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用药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211.35 KB
- 文档页数:4
摘要儿童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肝肾功能、胃肠道功能、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与成人差异更为显著,因此加强儿童合理用药,意义深远,本文从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使用剂量、杜绝滥用抗生素以及药物的特殊的贮存进行分析,加强药学服务,指导儿童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由于儿童药物繁多,药物的用量、用法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均能造成不良反应,而且小儿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各脏器功能尚未发育发育健全,因此小儿用药必须从结合小儿的病理、生理等特点出发,选择正确的给药方法,严格控制用量,杜绝抗生素的滥用,严格掌握适应症,正确掌握药物的保持方法,确保药物的疗效,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儿童合理用药健康成长目录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儿童生理特点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 (1)二.儿童用药不安全的两大原因 (1)三.儿童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2)1.基本原则 (2)2.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注意事项 (3)四.正确分析药物的毒副作用 (4)五.儿童合理用药目的 (3)六.儿童合理用药原则 (6)七.结束语 (5)八.参考文献 (8)引言儿童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肝肾功能、胃肠道功能、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发育都未健全,其药动学和药效学与成人差异更为显著,因此加强儿童合理用药,意义深远,本文从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的使用剂量、杜绝滥用抗生素以及药物的特殊的贮存进行分析,加强药学服务,指导儿童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儿童生理特点与药品不良反应的关系儿童生长发育迅速,药品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易发生不良反应。
1.新生儿皮肤、黏膜相对面积较大,且黏膜娇嫩角质薄,有些外用药可透过皮肤吸收引起全身性损害。
2.新生儿、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药物易于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文献研究收稿日期;修回日期作者简介朱志华(5),男,在读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
杨鹤龄《儿科经验述要》临证用药初探朱志华(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指 导 容福庆摘要:杨鹤龄晚年著书《儿科经验述要》,为岭南儿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临证用药颇具特色,不但善于根据经络学术循经用药,对外治法、诸花、地方草药的运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在辨证中常用隔一隔二治法。
关键词:用药经验;《儿科经验述要》;杨鹤龄中图分类号:R 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97(2008)06-0053-02 杨鹤龄(1875—1954),广东大埔人,出身医学世家,儒而通医,于医学素有心得。
杨鹤龄自幼随父研读医书,年仅17岁就考取前清医官。
曾在广州东山育婴堂任职,后开设“杨吉祥堂”,专功幼科,日诊二三百人,活婴幼无数,名声显赫羊城。
晚年著书《儿科经验述要》,为岭南儿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
现将其临证用药特点概括如下。
1分经用药杨鹤龄提出:“以寒治热,人所共知也,然肝经之热与肺经之热不同,苟执治肺之寒品,以治肝经之热症,难期收效,概可想见,故看症需分经,用药尤需分经,尚能判定确是某经之病,即用某经之药,收益自宏,得心应手,全在此处。
”[1]“如心经热病,投以清热之品,已对症,尚用药杂乱,投入与病毫无相关之品,引入他经,则清心热之力薄,是则非必要之品,即属无害,亦足以减低药效。
安可谓是药与病无损,即可随手写下矣。
”[1]正如《医论三十篇》所云:“病有经络,药亦有经络,某药专入某经,或兼入某经,果识之真而用之当,自尔百发百中;尚辨之不明,焉能凿柄相投?”《冷庐医话》也有相关误用经药而致轻病致重的实例。
由此可见杨氏对分经用药的重视。
杨鹤龄的分经用药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脏腑用药,即根据脏腑经络病变所表现的症候而采用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如心经热则选用清心火一类的药物;肝经热盛则选用清肝热的药物等等;二是对引经药的运用,“盖入经不同,其作用也大不相同”。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根据儿童生理特点、药物代谢、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效果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使用和监测儿童药物的过程。
合理用药对于儿童的健康和发育至关重要,只有正确使用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目的,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发生。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与成人截然不同的身体特征和药物代谢情况。
在儿童用药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考虑儿童机体的生理特点。
儿童的器官和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的代谢功能和排泄功能相对较弱。
对于儿童的用药应该量身定制,根据儿童体重、年龄和疾病程度等因素适当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法。
还需要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的群体,比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儿童,因为他们的药物代谢和耐受能力可能存在差异。
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于外界的刺激相对较弱,因此他们对药物的反应也比成人更加敏感。
合理使用药物需要考虑到药物的适应症、副作用、相互作用等因素。
一些成人常用的药物在儿童中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或者效果不佳,因此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需要进行药物监测和评估。
儿童用药后的药物浓度和效果的监测对于调整用药剂量和疗效评估至关重要。
一些药物在儿童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药物监测,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儿科用药高手见解
儿科用药高手的见解如下:
1.注意防止伤伐胃气:小儿脾胃功能较弱,若滥用滋补或过用苦寒药物,常易引起腻滞
不化、胃纳呆滞、生成疳证,或生伐胃气,引起脾胃虚寒,每致发生泄泻。
2.熟谙药性:针对小儿吃汤药比较困难,熬的时候先用开水泡,但是要密封,使药味不
会丢失,冷过以后,放在火上熬一次,药就可以了,这样煎一次作两次用,药水的量减了一半。
3.寓防于治:王氏保赤丸是王绵之家传秘方,该药选料精,做功精,丸细小如芥子,可
