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与小儿心身疾病
- 格式:pdf
- 大小:90.85 KB
- 文档页数:2
儿童心身疾病发表时间:2013-05-31T10:07:49.3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张艳君[导读]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
张艳君(山西省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山西太原 030012)【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097-01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
心理如生理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任何时候只要有心理活动就会有相应的生理反应。
如果引发的不良的生理反应持续过强过久,就会导致躯体的损害,甚至造成器质性病变。
据英国Garralda 1987年报导,在儿科住院病例中有33%出自心理问题。
目前,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同加拿大生理学家Han Selye于1940年提出的“应激理论”。
认为心理应激是心身疾病产生、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应激”原意是“对刺激的反应”,指各种不良生活事件引起的精神刺激如伴随的心理生理反应。
由于不良环境和个体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导致的心身紧张状态(焦虑、恐惧、紧张、愤怒、抑郁……)。
这种状态通过非特异性生理学变化引起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发挥作用。
心理应激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适当强度的心理刺激可以提高机体警觉,促进人们应对和适应环境的挑战,提高自身应对能力并维持心身健康。
然而,突然强烈持久的心理刺激可以降低机体的应对能力,造成疾病的勿患状态,从而可能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精神和躯体的疾病。
引起“心理应激”的刺激物,叫应激源。
人类常见的应激源包括:㈠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灾害等),㈡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经济地位、社会风气、战乱等),㈢家庭环境(父母离异、失去双亲、寄养等)方面。
对于儿童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良的教育方式影响较大。
如父母离异,双亲关系紧张,使儿童内心长期处于矛盾冲突之中。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情志与疾病关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人体整体的平衡与调和。
情志与疾病关系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情志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并深入了解情志在中医中的作用。
一、情志与身体健康的关系1.情志的定义与分类在中医学中,情志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情绪和心理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等。
这些情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2.情志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中医认为,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情志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进而影响脏腑功能的平衡。
例如,过度的忧虑与思考可能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而过度的愤怒则可能导致肝气郁结。
因此,保持情志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二、情志对疾病的影响1.情志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中医认为,情志的过度波动或不适当的表达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长期的愁苦忧伤可能导致肺气郁结,进而引发气滞血瘀的疾病。
因此,情志的平衡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2.情志与病症的对应关系在中医中,情志与病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情志与特定的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等。
了解情志与病症的对应关系,有助于中医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的把握。
三、情志调摄在中医中的重要性1.情志调摄的概念与方法情志调摄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治疗原则,指的是通过调整心态和情绪,达到调理气血、恢复脏腑功能平衡的目的。
包括调理饮食、调整作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2.情志调摄对健康的作用通过情志调摄,可以帮助调和人体内外的阴阳气血,保持脏腑功能的平衡。
同时,情志调摄还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增强人体免疫力等。
因此,情志调摄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情志调摄的实际应用1.情志调摄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根据不同病症的特点和患者的情绪状态,中医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情志调摄方法。
中医的情志护理在中医理论中,情志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
情志过度或不足,不仅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干扰人体的生理平衡,影响病情的康复。
因此,中医非常注重情志护理,认为通过有效的情志护理,可以帮助病人恢复身心健康。
情志护理的目标是帮助病人保持心情舒畅,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中医认为,情志的平衡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情志护理需要针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于喜怒无常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手段,帮助他们平复情绪;对于忧思过度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帮助他们释放压力。
情志护理还强调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在中医看来,医生和患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
