室温过夜,但盐酸胍在37度1小时便可以使多数蛋白完全变性溶解。

还原剂:

由于蛋白间二硫键的存在,在增溶时一般使用还原剂。还原剂的使用浓度一般是50-100mM2 -BME或DTT,也有文献使用5mM浓度。在较粗放的条件下,可以使用5ml/l的浓度。还原剂的使用浓度与蛋白二硫键的数目无关,而有些没有二硫键的蛋白加不加还原剂无影响,如牛生长激素包涵体的增溶。对于目标蛋白没有二硫键某些包涵体的增溶,有时还原剂的使用也是必要的,可能由于含二硫键的杂蛋白影响了包涵体的溶解。

复性:

通过缓慢去除变性剂使目标蛋白从变性的完全伸展状态恢复到正常的折叠结构,同时去除还

原剂使二硫键正常形成。一般在尿素浓度4M左右时复性过程开始,到2M左右时结束。对于盐酸胍而言,可以从4M开始,到1.5M 时复性过程已经结束。

复性中常采用的方法有:

稀释复性:直接加入水或缓冲液,放置过夜,缺点是体积增加较大,变性剂稀释速度太快,不易控制。

透析复性:好处是不增加体积,通过逐渐降低外透液浓度来控制变性剂去除速度,有人称易形成沉淀,且不适合大规模操作,无法应用到生产规模。

超滤复性:在生产中较多的使用,规模较大,易于对透析速度进行控制,缺点是不适合样品量较少的情况,且有些蛋白可能在超滤过程中不可逆的变性。

柱上复性:是最近研究较多并成功的在生产中应用的一种复性方法,如华北制药的G-CSF

复性据说是通过柱上复性进行的。常用于复性的层析方法有SEC、HIC等。

还原剂的去除:

还原剂一般和变性剂的去除一起慢慢的氧化去除,使二硫键慢慢形成。但是由于二硫键的形成并不是蛋白质正确折叠所必须的,可以考虑在变性剂完全去除之后,在去除还原剂使已经按照正确的结构相互接近的巯基间形成正确的二硫键。

常用的氧化方法有:

空气氧化法:在碱性条件下通空气,或者加入二价铜离子,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缺点是不易控制氧化还原电势。

氧化还原电对(redox):常采用GSSG/GSH,通过调整两者的比例来控制较精确的氧化还原电势,也可以在添加了还原剂如BME、DTT的增溶液中直接加入GSSG,如:5mMGSSG/2mM DT T=GSH/GSSG(1.33/1)。

复性的效率:

复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与蛋白质复性的过程控制相关外,还很大程度上与蛋白质本身的性质有关,有些蛋白非常容易复性,如牛胰RNA酶有12对二硫键,在较宽松的条件下复性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而有一些蛋白至今没有发现能够对其进行复性的方法如IL-11,很多蛋白的复性效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一般说来,蛋白质的复性效率在20%左右。影响复性效率的因素有蛋白质的复性浓度,变性剂的起始浓度和去除速度、温度、pH、氧化还原电势、离子强度、共溶剂和其他添加剂的存在与否等。

复性过程的添加剂:

1、共溶剂:如PEG6000-20000,据说可以可逆的修饰折叠中间体的疏水集团,此外由于阻止了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也可能对复性效率的提高起作用。一般的使用浓度在0.1%左右,具体条件可根据实验条件确定。

2、二硫键异构酶(PDI)和脯氨酸异构酶(PPI):PDI可以使错配的二硫键打开并重新组合,从而有利于恢复到正常的结构,此外在复性过程中蛋白质的脯氨酸两种构象间的转变需要较高能量,常常是复性过程中的限速步骤,而PPI的作用是促进两种构象间的转变,从而促进复性的进行。

3、分子伴侣,即热休克蛋白(HSP),是一种没有蛋白质特异性的促进折叠的蛋白因子,研究发现很多蛋白在缺乏分子伴侣时无法自己正确的折叠。有人构建了与伴侣分子共同表达的菌株,据说效果不错。不过在生产中还没有看到2和3的应用的例子。

4、0.4-0.6ML-Arg:成功的应用于很多蛋白如t-PA的复性中,可以抑制二聚体的形成。

5、甘油等:增加黏度,减少分子碰撞机会,一般使用浓度在%5-30%。

6、一定的盐浓度,可能是为了降低某些带电集团间的斥力,有利于蛋白质的折叠。

7、辅助因子:添加蛋白质活性状态必须的辅助因子如辅酶辅基等或蛋白配体等很多时候对蛋白质正确的折叠是有利的。

8、色谱法:通过将目标蛋白结合到层析柱上,减少蛋白分子间的相互影响,该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常用的色谱有SEC、HIC、IEC、IMAC等。

当然,虽然有很多所谓的理性的复性方案设计,目前的复性工作更多的是一个经验的过程,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套用。

复性时的蛋白浓度:

一般使用浓度为0.1-1mg/ml,太高的浓度容易形成聚体沉淀,太低的浓度不经济,而且很多蛋白在低浓度时不稳定,很容易变性。

复性效果的检测:

根据具体的蛋白性质和需要,可以从生化、免疫、物理性质等方面对蛋白质的复性效率进行检测。

1、凝胶电泳:一般可以用非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变性和天然状态的蛋白质,或用非还原的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有二硫键的蛋白复性后二硫键的配对情况。

2、光谱学方法:可以用紫外差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性光谱(CD)等,利用两种状态下的光谱学特征进行复性情况的检测,但一般只用于复性研究中的过程检测。

3、色谱方法:如IEX、RP-HPLC、CE等,由于两种状态的蛋白色谱行为不同。

4、生物学活性及比活测定:一般用细胞方法或生化方法进行测定,较好的反映了复性蛋白的活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测活方法测得的结果不同,而且常常不能完全反映体内活性。

5、黏度和浊度测定:复性后的蛋白溶解度增加,变性状态时由于疏水残基暴露,一般水溶性很差,大多形成可见的沉淀析出。

6、免疫学方法:如ELISA、WESTERN等,特别是对结构决定簇的抗体检验,比较真实的反映了蛋白质的折叠状态。

几个复性的实例:

1、MHCII JBC 269(47):1994

增溶:16-40mg Protein,8MGdnHCl,16-32mM DTT,1mM EDTA,50mM Tris pH8.037度1h r.

复性:8-16fold dilution to1-5mg/ml Protein.

2、增溶:10mM DTT,0.1%SDS,25mM Tris,200mMGlucine pH8.5.

复性:10倍稀释到10mM DTT,2mMDodOMalt(dodecyl-beta-D-maltoside),150mMNaCl,10mM Tris pH8.0.对起始缓冲液密闭透析16hr,开口透析8hr,对150mMNaCl,10mM Tris pH8. 0透析48hr。

3、Bovine Prethrombin-2,JBC 270(1):1990 四对二硫键。

增溶:7M GdnHCl,10mMTris pH8.0,1mM EDTA 4mg/ml.

复性:稀释到100mM Na2HPO4,2 mM EDTA,0.1% PEG,0-4M GdnHCl,0.1 mM GSSG,0.

2 mM GSH,pH7.4,0.025 mg/ml Protein.RT 24hr.对4L 25mM sodiumphosphate,2m M EDTA,0.1%PEG,pH7.4 透析3次,温度4度。

纯化:

一般说来,复性液的体积较大,为了减少处理体积,在进行柱纯化以前可以先进行硫酸铵沉淀,沉淀在低速离心收集后复溶的盐浓度较高,可以直接进行HIC纯化,目标峰经适当稀释后(cond<5mS/cm)进行IEX纯化,然后通过SEC脱盐,更换缓冲液,除菌过滤后,在质量合格的情况下便可以进入制剂阶段。

当然在复性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将复性液进行IEX纯化,优点是在纯化的同时进行体积的浓缩,为以后的精制创造条件。

从生产的角度看,由于每增加一步纯化工序便降低很多收率,所以可过两到三次柱纯化,工艺越简单越有利于收率的提高。当然这只是一个一般的原则,对于纯度要求较高的产品如重

组人白蛋白,不得不进行多次纯化。

一、菌体的裂解

1、怎样裂解细菌?

细胞的破碎方法

1.高速组织捣碎:将材料配成稀糊状液,放置于筒内约1/3体积,盖紧筒盖,将调速器

先拨至最慢处,开动开关后,逐步加速至所需速度。此法适用于动物内脏组织、植物肉质种子等。

2.玻璃匀浆器匀浆:先将剪碎的组织置于管中,再套入研杆来回研磨,上下移动,即可

将细胞研碎,此法细胞破碎程度比高速组织捣碎机为高,适用于量少和动物脏器组织。

3.超声波处理法:用一定功率的超声波处理细胞悬液,使细胞急剧震荡破裂,此法多适

用于微生物材料,用大肠杆菌制备各种酶,常选用50-100毫克菌体/毫升浓度,在1KG 至10KG频率下处理10-15分钟,此法的缺点是在处理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应采取相应降温措施,时间以及超声间歇时间、超声时间可以自己调整,超声完全了菌液应该变清亮,如果不放心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对超声波及热敏感的蛋白和核酸应慎用。

4.反复冻融法:将细胞在-20度以下冰冻,室温融解,反复几次,由于细胞内冰粒形成

和剩余细胞液的盐浓度增高引起溶胀,使细胞结构破碎。

5.化学处理法:有些动物细胞,例如肿瘤细胞可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去氧胆

酸钠等细胞膜破坏,细菌细胞壁较厚,可采用溶菌酶处理效果更好,我用的浓度一般为1mg/ml。

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破碎组织细胞,都会使细胞内蛋白质或核酸水解酶释放到溶液中,使大分子生物降解,导致天然物质量的减少,加入二异丙基氟磷酸(DFP)可以抑制或减慢自溶作用;加入碘乙酸可以抑制那些活性中心需要有疏基的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加入苯甲磺酰氟化物(PMSF)也能清除蛋白水解酶活力,但不是全部,而且应该在破碎的同时多加几次;另外,还可通过选择pH、温度或离子强度等,使这些条件都要适合于目的物质的提取。

这是标准配方:

裂解液:50mM Tris-HCl(pH8.5~9.0), 2mM EDTA, 100mM NaCl, 0.5% Triton X-100, 1mg/ml溶菌酶。(溶菌酶在这个pH范围内比较好发挥作用)

但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你裂解细菌是为了提取蛋白的话,而且蛋白的分子量又小于20kd的话,尽量减少溶菌酶的用量,会引入溶菌酶这种杂蛋白.一般配60ml裂解液用药匙匙柄盛一点就够.判断裂解好坏的标准是,溶液很粘.

protocol是10ml-50ml缓冲液(菌体洗涤液,裂解液等)/1g湿菌体.

