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生物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2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优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观看录像和图。
2.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3.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教师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准备上课多媒体课件。
2.准备视频及生态系统的照片。
教师播放:1、泥石流新闻视频。
2、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新闻评论《舟曲泥石流13年前已被预料到》。
学生观看新闻视频及阅读专家评论,分析思考。
(通过国内新闻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师:你认为引发舟曲泥石流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师:看来,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教师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首先,教师们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局部生态系统退化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积极投入本课的学习。
)师:下面,教师们就走进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去感受其中生机勃勃的景象。
播放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照片(通过优美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受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体会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
)师:观察草原生态系统,并说出这个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学生思考回答生: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部分(无机环境)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学生在观察,思索,归纳中,生成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师: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及新授内容,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以及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倍养。
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三、教学难点
1.生产者的理解。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限。
四、课时安排:2
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光、空气、水等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和能量随食物链随流动
原则:1起点为生产者
2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分解者无关
3能量流向为箭头方向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学会看图分析食物链;2.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3.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4.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食物链三、教学流程导入:复习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明确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2.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二)自主感知阅读课本21-24页,标记并思考以下相关内容:1.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2.?它们是否包括非生物部分、分解者?3.食物链如何书写?(起始环节、箭头指向)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间:5分钟(三)合作探究1.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怎样的?(①始于生产者,终于最高级消费者;②箭头由被吃指向吃;③食物链不包含分解者,也不包含非生物部分)➢练习:画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食物链。
➢强调:回顾上图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随着动物的摄食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
所以,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而流动的。
(作为下个知识点的过渡)➢生物富集: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不易排出,容易积累在生物体内。
强调:在生态系统中,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危害人类自身。
(可介绍日本水俣病)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四)成果交流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________。
2.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着________不断积累,越积越多。
4.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_和___________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这种调节能力________。
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人教版七上)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夏怀莲一、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本章和本单元的标题都提到了生物圈,可见教材非常突出“生物圈”这个概念,想强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的意图十分明显。
本章的前面一节已经作了充分的铺垫和准备,介绍了生物圈的概念,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对前知识的总结又是一个新概念的形成和升华,向学生揭示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具体组成,认识生物和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系,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探究活动的开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1.教学目标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并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说出生态系统的定义。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对不同生态瓶的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交流、实践、表达能力。
(2)初步具有搜集和分析图文资料等信息的能力。
尝试通过分析资料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捕食蛇、有毒物质积累等教学内容,学生初步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问题对话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己找出答案,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通过资料图片的分析、探究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珍爱生命的情感,更加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3)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和地方特色的视频和图片等教学资料,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教学重点】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理解。
【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进行直观教学。
2、创设问题情景,一步步引导,启发。
3.小组讨论。
4、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回忆一下:1、什么是生物?2、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本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学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回忆,倾听,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复习导入使学生形成知识的连贯性,明确学习目标,积极投入本课的学习。
生态系统的概念想一想,议一议:1.影响牧草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2.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网的草却长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可见,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我们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问题:生态系统的大小有限定吗?教师出示图片: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以及一个生态瓶等,都是生态系统。
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过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是它们的组成成分相同。
那么,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观察、思考、回答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蝗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环境完成导学案上第一题生态系统概念填空。
观看图片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提供生态系统图片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表演及形象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认同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员,只有保护生物圈才能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①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的特点。
②难点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传递的特点,食物网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思路①展示各个生态系统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内容产生好奇。
②引导学生观察生态系统图片,让学生自己探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思考。
③提出相关概念,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出食物链。
④抛出疑问,让学生思考食物链中某种动物的数量为什么不会一直增多或减少,引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概念,加深学生印象。
四、教学过程1、知识导入①PPT展示复习检测题目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回忆上节课知识,明确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以及,帮助学生回想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展示“小麦田示意图“让学生思考影响小麦田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与生物因素都有哪些。
做到温故而知新。
②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后,由PPT展示各种美丽的生态系统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思考“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重要部分组成?什么叫做生态系统”。
