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海南卷,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737.00 KB
- 文档页数:18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4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4分)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4.(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D .奢靡风气瓦解传统伦理5.(4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 .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6.(4分)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 .反对向西方学习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7.(4分)如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8.(4分)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9.(4分)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当时雅典人()A .宗教意识淡薄B .反对神灵崇拜C .注重物质生活D .强调人的价值10.(4分)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全国丙卷)第Ⅰ卷24.(2016·课标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5.(2016·课标全国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6.(2016·课标全国Ⅲ,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27.(2016·课标全国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28.(2016·课标全国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29.(2016·课标全国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30.(2016·课标全国Ⅲ,30)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2016届海南省高考压轴卷历史含解析历史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问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
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人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
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
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
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 B.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 D.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2.(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
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中央集权体制B.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D.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3.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这些措施()A.能鼓励垦荒 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D.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4.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民族矛盾激化 B.案件数量增多说明人地矛盾突出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D.晚清自然经济已经瓦解5.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良贱为婚姻”这一条。
2016 海南卷历史满分: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一、单选题(共25小题)1.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B.周C.秦D.唐A.商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A.隶书B.小篆C.楷书D.行书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4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4分)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4.(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D.奢靡风气瓦解传统伦理5.(4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6.(4分)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7.(4分)如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8.(4分)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9.(4分)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当时雅典人()A.宗教意识淡薄B.反对神灵崇拜C.注重物质生活D.强调人的价值10.(4分)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青铜器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器物,现在强调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
选项A商周时期的文字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
铭文已经发挥出文书功能。
商周铭文都体现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是共同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
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
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
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绝密★启封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全国卷1)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
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史官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君主的言行,所以选A。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2)历史答案和解析【答案】1.C2.B3.D4.B5.B6.A7.D8.A9.C 10.A 11.D 12.D13.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14. 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15. (1)特点:新军兵种包括陆海三军,八旗军只有陆军;八旗军是由满洲的贵族子弟组成,新军人员组成更加丰富,仅限官员是满族人,士兵可以不是满族人;八旗军是国家的正规军,领国家的饷银,新军是常备军;新军训练的是新式武器;八旗军则是以游牧民族的冷兵器训练为主.(2)使中国拥有了一个形式上的现代化军队,提高了军队素质,为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培养了新型军事人才,为后来革命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人才基础;引进了现代军事理论,为中国的现代化战争引入了理论基础.16. (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处;重视民心民意.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17. (1)变化:从一个人的奔走呼号变成了集体性行为;从简单的呼吁和喊口号到用组织团体的形式来反抗;由笼统的呼吁反战到提出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由简单的反对政府到更清醒的认识战争的实质.(2)总结了之前反战过程中的失败经验和教训,认识到群众和团体的力量;国际形势的变化,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变化,由反对国家政府到反对法西斯主义.18. (1)以兰、竹、石为主要描摹对象,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诗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人们喜爱.(2)清代是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时期,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这深深影响了郑板桥的创作风格.士大夫的文人画在当时用以体现自身的心胸抱负和思想品质,集文学、书法、绘画以及篆刻艺术于一身,强烈的表现个性,讲求借物言情,追求神韵意趣.【解析】1. 本题考查近代中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材料反映中国的生活用品都被外国市场占领,说明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B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应排除.D项材料体现不出,应排除.