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最新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1、唯物辩证法否定的“扬弃”是指()。
A.全盘抛弃B.确定否认C.全盘确定D.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正确答案:D2、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
A.人的主观能动性B.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事物的内部冲突D.外力的推动正确答案:D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C.连续性和阶段性(飞跃性)的统一D.直线性和循环性的统一正确答案:C4、联系是指一切现象、事物()。
A.都有共同点B.都没有确定的界限C.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正确答案:D5、事物的质是指()。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C.一事物区分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正确答案:C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行知论的斗争正确答案:A7、党的独立自主、自食其力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关系的原理。
A.冲突普遍性和特别性B.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C.同一性和斗争性D.内因和外因正确答案:D8、“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
A.要重视外因的作用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C.要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要重视外因通过内因作用正确答案:C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正确答案:B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可知论和不行知论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C11、相对主义运动观认为()。
A.静止是运动的特别状态B.运动和物质是不行分割的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D.只存在确定运动而无静止正确答案:D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1.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A. 人民B. 政府C. 政党D. 军队答案:A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答案:A3. 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A. 单一制B. 联邦制C. 混合制D. 复合制答案:A4.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A. 遵守宪法和法律B.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C.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D. 以上都是答案:D5. 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A. 言论自由B. 宗教信仰自由C. 劳动权D. 以上都是答案:D6. 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是: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各民族共同繁荣D. 以上都是答案:D7.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A. 信仰宗教的自由B. 不信仰宗教的自由C. 信仰不同宗教的自由D. 以上都是答案:D8.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独立自主C. 互不干涉内政D. 以上都是答案:D9.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A. 单一制B. 联邦制C. 邦联制D. 混合制答案:A10.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体现了:A. 教育的普及性B. 教育的平等性C. 教育的义务性D. 以上都是答案:D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的一部分,涵盖了宪法、政治制度、公民权利与义务、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外交政策等多个方面。
这些知识点对于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公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A. 单一制B. 联邦制C. 邦联制D. 混合制答案:A2. 我国的根本大法是:A. 宪法B. 民法C. 刑法D. 行政法答案:A3.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 计划经济C. 市场经济D. 混合经济答案:A4. 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国务院C. 中央军事委员会D.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答案:A5.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所有选项答案:D6.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7. 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A. 民主集中制B. 集中民主制C. 分权制D. 集权制答案:A8. 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是:A. 民族压迫B. 民族同化C. 民族平等D. 民族隔离答案:C9.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A. 遵守宪法和法律B. 维护国家安全C. 参加国防建设D. 所有选项答案:D10.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A. 言论自由B. 宗教信仰自由C. 受教育权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我国公民享有的自由权利包括:A. 言论自由B. 出版自由C. 集会、游行、示威自由D. 宗教信仰自由答案:ABCD12.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A.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B. 遵守宪法和法律C. 依法纳税D. 服兵役答案:ABCD13.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BCD14.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A. 公有制为主体B.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 按劳分配为主体D.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答案:ABCD15. 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包括: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国务院C. 中央军事委员会D.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以下哪项不属于公民的教育权利?A. 接受义务教育B. 接受高等教育C. 接受职业教育D. 接受政治教育答案:D2.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一国两制答案:D3. 根据我国法律,以下哪项不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A. 言论自由B. 出版自由C.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 财产权答案:D4.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体现了什么原则?A. 法律的普遍性原则B. 法律的平等原则C. 法律的公正原则D. 法律的严肃性原则答案:B5.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 计划经济C.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D. 混合经济答案:A6.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的基本国策?A. 计划生育B. 保护环境C. 节约资源D. 私有化答案:D7.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这体现了什么原则?A. 人权的普遍性原则B. 人权的平等原则C. 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原则D. 人权的优先原则答案:C8.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这体现了什么原则?A. 财产权的保护原则B. 财产权的平等原则C. 财产权的合法性原则D. 财产权的优先原则答案:A9.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这体现了什么原则?A. 宗教信仰的普遍性原则B. 宗教信仰的平等原则C. 宗教信仰的自由原则D. 宗教信仰的优先原则答案:C10.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这体现了什么原则?A. 人格尊严的普遍性原则B. 人格尊严的平等原则C. 人格尊严的尊重和保护原则D. 人格尊严的优先原则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包括以下哪些?A. 言论自由B. 出版自由C. 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D. 宗教信仰自由答案:ABCD12.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包括以下哪些?A. 遵守宪法和法律B.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C.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D. 依法纳税答案:ABCD13. 我国宪法规定,以下哪些属于公民的平等权利?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男女平等C. 民族平等D. 职业平等答案:ABC14. 我国宪法规定,以下哪些属于公民的自由权利?A. 人身自由B. 居住和迁徙自由C. 通信自由D. 宗教信仰自由答案:ABCD15. 我国宪法规定,以下哪些属于公民的社会权利?A. 劳动权B. 休息权C. 受教育权D. 社会保障权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6.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选择题下列关于行政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 行政法只调整行政管理关系B. 行政法只调整行政法律关系C. 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正确答案)D. 行政法只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下列哪项不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A. 以意思表示为要素B. 以实现私法效果为目的C. 具有非依法律规定不得随意变动的拘束力D. 只能是合法行为(正确答案)下列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表述,错误的是:A.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B.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等八种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C. 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等严重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D. 不满12周岁的人犯罪,也应当负刑事责任(正确答案)下列哪项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A. 对行政拘留不服的B. 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C. 认为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违法的(正确答案)D. 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的下列关于经济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 经济法只调整宏观经济关系B. 经济法只调整市场规制关系C. 经济法调整的对象包括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正确答案)D. 经济法只调整微观经济关系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A. 罪刑法定原则B.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D.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正确答案)下列关于行政复议的表述,错误的是:A. 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B. 行政复议是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的行为C. 行政复议只能由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正确答案)D. 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系统内部自我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下列关于民事权利能力的表述,正确的是:A. 民事权利能力是公民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B. 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可以由当事人自由约定C.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民事主体不得转让或放弃(正确答案)D. 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但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终于注销登记。
