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死水 2初中一年级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 KB
- 文档页数:2
死水闻一多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2、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更丑的写作特点;3、鉴赏《死水》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对《死水》中“死水”这一意象寓意的理解;2、以“美”写丑的反讽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秋天到了,这秋天一到,水就与我们特别有缘,秋雨绵绵不绝。
就连我们刚上的诗歌单元中也不乏“水”的存在。
好,我们一同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什么“水”了。
点拨:《沁园春•长沙》中的湘江;《再别康桥》中的康河的水,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文章中是怎样描写这两条“水”的。
点拨:背诵相关语段。
1、湘江北去,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鱼翔浅底。
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再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清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一中一外,一刚一柔之间就带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水,那就是闻一多先生的《死水》,大家来看这水到底还是不是同上面的水一样能带给我们美感呢?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感受一下,文章中的“死水”到底美不美?(二)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杂志。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江烛》,1928年2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他的诗集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深沉的爱国激情。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骅,赤色的骏马。
)闻一多先生正像国家的一匹骏马,为国效“犬马之劳”。
(三)研读课文Ⅰ阅读第一小节1、提问:文章第一小节写了什么?(要求从文中找出答案)点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板书)文章第一小节就向我们介绍了这一沟绝望的死水,总写这沟死水。
2、提问:找出用以描写“死水”的字词。
点拨: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板书)3、提问:这些字词体现出这沟死水的什么特点?点拨:死,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死水教案设计2[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把握《死水》的思想感情和内涵。
2、领会《死水》“反讽”“象征”的手法。
3、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4、诵读指导贯穿全诗教学,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1、“死水”象征什么?《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一般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第二种看法: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第三种看法: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2、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分析:诗人营造了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一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
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促人思考的魅力。
[教学工具]诗歌朗读带,歌曲《七子之歌》录音带,录音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湖北浠水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二、初读《死水》,整体感知。
引导题(只思考,不必回答):1 说说读这首诗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最新资料推荐------------------------------------------------------《死水》标课教案《死水》教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里的第二首。
二.教学目标 1. 体味本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2. 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反讽艺术手法。
3. 反复诵读,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
4. 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体会诗的三美及反讽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五.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七子之歌》,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歌吗?他的作者是谁?没错,这就是《七子之歌》,他是闻一多写的,那么你们对他了解吗?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并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死水》。
1 / 10(二)、作者简介:闻一多,生于 1899 年,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1913 年考入清华学校, 1922 年毕业赴美留学, 1923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5 年回国。
回国后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40 年代起,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1946 年 7 月 15 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三)、写作背景:《死水》写于 1925 年,闻一多从美国归来,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猝然破灭。
他失望痛心,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
不对!不对!于是他抓住了路旁的一汪死水的意象,吟成这首诗。
(四)、赏析诗歌:1、内容分析(1)、死水的特点 A.听《死水》朗诵,明确生字词。
《死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死水》的意象、象征意义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死水”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反讽、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社会腐败、黑暗现象的图片或简短的文字描述,引发学生对社会负面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2)提问学生对于这些现象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死水》,让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2、作者介绍(1)简要介绍闻一多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求学、工作以及参与的社会活动。
(2)重点强调闻一多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他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3、诗歌朗读(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4、诗歌分析(1)意象分析提问学生诗歌中“死水”这一意象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死水”这一意象可能象征着什么,比如腐朽的社会、黑暗的现实等。
分析诗中与“死水”相关的其他意象,如“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等,探讨它们对强化“死水”意象的作用。
(2)象征意义结合时代背景,介绍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现象。
引导学生理解“死水”象征着当时那个毫无生机、腐朽堕落的社会。
探讨诗人通过描写“死水”,想要表达对社会现实怎样的批判和不满。
(3)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反讽手法,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明明是一沟毫无希望的死水,却用“绝望”来强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探讨对比手法的运用,如“死水”的丑恶与“翡翠”“桃花”等美好的事物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死水”的不堪。
