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_以网络政治舆论为分析视角_谢金林
- 格式:pdf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12
网络舆情分析与应对机制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
从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到事实证明出的新闻报道,网络舆情往往是这些新闻传播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而如何分析网络舆情并通过正确的应对机制来防止其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了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发展背景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其出现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社区。
在这个社区中,各种信息的产生、传播和互动已经变得非常频繁和普遍。
其中,网络舆情就是信息互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二、网络舆情的类型及危害网络舆情的种类十分丰富,可以涵盖社会热点、事件爆料、品牌公关、政策解读等方面。
但若是没有得到正确定向引导,网络舆情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则会非常显著。
其中,网络舆情可能会破坏议事规划、使社会治理出现混乱、破坏社会良序等等。
比如,深圳出现一起奶茶店涉黄事件,不仅让很多消费者感到失望,对奶茶品牌来说也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正确的应对措施来解决问题,最终保护品牌的声誉。
三、正确的应对机制正确的应对网络舆情,可以颠覆负面事件的影响,缓解局势,重建品牌形象。
以下是关于应对网络舆情的建议: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网络舆情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一种传播现象,因此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非常关键。
通过不断地跟进网络舆情的发展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分析,就可以快速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
2.积极回应公众的关注。
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要积极回应公众的关注,并及时公布危机处理方案。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公众的声音。
3.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公众。
面对公众的质疑,企业或组织的回应应该真诚、带有同理心。
对于公众反馈的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4.建立公关团队。
针对网络舆情的处理,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公关团队来进行处理。
公关团队应对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发现和应对不同的问题。
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理路与对策新疆伊宁市 835000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客户端的应用,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化。
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移动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发展成民众便捷接收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
因内容多样化、媒介多元化、信息传播快速化等优势,促使网络舆情发展势态加大,并且舆论引导的难度较大。
基于此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对此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理路;治理对策1.网络舆论生态的内涵“生态”一词原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根据《新闻传播学大辞典》的解释,舆论生态是指各种舆论形成的人际环境和促进舆论有序发展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1]。
引申到互联网领域,网络舆论生态是指由舆论主体、舆论客体、舆论本体、舆论载体、舆论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
在网络平台上,由新闻传媒、网络用户、“意见领袖”等作为舆论主体,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作为舆论客体,对事件的评价和意见作为舆论本体,媒介传播平台作为舆论载体,各个要素共同构成了舆论环境。
2.当前网络舆论生态存在的问题2.1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消解威胁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西方文化和思想在我国网络空间盛行,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消解的威胁。
比如,一方面,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西方政客抹黑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给中国贴上负面标签,认为中国应该和他们一样“躺平”,并不断编造中国抗疫不力的假新闻,诋毁中国的动态清零抗疫方针。
另一方面,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鼓吹自己的制度优势、意识形态,试图影响网民。
西方对网络话语权的垄断优势,造成我国一些网民思想混乱,使得网络舆情管理更加艰难。
2.2部分网民媒介素养不高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取、分析、评估、传播和分辨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
新媒体时代,移动设备的支持使所有网民都能够简单、随意地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和设定议程,并获得虚拟身份,但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理路与对策
殷辂;杨静文
【期刊名称】《江南论坛》
【年(卷),期】2022()10
【摘要】网络舆论生态是舆论主体、网络媒介与现实社会情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体系,是网络舆论生成和传播的时空环境。
在网络时代,舆论主体、舆论传播手段、舆论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它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善治语境下的命题。
以信息技术变革为契机,摒弃陈旧的理念和管理模式,从多元舆论主体走向治理共同体,实现社会共治,优化舆论主体、舆论载体、社会环境三者关系,这是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内在逻辑和必由之路。
【总页数】5页(P53-57)
【作者】殷辂;杨静文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
【相关文献】
1.微博舆论传播的生态治理路径研究
2.网络舆论环境的新变化及治理路径——以2017年河南省网络舆情事件为例
3.网络舆论场中舆论势力的博弈及治理路径
4.网
络舆论生态的伦理风险、成因及治理路径5.网络舆论生态特点、问题及治理路径——以2021年河南省网络舆情事件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网络舆论治理是指针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舆论现象进行引导、管理和调控,以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稳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治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有着极大的传播效应和影响力,可以在瞬息之间扩散至全球范围,并且对社会秩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网络舆论不同于传统媒体舆论,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传播途径多样,容易引发负面舆论事件和舆论风波。