引入本节课内容③向学生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以及目录,让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内容。
2、新课讲授①生态系统的概念再次展示生态系统图片,由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池塘,一条河流,一座城镇,都可以看成生态系统。
提问:究竟什么是生态系统而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强调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环境共同组成缺一不可。
学生了解清楚生态系统的概念后,PPT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判断是否为生态系统巩固学生知识。
②生态系统的组成多媒体分别展示两个生态系统向学生提问:此生态系统由什么组成?并让学生比较两个生态系统的相同之处,从而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成分。
课题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主备人备课时间周星期2课时备课组长签名教研组长签名教学内容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个性化备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尝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性,认识到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调查了校园中的生物种类。
上课前,我们选几个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的调查结果。
同学们请注意:后面上台发言的同学不要重复前面说过的内容。
其他同学学会认真听:(根据同学们的答案写副板书)教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小呀!同学们在调查这些生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呢?如果他们生活的环境变化了,会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有没有同学能举出例子来说明?教师说明:池塘中的水干枯,鱼将死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物能不能离开环境?生物与环境有怎么样的关系呢?结论: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师:这个整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态系统。
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试着自己给生态系统下一个定义?(板书:第四节生态系统)二、揭示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三、自学自测:请阅读教材第19—21页,在阅读过程中将重要的知识点用笔做上标记。
并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是怎样组成的?(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第20页课本插图,并讨论其中的讨论题: 1、(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树桩最终会消失吗?(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真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2、黑板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请学生补充完整。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学习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学习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一、情景引入:我们见过的水库、树林、农田中既有生物也有非生物,在生物学上称作什么?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1、自学教材P19,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认真分析P20的“资料分析”。
(1)什么是生态系统?(2)树、昆虫、啄木鸟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树桩会最终消失吗?苹果为什么会腐烂?(4)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真菌细菌各是什么角色?(5)分析图I—16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3、归纳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4、拓展反思(1)一片森林中所有的生物能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2)你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们是生产者吗?(3)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但组成上有共同的地方吗?学习任务二: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1、认真阅读教材P21-23,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理解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2、自学教材P22观察与思考,将插图中的生物用箭头连接起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然后思考教材中的讨论题。
3、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
4、自主学习P23资料分析,思考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5、小组讨论、交流“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6、拓展反思:我们人类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学习任务三: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1、自学教材P23—24的内容,理解生态系统是相对稳定的,并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阅读教材P24技能训练,结合插图,尝试提出问题。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2、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3、描述生态系统中非生物部分与生物部分之间,生物部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4、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揭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复杂性。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教学难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法:阅读讨论课时:1课时教具:一个水族箱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测: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2、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生物的生活方式、形态结构可以适应环境,也可以影响环境。
二、导入:当你置身于一片森林中时,你会看到什么呢?森林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三、讲授新课:出示问题:1、生态系统定义?2、构成生态系统的因素有哪些?一、生态系统1、我们把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构成生态系统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部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师提问:1、分析一下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和非生物具体有哪些?2、绿色植物与动物在生理功能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回答: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并贮存能量和放出氧气,供生命活动需要。
)因此,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生产者的角色提问:动物能不能像植物那样在体内合成有机物呢?(回答:不能!人和动物只能吃植物制造的有机物。
)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扮演的是消费者的角色知识明确:动植物的寿命是有限的,必然会死亡,留下尸体,植物还会有枯枝落叶掉在地上。
这些尸体就像城市里的垃圾一样,如果没有清洁工每天清扫处理,就会堆积如山,日子久了垃圾山越来越大,就会使我们人类没有活动的场所。
同理,动植物的尸体也有“清洁工”来帮助处理,那就是细菌和真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课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学科:生物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提升和总结,而后面的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
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这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初中生物50个重要概念之一。
她是生态系统部分的重点内容,后面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的考点;而且所学内容比较宏观,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生态系统”这个名词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听说,但是学生对这一重要的盖内内涵却知之甚少。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和影响环境”,这些结论有助于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概念。
初一学生具备初步的分析、归纳能力,给出足够的材料,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1、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2、学会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3、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4、认同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2、食物链和食物网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情景导入组织学生阅读讨论“想一想,议一议”并提问1、用网罩起来的牧草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牧草却生长良好。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事例又说明了什么?思考并作答通过实例的分析来理解生态系统的内涵。
环节二:讲授新课什么是生态系统根据刚刚引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列举身边的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条小河等等…准确理解生态系统这个概念,并且能够准确的判断符合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系统的定义。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材分析
俗话说:成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心。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要想在课堂上与学生能达成共同求知的目的,那么对所要教授的内容必须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游刃有余。
新教材编写内容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把“生物和生物圈”编排在第一单元,说明在教材中位置非常重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学情分析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在学生所有的学科知识的教学中生物学教育是与生命最直接的碰撞。
喜欢小动物喜欢昆虫喜欢花花草草这既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每个孩子对生物学知识最蒙昧的感知。
初二学生第一年接触生物知识的系统教学,通过各种渠道对生态系统知识有一些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知.理解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意义,使他们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得到升华。
明确自己做为生物圈一员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
资源整合
1.多媒体与课程资源整合.
