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市场营
- 格式:pdf
- 大小:540.97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一章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4.1.1 复习笔记
第一节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一、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概念
1.财务管理理论
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
2.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
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是指财务管理理论各组成部分(或要素)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排列关系。
本书所建立的是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财务管理假设为前提、财务管理目标为导向的由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构成的理论结构。
二、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起点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从何处人手、以什么作为逻辑推理的出发点。
1.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主要观点
(1)财务本质起点论
以“财务的本质”为起点的研究,是指阐述财务的概念、财务管理的对象、财务管理的
原则、财务管理的任务、财务管理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以财务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会阻碍财务管理应用理论的发展,不利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
(2)假设起点论
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财务管理假设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根据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概括出来的,显然,环境决定假设,而不是相反。
(3)本金起点论
这是我国著名财务管理学家郭复初教授近年提出的一种观点。他认为“本金是指为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
(4)目标起点论
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财务管理也不例外。只有确立合理的目标,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该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出发点。
1.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学科新旧大纲对比变化
2.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学科报考指南及考试形式、试卷结构
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商管理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样卷及参考答案
4.战略管理部分习题及答案——选择题部分
5.战略管理部分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部分
6.战略管理部分习题及答案——简答论述题部分
以上是我建议的栏目的六个标题。新旧大纲变化此稿未给出内容,用网站原内容。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学科报考指南
及考试形式、试卷结构
考试介绍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是我国目前开展的非全日制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式之一。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保证我国学位授予的总体质量,规范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而设立的国家水平考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都可以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的要求与办法,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是国家为同等学力人员开辟的获得学位的渠道。这对于在职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干部队伍建设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申请人通过了学位授予单位及国家组织的全部考试、并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后,经审查达到了硕士学位学术水平者,可以获得硕士学位。
报名条件
报名参加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的考生,必须是已通过学位授予单位资格审查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即考生应具备以下资格:
1.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
2.本人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出成绩的有关材料已提交学位授予单位,并经学位授予单位审查被确定具有申请硕士学位资格;
第二章组织管理原理
1.2.1 复习笔记
第一节个体层次的基础知识
一、个体假设
1.个体假设的意义
管理学是关于人类集体化协作行为的协调的科学。如何看待个体,以一种什么样的个体假设前提作为决定管理方针、运用管理手段的基础,从基本的方面制约着管理的方式和效果。
对人自身的认识或假设是管理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由独立的个体行为到集体化协作行为的过程,是组织管理的基础。管理学原理首先要回答独立的个体通过一种什么样的纽带或机理结合为团体。由个体到整体的环节,是组织管理理论最基本的环节。
