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手术入路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50
肱骨干骨折:局部解剖、手术入路、固定及手术全面精讲!1.肱骨干骨折好发于骨干的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较少,中下1/3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1/3骨折易发生不连接,约占全身骨折的3%。
今天,我们针对其局部解剖、手术入路、固定策略及手术方案进行全面讲解,值得学习借鉴!(一)解剖与手术入路定位:外科颈下1~2cm至髁上2cm处骨折。
1.解剖生理:肱骨干三角肌止点以上骨折:•近端因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的牵拉向前、向内移位;•远端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向上、向外移动。
肱骨干三角肌止点以下骨折:•近端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移位;•远端因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移动。
肱骨干远端增宽与肱骨髁相连接。
肱骨干后方的桡神经沟为明显的解剖标志。
尸体研究显示:桡神经在肱骨外上髁近端14cm处从后向前绕过桡骨,和肱骨后表面的距离约6.5cm。
在肱骨外上髁近端约10cm处,桡神经向前进入肌间隙。
由于桡神经与肱骨的解剖位置关系比较密切,肱骨干骨折时易损伤。
2.手术入路一般根据桡骨干骨折的解剖位置来选择手术入路(表1)。
前外侧入路:是肩部胸三角肌入路的远方扩展入路,需劈开肱肌,手术过程中需要向外牵开保护桡神经,在手术切口远端切开时必须显露和保护桡神经。
后方入路:可以很好的显露肱骨干远端骨折。
通过劈开肱三头肌牵开桡神经,该入路可以暴露76%的肱骨。
Gerwin研究显示采用改良肱骨后方入路几乎可以暴露94%的肱骨干。
在传统的肱三头肌切开入路时,需切开剥离肱三头肌。
而改良的方法则可以将肱三头肌从外向内牵开(部分切开)。
外侧入路:是利用肱三头肌外侧束和外侧肌间隙。
该入路可以避免损伤肌肉,减少术后粘连、疤痕形成以及肌肉的去神经失营养。
在不移开桡神经的情况下,外侧入路只能显露55%的远端肱骨。
但是牵开神经和肱三头肌外侧束之后,通过劈开肱三头肌就可以显露76%的肱骨干。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都必须非常小心桡神经。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小切口入路治疗疗效分析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经小切口入路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8年8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1例,应用LCP肩外侧小切口微创入路治疗,观察疗效。
结果:手术愈合程度良好,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治疗后的患者在5个月左右均可自由活动。
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小切口入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标签:老年;近端骨折;小切口;肱骨;锁定加压钢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长寿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逐渐的老龄化现象呈现在社会面前。
而近年来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肱骨近端骨折以及Colls骨折等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和骨骼特征来分析,老年人身体素质逐渐衰弱,尤其妇女绝经之后,骨质逐渐疏松,骨质结构薄弱,易脆,因此在运动中或者轻微的外伤中很容易发生骨折的现象。
而由于并发骨质疏松,所以骨折恢复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
临床中出现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对于治疗的方法在医学界也存在不同的争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主张传统的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方法;另一类主张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针对2008年8月-2012年5月入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采用了肩外侧小切口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方法,疗效满意,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1例,男12例,女29例;年龄49~85岁,平均(65.0±2.5)岁。
按受伤的原因分类,摔倒骨折28例,车祸伤骨折10例,坠落伤骨折3例。
按Neer分型,其中肱骨近端骨折二部分19例,三部分肱骨骨折14例,四部分肱骨骨折8例。
1.2 治疗方法通常使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侧卧位,患肩朝上。
自肩关节前外侧,经肱骨大结节外侧纵行小切口入路,上段于三角肌外侧束之间纵行分离肌束,下段于肱二头肌与三角肌之肌间隙进入,在切入时,注意保护周围的神经血管束。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入路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小儿和老年人是其易感人群,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式,而手术的入路对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入路进行介绍。
一、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原则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肱骨干骺端肌肉和关节的功能,主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恢复肱骨干骺端的长度。
如果不恢复长度,会导致肌肉和关节力臂改变,影响肩关节的平面稳定性。
2、确保肱骨骨头的旋转中心,以便肘关节的正常运动。
3、恢复肱肌群的力臂,以便更好的重建横向稳定性。
