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8
急性颅脑损伤急诊抢救流程
急性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紧急情况,需要快速而有效的急诊服务流程。
患者可能出现抽吸血、头皮挫伤、裂伤、帽状腱膜下血肿、熊猫眼、脑脊液鼻漏、耳漏、头痛、恶心、呕吐、瞳孔大小不等、昏迷、心跳、呼吸停止等症状。
在急诊时,应该对患者进行检查,清创缝合,抽吸血肿并进行加压包扎。
如果患者有颅底骨折,需要进行CT检查,明确损伤类型,以便
进一步处理。
针对不同的情况,急诊服务流程也有所不同。
对于无血肿的患者,可以进行保守治疗;而对于有血肿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在手术前,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加强基础护理、五官护理、皮肤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气管切开护理,保持会阴清洁,导尿者做好会阴护理,防止尿路感染,营养支持,鼻饲护理,功能锻炼等。
在急诊服务流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肌力变化,GCS评分记录,防止脑疝发生。
同时,还需要进行脱水、止血、护脑、预防感染治疗,保持大
小便通畅,避免压颈,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如果患者的病情变化,GCS评分下降,需要及时记录并报告主管医生。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GCS评分是评估急性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得分,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的病情。
完整word版)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合理的伤情判断后,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对于头部伤情,应清洗伤口,止血,避免感染;对于呼吸循环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氧疗、心肺复苏等措施;对于严重颅脑损伤的患者,应立即进行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降低颅内压力、控制脑水肿等治疗措施。
同时,应及时转运患者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一)诊断1.病史询问:了解受伤原因、时间、情况等。
2.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颅内压力检查、瞳孔反应等。
3.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
二)治疗1.对于轻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应进行观察和保守治疗。
2.对于中度和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包括控制颅内压力、维持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等。
3.对于颅内出血、脑水肿等严重情况,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4.对于颅脑损伤后的康复,应进行综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心理治疗等。
总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其发生和发展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及时的现场急救和正确的诊断治疗至关重要。
同时,对于颅脑损伤后的康复也应予以重视,积极进行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病情判断后,立即开始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重点是支持呼吸和循环功能,及时纠正呼吸暂停和维持血压的稳定。
急救顺序如下: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容易出现呼吸困难和窒息。
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进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进行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
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
因此,制止活动性外出血,维持循环功能极为重要。
现场急救处理包括:1)对可见的较粗动脉的搏动性喷血可用止血钳将血管夹闭。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外力作用于颅骨或脑组织,引起脑部损伤的一种临床疾病。
在临床中,颅脑创伤病人常常出现意识丧失、呕吐、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给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对于颅脑创伤的救治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提高颅脑创伤的救治水平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编制了此《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科学、规范的救治指南,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一、诊断与分级(一)临床表现:颅脑外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颈部僵硬、复视、意识障碍等症状。
需密切观察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确保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治疗。