网络舆论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管理网络舆论、净化网络舆论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在善治生态视域下进行网络舆论治理,探寻有效的治理路径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通过深入研究网络舆论治理的现状、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践建议,可以为完善网络舆论治理体系,推动网络舆论发展贡献力量。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治理作为当前社会管理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是指在生态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提高舆论治理的效能和可持续性。
研究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意义重大。
研究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有助于深化对网络舆论治理的理论认识。
将生态视域引入网络舆论治理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机理,为构建科学的网络舆论治理理论框架提供有力支持。
研究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可以促进网络空间良性发展。
借鉴生态平衡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从整体性、均衡性的角度来思考网络舆论治理,提出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治理思路和方法,有助于规范网络舆论空间,推动网络环境的向好发展。
研究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舆论治理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如何在生态视域下进行舆论治理,可以有效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民众权益。
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格局调整难免有人获益而有人利益受损,但是,如果制度不健全导致少部分群体依靠剥夺社会大多数群体而获益,那就会产生普遍的不满情绪和仇恨情绪,引发社会心态失衡问题。
受网络传播规律的影响,在“全民麦克风”的网络空间不满情绪经由网民相互渲染,形成共鸣,在更大的社会群体中蔓延,社会矛盾必然被无限放大,从而引发很多不理性的极端化言论。
非理性的极端言论流行于网络,又会强化被剥夺情绪,加剧社会心态的失衡,加深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对立,产生网络舆论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
因此,科学认识社会心态与网络舆论表达之间的内在机理,并从良好社会心态培育的角度思考网络舆论的社会管理,这对于缩小权威舆论与网络舆论之间的差距,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信,提升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极为重要。
一、转型时期社会心态失衡的表现“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1]。
社会心态作为主观意识层面是由客观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而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随着“阶级”一词逐渐从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淡出,“阶层”的政治社会地位与社会心态成为政治社会学分析的主要范畴。
在此,我们从社会转型时期贫富分化、社会分层与断裂,社会结构形成分析社会心态失衡的原因及其表现。
在贫富差距形成与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起支配性作用的机制不是建立在机会与能力等因素之上,而是建立在权力、资源关系基础之上,社会阶层之间流动性较小,这就造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虽然现实社会按其利益获取能力与生活条件可以分成不同阶层,但是在社会认知层面却只有既得利益集团与非既得利益集团、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富人与穷人等对立群体认知。
对立社会认知使相对剥夺感、社会不满情绪、不信任感等不平衡的社会心理变得如简单的形而上学那样,非此即彼、相互对立,使得社会心态严重失衡。
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底层意识与相对剥夺感相互交织。
浅析网络舆情的问题与对策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舆论和言论,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网络技术和传播手段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因素的影响。
网络舆情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舆论引导和社会热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政府、企业、个人而言,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对尤为重要。
但是由于网络舆情的特点,往往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本文将就网络舆情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浅析。
一、网络舆情的问题1. 舆情造假在网络舆情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造假信息,这些虚假信息可能被某些人利用来达到某种目的,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应对网络舆情造假的问题,需要依靠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技术,及时辨别真伪,消除虚假信息的影响。
2. 舆情传播失控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导致了舆情传播的失控现象。
一旦某一事件或信息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点,很容易迅速扩散并导致舆情失控,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人利益。
应对此问题,需要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和管理,在舆情发展初期进行严密的监测和干预。
3. 舆情引导和操纵网络舆情往往受到一些组织或个人的操控和引导,通过人为操纵舆情,诱导公众舆论,制造网络暴力、网络攻击等不良社会现象。
面对此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挫败舆情操纵者的行为,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自律。
4. 舆情应对不及时网络舆情的发展速度极快,一旦发生舆情事件,如果应对不及时,很容易导致舆情的失控和负面影响加重。
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危机公关机制,及时应对突发舆情事件,减少舆情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1.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舆情事件的蛛丝马迹,预警和预测可能引发舆情的事件,为舆情应对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
2. 强化网络舆情管理和治理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和管理,加强对舆情信息的核实和验证,及时清理和屏蔽虚假信息和造假信息,维护网络舆情的正常传播秩序,净化网络舆情的信息环境,提升网络舆情的品质和水平。
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并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接着从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概述、存在问题、对策、实践案例和关键要素等方面展开讨论。
