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测评 人民版选修1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1.下列改革措施与解释准确的是()A.北魏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无条件分配给农民B.王安石的免役法——根据每户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C.戊戌变法改革教育制度——废除科举制,改试策论D.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2.促成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 先进的经济形态B. 民族融合的趋势C. 南北方对峙的形势D. 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3.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 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 恢复和发展经济D.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4.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 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B. 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 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 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5.南朝谢灵运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糜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针对以上情况,北魏孝文帝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是()A、推行均田制B、设立三长制C、推行新的租调制D、汉化政策6.《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
”可见,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秦国崛起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整顿吏治C. 移风易俗D. 颁布均田令8.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9.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 采用汉族先进文化B. 学习汉族统治政策C. 发展经济D. 巩固统治1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 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 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D. 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12.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一、选择题1.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鲜卑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答案 B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锋利。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吏治腐败,民怨沸腾。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答案 C解析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百姓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转而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上下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为此孝文帝决定( )A.统一文轨B.整顿吏治C.定都平城D.迁都洛阳答案 D解析A项明显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腐败问题,故B项错误;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可知当时北魏都城平城不利于改变风俗,推行汉化改革,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平城不利于文治和移风易俗,而洛阳是帝王之地,所以要迁都洛阳,D项正确。
4.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
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
这一措施( )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素质C.有利于北方经济开展D.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答案 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汉化政策,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的交流与开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
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
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齐答案 D解析鲜卑语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是入主中原的鲜卑族的本民族语言,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
秦朝、西汉和唐朝时期汉族接触不到鲜卑语,故A、B、C三项错误;北齐属于北朝,故D项正确。
2.(2017·舟山高二期中)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
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
”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答案 C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答案选C。
3.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南北朝时期,除了北魏孝文帝进行了重大改革以外,其他少数民族和南方的汉族政权大多未进行改革。
故④不是当时的时代潮流之一。
4.(2016·北京东城区高二检测)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答案 B解析从“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均田制的目的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
专题三单元测试1、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 众人集体生产B. 田庄规模生产C. 个体农户耕作D. 官府募民耕作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A. 鲜卑族的落后B. 统治者的腐朽C. 战乱不断D. 汉族的反抗3、《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
”这段材料不能说明()A. 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B. 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 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D. 商品经济的活跃及繁荣4、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 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 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 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 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5、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士人品第有九,官分清浊,士族属于清品,当清官,寒门小人属浊品,只能充任浊官。
这说明孝文帝注重A. 提高官员素质B. 缓和民族矛盾C. 少数民族发展D. 规范制度建设6、对下图所示迁都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是A.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 促进了民族间的大交融C. 利于削弱士族门阀特权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7、读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①手工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D. ②④8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拔元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A. 为消灭其它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 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C. 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割据局面D. 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9、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2019·洛阳市试题)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心存戒心,矛盾复杂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答案 D解析解题关键是要理解“客观”二字的含义。
A、B、C三项都是对改革客观背景的正确表述;只有D项属于主观条件,故选D项。
2.(2019·郑州四中试题)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动力是( )A.挽救北魏统治的危机B.孝文帝谦虚好学,热爱汉文化C.孝文帝要求实行民族平等团结D.排除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答案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之前,社会矛盾严重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因此A项正确。
3.(2019·宝鸡市试题)据史料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反映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民族矛盾尖锐D.汉族内部矛盾尖锐答案 C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拓跋贵族“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可知,这主要反映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矛盾的激化,故答案为C项。
4.(2019·太原五中试题)北周鲜卑大臣豆卢绩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答案 C解析做题时要注意题目所给关键信息“北周鲜卑”,这说明孝文帝改革鼓励学习汉文化。
