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理论要点及其现实意义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资本论〕选读》思考题和作业题第一单元第一讲劳动价值理论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答: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因素关系:对立统一体。
首先,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商品。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虽然既有使有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
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其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⑴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提供了交换的标准、尺度。
⑵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
⑶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⑷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买方和卖方。
这是因为,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卖方),他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而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出不是供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并让渡过去;对于商品买方来说,他购买的目的是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无论生产者或购买者,都不可能既占有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同时实现它的价值。
可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互相矛盾的。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通过交换,交换成功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够分别得到实现,商品内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2、什么是商品二因素?什么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两者的关系怎样?答:(1)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1、《资本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研究对象:“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方式。
”目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2、《资本论》的方法。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是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这一基本方法的运用,是通过科学抽象法和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而得到和具体贯彻的。
”a)在形式上,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不同b)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建立的基础不同(马克思——唯物主义;黑格尔——唯心主义)●本质特征不同(马克思——革命;黑格尔——保守)●矛盾分析法——分析&综合;现象&本质;形式&内容3、《资本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理论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运行、发展以及被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同时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以及人类社会普遍使用的经济规律,并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基础上,符合逻辑地预示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
实际意义:在今天,无论是从事现代资本主义研究,抑或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要以《资本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一章1、为什么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从商品开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富裕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从分析商品开始。
①商品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逻辑过程);②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商品生产开始的(历史过程);③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抽象的经济范畴,应作为叙述的起点,从对之的分析入手,才能分析更为复杂的内容。
2、使用价值的特点有哪些?①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即物能满足人们某些需求的属性;不能脱离商品而存在②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所决定的;③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着(永恒范畴),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本身不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都属自然范畴;④使用价值在使用和消费中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供生产者自己使用和消费的,它通过交换供给别人使用,因此也有社会性质的一面。
《资本论》习题及答案(一)目录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 (1)二、如何理解"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2三、如何理解.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及其现实意义? (3)四、马克思说,货币所有者变为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试问,货币转化为资本究竟是怎样实现的? (3)五、《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及主要内容? (4)六、马克思是如何分析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的?意义何在? (5)七、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6)有人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学说是一种主观想象,如何运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解析? (6)九、为什么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这章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和社会主义企业的共同运行机制与规律。
(7)十、马克思是如何论述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的?有何实践意义? (8)十一、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现实意义何在? (8)一、恩格斯说过“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不同?答: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情况,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恰恰是私有制下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
这是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竟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起作用,每个商品生产者盲目进行生产,他并不确切知道社会上和自己生产同类商品的究竟有多少人,能生产出多少商品,也不知道市场对这种商品需求有多少。
因而,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很难一致。
一、填空: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是源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3:决定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的商品价值总额—赊售商品的价值总额—互相抵消支付的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代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二、名词解释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其运动形式为: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流通: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
是指由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
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的条件。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价值尺度是指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
价格标准:又叫“价格标度”,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而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职能,指包含某一固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即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
资本的技术构成与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是取决于技术条件的,所以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论〉选读》作业及复习题一、作业1、如何理解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答: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所述:“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资本论》研究的对象,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二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三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交换关系。
研究对象侧重是生产关系。
2、谈谈你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
答: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②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是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总和构成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③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关系。
④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三要素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由以上两个关系形成的分配、交换、消费关系。
⑤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3、试述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盛行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时期。