故选C.2.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汉字的形成演变,理解由于文化的发展,汉字演变过程中,总的趋势是由繁到简.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汉字从先秦到秦汉时期演变的过程,故B项符合;统一文字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并不是三国时期,故A错误;秦朝官方字体是小篆,但是民间很快出现更便于书写的隶书,汉朝时,隶书成为官方字体,因此先秦古文和小篆在三国时已经不使用,所以不是当时字体流行实际情况.故C项错误;甲骨文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汉字成熟了,故D错误.故选B.3. 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重在考查科举制的影响.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D项正确.C项错在“排除”,不应该是排除而是避免垄断,故C项排除.道德水平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故B项错误.A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故选D.4.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考查宋代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及其影响.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土地兼并作为毒瘤一直都存在,而宋代却不抑制兼并,放任不管.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所阐释的现象,故B项正确.宋代的经济是高度发展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坊市制度的信息,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5.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材料“族谱”“祖先牌位”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宗法情结是中国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他们已经在台湾定居下来了.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族谱编修的信息,故A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B.6. 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内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转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因此获得土地的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出现农业产量提高的局面.故A项符合;红军保卫农民生产,但如果不是农民自己的土地,或不为自己生产,农民的种地积极无法调动,产量也不会大幅度提高,故B不符合;当时红军主要精力在武装斗争,故C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体现,故排除.故选A.7.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特点.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在二战之后将纺织业国有化是迫不得已的,是为了能够统一进行生产,这就是一种政府对经济的全方位干预,故D选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反映,应排除.故选D.8.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一五计划”,要求了解“一五计划”建立的内容和成就,理解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一五”计划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造”,重点发展重工业.因此为了重点投资重工业,在国家经济还很困难时期,其它方面的投资必然不足或减少.故A符合;当时大力发展重工业,工业发展远远超过农业,所以国民经济结构肯定不是平衡.故B排除;重工业发展同样需要基本建设,C项与史实不符合,故排除;D项中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有悖史实,当时东北三省的许多工业城市得到迅速发展.故D排除.故选A.9. 本题以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话为切入点,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和特征.题干时间限定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三个改革家,公元前5世纪梭伦改革,公元前5世纪中期,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3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期,公民大会不会形同虚设.而且伯利克里采取很多办法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比如发放津贴,当公务员可以有补贴,所以失去政治热情,参政丧失民族信任,不符合那个年代史实,故ABD三项错误.“用染成红色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反映的是必须参与政治,否则处以罚款,说明参政是公民的义务,故C项正确.故选C.10.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抓住题干时间“1831﹣1841”,这个期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期间,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结果,故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应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工人死亡率上升,故A项正确.故选A.11.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业化建设和斯大林模式以及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题干中的时间看,当时美国正经历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中,当时的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设,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危机之下,苏联没有影响,故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关注,特别对苏联独特计划性的公有制比较关注,故D 项符合;由于苏联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所以受到经济危机打击基本上没有,故A排除;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都是计划性的公有制的一种具体体现,没有D项全面,D项更具有概括性,故排除BC.故选D.12. 本题主要考查美苏两格局下的美苏争霸,了解美苏冷战联的内容、争夺的中心地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题干中的时间表明当时美苏两极格局下正进行冷战,美苏争夺的焦点是欧洲,还存在亚非拉广大中间地带,材料中美国政府支持的黑人爵士乐演唱会到美洲其它地区巡演,其目的很明显是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故D符合;在美洲地区巡演不是针对美国国内的选民,故A排除;以演唱会形式展示经济实力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当时不结盟运动还没有出现,故排除C.故选D.13.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的影响.考查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以及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本小问的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由材料“1500~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47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可以得出数量不断增加;由材料“主要移出地”“主要移入地”的数据可以得出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2)第一小问的特点,根据材料的时间和数据可以得出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如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二小问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可以从经济、政治等角度进行分析解答.14. 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以玄奘和鉴真的历史事迹为切入点考查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题干要求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材料反映的是玄奘和鉴真的历史事迹,通过分析,可以的得出一个主题“中国文化与对外交往”.可提炼出一个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以及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展开.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15. (1)本题主要考查清政府创办新军的特点,即与八旗兵相比,“新”在何处;八旗军是旧式军队,由八旗弟子组成,使用的主要是冷兵器,清政府创办训练新军,从“改建兵制”“常备军”、“操练新式枪炮”“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陆军部”“建立海军部”等方面归纳,可得出特点.