以放在母亲乳头上、奶嘴上直接喂饲患儿,解决了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喂药困难,为治疗小儿常见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良药。
1。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儿科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其目的在于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儿科患者的生理特征和药代动力学与成人病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选择用药、剂量调整和用药监测等方面需要特别考虑。
首先,对于儿科患者,选择用药需要注意药物的安全性。
儿童的代谢能力和药物清除功能均较成人低,因此儿童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间隔时间,以免出现过量或药物积累现象。
此外,一些药物在儿童群体中的药理特点可能与成人不同,例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在婴儿期的药代动力学与其他年龄段不同,因此在选择用药时需要考虑到儿童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生长发育情况等因素。
其次,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诊断结果进行合理用药。
每一位儿科患者都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和疾病表现,因此在选择药物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用药史等因素,合理选择用药并进行药物治疗。
临床合理用药还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和风险。
最后,临床合理用药还需要注重用药监测和病情观察。
儿童患者往往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病情和药物反应情况,因此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监测,以及对药物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评估。
必要时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用药方案,确保药物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儿科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儿童患者的生理特点、临床表现和药物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用药和用药监测。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的学习和研究,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和管理能力,为儿童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服务。
浅谈儿科合理用药【关键词】儿科;合理用药儿童患者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脏器功能以及酶系统、免疫中枢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速度与成人不尽同,较成人产生不良反应增多[1]。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患者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2]。
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合理应用药物而导致耳毒性药物致聋以及其他不良反应[3]。
如何指导患儿正确使用药物,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每一名医务人员应该思索的问题。
本文就本人儿童用药经验结合国内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初步探讨如下。
1 儿童药物体内过程特点1.1 药物的吸收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
新生儿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律。
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不完善,肌肉给药则吸收不完全。
经皮肤给药时,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比表面积大,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
1.2 药物的分布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等。
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
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
此外,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均能通过,可以使之毒性增高。
1.3 药物的代谢肝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生后8周,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正常成人水平,对于靠微粒体代谢酶系统灭活的药物敏感。
另外,新生儿若大量给予氯霉素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导致灰婴综合征。
1.4 药物的排泄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而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变化。
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肾血流量低,新生儿只有成人的20%~40%,出生后2年大致接近成人值;肾小管分泌酸能力低,尿液pH值高,影响碱性药物排泄。
因此可能导致肾排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消除减慢,易致蓄积中毒。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充分了解患儿病情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合理选用药物,用药适当,用量合理,用法正确,用药安全,并在用药过程中及时监测和调整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的一种药物应用原则。
儿科临床用药在治疗儿童疾病的还应兼顾患儿生长发育的特点,避免药物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环节。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应该注重选择合适的药物。
由于儿童的生理和代谢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选择药物时需特别慎重,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当选用不同的药物。
由于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不完善,所以在选择药物时,还需要考虑到患儿的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对患儿体系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药物。
对于儿童来说,口服制剂的选择更为重要,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药物的味道和口感会直接影响患儿的依从性,所以在选择药物的剂型时,应当考虑到患儿对药物的接受程度,尽量选择好口感的剂型,减少孩子的拒绝情绪,提高依从性。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注意用药适当,用量合理。
