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专科院校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61.05 KB
- 文档页数:2
“新医科”背景下医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摘要:本文探讨了“新医科”背景下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重点从医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通过内容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创新、课程考核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新医科,基础课程,生物化学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之后又前后启动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建设,“四新”建设全面启动。
2019年4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 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其中,新医科是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医药教育要主动适应新要求,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着力培养大批卓越医学人才。
可见,新时代的医学教育对医药类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更广泛的知识面和交叉学科知识体系,更强的创新能力和从临床问题挖掘新的学科前沿问题的能力,“新医科”旨在探索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背景下医学人才教育的新模式,实现医学从“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紧密结合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与“新工科”等其他“四新”体系融合互动,在建立生物医学科学平台的基础上,培养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同时全面整合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方兴未艾的医学新领域,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培养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变革,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未来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2]。
与此同时,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出了“大健康”的理念,强调医疗需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与创新——heart培养模式的探索概述及范文模板1. 引言1.1 概述医学人文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医学生具备细心、关怀和同理心的技能,使其成为具有人文关怀能力的医务人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和医患关系的关注逐渐增加,医学人文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围绕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与创新展开讨论,并介绍一种名为"heart培养模式"的探索。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对文章进行整体概述并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
第二部分将探讨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与创新,包括定义与重要性、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现状与挑战。
接着,第三部分将详细介绍"heart培养模式",包括背景、目标和原则以及实施方法和效果评估。
第四部分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这一培养模式在某医学院中的实施情况,并探讨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第五部分给出结论,总结医学人文教育及其他领域实践与创新的启示,并展望heart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分享医学人文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通过介绍heart培养模式以及在某医学院中的应用案例,探索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和关怀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为更广泛地推广和应用该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促进对该领域实践与创新的思考与探索。
2. 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与创新2.1 医学人文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医学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医学生对患者个体的关怀、尊重和理解,以及提升其医德医风和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能力,使其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同时也促进患者整体护理和康复。
医学人文教育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可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还有助于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医务人员。
2.2 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教育的创新模式与实践研究一、引言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如何创新医学教育模式,促进医学人才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界和医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医学教育的创新模式,并分析相关实践研究,以期为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二、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主要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导,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学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在实践能力培养和医学创新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案例分析:跨学科模式的实践研究近年来,跨学科医学教育模式逐渐兴起,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某医科大学为例,在医学教育中引入了跨学科教学模式,将临床、基础医学以及人文学科相互融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促进了医学创新的发展。
四、医学模拟实训模式的创新医学模拟实训是当今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拟真实医疗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医学模拟实训的应用比较有限。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进步,医学模拟实训已经成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通过模拟实训,学生可以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下进行真实患者的模拟操作,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应对复杂疾病的能力。
五、互联网+医学教育模式的应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医学教育模式开始受到关注。
互联网+医学教育模式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提供在线教育资源,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这种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医学教育可以更加灵活和高效。