2.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构建新知的整合
3.社会生活热点与学科知识的整合
设计思路
生态系统是教学中涉及知识比较多,与社会生活热点问题联系密切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
谋求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事情。
也成为初中生常常探讨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好奇心强,接触社会信息量大,渴望参与社会生活,而课堂教学又是他们获取知道的主渠道。
因此在有限时间内用什么样的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地开发学生两耳之间的空间,就成了老师们主要任务。
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方式的选择,问题意识的培养,互动游戏,
焦点问题的分析,使学生生态系统知识有整体认识,达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目的。
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课内容。
当前社会普通关注的环境问题是学生应当理解和认同的知识层次。
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学习学生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
教学目标确立应是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
能用其的所学的知识看待,解释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未来社会需要不仅是能生存的人,更需要有能力的人。
使学生初步参与社会的责任感及意识。
因此确定这节课的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认同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力目标: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
用理论联系实际又反作用于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鼓励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珍爱生命,理解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意义。
提高环保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参与社会的责任感及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及食物网。
教学难点:食物链及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策略:“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同样在生物教学中教学材料也俯拾皆是。
因此在学习生态系统组成知识时没有按照教材编写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学,而是以大草原为整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学生分析观察重新建构知识。
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学习生动直观。
易用接受。
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先创设情。
再通过对四条食物链的分析讨论分析,探究食物链组成特点。
互动游戏“我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使学生对多条食物链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食物网有直观的认识。
通过对食物网中青蛙数量的减少,引起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的讨论,学生水到渠成地总结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同时又提高了
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
1.在创设情境的前提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生物学科的特点,采用层层设疑。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互助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面向全体学生。
学法指导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而在于学生怎么样学。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学生合作,探究,互动。
教材处理
1.本节课的整体线索是草原
2.通过欣赏,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组成.
3.草原间动物捕食关系再现,归纳食物链特点.4.草原中青蛙数量减少(由教材中蛇的数量减小改变成青蛙,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食物网中其它生物数量发生变化, 总结出食物网在维持生态平衡中作用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局限性,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意识到人的活动对生物及生物圈的影响,升华情感教育.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创设情境惯穿全部教学流程。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
充分地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作为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生活中的热点引入课堂,体现生物教学STS思想。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无论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方式的选择,活动的设置,都尊重学生的特点。
在宽松和谐氛围合作探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互助合作,得到情感的升华。
体现新课程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
缺点:初二的学生虽然有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在考虑问题时也会出现不全面
现象,教师以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问题的表面探究其本质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多年的教学工作深切体会到: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只有在课低下头去,融入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那么课学教学将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演变成一条条涓涓的细流一直流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对于众多辛勤工作在生物教学岗位的教师来说,我也只是一只渴望成蝶的毛毛虫,汲汲营营为自己做了一个蛹,在蛹里孤独地是期待着成蝶的那日。
我相信没有完美的教学但是有可以点评
本节课充分利用生物教学资源创设整体教学情境,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课改理念,架设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方式的选择,问题意识的培养,互动游戏,焦点问题的分析,都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学生生态系统知识有整体认识,逐步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的转变,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他们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舞台。
达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