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小案例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7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迟延满足"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情绪实验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案例尊敬的教师们:大家好!我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创作者,本文档将为您提供一份符合要求的案例。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案例一:小明的自主性发展小明是一名学前儿童,他在课堂上展现出了非常独立和自主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他喜欢自己穿衣服、洗脸刷牙,并且能够主动整理玩具等物品。
在教学活动中,他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这种独立和自主的行为背后,离不开小明在家庭和幼儿园环境中得到的支持和培养。
在家庭中,他的父母鼓励他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比如整理书包、叠衣服等,培养了他的自理能力。
在幼儿园中,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多的决策权。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得到积极的引导和关注。
家庭和幼儿园是他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应该为他们提供有利于自主性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案例二:小红的情绪管理小红是一名学前儿童,她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当她遇到挫折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时,她会表现出焦虑、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
这给她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针对小红的情绪管理问题,老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她。
首先,他们注意到小红的情绪表达方式,并与她进行了沟通,了解她所面临的困扰。
接着,他们带领小红学习了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比如深呼吸、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同时,老师们还鼓励小红将自己的情绪及时表达出来,提供给她一个倾诉的空间。
通过这些努力,小红逐渐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她学会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尝试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
她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性,也更加善于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
以上的案例展示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课程中的应用。
通过了解和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情绪管理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老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老师
背景:小学某校一位年轻的幼儿园老师,名叫李莉(化名),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发现班里有一位学生的表现异常,需要帮助其发展。
这个学生叫做小红(化名),五岁,身高略低于同龄人,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人差,情绪控制力也不强,经常因为小事情哭闹,自控力不够强,自信心也不足。
分析:李莉首先观察小红的行为,并与她的父母交流,了解她在家庭和课堂中的情况。
她发现小红不太愿意与其他学生一起玩,她的自我意识较强,但是她不太会与别人沟通和交流。
李莉考虑到小红需要更多的社交机会和经验,于是她组织班里的孩子进行小组活动,以帮助小红与其他孩子互动。
李莉还在课堂中引导小红与其他孩子交流,给她更多的表达机会。
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红与班里其他孩子的交往渐渐增多,她的自信心也慢慢增强,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哭闹。
小红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进步,她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渐成为了一个更加自信和积极的孩子。
结论:通过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李莉采用了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帮助小红改善了自我控制和社交能力,促进了她的全面发展。
这个案例表明,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个体化的教育,教育者需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核心部分主要涉及随年龄增长的行为(因而普遍称之为儿童心理学)。
它研究个体在儿童期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所表现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揭示儿童由初生到青春期的心理过程的规律;研究儿童随着年龄典型发生的行为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下面是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请参考!桐桐是班里最调皮的小朋友,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娇小的身段但是伸手敏捷,小朋友们都说他长得像个小猴子。
下课总是要欺负小朋友,上课总是要捣乱,都特别恐惧他接下来他表示令我感到更失望!观察一:早上进班级时,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闯进教室,见到门关着,会“咚咚咚”边踢门边喊“开门,开门!自由活动时他会带着同伴在教室和午睡室之间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玩积木时,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讲,却和周围的小朋友头碰头讲得热火朝天,手舞足蹈…观察二:绘画活动开始了桐桐趁老师不注意,拿着记号笔在画纸上、桌布上乱涂乱画。
当老师走近他时,就对你笑嘻嘻的让你又好气又好笑。
观察三:桐桐的课堂纪律较差,下面讲个没完没了老师一批评他还要骂老师,整个课堂乱糟糟的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时也会故意乱说,有时举手举的很高,站起来直接说“不会”案例四:小朋友带来了巧克力饼干,饼干盒里是一个包装精美的金属圆筒,吃完饼干后把圆筒放入了书包,可是进行过户外游戏后,圆筒却不翼而飞了当我问起圆筒跑到谁的书包里去了千万抓好啊,要不然,圆筒还会往外跑的见桐桐小朋友神色有异,原来圆筒被桐桐拿去了孩子最早接触的家庭,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对孩子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家庭是对孩子成长最具影响力的第一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协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行为品质,使之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强有力的催化剂。
但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父母晚辈的过多维护和百般溺爱,促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接受来自于成人的源源不时的关爱时,丝毫不会去考虑别人的需求与感受。
《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题(附答案)案例分析一有研究表明,我国有5%到10%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成瘾症倾向,青少年学生中患网络成瘾症的人约为3.5~7%,他们上网的大部分时间是用于游戏或与网友聊天,其次是影视音乐等娱乐。
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每周使用网络平均38.5小时(而非成瘾者仅为4.9小时);83%的网络成瘾者是开始使用网络一年内出现症状的;网络成瘾者中78%是使用聊天室、网络游戏和新闻组这类偏重双向沟通的功能,而非成瘾者上网多数出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是将网络视为工具。
网络成瘾与吸毒一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例如,网络成瘾者普遍认为使用网络对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和职业造成中等或严重影响。
他们还可能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生理变化,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等,甚至会引发心血冠疾病等各种疾患,需要接受深度的心理辅导。
1. 请你结合所学的有关知识,分析当前青少年网络成瘾反映了青少年时期的哪些心理发展特点?2. 请分析,家庭、学校和宏观的社会环境会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起到怎样的影响?3. 你认为应该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引导,才能避免这种常见的问题?答案:1. 本小题共8分,以下每个要点2分。
(1)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身心发展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处于从童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他们生理上逐渐成熟,尤其是性成熟,心理上也由不成熟逐渐达到成熟,其中包括认知的成熟,具备抽象的思维能力,也包括情绪的成熟,即了解自己的身份,形成自我同一性,独立于父母,逐渐形成价值观,形成友谊关系,他们在适应身心的变化时,容易出现一些风险或问题。
