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由中的规则
- 格式:doc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25
浅述幼儿教育中的规则与自由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里首先所必须遵守的。
在当今幼教改革的思潮中,幼儿园规则意识培养更为重要。
幼儿园教育中的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体现,对幼儿来讲所谓的规则,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
在组织幼儿集体活动时,我要求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规则,约束自已的行为,限制自已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
记得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对外界秩序有一个敏感期。
如果儿童过了对秩序的敏感期,那么,映入他眼帘的那种紊乱就会成为他发展的一个障碍。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本性是有序的”而且“有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极端敏感的时期”这就是幼儿秩序的敏感期,通常在2—4岁左右。
一、幼儿园教育中的自由自由是什么?这里的自由是指精神意志的自由和生命不受限制的自由,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都涉及到了有关自由的表述“让幼儿自由的说;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想象;”。
这些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让幼儿自由飞翔的关键是善于选择方向。
3岁前的孩子本来就是“自由天使”,他们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与外界发生各种关系。
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他就学不会与人打交道的规则,导致为所欲为的倾向。
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好动、不服管教、攻击性强都与家长过度顺应孩子的自由需要有关。
孩子们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内容,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
今天大班教师外出学习,我去代班。
因为以前我也代过这个班,所以孩子们对我不陌生。
在午间活动时,他们提出想玩大型玩具。
这是我园新添的多功能组合玩具,我知道他们的新鲜劲还没过,就答应了。
来到大型玩具前,我刚想按玩具的不同玩法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想不到有一个孩子提出建议:“老师,让我们自己上去玩呗。
”其他孩子马上附和。
旁边有一个孩子接口道:“不行,老师说过的,不能自己上去玩的,要听老师安排,玩完一种玩法再交换。
”“唉……”孩子们叹了口气,等候我的指令。
从孩子们的表情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强烈愿望。
平时老师出于安全考虑往往让孩子只玩一个项目,或者按不同的项目分组玩。
这样有的孩子明明想玩这个项目却被分配去玩那个项目,等到可以交换时又因时间关系而玩不够。
所以近几天离园时还有很多孩子留下来玩大型玩具,久久不肯回家。
我想今天何不放手让他们玩一次?于是,我提了提嗓门,说道:“今天,老师让你们自己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但——是——,你们说说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上大型玩具的楼梯时不要挤,要排好队。
”一个孩子高声说道。
“玩的时候不要和别人争抢推拉,要守秩序。
”“谁要是抢了或挤了,就不让他玩。
”听到这里,我的心放了一半。
“好,上去开心地玩吧。
”孩子们果然没有食言,无论是上梯子还是排队玩各个项目,谁也不推不挤,有的反复玩着自己喜欢的项目,玩够了再换其他项目;有的依次玩着不同的项目;有几个孩子自始至终玩弯转滑梯,但他们每次往下滑的姿势都不相同,我暗暗赞叹他们的活动能力之强。
半个小时中,每个孩子都玩得非常开心,并且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在我发出游戏结束的指令后,孩子们快速到我跟前排队,叽叽喳喳地说:“老师,今天我们玩得好开心啊。
”“老师,明天我们还想这样玩。
”……听着孩子们的话,我不禁感慨:我们平时为了安全,给了孩子太多的限制,导致孩子活动时放不开手脚,玩不尽兴。
记得小时候,父母由于忙于生计,往往放任我们自己玩耍。
春天采花、夏天粘知了、秋天采野果、冬天走冰河滚雪球,我们多数是大人嘴里的“疯孩子”。
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中自由与规则的关系一、概念界定自由是人们想无约束地获得利益和幸福的意识和行为。
在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中,自由是指幼儿无拘束地获得幸福的行为,也就是幼儿没有拘束地游戏。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在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中,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幼儿遵守的制度。
二、自主游戏活动中的自由自由是一个受欢迎的词语,每个人都喜爱,包括幼儿。
在不受拘束的环境里,幼儿可以尽情地去感受大自然,大胆地去交往,接受挫折的磨练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样听起来好像自由给幼儿带来的都是积极和正面的内容,那么它是否真的像看起来这么美好呢?3-6岁的学前儿童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处在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当面对一些危险情况,他们还不足以很好地保护自己。
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再怎么注意,对于弱小的幼儿来说还是存在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如果在自主游戏活动中给予了幼儿绝对的自由,那就等同于将危险直接暴露在幼儿面前。
三、自主游戏活动中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世间万物都在依照自己的规则运转。
规则的制定是一门艺术,好的规则能让事物运转得更好,坏的规则只能起到负面的作用。
在幼儿园自主游戏中,规则太多、太紧,会限制幼儿的自主性,阻碍幼儿自由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制定自主游戏中的规则呢?在自主游戏中,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是幼儿的玩伴,是游戏的参与者。
中大班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安全意识较强,教师不妨引导幼儿一起,制定一个属于大家的规则。
小班教师就要自己制定规则,将它融入在自主游戏中。
规则须简单,框架要大,留给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
例如:规定一块活动场地,提醒幼儿奔跑不可太快,远离花坛等有尖锐部分的区域。
四、自由和规则的关系自由和规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规则的自由,无法保障幼儿的安全。
没有自由的规则会阻碍幼儿的发展。