《死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闻一多及其代表作,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
2、理解《死水》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反讽”手法,体会“三美”主张。
3、体会并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死水》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反讽”手法教学难点:体会“三美”主张教学策略:讲授法、朗读法、分析法、分组学习法教学手段及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后改名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他强调新诗要具备“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作品有诗集《红烛》和《死水》。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分子暗杀。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了闻一多:“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
三、诗歌赏析:1、全班齐读第一节,并思考:这节中“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这节写了死水的什么内容?明确:“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是作者的愤激之语。
《死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死水》教案教学设计1《死水》教案教学设计《死水》是由著名作家安妮·鲍尔德(Anne Baldock)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有关挑战自我和打破陈规的故事。
故事主要描写了一个年轻女孩儿艾达,她生活在一个严格遵循传统的环境中,但她却有着独特的梦想与追求,因此她选择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并面对现实。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此小说中的思想,探索故事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本文将分享一些适用于初高中的《死水》课堂教学设计以及辅导学生思考的策略。
授课目的:• 通过阅读并研究小说中的文学元素(如主题、结构、人物、情景等),加深学生对文学精神的理解。
•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考一个与传统规则背道而驰的故事,彰显自我价值。
• 提高学生的英语解析能力,学习阅读有关文学形式、用法等的基本理论知识。
教学策略: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使学生产生共鸣并激发他们思考鼓舞他们实现梦想:1. 开始前导入: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解之前,通过一些简短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预习。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什么是舒适区?当我们走出舒适区时,我们会遇到哪些挑战和机遇?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看法和经历。
教师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思考问题,准备下一堂课的讨论。
2. 阅读小说,并为学生展示主要情节:教师应该让学生看完整部小说,以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了解情节和主题。
在开始课堂分析之前,教师应该简要叙述故事情节,并问学生他们对故事的看法。
3. 基于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推广学习的本质: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主题、角色和情况的意义,并考虑这些元素如何支持或阻碍一个人的个性发展。
教师不仅可以和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文学讨论,还可以使用一些案例和示例,引导他们探索学习的本质。
4. 基于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进行创造性写作:引导学生写一篇有关他们自己的经历或类似经历的短文,描述学生们如何尝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并面对自己的不安和挑战。
《死水》教学设计《死水》是中国当代作家安妮宝贝所著的一本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活中的困惑和寻找的故事。
本文将以教学设计的形式,对《死水》进行阅读与思考,帮助学生领悟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一、教学目标1.了解《死水》的作者和小说背景;2.理解小说主题和情节;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4.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导入活动:通过引入相关话题和背景知识,让学生对小说产生兴趣;2.全课对小说的整体了解:介绍小说的作者、出版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3.分组讨论:根据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4.人物形象分析:选取小说中的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外貌、性格、心理变化等方面;5.小结与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教师将学生聚焦在一个有关成长和探索的话题上,如“你对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有何体会?”或“你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什么思考?”等,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和探索。
2.全课对小说的整体了解:教师介绍《死水》的作者安妮宝贝,说明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简要介绍小说的出版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5-6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并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
可以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提出一些问题,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有何困惑和挣扎?”或“小说中的死水象征着什么?”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4.人物形象分析:教师选取小说中的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向学生展示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描写,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成长过程。
同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描述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展望。
5.小结与总结: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确保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可以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呈现。
《死水》教学设计年级高一科目语文类型阅读教学课题死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味本诗的“三美”,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死水”特点,体会诗歌中“以美喻丑”的反讽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体味本诗的“三美”,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难点:理解“死水”特点,体会诗歌中“以美喻丑”的反讽艺术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七子之歌》,投影歌词。
设问:同学们,你们熟悉这首歌吗?这就是著名爱国组歌——《七子之歌》,作者是闻一多。
闻一多不但是一名诗人,还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者。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旋律。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并学习他的代表作《死水》。
二、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后改名一多,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他强调新诗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作品集有《红烛》和《死水》。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分子暗杀,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三、听录音,读诗歌,品味“三美”我们都知道欣赏诗歌需要仔细地品味,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读,请同学们先听录音,学习朗读这首诗歌的语气、节奏和感情。
