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历史二轮学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8
高考交汇点一: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和重大改革教学目标:1.认识古代政权的兴衰演变;2.了解古代盛世局面的形成原因、表现及概况;3.了解古代乱世的形成原因、表现及结果;4.系统归纳古代重要的改革,归纳和比较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成败原因,学会对改革的本质目的与实际成效进行综合评价,学法指导:正确分析历史人物与古代治乱兴衰的内在联系;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古代治乱兴衰的原因。
知识整合:一、治乱兴衰(封建盛世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1、盛世局面(1)历史沿革西汉:“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后,很注意吸取秦之教训,再加上汉初社会经济贫困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时能够以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实现了休养生息政策。
这一政策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东汉:光武中兴。
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惩治贪官酷吏,提倡节约,(约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全的局面,使一度衰落的汉王朝又兴盛起来,故称“光武中兴”。
唐太宗:贞观之治。
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之教训,正确认识君臣关系,善于招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以俭;政治上,采用隋唐三省六部制,知人善用,虚怀纳谏;文化教育上推行隋科举制,以儒为师,大兴学校;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对外关系上,实行较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从而使其在位时社会稳定,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武周之治。
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
得力于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朱元璋:洪武之治。
明初,由于经过长期战机,人口减少,田地荒芜。
为安定社会和增加收入,明太祖采取了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休养生息政策,使明初出现“洪武之治”的局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导学案(二轮复习)第3讲古代板块(二)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上)古代板块(三)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下)古代板块(四)14-19世纪初的世界【重难点探究】(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围绕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实施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文官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是本专题主要命题点。
其中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其核心内容。
注重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时期的表现方面命题,特别要注意考查角度的变化。
如对郡县制、三省六部制、宋代加强中央集权举措、明清强化君主专制措施等职能、权力及特点的命题考查。
(二)复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时,要抓一条主线、两个方面:一条主线是指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及阶段特征;两个方面是指一方面围绕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梳理中国古代中央官僚机构的演变历程及作用,另一方面围绕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梳理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影响和消极作用。
(3)重视对主干知识从不同命题角度的分析,联系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
如与民主政治建设、反腐倡廉、公务员制度等热点链接复习。
(三)古代中国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练习:1、 [2011〃江苏卷]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臵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2、“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特点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①秦:实行三公九卿制。
高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01中国古代政治史【二轮考点梳理】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以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2.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制、元朝的中央官制、明朝废除丞相及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3.西周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汉唐宋强化中央集权、元朝以来行省制和土司制度、明清改土归流)4.西周以来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5.秦朝以来的监察制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6.(选修)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7.(选修)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二轮知识归纳】考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与特点A.新人教版——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B.人民版——夏商周政治形式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历史阶段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
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商朝的政治特点: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商王朝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残酷性(人祭、人殉等)。
2012届杨集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二)-----秦汉一、考点展示: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汉代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汉代察举制3、汉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4、汉代儒学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5、汉代文学:汉赋二、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1、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王朝。
2、皇帝制度的创立(1).皇帝制度的建立:确立了"皇帝"制度。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2).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权。
3、秦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负责;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负责,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地位仅次于丞相4、地方制度:郡县制(1)、郡县制的建立: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BC221年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郡县制的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3)、郡县制的特点:①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郡县制建立的影响:①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取代政治的重要标志。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维护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④是中国古代史上重大政治变革,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
5、郡国并行制:(1)、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存(2)、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
第2讲 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考点一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法令出一⎩⎪⎪⎨⎪⎪⎧ 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 帝”制度。
特点⎩⎪⎨⎪⎧ ①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②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 的意志。
③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弊端:君主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国家 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2.君权和相权错误!思维发散 隋唐盛世的表现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
(必修1)经济上: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必修2)文化上: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绘画(吴道子等画家涌现)。
(必修3)二、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
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
3.科举制⎩⎪⎪⎨⎪⎪⎧ (1)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
(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 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 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 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 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重要提示] 从汉到元我国选官制度在主要标准方面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束缚了人才的选拔。
模块一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产生及维持的原因(1)理论基础: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2)经济根源: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4)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
2、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主张。