如果只做一个鉴定,我觉得100-200ml菌就够了.

但凡超声,我都用60ml裂解液,因为我们的超声仪(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录象里的那种)很适合用100ml小烧杯,装60ml裂解液,这样能让超声头离液面不高不低,不会冒泡泡,也不会洒出来.菌多我就延长超声时间.

沉淀,也就是包涵体沉淀了,如果要上柱纯化,一定要先用4M尿素洗涤一下再用8M尿素溶解.如果不上柱,只是跑跑电泳,可以直接用8M尿素溶解以后,离心取上清,加入适量体积的loading buffer.loading buffer对于包涵体的溶解能力是较弱的.

"取200微升菌液,离心后直接加上样buffer,100度3分钟后上样,然后SDSPAGE. 这个方法到底能不能溶解细菌中的包涵体? "

而楼主的问题,虽然loading buffer对于包涵体的溶解能力是较弱的,但是我觉得你的做法只是在鉴定有无表达,用loading buffer是没有问题的.

2、表达重组蛋白时,细菌裂解方法都有哪些?

在表达重组蛋白时,诱导以后跑SDS-PAGE发现表达都很好,但是在裂解细胞时遇到问题。总是不能彻底裂解细胞。

首先我采用超声裂解,可是不管我如何超声总有部分细菌没有裂解。

我的超声条件如下:宁波新芝超声细胞破碎仪,功率400W,超5秒,间隔5秒,重复99次。然后显微镜观察,不彻底时再重复99次。菌体来自200 ml培养液,用20 ml PBS重悬。

然后我又尝试加溶菌酶,首先加至终浓度100 ug/ml,4C半小时菌液不变粘,加大浓度至1 mg/ml,半小时后仍无明显变化。因为我用的PBS是pH7.4,我怀疑是pH不合适,换用pH8.0 TE buffer,1 mg/ml溶菌酶,4C半小时仍无明显变粘。因为这次使用的溶菌酶是前一天配好的,担心溶菌酶失效,重新称取冻干粉末,直接加入菌液,仍然没有明显变化。

真是郁闷。到底出了什么事?请高手解答,并介绍优化的方案。

同时希望能介绍一下如何选择细胞破碎方法,以及如何确定最佳条件。

溶菌酶在pH7.4时是否没有活性了?可否配成浓缩液保存溶菌酶,如果可以,应如何保存?

加入溶菌酶以后,如果细胞壁已破坏,菌液应该变粘吧,因为核酸被释放出来。

而超声破碎细胞,我觉得菌液是不会变粘的,因为超声可以把大分子核酸打碎成小片段。我判断细胞破碎不完全是因为,在将破碎后样品离心分离上清和沉淀跑SDS-PAGE观察,发现在细胞碎片组分中除了经常出现的一两条带以外,还有菌体总蛋白样品中的很多带出现。据此可以判断细胞只是部分破碎。

不知我的分析是否正确,请版主和各位高手指教。

如果溶菌酶效果还可以,我觉得先用溶菌酶初步裂解细胞,然后再用超声进一步破碎并断裂大分子核酸以降低粘度的细胞破碎策略可能比较好。因为超声有可能使蛋白变性,但单用溶菌酶不能确定是否完全破碎,还要再加核酸酶降低粘度。这种两步法策略应该还可以减少破碎条件优化的时间。

我用的溶菌酶放置时间比较长了,有可能失活了。我刚从生工又定了一支,不过得后天到货,但愿它有用。

如何观察溶菌酶是否已裂解细胞,通过观察粘度变化是否可以?

只反复冻融是否可以有效裂解大肠杆菌细胞?

溶菌酶只有在pH值大于8.0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溶菌作用,请务必保持PBS的pH>8.0,同时溶菌酶的量一定要足!

在加入溶菌酶后,最好放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30分钟,再进行超声破菌,我的超声条件是:功率400W,工作2秒,间隔2秒,重复199次。菌体来自500 ml培养物,用30 ml PBS重悬,超声效率还是可以的。

哪儿的溶菌酶好用?

我用生工的溶菌酶,称取干粉20mg。200ml菌液用18 ml NaCl重悬,加入2 ml 25mM Tris-HCl(pH8.0),将溶菌酶干粉加入体系,混匀,测pH降低到5-6,加20 ul 2M Tris碱,体系pH升到~8。4C放置1小时,菌液上层变澄清,摇动发现体系没有变粘。测pH仍在8左右。再37C保温1小时,还没有变化,我简直不知如

何才好了。

另一瓶200ml培养物,溶菌酶处理1小时后超声。条件:300W,超5秒停5秒,重复99次。菌液有变化,但很不明显。继续超声400次,从外观来看没有太大区别。我简直要说tmd了。见鬼了。

我的操作有什么地方不妥当,请各位指正。

溶菌酶的厂商要求是否很重要?

我的诱导物来自1:20过夜培养物接种,37C生长3小时后30C诱导2小时(0.8mM IPTG)。

是否菌液太浓,Pharmacia的说明书200 ml培养物用10 ml重悬,我用20 ml,仍然不够稀?有人告诉我菌液应该稀一些,200 ml用30-40 ml重悬。但实际操作也不够理想。

SDS-PAGE总是观察到细胞破碎效果不够彻底。超声那么多次,蛋白都要被超碎变性了。

3、酵母的破碎

酵母是一类单细胞真菌的总称,其成员分别属于不同的真菌纲,细胞壁成分是否会有较大差别,这些都是做破碎酵母细胞前要考虑的。我归纳了一下,做破碎酵母的几种方法:1 机械的方法:一般的PROTOCOL都是用glass beads:如sigma G-8772,加玻璃珠后超声,蛋白活性保持较好。

2 化学裂解的方法:10g酵母加1ml的乙酸乙酯,充分搅拌至液体状(希望高手点评)

3 尿素裂解液(尿素8mol/L, NaCl 0.5mol/L,Tris 20mmol/L, EDTA 20mmol/L, 2%SDS, PH值8.0)高压匀浆。(这个好象也该在方法2中)

4 液氮冻融并研磨酵母破壁,我认为这种可能在小试中比较合适。

5 温和的酶法,可能不会会破坏酵母原生质体

酶法裂解主要用两种酶:1。蜗牛酶,可以直接从蜗牛的胃液中获得;2。lyticase,可以从sigma定购。这两种酶解法都可以和上面的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尤其是glass beads方法,效果很好。

我用过化学裂解的方法,10g酵母加1ml的乙酸乙酯,充分搅拌至液体状。此法的裂解效果不错的,不妨试一下。

一篇文章是加尿素裂解液(尿素8mol/L, NaCl 0.5mol/L,Tris 20mmol/L, EDTA 20mmol/L, 2%SDS, PH值8.0),据说效果可以

酵母破碎效果好的我所做过的方法中还是玻璃珠,就象microbe 和rongjunli所说的那样,效率很高的,而且对目的蛋白活性不会有什么影响。一般应该用这个方法。

4、超声破碎的条件选择

超声破碎的条件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你的实验要求,有的是细菌破碎,有的是对组织细胞进行破碎,要掌握好功率和每次超声时间,功率大时,每次超声时间可缩短,不能让温度升高,必要时在冰浴条件下进行超声破碎。至于每次超声时是否起泡沫到不是关键的问题,这与你超声的量明显有关。

5、如何鉴定细菌超声破碎的程度

最简单的方法:涂片--革兰氏结晶紫溶液染色0.5分钟---显微镜观察

切记:只用结晶紫染色,别忘了染色后再用水稍冲洗一下

6、细菌裂解的DNaseI

不同纯度的酶换算标准不同,所以你最好查查是哪个公司的酶?仔细看说明书,可能会有换算说明。

另外看一下参考文献所用的酶是哪个公司的,到该公司的主页也可能有收获。

我用过华美和TAKARA的DNA酶,华美的是用mg/ml。华美也有RNase free的DNA酶,定量用活性单位。TAKARA的两种酶都是用活性单位定量的。

我在超声裂解细菌时加入一些DNA酶,一般用超声液加不同量的酶做一个预实验,选取符合你需要的酶量。

其实根据目的和方法的不同,所需要的酶量也是可调节的,比如酶切温度(16度或37度)。

7、超声裂解细菌是否完全?