(二)影像学检查:颅脑外伤的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检查。
CT可显示骨折、血肿、脑水肿等损伤,MRI可对脑组织进行更加清晰的显示,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分级:颅脑外伤的临床分级主要包括轻度脑震荡、中度脑震荡和重度脑震荡。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急诊救治(一)监测生命体征:颅脑外伤病人在急诊救治阶段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态、呼吸、血压、心率等,确保病人在急诊阶段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二)控制颅内压:对于颅内压增高的病人,需立即给予降颅压的治疗。
可采用镇静、头低位、通畅呼吸道、控制颅外伤出血、呼吸机辅助等措施降低颅内压,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三)积极止血:对于颅脑外伤病人出现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情况,需积极进行止血治疗,防止出血加重颅内压。
(四)预防继发性脑损伤:对于颅脑外伤病人需预防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
包括预防颅内感染、预防脑水肿、预防脑梗死等措施。
三、手术治疗对于颅脑外伤病人,部分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开颅减压术、颅内血肿清除术、颅骨骨折复位术等。
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综合治疗(一)脱水疗法:对于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可采用脱水疗法。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是指头部外力作用于颅骨和脑组织时引起的病理变化,常见于机动车事故、坠落、打斗等暴力行为或意外事故中。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是为了规范颅脑创伤的诊断和处理而制定的一套指南。
以下是关于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的1000字简要介绍:一、诊断与分级:颅脑创伤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如颅脑CT或MRI。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将颅脑创伤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个级别。
二、治疗原则:颅脑创伤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
早期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判断,早期干预指的是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急救处理和监测,早期治疗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三、急诊处理:对于颅脑创伤的急诊处理,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和心脏的正常功能。
要快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确保其意识清醒。
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检查等。
四、药物治疗:在颅脑创伤的治疗中,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止痛药、抗炎药和抗感染药等。
止痛药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的头痛和不适感,抗炎药主要用于减轻脑组织的炎症反应,抗感染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
五、手术治疗:对于部分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颅骨开窗术、颅脑减压术、血肿清除术等。
六、康复治疗:颅脑创伤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其功能的恢复和重建。
康复治疗的方式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康复训练等。
七、并发症预防:颅脑创伤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脑积水、脑血栓等。
为了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主要包括诊断与分级、治疗原则、急诊处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和并发症预防等内容。
这些指南的制定旨在规范临床的诊断与处理流程,提高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质量和生存率。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颅脑损伤就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得损伤,可分为颅与脑两部分损伤,颅部包括头皮、颅骨,脑部就是泛指颅腔内容物而言,即脑组织、脑血管及脑脊液、颅脑损伤得发生与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致伤得因素与损伤得性质。
前者系指机械性致伤因素,如暴力作用方式、力得大小、速度、方向及次数等;后者则为各不同组织与结构在接受暴力之后,所造成得病理损伤及病理生理变化,故致伤因素不同,所致损伤得程度与性质也各异。
由于致伤物体得物理性质不一致、头部受力得强度与部位不固定、颅脑各部组织得结构与密度不相同,因此,所造成得头皮、颅骨与脑损伤得情况亦有所差异。
颅部与脑部得损伤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各自单独发生、由于颅脑解剖生理得影响,头部受伤后所引起得病理过程也有其特殊性。