②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是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④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注意:秦始皇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历史影响)(3)巩固——西汉:①内容:实行刺史制度;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2012考纲解读】(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考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重点考查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突出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处设置的实质。
【专题讲解】1、分封制和宗法制不同点及相互关系分封制宗法制不同点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
②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
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皇权关系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实行王位世袭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
②以宗法制为核心。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学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试大纲]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考点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刺史、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探究思考:1、假设你是一位政治家,西周时期的诸侯王、秦汉时期的丞相、唐宋时期的宰相、元朝时期的丞相、明清时期的内阁大臣,你愿意做哪一个?为什么?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其发展趋势如何?3、试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比较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措施的。
知识梳理: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以拱卫王室的制度。
(2)概况:①前提与目的:以井田制和宗法制为基础,以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为目的。
②对象与内容:对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土地和人口及物资、武装。
③权利与义务:诸侯国可以拥有武装,征派赋役,在自己封疆内对下属再分封,但须承认周王权威,为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④作用:加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西周贵族集团等级秩序。
(3)特点:受封对象多样;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层层封授。
(4)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逐步崩溃、周王室势力的衰微、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进行,导致分封制瓦解。
2.西周的宗法制(1)概念:是周人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概况: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轮总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测试(附答案)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
它是在隋唐时期,随着门阀地主的衰落和中小地主的兴起而登上了历史舞台;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走上仕途创造条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并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重学风气的形成。
但其主观目的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控制知识分子的需要,不利于选拔有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日益僵化、腐朽,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
科举制在2011年的高考中,有江苏卷2、广东卷13、山东卷9、上海卷35、安徽卷36、四川卷37、新课标卷40等高考题都以科举制来命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2011•江苏卷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思路点拨】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科举制的作用、意义以及阅读、理解图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可用排除法,科举制是随着门阀地主的衰落和中小地主的兴起而出现的,它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
故A、B、C都应排除。
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发现,士族子弟仍然占71%的录取比例,说明了科举制并不完善,故选D。
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分封的诸侯在国内都有世袭的特权,互为表里,共同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学生在理解时极易混淆,弄清两者的不同之处,很有必要: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周王室对于新征服地区的统治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核心内容天子分封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权力,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内部关系在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大夫、士等级森严,是一种权力等级关系在宗法制下,嫡长子与庶子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
2012 届高考历史学业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 1 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第 1 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认识先秦期间的王朝变迁;(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知识梳理一、先秦的王朝变迁1、约公元前2070 年,(填人物)成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夏王朝。
2、约公元前1600 年,商汤成立上朝。
3、公元前1046 年,(填人物)灭商,成立西周。
二、分封制(内容、分封制的对象诸侯的权益、诸侯的义务、分封制的作用)1、分封制的内容:土地及人们分封给诸侯2、诸侯的主要成分:周王室成员、元勋和先朝旧贵族3、诸侯的权益:世袭统治权、领地内再分封4、诸侯的义务:按期朝贡、拱卫王室、供给军赋和力役5、分封制的作用:扩大了统治地区,开发了边远地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理;但以后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吞并弱国的局势,使周天子的威望渐渐削弱。
三、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依照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稳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中心:宗法制的中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医生—士”的宗法等级。
3、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益于统治公司内部稳固和团结;★考点 2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2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认识秦的一致;(2)认识始皇帝的来历和秦代的三公;(3)理解郡县制的成立和作用;(4)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成立的影响;一、秦的一致1、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长久分裂盘据的场面,成立一致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二、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度(中央制度)1.来历:秦始皇自认为善事超出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呼,确定了“皇帝”制度。
2.皇帝的地位及权益: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三公的职责:丞相:辅助皇帝办理全国政治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医生: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督查系统。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目的:巩固,扩大。
(2)分封的对象和主体:①对象:(又称“同姓亲族”)、和先代帝王的后代、姻亲等②主体:(3)主要内容:①天子给诸侯授、授、授②诸侯的权利和义务:A.权利:接受天子的分封,爵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征派赋役。
B.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4)分封形成的等级(由高到低):天子——————士(5)特点:主要以关系层层分封, 等级(6)影响:①西周:扩大了,巩固了②春秋战国:诸侯割据、争霸、混战,破坏了国家2、宗法制(1)目的:凝聚,防止,强化(2)主要内容: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继承,为宗;余子分封为,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宗。
诸侯、卿大夫、士比照天子类推。
(3)核心和特点:继承制(4)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和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和。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分封制是宗法制在上的体现。
二、中国早期(指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1、主要以分配政治权利,等级。
2、权与权相结合,具有色彩。
3、诸侯有相当大的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
第二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秦朝建立和汉朝巩固△课标要求: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1、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最高决策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独裁,专断,即君主专制。
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没有独立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原因:经济上,为了维护 经济基础;政治上,为了巩固2、过程:战国奠基 → 秦朝建立 → 汉朝巩固 → 唐朝完善 → 北宋加强 → 元朝发展 →明清强化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 的理论 实践基础:商鞅变法,废 ,行(2)秦朝建立:①政治前提:秦灭六国,统一了皇帝制:皇帝 ,皇权 ,皇位②制度构成 制——中央行政制度制——地方行政制度A. 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 ,下辖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 事。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型:新课制作:李佑洪审核:李佑洪使用时间:第二周[课程标准]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六王毕,四海一”1.灭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2.定北方:公元前215年,将军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________和“直道”,加强了北方的统治。
3.平岭南:灭六国后,秦军征讨并平定岭南,实施管理。
岭南开始归中央王朝管辖。