(播放朗诵视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歌需要用什么语气去读呢?示例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绝望”“半点”要重读,强调诗人的主观感受,也写出了“死水”污秽、滞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无可救药的特点。
“不如”“爽性”正是诗人忧愤的心情的写照,要读出决绝的语气。
同学们说的非常准确,下面请结合刚才所学,听录音跟读,并品味“三美”在《死水》一诗中的体现。
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后回答。
“音乐的美”——“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死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死水》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特点。
(3)掌握闻一多先生的诗艺成就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欣赏闻一多先生的其他诗作。
(3)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闻一多先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诗人关注社会现实、追求民主进步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诗歌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特点的把握。
3. 闻一多先生的诗艺成就和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象征手法的解读。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诗作。
2. 学生预习诗文,了解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死水》,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死水”、“臭虫”等。
(2)探讨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如“死水”象征腐败的社会现实。
(3)欣赏诗中的修辞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讨论诗人关注社会现实、追求民主进步的精神风貌。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特点。
(2)强调闻一多先生的诗艺成就和文学地位。
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文。
7.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让学生选取闻一多先生的其他诗作,如《断章》等,与《死水》进行比较,分析其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
《死水》教案(本站论坛稿)《死水》教案1、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2、鉴赏《死水》感情深沉、象征丰富和格律讲究的特点。
分析并理解《死水》中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和反讽手法。
一、导入新课陆游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
大家设想一下,假如这个小池变成了一潭死水,那将会如何?学生回答。
我们来看看诗人闻一多笔下的《死水》面目。
二、初读诗歌,了解内容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思考:1、臭水沟里有些什么?提示: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油腻霉菌,污水白沫,花蚊青蛙等丑恶事物。
2、那么诗人用什么语言来表现这些物象呢?从哪些感觉角度着手刻划死水的特点呢?提示:铜锈成了“翡翠”,铁锈出了“几瓣桃花”,“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死水”酿出“绿酒”,“白沫”成了“珍珠”,“青蛙”叫出了歌声。
第二节:用视觉写死水之脏。
“翡翠”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绣,“罗绮”是油腻的光泽,“云霞”是霉菌的色彩。
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
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第四节:主要用听觉写死水之死寂。
青蛙的鸣叫是一种衬托,着重写死水中的蛙鸣,让人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
3、再读二到四节,感受作者以美辞来写丑物的表达效果。
提示:桃花、翡翠、罗绮、彩霞、珍珠、绿酒等给人的印象原本是华美高贵、温润鲜艳,但在这里读者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反而令人恶心。
诗人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用一些形容美的词语来表现丑恶,从而使丑显得更丑,这种方法叫“反讽”。
4、诗人对这一沟“死水”的态度如何?提示:彻底绝望,深恶痛绝。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对死水的存在充满了愤激,期待它的早日毁灭。
三、结合时代背景,再读领会死水的象征意义。
《死水》教案2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2.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3.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4.理解《我爱这土地》中的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重难点1.体会《死水》用反语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2.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3.理解《我爱这土地》中的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三美”导入二、介绍闻一多。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文人。
他一生经历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个阶段。
1920-----1927年是诗人时期,他出过《死水》、《红烛》等诗集,并提出了著名的诗歌三美原则: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七.研习诗歌。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所体现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这首诗歌的标题是“死水”,所写的内容也是死水,那么作者对这一沟“死水”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绝望,厌恶,憎恨。
感觉它无可救药。
3.死水具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憎恨?因为这死水极端的脏,极端的臭,就像死了一样的静寂。
4.从那里可以看出死水的这些特点?(在讲解中介绍反讽的写作手法)。
第二节:用视觉写死水之脏。
“翡翠”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绣,“罗绮”是油腻的光泽,“云霞”是霉菌的色彩。
“翡翠”“桃花”等本是华美、温润鲜艳,但在这里读者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反而令人恶心。
第三节:主要用嗅觉写死水之臭,写死水发酵时的情景:“死水如酒,臭气熏天。
泡沫如珠,乱蚊成群。
第四节:主要用听觉写死水之死寂。
青蛙的鸣叫不是清醒者的呼叫,也不是丑恶者的挽歌。
而是一种装饰,一种衬托,着死水中的蛙鸣,让人感受到死一般的寂静。
第一节中的内容也不能省。
5.本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意图的是第五节,该如何理解“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2、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提高读诗的能力,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品味“死水”的象征意义。
3、情感目标: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领会诗歌中蕴涵的爆发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2、了解诗歌的反讽手法。
3、感知《死水》中的“三美”。
(三)教学方法1、教法:设计问题、明确要点、参与引导。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各位同学,当你们站在状元桥上向下看的时候,你们看到了什么?(提问互动)看到水,你们是否想到了某位诗人的某一篇诗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那么,接下来就让闻一多先生带领我们走进他的《死水》。
二、作者及诗歌背景介绍1、作者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
1946年7月15日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他的诗风沉郁凝重,语言绚丽精炼,对仗工整,为开创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同时还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曾产生一定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⑴、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⑵、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在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⑶、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2、写作背景:《死水》写于1926年,是闻一多留美归来的第二年。
