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安城讲课)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知识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概况。(重点)
2、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来往的大致路线情况。
3. 了解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明洪武开始下令,不许民间私自如海通番;永乐以后不太严格;嘉靖时,明廷罢市舶司,封锁港口,销毁船只,禁止下海捕鱼,断绝海上交通;隆庆时,明廷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
【知识梳理】
概况:1405—1433年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
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
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巨大最远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及红海沿岸满载货物馈赠贸
路线: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
峡,横渡印度洋。
意义:郑和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
流。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他
7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欧洲
早半个多世纪
特点:外国朝贡,中国回赐。
为国朝贡使:衰落:明朝中叶以后。
评价:实质是我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反映
来华的时间: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来华的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
外国传教士代表人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之一。
《大清时宪历》。
【预习自测】
1、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出海远航,从中国的东南沿海的
出发,穿越,横渡。最远抵达和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明朝时,将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
及统称。
3.郑和远航了。
4.对外国贡品的,以及对贡使附载商货的,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明朝以后,外国贡使制度逐渐衰落下去。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右图是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评价。
你认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主轴”的起点应该是()
A.西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
C.西汉的成都 D.西汉的河西走廊
2、2010年5月l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
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
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清朝设伊犁将军
3、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鉴真东渡日本 D.马可·波罗来华4、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的古代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最大的是()A.毕升 B.张骞 C.蔡伦 D.郑和
5、据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一位扬州唐代高僧的座像将再次回乡省亲,他就是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
A.鉴真 B.玄奘 C.空海 D.圆仁
6、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早在唐代,就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
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郑和
7、9年级(17)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材内容在新编初中历史课程第二册第十五课。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它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介绍了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一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著名航海家X和下西洋,另一方面,又介绍涌进来的大量外国贡使和西方传教士,由此形成了中外交往的活跃局面;并且教材内容也体现了本套课程编写思想的转变——从便于教向便于学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探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接触过中外交流的历史,基本掌握了记忆、分析、比较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易于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并且对事物的认识开始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其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X和下西洋的过程,X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外国贡使与明朝的关系,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及《大清时宪历》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传教士来华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X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X 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X 和下西洋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X和这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中外历史纲要第15课教案
课题:中西方古代文明的交流及其影响(第15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如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
2. 掌握古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3. 理解古代文明交流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教学重点:
古代东西方贸易、战争和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看待古代文明交流中的差异和冲突,以及如何评价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用具:
PPT、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引出本课主题。
二、讲授新课
1. 古代东西方贸易: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作用,以及贸易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通过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古代贸易的种类和方式,如海上贸易、陆上贸易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贸易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意义。
2. 战争与征服:讲述古代战争对文明的影响,以及征服者如何将外来文明带入被征服地区。通过一些典型的战争和征服案例,让学生了解战争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击。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和征服的利弊得失。
3. 文化交流与影响:介绍古代文化交流的方式和途径,如使者往来、书籍传播、艺术交流等。通过一些典型的文化交流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交流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差异和冲突。
4. 宗教传播与影响:讲述宗教在古代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包括基督教会、佛教、伊斯兰教等在东西方地区的传播情况。通过一些典型的宗教传播案例,让学生了解宗教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击。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宗教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概况。
