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 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9
预防医学复习重点1.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2.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主要任务:针对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
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必背!!!3.碘缺乏病临床表现: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呆、小、聋、哑、瘫)(1)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病因:碘缺乏,促甲状腺物质(木薯、杏仁、芥菜)碘过多,膳食原因诊断:B超。
缺碘地区GB16005-2009,高碘地区GB19380-2016(2)地方性克汀病神经型:智力下降黏肿型:粘液性水肿4.地方性氟病(地方性氟中毒):以氟斑牙、氟骨症(疼痛晨起最剧烈,活动后可减轻)为特征,氟斑牙是敏感性指标。
5.怎样获得饮用水?混凝沉淀,过滤,氯化消毒,深度净化(活性炭吸附,膜过滤法)特殊处理(除氟,除铁,除锰,除藻和除臭)6.职业病有害因素7.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2)疾病与病因之间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2)具有群发性(3)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预后良好(4)重在预防8.铅中毒表现为一类神经症,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无力,周围神经病,枝端麻木导致肾脏损害蛋白尿,肾功能减退,尿中有红细胞管型。
造血系统造成贫血,外周血点彩虹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增多。
9.汞中毒主要分布于肾,其次为肝主要表现为易兴奋,易怒,烦躁,焦虑和记忆力减退。
10.苯中毒(1)急性苯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预防医学学知识点总结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疫苗是一种含有微生物抗原的制剂,通过注射进入人体,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从而形成对该微生物的免疫保护。
疫苗接种可以帮助人体建立免疫力,从而减少感染特定传染病的风险。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常规儿童疫苗包括: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等。
除了儿童疫苗外,成人也需要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有关疫苗接种的时间表和接种方法,应当遵循当地卫生部门的推荐。
2.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向公众传达健康知识,增强公众的健康意识,改善公众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饮食营养、运动健身、心理压力管理、饮酒戒烟、艾滋病预防、儿童保健等。
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如医生诊疗过程中的健康宣教、社区健康讲座、健康教育书籍、健康网站等。
健康教育可以让公众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学习如何保持健康,减少疾病的风险。
3. 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指保持环境的清洁与卫生,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环境卫生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和食品环境的卫生保护。
空气环境卫生包括减少大气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等措施;水环境卫生包括保持水源清洁卫生、饮水卫生等;食品环境卫生包括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等。
环境卫生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减少某些疾病的传播。
4. 营养健康营养健康是指通过合理膳食,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营养水平,预防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疾病。
合理的膳食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减少患病风险。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膳食指南,以指导公众合理膳食,保持营养健康。
营养健康的重点内容包括:膳食搭配、饮食均衡、饮食习惯、食物安全等。
5.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生活、工作和社交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自身情绪、心理状况的控制能力。
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等已经成为全球健康的重要负担。
预防医学重点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研究内容:疾病与健康状况;研究任务: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
2、疾病的分布:指疾病的群体现象或称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描述疾病事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哪些人群中存在的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3、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
4、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5、暴露: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些特征。
6、比值比(OR)是指病例组的暴露比与对照组的暴露比之比。
7、匹配:是一种限制研究因素以外的因素对结果干扰的一种手段,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
8、病例对照研究:又称回顾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并比较两组人群过去是否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因素及暴露的强度,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和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与研究疾病有无关联或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的研究方法。
9、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定群研究、随访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10、实验性研究: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地施加或减少某种因素,然后追踪观察该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处理因素的效果。
11、筛检(screening)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12、相对危险度(RR):包括了危险度比(risk ratio)或率比(rate ratio, RR)。
预防医学概论部分重点预防医学是一门针对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进行研究,并通过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学科。
它主要强调通过改变生活和环境因素,以及通过接种疫苗和遵循卫生准则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以下是预防医学的一些重点:1.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是影响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改变饮食、多锻炼、戒烟、限制酒精摄入、控制体重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生风险。
预防医学强调通过教育和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这些疾病。
2.接种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可预防许多传染病的发生。
预防医学研究和推广疫苗的使用,以降低因传染病而导致的疾病和死亡。
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疾病的传播。
3.疾病筛查:预防医学的另一个重点是通过筛查方法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疾病筛查包括使用特定的测试或检查工具对人群中的个体进行筛查,以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常见的筛查包括乳腺癌、宫颈癌、结肠癌等疾病的筛查。