最简单的方法:涂片--革兰氏结晶紫溶液染色0.5分钟---显微镜观察

切记:只用结晶紫染色

二、包涵体的洗涤

1、包涵体的洗涤问题

通常的洗涤方法一般是洗不干净的,我以前是这么做的,先把包涵体用6M盐酸胍溶解充分,过滤除去未溶解的物质,注意留样跑电泳,然后用水稀释到4M,离心把沉淀和上清分别跑电泳,如此类推可以一直稀释到合适的浓度,你可以找到一个合适去除杂质的办法,其实这就是梯度沉淀的方法,我觉得比通常的直接洗脱效果好。

包涵体一般难溶解,所以你要注意未溶解的部分,你可以跑电泳对比,因为有时候难溶解的就是你的目标蛋白,所以每次处理都要把上清和沉淀跑电泳对比,免得把目标蛋白弄丢了。

此外刚处理完的包涵体好溶解。冷冻后难溶解,溶解也需要长点时间,也需要大量的溶剂。如果说是不少不溶解的不是你要的,那就不用管了。

2、如何得到比较纯的包涵体

对于包涵体的纯化,包涵体的前处理是很重要的。

包涵体中主要含有重组蛋白,但也含有一些细菌成分,如一些外膜蛋白、质粒DNA和其它杂质。洗涤常用1%以下的中性去垢剂,如Tween、Triton、Lubel和NP40等加EDTA 和还原剂2-巯基苏糖醇(DTT)、β-巯基乙醇等反复多次进行,因去垢剂洗涤能力随溶液离子强度升高而加强,在洗涤包涵体时可加50 mM NaCL。这样提取的包涵体纯度至少可达50%以上,而且可保持元结构。也可用低浓度的盐酸胍或尿素/中性去垢剂/EDTA/还原剂等洗去包涵体表面吸附的大部分不溶性杂蛋白。洗涤液pH以与工程菌生理条件相近为宜,使用的还原剂为0.1-5mM。EDTA为0.1-0.3 mM。去垢剂如Triton X-100、脱氧胆酸盐和低浓度的变性剂如尿素充分洗涤去除杂质,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 T(37 KDa)在4-8mol/L尿素中具有蛋白水解酶活性,在包涵体的溶解和复性过程中可导致重组蛋白质的降解。

对于尿素和盐酸胍的选择:

尿素和盐酸胍属中强度变性剂,易经透析和超滤除去。它们对包涵体氢键有较强的可逆性变性作用,所需浓度尿素8-10M,盐酸胍6-8M。尿素溶解包涵体较盐酸胍慢而弱,溶解度为70-90%,尿素在作用时间较长或温度较高时会裂解形成氰酸盐,对重组蛋白质的氨基进行共价修饰,但用尿素溶解具有不电离,呈中性,成本低,蛋白质复性后除去不会造成大量蛋白质沉淀以及溶解的包涵体可选用多种色谱法纯化等优点,故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盐酸胍溶解能力达95%以上,且溶解作用快而不造成重组蛋白质的共价修饰。但它也有成本高、在酸性条件下易产生沉淀、复性后除去可能造成大量蛋白质沉淀和对蛋白质离子交换色谱有干扰等缺点。

包涵体最后的纯化,一般是离子交换,疏水,或者是亲和层析,亲和层析尤其是金属螯合层析用得比较广泛,而纯化的效果也不错,通常是一步就能达到纯度为95%以上的包涵体。

8M高浓度尿素溶解后离心获得的包涵体溶解液,放在4度冰箱过夜后出现沉淀,这种现象我也在实验中遇到过;开始感觉很奇怪,后来发现是我们的冰箱的温控出了问题实验际温度要比设定温度低至少4度(呵呵,不好意思!)。不过我接着往下进行SDS-PAGE、层析等发现没有什么不良影响。所以,你不用担心也许你的蛋白也只是和你开了个玩笑呢!

三、关于包涵体的溶解:

1、请教GST包涵体溶解

直接用8M的脲或6M胍融解,取上清,测浓度。直接稀释后包被检测相应抗体。(由于快速稀释相当于复性过程,产物用于检测没有问题的)

我所用的包涵体提取方法:

1.PBS或生理盐水洗涤诱导后菌体,Buffer A重悬菌体,超声波破碎至清亮

2.4度,10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

3.用PBS或生理盐水洗涤沉淀2-3次

4.往沉淀中加19.7ml Buffer A及0.3ml 20%的SKL(十二烷基肌氨酸钠)贮存液,剧烈搅动,使其缓慢溶解,室温静置30分钟至2小时

5.4度,10000rpm离心10分钟,取上清

6.加20%PEG4000210ul至终浓度为0.2%,加50mM的氧化型谷胱甘肽420ul至终浓度为1mM,加100mM的还原型谷胱甘肽420ul至终浓度为2mM,静置30分钟至2小时(亦可4度复性过夜)

7以PBS(pH8.0)或TE(pH8.0)透析,取出-20度保存备用

!Buffer A配方:

Tris-base 50mM

EDTA 0.5mM

NaCl 50mM

甘油5%

DTT 5mM

2、包涵体的溶解

十二烷基肌氨酸钠与十二烷基肌氨酸在溶解包涵体时,可不可以互相代替?可以替换,

调pH不久没什么区别了吗;两者的功能团相同,pH不同,前者钠盐便于保存罢了

3、有关包涵体的溶解问题

强的变性剂如尿素(6-8M)、盐酸胍(GdnHCl 6M),是通过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打断包涵体蛋白质分子内和分子间的各种化学键,使多肽伸展,一般来讲,盐酸胍优于尿素,因为盐酸胍是较尿素强的变性剂,它能使尿素不能溶解的包涵体溶解,而且尿素分解的异氰酸盐能导致多肽链的自由氨基甲酰化,特别是在碱性pH值下长期保温时。SDS、正十六烷基三甲基铵氯化物、Sarkosyl等是去垢剂,可以破坏蛋白内的疏水键,也可溶解一些包涵体蛋白质。另外,对于含有半胱氨酸的蛋白质,分离的包涵体中通常含有一些链间形成的二硫键和链内的非活性二硫键。还需加入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二硫基苏糖醇(DTT)、二硫赤藓糖醇、半胱氨酸。对于目标蛋白没有二硫键某些包涵体的增溶,有时还原剂的使用也是必要的,可能由于含二硫键的杂蛋白影响了包涵体的溶解。

4、8M尿素溶解的包涵体溶液应如何保存?

我在4度放了半个月,目前没出什么问题

5、8M尿素溶解的包涵体溶液在室温下可以放多久而不出现问题?

BI溶液在室温放置48小时,可能会对目的蛋白有影响,因为尿素在碱性条件下可使一些氨基酸酰基化,因而早些处理BI溶液比较好。具体有什么影响我也不是很清楚。6、GST融合蛋白形成包含体不溶,咋办?

GST融合蛋白应该不能用尿素等作用太强的变性剂,否则GST融合蛋白是不能与beads 相结合的

GST的Beads是应用酶与底物结合的原理,所以要去除处理因素后才好结合,不知你的温和的去污剂是什么?

做完裂解之后加Triton X-100轻摇30min,蛋白溶解的会多些!

四、包涵体的复性

1、包涵体如何复性

包涵体的复性主要有两种方式:

1,稀释溶液,但是操作的液体量大,蛋白稀释

2,透析,超滤或电渗透析去除变性剂

其中透析很适合实验室应用,但是时间长。另外,如果蛋白质右两个以上的2硫键,很可能错误形成配对,应用还原剂。还有,复性的具体方法还要根据前期试验及筛选来确定!

另外,你用多大体积的透析缓冲液?可能不够,要更换几次

你家了多少蛋白呀?蛋白量过大也会使复性困难。

你用的透析代是否是新的,处理过没有?新代有化学杂质!

最后,有些复性过程就是还有沉淀(透析方法的缺点)看看溶液中蛋白含量,说不定已经够用了~~

包涵体的复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获得较高纯度的包涵体。

2.包涵体溶解要彻底,一般应使溶解液体量较大,不要怕蛋白被稀释,要有助溶措施。

3.透析前后均要离心

4.透析不能太快.

5.纯化的最佳条件要摸索。

小技巧:

1)包含体要彻底洗涤干净,洗涤液中加入适量Triton-X100.

2) 包含体溶解后装入透析袋在复性液中复性

3)复性液的组成很有讲究,本人使用Oxidised Glutathione/ Reduced Glutathione 还加入一定的L-Arginine-Hydrochloride 12-24h

4) 复性完毕在低浓度的缓冲液中连续缓慢透析12-24h

5) 复性率的测定据变性蛋白和非变性蛋白的光学性质不同测定(望有经验的战友能更详细地讲解)

6)TritionX100、SDS这一类去垢剂最后不易去除,在制药行业中一般不允许采用。好像SDS最后残留量不能大于0.5%吧,忘了。

我用Triton洗涤有些包涵体效果不是很好。包涵体洗涤是纯化极为重要的一步,改变培养条件,再洗涤包涵体,有时可以在上柱前已经只剩下3-4条杂带,这样后续的纯化就很方便了。因为色谱柱的纯化条件比较难optimize。

这段文字可以参考:

用Novagen公司《pET System Manual》提供的方法,分别进行细菌渗透休克,超声波裂解,研究融合蛋白在细胞周质,细胞质和包涵体中的分布。

渗透休克用1.2.3方法诱导细菌(10ml体积),测菌液OD600,10000 r/min离心0.5 min去上清,加入渗透休克溶液1(V1= OD 600×V2/5,V1为渗透休克溶液1,V2为培养新鲜菌液),冰浴10 min,10000 r/min离心0.5 min,去上清。加V1体积渗透休克溶液2重悬,摇动冰浴10 min,10000 r/min离心0.5 min,保存上清、细菌沉淀。作如下处理:上清用三氯乙酸(TCA Trichloroacetic acid) 沉淀,加1/10体积100% TCA (w/v),涡漩15 sec.,冰浴10 min,13000 r/min离心5 min,100 ul丙酮洗涤沉淀,干燥1 h,加V1/2体积1×PBS(pH 10)溶解,-20℃保存,取10 ul加入等体积2×SB,进行12% SDS-PAGE电泳分析,UNIUER SAL HooD-S.N. 75s 成像系统照相。

超声波裂解细菌渗透休克细菌沉淀加1/10培养体积20 mM Tris-HCl(pH 7.5,0℃)重悬,冰浴,超声波裂解,20%工作选择,脉冲粉碎1 min,然后13000 r/min离心5 min,-20℃保存上清、细菌沉淀。上清进行TCA沉淀,处理同上。沉淀用Protein Extraction Reagent

(Ni-NTAHi Bind Purification Kit BugBuster. 提供)按Novagen公司《pET System Manual》提供方法反复处理,洗涤包涵体。包涵体按培养菌100×OD600/3 ul体积加1% SDS溶解,加等体积2×SB,进行12% SDS-PAGE电泳分析,进行蛋白条带灰度扫描,计算融合蛋白Trx-PrPC27-30占细菌总蛋白的相对含量。

1.2.7重组融合蛋白的纯化

PrP-pET-32a(+)转化表达菌E.coli BL21(DE3),TB培养基中,25℃,AMP 200 ug/ml,摇床(250 r/min)培养至OD600约为1.5,更换等体积新鲜TB培养基,加入IPTG 至终浓度 1 mM,AMP 200 ug/ml,25℃,4 h,4000 g离心收集菌体。按Ni-NTA HiBind Purification Kit使用说明溶解包涵体,纯化融合蛋白。