当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头皮、颅骨作为表面屏障首先对抗外力,如果暴力强度较小,仅引起头皮与/或颅骨得损伤,而脑部可以无损伤或损伤较轻微;若暴力超过了表面屏障得致伤阈,则头皮、颅骨与脑组织将同时受损;若暴力就是通过身体其她部位间接作用于头部时,则只引起脑组织得损伤,而头皮与颅骨往往完好无损。
不仅如此,遭受暴力作用而致伤得脑组织,除了发生原发性损伤之外,并在受损组织得周围,还将引起不同程度与不同范围得脑缺血、出血、水肿及变性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
而后,或继续加重、恶化,累及全脑甚至全身;或经一定时间逐渐吸收、消退与修复、急性颅脑损伤得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生命体征:(1) 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 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
其她部位得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得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得伤情判断目前主要就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Co 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三) 现场抢救:颅脑损伤得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得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与及时得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得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与全身情况得迅速认真得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是医学界关于颅脑损伤的现代治疗方案的纲要,涵盖了临床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颅脑创伤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急性创伤,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临床诊断、治疗及康复等方面,对颅脑创伤的救治指南进行一些介绍。
一、颅脑创伤的临床诊断1. 病史采集。
询问伤口及所引起的症状、当时和之后的状态及治疗情况等。
2. 神经检查。
包括定向力(Orinetation)、肢体力(Strength)、感觉(Sensation)、语音(Speech)。
评估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及它们之间的同步性。
3. 器械检查。
CT头颅扫描、MRI磁共振成像,X光检查等。
4. 观察查体。
快速检查身体其他部位外伤及抽搐等情况。
治疗颅脑损伤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根据创伤程度进行不同的治疗决策。
1. 保守治疗。
用于颅脑损伤轻度和中度的患者。
安静休息,控制颅内高压,保持呼吸道开放,避免再次颅脑损伤。
可给予口服药物,如肌松剂、利尿剂、庆大霉素等,液体控制。
2. 手术治疗。
对颅脑损伤较重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减压、肿瘤切除、血肿清除等。
目的是缓解颅内压力、避免出现神经功能损伤、并确保器官供应。
康复期是颅脑损伤患者最长的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在康复期,患者可以进行训练,以增强肢体力量,恢复语言功能和认知能力。
1. 肌肉康复训练。
包括肌力训练、肢体功能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2. 语言康复训练。
包括言语重复、声音识别、语音理解及交流训练等。
3. 认知康复训练。
包括认知技能训练、注意力训练、记忆等。
4. 社交技能训练。
包括日常活动、生活技能练习等。
在康复期内,应该遵循可持续、全面的康复治疗,多涉及家庭支持和改变生活方式。
康复期的特点是时间较长,内在负担较大,但是通过逐步恢复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的训练,可以使患者更好地适应生活。
四、总结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颅脑创伤的检查、治疗和康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颅脑损伤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损伤,可分为颅和脑两部分损伤,颅部包含头皮、颅骨,脑部是泛指颅腔内容物而言,即脑组织、脑血管及脑脊液。
颅脑损伤的产生与成长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致伤的因素和损伤的性质。
前者系指机械性致伤因素,如暴力作用方法、力的年夜小、速度、标的目的及次数等;后者则为各不合组织和结构在接受暴力之后,所造成的病理损伤及病理生理变更,故致伤因素不合,所致损伤的水平和性质也各异。
由于致伤物体的物理性质不一致、头部受力的强度和部位不固定、颅脑各部组织的结构与密度不相同,因此,所造成的头皮、颅骨和脑损伤的情况亦有所差别。
颅部与脑部的损伤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各自单独产生。
由于颅脑解剖生理的影响,头部受伤后所引起的病理过程也有其特殊性。
当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头皮、颅骨作为概略屏障首先对立外力,如果暴力强度较小,仅引起头皮和/或颅骨的损伤,而脑部可以无损伤或损伤较轻微;若暴力超出了概略屏障的致伤阈,则头皮、颅骨和脑组织将同时受损;若暴力是通过身体其他部位间接作用于头部时,则只引起脑组织的损伤,而头皮和颅骨往往完好无损。
不但如此,遭受暴力作用而致伤的脑组织,除产生原发性损伤之外,并在受损组织的周围,还将引起不合水平和不合规模的脑缺血、出血、水肿及变性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
此后,或继续加重、好转,累及全脑甚至全身;或经一按时间逐渐吸收、消退和修复。