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需要我们在用药中特别注意用量,尤其是注射剂,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进行准确计算,避免药物过量导致不良反应。
儿童的体表积和血容量均较小,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与成人有明显差异,需要特别注意用药剂量的计算,根据患儿体重及年龄等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调整,以确保用药剂量的准确和科学性。
儿童的药物敏感性和药代动力学特点需要我们在用药中诸多注意,尤其要注意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用药调整,确保用药剂量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注意用法正确。
儿童患者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用药中需要注意用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在用药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个性化的用法指导,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家庭环境进行用法的科学指导,以确保用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儿童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用法的问题,如药物的剂量计算不准确、用法指导不清晰等等,所以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用法的指导,确保用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治疗儿童疾病过程中,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生理特点和疾病类型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用药物,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合理用药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环节,也是每位临床医生应该重视的问题。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差异,儿童的代谢速度较快,排泄功能较强,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常常存在差异,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不同年龄的儿童,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同,遵循适龄用药原则,根据年龄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是确保用药合理的基础。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根据疾病类型特点选用药物。
儿童的疾病种类繁多,有些疾病是成人所罕见的,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特点。
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需要考虑到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因此在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上需要特别慎重。
又如,儿童呼吸道疾病常见且病情变化迅速,对支气管扩张剂和抗炎药物的需求也与成人有所不同,需根据疾病类型的特点进行选药。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确保治疗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今,越来越多的儿童药物进入市场,但随之而来的安全性问题也值得高度关注,医生需要了解药物的禁忌症、剂量、不良反应等信息,避免因用药不当而引发不良后果。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充分关注患儿的个体差异。
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各不相同,体重、肝肾功能等生理指标也存在差异,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用药水平,确保每一位患儿能够尽快康复,远离不良反应的困扰。
希望通过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让儿童药物治疗更加科学、安全、有效,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儿科临床实践中,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疾病特点、药理学特点和临床用药经验,科学合理地选择药物、掌握用药原则和方法,以达到安全、有效、经济、便利的目的。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环节,也是儿科医生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药物的选择、用药原则和方法等方面,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一、儿科用药特点儿童与成人相比,生理功能不完善,代谢机制和器官发育尚不成熟,因此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均存在着差异。
一般来说,儿童对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比成人低,对于特定药物代谢酶系统的活性比成人低,所以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比成人长,药物在组织器官内的浓度高,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更为敏感。
儿童的生理情况和疾病特点也和成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必须全面考虑儿科用药的特点。
二、药物选择原则1. 安全性原则:在选择药物时,必须优先考虑药物的安全性,避免对儿童产生不良反应。
对于儿童来说,生理机能不成熟、对药物代谢能力差,可能出现药物代谢速度慢、半衰期延长、毒性药物蓄积等问题。
在选择药物时,应当尽量避免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的药物。
2. 有效性原则: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药物的疗效。
儿科患者年龄小、生理机能不完善,对于某些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存在差异,对于一些药物的疗效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在选择药物时,必须全面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合理选用能够对儿童发挥良好疗效的药物。
3. 方便性原则: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药物的制剂形式、服用方式等对儿童的适应性。
对于儿童来说,可以选择药物口服溶剂、颗粒剂或儿童专用的药片、糖浆剂等形式,便于儿童的使用和适应。
4. 经济性原则:在选择药物时,必须充分考虑药物的价格和儿童家庭的经济实力。
在保证药物疗效的前提下,应当尽量选择价格合理的药物,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用药原则和方法1. 根据患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用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儿科医生必须全面考虑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地选药。
儿科合理用药的分析探讨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儿科合理用药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15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患者采取合理用药措施。