在生产技术改进缓慢的情况下,资本家主要依靠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只有大工业才用机器为资本主义农业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彻底地剥夺了极大多数农村居民,使农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完全分离,铲除了农村家庭手工业的根基——纺纱和织布。
这样,它才为工业⑤资本征服了整个国内市场”。
如何理解这段话?答:这段话的意思说,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时期,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彻底剥夺了农村居民生产,使所有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都成为了商品,这才形成了巨大的资本主义国内市场。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考试题型: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第一,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第二,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第三,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渡。
二、怎样理解《资本论》中“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含义。
(简答)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二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由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
三、试述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题)1.商品的二因素原理商品的二因素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由商品体自身显示出来,反映各种商品的个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由交换价值来表现。
价值反映各种商品的共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价值量超过社会承受能力的现象,从而导致商品二因素中的一方排斥另一方的实现。
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过程来解决。
因此,市场问题特别是销售市场,是实现商品二因素和解决其矛盾的关键所在。
资本论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资本论》的作者是:A. 亚当·斯密B. 卡尔·马克思C. 大卫·李嘉图D.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答案:B2. 《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哪种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A. 黄金B. 劳动力C. 石油D. 土地答案:B3.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产生于:A. 商品流通领域B. 生产领域C. 资本流通领域D. 消费领域答案:B4. 下列哪一项不是《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A. 创造使用价值B. 实现价值增殖C. 创造交换价值D. 创造剩余价值答案:A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劳动过程”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工人的劳动B. 劳动对象C. 劳动资料D. 资本家的管理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的二重性”是什么?答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某种特定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物质内容,与商品的物质形态不可分割。
价值则是商品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定义“剩余价值”的?答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定义剩余价值为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来源。
3. 描述《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积累”的过程。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的再投资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和阶级矛盾加剧的根本原因。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分析。
资本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试题1. 请简要概述资本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2. 解释劳动价值论,并说明其在资本论中的重要性。
3. 资本的积累过程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怎样的?请详细说明。
4. 马克思对于商品经济的分析和批判是基于哪些理论基础?请列举相关观点。
5. 解释剩余价值理论,并说明其在资本论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答案1.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观点和内容包括:-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揭示了剥削和压迫的本质。
- 分析了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对商品、货币、资本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 提出了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 论述了资本积累的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
-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特点,并对其最终走向进行了预测。
2.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根本规律。
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方式,实现了对剩余价值的批判和揭露。
3. 资本的积累过程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资本积累意味着工人阶级面临着更严峻的剥削和压迫。
资本家通过加大剩余价值的产生来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工人的工作时间延长、工资压低,使工人陷入更加困苦的生活境地。
其次,资本积累导致了工人职业分工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然而,这种改善常常是以工人的健康和尊严为代价的,工人在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容易失去自主性和创造性。
4. 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分析和批判是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他认为,在商品经济中,商品不仅是经济关系的物质载体,也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劳动力商品化,从而造成了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度剖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奴役。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1. 资本论的作者是谁?答案:卡尔·马克思。
2. 资本论的全称是什么?答案:《资本论》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3. 资本论首次出版于哪一年?答案:1867年。
4. 资本论主要分析了哪种社会形态?答案: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哪些基本理论?答案: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等。
6. 资本论中“商品”的定义是什么?答案: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7. 马克思如何定义“劳动力”?答案:劳动力是能够创造新价值的劳动能力。
8. 在资本论中,什么是“剩余价值”?答案: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9.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什么?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0. 资本论中提到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答案: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11. 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什么?答案:资本有机构成是指资本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解释“资本积累”?答案: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增加资本的过程。
13. 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周转”是什么意思?答案:资本周转是指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和周转。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分析“经济危机”?答案: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周期性地爆发。
15. 资本论中提到的“无产阶级”是指什么?答案:无产阶级是指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哪些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答案: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
17. 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拜物教”是什么?答案:商品拜物教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商品神秘化,赋予其超越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属性。
资本论》题库一、简述题1.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2.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3. 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4.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本内容。
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伟大意义。
6. 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流通及人民币流通规律理论的基本内容。
7. 货币与资本的联系与区别、资本的本质。
8. 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条件。
9.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0. 马克思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工资的实质。
11.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12. 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13. 剩余价值率的概念和意义。
14.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绝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5. 生产劳动概念。
16.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17. 简单再生产的实质。
18.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19. 资本积聚和集中。
20.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1. 马克思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22. 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内容,各阶段资本形式及其职能23. 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其三个阶段的统一,而且是其三种形式的统24. 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25. 资本循环经历了哪些时间,如何缩短这些时间来加速资本主义周转26.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现实意义。