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年夜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取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颅脑损伤急诊诊治程序生命体征:颅内压升高时,生命体征变化是两慢两高头部体征:颅前窝骨折酷似“熊猫眼”或称“眼睛征”病情判断脑脊液鼻漏;颅中窝骨折脑脊液耳漏口角斜和听力障碍;颅后窝骨折主要表现为耳后乳突区皮下瘀斑神经体征:瞳孔变化,运动反射改变,脑膜刺激征头痛与呕吐:频繁的呕吐,头痛性加重辅助检查:头颅X线摄片、CT扫描、MRI检查等开放气道吸氧,气管切开,机械通气颅建立静脉通道 5%~10%葡萄糖注射液脑 20%甘露醇、地塞米松、呋塞米损急救措施控制脑水肿,伤降低颅内压冰帽物理降温控制出血清创缝合,应用止血药手术术前准备:备皮、剃头、备血、皮试、留置导尿预防感染TAT、抗生素辅助检查头颅X线平片、CT抗休克治疗输血、升压药体位:头部抬高15º,身体自然倾斜,避免颈部扭曲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做好呼吸机管理,气道护理救护要点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变化、监测神志、瞳孔变化30min1次留置导尿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急性心衰的急诊诊治流程急性心力衰竭若濒死CPCR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半靠位ECG保持气道畅通,吸氧4L/分平均血压<70mmHg 平均血压≥70mmHg若吸氧同时SaO2<95%血液常规电解质肌酐血糖BNP心肌标志物血气分析其他补充液体生理盐水或平衡盐静脉滴注500lm观察BP和HR变化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静脉20μg/ min,可至200μg/ min,若SPB<90—100mmHg减量增加Fi O2使Sa O2>95%需行检查侵入性检查动脉插管中心静脉插管肺动脉导管利尿剂呋塞米静脉注射20—4-0mg或静脉滴注5—40mg/h呼吸心电SPO2监护,血压监测15min1次仍不能则CPAP,NIPPV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若出现呼吸肌疲劳呼吸频率减少高碳酸血症神志不清吗啡焦虑\呼吸困难和胸痛者早期静脉注射3mg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开始静脉滴注2--3μg/(kg.min)可增至20μg/(kg.min)或多巴胺>5μg/(kg.min)(ACS慎用SBP85—100mmHg进一步判断心衰分类和危重性;明确基础疾病和合并疾病SBP<85mmHg基础疾病和合并疾病治疗抗感染、液体平衡、控制血糖、保护肾功能等续用血管扩张剂和(或)正性肌力药(多巴酚丁胺)若收缩功能不全引起急性心衰仍无效时可用米力农,首剂25μg/kg,10—20分钟内注射完,再以0.375—0.75μg/(kg.min)的剂量维持滴注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0.2--1μg/(kg.min)SBP>100mmH反应良好口服呋塞米,ACEI血管扩张剂、利尿剂若无反应再次确认机械治疗正性肌力药。
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颅脑损伤
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损伤,可分为颅和脑两部分损伤,颅部包括头皮、颅骨,脑部是泛指颅腔容物而言,即脑组织、脑血管及脑脊液。
颅脑损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致伤的因素和损伤的性质。
前者系指机械性致伤因素,如暴力作用方式、力的大小、速度、方向及次数等;后者则为各不同组织和结构在接受暴力之后,所造成的病理损伤及病理生理变化,故致伤因素不同,所致损伤的程度和性质也各异。
由于致伤物体的物理性质不一致、头部受力的强度和部位不固定、颅脑各部组织的结构与密度不相同,因此,所造成的头皮、颅骨和脑损伤的情况亦有所差异。
颅部与脑部的损伤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各自单独发生。
由于颅脑解剖生理的影响,头部受伤后所引起的病理过程也有其特殊性。
当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头皮、颅骨作为表面屏障首先对抗外力,如果暴力强度较小,仅引起头皮和/或颅骨的损伤,而脑部可以无损伤或损伤较轻微;若暴力超过了表面屏障的致伤阈,则头皮、颅骨和脑组织将同时受损;若暴力是通过身体其他部位间接作用于头部时,则只引起脑组织的损伤,而头皮和颅骨往往完好无损。
不仅如此,遭受暴力作用而致伤的脑组织,除了发生原发性损伤之外,并在受损组织的周围,还将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围的脑缺血、
出血、水肿及变性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
而后,或继续加重、恶化,累及全脑甚至全身;或经一定时间逐渐吸收、消退和修复。
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
(一)初步检查
1. 头部伤情 :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
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
(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现场急救顺序为:
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
因此制止活动性外出血,维持循环功能极为重要。
现场急救处理包括:
(1)对可见的较粗动脉的搏动性喷血可用止血钳将血管夹闭。
(2)对头皮裂伤的广泛出血可用绷带加压包扎暂时减少出血。
在条件不允许时,可用粗丝线将头皮全层紧密缝合,到达医院后需进一步处理时再拆开。
(3)静脉窦出血现场处理比较困难,在情况许可时最好使伤员头高位或半坐位转送到医院再做进一步处理。
(4)对已暴露脑组织的开放性创面出血可用明胶海绵贴附再以干纱布覆盖,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加重脑组织损伤。
3.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单纯颅脑损伤的病人很少出现休克,往往是因为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骨折、头皮裂伤等造成出血或
外出血而致失血性休克引起循环功能衰竭。