同时,在相同的时间段选取选取113例儿科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采取医院常规儿科用药措施。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各种不良反应(包括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皮疹、其他不良反应等)发生概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儿科合理用药能够有效减少儿童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从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值得推广。
【关键词】儿科;合理用药;分析探讨由于儿科患者的特殊性,他们对于药物的耐受和代谢能力普遍较差,本身抵抗力也不高。
在治疗儿科患者时,如果滥用药物,很可能导致儿童对药物产生强烈的不良反应,甚至威胁儿童的健康[1]。
因此,儿科合理用药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医院比较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儿科合理用药进行探究分析,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15例儿科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中,包含67例男患者和48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3天到1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2.3)岁。
患者住院时间在7天到31天之间,平均住院天数为(13.2±4.5)天。
在相同的时间段选取选取113例儿科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中,包含61例男患者和52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2.5天到1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2.7)岁。
患者住院时间在6天到32天之间,平均住院天数为(13.1±4.2)天。
两组患者临床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用药措施。
研究组患者采用合理用药措施,首先医院制定出严格的用药安全管理措施,要求每一位医生必须严格按照用药安全管理进行用药。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研究目的探讨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
方法通过分析各个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征及系统功能,指出儿童临床用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正确指导。
结果只有了解患儿的生理特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具体病情,为患儿选择合适药物,临床上合理用药,才能确保儿童用药安全,为儿童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结论对于每一个临床医生来说,在治療儿童疾病过程中,要先了解患儿的病理、生理及心理活动情况,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才能保证儿科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
标签:儿科;临床用药;合理;有效通常将0~14岁年龄统称为儿童。
儿科药品就是药物品规相同,在儿科疾病中使用的药物。
儿科合理用药就是针对儿童的实际病情、生理特征及药理学理论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由于儿童的解剖、生理、生化功能及内分泌系统有别于成年人,因此,儿童对药物的反应性、耐受性都不尽相同。
因此,对儿童安全、合理用药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借鉴一些临床经验,可提高儿科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1 儿童生理特征分析儿童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机能发育尚不成熟,在解剖、生理、功能等各方面都不用于成年人,因此对药物的反应性及耐受性都不一样,在疾病损伤时,儿童具有比较强的恢复能力,只要度过危重期,儿童恢复效果比较理想,再对其合适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身体的尽快恢复;另外,儿童个体差异大,在患儿用药过程中,个体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临床效果,因此,在治疗儿童疾病时,应了解患儿的身体情况及生理特征,正确、合理用药。
2 儿童用药特点分析儿童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非常旺盛,药物通过体内吸收、代谢及排泄比成年人快得多,因此,对于影响到酸碱平衡或者水盐代谢的药物,儿童特别敏感,给予利尿药后,容易发生低钾血症或者低钠血症,而水、电解质的变化又会给药品的吸收及代谢带来影响;由于儿童各个系统功能尚不完善,若临床用药不合理常会导致药物中毒及不良反应;儿童身体机能发育还不成熟,抵抗力低,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而这些疾病又会影响到机体对药物的耐受力;对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要注意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以及预防各种中毒及意外情况的发生;对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功能不够完善的新生儿,对肝内生物转化与经肾脏排泄的药物特别敏感,因此,在儿童疾病治疗选用药物时,临床医师应该掌握药物的各方面情况,如对儿童胃肠道有刺激性,或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害性的,应慎重用药[1]。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根据患儿的病情、生理发育特点和药物特性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种类、用药途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治疗效果最佳、药物不良反应最小的治疗原则。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维护儿童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保障。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根据患儿的生理发育特点进行选药和调整用药方案。
儿童是由新生儿到成人的过渡性群体,他们的生理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等方面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儿科医生在用药时,需要调整用药的剂量、频次和用药途径等,使药物能够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同时又能减少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重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儿童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的敏感度较高。
在儿科用药中,必须强调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结合患儿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儿科临床工作中,患儿的病情往往比较复杂多样,不同病种的治疗也各有特点。