留美期间,诗人饱受民族歧视之苦,倍感离群孤雁的寂寞和酸楚,思乡思国之情油然而生,回国之后见到的却是军阀统治下的破碎山河和哀鸿遍野的苍凉现实,于是他大呼:“啊,这不是我的中华……”爱之深责之切,作者正是在这种矛盾悲愤的心情下写出《死水》这名篇的。
《死水》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了解反讽手法。
2.过程与方法:提高读诗的能力,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品味“死水”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死水》中的“三美”,感受诗歌的艺术美,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领会诗歌中蕴涵的爆发力教学重难点:1、领悟死水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反讽手法。
3、感知《死水》体现的“三美”。
讲授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预习《死水》、课文诵读、基础知识过关。
2、搜集作者资料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各方面资料。
二、导入新课陆游在《观书有感》一诗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小小的池塘之所以清新可爱,全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
大家设想一下,假如这个小池变成了一潭死水,那将会如何?学生回答。
三、闻一多先生及写作背景介绍: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
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
曾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
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贯穿闻一多全部诗作的主线。
他的诗风沉郁凝重,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
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
“三美”主张:音乐美:指音节和韵律的美;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写作背景:《死水》写于1925年。
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1925年,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
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
〈死水〉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死水〉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死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懂得《死水》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理解小说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2.能够通过读文本,明确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分析其行为和言语的含义。
3.学生能够具备较好的思辨能力,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知和思考。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并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教学内容1.《死水》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
2.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行为和言语的含义。
3.小说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先导入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说的情景和人物。
2.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有充分的认识。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看法。
4.提问法: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互动,加深对小说和历史的理解。
5.写作法:通过写作,让学生具体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在课堂上通过先导入相关的背景资料,例如小说的作者、小说的时代背景等,让学生根据资料联想再到小说里去。
2.讲授(3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有充分的认识。
首先介绍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例如史克瑞普和各自的女朋友等,然后介绍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例如环环相扣的剧情和反抗的主题。
3.讨论(3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看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小说,例如性格分析、情节分析、主题分析等等。
4.提问(20分钟)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互动,加深对小说和历史的理解。
提问方向可以是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社会历史的背景等等。
5.写作(30分钟)通过写作,让学生具体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看法和理解,并在文中加入自己的思考。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来检测学生对小说和历史的理解。
死水优秀教案死水教学教案死水优秀教案:水的循环和特性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特性,掌握水的凝固、沸腾、蒸发等变化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水资源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的循环过程和特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
2. 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实验器材(玻璃棒、杯子、烧杯等)、黑板、多媒体教学工具。
2. 实验材料:水、冰块、热水、盐水等。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引入水的循环概念,介绍水的凝固、沸腾、蒸发等特性。
第二课时:进行水的循环实验,观察、记录、总结水的循环过程。
第三课时:总结水的循环特性,引导学生探讨水资源的保护问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水的循环和特性1. 导入:通过问题提出引入,比如“你知道地球上的水从哪里来吗?去哪里去了?”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
2. 串讲: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讲解水的循环过程和特性,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凝固、沸腾、蒸发等变化方式。
3. 表述:请几位学生分别向全班介绍一种水的变化方式,可以用图示、实物等来表述。
4. 小结:对学生进行总结,梳理课堂内容和学习要点。
第二课时:水的循环实验1. 实验目的:观察、记录、总结水的循环过程。
2.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包括玻璃棒、杯子、烧杯、水、冰块、热水、盐水等。
(2)在黑板上画出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的表格。
(3)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观察。
(4)分组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和数据对比。
3. 实验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实验中的问题,并总结实验结论。
第三课时:水的循环特性与环境保护1. 引导讨论: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激发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2. 情景剧表演:请学生分组进行情景剧表演,演绎水资源的保护和浪费等情境,通过生动的表演方式加深对话题的理解。
《死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愤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的反讽手法和音律美。
[教学重点]1、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授课方法] 诵读、讨论[讲授新课]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个有相当影响的新诗流派——新月诗派。