六、医学实践课程的创新与实践医学实践课程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医学实践课程主要以临床实习为主,但在实践环节的设置和教学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一些学校开设了跨学科医学实践课程,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议题。
随着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挑战和变革。
为了培养具有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学校和教育机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本文将以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探讨当前的挑战和创新实践。
一、挑战与需求1. 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实中,临床医生更需要具备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应对各种疾病和临床情况。
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渠道。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增强学习的效果。
然而,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仍然是一个挑战。
3. 专业化需求的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需要满足更高的专业化需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面临内容过多和知识浅显的问题,难以满足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更加注重专业化教学方法和实践。
二、改革与创新路径1. 强调问题导向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也应该采用这种方式,通过问题情境和案例分析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推行实践课程和临床实习:实践课程和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部分。
通过实践课程,学生可以进行真实的模拟操作,学习种种实践技能。
而通过临床实习,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和参与到临床工作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工作技巧。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对实践课程和临床实习的投入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真实地接触和实践到临床工作中。
3. 创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对于临床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师德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摘要:在新时代,高等学府应当注重“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发展。
为此,高等学府应当着眼于教师师德与医务人员医德的契合点,优化具有医学特色的师德教育体系,以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这不仅可以为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还可以为医学生的伦理道德素养的培育提供坚实的支持。
因此,高等学府应该将师德教育作为提升师德水平的必经之路,并且不断完善师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学生伦理道德素养的培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师德教育;体系建设引言:在中国,师德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道德。
它不仅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更是教师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
对于医学高等院校而言,师德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这些院校所培养的医学生,将来将成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医护工作者。
因此,师德教育既关乎医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也会对社会公众的健康水平产生深远影响[1]。
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医学高等院校的师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师德教育体系建设探索的意义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师德教育体系不断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个人修养,更是推动医学高等教育全面深入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背景下,加强师德教育体系建设,对于推动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全面发展、推进医学高等院校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加强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师德教育体系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个人修养。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精湛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学任务[2]。
因此,师德教育体系建设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引导教师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准则,加强自我修养,增强师德自觉性和使命感。
“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探究①陈壮,胡蓉,李辉,林辉,李媛彬*(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株洲412012)“新医科”的出现向现代医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发挥出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的基本教育功能,而不是一种灌输教育理论的单一手段。
在“新医科”的推动下,医学院校与教师要从社会与教育、实践与教育、个人发展与教育等模块之间合理搜集教育资源,进一步创新医学教育活动,加快人才的现代化培养。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发展决策,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以“新医科”为指导思想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未来的医疗发展提供更多富有创造力的生力军。
一、“新医科”的概念分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现代医疗服务活动的基本价值、发展方向做出了进一步的论述,其将健康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带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更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当现代医疗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目标,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也要随之做出调整。
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新医科”的教育指导要求应运而生:与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相比,“新医科”更加关注个体的独立性与发展性特点。
一方面其从现代医学领域搜集专业的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沿着现代教育活动的有关要求不断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新医科”以科学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教学活动的发力点,在保留人的整体性特点的同时,借助最为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医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将医学、科学、人文等要素同步融入医学教育活动当中,对现代教育模式进行调整,从而打造适合于学生发展的全新医学教育体系。