2.传统的看法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指以完全追求私人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假设: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且为此可以不择手段。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指以追求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假设:个人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的,他们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心理欲望和社会需要。
(3)管理人假设
管理人:遵循令人满意准则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
假设: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作出最优的决策,而只是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相对令人满意的决策。
上述各种假设,都只强调个体的某一个侧面。现实中的个体,实际上是上述各方面的综合,即“复杂人”。但如果把个体当作一种多因素的复杂人对等,组织管理问题就无从谈起了。所以,从组织管理角度出发,明确选择个体的有关特征为依据,是一种较为适当的选择。
3.必须回答的几个基本问题
管理学研究人的什么;人的需求结构如何;支配人的行为的力量有哪些;人的理性能力有无限度,限度何在等。
第四章企业筹资方式
4.4.1 复习笔记
第一节筹资的基本问题
一、企业筹资的有关概念
企业筹资,就是公司作为筹资主体根据其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本的活动。
1.筹资渠道
筹资渠道又称为资金来源渠道,是指筹措资金的方向与通道,体现资金的来源与供应量。
认识和了解筹资渠道及其特点,有助于公司充分拓宽和正确利用筹资渠道,筹集到公司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资本数额。我国目前的筹资渠道主要有:
(1)国家财政资金
吸收国家财政资金在过去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获取权益资本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尽管国家财政资本在公司自有资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小,但将仍然是属于基础性行业和公益性行业的公司资本的重要来源。
(2)银行信贷资金
银行对企业的各种贷款,是各类公司重要的资本来源。我国的商业银行为各类企业提供商业性贷款。政策性银行为特定企业(公司)提供政策性贷款,其主要目的不是盈利。银行信贷资金有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存款等财力雄厚的经常性资金来源,且贷款方式灵活多样,能够较好地满足各类公司的多样化资本需求。
(3)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等。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证券承销、物资和资金的融通、信贷资金的投放等金融服务。这些机构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方式为一些企业提供资金或服务。在我国,虽然目前这种筹资渠道的财力比银行要小些,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公司理财人员努力去开发,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筹资渠道。
第三篇市场营销
第一章市场营销导论
3.1.1复习笔记
第一节市场营销学与市场营销
一、市场营销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1.定义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以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科技为基础,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特点
(1)市场营销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对市场营销思想均有影响。
(2)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3.研究对象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即作为卖主的企业如何在动态的市场上有效地管理其与买主的交换过程和交换关系及相关市场营销活动过程。
二、市场的含义
1.含义
市场是指具有特定需要和欲望,而且愿意并能够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要或欲望的全部潜在顾客。
市场营销学主要研究作为销售者的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即研究企业如何通过整体市场营销活动,适应并满足买方的需求,以实现经营目标。因此,在这里,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需求的总和。
2.市场包含的因素
市场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即:有某种需要的人、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市场的这三个因素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市场,才能决定市场的规模和容量。
三、市场营销的含义
1.市场营销
(1)市场营销的含义
市场营销是指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即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活动。
第七章人员配置
1.7.1 复习笔记
第一节人员配置概论
人员配置,即有关管理人员的安排、配合、选拔、培养和考核的管理工作。
一、人员配置的重要性
1.人员配置概述
人员配置是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选择、使用、考评和培养,以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结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从而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并实现预定目标的职能活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员配置包括拟定组织工作计划、选拔、储备、任用、调动、考核评价、培养训练等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环节和工作,因而可以视其为一个职能系统。