因此,在情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真诚地关心患者,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求,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
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向患者传递积极的信息,增强他们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情志护理还注重环境的影响。
中医认为,环境对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情志护理中,医护人员需要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
例如,可以通过布置病房、添加绿植等方式,让患者感到心情愉悦。
医护人员还需要注意室内的光线、温度等物理因素,以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的情志护理是一种全面、人性化的护理方式,它不仅患者的生理状况,还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
通过情志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信心、促进康复。
医护人员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情志护理的相关知识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让他们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健康与安宁。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情志护理研究进展。
中医情志护理作为一种独特的护理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情志护理的历史沿革、现状、理论基础与内涵,以及在疾病治疗和健康人群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中医调理儿童心理问题的妙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发育一样重要。
然而,当儿童面临心理问题时,家长们常常感到焦虑和无助。
其实,中医在调理儿童心理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这些妙招不仅温和安全,而且效果显著。
中医认为,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与身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比如,心主神志,如果心气不足,孩子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胆小易惊等问题;肝主疏泄,如果肝气郁结,孩子可能会变得情绪低落、易怒。
那么,中医具体有哪些调理儿童心理问题的妙招呢?首先,饮食调理是基础。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容易急躁、多动的孩子,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降火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莲子、银耳等;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食物,如核桃、红枣、桂圆等。
同时,要避免孩子食用过多的辛辣、油腻、甜食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化生不足。
其次,中药调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给儿童使用中药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比如,对于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可以使用归脾汤加减进行调理;对于肝郁气滞导致的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的孩子,可以使用逍遥散加减进行治疗。
除了饮食和中药调理,中医的推拿按摩也对儿童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比如,按摩孩子的头部百会穴、四神聪穴,可以起到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的作用;按摩腹部的中脘穴、天枢穴,可以促进脾胃运化,增强孩子的体质,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家长可以在每天睡前为孩子轻轻按摩,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帮助孩子放松身心。
此外,中医的情志疗法也值得一提。
所谓情志疗法,就是通过调节孩子的情绪来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
比如,对于胆小、恐惧的孩子,家长可以多鼓励他们参加一些勇敢者的游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于情绪低落的孩子,可以带他们去大自然中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起来。
中医儿科学缓解儿童心理疾病的妙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儿童面临着心理疾病的困扰。
中医儿科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许多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缓解儿童心理疾病。
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多动症等。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损害。
而中医认为,儿童心理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情志因素等有关。
中医儿科学强调“整体观念”,即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和心理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儿童心理疾病时,不仅要关注心理症状,还要调理身体的内在平衡。
首先,中医的推拿按摩疗法对缓解儿童心理疾病有着显著的效果。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改善孩子的身心状态。
比如,按摩头部的百会穴、风池穴,可以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提高睡眠质量;按摩手部的合谷穴、内关穴,有助于舒缓焦虑和压力。
推拿按摩不仅能让孩子的身体感到舒适,还能增强亲子之间的亲密感和信任度。
其次,中药调理也是中医治疗儿童心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给儿童使用中药必须谨慎,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体质和病情进行精准的配方。
对于心脾两虚导致的儿童焦虑、失眠等症状,可以使用归脾汤加减来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对于肝郁气滞引起的情绪低落、烦躁易怒,可用逍遥散加减来疏肝解郁、理气健脾。
饮食调理在中医儿科学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
例如,百合、莲子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可适当给孩子食用百合莲子粥;大枣、桂圆能够补气血、安心神,可以煮成汤给孩子喝。
此外,要注意孩子饮食的均衡,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身体和心理的负担。