(2)本题考查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对中国近代化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清政府军事改革实质上也是顺应了近代化的潮流,其影响主要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可直接体现在军事近代化上,其次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方面影响.16. (1)本题主要考查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所阐述的主要政治主张及洪仁玕提出这些主张的主要目的.政治主张主要根据材料内容来概括,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洪仁玕强调立法的重要性,赞同美国的政治体制,主张学习美国,主张“权归于一”;目的其实是课内的主要内容,洪仁玕的改革最基本的就是重振国威,此外才是资本主义目的.把握好这个度,增加一些其他的原因就可以概括出答案.(2)本题主要考查对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观点的正确评价.评价他的措施一定要一分为二,既要表现出它的进步性,也要充分承认他的思想的局限性.这样才能完整的回答出问题.17. (1)本题主要考查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与一战后相比的主要变化.从题干材料一战后罗曼·罗兰“呼吁反战”“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到二三十年代“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可以看出他的变化从一个人的奔走呼号变成了集体性行为;从简单的呼吁和喊口号到用组织团体的形式来反抗;由笼统的呼吁反战到提出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由简单的反对政府到更清醒的认识战争的实质.(2)本题主要考查罗曼·罗兰反战活动与一战后相比变化的主要原因.从材料一战后到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史实中可以看出他吸取了之前斗争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了群众和团体的力量;改变了策略;再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变化的原因,二战的性质不同于一战,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战争,而二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18. (1)本题主要考查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郑板桥画作属文人写意画,文人画集绘画、文学、书法、镌刻等艺术为一体,以形就意,多画兰、梅、竹等.本题从题干材料“最爱兰、竹、石”“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答案.(2)本题主要考查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结合文人画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概括.本题从题干材料“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1.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及其影响.青铜器本身是祭祀祖先的器物,现在强调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正确.商周时期的文字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 项错误.材料中“追颂祖先功德”表明宗法制并没有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的铭文体现在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错误.故选D.2.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对汉承秦制的理解.汉初实行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是继承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故B项正确.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面现象,故C项应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故D项错误.故选B.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考查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和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价值.艺术的价值需要自身来体现,还要符合时代需要.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价值和唐太宗时代相符,朝廷特别推崇他,因而两相作用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故C项正确.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ABD三项应排除.故选C.4.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中后期商业的发展.考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材料反映的雇工地位的提高,市原因是城镇和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故排除D项.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排除BC两项.故选A.5.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查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根据题干“甲午战后”“英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A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梁启超属于维新派,主张改良思想,故排除.白话文运动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B项错误.改良思想的开端应该是在19世纪60、70年代,由早期维新派提出,代表人物如王韬和郑观应等.故D项错误.故选C.6.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考查清末新政和张之洞的思想的根本目的.“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这些词都是外来词,禁止使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维护封建统治.故D 项正确.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学习西方,也不抵制维新思想传播,故排除AC两项.故选D.7.如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考查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要抓住关键词“1932年”“抗敌”等,联系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故D项正确.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从材料体现不出来,故排除AB两项.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故C项错误.故选D.8.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抓住题干时间“1980”,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材料并没有涉及,故排除B项.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完成,故排除C项.1980年并没有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D项.故选A.9.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当时雅典人()A.宗教意识淡薄B.反对神灵崇拜C.注重物质生活D.强调人的价值【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材料“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反映的是反对神,强调人的价值.故D项正确.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故排除AB两项.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故选D.10.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当时美国()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考查美国工业革命.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故A项正确.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符合史实,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向美国扩展.故C项错误.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材料并没有涉及,故排除BD两项.故选A.11.如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考查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图是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图片体现的是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反映了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故D项正确.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都不符合题意,属于干扰项,应排除ABC三项.故选D.12.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利.