人员配置系统与其他管理职能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并统一于企业管理的整体系统之中,成为该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2.人员配置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1)充分开发企业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在企业各资源要素中占据首要地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竞争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
在管理过程中,通过适当选拔、配备和使用人员,可以充分挖掘每个职工的内在潜力,实现人员与工作任务的协调匹配,做到适才适能,人尽其才,从而使人力资源得到高度开发。
(2)有效发挥组织结构功能
人员的配备尽量适应各类职务的性质要求,使各职务应承担的职责得到充分履行,组织设计的要求才能实现,组织结构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
(3)提高群体质量,形成最佳工作组合
群体是企业的基本构成单位。通过人员配置,可以极大地提高群体质量,促进成员关系的协调一致,发挥互补优势,减少因互斥而造成的损耗,增强群体的活动效率。
(4)强化管理职能,完善企业管理系统
教育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1.1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教育管理的特征。
答:教育管理是人们在教育领域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两部分。教育管理的特征一般有:
(1)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难以定论或把握,如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术氛围等。教育管理工作者有时感到很难将它们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这一点与企业有明显的不同。
(2)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这就导致教育管理的很多方面难以量化。
(3)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因此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管理活动不常碰见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4)在教育系统中,教学有日趋专业化的迹象。教学人员往往希望在自己的领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故教育管理者是在与一群并非十分需要严格控制和管理的专业人员打交道。
(5)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的评价,与其他管理工作的评价相比要复杂得多。
(6)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项教育政策的出台,有时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教育的这一特点常常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2.试分析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1)研究对象
①学校管理。教育管理学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为其研究对象。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教育组织和机构是学校,所以学校管理成为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核心。
②与学校管理相关的其他问题。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教育和管理过程要受到社会各方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家长等的影响。此外,学校的管理也不是学校行政人员所能随意安排的,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教育体制、教育经费投入等。为更深刻、全面地理解学校管理现象,教育管理学就必须研究其他相关问题,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教育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等问题。
第七章战略控制与组织结构
2.7.1 复习笔记
第一节企业战略控制
一、战略控制的性质
1.战略控制的必要性
战略控制是监督战略实施进程、及时纠正偏差、确保战略有效实施、使战略实施结果基本上符合预期计划的必要手段。
2.战略控制的基本原则
(1)领导与战略相适应;
(2)组织与战略相适应;
(3)执行计划与战略相适应;
(4)资源分配与战略相适应;
(5)企业文化与战略相适应;
(6)战略具有可行性;
(7)企业要有战略控制的预警系统;
(8)严格执行完整的奖惩制度。
3.战略控制的特点
(1)企业战略活动必须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因而控制具有开放性。
(2)战略控制是企业高层管理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的总体控制。
(3)战略控制所依据的标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而不是战略计划本身的目标。
(4)战略控制要使战略计划保持稳定性,又要具有灵活性。
(5)战略控制根据企业的效益,客观地评价与衡量战略行为的正确性。
4.战略控制的制约因素
战略控制的制约因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
人员既是执行战略控制的主体,又是战略控制的对象。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使战略实施获得预期效果,企业首先选择或培训能胜任新战略实施的领导人;其次,改变企业中所有人员的有关行为习惯,使之适合于新战略的要求。
(2)组织
这是指企业的人事系统、权力与控制结构、领导体制及方式等等。企业战略发生变化时,其组织结构通常要进行调整。否则,企业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
(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行为准则等的系统,影响着企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种影响根深蒂固,如何加以诱导利用,使之利于战略的实现,是战略控制中的难点。
第五章市场竞争战略
3.5.1 复习笔记
第一节竞争者分析
一、识别企业的竞争者