在用药时,必须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个体化用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注重家长和患儿的用药指导和监测。
在儿科用药中,家长应起到重要作用,他们需要根据医生的嘱咐,合理给予患儿药物,并对患儿的用药过程进行监测和记录。
儿科医生也需要对患儿的用药过程进行跟踪监测,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强调多学科合作。
儿科用药过程中,需要与其他相关专业进行密切配合,包括药师、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学、感染科、皮肤科、急诊科、呼吸科、心内科、消化内科、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骨科、儿科、小儿外科等,共同致力于最终使宝宝得到彻底的治疗。
每逊之神,肩负着用药观念和道德标准。
只有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才能保证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保障儿童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保障。
医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儿童生长和发育的规律以及儿童对药物代谢、药理学特征,保障儿童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儿科临床实践中,根据儿童生理、病理、药动学和药代动力学等特点,科学地选择药物、合理且安全地运用药物,以达到治疗儿童疾病的效果,并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风险。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的核心是以儿童的疾病特点为基础,结合儿科药物的适应证、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发育、代谢和药动学等差异。
儿童的生理发育未成熟,药物代谢能力低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消除速度较慢,容易引起剂量过高或滥用药物而导致不良反应。
在选择药物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身高和发育情况等确定适当的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
儿童的口服能力和吞咽困难,所以在给药时要考虑到儿童口服的可行性和药物的可溶性。
对于婴幼儿和新生儿,可考虑采用其他给药途径,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以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分布。
儿童的饮食作息规律不同于成人,需要灵活调整药物的给药时间,以确保药物的最佳疗效。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根据儿童的疾病特点和病原体的敏感性进行药物选择。
儿童与成人相比,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易感染病原体,且病原体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
在选择抗感染药物时,要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儿童的病情确定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还需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影响生长发育的激素类药物等,以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儿科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儿童疾病治疗效果的关键。
通过科学地选择药物、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滥用的风险,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也需要儿科医生具备扎实的儿科药物学基础知识,并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药物信息和儿科临床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临床决策能力和用药水平。
我院儿科门诊中草药处方用药探析[摘要]目的:根据我院儿童使用中药饮片的现状进行探究分析,以促进儿童合理使用中草药。
方法:对我院2019年1-12月共计387张儿童中药饮片处方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使用中药饮片的患儿以2-4岁为主,女孩多于男孩,清热药和止咳化痰平喘药使用频率最高,味数多在11-15味间,个别草药剂量过大。
结论:儿童使用中药饮片处方基本合理,仍需加强重视保证儿童安全用药。
[关键词]儿童;中药饮片;用药分析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以往诊疗儿童看西医儿科,而随着人们对中医传统文化的不断认识,中草药越来越受到青睐,近年来儿童看中医服用中药饮片的病例日益增多。
而儿童作为具有特殊生理特点的群体,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尚未成熟,用药应有别于成人[1]。
因此本文就对我院儿童使用中药饮片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探讨发现我院儿童使用饮片的特点以及问题,促进儿童安全合理的使用中药饮片。
1资料与方法筛选2019年1-12月儿童使用中药饮片处方,共计387张,将每张处方患儿的性别、年龄、饮片名称、剂量、味数、诊断等输入计算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相关中医药文献为判定根据,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2.1患儿性别及年龄分布387张处方中,男孩162例,占41.9%,女孩225例,占58.1%。
年龄上,0-2岁患儿19人,占4.9%,2-4岁133人,占34.4%,4-6岁104人,占26.9%,6-9岁50人,占12.9%,9岁以上患儿81人,占20.9%。
2.2每张处方应用中药的味数情况味数在1-10味共33张,占全处方的8.53%,11-15味共194张,占50.13%,16-25味153张,占39.53%,25味以上7张,占1.81%。
2.3不同功效中药在处方中的应用处方中共涉及饮片品种156种,依功效分类,前三类分别为清热药25种,止咳化痰平喘药23种和解表药19种。
探讨儿科的合理用药由于小儿的身体、心理不成熟及疾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对药物的代谢、吸收及有效性都有各种各样的影响,故合理用药对于小儿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标签:合理用药;儿科;新生儿在我国,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特别是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患儿用药的依从性、市场对儿科专用药物剂型的开发程度不够、不适当的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儿科用药复杂化的局面,出现了更多不合理用药,如经验性或臆断性用药太多,适应证过宽或失控,药物品种选择失当,用药方法不当等。
一、小儿的药物代谢特点1、吸收新生儿早期胃酸pH较成人低,口服给药时,某些弱酸性药物服用后血药浓度高于成人。
新生儿胃排空速率一般比成人慢,且受出生后月龄、哺乳方式、食物及某些疾病等因素影响。
另外,由于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体表面积大,当通过皮肤给药时,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1]。
2、分布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溶性药物在血浆中浓度高,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血浆中浓度较成人低,细胞内液浓度较高。