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有利于政局稳定B.确定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历程.考查对法国总统权力的变化的认识.题干反映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了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总统权说明权力增大,这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未体现,应排除.故选A.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0.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答案】(1)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维护社会稳定.中国的社会救济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博得“仁政”美誉而实施.英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圈地运动出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而出台.救济方式:相同点:都有政府力量参与,起到主导作用;都关注的是社会弱势群体;救济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都有法律保障.不同点:中国救济办法比较单一笼统,涉及的人群比较狭小,强调刑罚的惩戒;英国的救济划分详细,涉及的人群比较广泛,出台了专门的法律.(2)发展:从产生原因看:战后国家动荡与社会主义竞争是直接诱因,减少贫富差距;涉及内容更广泛,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领域;1948年艾德礼首先宣布建成社会福利国家制度;从发展过程看,经历了兴起、日渐完备、1973年经危受挫、1980年缩小规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英两国福利制度.考查中英两国福利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救济方式的异同以及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的发展.(1)第一小问从材料里面概括基本上能得出答案.“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可以得出共同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维护社会稳定;根本目的主要从两国具体的国情上进行思考.第二小问比较异同,相同点从政府作用、资金来源和关注对象上思考.不同点,使用的法律、保障的群体上思考.(2)第二小问要结合教材内容才可得出答案.主要从产生原因、涉及内容、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概括.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答案】信息:1898年秦皇岛、三都澳、岳州开放,标志着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开始.说明:这些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有本质的不同,即权自我操.清政府自行开放形势扼要之区,商贾荟萃之地.原因是近代重商思想发展的结果;以自开抵制约开,挽回利权;解决财政困难.【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考查对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主动开设30余个商埠的认识.题干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分析时要抓住时间1898到1910年,通过识图可知,列强压抑下,中国主动开放30个口岸,几乎在东南沿海,提取一个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注意所提取信息明细必须源自于材料,不管文字本身还是图片,信息点千万不要有遗漏,答论据时可以从这些通商口岸开辟的本质、原因、目的等角度进行说明.15.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答案】(1)内容:改变拓跋珪时的做法,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尊崇“天子七庙”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2)意义:改用汉族的庙号制度,加强了皇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和意义.(1)本小问的内容只需从材料概括即可.要抓住关键词“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儒家礼制”归纳概括即可.(2)本小问的意义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再结合第一问组织答案即可.结合所学可知,改用汉族的庙号制度,加强了皇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发展,有利于巩固北魏的统治;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16.材料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摘编自《严复集》(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答案】(1)认识:提倡主权在民,反对主权在君;国家人民的公产,君主官吏是人民的公仆;发展教育提高国民水平.(2)评价:在19世纪末,提倡开民智,直接动摇了君主论的基础,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在20世纪初,宣传发展教育提高国民水平,使改革和革命两股思潮竞相赛跑,皇族内阁出台后,立宪派导向革命阵营,加速清朝灭亡;民国初年,他承认民智低下的事实,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默许,但并不认可袁世凯用帝制取代民国.严复是一个学贯中西、尊重国情、忧国忧民的爱国者.【解析】本题考查严复的民主思想.考查对严复的民智思想的认识和评价.(1)本小问的认识只需概括材料即可.“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可以得出提倡主权在民,反对主权在君的认识;“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可以得出国家人民的公产,君主官吏是人民的公仆的认识;“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可以得出发展教育提高国民水平的认识.(2)本小问的评价需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解答即可.抓住“不同历史时期”这个关键词,从三个时间段进行评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国初年.17.材料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十四点”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公开外交、订立和平条约、公海航行自由、贸易平等、民族自决、裁减军费、公正处理殖民地争议.建立国际联盟等.《泰晤士报》评论其“似乎没有考虑到形势的某些严峻现实”.尽管交战双方接受“十四点”为停战基础.但是实力依然强大的殖民大国英法只是口头赞同.“十四点”计划的实施严重受阻.——摘编自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严重受阻的原因.【答案】(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难以维持;俄国十月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英、法、德等国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霸权主义的奠定;威尔逊个人思想的形成.(2)原因: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并没有给予他全力支持,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共和党的挑拨导致公众舆论压力巨大;英、法操纵巴黎和会会议进程,猛烈反对美国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纲领.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考查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的背景和受阻的原因.(1)本小问的背景,要从一战这个大背景下思考,结合美、欧、俄国三者状况以及威尔逊个人思想的形成归纳解答即可.(2)本小问的原因,需要从美国国内、国际两方面思考.如国内:政治因素并没有给予他全力支持,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共和党的挑拨导致公众舆论压力巨大等.国外:英、法操纵巴黎和会会议进程,猛烈反对美国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纲领.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等.18.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据周天度《蔡元培传》(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答案】(1)原因:受国外大学管理办法影响;国内大学校长独揽大权.(2)特点: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做法,把西方大学管理方法引进中国;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让各位老师参与其中;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组织选举产生各教授会,规划各的教学工作.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做法,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解析】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和新文化运动.考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特点以及对蔡元培的贡献的评价.(1)本小问的原因只需从材料概括即可.要抓住关键词“留学期间”“校长独揽大权”等信息.(2)第一小问的特点只需要从材料概括即可.