或使用笔者改进方法,将Ni-NTA HiBind Purification Kit使用说明中Buffer D 改成Wash-Buffer,Buffer-E改成Elute-Buffer,最后用Buffer-E重生Ni-NTA HiBind Rasin,Binding- Buffer平衡以后加50%酒精保存,以免长菌。

洗脱所得蛋白用TCA沉淀,处理同上,得融合蛋白Trx-PrPC27-30,冻干保存。然后

12% 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

3、包涵体复性2

精氨酸可助溶,但精氨酸是代谢产物高浓度对人可能不好。

另外甘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有助溶作用。你可以试一试。

对于疏水蛋白的可溶表达,可以降低诱导温度(可以试试4度诱导过夜)和IPTG的量,降低蛋白的表达速度,从而减少包涵体形成的速度,增加正确折叠蛋白的量。或者换成GST融合表达载体,GST可以增加后面融合蛋白的可溶表达。我的蛋白包涵体在经变性纯化后透析复性过程中,在透析液中加入了1%的甘氨酸和5%的甘油,有一定的助溶效果。我想对于你的情况,由于含有二硫键,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谷胱甘肽,才能形成正确的二硫键。复性是一个很难捉摸的过程,不同蛋白的复性条件也各不相同。

5、包涵体复性问题

包含体复性三大原则:

1。低浓度

2。平缓梯度

3。低温

有蛋白析出最大的可能型是:蛋白浓度太高,建议你稀释以后再作透析。

此外,透析的盐浓度(比如ura)要平缓降低:8m-6m-4m-2m-pbs-H2O。

6、包涵体复性形成聚集物

关键是蛋白在复性过程中凝聚了以后,调节PH可以使其溶解,但是这样复性好的蛋白有没有活性还是问题,虽然样品溶解了,但活性不高或没有也不行呀!

7、复性中蛋白析出!

出现蛋白析出,肯定是条件变化太剧烈了。复性应该采取复性液浓度和PH值逐渐变化的方法,例如根据你包含体的溶液成分,每隔1个PH或浓度值配置一种溶液,逐步透析到正常。此外透析时必须浓度极低,条件温和,使蛋白质能够正确折叠。但是复性的比率应该很低。

若加变性剂尿素可加到2M,盐酸胍可加到1-1.5M;

另外可将甘油浓度增加,范围可在≤30%,且在复性样品中也可加适量甘油;一些拙见。

8、包涵体复性液配方

对于包涵体复性,一般在尿素浓度4M左右时复性过程开始,到2M 左右时结束。对于盐酸胍而言,可以从4M开始,到1.5M 时复性过程已经结束。TRIS系统和PBS系统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需要你在实验过程中不断试验,确定合适的缓冲系统;不过复性过程主要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最适pH值范围为8.0-9.0之间;

2) 温度适宜选择4℃;

3)复性过程蛋白浓度不宜过大,一般为0.1-0.2mg/mL;

4) 复性时间一般为24-36小时;

5) 低分子化合物如L-Arg有助于增加复性中间产物的溶解度;脲、盐酸胍、烷基脲、以及碳酸酰胺类等,在非变性浓度下是很有效的促进剂,都可阻止蛋白聚集;Tris对蛋白质复性有促进作用;EDTA可以防止蛋白降解;

6) 氧化还原体系,如GSH/GSSG、DTT/GSSG、DTE/GSSG等.。

还有就是你的蛋白质的特性

蛋白的纯化

第二部分:蛋白的纯化 如何区分蛋白表达在上清还是包涵体? 破碎细胞后离心分别收集上清和沉淀,表达的蛋白可能分布在上清中也有可能分布在沉淀中,还有可能是二者中都有分布。 根据我们实验室的经验,超声碎菌之后,如果菌液比较清亮,沉淀比较少,那表达的蛋白基本上是可溶的。但如果超声完之后,菌液是浑浊的,而且当离心之后,离下的沉淀比较多,而且沉淀的颜色也比较白,那基本上就是包涵体了。包涵体是基因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高水平表达时所形成的无活性的蛋白质聚集体,难溶于氺,可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胍等,其实,包涵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可溶蛋白。对于后者,可将上清和沉淀分别跑一个PAGE,看看上清中的量能达到多少,对于某些蛋白来说,一部分是以包涵体形式表达,一部分是以可溶的形式表达,而且量也不少,可以满足后续实验的需要,这个时候最好是纯可溶的,因为包涵体即使最后复性,活性也不太可信。 对于沉淀跑SDS-PAGE,如何处理,用什么使其溶解,还有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蛋白,在提取过程中,使用什么蛋白提取缓冲液。 沉淀用Buffer B重悬,(组成:8M尿素+10mMTRIS base+100mM NaH2PO4,用NaOH调节pH到8.0),1克沉淀(湿重)加5ml Buffer B,使其充分溶解(可以放在微量震荡器上震荡20min),然后室温下12000转离心20min,留上清,弃沉淀。 取10ul上清加入10ul 2xSDS上样缓冲液,就可以跑PAGE了。 无论是纯可溶蛋白还是包涵体,在菌体裂解这一步我用的都是Lysis Buffer(组成:10mM 咪唑+300mM NaCl+50mM NaH2PO4,用NaOH调节pH到8.0)每克菌体(湿重)加2-5ml Lysis Buffer,充分悬起后,加入溶菌酶4度作用半小时就可以超声破碎了。 包涵体,简单的说就是翻译的蛋白没有正确折叠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主要的是疏水作用。实际上就是很多个蛋白分子,这些蛋白并不是交联在一起的,用高浓度的尿素和盐酸胍可以使他们变性,解聚。 电泳检测的话,可以用SDS-PAGE检测,在上样之前,需要用上样缓冲液处理样品,处理后,包涵体也就解聚了,每个蛋白分子与SDS结合,形成了可溶物。 包涵体是不容易破碎的,超声可以破碎菌体释放里面的包涵体,但是不能破碎包涵体;但如果用水煮的话,包涵体会变性,会有一部分可溶于水,所以你跑的上清中有可能有包涵体存在,也有可能没有包涵体; 建议: 还是先将菌体超声破碎,然后离心,取沉淀和上清再跑一次电泳,如果沉淀上清中都有你要的蛋白,说明表达的结果是部分可溶;如果仅上清有就是可溶性表达;如果仅沉淀中有,就是完全包涵体了。不过,一般情况下,应该是第一者的可能性大。

包涵体的形成以及处理方法

包涵体得形成以及处理方法 1包涵体形成得原因 (1)表达量过高,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L2]。原因可能就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得时间进行折叠,二硫键不能正确配对,过多蛋白间得非特异性结合,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得溶解度等。(2)重组蛋白就是大肠杆菌得异源蛋白,真核糖蛋白无法糖基化使中问体溶解度下降,导致不溶解包涵体形成]。(3)重组蛋白分泌序列得存在阻碍折叠,导致错误折叠分子得产生。(4)重组蛋白得氨基酸组成,一般来说含硫氨基酸越多越容易形成包涵体。(5)包涵体形成动力学研究表明,包涵体就是由部分变性得中阃体聚合而成。因此,任何影响中间体稳定得因素,如pH值(pH接近蛋白得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离子强度与温度都可以引起蛋白聚合反应。(6)在细菌分泌得某个阶段,蛋白质分子间得离子键、疏水键或共价键等化学作用导致了包涵体得形成、(7)有报道认为,丰富得培养基有利于活性蛋白质得表达,当培养条件不佳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包涵体得处理 包涵体得形成具有有利得一面,也有不利得一面、有利得一面就是包涵体得形成去除了几乎全部得细胞内可溶性蛋白质。同时,因包涵体形成避免了蛋白水解酶对表达产物得降解而大大提高产率,通常其表达量可占菌体总蛋白得10%~30%,甚至高达50%。不利得一面就是溶解包涵体进行复性折叠得过程中需要加变性剂与去垢剂,而引起蛋白质得不可逆修饰以及性质改变,这些试剂价格昂贵,且复性得操作过程不好控制;另一方面复性过程常伴有蛋白质水解与沉淀,有些还形成异构体【s] 5。因此复性就是蛋白质工程中最关键、最复杂得问题。

包涵体得处理一般有如下几个步聚。 破碎细菌细胞 提取包涵体时,首先要裂解细菌,为了防止在裂解细菌得过程中目得蛋白质变性,常常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合适得缓冲体系,如磷酸盐缓冲液、Tris缓冲液、柠檬酸缓冲液;加 入保护剂,如还原剂DTT(2一巯基苏糖醇)、2一巯基乙醇;加防止水解酶作用得试剂,如酶得抑制剂、EDTA(乙二胺四乙酸)。破菌得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渗透破碎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低渗条件使细胞溶胀而破碎。(2)冷热交替法:把待碎样品投人90℃左右水中维持数分钟后取出投入冰浴内,可使大部分细胞破碎、可用于提取蛋白质与核酸。 (3)反复冻融法:把待碎样品冷却到一2O℃,冻固后取出,缓慢解冻,如此反复操作,细胞内液结冰膨胀而使细胞胀破导致部分细胞及胞内得颗粒破碎,但也可使生物活性物质失活。这种方法虽简单方便,但对温度变化敏感得蛋白质却不宜采用。(4)超声波法:使用超声波仪使细胞膜上所受张力不均而使细胞破碎、根据不同待碎样品采用不同频率,不同时间;另外,超声波处理时溶液温度升高会使不耐热得物质失活,因此使用时为防止温度升高,除间歇开机外,还需人工降温、避免溶液内存在气泡,这样会使蛋白质变性【6】。(5)溶菌酶处理法:多用于破坏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得细胞壁、在每毫升含2亿个细胞得悬液中加100 g至1 mg溶菌酶,37℃保温10 min,或者室温作用30 min,细胞就破坏了、 洗涤包涵体 洗涤包涵体前先8000 r/rain,412离心15 rain,可使大多数包涵体沉淀,