婴幼儿药物-蛋白结合能力比成人低,可导致血浆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可能引起毒性反应,尤其是新生儿,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一些游离型药物可自由通过,一方面有助于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另一方面也能导致某些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3、代谢新生儿肝药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特别是早产儿肝微粒体羟化酶功能差,易导致羟基代谢的药物消除减慢,在体内蓄积。
新生儿自然出血或颅内出血不宜长期使用VitK(一般不超过3d),否则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4、排泄小儿尤其是新生儿,肾脏发育不完善,可能导致肾排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消除减慢,易致蓄积中毒。
二、小儿各阶段的用药特点1、新生儿皮肤薄,局部用药吸收较多,勿引起中毒。
口服药物由于肠胃吸收的差别很大,应区分使用,应慎用磺胺药、氯霉素等药物。
2、婴儿吞咽能力差,口服应注意误入气管;止泻剂、吗啡、杜冷丁等药物易引起中毒,一般不应使用;但该期对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耐受性都较大,年龄愈大,剂量也相对偏大。
儿科门诊临床用药浅析摘要】目的探讨我院儿科门诊临床用药情况,促进用药的合理性。
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儿科门诊处方4500张,统计分析使用抗菌素、糖皮质激素、解热镇痛药、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处方,并对抗菌素使用情况进一步阐述。
结果糖皮质激素、解热镇痛药、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使用率控制得较低,抗菌素用率仍然较高,在抗菌素的统计情况中,抗菌素与抗病毒药合用所占比例较高,抗菌素间联合用药所占比例较低。
结论我院儿科门诊用药原则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临床医师与药师需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使儿科用药更加科学化。
【关键词】儿科门诊合理用药调查分析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理功能尚不完善,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较差,选择合适的药物、用药剂量等对于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随机抽取儿科门诊2009年1月~12月处方4500张,统计使用抗菌素、糖皮质激素、解热镇痛药、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处方数,并对抗菌素的使用情况进一步统计,一并进行分析。
2 结果2.1儿科常用药物使用情况 4500张处方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的235张(5.22%),使用解热镇痛药的388张(8.62%),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270张(6.00%),抗菌素的3030张(67.33%)。
2.2抗菌素使用情况 3030张抗菌素处方中,统计的各项使用情况见下表3 讨论3.1抗菌素的使用问题3.1.1无指征使用抗菌素抗菌素的使用率较高,对单纯性腹泻及一般感冒发热等非感染性疾病,采用抗菌素治疗,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和小儿腹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以病毒多见,占90%以上,小儿感染性腹泻62.8%~63.4%为轮状病毒和肠产毒性杆菌感染,二者使用抗生素既不能减轻症状也不能缩短疗程[1],反而易导致二重感染和增加耐药性。
3.1.2高起点用药少数医生热衷于新的、贵的药品,误以为同类药品中越新的效果越好,殊不知不同的药物其抗菌活性不一样,例如头孢菌素类药物分为四代,从第一代至第三代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逐渐降低,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逐渐增强,因此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金黄色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其疗效自然比不上第一代。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摘要】通过了解目前我国儿科临床用药的现状,介绍儿科临床用药的自身特点,阐明儿科用药的潜在风险及主要注意事项,促进我国儿科医师根据我国国情指导儿科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关键词】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随着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各种药品的规格、剂量、剂型等都在不断变化,各种各样的新药也不断面向市场,这给临床医师的用药提出了挑战。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或紊乱是人体发生各种疾病的基础。
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更加明显,一旦免疫功能出现紊乱或失调则更易患病。
在婴儿时期,由于细胞外液占据的比重较大,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能力较成人差,再加上婴儿时期患儿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所以儿科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故有张景岳之:宁治十男妇,莫治一小儿。
下面就儿科临床用药特点、潜在风险及主要注意事项做一阐述。
1 儿科临床药物应用的对象和内容儿科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适合于儿童的药物对其疾病实施干预治疗,他包括对胚胎、胎儿、新生儿、婴儿、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期儿童到青春期儿童疾病的药物干预。
我国习惯将0~14岁的患儿划归为儿科治疗对象。
儿科临床药物治疗的研究涉及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相互作用。
药效学与毒理学是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的两大表现形式。
药效学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导致其生理功能的兴奋或抑制,对病原体则通过干扰其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或直接杀灭病原体等。
但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减,同一种药物可对不同的组织或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功能的兴奋和抑制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药物疗效。
同一种药物对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作用不尽相同,可能对一个或及个特定的组织或器官有明显作用,但对其他组织或器官作用不明显,这既是药物的选择性。
药物对人体除了表现为治疗作用外,还可表现出与治疗作用无关或是对机体有害的其他作用,即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作用。
所以药物的应用具有两面性,使用不当将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人体对药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发布、代谢与排泄过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这与人体的生理机能有密切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