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总结了研究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舆论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效地解决当前网络舆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实践案例,并指出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的关键要素,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善治、生态视域、网络舆论治理、研究、问题、对策、实践案例、关键要素、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有效解决网络舆论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升舆论监督的有效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对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进行系统研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对策并进行实践,将极大地促进网络舆论治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本文拟从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治理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影响着社会舆论和政治生态。
通过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管理和引导,可以促进社会和谐、民主参与,实现良好的政治效果。
网络舆论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不良的网络舆论可能引发社会恐慌、不良事件,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对于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网络舆论治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可以为完善网络舆论治理机制,提升网络舆论治理水平,有效预防网络舆论风险,保障社会发展和治安稳定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研究,明确网络舆论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目前网络舆论治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探讨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实践案例,总结关键要素,以期为未来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理路及对策探讨摘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成为了各类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和舆论斗争的主要战场,而网络舆论时刻影响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丰富,网络舆论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趋势,想要对网络舆论进行科学有效的生态治理,就需要全面剖析网络舆论生态的特征和内在规律,不断摸索和探寻与之对应的治理策略和对策,从而更好的促进网络舆论生态的自我净化和平衡发展,更好的推动和服务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
关键词: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理路生态指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稳定状态,而舆论生态则是对其进行了引申和发散,指的就是舆论主体、舆论载体和社会环境之间互相作用形成的生态体系,能够直接反映社会心态的变化,也是社会治理水平的直接体现。
在全媒体时代,普通网民就是内容的生产者,舆论的载体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变化,信息传播日渐立体、即时并具有互动性的特点,导致了舆论形态、话语方式以及话语结构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一种舆论主体、网络媒介和现实社会情境矛盾统一的新的舆论生态,成为当今社会主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1.全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1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消解威胁随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网络带来的信息无国界化,使得西方思想文化在我国网络空间盛行,导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消解的威胁。
例如,在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后,西方政客在网络上大肆抹黑我国形象,给我国贴上负面标签的同时诋毁我国的防疫政策,不断鼓吹自己国家的制度优势和意识形态,来试图影响和干扰我国网民的正确意识形态,造成舆论危机。
1.2部分网民缺乏高品质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指的就是网民对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新闻信息具备的分析、评估和传播的能力。
目前,智能时代已经将网络信息化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社交平台都可以简单随意的发布信息并可以虚拟和伪造身份,导致一些不好的负面虚假信息流传出来影响网民的意识形态。
220舆情分析Publ i c Opi n i o ns Anal y sis【摘要】加强网络治理、优化网络舆论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网络强国的必然要求。
因此,要把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政府用网治网水平,使网络成为促进交流、凝聚共识、弘扬正能量的窗口和平台。
【关键词】网络舆论 生态治理 网络空间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网络舆论生态治理要在“四力”上下足功夫田树学 王占仁意识形态工作是新时代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而网络舆论生态即网络软环境,对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可以说,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优化网络舆论生态是新时代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强化对网络媒体传播内容的监管,增强网民的主体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优化网络舆论生态,要着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供给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能够传播正能量,促进信息共享和人际交流,而恶劣的网络舆论生态会扩大事端,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
因此,必须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和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
首先,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和满足新时代的精神特质,是社会主义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品创作的指导和引领,是中华民族保持文化特质和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宣传的方方面面,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要予以批评和惩戒。
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研究【摘要】本文从善治生态视域出发,探讨网络舆论治理的重要性及其研究意义。