只有把握好自由和规则的度,让幼儿在合理的规则的保护下充分享受自主游戏,才能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区域活动的开展一、规则与自由谈到规则与自由,就不得不提到蒙台梭利。
她关于“自由与纪律”的论述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
她认为,儿童在活动室里自愿地、有目的地活动,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
因为对儿童来讲,安静和秩序是必要的,而且他们也知道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
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长此以往,就能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因此,在蒙台梭利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允许儿童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
蒙台梭利说,一个人如果像哑巴那样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
积极的纪律包括了自由,它和因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不同的,因此,她指出,纪律的培养既不能靠强制,也不能靠宣传和说教。
在自由的活动中使儿童理解纪律,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这样儿童才会是主动的,在需要他们守规则时才能控制自己。
她特别强调: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让幼儿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
诸如任性、无理取闹、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等的活动,都要收到严厉的禁止。
由此,我们应该明确:1.规则与自由不是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纪律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不受压抑的自由活动的基础之上,因为没有自由或自由空间过小,最终会导致规则被自由打破。
3.区域活动必须有规则。
用规则标识界限,建立秩序,保障自由,这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前提,是幼儿能够自发地、主动地完善自己人格的前提,这也是区域活动有别于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所在。
4.区域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全体幼儿的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
二、区域规则从哪里来区域活动的规则不是教师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而一厢情愿提出的“要求”,也不是为了控制幼儿的行为而划定的“条条框框”,它是整个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一种内在需求,是所有幼儿能够自由开展活动的保障。
幼儿园规则游戏中的自由与自主在幼儿园规则游戏中,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与自主,可以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下面将从游戏的设计、展开和总结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在设计幼儿园规则游戏时应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
幼儿的游戏本身就是一种自由活动,他们通过游戏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想象力。
因此,在设计规则游戏时,可以允许幼儿自由选择游戏角色和游戏方式。
比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要扮演的角色,并按照自己的创意进行表演。
这样做可以满足幼儿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感到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其次,在游戏展开过程中,应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权。
幼儿园规则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幼儿了解和遵守规则,发展他们的自律能力。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放松对游戏的控制,给予幼儿一定的选择权。
例如,在游戏中设置一些自愿参与的活动,让幼儿主动选择是否参与。
同时,可以给予幼儿一定的管理权,让他们分组或组织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自己的权力和责任。
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最后,在游戏后的总结中,应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表达的机会。
每次游戏结束后,可以组织幼儿围绕游戏的规则、经验和感受展开讨论。
这时,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发言权,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同时,也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强求每个幼儿都要发言,而是让他们自主选择是否发表意见。
通过这种自由表达的机会,幼儿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集体的决议,培养社交能力和集体观念。
总之,幼儿园规则游戏中的自由与自主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
通过游戏的设计、展开和总结,给予幼儿一定的选择和表达的自由,可以促进他们的自主能力、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要注意在游戏过程中适度引导和帮助幼儿,保证他们的游戏活动在一个安全、秩序和和谐的环境中进行。
这样,幼儿将会通过游戏体验到自由和自主的乐趣,并在游戏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自由中的规则》学习心得
《自由中的规则》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对于理解和应用自由的概念提供了深
入的思考。
我读完此书后,有以下几点学习心得。
第一,自由并不等于无序。
在书中,作者明确指出自由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和限制,以
避免陷入混乱和无秩序的状态。
这一点让我深思,自由并非一味地追求没有束缚,而
是在规则的范围内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个体自由和社会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书中讲述了自由的两个层面:个体自由和
社会自由。
个体自由强调个人在选择和行动上的自主权,而社会自由则强调社会对个
人自由的制约和调节。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个人的自由只有在社会的制约下才能更好
地发展,不可过度追求个人自由而忽视社会责任。