故选C项。
5.(2019·大同市试题)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置官班禄,行之尚矣。
《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
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
”这反映了( )A.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B.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C.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D.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实行俸禄制的相关知识。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人民版选修1(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答案 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武帝对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题干所提供的四种情况都符合北魏初年的历史状况。
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答案 C解析均田制是指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A、B两项表述有误。
D项官府募民耕作,表述不准确。
4.史书曾称颂魏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是因为他( )A.推行均田制B.迁都洛阳C.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答案 C解析A、B项明显与材料不符;D项则是促进“汉化”的措施,也与题干不符。
针对当时官场黑暗,孝文帝下决心整顿吏治,严惩不贷,并颁行俸禄制,不许官吏自筹,使得秩序好转,故选C。
5.冯太后和孝文帝都主张学习汉族文化,主要原因是( )A.两人均受汉族文化的长期熏陶B.学习汉族文化易于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汉族政权力量强于北魏政权D.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矛盾尖锐答案 B解析孝文帝统治时期,北魏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不安,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专题三过关检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与汉化过程一致,加速鲜卑族的汉化就是加速其封建化。
恢复汉族礼仪制度、与汉族通婚、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都有利于鲜卑族吸收汉族文化,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故①②③④均正确,答案为A。
2.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戊戌变法④北魏孝文帝改革⑤日本明治维新A.①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核心史实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中外重大改革中,商鞅变法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使社会性质从奴隶制走向了封建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它们都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故A项组合正确。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历史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影响;历史上重大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历史影响3.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其中“塞下”应是()A.洛阳B.长安C.平城D.建康【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时期把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故“塞下”应是洛阳,A项正确;B项是西安,排除;C项是北魏原来的都城山西大同,排除;D项是南京,排除。
故选A。
4.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减轻农民的负担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巩固北魏的统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北魏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教学儒家经典,其要紧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文化B.那时的人们喜爱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阻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改革的要紧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试探,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全然的目的,故选D。
答案: D2.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要紧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繁重剥削,致使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致使民族矛盾激化C.致使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糜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 B3.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域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域大量农田得以开发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要紧考查学生的分析明白得能力。
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
①②表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阻碍;③表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彼此阻碍。
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那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进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
答案: B4.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妙策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D.中原农人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明白得能力。
孝文帝迁都的阻力要紧来自鲜卑贵族。
答案: A5.2012年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所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度创新”是提起最多的词之一,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方法中,最具有制度开辟性意义的是( )A.整顿吏治B.汉化政策C.迁都洛阳D.公布均田制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制度开辟性”,A、B、C三项都不具有开辟性,故选D项。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与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A. 反对派的阻挠B. 君主权力受到威胁C. 民族关系复杂D. 地方割据势力严重【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鲜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矛盾都比较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面临的与商鞅变法不同的问题故C正确A是二者面临的相同问题 B、D均不是二者面临的问题均排除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促进了民族融合的一项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实行三长制C. 移风易俗D. 实行均田制【答案】B【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促进了民族融合”指的是实行三长制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3.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 吏治清明B.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C. 粮食产量增加D. 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北魏官吏原无俸禄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整治贪官污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始议均田”以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调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故选B4.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A. 汉武帝B. 北魏孝文帝C. 宋太祖D. 明太祖【答案】B【解析】5.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这段文字反映了()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可知反映的是洛阳经济的重新繁盛结合题干时间和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和汉化的政策促进了洛阳经济的繁荣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 废分封行县制B. 实行盐铁专营C. 废旧俗兴汉化D. 奖励耕织作战【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首先迁都洛阳然后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旧俗兴汉化方面 C项符合题意废分封行县制、奖励耕织作战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故排除AD实行盐铁专营是汉武帝的措施故排除B故选C7.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 改革顺应民族交融趋势B.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C. 孝文帝的改革决心坚定D.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因此取得成功故A项正确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C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8.