但在急性颅脑损伤时为防止加重脑水肿而不宜补充大量液体或生理盐水,因此及时有效的制血,快速地输血或血浆是防止休克,避免循环功能衰竭的最有效的方法。
4.局部创面的处理:以防止伤口再污染、预防感染、减少或制止出血为原则,可在简单清除创面的异物后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冲洗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并及早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5.防止和处理脑疝:当患者出现昏迷及瞳孔不等大,则是颅脑损伤严重的表现,瞳孔扩大侧通常是颅血肿侧,应静推或快速静脉点滴(15--30分钟)20%甘露醇250毫升,同时用速尿40毫克静推后立即转送,并注意在用药后患者意识和瞳孔的变化。
转送
(一)转送前的准备:
1.强调“急”“快”“救”的原则,特别是对成批伤员的情况。
2.确保转运途中抢救器材的齐全和功能完好性,及抢救药品的足够。
3.转送前对病情做正确的评估,对途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变化时的应急措施。
4.确保良好的通讯设施,途中与目的地医院保持联系,将病情和抢救信息提前告知,以便目的地医院提前做好抢救准备。
(二)在转送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对有严重休克或呼吸困难疑有梗阻者应就地就近抢救,待病情有所稳定后再转送,切忌仓促搬动及远道转送。
2.转送过程中,为防止昏迷病人因误吸入呕吐物、血液、脑脊液引起窒息,应将头转向一侧,对确认无颈椎骨折者可托起颈部,另一只手压前额使之尽量后仰。
必要时先行气管插管后再转送。
并注意途中随时清除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物。
3.对于烦躁不安者,可予以适当的四肢约束,在引起烦躁的原因未解除前,慎用镇静剂。
4.四肢和脊柱有骨折的病人应用硬板担架运送,在转送前应做适当固定,以免在搬运过程中加重损伤。
5.陪送的医护人员在转送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人的呼吸、脉搏及意识的变化,情况紧急时随时停车抢救处理。
6.到达目的医院后,陪送的医护人员应向接受单位的医护人员分别详细地将所了解的受伤时间、原因、初步的体检及诊断、现场和途中的病情变化以及处理情况。
急诊室处理
(一)处理原则:应本着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特别是在伤员集中送达时,应分轻重缓急。
(二)开通颅脑损伤绿色通道: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20分钟以需完成以下任务:
1.接诊护士:当病人到达急诊科时,急诊接诊护士通过分诊并初步对病情做出判断,疑有脑疝形成时立即通知神经外科医生,同时通知检验科、血库、理发室等有关单位。
2.神经外科急诊值班医生:迅速完成采集病史、体征、书写病历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迅速下达医嘱。
3.护士在通知医生及有关科室后,完成测血压、脉搏、呼吸及建立静脉通道,在建立静脉通道时同时留取足够的血液标本分别送检验科、血库查血常规、血型及血交叉、电介质、肾功能、血糖等。
当有休克体征时,应尽快建立深静脉通道并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压监测,深静脉通道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因其粗大(15--20毫米)且不会因血容量不足而塌陷,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剃毛备皮可节约时间。
4.检验科:当接到标本后立即做出结果并报告医生。
5.血库:查出血型并交叉配血准备血源备用。
6.理发员:5分钟完成理发任务。
7.护士遵医嘱对有颅高压患者快速输入20%甘露醇250--500毫升以降颅压;通知放射科或CT室作好检查准备;通知麻醉科和手术室作好手术准备。
若系三无患者(无家属及亲友、无、无单位),则应通知医院有关部门领导。
(三)神经外科急诊值班医生任务:神经外科急诊值班医生应为本科毕业三年以上且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担任,同时应具备有胸心外科、普外科、骨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的基本知识,并能迅
速完成气管插管、胸腹腔及深静脉穿刺等技术,在颅脑损伤的急诊抢救中担负着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任务包括:
1.采集病史:简明扼要地将受伤时间、原因、外力作用的部位、伤后的意识改变、瞳孔的变化、有无呕吐、误吸,曾做何种急救处理,既往的重要病史等。
2.重点地体格检查和损伤分级:
(1)头部外伤情况:有无活动性出血、颅骨骨折、脑脊液漏;
(2)胸腹部有无压痛、出血、呼吸困难;
(3)脊柱、四肢有无骨折;
(4)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神志、瞳孔、眼球位置、肢体活动、锥体束征等;
(5)综合以上检查做出损伤分级。
3.在10--20分钟完成采集病史、体征、书写病历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迅速下达医嘱,决定患者的去向。
(四)急诊处理要求:
1.轻型(I级)
(1)留急诊室观察24小时;
(2)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
(3)颅骨X线摄片,必要时CT检查;
(4)对症处理;
(5)向家属交待有迟发性颅血肿可能。
2.中型(II级)
(1)意识清楚者留急诊室或住院观察48~72小时,有意识障碍者必须住院;
(2)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
(3)颅骨X线摄片,头部CT检查;
(4)对症处理;
(5)有病情变化时头部CT复查,作好随时手术的准备工作。
3.重型(III级)
(1)须住院或重症监护病房;
(2)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
(3)选用头部CT监测、颅压监测或脑诱发电位监测;
(4)积极处理高热、躁动、癫痫等,有颅压增高表现者,给予脱水等治疗,维持良好的周围循环和脑灌注压;
(5)注重昏迷的护理与治疗,首先保证呼吸道通畅;
(6)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已有脑疝时,先予以20%甘露醇250毫升及速尿40毫克静脉推注,立即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