包涵体的形成以及处理方法

包涵体的形成以及处理方法 1 包涵体形成的原因 (1)表达量过高,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L2]。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硫键不能正确配对,过多蛋白间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的溶解度等。(2)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真核糖蛋白无法糖基化使中问体溶解度下降,导致不溶解包涵体形成]。(3)重组蛋白分泌序列的存在阻碍折叠,导致错误折叠分子的产生。(4)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来说含硫氨基酸越多越容易形成包涵体。(5)包涵体形成动力学研究表明,包涵体是由部分变性的中阃体聚合而成。因此,任何影响中间体稳定的因素,如pH值(pH接近蛋白的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离子强度和温度都可以引起蛋白聚合反应。(6)在细菌分泌的某个阶段,蛋白质分子间的离子键、疏水键或共价键等化学作用导致了包涵体的形成。(7)有报道认为,丰富的培养基有利于活性蛋白质的表达,当培养条件不佳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 包涵体的处理 包涵体的形成具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包涵体的形成去除了几乎全部的细胞内可溶性蛋白质。同时,因包涵体形成避免了蛋白水解酶对表达产物的降解而大大提高产率,通常其表达量可占菌体总蛋白的10%~30%,甚至高达50%。不利的一面是溶解包涵体进行复性折叠的过程中需要加变性剂和去垢剂,而引起蛋白质的不可逆修饰以及性质改变,这些试剂价格昂贵,且复性的操作过程不好控制;另一方面复性过程常伴有蛋白质水解和沉淀,有些还形成异构体【s] 5。因此复性是蛋白质工程中最关键、最复杂的问题。包涵体

的处理一般有如下几个步聚。 破碎细菌细胞 提取包涵体时,首先要裂解细菌,为了防止在裂解细菌的过程中目的蛋白质变性,常常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合适的缓冲体系,如磷酸盐缓冲液、Tris缓冲液、柠檬酸缓冲液;加 入保护剂,如还原剂DTT(2一巯基苏糖醇)、2一巯基乙醇;加防止水解酶作用的试剂,如酶的抑制剂、EDTA(乙二胺四乙酸)。破菌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渗透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在低渗条件使细胞溶胀而破碎。(2)冷热交替法:把待碎样品投人90℃左右水中维持数分钟后取出投入冰浴内,可使大部分细胞破碎。可用于提取蛋白质和核酸。 (3)反复冻融法:把待碎样品冷却到一2O℃,冻固后取出,缓慢解冻,如此反复操作,细胞内液结冰膨胀而使细胞胀破导致部分细胞及胞内的颗粒破碎,但也可使生物活性物质失活。这种方法虽简单方便,但对温度变化敏感的蛋白质却不宜采用。(4)超声波法:使用超声波仪使细胞膜上所受张力不均而使细胞破碎。根据不同待碎样品采用不同频率,不同时间;另外,超声波处理时溶液温度升高会使不耐热的物质失活,因此使用时为防止温度升高,除间歇开机外,还需人工降温。避免溶液内存在气泡,这样会使蛋白质变性【6】。(5)溶菌酶处理法:多用于破坏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的细胞壁。在每毫升含2亿个细胞的悬液中加100 g至1 mg溶菌酶,37℃保温10 min,或者室温作用30 min,细胞就破坏了。 洗涤包涵体 洗涤包涵体前先8 000 r/rain,412离心15 rain,可使大多数包涵体沉淀,

(整理)包涵体的分离纯化.

包涵体的纯化和复性总结(二) 关于包涵体的纯化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包涵体的复性已经成为生物制药的瓶颈,关于包涵体的处理一般包括这么几步:菌体的破碎、包涵体的洗涤、溶解、复性以及纯化,内容比较庞杂 一、菌体的裂解 1、怎样裂解细菌? 细胞的破碎方法 1.高速组织捣碎:将材料配成稀糊状液,放置于筒内约1/3体积,盖紧筒盖,将调速器先拨至最慢处,开动开关后,逐步加速至所需速度。此法适用于动物内脏组织、植物肉质种子等。 2.玻璃匀浆器匀浆:先将剪碎的组织置于管中,再套入研杆来回研磨,上下移动,即可将细胞研碎,此法细胞破碎程度比高速组织捣碎机为高,适用于量少和动物脏器组织。 3.超声波处理法:用一定功率的超声波处理细胞悬液,使细胞急剧震荡破裂,此法多适用于微生物材料,用大肠杆菌制备各种酶,常选用50-100毫克菌体/毫升浓度,在1KG至10KG 频率下处理10-15分钟,此法的缺点是在处理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应采取相应降温措施,时间以及超声间歇时间、超声时间可以自己调整,超声完全了菌液应该变清亮,如果不放心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对超声波及热敏感的蛋白和核酸应慎用。 4.反复冻融法:将细胞在-20度以下冰冻,室温融解,反复几次,由于细胞内冰粒形成和剩余细胞液的盐浓度增高引起溶胀,使细胞结构破碎。 5.化学处理法:有些动物细胞,例如肿瘤细胞可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去氧胆酸钠等细胞膜破坏,细菌细胞壁较厚,可采用溶菌酶处理效果更好,我用的浓度一般为1mg/ml。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破碎组织细胞,都会使细胞内蛋白质或核酸水解酶释放到溶液中,使大分子生物降解,导致天然物质量的减少,加入二异丙基氟磷酸(DFP)可以抑制或减慢自溶作用;加入碘乙酸可以抑制那些活性中心需要有疏基的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加入苯甲磺酰氟化物(PMSF)也能清除蛋白水解酶活力,但不是全部,而且应该在破碎的同时多加几次;另外,还可通过选择pH、温度或离子强度等,使这些条件都要适合于目的物质的提取。 这是标准配方: 裂解液:50mM Tris-HCl(pH8.5~9.0), 2mM EDTA, 100mM NaCl, 0.5% Triton X-1 00, 1mg/ml溶菌酶。(溶菌酶在这个pH范围内比较好发挥作用) 但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你裂解细菌是为了提取蛋白的话,而且蛋白的分子量又小于20kd的话,尽量减少溶菌酶的用量,会引入溶菌酶这种杂蛋白.一般配60ml裂解液用药匙匙柄盛一点就够.判断裂解好坏的标准是,溶液很粘. protocol是10ml-50ml缓冲液(菌体洗涤液,裂解液等)/1g湿菌体. 如果只做一个鉴定,我觉得100-200ml菌就够了. 但凡超声,我都用60ml裂解液,因为我们的超声仪(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录象里的那种)很适合用100ml小烧杯,装60ml裂解液,这样能让超声头离液面不高不低,不会冒泡泡,也不会洒出来.菌多我就延长超声时间. 沉淀,也就是包涵体沉淀了,如果要上柱纯化,一定要先用4M尿素洗涤一下再用8M尿素溶解.如果不上柱,只是跑跑电泳,可以直接用8M尿素溶解以后,离心取上清,加入适量体积的load ing buffer.loading buffer对于包涵体的溶解能力是较弱的. "取200微升菌液,离心后直接加上样buffer,100度3分钟后上样,然后SDSPAGE. 这个方法到底能不能溶解细菌中的包涵体? " 而楼主的问题,虽然loading buffer对于包涵体的溶解能力是较弱的,但是我觉得你的做法只是在鉴定有无表达,用loading buffer是没有问题的.

包涵体纯化

包涵体: 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无活性的固体颗粒。 包涵体的组成与特性: 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外膜蛋白ompC、ompF 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大小为0.5-1um,难溶与水,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胍等。 包涵体的形成: 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 1、表达量过高,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硫键不能正确的配对,过多的蛋白间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的溶解度等。 2、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说含硫氨基酸越多越易形成包涵体,而脯氨酸的含量明显与包涵体的形成呈正相关。 3、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发酵温度高或胞内pH接近蛋白的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4、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由于缺乏真核生物中翻译后修饰所需酶类,致使中间体大量积累,容易形成包涵体沉淀。因此有人采用共表达分子伴侣的方法以增加可溶蛋白的比例。 包涵体表达的有利因素: 1、可溶性蛋白在细胞内容易受到蛋白酶的攻击,包涵体表达可以避免蛋白酶对外源蛋白的降解。 2、降低了胞内外源蛋白的浓度,有利于表达量的提高。 3、包涵体中杂蛋白含量较低,且只需要简单的低速离心就可以与可溶性蛋白分离,有利于分离纯化。 4、对机械搅拌和超声破碎不敏感,易于破壁,并与细胞膜碎片分离。 破菌: 1、机械破碎 2、超声破碎 3、化学方法破碎 分离: 1、离心:5000-20000g15min离心,可使大多数包涵体沉淀,与可溶性蛋白分离。 2、过滤或萃取方法: 洗涤: 由于脂体及部分破碎的细胞膜及膜蛋白与包涵体粘连在一起,在溶解包涵体之前要先洗涤包涵体,通常用低浓度的变性剂如2M尿素在50mM TrispH7.0-8.5左右,1mMEDTA中洗涤。此外可以用温和去垢剂TritonX-100洗涤去除膜碎片和膜蛋白。 溶解:

包涵体的纯化和复性总结

板块一、大肠杆菌 (这里讨论的大肠杆菌为非分泌到培养基中的重组蛋白,是否有重组蛋白分泌到培养基中的工程菌我没有见过。) 一、关于菌体的量 大肠杆菌表达的基因工程蛋白是纯化人员最方便获得的原料,对纯化工艺开发来说几乎没有原料方面的限制。常看到有战友用个几毫升的菌液去做纯化,对此我十分不解,同样要做,为什么不多做点呢?很少的菌体会给纯化带来一些难以估计的问题,工艺的重复性和放大往往出现问题。因此,要做个好工艺就多发酵表达一些菌体吧。我做纯化时,初始工艺摸索用的菌体量一般为10g左右。 二、关于是否包涵体表达 包涵体的定义我就不讲了。我要讲的是,一个基因工程蛋白是否是包涵体表达的说法本身就不完全准确。至于包涵体在电镜下的晶体颗粒表现等等对我们纯化来说毫无意义,我相信做纯化工艺的人没有谁去看这个电镜,也不关心。我们判断的依据只是SDS-PAGE,目的蛋白在破菌沉淀中,我们就认为是包涵体表达,但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看着没问题,实际上是有毛病的。关键在于你用的是什么破菌缓冲液!有些蛋白在用缓冲液A破菌时是在破菌沉淀中,而用缓冲液B破菌时却在破菌上清中。缓冲液A和B的差别可能只是pH上相差1-2个单位。那么它是包涵体表达还是可溶上清表达呢? 说这个问题主要在于有些战友往往非常在意他的目标蛋白是否包涵体表达。