情志疗法也是中医儿科学的一大特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释放内心的压力。
中医情志病学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是什么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焦点。
除了身体的发育和营养的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
中医情志病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保健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应用。
中医情志病学认为,情志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这些情绪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情绪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情志因素的影响。
首先,中医情志病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情绪变化。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情绪体验,如分离焦虑、入学恐惧、考试压力等。
通过观察儿童的表情、行为、言语等方面的变化,结合中医情志病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判断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经常烦躁不安、易怒、睡眠不好,可能是肝火过旺;如果孩子总是胆小害怕、容易受惊,可能是心气不足。
其次,中医情志病学为儿童的情绪调节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中医强调“以情胜情”的方法,即通过一种情绪来克制另一种不良情绪。
比如,当孩子过度悲伤时,可以用喜悦的事情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的心情逐渐好转。
此外,中医还有许多调节情志的养生方法,如音乐疗法、色彩疗法等。
轻柔舒缓的音乐可以安抚儿童的情绪,明亮温暖的色彩可以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可以运用中医情志病学的理念,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志环境。
家庭氛围的和谐对于儿童的情志健康至关重要。
家长要以身作则,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发脾气。
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
在学校里,老师要关注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减少儿童的学习压力。
饮食对于儿童的情志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认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
例如,百合、莲子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心神不宁的儿童;山楂、麦芽可以消食化积,改善因积食导致的烦躁情绪。
儿童常见的心身疾病指什么心身疾病,就是心理生理疾病,又称躯体疾病。
其发生、产业发展与预防和治疗的效果,都与心理因素导致的情绪和行为障碍有密切联系。
儿童常见的心身疾病主要有消化性溃疡、便秘、腹泻、偏头痛、精神性厌食、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等,这些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或部分原因是因素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多种恐惧因素往往影响自主神经因素所支配的某一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这些器官、系统的损害与甚或的行为、神经衰弱等躯体症状是不同的。
在心身疾病引起的心理生理障碍中确实存在明显的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
而心理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生中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如长期的应激状态,如考试的应激、无意识冲击、遭到威胁、恐吓或受敌视的畅享等,都是刺激发病的主要就因素。
科学研究表明,各种外界的刺激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心理活动,经过中枢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3个系统的相互作用,使心理因素转变为生理因素而引起躯体组织结构的。
在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下所,首先出现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悲伤等情绪反应的同时功能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的发生变化,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利尿素的分泌增加,因而造成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胃肠蠕动减弱、肠道消化系统增强这一系列的改变。
这种改变表明整个机体在心理因素的刺激下能下转入应激状态,以动员下半身全力对付外界环境的恶劣影响,这种对有效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如果情绪反应因某种原因而受到压抑,或由于反应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自主神经功能就会发生改变,内脏器官也会发生若干的病变,从而使身体产生新的疾病。
中医调理儿童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儿童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
对于这些问题,中医提供了一些独特而有效的调理方法。
中医认为,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与身体的整体状态密切相关。
儿童的身体和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内在因素的影响。
当身体的气血、阴阳失衡时,就可能影响到心理状态。
首先,饮食调理是中医调理儿童心理问题的基础。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
对于容易焦虑、紧张的儿童,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安神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莲子、酸枣仁等。
百合具有清心安神的功效,可以煮粥或煮汤食用;莲子能养心益肾、补脾止泻,可煮成莲子羹;酸枣仁则有养肝宁心、敛汗生津的作用,可磨成粉冲服。
对于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要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以免扰动心神。
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蛋类、坚果、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其次,中药调理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但在给儿童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谨慎,遵循专业中医的建议。