竞争者:一般是指那些与本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相类似,并且所服务的目标顾客也相似的其他企业。
通常可从两个方面来识别企业的竞争者:
1.产业竞争观念
从产业方面来看,提供同一类产品或可相互替代产品的企业,构成一种产业。企业要想在整个产业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全面了解本产业的竞争模式,以确定自己的竞争者的范围。
2.市场竞争观念
从市场方面来看,竞争者是那些满足相同市场需要或服务于同一目标市场的企业。以市场观点分析竞争者,可使企业拓宽眼界,更广泛地看清自己的现实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
识别竞争者的关键是,从产业和市场两方面将产品细分和市场细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二、确定竞争者的目标与战略
1.竞争者的目标
每个竞争者都有侧重点不同的目标组合,如获利能力、市场占有率、现金流量、技术领
先和服务领先等等。企业要了解每个竞争者的重点目标是什么,才能正确估计他们对不同的竞争行为将如何反应。
竞争者目标的差异会影响到其经营模式。
2.竞争者的战略
各企业采取的战略越相似,它们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在多数行业中,根据所采取的主要战略的不同,可将竞争者划分为不同的战略群体。根据战略群体的划分,可以归纳出两点:(1)进入各个战略群体的难易程度不同;
(2)当企业决定进入某一战略群体时,首先要明确谁是主要的竞争对手,然后决定自己的竞争战略。
除了在同一战略群体内存在激烈竞争外,在不同战略群体之间也存在竞争,其原因有:(1)某些战略群体可能具有相同的目标顾客;
(2)顾客可能分不清不同战略群体的产品的区别;
第二章企业战略计划过程与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3.2.1 复习笔记
第一节企业战略计划过程
战略计划过程,又称为战略管理过程。它是指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通过制定企业的使命、目标、业务组合计划和新业务计划,在企业的目标和资源(或能力)与迅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之间发展和保持一种切实可行的战略适应的管理过程。
战略计划过程包括:①规定企业使命;②确定企业目标;③安排业务组合;④制定新业务计划。
一、规定企业使命
1.企业在规定企业的使命时需考虑的主要因素
(1)企业过去历史的突出特征;
(2)企业的业主和最高管理层的意图;
(3)企业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会给企业造成一些环境威胁或市场机会;
(4)企业的资源情况;
(5)企业的特有能力。
2.使命报告书
一个有效的使命报告书应具备的条件:
(1)市场导向
企业的使命或目的应回答本企业的业务是什么。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在使命报告书要按照其目标顾客的需要来规定和表述企业使命。
(2)切实可行
使命报告书中要根据本企业的资源的特长来规定和表述其业务范围,不要把其业务范围规定得太窄或者太宽,也不要说得太笼统。
(3)富鼓动性
富鼓动性的使命表达方式可以使全体工作人员感到其工作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并很重要,能提高士气,鼓励全体工作人员为实现企业的使命而奋斗。
(4)具体明确
企业最高管理层在使命报告书中要规定明确的方向和指导路线,以缩小各个工作人员的自由处理权限的范围。
二、确定企业目标
1.目标管理
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规定了企业的使命之后,还要把企业的使命具体化为一系列的各级组织层次的目标。各级经理应当对其目标胸中有数,并对其目标的实现完全负责,这种制度称为目标管理。
第四章企业业务层竞争战略
2.4.1 复习笔记
第一节基本通用竞争战略
一、战略与竞争优势
产生竞争优势的条件:具有抵御竞争者挑战的实力并且赢得顾客。
竞争战略考虑因素:竞争的手段;目标市场的状态。
二、几种通用竞争战略
根据寻求优势的类型和目标市场的特征,可以分为几种通用竞争战略:
1.低成本领先战略
(1)实现条件
①比竞争对手实现更低的成本价格。
②能持续降低成本。
(2)取得成本优势的方法
①比竞争对手更有效、更低成本地运作价值链活动;
②附加从购买者角度看待的价值重构价值链。
a.控制生产成本的基本方式:实现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实现学习和经验曲线效应;管理主要资源投入的成本;考虑价值链中各种活动之间的连接;寻求与其他业务单位的共享机会;比较垂直一体化与外包;评估先发者的优势与劣势;控制能力效用的比率;做
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和运作方式。
b.重构价值链的基本方式:放弃传统的商业做法,采用电子商务技术或Internet;利用直接营销的形式;简化产品设计;转向更为简单、更低资本密集、更柔性化的技术和流程;剔除高成本的原材料;将设备放置在更接近于供应商或顾客的地方;放弃为所有顾客服务的做法,只集中在有限的产品或服务;核心业务流程的再造。
(3)低成本提供者的特征
所有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的活动;要有一个促进持续成本降低的计划;要有详细、严格的预算审查流程和制度。
(4)实施低成本战略的最佳时机
价格竞争非常激烈;产品是标准化的或能从供应商轻易得到;较低的产品转换成本;购买者规模大并且具有强大的谈判力;产业潜在进入者能用低价格吸引顾客建立市场。
第六章组织
1.6.1复习笔记
第一节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或框架。
为确立分工协作的基本框架,必须确定分工关系、部门化、权限关系、沟通与协商和程序化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分工关系
1.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利益
(1)分工可以使各种工作简单化,这在现场作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由于从事专业化的工作,使得每一个工人都能掌握专业化的操作技能。
2.分工给组织带来的弊端
(1)分工会带来工作的单调化;
(2)分工会阻碍组织内部人员的流动,降低其对组织变化的适应能力;
(3)专业化会助长组织内部的冲突。
组织结构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面权衡分工的利弊,决定组织分工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务。
分工离不开协作,缺乏协作的分工是危险的。协调分工的方法很多,市场协调是其重要手段之一。市场协调借助的是看不见的手,而组织中的协调则以看得见的组织系统为手段。
二、部门化
1.组织层次
组成部门是组织协调的第一个方法。通常是给每一个团体安排一个管理者,由其全权负责,统一协调团体内的所有工作。这种团体就称部门或组织单位。
大型化组织通常采用横向的多维式部门结构。首先,由几个人或职务组成一个小团体,而这个团体又归属于另外一个更大的部门,如此不断递进,便形成组织层次。