第三,自由的实现需要有公平正义的基础。
在书中,作者提到自由不仅仅是个体的权利,也包括社会正义的实现。
没有公平正义的社会,即使个体享有自由,也难以实现
真正的自由。
我深有感触,相信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是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第四,自由需要包容和尊重多样性。
书中强调了自由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每个人都有
不同的看法和选择,在自由中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并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这种
包容和尊重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至关重要。
通过《自由中的规则》的学习,我对自由的理解更加深入。
自由不是一种绝对的状态,而是需要在规则、责任、公平和包容的框架下实现。
我将继续努力在自由和责任之间
寻找平衡,为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作出贡献。
浅述幼儿教育中的规则与自由在幼儿教育中,规则与自由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平衡好规则与自由,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规则,在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
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秩序和稳定的环境,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规则帮助幼儿建立起安全感,使他们能够预测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行为。
比如,在幼儿园中,规定按时吃饭、睡觉、上课等时间安排,能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时间观念。
再比如,规定不能争抢玩具、不能打人等行为准则,有助于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社交技能。
然而,如果规则过于严格和僵化,可能会抑制幼儿的天性和创造力。
幼儿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阶段,过度的规则束缚可能会让他们失去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变得胆小和缺乏自信。
自由,对于幼儿的发展同样重要。
它给予幼儿自主探索、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在自由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去学习和发展。
比如,让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玩具进行玩耍,他们可能会在玩耍中发现新的玩法,锻炼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又比如,给予幼儿自由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的机会,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但自由并非是无限制的。
完全没有规则约束的自由可能会导致幼儿变得任性、自私,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
那么,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实现规则与自由的平衡呢?首先,规则的制定应该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
对于年幼的幼儿,规则应该简单、明确、易于理解和遵守。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增加规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规则的执行要灵活且有弹性。
当幼儿因为特殊情况而违反规则时,教师应该倾听他们的解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比如,一个幼儿因为帮助其他小朋友而耽误了上课时间,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该盲目地批评,而应该肯定他的助人行为,并引导他以后在合适的时间帮助他人。
再者,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
让幼儿参与讨论规则,可以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和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沟通和合作。
以下是一些实际的例子,说明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1.小组活动:组织小组活动,让孩子们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任务或项目。
通过小组活动,孩子们可以学会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和分享资源,培养社交能力。
例如,组织一个“小小建筑队”的活动,让孩子们分组合作搭建一座桥梁或塔。
2.角色扮演游戏:利用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合作完成任务或故事情节。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孩子们可以学会沟通、协调和合作。
例如,“小剧场”活动,让孩子们分组表演一出剧本,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3.集体创作:组织集体创作活动,让孩子们共同创作一幅画、一首歌曲或一段舞蹈。
通过集体创作,孩子们可以学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培养社交能力。
例如,“小小音乐家”活动,让孩子们分组创作一首歌曲,共同制作音乐视频或音乐剧。
4.团队运动:鼓励孩子们参与团队运动,如足球、篮球等。
通过团队运动,孩子们可以学会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培养社交能力。
例如,“小小足球队”活动,组织一场足球比赛,让孩子们在比赛中体验团队合作和竞争精神。
5.社交技能训练: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课程,对孩子们进行社交技能训练。
例如,“小小社交家”活动,教孩子们学习如何与人打招呼、分享和轮流等基本社交技能。
6.观察学习:为孩子们提供观察他人社交互动的机会。
例如,组织观看合作行为的榜样或与优秀的同龄人互动,让孩子们学习良好的社交技巧和行为。
7.解决冲突:教育孩子们如何处理冲突和分歧,让他们学会以和平、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例如,“小小调解员”活动,让孩子们模拟解决一些常见的社交冲突场景。
8.分享和交流:鼓励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玩具、书籍或经验,并与同伴交流。
通过分享和交流,孩子们可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例如,“小小图书馆”活动,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书籍,并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和推荐好书。