比如,对于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以使用归脾汤加减进行调理;对于肝郁气滞引起的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可用逍遥散加减治疗。
不过,中药的使用剂量和疗程都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体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中医推拿按摩也是一种深受儿童欢迎的调理方法。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比如,按摩头部的百会穴、神庭穴,可以醒脑开窍、安神定志;按摩手部的内关穴、神门穴,能够宁心安神、调节情绪;按摩背部的肺俞穴、心俞穴,可以补肺养心、增强体质。
家长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学习一些简单的按摩手法,在家为孩子进行按摩。
针灸疗法在调理儿童心理问题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儿童对针灸可能存在恐惧心理,且操作需要较高的专业性,因此在使用时要格外慎重。
儿童心理疾病: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儿童心理疾病是指在儿童时期发生的一类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这些疾病会对孩子们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至关重要。
首先,对于儿童心理疾病的治疗,应该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每个孩
子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计划。
在治
疗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让孩子参与其中,鼓励孩子积极地与医生进行沟通,从而提高治疗的积极性。
其次,对于儿童心理疾病的预防,应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
家长应该对
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让孩子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比如学会合理
安排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适当的情绪表达等。
此外,家长还应
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环境,比如注意家庭氛围的和谐、
为孩子提供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疲劳等。
此外,社会应该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
社会不仅应该关注孩子们的身心
健康,还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比如,对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应该提供更多的援助。
此外,社会还应该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
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
总之,对于儿童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包括
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正确的家庭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等。
只有这样,才能
让每个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医儿科学预防儿童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
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稳定。
在儿童的健康问题中,心理障碍日益受到关注。
中医儿科学在预防儿童心理障碍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有效的措施,为儿童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规律。
在生理上,“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在心理上,“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
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心理障碍。
那么,中医儿科学有哪些预防儿童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呢?首先,重视情志调护。
中医强调情志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对于儿童来说,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
父母要关爱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安全。
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发脾气,以免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在教育孩子时,要采取温和、鼓励的方式,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合理喂养与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儿童的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因此要注意合理喂养。
母乳喂养是最佳选择,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和心理安全感。
在添加辅食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食物的营养均衡和易消化性。
避免过度喂养或喂养不当,导致孩子脾胃损伤,从而影响情绪和心理状态。
此外,根据中医的食疗理论,可以适当给孩子食用一些具有养心安神、健脾开胃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莲子、山药、大枣等。
再者,起居有常与睡眠充足。
规律的生活作息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和情绪调节能力,增加心理障碍的发生风险。
同时,要注意孩子的日常活动,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让孩子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接触大自然,放松身心。
中医的推拿按摩也是预防儿童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如补脾经、清心经、揉小天心等,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舒缓情绪,促进身心的平衡发展。
中医调理儿童心理健康的秘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各种压力,使得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这时,中医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调理方法。