4.传染病控制:传染病的控制是预防医学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采取控制措施,如隔离患者、加强卫生措施、推广正确的洗手方法等,可以阻断疾病的传播链,降低传染病的发生率。
5.教育和宣传:预防医学强调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意识。
预防医学通过向公众提供关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信息,使人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
6.干预研究:预防医学还涉及对干预措施的研究和评估。
通过实施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哪些干预措施对预防疾病是有效的。
总之,预防医学的目标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传播。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接种疫苗、筛查疾病、控制传染病、教育宣传以及进行干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预防医学重点!!重点!!重点!!1. 三级预防(1) 三级预防的概念:三级预防,即三级预防策略,是根据健康决定因素、健康-疾病连续带、疾病自然史、全程生命健康观,结合医疗卫生工作实际,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目的,有三个等级。
(2) 三个等级: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根本性预防):针对病因,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疾病发生。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三早”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五早”—针对传染病,三早+疫情早报告、病人早隔离。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疾病发生后,通过合理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复发,防止合并症、后遗症,防止病残。
2. 中医三级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3. 环境(1) 环境的概念: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者人类活动直接或者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者远期作用(WHO)。
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 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组成)原生环境:天然形成,未受人类影响。
原始森林、人迹罕至的荒漠。
利:存在清洁的空气、水、土壤,适宜的太阳辐射、弱小气候等弊:自然环境某些元素含量过少(多),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次生环境: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
耕地种植园城市等利。
:改造过的环境适应人类需要,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弊:环境质量劣变,产生次生(第二)环境问题(3) 环境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 (考试应该会考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见11)①自然环境不断赐予人类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同时为人类提供保持健康的诸多自然条件。
但也存在许多对健康不利的因素。
如各种地质温和象灾害,不良的气侯和天气条件,致病微生物等。
这不利因素往往致病,为健康带来威胁。
②社会环境亦可直接影响人类健康状况,同时可影响自然环境和人类心理环境,间接影响人的健康。
(4) 构成环境的因素①生物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物理因素④社会-心理因素4.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是指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或者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者过少或者比例失常,通过食物和饮食使人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者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
预防医学 绪论1、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方向,预防是治本的措施2、反应人群健康状况的指标:①死亡率: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 岁以内小儿死亡率 最敏感)②人口平均寿命 ③患病率 ④生长发育状况3 、研究方法:根据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是否进行了干预,分为:①调查研究:通过被动性描述采集原始资料进行 问卷、测量、体检、查资料实验室干预:非人群干预②实验研究(干预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主动干预现场研究:人群研究区别:研究对象不同 共同点:都进行了干预 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分为:①宏观研究:人群(预防医学中常用) ②微观研究:非人群4、预防医学是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对象,以预防为核心思想,通过多学科多方位研究 各类环境与健康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 因素,以达到保证健康,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5、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6、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策略三级预防:在疾病的病情(易感期)、病中(潜伏期)、病后(发展期和转归期)各阶段采取 相应的医学措施划分依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 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如何选择三级预防:①病因是否明确;②疾病的严重性是否可逆环境与健康 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环绕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与 社会因素构成的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的客观物质与非客观条件。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者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自然环境此生环境: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中,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如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者生物所吞食,彼此以 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3、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 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4、人群健康反应谱(冰山现象):外环境发生改变时人群的反应图谱冰山现象中重要的两类人群1) 高危人群(敏感人群):部份敏感的易受环境因素伤害的人群2) 高暴露人群5、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 人与环境的物质统一性:地球环境的变迁与生命;人与环境最本质的联系是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转移;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2) 对健康影响的二重性:有利有害,取决于浓度或者量正常调节人类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代偿失代偿调节3) 相互作用的双向性:改造环境;反作用于人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者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为了直接的或者潜在的有害影响。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预防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预防医学的特点:1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与包括群体,既着眼于健康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人群。