甚至还有包涵体表达就用专门的包涵体蛋白纯化方法等等。 我们应该关心的是目标蛋白在什么缓冲体系下是可溶的,在什么缓冲体系下是不溶的!不要让包涵体这个概念给你误导。 三、关于表达量 我们常常在发表的文章上看到,我这个工程菌的目标蛋白的表达量达到菌体总蛋白的30%、50%等等。我要说都是文章的作者在忽悠。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定量的,用的最多的大概就是SDS-PAGE的扫描分析吧。且不说一个SDS-PAGE不能表现出所有的菌体蛋白,电泳的染色方法、染色脱色强度、照片的曝光强度、扫描分析时的条带选择等等无不对这个百分比影响巨大。在公司的QC部门做的对此应该最有体验,20%的条带要它变成30%又有何难?我的观点是对待表达量的描述不可定量,只能定性。如用: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等来描述。 有一个指标与表达量密切相关,那就是单位体积的菌体量。两者的乘积才是单位体积发酵液的目标蛋白产率。 与表达量相关的指标还有纯化倍数、纯化收率等,这些指标我们也常常在发表的文章中看到。同样,我也认为都是不准确的。除非你用的是活性测定的方法,用蛋白活性收率来表征。 纯化工艺的难易有时候也与表达量相关,表达量高时往往纯化也方便的多。所以,尽量提高你的目标蛋白表达量不只是基因工程上游和产量的问题,还是纯化工艺开发的问题。 四、菌体破碎

蛋白质复性方法

包涵体表达的蛋白的复性 摘要综述了包涵体形成、包涵体分离和溶解、包涵体折叠复性的方法、复性产率低下的主要因素以及通过分子伴侣、低分子量添加物等的应用而提高了蛋白质复性产率。 关键词包涵体蛋白质复性 Abstract Strategies for decreasing the formation of inclusion bodies, isolation and resolution of inclusion bodies, refolding of inclusion body proteins and the cause of decreased refolding yields were included. Renaturation yield of recombinant protein have been improved by using some additives, such as molecular chaperone, small molecules. Key words inclusion body , protein , renaturation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表达常常导致包涵体的形成,虽然包涵体具有富集目标蛋白质、抗蛋白酶、对宿主毒性小等优点,但包涵体蛋白质的复性率一般都很低,而分子伴侣、低分子量添加物等在复性过程中的应用及新的复性方法的建立都大大提高了重组蛋白质复性产率。

一、包涵体: 包涵体的定义、组成与特性: 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无活性的固体颗粒。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内毒素、外膜蛋白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大小为,具有很高的密度(约ml),无定形,呈非水溶性,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胍等。NMR 等新技术的应用表明包涵体具有一定量的二级结构,他们可能在复性的启动阶段中具有一定的作用。[1] 包涵体的形成: 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 1.2.1、基因工程菌的表达产率过高,超过了细菌正常的代谢水平,由于细菌的δ因子的蛋白水解能力达到饱和,使之表达产物积累起来。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

包涵体纯化全过程(3)

一、包涵体的纯化和复性总结(二) 二、[ 2008-2-25 14:25:00 | By: 飞鸿 ] 三、关于包涵体的纯化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包涵体的复性已经成为生物制药的瓶颈,关于包涵体的处理一般包括这么几步:菌体的破碎、包涵体的洗涤、溶解、复性以及纯化,内容比较庞杂 一、菌体的裂解 1、怎样裂解细菌? 细胞的破碎方法 1.高速组织捣碎:将材料配成稀糊状液,放置于筒内约1/3体积,盖紧筒盖,将调速器先拨至最慢处,开动开关后,逐步加速至所需速度。此法适用于动物内脏组织、植物肉质种子等。 2.玻璃匀浆器匀浆:先将剪碎的组织置于管中,再套入研杆来回研磨,上下移动,即可将细胞研碎,此法细胞破碎程度比高速组织捣碎机为高,适用于量少和动物脏器组织。 3.超声波处理法:用一定功率的超声波处理细胞悬液,使细胞急剧震荡破裂,此法多适用于微生物材料,用大肠杆菌制备各种酶,常选用50-100毫克菌体/毫升浓度,在1KG至10KG频率下处理10-15分钟,此法的缺点是在处理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应采取相应降温措施,时间以及超声间歇时间、超声时间可以自己调整,超声完全了菌液应该变清亮,如果不放心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对超声波及热敏感的蛋白和核酸应慎用。 4.反复冻融法:将细胞在-20度以下冰冻,室温融解,反复几次,由于细胞内冰粒形成和剩余细胞液的盐浓度增高引起溶胀,使细胞结构破碎。 5.化学处理法:有些动物细胞,例如肿瘤细胞可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去氧胆酸钠等

细胞膜破坏,细菌细胞壁较厚,可采用溶菌酶处理效果更好,我用的浓度一般为1mg/ml。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破碎组织细胞,都会使细胞内蛋白质或核酸水解酶释放到溶液中,使大分子生物降解,导致天然物质量的减少,加入二异丙基氟磷酸(DFP)可以抑制或减慢自溶作用;加入碘乙酸可以抑制那些活性中心需要有疏基的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加入苯甲磺酰氟化物(PMSF)也能清除蛋白水解酶活力,但不是全部,而且应该在破碎的同时多加几次;另外,还可通过选择pH、温度或离子强度等,使这些条件都要适合于目的物质的提取。 这是标准配方: 裂解液:50mM Tris-HCl(pH8.5~9.0), 2mM EDTA, 100mM NaCl, 0.5% Triton X-100, 1mg/ml 溶菌酶。(溶菌酶在这个pH范围内比较好发挥作用) 但我个人的经验是:如果你裂解细菌是为了提取蛋白的话,而且蛋白的分子量又小于20kd的话,尽量减少溶菌酶的用量,会引入溶菌酶这种杂蛋白.一般配60ml裂解液用药匙匙柄盛一点就够.判断裂解好坏的标准是,溶液很粘. protocol是10ml-50ml缓冲液(菌体洗涤液,裂解液等)/1g湿菌体. 如果只做一个鉴定,我觉得100-200ml菌就够了. 但凡超声,我都用60ml裂解液,因为我们的超声仪(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录象里的那种)很适合用100ml小烧杯,装60ml裂解液,这样能让超声头离液面不高不低,不会冒泡泡,也不会洒出来.菌多我就延长超声时间. 沉淀,也就是包涵体沉淀了,如果要上柱纯化,一定要先用4M尿素洗涤一下再用8M尿素溶解.如果不上柱,只是跑跑电泳,可以直接用8M尿素溶解以后,离心取上清,加入适量体积的loading buffer.loading buffer对于包涵体的溶解能力是较弱的. "取200微升菌液,离心后直接加上样buffer,100度3分钟后上样,然后SDSPAGE. 这个方法

包涵体的纯化和复性总结--最全的前人经验

包涵体的纯化和复性总结 二、包涵体的洗涤? 1、包涵体的洗涤问题? 通常的洗涤方法一般是洗不干净的,我以前是这么做的,先把包涵体用6M盐酸胍溶解充分,过滤除去未溶解的物质,注意留样跑电泳,然后用水稀释到4M,离心把沉淀和上清分别跑电泳,如此类推可以一直稀释到合适的浓度,你可以找到一个合适去除杂质的办法,其实这就是梯度沉淀的方法,我觉得比通常的直接洗脱效果好。? 包涵体一般难溶解,所以你要注意未溶解的部分,你可以跑电泳对比,因为有时候难溶解的就是你的目标蛋白,所以每次处理都要把上清和沉淀跑电泳对比,免得把目标蛋白弄丢了。 此外刚处理完的包涵体好溶解。冷冻后难溶解,溶解也需要长点时间,也需要大量的溶剂。如果说是不少不溶解的不是你要的,那就不用管了。? 2、如何得到比较纯的包涵体? 对于包涵体的纯化,包涵体的前处理是很重要的。 包涵体中主要含有重组蛋白,但也含有一些细菌成分,如一些外膜蛋白、质粒DNA和其它杂质。洗涤常用1%以下的中性去垢剂,如Tween、Triton、Lubel和?NP40等加EDTA 和还原剂2-巯基苏糖醇(DTT)、β-巯基乙醇等反复多次进行,因去垢剂洗涤能力随溶液离子强度升高而加强,在洗涤包涵体时可加50?mM?NaCL。这样提取的包涵体纯度至少可达50%以上,而且可保持元结构。也可用低浓度的盐酸胍或尿素/中性去垢剂/EDTA/还原剂等洗去包涵体表面吸附的大部分不溶性杂蛋白。洗涤液pH以与工程菌生理条件相近为宜,使用的还原剂为0.1-5mM。EDTA为0.1-0.3?mM。去垢剂如Triton?X-100、脱氧胆酸盐和低浓度的变性剂如尿素充分洗涤去除杂质,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T(37?KDa)在4-8mol/L尿素中具有蛋白水解酶活性,在包涵体的溶解和复性过程中可导致重组蛋白质的降解。? 对于尿素和盐酸胍的选择: 尿素和盐酸胍属中强度变性剂,易经透析和超滤除去。它们对包涵体氢键有较强的可逆性变性作用,所需浓度尿素8-10M,盐酸胍6-8M。尿素溶解包涵体较盐酸胍慢而弱,溶解度为70-90%,尿素在作用时间较长或温度较高时会裂解形成氰酸盐,对重组蛋白质的氨基进行共价修饰,但用尿素溶解具有不电离,呈中性,成本低,蛋白质复性后除去不会造成大量蛋白质沉淀以及溶解的包涵体可选用多种色谱法纯化等优点,故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盐酸胍溶解能力达95%以上,且溶解作用快而不造成重组蛋白质的共价修饰。但它也有成本高、在酸性条件下易产生沉淀、复性后除去可能造成大量蛋白质沉淀和对蛋白质离子交换色谱有干扰等缺点。? 包涵体最后的纯化,一般是离子交换,疏水,或者是亲和层析,亲和层析尤其是金属螯合层析用得比较广泛,而纯化的效果也不错,通常是一步就能达到纯度为95%以上的包涵体。? 8M高浓度尿素溶解后离心获得的包涵体溶解液,放在4度冰箱过夜后出现沉淀,这种现象我也在实验中遇到过;开始感觉很奇怪,后来发现是我们的冰箱的温控出了问题实