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对“自由”和“规则”的初探摘要:儿童成长的环境必须是自由的,生活中自由中的儿童不仅可以在智能上获得满足,而且能从中生出自律、生出秩序,才会拥有某种独特而敏感的能力,才能够建构自我。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我,就等于没有出生过。
但是规则也同样重要,在现代社会,人们都生活在规则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但在很多人看来,规则和自由是相互抵触、相互抑制的。
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中,把握自由与规则的平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一再面临的难题。
在我看来,规则是自由的保障,是以自由为前提条件的,真正的规则是从自由中走出的。
关键词:区角活动;自由;规则“自由”、“规则”,这两个矛盾的词能同时存在吗?在幼儿园里,应该给孩子自由,还是让孩子建立规则?为什么我们了解自由与规则的意义,了解规则建立的过程,却仍不能自如的运用呢?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同时又不干涉他成长的自由呢?给孩子执行规则时,究竟应该如何做?初为人师的我曾一度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于是我在班级孩子最喜欢的区角活动进行了一番探究,同时也找到了一些答案。
下面是我的一些尝试以及所得到的结果:一、过分强调规则、过多干涉,打击了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刚踏上工作岗位时,老教师总教导我要注意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
我也深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重要意义,于是我学着扮演好一位严厉的老师角色,严格要求每一个孩子。
在班级区角活动中,我为孩子制定好一系列规则,让他们严格跟着我的“指挥棒”走,我想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掌控整个活动。
一天,开展区角活动,孩子们玩得正尽兴,我在一旁巡视孩子的表现。
突然听见一个叫卖的声音:“快来买书哦!快来买书哦!”我闻声走过去,发现图书区的管理员正拿着书在那儿高声叫卖。
我想起,图书区的规则要求不是要安静吗?这个孩子触犯了这条规则,于是我严肃地对他说:“你在这儿大呼小叫什么?图书区是安静的地方,你不知道吗?”孩子低着头委屈地说:“可是我这都没有人来,我想叫小朋友来我这儿看书。
论幼儿教育中的自由与规则意识摘要:3-6岁是提南儿童认知能力的关键时期规则,要干孩子得到了一定的自由,也应该树立一定的规则意识,二者应该相辅相成。
关键词:幼儿教育自由规则意识现存问题具体方法1.幼儿园自由对自由的耍求是在整个过程中自由和谐地发展身心世界.自由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终极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方针》鼓励孩子们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他们自由地说话,提供表达自由和表达自我的机会来吧。
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其中涉及到自由的表达,充分体现了以自由为主体的现代“儿童本位”教育理念。
抚养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教育吗?教师越需要教育制度作为保障,就必须充分挖据母个孩子身体的潜能,一定要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孩子身体的亮点,孩子是独立的,在成长的路上发展。
那里我们希望每个成年人都知道我们必须同时也发现我们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立在内心理解堪础上的过程环境,但不是钥匙。
钥匙成长的过程并不依赖于教师的培养,尤其是三岁的孩子。
他们需要教师放手,为臼我建设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2.领域知识的重要性儿童的规则意识是儿童社会习惯教育的重婴保证中国农村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说:“什么是教育?简言之,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儿童社会习惯形成的Ig要保障是儿童的社会货任意识规则。
规则规则是日常生活、学习和生活的规范和规范工作。
因此规则教育是庇护的绝对优先事项。
2我们的教育理论一再强调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个自由、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有活动的空间独立。
但是自由并不意味若放任,没有法律的约束和要求,孩子们很可能是“自由”的,甚至互相干扰,以至于各种活动都离不开他们问题。
这个展示规则的正要性一一保证儿童节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个。
作为教肺,要细心耐心地观察,善于了解儿费规则克:识教育的敏感期,积极引导儿童,帮助儿童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
艾尔相反,一旦时间过去敏感,不管我们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都r事无补,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浅述幼儿教育中的规则与自由在幼儿教育中,规则与自由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本文将从规则与自由的角度出发,探讨幼儿教育中的问题。
一、规则与自由的概念规则是指规定人们行为准则、权利与义务的条文。
在幼儿教育中,规则通常是指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包括幼儿的行为规范、作息时间、安全要求等。
规则的目的是保障幼儿的安全、维护教育的秩序,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自由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不受外界强制或限制。
在幼儿教育中,自由通常是指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权,包括自主选择、自主表达、自主探索等。
自由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二、规则与自由的平衡在幼儿教育中,规则与自由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规则为幼儿提供了行为准则和安全保障,使幼儿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自由则为幼儿提供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使幼儿能够自主探索和学习。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需要实现规则与自由的平衡。
制定合理的规则。
幼儿园应该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幼儿的行为规范、作息时间、安全要求等。
这些规则应该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并且能够为幼儿所接受。
同时,规则的制定应该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保障幼儿的自由。
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幼儿应该享有自主选择、自主表达、自主探索的自由。