“新医科”与教育活动、社会医疗体系建设两大层面同步接轨,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其已经演化为引导学生全面学习、进步的教育指导思想。
二、当代医学教育及人才培养实施现状(一)医学教育模式僵化,教育力度不足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咨询项目“医学院校教育规模布局及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研究”当中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医学教育活动已经迎来了新的挑战,以健康、科学、发展为基本要求的医学教育指导模式正在逐步成型。
医学高职院校影像技术专业医工结合教学模式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医学高职院校影像技术专业是一门研究医学影像学原理、技术和应用的专业,培养具有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医学影像技术操作技能以及患者照护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影像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医工结合教学模式是将医学和工程学科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和跨学科交叉。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与医工结合教学模式的结合,能够更好地满足医疗机构对于高素质医工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既具备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又具备工程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在实践中,医学高职院校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探索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更为实用和有效的教学。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医学高职院校影像技术专业中医工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实践过程。
通过对影像技术专业的概述,分析医工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借助实践案例深入探讨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应用。
同时,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效果。
本文旨在总结经验教训,为医学高职院校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望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医工结合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医学高职院校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为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做出贡献。
2. 正文2.1 影像技术专业概述影像技术专业是医学高职院校中一个重要的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影像学原理、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等技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接触到X射线、CT、MRI、超声等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原理和应用,进一步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影像技术专业的学习内容涉及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等方面。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医学影像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高等医学专科院校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何 琴,许爱珍,邹敏辉,乐燕琴,金 华(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江西抚州344000)摘要:目的:结合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思考创新教学方法对医学教育的意义。
方法:采取贯通法、PBL 教学模式、体验法、对比法等进行教学创新。
结果:改革教育方法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值得研究推广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教学方法;创新;思考中图分类号:G 642.3;G 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04(2007)05-0045-011 创新教学方法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创新教学方法是医学体系自我完善的必然,对培养基层中西医结合的实用型人才有较大的意义,一是解决目前教学课时少,内容不当,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少的矛盾及其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是解决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基层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
2 创新中医教学研究方法2.1 设计2.1.1 贯通法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贯通法”。
大力开展医学教育的全面改革,提高医学教育的效益意识,加速进行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毋庸讳言,我们既往的医学教育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确实难以适应当今医学科技、社会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多元需求。
2.1.2 PBL 教学模式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 s 首创的PBL (p roblem -basedlearning )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主导下,以医学问题或临床病案为核心,针对学生主体自发学习为动因,融和多方面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启发式、归纳式教学方法。
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改变传统的“灌输讲授法”,强化对临床知识的培训。
开设“医学伦理学”、“人际沟通学”、“医学与美学”等系列人文学科课程和讲座。
注重培养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
2.1.3 体验法成立农村家庭医疗队;开展农村社会专题调查;鼓励籍贯地医学生与贫困家庭成员之间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激发医学生们的爱心和奉献精神、锻炼他们独立处理问题能力。
2.1.4 对比法在总结研究成果上采取“对比分析法”。
以培养目标为准绳,对创新教学方法实施结果产生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及临床实际操作技能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总结教改的成功经验。
2.2 实施2.2.1 随机分班2005—02~2005—07在同专业班级中随机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
在课时相同的前提下,一个用专业压缩式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一个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2.2.2 方法实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照班的授课内容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进行;而实验班则实施创新教学方法,采取贯通法、综合法、体验法及对比法进行串讲。
定期开展医疗扶贫体验活动,深入基层和农村,把典型病人作为教学模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见习机会。
对常见病、多发病有深入了解。
2.3 考试及统计方法2.3.1 考试方法将单一理论考试改革为理论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理论与操作比为3:7),即课程结束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同学全体参加考试,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同样的试题同时进行理论和技能操作的测试,并进行流水阅卷评分。