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 )。
①总体和平、局部斗争②总体缓和、局部惊慌③总体封闭、局部开放④总体稳定、局部动荡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实现调控的主体是( )。
A.企业B.市场C.行业组织D.政府3、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确定2024年下半年将召开( )。
A.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B.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C.全国人大九届六次会议D.全国人大第十次代表大会4、吴某近几年纠集一伙人,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流窜作案,多次抢劫,打伤10多人,赃款数额高达人民币20多万元。
人民法院依据刑法判处吴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一案例表明,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A.严峻的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刑罚当罚性D.执法严格性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人民群众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革命的批判的观点6、现阶段我国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歼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在( )。
A.肯定范围内存在B.肯定时期内存在C.肯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肯定时期内的肯定阶层中存在7、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
”这首诗说明白( )1A.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B. 事物的改变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C. 物质世界是肯定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 人们可以依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详细的联系8、( )标记着行政职能的横向广度。
A.职能体系B.职务范围C.职责深度D.职权方式9、内容重要并紧急须要打破常规优先传递处理的文件叫做( )。
A.平件B.加急件C.特急件D.急件10、( )标记着行政职能的横向广度。
A.职能体系B.职务范围C.职责深度D.职权方式11、在阶级社会里,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众人之事的重要机关B.封建统治的工具C.阶级统治的工具D.由军队、法庭、监狱等组成的暴力机关12、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公基常识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 国务院C. 中央军事委员会D. 最高人民法院答案:A2.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答案:A3. 根据我国宪法,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这包括:A.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B. 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C. 以上都是D. 以上都不是答案:C4.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属于:A. 政治权利和自由B. 社会权利和自由C. 经济权利和自由D. 文化权利和自由答案:A5. 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中,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国务院C. 中央军事委员会D. 最高人民法院答案:A6.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以下哪个机构选举产生:A. 省级人民代表大会B. 市级人民代表大会C. 县级人民代表大会D.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答案:A7. 根据我国宪法,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体现了:A. 法律的普遍性B. 法律的平等性C. 法律的公正性D. 法律的权威性答案:B8.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体现了:A. 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B. 国家对公民义务的尊重C. 国家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尊重D. 国家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保障答案:A9. 根据我国宪法,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这包括:A. 信仰宗教的自由B. 不信仰宗教的自由C. 信仰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D. 以上都不是答案:C10.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表明:A. 教育是公民的权利B. 教育是公民的义务C. 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义务D. 教育既不是公民的权利也不是义务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1.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包括:A. 遵守宪法和法律B.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C. 保卫祖国、尊重社会公德D. 依法纳税答案:ABCD2.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包括: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 宗教信仰自由C.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D. 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答案:ABCD3. 根据我国宪法,以下哪些属于国家机构: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国务院C. 中央军事委员会D. 最高人民法院答案:ABCD4. 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中,以下哪些属于最高国家机关: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国务院C. 最高人民法院D. 最高人民检察院答案:AC5. 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体系中,以下哪些属于中央国家机关:A. 国务院B. 中央军事委员会C. 最高人民法院D. 最高人民检察院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题)1.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本章同步强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在认识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C) 。
A.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旧唯物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
A.真理的内容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B.它需要经过外在的实践的检验C.它是自然界所固有的D.它是一种有意义的认识3.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因为(B) 。
A.理性认识可靠,感性认识不可靠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C.理性认识是科学的,感性认识是不科学的D.理性认识是与经验无关的人的抽象思维的产物,感性认识只是人本能的反映4.判断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D) 。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丰富B.是不是已经形成了科学的结论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已经过多次反复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已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5.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B)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对立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认识论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6.我国古代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B)原理。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7.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一些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现象表明(A )。
A.实践的发展决定了观念的变化B.原有的观念是自发的、主观的,要向客观的观念改变C.原有的观念是谬误,新的观念是真理,真理必然要战胜谬误。
D.原有的观念是感性认识,新的观念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必然要发展到理性认识8.“感觉是认识的起点”的观点(D)。
A.只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只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C.只能是旧唯物主义的观点D.既可能是唯物主义、又可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9.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情况表明(A)。
A.真理是相对的B.真理是主观的C.根本没有什么真理存在D.真理是绝对的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是(A)。
A.完全确定的B.完全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D.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BD)。