首先阐述了相关概念,明确了研究对象和范围,接着构建了理论框架,探讨了网络舆论治理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网络舆论治理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在对策建议部分,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治理的具体措施,以应对当前挑战。
展望未来,指出网络舆论治理仍需不断创新和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生态环境。
本研究对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展望。
【关键词】网络舆论治理、善治生态、生态视域、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相关概念、理论框架、案例分析、对策建议、未来展望、总结、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网络舆论治理是指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监督、管理和调控,实现信息传播的有序和良性发展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网络舆论空间中不同声音的交织、信息的混乱传播、虚假信息的滥布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给网络空间和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网络舆论治理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通过对网络舆论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如何构建一个开放、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生态,为实现网络空间治理和信息传播的良性循环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深入探讨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将有助于提升国家网络治理水平,维护网络安全与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2 研究意义网络舆论治理是当今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逐渐扩大,舆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稳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网络舆论治理的内涵和特点,还能够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治理策略和对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以网络政治舆论为分析视角谢金林(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76)摘要: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是由网络舆论环境、网络舆论主体和网络舆论规则体系所组成的相互联系、协同发展的人造社会生态系统。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与人造社会系统双重特点,网络舆情主体之间、网络舆论主体与网络社会环境、体制外网络舆论主体与政府、网络社会环境与网络舆论秩序四重互动机理决定网络政治舆论生态的运作。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运作机理的不平衡是严重的网络舆论生态问题,其治理的关键是提升政府网络话语能力,增进政府与网民的相互理解。
关键词:网络舆论生态;政治舆论;内在机理;治理*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XSHO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XJC 810004),第52批博士后基金项目(2012M520797)。
收稿日期:2013-1-28作者简介:谢金林男(1973—)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员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76(2013)04-090-(12)上海行政学院学报The Journal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13年7月第14卷第4期Ju l.,2013Vol.14,No4生态学,自诞生以来,不仅在研究生物种群关系、物种演化以及生物与群体之间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揭示方面取得巨大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而且作为一种方法论在社会问题研究中不断运用,形成了信息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学科方向,为理解人类社会行动中行动者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人类行动与环境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有效的分析工具,创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界。
互联网出现以后,网络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场域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网络社会”成为了“公用的术语”,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等众多学科研究者争相问鼎,形成了网络社会研究的井喷之势。
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治理成为了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善治生态视域下的网络舆论治理成为了一个热门研究话题。
本文将从善治生态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舆论治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力求为实现网络舆论治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网络舆论治理的现状网络舆论治理是指对网络上的舆论进行引导和管理,以实现网络空间的秩序与稳定。
但当前,网络舆论治理面临着一些问题:1. 舆论引导的逻辑不清晰。
一方面,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不良舆情,对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舆论引导也存在着片面性和宣传性强的问题。
2. 监管力度不够。
尽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但对于网络舆论的管理和监督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不足。
3. 公众参与度低。
目前,公众在网络舆论治理中的参与度比较低,缺乏民众的参与和监督,使得网络舆论治理缺乏有效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在善治生态的视域下,需要建构一种健康、和谐、公正和可持续的网络舆论生态。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构建网络舆论治理的公正体系。
要在网络舆论治理中坚持公正原则,保障公民的表达权和参与权,构建一个公正、公开、透明的网络舆论管理和引导体系。
2. 提升网络舆论治理的科技化水平。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测、预警和管理,提升网络舆论治理的科技化水平,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网络舆情。
3. 加强网络舆论治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加强网络舆论治理的法治化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网络舆论的传播和表达行为,强化舆论引导和监督力度。
4. 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的力度。
在网络舆论治理中,应充分发挥公众的主体作用,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力度,构建一个有利于网络舆情公正和合理表达的公共空间。