二、手术入路的选择手术入路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手术入路的选择应该根据肱骨骨折类型、骨折位处、破坏程度、共病及手术经验等因素进行选择。
1、前臂外侧切口入路这是治疗肱骨骨折最常用的入路,对于线控锁定板和锁定针的固定较为方便,适用于多种类型的肱骨骨折,但是不适用于三折位处的骨折。
2、肱二头肌切口入路该入路一般用于治疗肱骨干骺端骨折,在有效保护前臂神经和外侧支神经的情况下,相对容易锚定锁定板或锁定针,另外该入路对于脆弱骨质的病人也比较适用。
3、肱三头肌后侧入路该入路主要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高位骨折和肱骨外侧壁骨折,对于膝下四头肌而言,其对前臂神经和外侧支神经的保护更好,另外也能更好地探查和修复肱骨的远端部位。
4、前臂内侧切口入路这是适用于复杂的肱骨骨折,特别是旋转性三折位骨折的入路,同时其对前臂神经和外侧支神经的保护也比较好。
三、手术常用的锁定装置1、直板直板主要用于治疗肱骨高位骨折,它与肱骨干骺端骨折的治疗有很大的关系,直板用钢制材料制成,主要通过螺钉和板固定肱骨骨折部位,可恢复和保持肱骨干骺端的长度和横向稳定性。
2、控制针控制针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肱骨骨折,它最初是作为治疗高位骨折的方法,但是后来被证实在肱骨干骺端骨折和肱骨粉碎性骨折中也能发挥作用。
控制针的优势是可以直接减轻骨的应力,并能固定骨折部位。
3、锁定针锁定针在解决单一骨折固定方面,其固定效果只受到骨质压缩的限制,同时,在肱骨高位骨折和粉碎性骨折中,可与其他锁定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其固定效果,其适应范围比较广,主要用于治疗粉碎性骨折和骨折部位有严重破坏的骨折。
第一部分肩关节一.肩关节前侧入路肩前切口有多种,掌握一种也够用;根据习惯子选择,结合临床巧变通。
肩峰喙突腋窝前,三点之间一线连;肩前切口像拐杖,适用范围最广泛。
三角肌与胸大肌,头静脉是分界线;分别向内向外牵,暴露喙肱二头短。
切断喙突联合腱,肩胛下肌止点现;扁腱覆盖关节前,常与关节囊相连。
肌皮神经腋神经,操作不当有危险;术中上臂勿外展,神经血管可幸免。
二.经肩峰入路摸准肩峰做标记,向前向后五厘米;弧形切口肩上骑,钝性推开肩峰皮。
切开喙肩韧带蒂,钝性分开三角肌;纵行切开滑囊壁,关节结构收眼底。
三.肩关节外侧入路刀尖插入肩峰顶,向下纵切五公分;通过大结节中点,没有血管和神经。
四.肩关节后侧入路(肩胛冈切口)切口位于背上方,沿途紧贴肩胛冈;肩峰下缘为起点,约需十二公分长。
切断三角肌后部,冈下小圆无处藏;旋肱后A腋神经,术中注意磨损上。
第二部分肱骨一.肱骨前外侧入路仍以喙突为起点,顺沿三角肌内缘,经由肱二头外侧,根据需要向下延。
上端保护头静脉,深层切断旋肱前;,中段注意桡神经,剥离紧贴骨表面;中下三分之一处,分开肱肌肱桡间。
二.肱骨远端前外侧入路摸到肱骨外上髁,顺沿骨嵴向上走;五六公分已足够,内侧肱桡外三头;若需延长向下切,神经血管都没有。
三.肱骨后侧入路肩峰鹰嘴画连线,切开中段和下段;肱三长头外侧头,分别向内向外牵。
下段劈开共同腱,短头紧贴肱骨干;桡神经在沟中旋,游离出来才安全。
第三部分肘关节一.肘后侧入路肘后切口“S”形,起自肘上五公分;鹰嘴内侧向外转,再沿尺骨向下行。
首先游离尺神经,切断鹰嘴暴露清。
二.肘内侧入路以内上髁为中心,切口需要十公分;沟中找到尺神经,再向远近两端分。
近端肱肌三头间,远端指深屈表面;剥离紧贴骨膜下,手中当中保安全、三.肘后外侧入路1起自肱骨外上髁,沿着皮纹向下走;直接越过桡骨头,五六公分已足够。
牵开尺侧腕伸肘,暴露关节囊外周;避免损伤桡神经,前臂旋前莫旋后。
四.肘后外侧入路2肱骨外上髁后缘,切口斜向尺骨干;长约五至六公分,这条进路最安全。
5个要点,全面解析肱骨近端骨折!一、外科解剖肱骨近端解剖特点•肱骨头关节面呈半圆型•前外为大小两结节•大结节靠外,其下为大结节嵴•小结节居前,相当肱骨头中心,下为小结节嵴后倾角与颈干角肩袖的组成•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穿插附着于大结节,可从后上方牵拉骨折块。
肩胛下肌附着于小结节,可向内侧牵拉骨折块•肩袖中以冈上肌的血运最重要,冈上肌腱与肱骨大结节相连处血运较差,称危险地带,损伤后较难愈合腋神经及其走行•发自臂丛后束,穿过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发支分布三角肌、小圆肌(肌支)•余部纤维自三角肌后缘穿出,分布于肩部、臂外侧区上部的皮肤,称为臂外侧上皮神经(皮支)•肩峰前下缘至腋神经的平均距离5-7cm损伤后:•感觉:三角肌表面皮肤感觉障碍,肩部、臂感觉障碍•运动:三角肌麻痹、萎缩,肩外展功能障碍肱骨近端的供血注意事项要正确辨别解剖颈骨折和外科颈骨折。
肱骨解剖颈骨折后肱骨头骨折块的主要血供通常被破坏,很有可能发生缺血性坏死;肱骨外科颈骨折相对好些,因为肱骨头的血供通常保留得较好。
旋肱前动脉的外侧升支位于肱二头肌长头腱和肱二头肌腱沟的后外侧几毫米处并平行上行;旋肱前动脉的外侧升支对于肱骨头的血液供应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血管遭到损伤,就会导致缺血性坏死;旋肱前动脉的外侧升支的解剖位置对于分类和预后、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的放置都非常重要。
关节囊内侧面的血供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肱骨头内侧如果有较大、完整的骨折块,对于骨折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肱二头肌长头腱对于辨认旋肱外侧动脉升支和复位大、小结节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骨折不能通过闭合的方法进行复位,有可能是肱二头肌长头腱嵌入骨折块之间而影响了复位。
肩峰、喙肩韧带和喙突形成喙肩弓,将肱骨头的运动限制在其下方,肩袖在喙肩弓下方滑动。
在内固定手术和假体置换术时,使大、小结节解剖复位将能很好地恢复肩部的力量和活动范围,能够防止诸如撞击症等并发症的发生骨今中外二、影像学评估骨今中外三、分型一、Neer分型1、依据:肱骨近端4部分理论(肱骨头、大小结节、肱骨干近端),和骨折移位情况。
•诊治分析%三角肌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盛锡华【摘要】目的探究肩峰下经三角肌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肱骨近端骨折72例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
对照组为常规三角肌胸大肌入路,观察组为肩峰下经三角肌微创入路结合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
在结束治疗之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Con<tant评分、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