这个诗派以探求新诗的格律为己任,又称新格律诗派。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诗艺术上开始成熟的阶段”,其创始者及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等。
其中闻一多对新诗的巨大贡献,是提出了新诗必须具备三种美:“音乐美”,指诗的音节美、旋律美;“绘画美”,指词藻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中国象形文字状形绘声的优点;“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死水》,就是闻一多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
二、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后改名亦多,一多是他的笔名。
湖北浠水人。
1899年出生于一个“世望家族,书香门第”,幼时即爱好古典诗词歌赋和美术。
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
“五四”前后开始进行新诗创作,是清华文学社的主要成员。
1922年赴美国留学,学习绘画,同时研究文学和戏剧。
西方文学艺术的熏陶,同他浓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融合起来,在爱国感情的激发下,勃发了诗歌创作的冲动。
1925年闻一多不堪民族歧视,在强烈的爱国思乡的情怀支配下,毅然返国,投身振兴中华的事业。
回国后,同徐志摩、胡适等主编《晨报》的《诗镌》。
1928年3月,闻一多加入新月派,与徐志摩、胡适等人编辑《新月》和《诗刊》杂志。
闻一多是个诗人、学者,更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民主战士。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最后一次讲演》,毛泽东这样评价他,“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宁可倒下去,决不屈服”!)作为一个诗人,闻一多的诗歌数量并不多,他只出版过两本完整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死水》教案三维目标1体味本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2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反讽艺术手法。
3反复诵读,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
4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诗的“三美”及反讽手法的运用。
难点: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播放《七子之歌》(课前循环播放)(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12月2021是澳门回归15周年的日子,15年前的这一天,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怀抱,《七子之歌》作为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也深受听众的喜爱。
那么,同学们知道这首朴素真挚,深沉感人的主题歌歌词的作者是谁呢?——闻一多,这是七十多年前闻一多《七子之歌》组诗中的一首,体现了身处异国的他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一首蕴含着诗人深沉爱国情感的新诗《死水》。
)二、走近作者(诗,是诗人情感的表达,要想更真切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我们有必要先知人论世。
闻一多是谁呢?)背景: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湖北浠水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5年5月回国。
抗战爆发后,1938年闻一多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会上讲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当晚被特务暗杀。
与新诗:1923年印行第一部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分析“三美”,朗诵指导(从新诗形式上讲,他提倡写作新格律诗,并提出了新格律诗写作的“三美”要求。
《死水》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三美”。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诗集是《红烛》,代表诗作有《太阳吟》、《一句话》、《洗衣歌》等。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他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二、新诗的鉴赏与阅读◎
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白话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公木先生说:“把‘五四’以后的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
”这是公木先生对新诗特征的调试概括。
在西方,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
中国的新诗诞生后,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消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流派。
以郭沫若、闻一多、艾青为代表。
“诗言志”,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
新诗则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反过来看,读诗当然不是纯理性的活动。
而是读者的情感因素渗透其中,既要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又应力求把自己的感情和诗所蕴含的感情沟通。
新诗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
换言之,融有诗人情感的物象,即诗之意象。
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景象相融合,形成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或氛围,就是意境。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其内涵则远远超过了个别意象的总和,其境界是整体的,给人以巨大美感。
所以,体味鉴赏诗的美是要去感受诗的意象美和境界美。
诗歌的阅读鉴赏有两个层次:
首先,是对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进而对诗歌表层意思作出概括;
其次,是对诗歌的表现手法作出评价,进而对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进行欣赏评价,体会诗歌美的情感。
3.新诗鉴赏三步曲
(1)品读节奏美
新诗虽无固定格式(诗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但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
(2)领悟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的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把情感化为可以古籍的形象符号、情感客观的对应物就是意象。
(3)欣赏主题美
三、朗读课文
四、课文欣赏
肮脏、污浊的死水(第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
凝滞的死水腐烂变质的死水(第3节)毫无希望的死水
总起(第1节)(动态描写)总结(第5节)
沉寂的死水(第4节)
(以动衬静)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
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
《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五、研究探讨
1.揣摩《死水》中运用“不如”“也许”所表达的感情。
探究学习:诗文首尾两节运用的“不如”均表达了一种愤激之情,既然是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那就让它丑恶到极点。
“也许”统领第二、第三节,承首节“不如”的推测,想像添加“破铜烂铁”“剩菜残羹”在—绝望的死水”中可能出现的更为腐烂、污浊的变化,从中可看出诗人对“死水”彻底的厌恶、嘲讽之情。
2.抒写“一沟绝望的死水”的意义何在?由此可以联想到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探究学习:漠视“死水”的存在,无异于麻木不仁、浑浑噩噩。
而揭开“死水”的面纱,撩拨起污浊不堪、臭气熏天、令人作呕的“死水”,更能唤醒那些被“死水”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的人们,使之看清死水那腐败、丑恶之极的事实,从而奋起而消灭之,重建“美的所在”。
这就是抒写“死水”的意义。
由此读者也可联想到像“死水”一样缺乏活力、粉饰太平、滋生腐败的丑恶之极的社会现实。
六、象征手法
死水,表面艳丽无比,实质上却腐烂之极;看似一沟“死水”,实为黑暗腐朽社会的写照。
《死水》构思的匠心独运,语言的生动立体,给人以震撼,对那个特定社会的表象及其本质有如此深刻的揭露是本诗的特质。
诗人鲜明的立场,决绝的态度激起浪千层,和着《死水》的节拍一浪高过一浪,拍打着爱心未泯的众生。
积压在诗人心头的悲愤化作了一腔似火的激情,鞭挞那丑陋不堪、粉饰太平的社会现实,建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在诗文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七、反讽手法
八、作业
2.比较《死水》与《一句话》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3.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