5. 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在网络舆论治理中,应把握好积极引导和合理管理两个关键点,促进网络舆论的和谐与稳定,打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关于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理研究唐立婷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随着网络以及通讯设备的广泛普及,中国大陆地区的网民数量逐年增多,中国一跃成为了网民最多的国家。
网民数量之大以及中国大陆地区民众的内在性格使得中国大陆地区网络意见的传播迅速成长起来,由此形成了庞大的网络舆情生态系统。
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网络舆情生态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激进狂躁情绪的蔓延、网络道德的淡薄以及责任意识的缺乏,对这些问题应该进行有效的改进,并且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生态系统,具体的措施表现为技术监控、相关部门引导、主流媒体的有效调控。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其运用机理是存在密切关系的。
关键词:网络舆情;生态系统;构建;运行机理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2-0403-02如何进行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的构建是当前工作的重心。
因此对这一方面研究是当前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是一个热点,许多研究者也创造了许多的学术研究成果。
但是仔细去研读、分析,就会发现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呈现出“宏观叙述概括”的弊端,不过是对一些浅层次、肤浅问题的“再叙述”,根本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立足于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生态系统现状的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对构建的主要途径进行探究,并且对运行机理也要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网络舆情信息生态系统的内涵及运行机理(一)信息生态系统的内涵1997年,美国学者Thomas H.Davenport与Laurence Prusak合著《信息生态学:掌握信息与知识环境》一书,提出了微观层次的信息生态系统概念,认为信息生态系统是指采取整体的观点来分析对组织内部信息利用方式产生影响的各个复杂问题,并利用系统观来分析许多不同现象的相互作用的问题。
认为信息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技术和价值所构成的系统,并认为在信息生态系统中,占核心地位的不是信息技术,而是技术支持下的信息人。
舆论生态视域下网络热点事件的演化特征及治理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舆论生态视域下网络热点事件概述 (7)1. 网络热点事件的定义与特点 (8)2. 舆论生态的概念解析 (9)3. 舆论生态与网络热点事件的关系分析 (11)三、网络热点事件的演化特征分析 (12)1. 热点事件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13)2. 热点事件的信息传播模式 (15)3. 热点事件的演化规律与特点 (16)四、舆论生态视域下网络热点事件的治理策略 (17)1. 倡导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环境 (18)2.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网络监管 (19)3. 建立多元协同机制,加强舆论引导 (20)4. 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2)五、案例分析 (23)1. 典型网络热点事件回顾 (24)2. 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26)3. 案例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28)六、结论与展望 (29)1. 研究总结 (30)2. 政策建议 (31)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2)一、内容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网络热点事件在舆论生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事件往往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对社会舆论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网络热点事件的演化特征及治理成为舆论生态视域下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热点事件的演化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规律和机制,为网络舆论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从网络热点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入手,对各类事件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网络热点事件案例,对这些事件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剖析,包括事件的起因、传播路径、舆论态势等方面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网络热点事件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信息传播的速度、媒体的角色、公众的心理等,以及它们对事件发展的影响。
本文还对网络热点事件的治理策略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事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方法,包括加强舆情监测、引导舆论导向、规范网络行为等。
作者: 谢金林
作者机构: 云南财经大学,昆明650221
出版物刊名: 理论探索
页码: 118-12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政府 网络舆论 策略 平等对话
摘要:随着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舆论的无序增加了政府对其有效引导的难度。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通过行政控制或者占领舆论阵地难以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而通过政府与网民的平等对话,可以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实现政府与网民的平等对话,必须营造良好的对话环境,同时,政府要提高与网民对话的话语技巧,秉着尊重事实、平等及真诚的态度,这是对话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开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
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开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开展现状分析。
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
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立、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平安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立,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立、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那么?、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表达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
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也存在写缺乏与缺陷。
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
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