结果在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住院、手术时间均显著较低(!"0.05);观察组较对照组Constant评也较优(!<0.05),相较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明显性较少(^""•"厶);相较于对照组2了例仃厶.。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45例冈对。
'更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
厶)#结论针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肩峰下经三角肌微创入路结合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取得显著性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接骨板内固定;三角肌微创入路【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常见于老年人中的骨折部位,便是肱骨近端,其是密质骨和松质骨交界的作者单位:315040宁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6六医院调整适宜体位增加排石舒畅度,降低排石阻力。
本研究针对患者的不同部位,为其制定不同的排石路径及体位,于上盏、中盏部位的患者通位排石、健侧卧位排石的方式,在重力作用下使碎石更易进入肾盂,进而滑入输尿管排出;残余结石处于下盏部位的患者则采用位臀部垫高或肘膝位排石的方式,使碎石进入肾盂,滑入输尿管后再排出【6叫本研究显示,42例复杂肾脏残余结石患者中,52.38%(22/ 42)的患者首次成功碎石并排出,45.24% (19/42)的患者需再次予以ESWL治疗#由此可见首次碎石成功率不高,分析后得出原因,一是患者因手术创口遭受冲击波,痛阈下降使得患者术中身体抽动,进而导致冲击波命中率下降;二是患者因局部瘢痕的出现导致腔道形状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碎石排出受到影响;三是冲击波传导路径选择不够良好,致使冲击波能量传导受到损失%因此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把控ESWL治疗指征、镇痛效果以及冲击波路径的选择,对于提升碎石成功率,促进患者治疗预后有着重要A doi:10.3969/j.iss n.1009-7147.2021.01.062部位,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骨质疏松引起#临床上时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便是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方法,而现如今却仍然没有手术方式的定论#之前治疗中,传统性采用的三角肌胸大肌入路,的意义。
有限切开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发表时间:2016-09-09T15:47:11.0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作者:窦海龙[导读] 肱骨近端骨折多见于中老年,治疗困难,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对肱三头肌前亚部的损失较大。
(甘肃省华亭县人民医院骨科甘肃平凉 744100)【摘要】目的:探讨有限切开经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2年8月~2016年1月采用经三角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2例,术中显露保护腋神经后复位骨折并用锁定钢板固定。
观察手术情况、术后骨折复位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均获得愈合,未发生腋神经损伤,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优良率90.6%。
结论:有限切开经三角肌入路利用三角肌前中亚部肌间隙,能够显露和保护腋神经,直视下复位骨折钢板内固定,具有固定间接、微创、组织侵袭小等优点,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肱骨;外科颈;腋神经;三角肌;骨折【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058-02肱骨近端骨折多见于中老年,治疗困难,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对肱三头肌前亚部的损失较大,易导致其缺血萎缩。
本院使用经三角肌肩关节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3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12-08~2016-01应用经三角肌肩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2~83岁,平均57.5岁。
损伤原因: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7例,平地滑倒跌伤13例。
骨折按照Neer分型:2部骨折21例,3部骨折11例。
全部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术前检查无合并腋神经或臂丛神经损伤。
1.2 术前准备术前评估骨折类型及常规查肩关节前后位片及肩关节CT平扫加重建。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治疗及临床效果评价。
方法从2006年7月~2009年1月,笔者所在科选取符合要求的6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根据Neer 1970年提出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分别采用“T”形钢板或锁定钢板内固定51例、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5例、人工肱骨头置换4例、肱骨头切除、肩袖重建2例。
结果62例获得12~24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
所有病例均无切口感染、切口不愈合、骨不愈合及肱骨头缺血坏死发生。
根据Neer评分标准,优44例(70.9%),良16(25.8%),可2例(3.3%)。
结论对肱骨近段骨折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恢复期解剖形态术后行康复治疗,最大程度恢复肩关节功能。
标签:肱骨近端骨折;骨折内固定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T形钢板在全身所有骨折中肱骨近端骨折占4%~5%,占肱骨骨折的50%。