2. 掌握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3. 理解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1.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2. 明至清中叶的文化发展及其与经济的互动。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图片或文物,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介绍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政策,包括农业政策、商业政策等,然后分析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接着介绍明至清中叶的文化发展,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然后分析文化发展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3.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就本课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回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概况,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理解。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
1.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概况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经济与文化相互关系的理解程度。
3. 评价标准:答案要符合史实,观点要客观公正,论述要清晰明了。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内容】
本课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通过明清时期的世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变化及所面临的危机。
【教学立意】
以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施润泽滩阙遇友》的小说故事串联本课主线,从小说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理解明清时期社会展现出的生机与危机。而在明清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个新因素和旧因素交织的多元结构。新因素表现为明清社会的生机,旧因素表现为明清社会的危机。在这一结构中,传统因素仍占据主流,这使得中国在这一时期未曾实现社会转型。
【设计理念】
本课以冯梦龙笔下的底层小人物观察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文化新现象:以史料分析为教学手段;以启发思考为引领目标;以学科素养为教学宗旨。通过讨论探究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教材分析】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对应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上承第一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下启《两次鸦片战争》。教材呈现了宋代前后商业、城市的变化现象,但未深度分析。因此本课基于教材内容,结合高考导向,重新整合相关内容,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体会明清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局限。
【学情分析】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中有所涉及。通过初中学习,学生对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新现象有所了解,但是缺乏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探究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照顾学情,在内容中穿插历史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进行深度训练。
<教材信息> 科目:历史章节:第十五课课题: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教师信息> 主备人:段延胜备案时间:实施人:实施时间:
<学生信息> 班级:姓名:所属小组: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概况
2、了解外国贡使制度及贡使制度的没落
3、知道传教士利玛窦及《大清时宪历》
4、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学习重点>
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
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大清时宪历》
【知识链接】
1、明清时期,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统称为东洋。
2、贡,献东西给上级,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帝王;贡使,进贡的使者。
3、传教士基本指的是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
【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1、时间:年到年,明朝太监郑和奉朝廷之命,先后7次率领浩荡船队出海远航。
2、航线:从东南沿海的出发,穿越,横渡,最远抵达和。
3、意义: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外国贡使制度
1、明朝与外国的贸易主要来自,制度是
明朝与外国
贸易的主要形式[来源:Z,xx,]
2、开始:初,贡使入贡,允许附载商货贸易,但有相当严格的限制。
3、发展:明朝的年间,为防止商人冒充贡使,向等
59国发放贡舶“勘合”凭证。
4、结果:明朝中叶以后,这项制度逐渐衰落。
三、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1、明朝年间,始有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
纷纷来华。代表人物。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
学习目标
一、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时刻,线路,规模,次数,作用),明白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二、明白外国贡使制度、布道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大体概况。
知识链接
明清时期,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周围诸岛统称为东洋。贡,献东西给上级,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帝王;贡使,进贡的使者。布道士大体指的是是坚决地信仰宗教,而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
一、温故互查:(同桌互查)
汉唐时期哪些事件增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己看书完成学案,将重点知识在书上勾画出来,可不能的以组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明代的“西洋”指哪里?(看讲义注释)
2)阅读讲义和材料:
材料一:"皇上命和等帅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因此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材料二: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强盛。”
材料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命和等通使西洋"。(惠帝即建文帝)
结合材料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3)读《郑和下西洋线路图》并结合讲义内容,填写以下表格:
2、外国贡使
5)、明代与外国贸易的要紧形式是制度。
6)、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
①对外国的朝贡,中国以()方式来进行的。
②对海外诸国的朝贡是有()。
③明代的回赐是()所同意的贡物,并对()进行()收购。
7)、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缘故有哪些?
3、布道士与《大清时宪历》
8)、布道士何时开始来到中国?何时纷纷来华?
9)、布道士来华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采纳哪些有效方式?谁是典型的代表?
上课口号:历史使人智慧。下课口号: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主备:娄朋爵审核:杨新幸时间:
识记:郑和下西洋时间、意义;意大利传教士立利玛窦;《大清时宪历》。能力:郑和下西洋路线和意义。
情感:郑和下西洋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重点(考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易错点):传教士来华与《大清时宪历》。
【预习导学】
1、郑和下西洋(预习课文,填写下表)
2、外国贡使制度:明朝的贸易主要来自,制度是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以后衰落。(衰落原因:对外国贡品的超值回赐和对贡使所载商货的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难以为继)。
3、传教士来华:
①目的:在中国传教
②概况: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有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③著名传教士:
(1)利马窦:意大利人,是最早来华传教士之一,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2)汤若望:德国人,清朝初年,掌管钦天监,制定《大清时宪历》【课堂测试】1、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
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 D香料药材
2、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时船队没到过的()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3、下列关于明朝对外贸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对外贸易主要来自海上 B只有朝贡国家来中国贸易
C允许贡使附载商货贸易 D禁止中国一切商品输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