蛋白纯化的一般原则及方法选择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各种试验技术,并研制成套试剂盒,使基因克隆表达变得越来越容易lIl。但分子生物学的上游工作往往并非是最终目的,分子克隆与表达的关键是要拿到纯的表达产物,以研究其生物学作用,或者大量生产出可用于疾病治疗的生物制品。相对与上游工作来说,分子克隆的下游工作显得更难,蛋白纯化工作非常复杂,除了要保证纯度外,蛋白产品还必须保持其生物学活性。纯化工艺必须能够每次都能产生相同数量和质量的蛋白,重复性良好。这就要求应用适应性非常强的方法而不是用能得到纯蛋白的最好方法去纯化蛋白。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好方法却可能在大规模生产应用中失败,因为后者要求规模化,且在每日的应用中要有很好的重复性。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纯化的基本原则和各种蛋白纯化技术的原理、优点及局限性,以期对蛋白纯化的方法选择及整体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 1 蛋白纯化的一般原则 蛋白纯化要利用不同蛋白间内在的相似性与差异,利用各种蛋白间的相似性来除去非蛋白物质的污染,而利用各蛋白质的差异将目的蛋白从其他蛋白中纯化出来。每种蛋白间的大小、形状、电荷、疏水性、溶解度和生物学活性都会有差异,利用这些差异可将蛋白从混合物如大肠杆菌裂解物中提取出来得到重组蛋白。蛋白的纯化大致分为粗分离阶段和精细纯化阶段二个阶段。粗分离阶段主要将目的蛋白和其他细胞成分如DNA、RNA等分开,由于此时样本体积大、成分杂,要求所用的树脂高容量、高流速,颗粒大、粒径分布宽.并可 以迅速将蛋白与污染物分开,防止目的蛋白被降解。精细纯化阶段则需要更高的分辨率,此阶段是要把目的蛋白与那些大小及理化性质接近的蛋白区分开来,要用更小的树脂颗粒以提高分辨常用的离子交换柱和疏水柱,应用时要综合考虑树脂的选择性和柱效两个因素。选择性指树脂与目的蛋白结合的特异性,柱效则是指蛋白的各成分逐个从树脂上集中洗脱的能力,洗脱峰越窄,柱效越好。仅有好的选择性,洗脱峰太宽,蛋白照样不能有效分离。 2.各种蛋白纯化方法及优缺点 2.1蛋白沉淀蛋白能溶于水是因为其表面有亲水性氨基酸。在蛋白质的等电点处若溶液的离子强度特别高或特别低,蛋白则倾向于从溶液中析出。硫酸铵是沉淀蛋白质最常用的盐,因为它在冷的缓冲液中溶解性好,冷的缓冲液有利于保护蛋白的活性。硫酸铵分馏常用做纯化的第一步,它可以初步粗提蛋白质,去除非蛋白成分。蛋白质在硫酸铵沉淀中较稳定,可以短期在这种状态下保存中间产物,当前蛋白质纯化多采用这种办法进行粗分离翻。在规模化生产上硫酸铵沉淀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硫酸铵对不锈钢器具的腐蚀性很强。其他的盐如硫酸钠不存在这种问题,但其纯化效果不如硫酸铵。除了盐析外蛋白还可以用多聚物如PEG 和防冻剂沉淀出来,PEG是一种惰性物质,同硫酸铵一样对蛋白有稳定效果, 在缓慢搅拌下逐渐提高冷的蛋白溶液中的PEG浓度,蛋白沉淀可通过离心或过滤获得,蛋白可在这种状态下长期保存而不损坏。蛋白沉淀对蛋白纯化来说并不是多么好的方法,因为它只能达到几倍的纯化效果,而我们在达到目的前需要上千倍的纯化。其好处是可以把蛋白从混杂有蛋白酶和其他有害杂质的培养基及细胞裂解物中解脱出来。

包涵体纯化方案

包涵体纯化方案 缓冲液配方: 1.变性复性缓冲液 缓冲液A:50mM Tris-HCl (pH8.5), 1mM EDTA①, 100mM NaCl②,1%Triton X-100③ 缓冲液B:50mM Tris-HCl (pH8.5), 1mM EDTA, 100mM NaCl,1%Triton X-100,2M脲素④ 缓冲液C:50mM Tris-HCl (pH8.5), 1mM EDTA, 100mM NaCl,1%Triton X-100 缓冲液D:50mM Tris-HCl (pH8.5), 1mM EDTA, 100mM NaCl,1%Triton X-100,2M盐酸胍④ 溶解缓冲液E:50mM Tris-HCl (pH8.5), 1mM EDTA, 100mM NaCl,10mM β-巯基乙醇/DTT⑤,2mM脱氧胆酸钠⑥, 8M脲素 复性缓冲液:50mM Tris-HCl (pH8.5),100mM NaCl ,6M/4M/2M脲素,1%甘氨酸⑦,5%甘油⑧,0.2%PEG⑨,1mM氧 化型谷胱甘肽,1mM还原型谷胱甘肽⑩ 2.纯化缓冲液 Binding buffer:50mM Tris-HCl, 100mM NaCl, 10mM 咪唑,pH8.5

Elution buffer:50mM Tris-HCl, 100mM NaCl, 不同浓度梯度咪唑, pH8.5 具体实施步骤: 1.大量诱导表达的菌液7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用1×PBS重悬,洗涤菌体细胞,7000rpm,离心10min。再用PBS重复洗一遍。离心后留菌体沉淀。 2.将菌体细胞用缓冲液A重悬,液氮中反复冻融后,超声破碎。13000rpm 离心10min,弃上清,收集包涵体沉淀。 2.分别用缓冲液B、C、D超声清洗包涵体沉淀。13000rpm离心10min 收集沉淀。 3.用缓冲液E溶解包涵体,缓慢摇动使其缓慢溶解,室温放置30min,然后1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 4.将上清稀释至0.1-1.0mg/ml,装入透析袋中,放置于梯度复性缓冲液中,4℃缓慢透析24-36h。最后在纯化binding buffer中透析,确保蛋白稳定可溶。 5.对溶解的包涵体蛋白进行亲和层析。 附注: ①EDTA防止蛋白降解 ②NaCl一定的盐离子可降低某些带电基团间的斥力 ③Triton X-100除去其他细菌成分,如膜外蛋白,质粒DNA和其他杂质 ④脲素,盐酸胍,洗掉包涵体表面的不溶性杂蛋白

包涵体复性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析

活性蛋白整体方案包涵体复性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析 包涵体复性注意事项 1)最适pH值范围为8.0-9.0之间; 2)温度适宜选择4℃; 3)复性过程蛋白浓度不宜过大,一般为0.1-0.2mg/mL; 4)复性时间一般为24-36小时; 5)低分子化合物如L-Arg有助于增加复性中间产物的溶解度;脲、盐酸胍、烷基脲、以及碳酸酰胺类等,在 非变性浓度下是很有效的促进剂,都可阻止蛋白聚集;Tris对蛋白质复性有促进作用;EDTA可以防止蛋白降解; 6)首先要获得较高纯度的包涵体; 7)包涵体溶解要彻底,一般应使溶解液体量较大,不要怕蛋白被稀释,要有助溶措施; 8)透析前后均要离心; 9)包含体要彻底洗涤干净,洗涤液中加入适量Triton-X100; 10)包含体溶解后装入透析袋在复性液中复性; 11)复性完毕在低浓度的缓冲液中连续缓慢透析12-24h; 12)复性率的测定时要据变性蛋白和非变性蛋白的光学性质不同测定 13)TritionX100、SDS这一类去垢剂最后不易去除,在制药行业中一般不允许采用。用Triton洗涤有些包涵体 效果不是很好。包涵体洗涤是纯化极为重要的一步,改变培养条件,再洗涤包涵体,有时可以在上柱前已经只剩下3-4条杂带,这样后续的纯化就很方便了。 14)复性时的蛋白浓度一般为0.1-1mg/ml,太高的浓度容易形成聚体沉淀,太低的浓度不经济,而且很多蛋白 在低浓度时不稳定,很容易变性。 包涵体复性常见问题分析 包涵体复性原则 低浓度,平缓梯度,低温。n(O5~0q8D; 怎样洗涤包涵体? 通常的洗涤方法一般是洗不干净的,可以先把包涵体用6M盐酸胍溶解充分,过滤除去未溶解的物质,注意留样跑电泳,然后用水稀释到4M,离心把沉淀和上清分别跑电泳,如此类推可以一直稀释到合适的浓度,可以找到一个合适去除杂质的办法,其实这就是梯度沉淀的方法,比通常的直接洗脱效果好。 对于尿素和盐酸胍该怎么选择 尿素和盐酸胍属中强度变性剂,易经透析和超滤除去。它们对包涵体氢键有较强的可逆性变性作用,所需浓度