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为幼儿提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应该在教育活动中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需求,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实现规则与自由的平衡。
在幼儿教育中,规则和自由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教师应该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特点实现规则与自由的平衡,使幼儿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对幼儿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蒙台梭利自由与纪律观的理解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的自由与纪律观是其教育体系的核心之一。
蒙台梭利相信,儿童应该在一种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但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和秩序。
这种自由与纪律观旨在培养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律性,以及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蒙台梭利的自由观强调儿童应该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发展。
这并不意味着让儿童完全没有约束和规定,而是让其在合适的范围内自由地探索和学习。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应该有充分的机会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发展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在自由的环境中,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学习材料和活动,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蒙台梭利的纪律观强调儿童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和秩序。
这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纪律,而是一种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儿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儿童培养自律性、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儿童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顺序完成不同的活动,遵守规则和集体约定。
这种纪律的培养有助于儿童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准则。
蒙台梭利自由与纪律观的核心是建立在对儿童的尊重和信任之上。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有能力和潜力的,他们应该被视为自主的学习者和发展者。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而不是直接传授知识。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自由发展的环境,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并在需要时提供适当的指导。
同时,教师也要对儿童的行为给予适当的纪律和引导,帮助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蒙台梭利自由与纪律观的实践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指导。
教师还需要熟悉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和材料,以及创造一个适合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可以自由地选择和探索,同时也要遵守规则和集体约定,培养自律和纪律。
蒙台梭利自由与纪律观强调在一个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儿童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律性,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纪律和秩序。
自主性游戏中的自由与规则游戏可分多种形式,自主性游戏就是其中之一。
近几年来,自主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自主性游戏是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过程,是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的积极活动过程。
教师既要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即给孩子游戏的自由(选择内容的自由、选择材料的自由、确定主题的自由等等),但又不能放任不管,也就是要有游戏规则。
为了使自主性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的自主活动,同时又起到服务于教育的作用,我们就要处理好自主性游戏中自由和规则的关系。
一、在自由中生成规则有时候满足幼儿的需要、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但当有的幼儿在游戏中遇到有关规则方面的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给予答案,而应学会等待,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结果,在尝试中不断生成规则。
事例一:在大班自主性游戏活动中,一次“豆豆点心店”里的服务员少了一位,在活动中由“厨师”兼任了,不一会儿,负责洗碗的服务员发现了,向老师发出信号,作为观察者的教师看到后并没有像以前一样叫上其他的幼儿去当服务员,而是想看看他们能否自己解决,是如何解决的,所以教师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负责洗碗的服务员发现老师没有理他,就也想当招呼客人的服务员了,结果“厨师”和“洗碗服务员”争吵不休……“我当一次,你当一次,好不好?”在经过商量后两人这样制定了游戏规则。
又过了不久,他们发现还存在问题,怎么办呢?这时有位顾客来吃点心,发现了少了一名服务员,而且点心店的正常运行出现了问题,于是说:“我来做好不好?”他们三人谁也不让谁,只好又提出三人轮流法,到这时他们的问题才得以解决,三人轮流的规则让他们心满意足地进行着游戏活动。
在游戏评价时教师给予了肯定,以后在游戏活动中再出现这种问题时,他们都能采用这用新生成的游戏规则。
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成为有规则的自由者作者:程海蓉来源:《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19年第03期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的形式,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与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发展。