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故D项正确A项中“全部”说法错误故排除按人头平均分配说法错误男女不平等故B项排除C项中“出售”说法错误故排除故选D9.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材料旨在强调()A. 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 北方战乱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故C项正确A中的同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10.仔细观察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A.B.C.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项是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至洛阳故C项正确A项是周平王东迁洛邑与学习先进文化无关应排除B项是宋朝迁都临安与学习先进文化无关应排除D项是明成祖迁都北京与学习先进文化无关应排除1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A. 民族的融合B. 分裂走向统一C. 中央集权加强D. 经济中心南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之前北魏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故B项排除中央集权加强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关系不大故C项排除经济中心南移在宋代故D项排除1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gt 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A. 知识丰富B. 诗辞文章写作C. 汉族文化D. 政治【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喜欢读《五经》这说明他对汉文化研究较深故C正确A项说法范围太广排除B项的说法不符合材料角度排除由“雅好读书手不释卷”排除D.故选C.13.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然)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此时洛阳繁盛主要是由于()A. 民族交融B. 经济重心南移C. 士族南迁D. 地处运河枢纽【答案】A【解析】14.如图反映的历史变化发生于()A. 东周B. 东汉C. 北魏D. 曹魏【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可知都城由平城迁移到洛阳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迁移到洛阳故C项正确AB项都城在西安排除D都城在洛阳排除15.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 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B. 鲜卑族逐渐灭亡C. 汉语被确定为“正音”D. 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AD项“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和“服饰礼仪互相吸收”均属于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方面的意义故AD正确B项根据所学可知鲜卑族并未灭亡而是与北方各民族相互融合使鲜卑族有了新的发展与题干民族融合的意义无关故B错误C项“汉字语言被定为’正音‘”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C正确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6.(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改革的特点1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时期的门阀制度改革【答案】(1)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解析】(1)根据材料“在鲜卑贵族中建立姓族”可知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根据材料“历史最为久远的鲜卑八姓地位最高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纳入‘士流’ 勿充‘猥官’”可知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根据材料“孝文帝还规定诸王嫔妃必出自‘八族及清秀之门’ 此前所娶若非一流高门则降为妾媵另娶高门女子他为六位弟弟所聘娶的女子除一位来自鲜卑八姓外另外五位均来自汉族高门”可知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答案】(2)维护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利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集团上层的内部矛盾促进了政权稳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忽视了统治集团内部中下层的利益延续了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的弊端【解析】(2)对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的改革的评价可从有利及不利方面分析17.(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政治生活中的哪一特点?它曾经创造出怎样的辉煌?17.(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17.(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问题的出现?17.(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四思考冯太后的作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哪些促进作用?【答案】(1)特点崇尚武力注重军事征伐辉煌统一黄河流域【解析】(1)根据图片信息“骑马武士陶俑”分析出其崇尚武力的特点【答案】(2)问题北魏采取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在战争中驱使其他民族作战影响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解析】(2)理解材料信息得出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以及民族矛盾尖锐的问题【答案】(3)北魏赋税剥削繁重必将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解析】(3)根据“征调赋敛靡有止已”看出赋税的繁重以及阶级矛盾的尖锐【答案】(4)作用冯太后与孝文帝一起掀起了北魏的改革她的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改革前她所采取的措施为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解析】(4)从冯太后对孝文帝的督促、改革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回答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答案】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目的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追溯黄帝为祖先是为其改革、实现汉化做准备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过程据材料“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可知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据材料“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多个皇帝延续这一祖先认同据材料“迁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对其加以强化效果根据材料“陛下黄帝之胤……岂可亦谓之胡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获得汉族官僚的认可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专题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鲜卑民族创造了北魏文明,北魏融入了中华文明。
透过下图能获知( )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骑马武士俑A.①② B.③C.②③④ D.①②③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 A.颁布均田令B.实行汉化政策C.迁都洛阳D.采纳汉族政治制度5.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揖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 ) 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7.下列现象能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8.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使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9.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胡商贩客,日奔塞下”。
专题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D 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选C ①是根本原因,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原因,③孝文帝面对守旧贵族的反对,巧设对策迁都,镇压反对势力,②④都不对。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选B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4.六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 )A.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解析:选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明确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
5.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解析:选A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6.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1(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透过下图能获知( )北魏骑马武士陶俑①北魏军队战斗力的低下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反映出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
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在图中是无从得知的,故排除④;从图示上可以直观看到北魏骑士昂扬的战斗精神,①与之不符,故排除。
【答案】 D2.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鲜卑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 B3.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的制度不包括( )A.宗主督护制B.赋税制度C.民族政策D.均田制【解析】A、B、C三项是孝文帝改革前导致社会动荡的因素,D项是改革后推行的制度。