2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然和社会因素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探索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重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客观定量的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身心疾病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4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现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预防和干预的卫生保健。
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主要任务:针对疾病发生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于传染病还应有早隔离、早报告措施。
包括:普查、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
临床预防服务定义:是指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其服务提供者是临床医务人员,服务的地点是在临床场所,服务的内容强调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且是临床与预防一体化的卫生服务。
临床预防服务内容:1.健康咨询2.健康筛检3.免疫接种4.化学预防。
1.求医者的健康咨询通过收集求医者的健康危险因素,与求医者共同制定改变不健康行为的计划,督促求医者执行干预计划等,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医学重点内容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从医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独立学科群,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和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和对策,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2、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3、生物医学模式:指不同学科分门别类地对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人体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发生过程、原因,乃至机理。
4、环境: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5、食物链:生物体之间,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
6、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7、生物浓集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之间沿食物链浓度逐级增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浓集作用。
8、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9、营养:机体获取和利用食物的过程。
10、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
11、营养素的供给量:是在生理需要量的基础上考虑了人群的安全率、饮食习惯、食物生产、社会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制定的适宜数值。
12、营养素的需要量:是指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营养素的量13、合理膳食:指多种食物构成的膳食,这种膳食不但要提供给用餐者足够数量的热量和所需的各种营养,以满足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还要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比例平衡和多样化的食物来源,以提高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达到平衡营养的目的。
14、农药残留:指农药在食品内及食品上的残留。
包括农药及其衍生物。
15、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预防医学: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三级预防策略: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
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
流行病学的概念: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病因论:所有能引起疾病发生概率增高的因素都可以称为是该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其分类:一、观测法:1.描述流行病学:①横断面研究②生态学研究③疾病监测2.分析流行病学:①病例对照研究②队列研究二、实验法:实验流行病学:①临床试验②现场试验③社区干预试验三、数理法:理论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三史:接触史、既往史、预防接种史。
流行病学的用途:①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②探讨疾病的病因及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③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④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⑤流行病学分支常用描述疾病分布的指标:①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②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①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②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具有描述传染病传染性强弱及评价防疫措施效果的作用③感染率;⑥病残率;⑦死亡率;⑧病死率;⑨存活率疾病的地方性:①自然疫源性: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绵延繁殖,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传染给人,这种性状称自然疫源性②自然地方性:如果一些疾病在某地区发病水平较高或仅在该地区发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则称为自然地方性③统计地方性: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只在疾病统计上这些疾病经常高于其他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统计地方性④输入性疾病:凡本国没有而从国外传入的疾病⑤带入性疾病:在一个国家内,某种疾病由一地区传入另一没有该病或已消灭了该病的地区疾病的时间分布:①短期波动:是指在一个地区或一个集体的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的发病数明显增多的现象,亦称为时点流行或暴发②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的季节内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也成季节性波动③周期性: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④长期变异: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疾病的分布状态、感染类型、临床表现等逐渐发生显著的趋势性变化,称为长期变异或长期趋势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①散发:某病例发病率维持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无明显的时、空联系和相互传播关系,表现为散在发生,数量不多,这样的流行强度称为散发②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发病水平③大流行:当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时间内可跨越省界、国界或洲界,发病率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称为大流行④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相同病人的现象疾病的“三间分布”: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人群、不同地区表现出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疾病频率的状况。
预防医学知识点重点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致力于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在预防医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本文将重点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使得人体生成特定的抗体,从而抵抗特定的病原体。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许多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流感等。