4.收西南夷:秦在当时称为“西南夷”的地区,开辟“五尺道”,并任命官吏。
该地区开始进入统一政权版图。
5.秦统一的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1.建立:秦始皇采纳________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内容:“郡”是直属于________的地方行政区划。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等职责。
“县”隶属于郡。
3.特点:形成了中央________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__________,不得世袭。
4.巩固:西汉继续推行郡县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5.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__________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__________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________”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__________的地位。
2.中央官制(1)三公制:秦朝在中央设立________、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________系统。
(2)九卿制: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称之为“________”。
3.朝议制度(1)概念: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二轮专题复习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命题方向中华文明早期,呈现出多元一体和中央权力不断扩张的鲜明特征。
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周代的宗法制、分封制,实现了从荒蛮无序到文明有序的转型。
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制度方面的弊端日益显现。
战国后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形成,有效地遏制了各诸侯国势力的膨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有利于保障上传下达,政令畅通,提升了管理水平与办事效率,同时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与维护,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交融的纽带。
可以说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连绵不断的国家,离不开中央集权制度的“凝聚”作用。
命题视角(一)中枢机构——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1.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1)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具体包括:①从中国早期的“公共权力”到西周的“天下共主”再到秦朝的“个人独裁专权”趋势。
②从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到西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从商朝的“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到西周的“礼乐制度”再到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思想控制。
(2)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吸收前代制度精华的基础上创立的,发展并完善了前代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多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所导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专题一古代的中国与世界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编写人:胡伟琪审核人:蔡建芬班级:学习小组:姓名:【复习目标】1、牢记考点列举相关史实。
概括分析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
2、通过对史料的探究,提高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及其必然性。
【复习案】一、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复习案考点梳理,结合书本以及考点整理,背诵掌握相关知识点。
2、完成复习案中的相关自测习题。
3、将自主复习中不能解决的疑惑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讨论解决。
4、时间30分钟,独立完成。
三、复习自测(一)判断题1、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与众子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
2、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世代相袭。
3、元朝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
4、三省六部制调整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5、清朝统治者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到顶峰。
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
(二)选择题1、(2011·海南卷)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2、(2011·上海单科)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3、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4、(2011·江苏单科)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201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编号:01 使用时间:2月13、14日四、我的疑问——请你将自主复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待课堂上与【训练案】二、变式训练(有效训练,反馈纠正)(一)选择题1.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①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2、《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从这段材料所获得的最全面、最准确的信息应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同之间为争夺人口和土地互相厮杀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于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3.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和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
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A.世袭制度B.宗法制度C.分封制度 D.郡县制度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意在揭示: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C.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5.《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6、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攻伐之患。
”下列对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7、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由此可见封禅活动的实质是A.祈求国泰民安 B.彰显丰功伟绩C.表达敬天地之意 D.强调君权神授8、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天下之势,方病大肿。
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其旨在告诫统治者要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B.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C.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9、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10、《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这表明唐朝时期A.政治民主化出现 B.三省体制存有弊端C.皇帝大权已旁落 D.社会纷争错综复杂11、《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
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
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12、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对上述关于行省制度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实行省界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B.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C.借鉴了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方法201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编号:01 使用时间:2月13、14日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1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现,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14、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15、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A.乙丙对,甲丁错B.甲丙对,乙丁错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二)材料题: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5分﹚材料二有位史学家说:“科举制度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清末维新人士则认为: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
⑵这两种看法是否相互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5分﹚材料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
汉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
西汉后期,以州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市场等权被分散。
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⑶上面有两处是错误的,请指出并给予更正:﹙2分﹚①②三、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2012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编号:01 使用时间:2月13、14日专题一古代的中国与世界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复习自测判断题:ABBBA选择题:CABD训练案选择题:BCBBD DDCDB DAABB问答题1、【答案】(1) 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分﹚史料解释:民贵君轻。
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1分﹚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2分﹚⑵并不矛盾。
﹙1分﹚这两段话是对科举制度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评价。
隋唐建立科举制度,适应了士族衰落、庶族兴起的趋势,为庶族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为繁荣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
﹙2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