2.3.2 结果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考试由教务处组织,随机抽取各200名进行卷面考试和操作考试,卷面分占30%,操作占70%。
监考老师由教务处安排。
改卷采取流水作业,所得数据以(x ±s )表示,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对组间差异进行t 检验。
统计结果P <0.05,有显著差异。
见表1。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考试成绩比较(n =100)班级x S t P 2005E (1、2、5)班81.557.133.38<0.052005E (8、9、10)班63.316.063 对创新教学方法的思考3.1 知己知彼是创新方法的基础发展并不是铲除根基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发扬创新。
知己知彼不仅可以保持医学学术的特性和价值,而且也是创新的内在源泉。
3.2 科学态度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医学界目前充斥着空泛浮躁的学风,科研篡改实验数据,低水平重复;缺乏脚踏实地,却标新立异,著书立说;注水文章横飞等等。
这对医学发展极为不利,应加以杜绝,提供科学严谨求实的学风,知耻后勇,埋头苦干,同时敢于质疑,勇于否定[1]。
做到宏观整体认知与多层面、多结构微观分析融合,树立分析综合论并加强研究方法的量化工作,补充、更新理论体系[2]。
3.3 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精神教育加强医学院校的人文精神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要支持“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建议”;人文教育能否在医学院校形成气候,关键还在于全校上下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是医学院校开展人文教育最为重要的资源[3]。
具有这种气质和意识的教师,即使上业务课程,也会透发出人文精神的气息。
3.4 培养基层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农村卫技人员数量不足,技术素质较低,人员队伍层次结构不合理,仍是困扰我国农村卫生队伍的三大症结并严重影响着农村医疗卫生质量和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医疗改革的方向正在转向基层,面向95%以上的人群,基层目前不是缺医少药,而主要是缺少人才,缺少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医务人员。
今后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培养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4]。
创新医学教学方法对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具有实际意义。
3.5 促进医学教育体制的变革创新医学教学方法,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重新考订、规划教材,用浅显的现代语言将医学精髓、内核本质加以诠释,将医学体系全面系统地施授给学生,搭配中西教学比例,穿插古文化。
讲究临证,注重总结,配备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多种办学模式,呼唤学术争鸣,远离纸上谈兵。
这样培养出来的现代医学人才,才能既有继承又不乏创新。
因此创新医学教学方法对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对促进医学教育体制的变革大有裨益,不失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值得研究推广的课题。
参考文献:[1]郑虎.反思与求进: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代思考[J ].医学与哲学,2003,10(24):50-51[2]袁冬生,黄关亮.寻找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突破点[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9):8-10[3]钱关详,项扬.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文思考[J ].医学与哲学,2003,3(24):16-17[4]杨东平.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习的探讨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96-97(收稿日期:2007-09-24)2006年第二批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jy 062014作者简介:何琴(1964~)女,江西抚州人,硕士,副教授。
(下转第46页)・54・H E I LON GJ I AN G M ED I C I N E AND PHA RM A CY O ct .2007,V o l .30N o .5 五加生化胶囊治疗药物流产后出血160例分析张婉柳,李 (郑州市中心医院妇产科,河南郑州450007)关键词:药物流产;出血时间;清宫;五加生化胶囊;治疗中图分类号:R 714.46+1;R 719.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104(2007)05-0046-01 米非司酮片配伍米索前列醇片终止早孕,由于其安全、有效、简便,在临床已被广泛采用,其完全流产率可达95%[1]。
但临床工作中可能出现阴道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多和因不完全流产而致大出血的危险[2]。
我科选择2006—01~2006—10门诊就诊的自愿药物流产16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服用五加生化胶囊,对照组肌注催产素,两组对照观察术后出血量,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两组均系经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非带器早期妊娠者,年龄18~40岁,停经≤49d 。
经随机排列,两组在年龄、停经时间、孕产史、B 超下孕囊大小、子宫屈曲度及孕产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对象一般资料(x ±s ,n =80)年龄(岁)停经时间(d )孕次产次孕囊直径(mm )治疗组25.2±3.140.1±4.21.5±1.10.5±0.413.2±3.5对照组25.6±4.041.8±3.81.4±1.30.5±0.313.3±3.42 治疗方法用药方法:两组患者在服用米非司酮片和米索前列醇片的时间、用量、用法上一致,即第1天空腹口服米非司酮片75m g ,第2天同样剂量和服法,总量150m g ,第3天空腹服米索前列醇片600Λg ,服药后6h 观察排出物并记录出血量。
治疗组在服米索前列醇片后12h 给予五加生化胶囊4粒,每日3次,连服3d 。
对照组在服米索前列醇片后12h 肌肉注射催产素针20I U ,每日两次,连用3d ,不用其他药物。
药物流产后7d 、15d 复查。
3 治疗结果3.1 疗效标准完全流产:孕囊自然排出,阴道出血自行停止,月经复潮者;不完全流产:孕囊排出,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量或反复出血,B 超检查示宫内有残留组织>2c m 或需清宫者。
3.2 主要观察指标3.2.1 完全流产者阴道出血持续时间从阴道出血时起到干净为止持续的时间。
两组完全流产患者阴道出血时间见表2。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完全流产患者阴道出血时间的比较<7d 7~15d >15d 总计治疗组626573对照组4931668 经卡方检验,ς2=8.12,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
3.2.2 两组患者因不完全流产需要清宫的比例治疗组患者中不完全流产者7例,其中清宫3例,所占比例3 80=3.75%;对照组患者中不完全流产者12例,其中清宫8例,所占比例8 80=10%。
4 讨论药物流产是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终止妊娠方法。
但是其阴道出血多、出血持续时间长、不完全流产后继发感染以至造成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问题,也引起了医务人员的关注[2]。
我们采用中成药五加生化胶囊治疗药流后出血,取得了一定效果。
其中治疗组阴道出血均在30d 之内,15d 内干净的为60例,占85%,而对照组则只为52例,占65%。
治疗组中清宫所占比例3.75%,而对照组则为10%。
五加生化胶囊的作用机理[3,4]:首先是能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加强,提高子宫平滑肌收缩频率和幅度,对药物流产后出血起到阻断、压迫作用;其次五加生化胶囊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缩短凝血时间,从而增强了药流后机体的凝血功能,进一步达到止血和减轻出血的目的;另外,继发性细菌感染也是药流后出血时间长的原因之一,五加生化胶囊具有一定的广谱抗菌作用,能够增强机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能有效地增强子宫肌层营养性供血,达到提高机体抵抗力和消炎抑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