接种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免疫记忆,使得人体在遇到相同的病原体时,能够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免疫反应。
因此,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2. 卫生教育卫生教育是预防医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卫生教育通过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重视和认知,以及正确的卫生行为。
卫生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提高人们的卫生素养,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时,卫生教育还能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的饮食、适量的锻炼、良好的睡眠等。
通过卫生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3. 疾病筛查疾病筛查是预防医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疾病筛查通过对人群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以及特定风险人群的筛查,早期发现并干预潜在的疾病风险。
疾病筛查可以帮助发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及早发现和处理,疾病筛查可以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4. 环境健康环境健康在预防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环境健康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安全、食品安全、室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良好的环境健康是人们健康的基础。
环境污染和不良的环境条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预防医学通过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障人们的环境健康。
5. 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遗传咨询,可以了解遗传性疾病的风险和传播途径,帮助人们做出科学的生育决策,降低患病的风险。
1.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主要在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采取措施,目的是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因数,增进人群健康,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
2.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预防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以预防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复发和转变为慢性病等。
3.三级预防:临床预防,主要是对已患病者进行及时治疗,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4.法定职业病:广义讲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统称职业病,但在立法意义上指的是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5.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升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的疾病加重,这些病的统称6.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某现象可能发生又可能不发生的事件,P在0-1之间。
7.小概率事件:P≤0.05或P≤0.01的事件。
8.系统误差:仪器或试剂未校正,观测者的感官偏差引起的非随机误差。
9.抽样误差:个体差异变异,样本量大小引起的随机误差。
10.疾病分布:它是以疾病的发生频率等为指标来描述疾病在不同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即什么地区、发病多少、什么时间发病多或少、哪些人群发病多或少。
11.散发:指某病发生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病例散在发生或零星。
12.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
13.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14.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发生、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5.垂直传播:指在围生期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也称为围生期传播或母婴传播,主要方式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引起的传播。
16.职业病的诊断:患者的职业史,由劳动部门提供;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由环境监测部门提供;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由指定医院提供。
预防医学09临床5班名解1.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有害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条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或生物的健康造成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
2.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导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用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3.矽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伴有矽结节形成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4.限制氨基酸:指将某种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构成与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模式相比较,其中含量不足的某种或某几种必须氨基酸。
其中含量最低的称为第一限制氨基酸。
5.食物中毒:指进食被致病菌及其毒素、真菌毒素、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物,或因误食含有自然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中毒性疾病。
6.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性流行病学。
是通过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找出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提供病因线索。
7.首剂效应: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守的强烈反应。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9.疫源地消毒:指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以杀灭传染源排除的致病性微生物。
(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措施)10.人工自动免疫: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免疫原性物质,口服或注射到机体后,使之自动产生特异性免疫。
11.三级预防:是以人群为对象,以健康为目标,以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健康、保护健康、恢复健康为目的的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
预防医学章节复习重点绪论重点:概念:预防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预防难点:三级预防措施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或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目标的一门学科。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认同人的生物属性,同时兼顾心理、社会及其他因素,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理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第一章重点:概念: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
