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里,我们遇到的绵羊、玫瑰、行星上的孤灯都是一个个象征体,给我们以启示与温暖;而但丁的《神曲》却写道:“那时我们心中愁云密布而阳光中甜美的空气喜气洋洋。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外在环境对我们的情思意志是否产生影响或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述。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人的生命是一次塑造
莎士比亚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人的独特不在于肉体,而在于精神。
它并非与生俱来,是外在观念与他人意志的集合。
我们可以说,人的内心是由环境塑造成的。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曾说过:“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
”
如其所言,不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环境都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塑造着我们。
在儒道并行、女性尚未受到礼教压制的时代,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结合;而在封建礼教的时代,也就有了好女不嫁二夫的祥林嫂。
一个人的观念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塑造,一代人的观念同样被这一时代的环境所塑造。
在西方,基督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活在世上必须要赎罪,死后才能上天堂。
因而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现世而在来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人甘愿吃苦,压抑自我,把生命当作一场苦役。
站在时代之巅回望过去,当时人们的许多观念近乎是一个玩笑。
比如清朝几乎所有的女子都要裹小脚,西方有许多人主动进了修道院当起了修士、修女,一生过着清苦的生活。
可在当时,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寻常事情。
相反,如果不裹小脚或反对宗教,那才是大逆不道之事。
古人如此,当今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经济、资本主导的当代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世俗的成功,若有人执着于精神追求而丝毫不计现世的功利得失,怕是会被当作另类对待。
由此想来,颜回要是生在当代,如果没评上教授,恐怕连容身之地都没有。
马克斯·韦伯曾说,人是生活在意义编织网上的动物。
而这张弥天大网绝不是一个人自己能铺就的,它是由环境编织的,只要你还攀爬在这张巨网之上,你便无法逃脱环境的影响。
不只是过去的基督徒,也不只是当下的我们,从古至今,上至圣贤,下至凡愚,都处在这张由环境编织的巨网之上,熙熙攘攘,生而平等。
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每一种情思意志不过都是脉络间驳杂中的一个灰点。
你我都在这样的时代中生活,时时刻刻受着它的熏染、渗透,如果深陷时代旋涡,那么我们的内心就会被时代环境所牢牢禁锢而只能随波逐流。
如果能够透过时代的风尘,看到人类几千年来的历程,看到人类的内心如何被不同的环境所塑造,那么,你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与渗透,或许会多一分自觉与警惕。
人的生命由他所处的环境塑造,但内心的自觉可以让生命绽放异彩。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这道题引导考生联系自我,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题目中的“外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情思意志”,严格地说是指人的情感、思想、意志,宽泛地讲指人的想法及做法。
关于《小王子》的话体现的是外在环境可以影响我们的情思意志,但丁的话说的则是外在环境有时是不能影响我们的情思意志的。
前者,外在环境与主观情思是相关的;后者,外在环境与主观情思是隔离的、无关的,甚至是对立的。
立意时可以选取其中一种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外在环境对情思意志产生影响(或不产生影响)的原因,阐述其后果,提出应对的具体措施。
也可以兼顾两种观点,写出这两种观点同时成立的原因。
比如,通过不同人的不同表现的对比,来说明对不同的人,外在环境是否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的对比,来说明在不同的情况下,外在环境对同一个人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对比之后要进行总结。
这样的立意就更为辩证。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从外在环境和主观情思之间的关联进行立意。
【标题】浙江省湖州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