27.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两者的关系是什么?28.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29.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0. 试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1. 资本周转概念,怎样计算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32.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及其流通特点。
33. 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4. 固定资本更新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35.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现实意义。
36. 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37. 社会资本概念及其运动特点。
《资本论》与当代考试范围一、简述题1、《资本论》的方法论原则。
答:《资本论》的方法论原则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原则:①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考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②从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③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经济制度的性质;④依据经济关系解释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⑤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性和主观目的性的统一。
2、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深化与拓展。
答:根据当代时间,劳动价值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深化和拓展。
(1)脑力劳动已日益成为创造价值劳动的主体。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被脑力劳动所代替。
脑力劳动在生产劳动中已日益居于主导地位,从而成为创造价值的主体。
(2)创新劳动在价值创造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与简单劳动相比已不是简单的倍乘关系,而是具有几何级数的阔动效应,充满创新精神的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正成为创新劳动的主要形式。
(3)创造价值的劳动已不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商品、服务商品的需求积聚增加,商品生产的外延大大扩展。
第三产业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服务的许多经济部门,虽然不生产物质商品,但却提供精神商品和服务商品。
它们的劳动同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一样,既生产使用价值,也创造价值。
(4)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劳动同样创造价值。
在当代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在企业的全部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
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力量,私营企业主管理劳动二重性,主要表现为对生产力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一面。
应该充分肯定我国私营企业主的管理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
3、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涵义。
答:所谓社会化商品经济,既区别于简单商品经济,又区别于特殊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它是由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丰富的共性所构成的一种新层次的商品经济。
资本论考试题目第一篇:资本论考试题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思考题:1.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3.《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4.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贡献。
5.《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因素的理论。
6.《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
7.《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理论。
8.《资本论》中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理论。
9.《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如何论述的。
10.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1.马克思是如何揭示货比之谜的?12.《资本论》中关于货比的职能及货比的流通规律。
13.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 14.《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15.《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两种基本方法。
16.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7.试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18.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如何?你是如何评述的?19.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什么启示?论述题2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整体理解或解读《资本论》”命题的认识。
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创作背景:(1)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空前发展。
(2)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会暴露出巨大的社会矛盾,每隔若干年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3)工人阶级日益成熟,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4)革命运动呼唤革命理论,《资本论》应运而生。
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工人运动找到合法的理论指导。
过程:从马克思本人来说,1843-1883年四十年间来对资本论进行创作,个人完成一二三卷以及第一卷的校对及出版,二三卷校对出版由恩格斯完成,分别在1885年、1904年出版,第四卷委托考斯基完成。
浅谈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被誉为“无产阶级的经济学圣经”。
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和运行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改变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学习《资本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资本论》有助于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资本主义是一个基于私有制和商品交换的社会制度,其核心特征是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等概念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利润原理,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发展规律,使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内在矛盾。
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结果,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剩余价值率下降趋势”和“利润挤压”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规律,为我们深入分析和预测经济危机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和解决经济危机。
学习《资本论》有助于认识和改变现实世界。
资本主义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社会制度,学习《资本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和危机,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和追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批判和改变现实世界。
学习《资本论》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运动,为争取劳动者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资本论》有助于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
学习《资本论》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
学习《资本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改变现实世界,而且有助于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应该重视学习《资本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
《资本论的理论要点及其现实意义》
主讲人: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张燕喜辅导教师崔珍玘
一、简答题
1、《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全文共七篇。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4、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二章交换过程。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对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进行说明。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的总公式。
2、总公式的矛盾。
3、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七章剩余价值率。
第八章工作日。
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协作。
1、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2、简单协作的一般优点。
3、资本主义协作的条件和特点。
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六篇工资。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1、原始积累的秘密2、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3、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4、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5、工业资本家的产生6、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什么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
3、《资本论》的一个基础、一个中心、三个过程、三条线索、十大理论和一个结论的内容是什么?
二、论述题
1、借贷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学习《资本论》有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