根据Neer 分类法,将肱骨近端骨折分为肱骨解剖颈段、外科颈段、大结节段和小结节段4部分,对于手法复位难以成功的Neer二、三、四部分骨折甚至合并肩关节脱位,采用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2006年7月~2009年1月,笔者所在科采用锁定钢板或“T”型钢板、人工肱骨头置换及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法复位难以成功的Neer二、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6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25例,女37例,年龄15~72岁,平均57.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4 h~21 d。
合并肩关节脱位4例,合并其他骨折5例。
按Neer 分类法[1]:二部分骨折17例,三部分骨折33例,四部分骨折12例。
1.2手术方法及术后治疗手术在臂丛麻醉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垫高患肩,采用经肩前外侧切口入路,于胸大肌和三角肌肌间隙进入,避免损伤头静脉、腋神经及三角肌止点,逐层显露至骨折断端,当显露困难时可分离三角肌至锁骨起点,在直视下复位,通过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识别复位是否成功[2]。
经三角肌与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NeerⅡ、Ⅲ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比较*杨景瑞① 程进① 【摘要】 目的:探讨经三角肌与三角肌胸大肌入路治疗NeerⅡ、Ⅲ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NeerⅡ、Ⅲ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经三角肌入路)和对照组(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各24例。
对比两组手术情况、肩关节功能、凝血指标和疼痛程度。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1、6个月Neer肩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3 d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FIB较术前降低,对照组FIB较术前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3 d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eerⅡ、Ⅲ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选择经三角肌入路方式进行手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改善凝血指标及疼痛程度。
【关键词】 经三角肌胸大肌入路 疼痛程度 经三角肌入路 肩关节功能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Comparison of Efficacy of via Deltoid and Deltoid Pectoralis Major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of Neer Type Ⅱ and Ⅲ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YANG Jingrui, CHENG Ji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01): 001-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via deltoid and deltoid pectoralis major approach in thetreatment of Neer type Ⅱ and Ⅲ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 A total of 48 elderly patientswith Neer type Ⅱ and Ⅲ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 admitted to Jingdezhen NO.1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via deltoid approach) and the controlgroup (via deltoid pectoralis major approach)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with 2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situation of surgery,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blood coagulation indexes and the degree of pain of two groups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group, the time of fracture healing and operation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1 month and 6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scores of Neer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in the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3 days after surgery, the prothrombin time (PT) and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of the observation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fibrinogen (FIB)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before surgery, the FIB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surgery, tha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3 days after surgery, thescore of pain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with Neer type Ⅱ and Ⅲ choose the deltoid approach can