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人,应该有所畏惧(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
- 格式:ppt
- 大小:709.00 KB
- 文档页数:8
《人,应该有所畏惧》学习要点关于作者戴厚英生于1938年3月,安徽颖上县人。
1956年,考进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文革中曾与著名诗人闻捷相恋,并因此受到迫害,后者愤而自杀。
文革后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任教,并在此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诗人之死》(1982年出版)、第二部小说:《人啊,人!》(1980年年底出版)。
戴厚英曾经是一位文坛上有争议的人物,对她的大规模批判有两次:第一次开始于《人啊,人!》出书之后的1981年,第二次是在“清污”运动的1983年。
但在不同于文革的新环境中,批判反而使作家的创作更加受人关注。
她的《人啊,人!》曾重印10次,总印数不下于百万册;而且被译成了英、法、德、俄、意、日、韩等许多语种。
《诗人之死》也翻译到国外。
与此同时,她知识分子三部曲的第三部:《空中的足音》及《流泪的淮河》三部曲的前两部:《往事难忘》和《风水轮流》等作品也先后问世。
从40岁开始写《诗人之死》到58岁遇害,短短18年创作生涯中,她一共出版了7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两部散文随笔集,半部自传,还有一些未出版的遗稿。
1996年8月25日,戴厚英于家中被求助于她的乡人杀害。
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畏惧(jù)剐(guǎ)怯懦(qiè)(nuò)颤栗(zhàn)(lì)为虎作伥(chāng)谴责(qiǎn)泛滥(làn)恻隐(cè)扪心自问(mén)毒瘾(yǐn)遏制(è)蛊惑(gǔ)虚无缥缈(piāo)(miǎo)黯然神伤(àn)哑然失笑(yǎ)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形似字4.解释下列词语扪心自问:摸着胸口问自己,比喻反省天经地义:指非常正确不容置疑的道理黯然神伤: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悲伤的样子哑然失笑:忍不住笑出声来。
哑然,形容笑声二、课文学习几十年来,人们接受的都是“无所畏惧”的教育。
然而“无所畏惧”不在一定理性的支持下,就会在社会上造成一种带有愚昧色彩的虚骄之气,于是就有了荒谬绝伦的“天不怕,地不怕”“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无所畏惧”不在一定操守的支持下,就会变成无所不为,于是就有了杀人越货,贪污腐败。
人应当有所畏惧①古往今来,“人定胜天”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遇到洪灾时,西方神话中,都是信仰神的一小部分人幸运地躲过洪水;而中国神话中,却总是宣扬人们无畏神灵,最终经过各自努力战胜洪水。
面对困难时摩西选择带领人们逃出埃及;而在中国神话中,愚公面对门前的大山,硬是用自己的努力开辟了一条道路……中国是个无神论的国家,今天,太多太多人无所顾忌,天不怕,地不怕!每当看到西方的影视中有教堂祈祷的镜头时,我都特别感慨: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任何畏惧将导致无知、盲目,甚至死亡……那将是多么地可怕!②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但现在,人们普遍崇尚实现自我、张扬个性,尤其是在一段时间里,在改造自然、提高生产力面前,大肆宣扬“人定胜天”,于是,当我们为自己的“成功”喝彩之时,“回报”随之而来,因为,大自然也懂得“来而不往非礼也”。
③君不见非典来临时,人们的畏惧,板蓝根一度买断。
④君不见甘肃旱灾,多少人为生命之源——水,而愁断肠。
⑤君不见台风海啸卷走了多少生命?……⑥人,作为万灵之物,首先应该有所畏,有所怕,怕该怕的。
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⑦首先,人应当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
⑧人,首先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即自然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与自然界万事万物和谐相处。
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⑨我们除了不去随意破坏自然外,还应该对自然界约取俭用。
然而,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纸巾……泛滥成灾!我们也看到了!可我们一边高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边暗想:“中国十四亿人呢,他们都节约了,我浪费一点没关系。
”更有甚者,“十三点九九亿人都在浪费,我一人节约一根筷子、一张纸,太渺小了,根本没用,何必委屈自己?用吧!多我一个也多不到哪去!”人们忘了那句最常说的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凡是贪恋无度或生活奢靡者,必然遭到报应!⑩敬畏自然,最重要的是应该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每当看到学生一边享受着国家优惠的教育资源:两免一补,班班通……一边碌碌无为,浑浑噩噩混日子,我就会有一种特别失望、特别无奈的心痛:人生苦短!生命脆弱!多少次,我对他们说:“你们的时间、生命、健康、身体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还属于所有你爱的和爱你的人,你自己无权挥霍和践踏他们!你们应该敬畏他们,珍爱自己!”⑪其次,人应当畏惧法律。
《人,应该有所畏惧》教案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
2.理清本文的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层层论证的方式。
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戴厚英,(1938—1996),当代女作家,代表作品《人啊,人!》,曾重印10次,而且被译成多种语种。
共出版了7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两部散文随笔集,半部自传。
1996年8月25日,戴厚英于家中被求助于她的乡人杀害。
二、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论证的结构。
1.默读、分段、概括内容。
2.讨论划分的结果并陈述理由。
明确:全文可分为四段:一(1—3段)反驳无所畏惧的说法,提出人不可能无所畏惧。
二(4—7段)论述人的畏惧和追求的关系。
三(8—19段)论述人在学会追求的时候,也应该学会畏惧。
[:四(20段)再次点题,呼应开头。
三、分析论证的过程(一)分析第一部分:1段:简要交代有此观点的缘故。
2段:简要分析口头说无所畏惧的人其实畏惧很多,反驳无所畏惧的说法。
3段:自然得出自己的观点——人活世上不可能无所畏惧,不同的在于畏惧什么。
(二)分析第二部分:4段:以暴力抢劫犯为例,与真豪杰、真英雄对比分析,论证了畏惧有为己为人之分,有畏正畏邪之别。
5-6段:以满足个人欲望的人与有崇高追求的人为例,论证人的畏惧和追求向往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密不可分。
7段:补充说明有崇高追求的人大有人在。
(三)分析第三部分:8-13段:论述人应该畏惧理性良心。
14、15段:论述人应该畏惧法律。
16段:论述人应该畏惧上帝鬼神。
17段:对以上8、16段进行总结,三种畏惧应该结合才能更具威力。
18段:把三种畏惧分为惧外和惧内,希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能教人学会畏惧。
19段:以犯罪自白的事例点出不知畏惧的危害。
(四)分析第四部分:20段:皆为一反问句式再次点题,呼应开头,强调做人应该有所畏惧。
四、总结写作特点1.通过现象讲述道理,层层剖析。
2.开头先驳论,在反驳之后自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
人当有所畏惧1.人当有所畏惧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
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
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人就必须有所畏惧。
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一)这里孔子指出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
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
如果没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
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
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访杨震。
杨震不受。
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
这其中,《三国演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
比如何进。
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臣,可谓权倾天下。
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
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
这是恃权而无恐.⑤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
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二)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