中医认为,儿童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其情志活动相对单纯,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身体状况的影响。
儿童的心理健康与身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首先,我们来谈谈睡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良好的睡眠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睡眠与心、肝、脾等脏腑的功能有关。
如果孩子经常睡眠不安、多梦易惊,可能是心脾两虚。
此时,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如给孩子食用一些具有健脾养心作用的食物,如大枣、龙眼肉、莲子等。
还可以通过按摩的方法来改善睡眠,比如轻轻按摩孩子的涌泉穴、神门穴等。
饮食方面,中医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均衡的饮食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样起着关键作用。
过食肥甘厚味、生冷食物,可能会损伤脾胃,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
相反,合理搭配饮食,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能够使孩子的气血充足,心情愉悦。
情绪的调节也是中医调理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
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情绪问题。
当孩子生气时,家长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疏泄肝气;当孩子过度兴奋或悲伤时,要及时安抚,避免情绪过激损伤脏腑。
此外,家长自身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运动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小觑。
中医提倡“动则生阳”,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孩子的体质和心理韧性。
像跳绳、踢毽子、游泳等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孩子释放压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除了上述方法,中医的中药调理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发挥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调理必须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孩子的具体体质和症状来开方用药。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中西医结合干预在当今社会,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还可能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长期的影响。
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中西医结合的干预方式为解决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不稳定、学习压力过大、社交困难、网络成瘾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儿童心理问题的导火索。
中医认为,儿童心理健康与身体的整体平衡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强调“心主神明”,即心脏主宰人的精神活动。
同时,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也可能影响情志。
例如,肝气郁结可能导致情绪抑郁,心火亢盛可能引起烦躁不安。
中医通过调理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改善心理状态。
常见的中医干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按摩等。
中药调理是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症状,开具相应的方剂。
比如,对于心神不宁的儿童,可以使用酸枣仁汤来养心安神;对于肝郁气滞的孩子,逍遥散可能会有所帮助。
然而,在给儿童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和药物的安全性。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宁心安神、调节情志的作用。
但由于儿童对针灸的接受程度可能较低,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谨慎选择。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手法刺激身体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紧张情绪。
例如,按摩头部的百会穴、风池穴可以提神醒脑,改善焦虑情绪。
西医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方面,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家庭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儿童认识和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游戏疗法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冲突;家庭治疗则关注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通过改善家庭关系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试谈患儿心理心身疾病及防治大量的科学资料证明,不仅是病菌、病毒和各种有害的理化因素能够造成疾病,而且有害的心理与直接影响到心理活动的社会因素也可以损害人体健康而致病,良好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则可以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
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两种不同影响,人们通常称之为“双向效应”。
这种医学心理双向效应说,为防治医学提供了新的内容,也验证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客观性。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例1.女孩,13岁,因“晕厥后感头晕,恶心半小时”入院。
既往有类似发作史两次。
入院时查体:体温37.2°C ,脉搏110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80/60mmHg。
一般情况可,面色差,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咽充血,双肺呼吸音清晰,HR110次/分,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腹软,无压痛。
神经系统未发现阳性体征。
门诊资料:心电图示右心房扩大。
脑电图示:左侧大脑血管一过性供血不足。