“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贡献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再结合第一问组织答案即可,尤其要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大背景下思考.。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长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开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锋利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说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场丧失 B.商品经济根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公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制止刊载。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4分)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3.(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4.(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兼并严重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5.(4分)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6.(4分)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治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7.(4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
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
高考衣食住用行衣:高考前这段时间,提醒同学们出门一定要看天气,否则淋雨感冒,就会影响考场发挥。
穿着自己习惯的衣服,可以让人在紧张时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并能有效防止不良情绪产生。
食:清淡的饮食最适合考试,切忌吃太油腻或者刺激性强的食物。
如果可能的话,每天吃一两个水果,补充维生素。
另外,进考场前一定要少喝水!住:考前休息很重要。
好好休息并不意味着很早就要上床睡觉,根据以往考生的经验,太早上床反而容易失眠。
考前按照你平时习惯的时间上床休息就可以了,但最迟不要超过十点半。
用:出门考试之前,一定要检查文具包。
看看答题的工具是否准备齐全,应该带的证件是否都在,不要到了考场才想起来有什么工具没带,或者什么工具用着不顺手。
行:看考场的时候同学们要多留心,要仔细了解自己住的地方到考场可以坐哪些路线的公交车?有几种方式可以到达?大概要花多长时间?去考场的路上有没有修路堵车的情况?考试当天,应该保证至少提前20分钟到达考场。
绝密★启封前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A.商B.周C.秦D.唐【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手工业•冶金技术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A.隶书B.小篆C.楷书D.行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政治的体现,服务于政治。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把七国文字统一为小篆,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也巩固了统一。
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隶书、楷书和行书都出现与小篆之后,故 A项、C项和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古代书法艺术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官员开合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说明刘邦推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在于去报皇位的稳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刘邦只是借鉴了西周的分封制,不是继承西周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刘邦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了郡县制,实行“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汉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是决定意义,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排除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思想•民间崇拜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A项、B项和C项不是其原因,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思想•清代对传统伦理的反思10.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
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
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 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公民大会可以不听取6位将军的申辩,就可以判处他们死刑,这说明公民大会的权利无法受到制约,其决定具有至上的权威,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雅典掌握司法权的是陪审法庭,故A项错误;被告人拥有法庭申辩的权利,公民大会可以不听,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的冲突,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和罗马•古代希腊•古代雅典民主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威廉·廷得尔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这说明他主张宗教改革,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项和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信仰自由”,故C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宗教改革•英国宗教改革12.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A.马丁·路德 B.俾斯麦C.加尔文 D.歌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俾斯麦领导普鲁士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从而统一了德国,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故A项错误;加尔文领导了法国的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歌德是德国的文学家,故D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统一13.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B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C.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D.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答案】C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
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
这些规定体现了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体现的是共和制原则,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A项、B项和D项说法均错误,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1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请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答案】A考点:晚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晚清对外贸易16 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是改良,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民主革命•戊戌变法•定国是诏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新式教育与科举融为一体,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可以排除;材料反映的现象科举制度影响的结果,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考点:中国民主革命•清末新政•科举制的废除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答案】C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19.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
”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体现的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国民党的农村政策,故B项错误;此时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这些口号得到乡村农民的认同,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