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多种素质的活动形式。
但教师经常看到,区域活动时,有的幼儿随意走动,有的幼儿违规操作,有的幼儿大喊大叫,地上玩具、物品随处可见。
显然,区域自主活动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才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那么,如何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成为有规则的自由者呢?1.立规矩,筑“围墙”,保证活动有序开展在活动中,必要的规则是保证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
当教师把区域呈现给幼儿的时候,就是相应的规则制订并生成的时候。
不能让幼儿把区域活动时间理解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应当是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活动。
“自由”和“规则”是并存而不是矛盾对立,可以理解为:为幼儿提供自然、安全的区域环境,保护幼儿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放松地活动。
2.定主题,巧引导,规则意识无痕灌输教师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尊重幼儿天性的基础上进行规则教育的引导,并让幼儿参与其中,成为规则的制订者。
比如新开设的游戏“小医院”,教师先询问幼儿:“医院里有哪些不同岗位的人?他们的职责分别是什么?病人到医院看病应该先找谁?接下来怎么做?”幼儿通过问题讨论后发现:(1)小医院需要四种岗位,分别为门诊挂号、医生、药房和护士。
(2)各岗位人员工作职责分别为,门诊挂号主要负责收钱、挂号;医生负责看病、开处方;药房人员负责按处方发药、添置药品;护士负责给病人挂水、打针。
(3)到医院看病的顺序是先挂号,再看病,然后根据医生诊断拿药挂水或是打针。
教师通过有计划的问题呈现,有目的的引导,帮助幼儿逐渐明晰游戏的规则。
良好的常规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规则,它有利于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幼儿终身受益。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把良好常规的养成与区域游戏相融合,对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析七大规则北京孙瑞雪《自由中的规则》学习笔记北京孙瑞雪培训课程《自由中的规则》,学习了2天,感受很多,收获很大,这段时间和孩子间时断时续的情感连接又联系上了,突然明白了最近这段时间情绪不稳定的原因,发现了自己实施了多次的“冷暴力”,于此同时,更深刻的领悟了孙瑞雪提出的七大规则。
妈妈们最关心的是实战、方法,我认同孙瑞雪的观点:方法是最底层的东西,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记住一些处理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方法可以多种,不同孩子不同方法,和孩子建立了亲密无间的情感连接,出现问题的时候方法会自然而生。
但是从我泡李网的感受来说,许多妈妈是很智慧的,而这些智慧的方法,源于妈妈内心那份强大的爱,还有平和。
孙瑞雪老师先是讲解了自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意义,她强调,自由、规则还有爱,它们对孩子来说,重要地位由强到弱的顺序是:自由、爱、规则。
她提出了两套规则:“爱和自由”家庭规则:1、不伤害自己2、不伤害他人3、不伤害环境“爱和自由”幼儿园儿童行为规则: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
4、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
并且学会要求他人道歉。
7、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
讲课过程中,针对这七大规则,先是由几个孙园机构的老师上来情景演示幼儿园经常出现的一些场景,有人扮演孩子,有人扮演老师,我们从类似小品的情景演示中,学习老师如何处理问题,孙瑞雪老师在一旁进行详细的讲解。
我印象最深的是,处理过程中,老师们和孙瑞雪老师将问题一层一层剖析开,即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和爱,同时还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作为我们这些旁观的家长,更是将问题一步步明了,原来,孩子行为背后是这样的含义,只要这么做这么说,既不让还是受到伤害,还让孩子感觉到他得到了认可和接纳。
在处理问题时,孙老师还特意强调其中的一些细节,例如拉着小朋友的手,蹲下揽着孩子的肩,眼睛和孩子平视,语气的温柔和坚定(绝没有责备),有点固定套路的提问和开导(孙老师说这些话是他们多年总结出来的)。
The way to find happiness in life is to understand that you are given life for dedication.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自由中的规则》学习心得很感恩刚来小豆豆不久,就有幸来参加了这次孙瑞雪教育机构的课程——《自由中的规则》。
通过这两天紧凑的学习,让我更加理解自由在儿童的成长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也更清晰了建立规则意识,而不是规则本身的深意。
在工作坊,吉野宁老师播放了一段视频,特别有感触。
视频内容为一个领导来到他孩子所在幼儿园的班级发生的事情:老师在不知道他是领导之前的态度是很不耐烦的。
当知道当前这个人是领导的时候,老师的态度瞬间转变成很亲切,夸领导的孩子很乖。
当领导问到小红花表彰板上两个孩子为啥没有小红花时,老师主动给两个小红花很少的孩子加了小红花。
在视频里我们看到的关系为成人和成人的。
很明显的看到不平等的关系,老师害怕权威。
领导来了,规则就没有了。
视频的后半段是孩子们用餐时间,有个孩子提出要去厕所尿尿,被老师告知以后用餐时间不能去厕所。
——很明显的“强制状态”。
成人按自己的需求去管理孩子,训练孩子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强制状态。
视频里老师要求孩子们要举左手和右手分别表示要加菜还是加饭,当孩子还不懂左手和右手的时候,老师发出这些指令时,孩子根本听不懂,就会紧张,害怕自己做错。
所以在我们成人之中,很多人还没做什么事时,就开始很紧张了。
比如在成人当中,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可是当领导来到身边的时候,就紧张起来,脑袋一片空白了。
吉野宁老师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她工作中观察到的`一个孩子,跟着她三个月,什么都不做,也不说。
就是一直静静跟在老师旁边。
有一天,工作区有个孩子在工作粉红塔,最后一颗最小的粉红塔位置放错了,这个小男孩过去说:“不是这样放的,应该放在这里。
”他把最小的那块放在最顶端。
又有一次,这个小男孩帮助了另外一个小朋友工作圆柱体插座,四组都能配对正确,并且能把四组圆柱体插座准确的归位到原来的位置。
规则游戏中的自由与自主自主游戏的开展,给了孩子游戏的自由。
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确定内容,选择玩伴,自由自主的活动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比如孩子们用轮胎和梯子搭在一起会玩出哪些不同的花样呢?(孩子们在驾空的梯子上走一走,在梯子里面跳一跳,邀请老师一起来坐花轿,在梯子上颤一颤,玩累了把梯子当小床,躺在上面休息一下)孩子们在游戏中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一个大蜘蛛引发的小故事。