A.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B.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无限循环C.认识——实践——再实践的无限循环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2.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有( BCD)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理性活动B.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C.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存在形式D.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真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C.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D.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各自独立存在、互不依赖的的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形式,有待于发展成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没有不包括理性成份的单纯感性认识,也没有完全离开感性材料的单纯的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加生动、具体、丰富5.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要勇于表现自己,效率与公平并重,通过合法正当的手段致富等观念为人们所认同。
这表明()。
A.认识是发展变化的,新观念比旧观念的认识水平更高B.实践发展了,人们的观念也在向前发展C.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在前,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变更在后D.“实践决定认识”这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又一次得到了证实6.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对于其反映的特定对象来说( )。
A.都不是一次认识就完成了的B.都是完全相符的C.总是近似的反映D.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7.“真理只要再向前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这句话意味着() 。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B.真理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一旦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8.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有( )。
A.要占有十分丰富的材料B.要有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C.要经过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D.要有天赋的聪明才智9.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因为( )。
A.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补充、丰富、修正和发展B.理论比实践重要,它可以指导实践C.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实现理论的指导作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D.实践比理论重要,它决定理论10.以下活动,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A.大学生到西部进行社会调查B.运动员们进行训练,备战奥运会C.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试验D.公安人员侦破刑事案件三、判断题1.没有感觉就不能认识事物,但客观事物是不依赖感觉而存在的。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是等同的。
3.被社会公认的思想就是真理。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获得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自实践。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认为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世界,而且还能直接变革世界。
四、论述题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原理,分析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并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A3.B4.D5.D6.B7.A8.D9.A10.C二、多项选择题1.ABD2.BCD3.CD4.BC5.BD6.CD7.ABD8.ABC9.AC10.CD三、判断题1.答:正确。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只有通过感觉才能认识事物,没有感觉当然无法认识事物。
承认认识起源于感觉不就是唯物论者,感觉又是从哪里来的?只有承认客观事物是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即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感觉第二性,才是唯物论者,因为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感觉是主观自生的。
因此,上述观点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2.答:错误。
这两对范畴是有联系的,但不能等同。
主观和客观通常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上使用,它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自然、社会和意识的统一体,主体并不就是主观。
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客体也不就是客观。
3.答:错误。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的反映。
真理是正确的认识。
一种思想是否是真理,取决于它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而不取决于是否被社会公认,实际上,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开始时真理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
真理迟早会被社会公认,但被社会公认的思想不一定就是真理。
因此,上述观点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性,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论。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而不是被社会公认。
可见,上述观点把检验真理的标准主观化了。
4.答:错误。
(1)从人类的总体上讲,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但对个人来讲,并不是一切认识、知识都来源于个人的亲自实践。
个人获得知识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由自己的亲自实践获得的,是直接知识;另一种途径是从书本和别人那里获得的,是间接知识。
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事事都亲身实践,必须更多的通过书本和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
而人类活动的特点,就在于具有社会遗传性即经验、文化知识的继承性,因而,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就一个人来讲,大量的知识都属于间接知识,而不是直接知识。
因而,认为要获得知识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自实践,而否认获得间接知识可能性与必要性是错误的。
(2)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对“实践是认识来源”作了简单化的理解,没有弄清实践是认识来源含义的精神实质,片面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忽视了学习的意义。
5.答:错误。
(1)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不是对客观世界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这种能动性突出表现在人的认识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并运用这些新的观念能动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但改造世界的新观念都属于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它们并不能直接变革现实。
要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只有实践才具有直接变革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
该命题认为意识能直接变革世界是错误的。
(2)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认识的能动性混同于实践的能动性,不懂得只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而意识虽然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却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四、论述题答:(1)关系: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是真理的两重基本属性,也叫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②二者是对立的;相对真理是指:a.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客观对象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一个部分的认识,因而它是有限的,相对的、近似的。
绝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本质的区别,它永远不会被推翻,因而是五条件的,绝对的;b.人类认识按本性来说是至上的,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也是五条件的,绝对的。
③二者是统一的:a.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的长河。
因此,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长河的一部分,其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
b.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的发展,都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无限深化过程,任何真理都是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就一方面来看,人类的思维是至上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绝对的,另一方面,每个人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有限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人类思维的至上性是通过每一个时代人思维的非至上性来实现的,一代代人的延续,就使人类的认识走向至上,走向无限。
(2)相对主义的错误:①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内容的确实可靠性,从而把真理歪曲成主观随意性,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③认为相对是排斥绝对的,否认相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对立绝对化。
因此,相对主义真理观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和诡辩论泥坑。
绝对主义的错误:①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一下于可以穷尽真理,否认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②把绝对真理永恒化,宣扬永恒真理、下变真理;③用绝对真理否认相对真理,否认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
因此,绝对主义真理观是把人类知识凝固化的形而上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