【答案】 D4.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①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北魏政权建立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表现为①②③④。
【答案】 A5.下列不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政权封建化的措施的是( )A.制定官吏俸禄制,地方实行三长制B.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C.废除鲜卑族祭扫礼仪,改用汉族礼仪制度D.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刑律【解析】整顿吏治和实行三长制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实行的措施,故排除。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完成如图迁都壮举的是()A. 秦始皇B. 孝文帝C. 唐玄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可知,迁都路线是由平城迁到洛阳。
秦始皇时期的都城是咸阳,故A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故B正确;唐玄宗时期的都城是长安,故C排除;明太祖时期的都城是南京,故D排除。
故选B。
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管理和国家赋税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均田制,C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A错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B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为此进行改革,不是对南朝作战,D错误。
故选C。
3.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反映了()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可知,反映的是洛阳经济的重新繁盛,结合题干时间和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和汉化的政策,促进了洛阳经济的繁荣,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 佛教的传入B. 疆域的扩大C. 民族的融合D. 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故A排除;疆域的扩大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故B排除;北魏政权为鲜卑族建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程度逐渐提高,代表佛教文化的洛阳龙门石窟也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民族融合与交流,影响到了宗教文化,故C正确;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此时中国仍是南北分裂对峙局面,故D排除。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测评人民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的内容不包括()
A.改穿汉族服装
B.改用汉姓,学说汉话
C.提倡与汉族通婚
D.重用汉族知识分子
解析:重用汉族知识分子不是改革鲜卑旧俗。
答案:D
2.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
D.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均田制”概念的理解。
答案:B
3.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北魏改革的原因主要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答案:D
4.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改吏制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注意限定语“直接”“农业”。
答案:D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动封建化的措施是()
A.均田制
B.三长制
C.礼乐制度
D.九品官制
解析:经济的封建化是最根本的措施。
答案:A
6.北魏孝文帝所属的民族是()
A.汉族
B.鲜卑族
C.羯族
D.匈奴族
解析:此题考查识记,孝文帝属鲜卑族。
答案:B
7.以下因素对北魏的发展最为有利的是()
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
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
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
解析:A、B、D三项内容均在鲜卑旧地发生,D项实际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利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实现北魏历史质的飞跃。
答案:D
8.对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北魏统一北方
B.鲜卑族社会经济发展落后
C.北方的民族融合尚未开始
D.鲜卑族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背景,改革前北方各族已开始融合。
答案:C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北魏统一北方
B.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C.冯太后的支持
D.鲜卑族贵族的大力支持
解析:鲜卑贵族利益由受改革损害极力反对改革。
答案:D
10.对北魏均田制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男女都授露田
B.男女都授桑田
C.所授露田、桑田皆世代享用
D.所授田地允许买卖
解析:此题考查北魏均田制的内容。
答案:A
11.关于孝文帝改革中傣禄制的评述正确的是()
A.是世界最早给予官吏物质补贴的
B.是孝文帝整顿吏治的重要措施
C.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吏的贪污
D.每月发放一次俸禄
解析:最早的应是古雅典民主政治时期,C项从根本上解决贪污问题不现实,俸禄是每三月一次发放,据此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B
12.之所以把都城迁往洛阳,从主观动机上不包括()
A.便于接受汉文化
B.保证改革顺利开展
C.便于对黄河流域地区的统治
D.洛阳是中国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解析:D项是原因,不是动机。
答案:D
13.北魏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这里的“调”指的是()
A.田租
B.户税
C.丁税
D.徭役
解析:“调”是指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北魏的调是指农民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绢帛等物。
答案:B
14.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联姻()
A.笼络汉族地主
B.稳定鲜卑社会
C.巩固北魏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解析:孝文帝通过政治联姻,把汉族和鲜卑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答案:C
15.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解析: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答案:D
16.孝文帝的重要措施()
①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②进一步深化了北魏政治封建化的程度③使儒家思想失去了本来面目④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孝文帝重视儒家思想,他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答案:C
17.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A.杭州
B.苏州
C.无锡
D.洛阳
解析:四个城市只有洛阳处在北魏的统治之下。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记》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
……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请完成: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解析:第(1)问要理解“实质”,体现阶级属性。
第(2)问要分析出现现象的根源是
什么,均田制对土地兼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本身决定了土地兼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第(3)问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材料有关内容。
第(4)问要把握好“评议”两字,既要说明它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要说明它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答案:(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根本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19.民族融合是指一些民族同住在一个地区,互相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的特征,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3)从政治方面来看,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4)由此,你认为民族融合的实质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了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魏统治,结合教材知识,组织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1)战乱的推动;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孝文帝改革的促进。
(2)①北方各族生活习惯的汉化。
鲜卑族劳动者成为农民,最终脱离了游牧生活,完成了封建化过程;鲜卑贵族变成地主,有的还兼事工商业;经济生活的变化促使习俗的改变,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②鲜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中,鲜卑族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在汉人中得到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活起着一定影响。
在服饰、食物等方面也显示出汉人受鲜卑文化的影响。
(3)①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管理,有力地推动了政权的汉化。
③移风易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南北之间民族隔阂逐渐消除,这些都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4)落后的民族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