这个故事是孩子们在户外自主游戏时一个自发性的小故事,故事中也有孩子的探究在里面,他们探索怎样把蜘蛛从轮胎里不通过手的接触把它拿出来,最后他们通过互相合作用树枝挑着蜘蛛丝把蜘蛛送回家。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对大蜘蛛的兴趣还在持续中,孩子们用毛线给大蜘蛛织个网,用太空泥和扭扭棒做了还多大蜘蛛的小伙伴。
游戏的开展增进了幼儿间的相互交往与合作,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
然而,在尊重幼儿游戏权力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如何让游戏服务于教育,处理好自由与规则的关系。
在开展自主游戏的同时,我们也在探究规则游戏的开展。
规则游戏突出的是幼儿的规则性,那么如何在规则游戏中实现孩子的自由自主呢?在幼儿体育游戏中大多都属于规则游戏,体育游戏的内容非常广泛,形式又活泼有趣,符合幼儿爱好活动的需要,能培养幼儿勇敢、坚强、自我控制等能力。
比如在集体游戏《贪吃蛇》中只有“蛇头”对小朋友们拍手邀请后才能进入贪吃蛇的队伍,在行走的过程中不能碰到障碍物,蛇头不能碰到蛇身和蛇尾,这是必须要遵守的规则,在游戏中,“蛇头”可以自由的选择下一个游戏对象,这是规则中的自由。
而等待被邀请的小朋友们因为期待被“蛇头”选中,会努力的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这一等待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以最自然、最直接的方法增强了自我控制能力。
在集体游戏《玩转桌椅》中孩子们利用桌椅创设了小河、独木桥、山坡等游戏情境,游戏中我们的游戏规则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过小河、独木桥、翻过山坡,挑战自己。
自由中的规则主讲人:孙瑞雪一、自由的一般意义的概念1、概论自由在政治自由、内在自由、无所不能的自由(能量与能力的自由)以及视为财富的自由这些不同意义的自由中,我们阐述的自由是指内在自由,是一个人不受制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因专断意志而产生的强制状态,亦常被成为“个人”自由或“人身自由”的状态。
强制会造成关系中的自由没有了。
这里指自由仅指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对自由的侵犯亦仅来自人的强制,儿童是不把这个留在身体里,一旦被强制就会选择哭闹、打等方式释放,进行自我治疗,而成人则选择压抑,将它留在身体里,而导致暴力状态被重复。
对儿童而言,暴力会以另外一种暴力方式展示,也就是说,当他遭受到身体或者心理的强制或者暴力时,他会通过打别的孩子或者对别人施加暴力来进行释放,所以当孩子出现这类情况时,要考虑这个行为的背后是什么原因。
一个人的进化状态决定人的处理方法。
所以要充分尊重别人的进化层面。
爱自己是自己与自己关系的基础,儿童先看到父母的关系模式、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决定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自由意味着始终存在着一个人按其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
此一状态与一个人必须屈从于另外一人的意志(他凭借专断决定可以强制他人一起某种具体方式作为或不作为)的状态形成对照。
内在自由带来儿童自身的尊严感,而成人无法给孩子自由是源于没有这个能力。
2、内在自由的定义卡尔·兰赛姆·罗杰斯(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认为内在自由是指:在这样一种状态中,一个人的行为,受其自己深思熟虑的意志,受其理性或持恒的信念所得到,而非一时的冲动或情势所趋势。
而内在自由的反面,并非他人所施之强制,而是受情绪道德缺失及知识不足的影响。
丧失意志或力量——不自由的受情绪的影响——他是他情绪的奴隶。
3、自由权项——特权所谓绝对的奴役就是一个人根本无从确定所要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今晚绝不知道明天早晨要做何事,亦即一个人须受制于一切对他下达的命令。
强制是指一个人的环境或情境为他人可控制,以至于为了避免所谓的更大的危害,他被迫不能按自己的一贯计划行事,而只能服务于强制者的目的。
强制之所以是一种恶,完全是它据此把人视作为一无力思想和不能评估之人,实际上是把人彻底沦为了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
只有自由中的儿童才能建立服务于他人的品质,社会平静,内心平静有秩序。
3、教育中自由的含义蒙台梭利说,自由就是活动,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活动是真正人格的一部分,是无法以其他取代的,不能活动的人会受到根本存在的伤害成为被人生所抛弃的人。
儿童是通过行动来思考的,所以儿童期,甚至是青春期之前,都应给与孩子最大的空间和自由,让其自由行动,从而进行内在自我的构建。
而不是强制让孩子坐下来思考,学习所谓的知识。
在孩子进行行动探索的时候,要相信孩子可以,也要告诉孩子他可以。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4岁以后,不再单纯接受家长的指示,开始斗智斗勇了,而多数家长没有办法面对和解决,只好对其采取强制方式。
自由是指儿童的行为、心理、意志、情感不受外力的支配和压迫,自由表达了儿童在环境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自己也表达了儿童在人格上的尊严和身体上的尊严。
“我希望我所爱者能按其自我的意愿,以其自我的方式生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
”——弗洛姆Tip1:为什么必须给孩子自由?儿童天生拥有自我建构的钥匙,儿童借助自由,发展和形成自己,活动是儿童思考的一部分,建立人格的一部分。
二、权威和强制1、权威的定义权威分两种,一种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另一种是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和事物。
弗洛姆关于权威的解释成人在儿童冲突时,不去解决问题,儿童就不会去处理问题。
可有的事情的发生是儿童内在发生问题。
没有规则会导致陷入丛林规则。
2、权力的定义权力是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但很多时候,成人将职位赋予的权力带入生活各个层面,尤其是家庭生活,来面对孩子及家人,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无论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但回了家,面对孩子,则只是孩子的父亲、母亲,要平等地对待和尊重孩子。
3、社会稳定存在的不同层面规则状态中,要有规则,规则外要平等,父母有监护孩子的权力,但要爱孩子。
三、权益与权利权益指应该享受的不容侵犯的权利。
权利指公民和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权益。
无论一个生命处于何种状态,无论年纪大小、财富多少,每个人都拥有被尊重的权利,任何人都要尊重处于任何生命状态,从而可以高度遵守规则和秩序。
我们可以用以下的方式告诉孩子她所拥有的权力。
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她,你有……………的权利,你没有…………的权利。
给她力量让她行使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也通过这种方法建立规则。
一般而言,概念可能对孩子来说不懂,所以要在生活中把概念性的东西展示或者融合进去给孩子看,孩子就明白了。
也就是你指着图片对孩子说,那是西红柿,就没有拿着一个真的西红柿给孩子看的效果好。
补充阅读——世界人权宣言:***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
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