shorten the time of fracture healing and surgery, reduce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recovery of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improve blood coagulationindexes and the degree of pain. [Key words] Via deltoid pectoralis major approach Pain degree Via deltoid approach Shoulder jointfunction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 in elderly*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202212036)①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中心骨科 江西 景德镇 333000通信作者:杨景瑞- 1 - 肱骨近端骨折是骨科占比较大的疾病之一,老年患者是其主要群体,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占老年骨折的8%~10%[1]。
·1·大 医 生D O C T O R2020年第18期小切口经三角肌肌间隙入路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安全有效性分析钱寒光 彭 玮 赵基栋 司志平(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江苏无锡 214062)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经三角肌肌间隙入路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安全有效性。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4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实施研究,抽取到单数的患者纳为对照组,双数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前者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微创固定治疗,后者小切口经三角肌肌间隙入路微创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 观察组手术用时、术后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更少(P <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段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5%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7.27%,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小切口经三角肌肌间隙入路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促进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预防并发症。
关键词:小切口经三角肌肌间隙入路;肱骨近端骨折;有效性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inimally Invasive Fixation via Deltoid Approach Through Small Inci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QIAN Hanguang PENG Wei ZHAO Jidong SI Zhiping(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 214062,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inimally invasive fixation through deltoid muscle space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8 to October 2019,44 patients with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dd number and even number of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spectively. The former was treat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fixation through deltoid pectoralis major approach,and the latter through deltoid muscle space through small incision. The operation related indications,shoulder function scor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and fracture healing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5);the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op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0.05);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4.55% and 27.27%,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fixation through deltoid muscle space through small incision can promot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shorten hospital stay and prevent complications.Keywords:small incision through deltoid muscle space approach;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effectiveness作者简介:钱寒光,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骨科临床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