2.管理幅度
受认识和情报处理能力的制约,管理者直接有效地协调下属人数有一个客观的限度,称之为管理幅度。管理幅度会受到管理者的能力、被管理者的训练水平、工作性质和内容、控制手段等因素影响。
管理幅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最佳管理幅度因企业、因人而异。
同等学⼒申硕《⼯商管理学科综合⽔平考试⼤纲及指南》(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管理学
第⼗章组织⽂化
1.10.1 复习笔记
第⼀节组织⽂化的性质
组织⽂化是⼀种渗透于企业组织各⽅⾯、各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式和⾏为习惯,是组织的风⽓、风格。它不仅对企业组织的运转是⼀种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且能够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和组织环境,从观念、信仰层次调动组织成员的⼯作积极性和忠诚⼼,是其他管理⼿段⽆法取代的。
⼀、经营⽬标与经营理念
经营⽬标解决企业物质追求⽅⾯的问题,经营理念解决企业精神追求⽅⾯的问题。
价值观是企业及全体员⼯⼀致赞同的关于客观事物对于企业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共同认识或看法。价值观体现了企业的最⾼⽬标和宗旨。
⼆、组织⽂化及其构成
以组织基本⽬标和价值观为核⼼形成的,包括成员思维⽅式和⾏为⽅式在内的⼀整套观念和⾏为⽅式,就是组织⽂化。
1.组织⽂化的缘起
20世纪70后代起,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本经济迅速发展,这⼀严峻挑战引起美国各界的震惊和深刻反思。经过多⽅⾯的⽐较研究,美国学者认识到:⽂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为此,他们提出要向⽇本学
习,借鉴⽇本社会和企业中许多独特的⽂化因素,培育和发展美国的组织⽂化,并相继波及其他国家,由此兴起⼀股世界范围的组织⽂化热潮。⽬前,组织⽂化在理论和实践⽅⾯均得到了长⾜的发展,组织⽂化学作为⼀门新兴边缘学科,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思维⽅式
共有的思维⽅式主要包含:
(1)企业⽣存的环境、企业⽣存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第二章企业战略态势分析——外部环境分析
2.2.1 复习笔记
第一节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因此,宏观环境分析又简称为PEST分析法。宏观环境分析的意义在于评价这些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
一、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因素。
(1)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与体制、国家权力机构、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团体和政治形式。
(2)法律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法令以及国家执法机关等因素。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1)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2)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
三、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在的社会中的成员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其中,人口环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企业经营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人口环境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分布、种族结构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四、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不仅包括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篇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管理的历史发展
1.1.1复习笔记
第一节古典管理理论
一、早期的管理思想
历史上的管理实践始于大规模集体活动的需要,始于政治控制的需要,始于战争,始于宗教。
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管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
(1)人类集体协作、社会化活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经验为近代管理发展奠定了认识基础。
(2)商品交换、商业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交换的逻辑”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制度背景。
(3)近代自然科学开创的以试验、分析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为管理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4)工业革命及近代工厂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飞速发展,对管理技术进步提出
了迫切而现实的需要。
二、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从1880年起,泰罗(FrederickTaylor,1856—1915,美国)为了改进管理,开始试验和研究,逐步形成被称为“科学管理”或“泰罗制”的管理理论和制度。
泰罗制的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即适合于某种工作并且愿意努力工作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在标准化的工作环境中操作。
(4)采用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当来一次“精神革命”,把“蛋糕”做大。
(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一个工长负责一方面的职能管理工作,细化生产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