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
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
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
此项权利包括改变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以及单位或集体,公开或秘密地以教义、实践、礼拜和戒律表示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四、自由的五种表现1、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
说明:对什么有兴趣,他可以自由地选择。
儿童专注力主要是靠兴趣产生,如果没有兴趣而被强迫,容易养成失神的状态,对于智力发展很有害。
2、表现在行动上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由。
说明:怎么判断一所幼儿园是否自由?儿童依据自己的愿望可以在教室里工作,也可以在教室外工作,儿童打破了我们以往认为的必须进了教室才叫工作,出了教室就不叫工作的做法。
蒙台梭利说:“有屋顶的是教室,没有屋顶的也是教室。
”这完全取决于儿童自己对自己的把握,不取决于老师,所以蒙台梭利才说“头六年儿童生命的精力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
”自我创造的过程,所以需要自由。
你可以观察到,能够实现自我满足的儿童,会出现少有的宁静和满足。
3、儿童拥有安静时不受打扰的自由说明:儿童拥有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
以往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认为,儿童是时时刻刻都要有人盯着,她们不能有自己的空间,因为那样危险。
但实际上,到了一定年龄的儿童,独处的时候,正好是自我创造的一个过程,所以儿童独处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定的时间。
实操:我们不能以为,给了孩子独立的空间,远远地盯着就不是打扰,甚至眼神交流、碰触都会触犯儿童的空间感。
4、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想出办法与计策,并且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
说明:把发现的权利和惊喜还给儿童。
因为他必然能发现,它的发现是必然的并不是偶尔的,这只是一个过程。
所以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
儿童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会带给他无限的自我价值发现。
自我构建是拉大生命的内在空间,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成为现实。
所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房间可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
5、儿童拥有凭自己的意志讲他的发现与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
说明:生命中最高的,最后的一个自由是这个自由,我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痛苦也罢,幸福也罢,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与他人分享。
是与他人分享而不是宣泄、抱怨。
分享使人敞开,不分享使人封闭。
我们需要在成长中练习分享,这样我们才不会去宣泄。
四、为什么必须给孩子自由1、解放的自由从拒绝权威控制的状态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反应,意味着从压迫性束缚或对权威的服从之下得到解放。
因为流露出的无秩序,含有粗野冲动的结果,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自由意志使人拥有了创造自我的所有机会,这里有以下两个含义A生命的成长是从内部发生的。
B儿童必须借助自由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从而创造一个完整的自我。
说明:孩子在自由中可以形成自我,而有别人创造的你是奴役来的,没有自我的存在。
只有自己创造的自己,并以自我作为宇宙的中心。
自由的基础是爱,而成长中,第一位是自由,第二位是爱。
要让孩子坚定地知道有人在坚定不移地爱他。
这时的孩子内在将强大起来。
TIP2:四岁前,孩子想和做是同步的,家长会发现孩子等待的可能性很低,例如如果饿,就需要立即吃到,如果没有,就哭。
有需求,应直接满足,尽量不拖延或者忽视。
4岁后,想比做要快,对于这种思维,孩子需要有一个适应期,来感知这种变化并学习如何适应这种思考与行动出现的时间差,这个时侯会表现出不配合,不听任何道理,总是说不,我们管这个时期叫执拗期。
家长要给空间给孩子,让他慢慢调整自己解决。
五、规则1、规则充分保障人的自由。
规则的概念: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保护全体人权利和自由的共同约定。
2、规则的社会意义:规则的社会意义是维护和建构文明、平等、公平精神的唯一方法。
3、规则对于儿童的意义:***规则保证了儿童的自由;***保证了儿童的尊严;***建立了儿童的内在秩序;(内在秩序指心理秩序)***为儿童建构了安全感;***保护了儿童成长的空间;***排除了暴力和权利;***使儿童了解了自己内在和外在世界,是儿童清明;***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受支配,有尊严感,有成为完整的人的倾向。
说明:秩序中的儿童才可以全身心投入成果。
4、六大规则也就是家长的规则A,三尊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B、三不不伤害健康、不伤害生命、不伤害道德5、七大规则也就是学校的规则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3、从哪里拿来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请归位)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请等待)5、不可以打扰别人6、学会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
7、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一)、细说学校规则第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A,从行为方面指的是:伤害自己的行为(例如伤害自己的身体,在楼梯护栏上攀爬,户外奔跑时手里拿着尖锐的物体,将玩具扔进篮球框里等等)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打人、推人、挤人、掐人、抠人、挖鼻孔、吐口水等)伤害环境的行为(例如,随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在公共场所喧嚣,奔跑等)B,从心理方面指的是用语言暗示、控制、威胁别人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控制别人,例如:给我……如果不……我就不和你玩,或者我就让所有人不跟你玩,或者给我……否则我就让警察把你妈妈墙壁……)尊重和宽容有问题的特殊孩子(包括新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例一、一个孩子遭受了另一个孩子在行为上面的伤害,老师/家长应拉着两个当事孩子的手,平静地先问孩子们发生了什么,理清了来龙去脉后,对最后认定的发生过程和结果经过两个孩子共同确认后,区分各自的责任,了解清楚打人背后的原因,然后看着实施打人行为的孩子告诉他粗野和粗俗的行为不可以,然后请他给被打孩子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