难点:两种烟雾事件的特征比较;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损害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间,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各种群数量比例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食物和饮水使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碘缺乏性疾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常见: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指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ion)从污染源直接进入环境,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如SO2、CO、NO、NO2、颗粒物、汞。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的新污染物,如酸雨、CO2、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
预防医学的主要工作内容预防医学是一门致力于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学科,主要通过控制和管理疾病的危险因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康教育和宣传:预防医学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向公众传达健康知识和预防疾病的方法。
这包括举办健康讲座、撰写健康宣传材料、开展健康知识普及等,旨在提高公众对健康的认识和意识,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疫苗接种和预防接触传染病:预防医学通过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疫苗接种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预防医学还通过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者,阻断疾病的传播链条。
三、环境卫生和健康风险评估:预防医学致力于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它通过监测和评估环境中的健康风险,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例如,加强水源和食品安全监管,减少环境污染源的排放,提高居住环境的卫生状况等。
四、慢性病预防和管理:预防医学重点关注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
慢性病是当前全球健康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预防医学通过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如不良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的发生率。
同时,预防医学也致力于提高对慢性病的管理水平,包括早期筛查、规范用药、定期随访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职业病预防和保护:预防医学关注职业病的预防和保护。
职业病是由于工作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预防医学通过对职业病的监测和评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这包括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卫生状况,提供个体防护用品等。
预防医学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多方面的,旨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环境卫生、慢性病管理和职业病保护等措施,预防医学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指导和保障。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预防医学将为构建健康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就是由于原生环境中水、土壤里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使体内相应元素过多或过少,最终引起具有明显地区性的特异性疾病。
3.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是指地球的有机界,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
4.生态帄衡: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各个组成部分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动态系统,它不断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转移,使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之间保持着动态帄衡状态,称为生态帄衡。
5.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的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转化,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6.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组成发生不可逆的变化,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和恶化,破坏了生态帄衡,并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7.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学等作用,生成理化特性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的物质,被称为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等。
8.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9.剂量-反应关系:是指随着剂量增加,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占总测试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
10.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SO2使气管和支气管的官腔变窄,气道阻力增加,分泌物增加,严重时可造成局部炎症或腐蚀性组织坏死,是COPD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
1、环境污染:由于人和自然的原因,使环境中污染物的量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影响健康。
2、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3、食品污染:是指在各种条件下,致死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食物,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造成的后果:1.生物性污染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昆虫及病毒的污染。
2.化学性污染 3.物理性污染主要来源于复杂的多种非化学性的杂物,虽然有的污染物可能并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但是严重影响了食品应有的感官性状和营养价值,食品质量得不到保证,4、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5、公害病:一般认为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
公害病不仅是一个医学概念,而且具有法律意义,须经严格鉴定和国家法律正式认可。
6、急性化学中毒:是指一种或多种化学物释放的意外事件,短时间内损害人体健康或污染环境,使机体引起中毒病变,化学损伤、残疾或死亡。
处理要点:脱离中毒环境;彻底清除和清洗污染衣物及眼、皮肤、毛发等;口服毒物应迅速催吐,洗胃或灌肠;吸入中毒者要保持呼吸道畅通;做好诊断和鉴别诊断;尽早使用解读、排毒剂。
7、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区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1预防医学工作的对象包括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重点为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8、临床预防服务: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基本原则:1、重视危险因素的收集;2、医患双方共同决策;3、注重连续性;4、以健康咨询为先导;5、合理选择健康筛检的内容;6、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定开展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服务9、职业卫生服务内容:1工作场所的健康需求评估2职业人群健康监护3健康危险度评估4危险告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5职业病和工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6实施与作业者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7职业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