包涵体蛋白的分离纯化

包涵体蛋白的分离纯化 赵玲0743085096 包涵体是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时,尤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时,形成的由膜包裹的高密度、不溶性蛋白质颗粒,在显微镜下观察时为高折射区,与胞质中其他成分有明显区别。包涵体形成是比较复杂的,与胞质内蛋白质生成速率有关,新生成的多肽浓度较高,无充足的时间进行折叠,从而形成非结晶、无定形的蛋白质的聚集体;此外,包涵体的形成还被认为与宿主菌的培养条件,如培养基成分、温度、pH 值、离子强度等因素有关。细胞中的生物学活性蛋白质常以可融性或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功能性的蛋白质总是折叠成特定的三维结构型。包涵体内的蛋白是非折叠状态的聚集体,不具有生物学活性,因此要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必须将包涵体溶解,释放出其中的蛋白质,并进行蛋白质的复性。包涵体的主要成分就是表达产物,其可占据集体蛋白的40%~95%,此外,还含有宿主菌的外膜蛋白、RNA聚合酶、RNA、DNA、脂类及糖类物质,所以分离包涵体后,还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如色谱法)进行重组蛋白质的纯化。 1. 包涵体的形成 重组蛋白不论在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中表达时,都可形成包涵体。通常所说的包涵体是指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时形成的无活性蛋白聚集体,一般含有50%以上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组分、RNA聚合酶,外膜蛋白等杂蛋白,以及质粒DNA、RNA片断、脂质、肽聚糖、脂多糖等成分]。由于包涵体在相差显微镜下为黑色斑点, 所以也称为折射体。包涵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蛋白合成速度太快,以致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蛋白折叠的动力学模型表明:蛋白质天然构象形成的速率取决于肽链的合成速率、折叠速率和聚集速率几个因素。中间体正确折叠是分子内的一级反应,而中间体的聚集是发生在分子间的二级或高级反应,因此,折叠中间体的浓度对聚集反应影响非常大];⑵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由于缺少真核生物的翻译后修饰系统(如糖基化等) ,致使中间体大量积累,容易形成包涵体;⑶培养条件不佳和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也可导致包涵体形成,如发酵温度高,胞内pH 接近蛋白的等电点等;⑷二硫键在蛋白折叠中有重要作用,而大肠杆菌胞内的还原环境不利于二硫键的形成;⑸包 涵体不溶可能由于分子间无活性的β2片层含量高于天然结构或盐沉淀蛋白。包涵体蛋白虽然不具有天然

蛋白质、包涵体复性

目录 一、脲和盐酸胍在包涵体蛋白质纯化中的作用 二、包涵体变复性 三、包涵体洗涤纯化——7~10 四、包涵体提出、纯化和复性

一、

二、包涵体变复性 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无活性的固体颗粒。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内毒素、外膜蛋白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包涵体变复性 复性方法 稀释复性 原因 基因工程菌的表达产率过高 包涵体变性 破菌洗涤溶解 目录 1包涵体 2包涵体变性 3包涵体复性 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无活性的固体颗粒。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内毒素、外膜蛋白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大小为0.5-1μm,具有很高的密度(约1.3mg/mL),无定形,呈非水溶性,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胍等。NMR等新技术的应用表明包涵体具有一定量的二级结构,他们可能在复性的启动阶段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包涵体的形成原因 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等原因形成的。 1.基因工程菌的表达产率过高,超过了细菌正常的代谢水平,由于细菌的δ因子的蛋白水解能力达到饱和,使之表达产物积累起来。研究发现在低表达时很少形成包涵体,表达量越高越容易形成包涵体。原因可能是合成速度太快,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二硫键不能正确的配对,过多的蛋白间的非特异性结合,蛋白质无法达到足够的溶解度等。 2.重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般说含硫氨基酸越多越易形成包涵体,而脯氨酸的含量明显与包涵体的形成呈正相关。 3.重组蛋白所处的环境:发酵温度高或胞内pH接近蛋白的等电点时容易形成包涵体。 4.重组蛋白是大肠杆菌的异源蛋白,由于缺乏真核生物中翻译后修饰所需酶类和辅助因子,如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等,致使中间体大量积累,容易形成包涵体沉淀。

蛋白质纯化的方法选择

蛋白质纯化的方法选择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各种试验技术,并研制成套试剂盒,使基因克隆表达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分子生物学的上游工作往往并非是最终目的,分子克隆与表达的关键是要拿到纯的表达产物,以研究其生物学作用,或者大量生产出可用于疾病治疗的生物制品。相对与上游工作来说,分子克隆的下游工作显得更难,蛋白纯化工作非常复杂,除了要保证纯度外,蛋白产品还必须保持其生物学活性。纯化工艺必须能够每次都能产生相同数量和质量的蛋白,重复性良好。这就要求应用适应性非常强的方法而不是用能得到纯蛋白的最好方法去纯化蛋白。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好方法却可能在大规模生产应用中失败,因为后者要求规模化,且在每日的应用中要有很好的重复性。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纯化的基本原则和各种蛋白纯化技术的原理、优点及局限性,以期对蛋白纯化的方法选择及整体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 1、蛋白纯化的一般原则 蛋白纯化要利用不同蛋白间内在的相似性与差异,利用各种蛋白间的相似性来除去非蛋白物质的污染,而利用各蛋白质的差异将目的蛋白从其他蛋白中纯化出来。每种蛋白间的大小、形状、电荷、疏水性、溶解度和生物学活性都会有差异,利用这些差异可将蛋白从混合物如大肠杆菌裂解物中提取出来得到重组蛋白。蛋白的纯化大致分为粗分离阶段和精细纯化阶段二个阶段。粗分离阶段主要将目的蛋白和其他细胞成分如DNA、RNA等分开,由于此时样本体积大、成分杂,要求所用的树脂高容量、高流速,颗粒大、粒径分布宽.并可以迅速将蛋白与污染物分开,防止目的蛋白被降解。精细纯化阶段则需要更高的分辨率,此阶段是要把目的蛋白与那些大小及理化性质接近的蛋白区分开来,要用更小的树脂颗粒以提高分辨率,常用离子交换柱和疏水柱,应用时要综合考虑树脂的选择性和柱效两个因素。选择性树脂与目的蛋白结合的特异性,柱效则是指各蛋白成分逐个从树脂上集中洗脱的能力,洗脱峰越窄,柱效越好。仅有好的选择性,洗脱峰太宽,蛋白照样不能有效分离。 2、各种蛋白纯化方法及其优、缺点 2.1 蛋白沉淀蛋白能溶于水是因为其表面有亲水性氨基酸,在蛋白质的等电点处若溶液的离子强度特别高或者特别低,蛋白则倾向于从溶液中析出。硫酸铵是沉淀蛋白最常用的盐,因为它在冷的缓冲液中溶解性好,冷的缓冲液有利于保持目的蛋白的活性。硫酸铵分馏常用作试验室蛋白纯化的第一步,它可以初步粗提蛋白质,去除非蛋白成分。蛋白质在硫酸铵沉淀中较稳定,可以短期在这种状态下保存中间产物,当前蛋白质纯化多采用这种办法进行粗分离翻。在规模化生产上硫酸铵沉淀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硫酸铵对不锈钢器具的腐蚀性很强。其他的盐如硫酸钠不存在这种问题,但其纯化效果不如硫酸铵。除了盐析外蛋白还可以用多聚物如PEG和防冻剂沉淀出来,PEG是一种惰性物质,同硫酸铵一样对蛋白有稳定效果,在缓慢搅拌下逐渐提高冷的蛋白溶液中的PEG浓度,蛋白沉淀可通过离心或过滤获得,蛋白可在这种状态下长期保存而不损坏。蛋白沉淀对蛋白纯化来说并不是多么好的方法,因为它只能达到几倍的纯化效果,而我们在达到目的前需要上千倍的纯化。其好处是可以把蛋白从混杂有蛋白酶和其他有害杂质的培养基及细胞裂解物中解脱出来。 2.2 缓冲液的更换虽然更换缓冲液不能提高蛋白纯度,但它却在蛋白纯化方案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蛋白纯化方法需要不同pH及不同离子强度的缓冲液。假如你用硫酸铵将蛋白沉淀出来,毫无疑问蛋白是处在高盐环境中,需要想办法脱盐,可用的方法有利用半透膜透析,通过勤换透析液体去除盐分,此法尚可,但需几个小时,通常要过夜,也难以用于大规模纯化中。新型的设备将透析膜夹在两个板中间,板的一侧加缓冲液,另一侧加需脱盐的蛋白溶液,并在蛋白溶液一侧通过泵加压,可以使两侧溶液在数小时内达到平衡,若增加对蛋白溶液的压力,还可迫使水分和盐更多通过透析膜进入透析液达到对蛋白浓缩的目的。也有出售的脱盐柱,柱内的填料是小孔径的颗粒,蛋白分子不能进入孔内,先于高浓度盐离子从柱中流出,从而使二者分离。蛋白纯化的每一步都会造成目的蛋白的丢失,缓冲液平衡的步骤尤甚。蛋白会结合在任何它能接触的表面上,剪切力、起泡沫和离子强度的快速变化很容易让蛋白失活。 2.3 离子交换色谱这是在所有的蛋白纯化与浓缩方法中最有效方法。基于蛋白与离子交换树脂间的相互电荷作用,通过选择不同的缓冲液,同一种蛋白既可以和阴离子交换树脂(能结合带负电荷的分子)结合,也可以和阳离子交换树脂结合。树脂所用的带电基团有四种:二乙基氨基乙基用于弱的阴离子交换树脂;羧甲基用于弱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季铵用于强阴离子交换树脂;甲基磺酸酯用于强阳离子交换树脂。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在不同的pH环境中所带总电荷不同。大多数蛋白在生理pH(pH6~8)下带负电荷,需用阴离子交换柱纯化,极端的pH下蛋白会变性失活.应尽量避免。由于在某个特定的pH下不同的蛋白所带电荷数不同,与树脂的结合力也不同,随着缓冲液中盐浓度的增加或pH的变化,蛋白按结合力的强弱被依次洗脱。在工业化生产中更多地是改变盐浓度而不是去改变pH值,因为前者更容易控制。在实验室中几乎总是用盐浓度梯度去洗脱离子交换柱,利用泵的辅助可以使流入柱的缓冲液中盐浓度平稳地上升,当离子强度能够中和蛋白的电荷时,蛋白就被从柱上洗脱下来。但在工业生产中盐浓度很难精确控制,所以常用分步洗脱而不足连续升高的盐梯度。与排阻层析相比,离子交换特异性更好,有更多的参数可以调整以获得最优的纯化效果,树脂也比较便宜。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用最精确控制的条件,仅用离子交换单一的方法也得不到纯的蛋白,还需要其他的纯化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