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概念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手段和措施,有效地管理和引导互联网上的舆论环境,提升舆论的良性发展,确保网络舆论对社会和个体的正面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
制定适应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论传播的边界和规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
同时,也要注重对网络舆论传播新形态的研究和监管,避免漏洞和盲区。
其次,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需要加强传播媒介的管理。
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鼓励平台企业提升自律意识和责任担当,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网络舆论环境。
同时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加强对自媒体从业者的培训和引导,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传播正能量,提高自媒体行业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需要强化舆论引导和防控机制。
要注重舆论引导,引导公众关注正面、积极的社会事件和个人成就,提升公众素质,增强社会凝聚力。
同样要强化防控机制,对网络上的谣言、虚假信息和恶意诽谤进行及时防控,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保护公共利益。
第四,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需要加强舆论监测和研究。
通过技术手段监测网络舆论的动态变化,及时了解公众的关注点和诉求,为政府和社会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加强舆论研究,深入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为舆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网络舆论生态治理需要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
网络舆论的产生和传播没有边界,所以在治理方面也需要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
政府部门、网络企业、媒体机构和公民个体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工作的落地。
总之,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是对网络舆论环境进行有效管控和引导的一种重要手段,旨在提升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只有形成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生态,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以网络政治舆论为分析视角谢金林(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76)摘要: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是由网络舆论环境、网络舆论主体和网络舆论规则体系所组成的相互联系、协同发展的人造社会生态系统。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态系统与人造社会系统双重特点,网络舆情主体之间、网络舆论主体与网络社会环境、体制外网络舆论主体与政府、网络社会环境与网络舆论秩序四重互动机理决定网络政治舆论生态的运作。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运作机理的不平衡是严重的网络舆论生态问题,其治理的关键是提升政府网络话语能力,增进政府与网民的相互理解。
关键词:网络舆论生态;政治舆论;内在机理;治理*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XSHO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XJC 810004),第52批博士后基金项目(2012M520797)。
收稿日期:2013-1-28作者简介:谢金林男(1973—)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员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76(2013)04-090-(12)上海行政学院学报The Journal of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13年7月第14卷第4期Ju l.,2013Vol.14,No4生态学,自诞生以来,不仅在研究生物种群关系、物种演化以及生物与群体之间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揭示方面取得巨大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而且作为一种方法论在社会问题研究中不断运用,形成了信息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学科方向,为理解人类社会行动中行动者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人类行动与环境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有效的分析工具,创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界。
互联网出现以后,网络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场域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网络社会”成为了“公用的术语”,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等众多学科研究者争相问鼎,形成了网络社会研究的井喷之势。
随着网络社会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分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也尝试性地得到应用。
张真继等人提出“网络社会生态”概念,对网络社会网络主体与网络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此后研究者就网络信90谢金林: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息生态、网络生态平衡、网络生态文明建设、网络社会管理体制等问题运用生态学方法对网络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
网络舆论生态问题在这些讨论中开始得到重视,史达提出了互联网政治生态系统构成及其互动机制问题,初步对网络政治生态进行了理论架构。
史达从政治参与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政治生态系统结构,不过,他主要是从网络政治舆论的角度讨论网络政治生态系统,因此,他所建构的互联网政治生态系统其实是网络舆论生态系统。
2011年10月25日起,《人民日报》的《新兴媒体》栏目连推四期“聚焦网络舆论生态系列访谈”,邀约政府官员、专业学者、业界人员、网民就网络舆论生态现状、网络舆论生态运动规律、网络舆论生态治理之道进行开创性的探讨。
网络舆论生态问题是当前政府舆论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重大课题,如何理解网络舆论的构成及其内在机理,建构网络舆论生态的理论体系,改进网络舆论生态研究方法,使之更为规范、科学、客观,是当前必须探讨的理论问题。
一、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生态是生物在具体环境中围绕着能量的获取而形成的自我演化的自组织系统,因此,理解系统内部结构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能量交换关系是理解生态系统的起点,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组织方式与运作机理也必须从此开始研究。
在此,我们从分析网络舆论生态构成开始,通过对其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对当前网络舆论生态的运作内在机理进行解剖,期望发现当代网络舆论生态失衡的根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网络舆论生态是在网络技术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和网络舆论传播规则约束下,网络舆论功能主体围绕着网络舆论的生产、传播、消费、分解,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自我演化的自组织系统。
