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等奖
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和特征;
2.明确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和装饰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
2.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
3.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
4.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特点;
5.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20分钟)
1.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
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古代城市的建设和防御工事,以及现代建筑的发展。
2.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
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包括建筑造型的平衡与和谐、飞檐翘角的独特形式、建筑的庭院布局和格局等。
3.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
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包括木结构和石结构,以及斗拱、揭山、拼花等特殊结构形式。
4.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特点
介绍中国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特点,如木材、砖瓦、青石等,以及中国传统建筑为了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殊选择。
5.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
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特点,包括彩画、雕刻、琉璃瓦等精美的艺术装饰手法。
三、展示与讨论(15分钟)
1.学生自由展示他们在互联网上找到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2.学生就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逐条归纳学生讨论出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及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的其他特点,总结形成学生的思维导图或简洁叙述。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征。
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2.学生的审美培养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和幻灯片。
2.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或模型。
3.相关的纸质和电子阅读材料。
四、教学流程:
单元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时间
引入活动1.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家楼房的造型和外观与哪里10分钟
的建筑类似?”
2.给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其特点。
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征。20分钟
2.分析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形式。
案例分析1.展示不同类型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或模型。20分钟
2.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建筑的特点和共同之处。
学生讨论与交流1.小组展示讨论结果。15分钟
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和共同点。
评价活动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章。15分钟
2.教师给予学生作业的具体要求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
1.学生的讨论表现和小组展示的结果。
2.学生撰写的作业文章的质量和观点。
六、拓展延伸:
1.可以安排学生实地参观一些有特色的传统建筑,深入了解其设计和建造过程。
2.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影响,写一篇辩论性文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模型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但是教学时
间可能会略短,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实地考察。同时,也要注意学生作业的指导和评价,确保达到教学目标。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教案主题: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和文化背景。
2.掌握中国建筑特征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理解中国建筑特征的文化背景。
2.掌握中国建筑特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发现中国建筑特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1.投影仪、电脑。
2.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学生观看一段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视频。
2.老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讲解(20分钟)
1.通过投影仪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
2.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如平面布局、建筑形式、装饰样式等。
3.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文化背景,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4.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的不同之处。
三、实践(30分钟)
1.学生分组观察周围的建筑物,找出其中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3.每个小组设计一篇海报,介绍自己研究的特征,包括特征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
四、呈现(20分钟)
1.每个小组依次展示自己设计的海报,并简要介绍自己研究的特征。
2.其他小组提问和评论,共同分享观点。
五、总结(10分钟)
1.教师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文化背景。
2.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拓展:
1.学生可以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寻找更多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资料。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国传统建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报告。
3.学生可以模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并制作小型模型建筑物。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定位:
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
B.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
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对本文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
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3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3篇1
【知识目标】
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培养对民族建筑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学会对古建筑的审美,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
一、学习用比喻与比较、举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是__学习的重点。
二、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捕捉并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准确概括并表述作者的基本观点,并且能做有个性的阅读评价是__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概括表述
1、【导入】
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一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请结合闽南古建筑的特色,说说你对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初步印象。
2、【初读】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像这样的__,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首先概括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从地域和历史(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地域分布是广阔的,其影响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一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一、
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多媒体演示,略)
3.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
①.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
【问题设置】课文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什
么是中国建筑?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文本,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出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三、
自读梳理理清结构
【问题设置】作者一共概括了中国建筑的几大特征?请分别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2023年《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3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总括说明我国建筑的特征,理解这篇__的关键是要掌握其文体特点,理清__思路,把握__结构的逻辑性和__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在初中到高中的课文中,我们已接触过说明文,本课作为自然科学小论文就是说明文的深度发展,即说明文重在说明,而说明性论文重在说明后的论述。因此,本课在本学科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有巩固说明文知识、向纵深开掘论文知识、为今后论文写作打基础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清__思路,掌握说明顺序以把握结构的逻辑性,并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决这两个重点的关键是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方法是加强变式训练。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定位:
A、了解这种说明性论文的文体特点;
B、理清__思路,把握结构的逻辑性;
C、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目标解析:
A、了解就是指对论文与说明文的异同点要弄清楚;
B、把握就是指对__的思路及其思维的逻辑性要理清楚;
C、体会就是指对有关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的含义及其作用要能准确把握。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把握作者思维的逻辑性。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__《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中国建筑“文法”、“词汇”、“可译性”等概念的含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
思考为何说不同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译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培养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难点: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中关键概念的含义。
任务一:课前积累区
一、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梁启超的长子。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他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也是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的开创者。1949年以后,梁思成以巨大热情投人新中国的重大建设,积极参与北京和其他城市以及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他主张从古建筑的整体环境上进行保护,主张在修复中“整旧如旧”,对复建古建筑采取慎重态度。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人,并领导和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
二、写作背景
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于是他就立志一一“《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1931年9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及原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木结构、砖石结构、庭院布局、装饰艺术等。
3. 中国建筑的主要类型: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
4. 中国建筑的区域特点:北方建筑、南方建筑、边疆建筑等。
5. 中国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和区域特点。
2. 教学难点: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和区域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国建筑案例,如故宫、颐和园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建筑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4. 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和区域特点。
3. 分析:分析具体的中国建筑案例,如故宫、颐和园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魅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反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案: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梁思成的学术背景和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意义;
2.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探讨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论述;
2.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2.理解中国传统建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讲授结合讨论;
2.小组讨论和展示;
3.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梁思成与中国建筑的研究意义(30分钟)
1.教师介绍梁思成的学术背景和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意义。
2.学生讨论梁思成的学术贡献和对中国建筑研究的影响。
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如此重要?