名词解释:预防医学:是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使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生物放大作用:如重金属毒物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随着食物链的延长,是处于高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处于低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多加大的情况。
生物蓄积作用:一种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其排出量,随着生物生命过程的延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
生物浓缩作用:某种生物摄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或化学元素后,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位或器官逐步浓缩起来,使其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原有的浓度。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性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营养: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或营养物质的整个生物学过程。
DRI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量摄取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合理营养的核心: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合理膳食)指能全面提供用膳食者比例合适的能量和营养的膳食,也是人体获得全面而平衡营养的唯一途径。
食品污染物:按其性质分:生物性污染(微生物、寄生虫)化学污染(农药、有害金属)物理性污染(粮食中的沙石、注水的肉)。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传染病)急性、亚急性疾病。
社会因素:指构成人类社会的各项要素的总称,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水品、科学技术、社会保障、人口、就业、家庭、行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法律、卫生服务、社会灾害。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止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学科。
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存在、生长和繁殖,并通过一定方式排出这种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预防医学绪论1、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方向,预防是治本的措施2、反应人群健康状况的指标:①死亡率: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内小儿死亡率最敏感)②人口平均寿命③患病率④生长发育状况3、研究方法:根据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是否进行了干预,分为:①调查研究:通过被动性描述收集原始资料进行问卷、测量、体检、查资料实验室干预:非人群干预②实验研究(干预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主动干预现场研究:人群研究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共同点:都进行了干预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分为:①宏观研究:人群(预防医学中常用)②微观研究:非人群4、预防医学是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对象,以预防为核心思想,通过多学科多方位研究各类环境与健康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和控制不利环境因素,以达到保证健康,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5、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6、三级预防是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策略三级预防:在疾病的病前(易感期)、病中(潜伏期)、病后(发展期和转归期)各阶段采取相应的医学措施划分依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如何选择三级预防:①病因是否明确;②疾病的严重性是否可逆环境与健康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环绕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构成的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的客观物质与非客观条件。
自然环境:指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客观存在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像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此生环境: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中,使天然形成的环环境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如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社会环境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者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3、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4、人群健康反应谱(冰山现象):外环境发生改变时人群的反应图谱冰山现象中重要的两类人群1)高危人群(敏感人群):部分敏感的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人群2)高暴露人群5、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物质的统一性,相互作用的双向性,二重性)1)人与环境的物质统一性:地球环境的变迁与生命;人与环境最本质的联系是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转移;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2)对健康影响的二重性:有利有害,取决于浓度或量3)相互作用的双向性:改造环境;反作用于人人类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正常调节,代偿状态,失代偿状态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其突出的标志是许多人因此出现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特点:➀不仅限于物质因素②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➂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➃对人的健康导致直接和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2、影响环境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因素(影响环境对健康效应的因素):(1)环境的性质(2)作用条件、时间、途径、分布、生物转化、排泄、剂量。
分布具有选择性和不均匀性;生物转化具有生物解毒和生物活化的二重性;剂量是决定毒性的最重要因素,有两种关系:a剂量-效应关系:一定的剂量引起一定程度的效应这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剂量-反应关系(S型、U型曲线):某种效应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或反应率表示此规律S型曲线:致病毒物最高溶血浓度的理论基础U型曲线:人体需要的营养素适宜范围的理论基础(3)个体(4)联合作用:(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因素同时或短时间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相加、协同、拮抗3、环境因素在体内的处置过程概念: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生物富集作用不是处置过程环境化学物的吸收:经各种途径透过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4、污染物的分类一级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性污染物进入环境中,其理化性质不变二级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变化,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结果,产生了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5、污染物:生产性污染;生活型污染;其他污染(噪声、汽车尾气......)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含有较多的N和P,水中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使水缺氧。