血常规:WBC11.4×109/L,N 88 .8%,L 11.2%。
并请五官科会诊排除中耳炎及美尼尔氏综合征。
因心电图提示右心房扩大,给行心脏彩超检查,经排外心脏结构改变引起的晕厥;头颅MRI排除颅内病变。
胸片示正常。
肝功正常,血糖及电解质正常。
心肌酶及同功酶正常。
例2.女孩。
11岁,因“反复呕吐,消瘦半年”入院。
入院时查体:体重:22kg,体温37°C,脉搏10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65mmHg。
消瘦,面色差,神清,查体合作。
皮肤干燥,头发枯黄,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正常,双肺呼吸音清,心律不齐,心音欠有力,舟状腹,皮下脂肪0.2cm。
肝肋下及边,脾未触及,肠鸣稍减弱。
四肢稍凉,肌力正常。
神经系统未发现异常。
门诊资料:血常规:WBC 9.1×109/L,RBC2.59×1012/L,Hb 90g /L,MCV76fl, MCH25pg, MCHC29﹪.心电图示:低电压。
情志因素与人体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过激或刺激量过大或持续时间长,即能引起情志内伤而致病在疾病过程中,剧烈或不适当的情致波动往往影响疾病的过程<<素问,玉机真藏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1情志失调是引发心身疾病的首要因素情绪及其理论是心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理论或者实践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心理因素和各种躯体病变之间起着联系作用的是异常的精神情感。
现代研究表明,内外各种因素所诱发的适度而短暂的情绪波动并不能引发疾病,即使恶性刺激引起的一过性较为激烈的情绪波动,经过机体自我调节后也不一定伤害人体。
能导致躯体病变的是超过个体生理适应能力和不胜调节的精神情感波动。
中医学将这类引起心身疾病的因素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称为七情内伤。
关于其致病作用,中医学主要从情绪反应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情绪的性质来把握,而这三方面因素均是相对于躯体调节能力而言的。
能导致心身疾病的,是那些超过个体反应能力的情志反应,如暴怒、大悲、大喜等在短时间内波动过于激烈的情志;抑郁、失志、久悲、过忧、长时间紧张和焦虑等持续时间较久的不良心境才可以成为致病因素。
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曾经指出:肝虽在志为怒,“甚则自伤”;肺虽在志为忧,过则损也;恐而不已,则内感于肾,故伤也;脾虽在志为思,“甚则自伤”;心亦然,“虽志为喜,甚则自伤。
”按照心身医学的观点,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发病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和情绪因素密切相关的,主要累及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器官和组织,并导致这些器官或组织发生功能障碍及结构改变的一组疾病。
目前已经明确,由于情志失调引起的心身疾病已经达到了数量多、范围广的程度,涉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几乎所有的临床科室。
例如在现代疾病分类中,内科的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胃神经官能症;外科的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后腹部神经症;妇产科的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生都与情绪因素有关。
从五脏分析小儿情志致病因素【摘要】结合中医学神志理论,从五神、五志的含义及其分属五脏的机理和小儿五脏特性的角度,阐述了小儿阶段情志致病因素的特性。
【关键词】小儿;五脏;情志情志活动属于心理活动,是人体为反映客观事物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内心体验。
中医理论将人的这一心理活动称之为心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除心主神明之外,《内经》还将精神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即《素问·宣明五气篇》所云“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1]并认为情志活动是五脏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能动反映,是各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表现。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小儿的致病因素“惟较之成人,无七情六欲之伤,外不过六淫,内不过饮食、胎毒而已”。
然小儿虽少七情伤害,但并非无情感。
钱乙早在《小儿药证直诀·变蒸》中就指出:“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
”明·万全亦认为“儿性执拗,凡平日亲爱之人,玩弄之物,不可失也。
失则心思,思则伤脾,昏睡不食;求人不得则怒,怒则伤肝,啼哭不止。
此忤其心也,谓客忤成病也。
平日未亲爱之人,未见之物,不可使之见,见则惊,惊则伤心;凡未见之人,不可使之近,迫近则恐,恐则伤肾,令儿成间。
此皆客忤病也”。
[2]《温病条辨·解儿难》亦有“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不可不察” [3]之说。
本文仅从五脏机理的角度对小儿情志致病因素作一粗浅探析。
1 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情志活动作为人体对外界事物的内心体验,它的产生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之精气又有赖气血之濡润,同时气血的运行又有赖于气机调畅,恰如王冰说的“气和则神安”。
血液充盛和调,则精神充沛,思维敏捷,情绪稳定[4]。
由此可见只有在脏腑、气血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人的情志活动才能正常。
第三节 ⼉童⼼⾝疾病 ⼉科⼼⾝疾病有神经性压⾷、肥胖症、⼉童溃疡病、⽀⽓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等,有的已见前述,此处从略。
⼀、神经性压⾷ 以⾃愿的饥饿和明显的体重丧失为特征,是精神因素性的厌⾷。
此病与认知有⼀定关系,如患⼉⾃⼰认为(或他⼈议论)过胖⽽要减肥;有的虽然消瘦,但为了保持“⾝材苗条”⽽节⾷(尤多见于青春期的少⼥)。
其余则为⾏为性的,或不良进⾷习惯、挑剔⾷物⽽致厌⾷;或者是情绪性的,如离开亲⼈离开陌⽣环境⽽致的厌⾷,则是短暂的。
在个性特征上表现为稚⽓及不成熟(⾏为及认识低于实际年龄)。
⼆、肥胖症 体脂积聚过多,起过标准体重20%以上者为肥胖症。
⽆其他临床异常者为单纯性肥胖;若有其他神经内分泌异常则为病理性肥胖。
肥胖症也是多因性的,饮⾷习惯与⾷量是重要原因。
性格喜静,运动不⾜也有明显关系。
⼼理障碍与肥胖有⼀定关系。
当情绪波动时有74%的肥胖症患者⾷量增加,⽽⾮肥胖症者在⼼理障碍时吃得较少。
从⽗母认识来看,肥胖症患⼉的家长⼤都以体重增加作为孩⼦健康的指标。
缺少活动与肥胖症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
胖⼈懒动,不动更胖。
三、⼉童消化性疾病 ⼉童溃疡病也有⼼理因素参与。
国外⽂献报道⼉童溃疡病中约占7~58%,国内报道为28%。
分析其原因有学校与家庭两⽅⾯。
好胜⼼强的孩⼦在学校中处处争先,当愿望⽾能实现,易产⽣愤怒、敌对、羞愧、抑郁等负性情绪;家庭中督促学习过分紧张⽽处于过分应激状态。
这些情绪上经常或间歇的强烈紧张状态是引起⼩⼉溃疡病的主要因素。
早年致⼒研究的溃疡病⼈格,现在看来并⽆显著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