第二课时:《中国建筑的特征》主要内容(40分钟)
1.教师讲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学生阅读并分析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证。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梁思成认为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哪些?这些特征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何关系?
第三课时: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40分钟)
1.教师讲授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学生小组讨论: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历史和文化因素对其特征的形成有何影响?
3.每个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互动。
第四课时: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与社会文化的关系(5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目录CONTENCT •引言
•中国建筑概述
•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
•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01引言
教案目的和背景
目的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和
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建筑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背景
中国建筑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独
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学习
中国建筑的特征,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教案内容和结构
内容
本教案主要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文化内涵和案例分析四个部分。其中,
基本特征包括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装饰艺术等方面;发展历程涵盖古代、近代
和现代三个时期;文化内涵则从哲学思想、审美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案例分析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实例进行解读。
结构
本教案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进行概述,然后按照发展历程、
文化内涵和案例分析的顺序进行深入探讨,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教案中穿插了
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以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魅力。
02
中国建筑概述
定义
中国建筑是指在中国境内,具有独特风格、技艺和文化内涵的建筑。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审美观念。
分类
根据功能、形式和地域等特征,中国建筑可分为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多种类型。
起源
中国建筑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壮大。
发展历程
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个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艺。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高二语文组
【课标要求】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课标分解】
本单元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相关特征。
熟读课文,积累字词句,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通过阅读,了解建筑领域的相关知识,体会中国的建筑美。
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效果。
【预习案】
一、预习提示
通读,扫清字词,完成预习案习题。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网络资源了解文中相关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再读,理清结构,总结归纳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
三读,体会的语言特征,品析比喻手法的运用。
二、知识衔接
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
编写人: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一、自主学习
(一)识记字音
缅.()甸抱厦.()对称.()石墁.()
檩.()条斗拱
..()接榫.()柁.()墩
穹.()窿如翚.()斯飞额枋.()瓦.()当
琉.()璃戗.()兽水榭.()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是和的主要设计者。
二、合作探究
1、作者主要在那些段落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分别都是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这些特征的?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3、拓展延伸:阅读一下材料,谈谈你的感受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新建筑越来越多,全国到处高楼林立。像梁思成先生描述般的建筑越来越少见了,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为了迎接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而提出的口号“新北京,新奥运”很能概括这种现实。所谓新北京已经彻底替代了老北京......
面对这种现实,你有什么感想?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帷.幕(wéi)屋脊.(jī)翘.起(qiào)翘.首以盼(qiáo)
B.埋.怨(mán)接榫.(shǔn)厦.门(Xià)高楼大厦.(xià)
C.额枋.(fānɡ)空.洞(kōnɡ)角.色(jiǎo)凤毛麟角.(jiǎo)
D.穹.窿(qiónɡ)哺.育(bǔ)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中国建筑的材料、结构和风格;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中国建筑的材料
2.中国建筑的结构
3.中国建筑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
导入(10分钟)
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中国传统建筑,引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
2.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国建筑的认知程度。
讲解中国建筑的材料(20分钟)
1.中国建筑的主要材料有木、石、砖和瓦;
2.木材在中国建筑中的应用广泛,既可以用来构建建筑的主体结构,也可用来装饰建筑;
3.石材在中国建筑中常用于建筑的基础和城墙的建造;
4.砖瓦是中国建筑中常用的墙体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音性能。
讲解中国建筑的结构(30分钟)
1.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有柱、梁、檩和枋等构件组成;
2.采用悬挑结构可以使建筑物减轻柱、梁等承重构件的负担;
3.斗拱结构是中国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可以增强建筑物的稳
定性。
讲解中国建筑的风格(30分钟)
1.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主要分为宫殿式、寺庙式、园林式等几种;
2.宫殿式建筑注重宏伟、富丽的气势,代表建筑有故宫、颐和园等;
3.寺庙式建筑体现了佛教信仰,代表建筑有少林寺等;
4.园林式建筑注重景致的布置和园林构造,代表建筑有苏州拙政园等。
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和模型(10分钟)
1.展示一些著名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和模型,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
建筑的美;
2.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建筑的感受和评价。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