汽车尾气成分:悬浮颗粒、CO、CO2、碳氢化合物、SO2、氮氧化合物、Pb、苯并(a)芘6、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作用的表现形式:①急性作用:指环境中大量或毒性较大的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在短时间内使机体出现中毒症状或死亡或疾病的暴发(传染病)如伦敦、洛杉矶烟雾事件;环境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污染物,如水污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1988年中国上海生吃毛蚶引起30万人甲肝;03年SARA;09年H1N1②慢性作用:是指环境中有害物质低浓度长期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特点:最常见、最隐蔽、最易被忽视③远期危害作用:“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致癌作用是指环境中有害物质引起人类或动物发生恶性肿瘤的作用。
环境因素占80%,其中化学占80%,目前至少1000多种化学性环境污染物对动物致癌对人类肯定致癌的有88种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或因素:化学(80%)、物理、生物对人类致癌证据充分的理由:a动物实验研究阳性;b临床观察;c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④间接作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7、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归: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在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分布或迁移、生物转化、生物富集和自净作用的全过程。
环境自净:少量污染物进入环境,可经过各种自然过程而消除或减少,而使环境复原。
该过程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转化: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只有一重性,使毒害加强)工厂烟囱:SO2+H2O--;汽车尾气NO2--醛类、臭氧8、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2)、复杂性(4576)、多样性(3)、长期性(18)①低剂量、弱效应;②地区人群广泛;③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与多变性;④作用背景复杂、有联合作用;⑤一次污染与二次污染、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➅主要因素难于确定;➆多途径、多因素;➇长期作用等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急性危害:烟雾事件,生产事故(2)慢性及远期危害: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变态反应、免疫功能的影响、致癌作用(3)间接危害: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产生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形成酸雨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1、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0)、可吸入颗粒物(IP,PM10)和细颗粒物(PM2.5) 细颗粒物为可入肺颗粒物,主要来源汽车尾气、烟(铅烟、煤烟.... 直径越小危害越大;危害与直径大小和化学成分有关1、SO2:SO2是一种有刺激性的气体,易溶于水(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属于中等毒性物质,是慢阻肺的主要病因。
当吸入二氧化硫和烟尘时易产生联合作用;同时被认为是一种变应原,能引起支气管哮喘;可增强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2、氮氧化物:主要指NO2和NO,主要作用于呼吸道深部,对肺泡产生刺激,引起肺水肿3、光化学烟雾4、持久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素)5、多环芳族化合物(PAH):苯并(a)芘是其中认识最早、致癌性最强的化学致癌物。
在环境监测中,以苯并(a)芘作为代表监测PAH6、亚硝基化合物:强致癌物7、霉菌毒素8、⑴⑴毒素大气卫生标准2012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特点:①只有两级标准,增加了PM2.5指标②降低了对PM10、NO2、臭氧、苯并(a)芘、铅具体内容:一级标准: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等地区执行一级标准;其余执行二级标准大气污染的防护:最有效措施---严格执行大气卫生标准室内环境与健康一、室内空气污染来源1、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2、来源与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外来源有:⑴室外空气污染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工厂毒物及邻居家的煤烟通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⑵房基地氡----通风⑶人为带入室内的污染物,如干洗后带回家的衣服,可释放出四氯乙烯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将工作服带回家中,可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室内等⑷邻居室内来源有:(1)各种燃料燃烧、烹调油烟产生的CO、NO2、SO2、可吸入颗粒、多环芳烃(苯并(a)芘)危害:1、影响肺活量;2、使血浆中的脂质、过氧化物增高,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免疫球蛋白减少,抵抗力下降;3、和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肺癌症对策:1、通风;2、少煎少炒(2)烟草烟雾危害:1、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高血压、冠心病);2、导致肺癌的首位因素;3、引起猝死;4、视力衰退,表现为缺血性视力病变,视野缺损;5、对女性的危害更严重,月经紊乱,受孕困难,宫外孕;6、加大以外损伤;7、增加儿童未来吸烟的可能性;8、带来社会问题(经济、火灾);9、另人生厌(3)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和家用化学品释放的氡及其子体,甲醛、苯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4)家用电器和某些办公用具导致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污染(5)通过人体呼出气、汗液、大小便等排出的CO2、氨类化合物、硫化氢等内源性污染物;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喷出的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链球菌等生物污染物、室内淋浴、加湿空气产生的卤化烃等化学污染物或致病菌(6)室内用具产生的生物性污染,如在床褥、地毯中滋生的尘螨等(7)空调:微生物繁衍;军团菌3、电磁辐射的五大影响:1)、电磁辐射是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的主要原因2)、对人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造成伤害3)、是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4)、直接影响儿童的发育、骨髓发育、导致视力下降、视网膜脱落、肝脏造血功能下降5)、使女性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4、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1)、不良建筑综合征;2)建筑相关疾病;3)化学物质过敏症5、室内空气卫生要求:①严格执行标准;②合理规划;③合理的住宅,平面配置:房屋内应有不同功能分区,足够的室内容积;④选择合格产品:室内建筑和装修材料,燃料和燃具,以及室内用品不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也不应释放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物质;⑤通风换气:特别是室内装修完成后,应充分通风换气,应尽量采用自然通风,使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卫生标准;➅改善炉灶和采暖设备;➆控制吸烟饮用水与健康一、水的卫生学意义:供人体生理需要、保证个人卫生,食品加工、改善居民生活卫生条件等二、饮用水与疾病(介水病---由于饮用水不良而引起的所有疾病)1、介水传染病(最常见)---是指通过饮用水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体而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病毒、原虫原因: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或处理后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重新被病原体污染介水疾病:饮用水的化学物质、放射性元素和微生物学性状不良时,可引起各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