它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系统内部诸要素、系统与环境处于相互联系、协同演化之中,而且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有着稳定的物质流与能量流。
同时,它作为人造系统,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则秩序对其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因此,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构成由网络舆论环境因子、主体因子和网络舆论规则三大部分组成,其构成如图1所示。
①图1: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组成及相互关系图网络舆论环境是网络舆论产生、传播的环境因子总和,它包括网络舆论的技术环境与社会环境。
网络舆论技术环境是指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传播设备、网络运营商组成的网络舆论赖以传播的物质、技术设备总和,它为网络舆论生成、传播提供物质与技术支持。
网络舆论社会环境是91第4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指网络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社会环境。
技术环境是网络舆论的物理环境,它为网络舆论在网络空间传播提供物质与技术的支持,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网络舆论的社会环境决定着网络舆论内容、网络舆论主体倾向、网络舆论主体互动关系,是网络舆论形成、发展的文化动力之所在。
网络舆论主体包括网民、网络舆论领袖、网络舆论推手、网络社群、网络化媒体、政府网络发言人、各网络社区管理人员,他们担负着网络舆论生产、传播、消费、分解(将网络舆论信息清除)功能。
由于网络传播技术的交互主体性及参与性,网络舆论主体兼具网络舆论生产者、消费者、传播者三种身份功能,而且他们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博弈,决定网络舆论发展的态势。
网络舆论规则指由网络传播技术、网民行为自律以及政府强制性约束而产生的网络舆论制度与规范总和。
网络舆论规则可以分为内生性规则与外生性规则,前者是基于网络自律、网络传播技术发展而演化形成的网络传播秩序,后者是政府对网络行为立法而从外部强加的约束网络舆论主体及其传播行为的法律规范。
网络舆论主体是网络生态系统中最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环境与网络技术环境中的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通过网络舆论主体,通过主体的能动性加工,形成网络舆论的生产、传播、消费与分解等行为,构成了网络舆论生态系统运行的主要内容。
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因子,网络舆论主体对网络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并通过网络舆论改变权力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和以信息传递规则为核心的网络舆论规则,为技术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网络舆论规则提供了演化的动力,促进环境因子、主体因子、规则秩序的协同演化。
从另一方面而言,主体的能动性又是在特定的环境与规则系统之中的行动主体,因而环境因子与规则系统又影响着网络舆论主体行为及其人格特质,塑造了网络时代舆论主体的行为特性。
由此可见,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是由网络舆论环境因子、主体因子与规则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自我演化、协同进化而形成的自组织系统。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运行的内在机理由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而决定。
上文简单分析了网络舆论构成及其运作的一般机理,为了更好地说明现实场景中的中国网络舆论生态问题,还要对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的因素做具体分析,以理解当代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的特殊性。
里格斯认为,依据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与研究内容,可以将其区分为敏感因素与无感因素。
我们从环境敏感因素分析当代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特点。
影响当代中国网络政治舆论生态的敏感性因素主要有社会心态的失衡、亚秩序化的网络舆论秩序、网络舆论主体话语能力的非均衡性。
舆论是公众对事件的心理反应,但这种反应并不是线性的,而受社会心理及其生活环境所影响。
社会心态有关事件的舆论有着极大的影响。
失衡的社会心态与不断提升的权利意识是影响当代网络政治舆论生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转型时期是社会利益结构重大调整时期,在社会分配公平机制的扭曲下,高速的经济增长与贫富差距拉大同时并存,社会分层断裂化、固化趋势不断显现出来,虽然绝大多数社会群体在改革进程中经济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并没有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反而因财富分配不均衡而在大多数社会群体中产生极大的相对被剥夺感,底层意识在社会中不断郁积,导致社会心态严重失衡,“仇富”、“仇官”心理不断蔓延。
“仇富”、“仇官”心理又使得大多数社会成员将贫富差距归因于权力腐败,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情绪与对立情绪。
与此同时,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世界文化的交流,公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得到提升,表达意愿与表达能力都获得空前的高涨,然而现实表达渠道的不畅通却将大多数民意表达挤压到网络这个管道之中,为网络政治舆论生态制造出巨大的信息流与能量流。
就如同生态系统中由于富营养化导致某种生物疯长一样,巨大的信息流与能量流常使得网络政治舆论生态系统中舆论生产过度,最终导致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失衡。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本质上是社会生态系统,网络舆论传播秩序对于网络舆论主体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作为“共有媒体”网络,随着WEB1.0向WEB2.0的转变,BBS、博客、微博、SNS等传播与92谢金林: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及其治理研究交往方式的相继问世,网络传播具有了参与自由性、历时共享性、交互性、瞬时性等特点。
网络传播颠覆了传统的传播主客体关系,在网络世界里传播主体与客体界线被消除了,传统的“我说你听”传播模式被大家都是“言说者”的传播模式所取代,权力主导的话语权力体系也被解构了,网络舆论议程设置方式不再由精英或者权力所决定,而必须由参与者共同决定。
网络传播规则的改变带来了“媒介事件”制造过程的彻底变革。
传统媒介事件制度过程是由“机构”(电视、报纸等媒体机构)为主导,通过“机构精英”对事件进行诠释,引起社会公众关注,从而赋予事件以“重大历史影响”。
网络时代则不同,“媒介事件”是由全体网民彼此共鸣、相互渲染,共同参与并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由某个传播机构有意识主导的过程。
因此,网络传播秩序表现出极强的参与性、草根性、自由性。
然而,自由、自主、参与、非中心化并不意味着新的秩序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
一方面,网络传播立法相对滞后,现行法律并不能为快速发展的网络传播技术提供有效的规范,滋生出巨大的权力真空地带;另一方面,公共理性发育不足使得网民理性能力与网络舆论自由表达不相适应,哈耶克所说的“自发扩展秩序”还不足以充盈法律制度的真空地带。
因此,网络自由本身并不是一种秩序,网络舆论推手利用自由传播来操纵网络舆论,或者网民以集体狂欢形式上演网络闹剧的事情频频发生,网络秩序呈现出无秩序的混沌状态。
因此,网络舆论秩序基本是一种亚秩序的秩序,自由而又无序,无序表象之下又有着某种难以捉摸的秩序,反权力而又被少数权力或无权力的权力操纵。
这种亚秩序的网络舆论秩序对网络舆论主体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