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满足各种认知和情感的需要,其中包括对成年生活和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交往和减轻压力的需要。
(2)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来看,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危机期,他们需要通过积极地探索,建立稳定一致的自我意识,形成自我理想,包括形成特定的社会角色。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学前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都在快速发展,因此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特别重视。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探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案例一,小明的分离焦虑。
小明是一个3岁的男孩,最近他开始上幼儿园,但是每次到了幼儿园门口,他就会开始哭闹,不肯进去。
经过和小明的家长沟通,了解到小明在幼儿园里总是感到害怕和不安,担心父母离开后不会再回来。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小明的家长非常担心。
分析,小明表现出了典型的分离焦虑症状,这在学前儿童中是比较常见的。
学前儿童的分离焦虑通常是因为他们对于父母的依赖性较强,一旦与父母分离就会感到恐惧和不安。
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逐渐延长家长离开的时间,让小明慢慢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同时也要给予小明安全感和支持。
案例二,小红的自我意识发展。
小红是一个5岁的女孩,她非常喜欢穿漂亮的裙子,每天都会花很长时间挑选自己的衣服。
有一次,小红在幼儿园里被其他小朋友取笑,说她穿的裙子太土了。
回到家后,小红情绪低落,不愿意再穿裙子了。
分析,小红的这种行为反映了她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渐形成。
在学前儿童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外在表现。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小红积极的引导和支持,让她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
案例三,小李的社交困难。
小李是一个4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里总是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
幼儿园老师发现小李的这种行为很长时间都没有改变,开始担心他的社交能力发展。
分析,小李可能面临着社交焦虑或者社交困难的问题。
在学前儿童阶段,他们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同龄小朋友,需要学会和他人相处和交流。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小李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鼓励他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总结,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关注和引导。
儿童发展心理学邓赐平案例分析邓赐平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
邓赐平,男,出生于1995年,是一个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
他的母亲在他3岁时开始觉察到他和其他同龄孩子相比存在明显的智力差异,无法掌握基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经过家庭的观察和医生的诊断,邓赐平被确诊为智力障碍。
在智力发展方面,邓赐平的智商远低于正常儿童。
他的语言发育非常延迟,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他只会很少的几个单词,并且无法组成完整的句子。
他的思维和记忆能力也较差,无法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推理。
同时,他的社交能力也受到了影响,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邓赐平的智力障碍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他在普通学校无法适应常规的学习活动和课程,需要特殊的教育服务和支持。
经过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努力,邓赐平得到了特殊教育的支持和关爱。
特殊教育师通过个别辅导和多媒体教材,帮助他进行语言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同时,他的父母也积极参与他的教育,为他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情感支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特殊教育服务,邓赐平的智力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他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组织一些简单的句子,并且能够理解简单的指令和问题。
他的记忆力也有所增强,能够记住一些常见的事物和概念。
在社交方面,他能够和其他孩子进行简单的互动,并且逐渐学会了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邓赐平的案例揭示了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智力障碍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
智力障碍造成了他在智力、语言、思维和社交等方面的困难。
然而,通过特殊教育的干预和家庭的关心,他得到了一定的帮助和进步,显示出了儿童在适应困难环境中发展自身潜能的可塑性。
邓赐平的案例对于儿童发展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作为专业人士,应该正确认识和评估儿童的发展,给予他们合适的教育和支持。
同时,对家庭来说,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和教育资源,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发展潜能。
最后,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特殊教育服务和资源,为智力障碍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学前教育教学案例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它关注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
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开展有效的学前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学前教育教学案例来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
案例:幼儿园音乐教学幼儿园教师小红在音乐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她发现班上有些孩子对于音乐的兴趣较低,经常无法专注于音乐活动,甚至会表现出敌对情绪。
小红希望通过应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来改善这种情况。
1.认知发展儿童在3至5岁之间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
他们开始具备较为复杂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听觉、视觉和运动感受音乐的魅力。
小红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音乐体验,如利用视觉表演或使用有趣的乐器,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情感发展儿童在这一阶段对于情感的表达能力逐渐增强。
小红可以通过创造积极的音乐环境和情感共鸣来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积极情感。
例如,她可以运用具有情感色彩的音乐与故事相结合,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他人分享。
3.社交发展幼儿园是儿童进行社交交往的重要场所。
小红可以借助音乐教学来促进孩子们的社交发展。
她可以组织音乐合作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参与和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此外,小红还可以设置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在互动中学习和成长。
4.身体发展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可以通过舞蹈、唱歌等方式表达他们的身体能力。
小红可以设计一些音乐活动,如舞蹈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等,来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发展。
这不仅能够增加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运动能力。
通过应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小红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的方式。
她创建了一个具有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社交互动的音乐教学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红发现孩子们对音乐充满了热情,愿意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并且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综上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学前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题案例背景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关注着个体在生命周期内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对个体的成长、研究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和理论。
案例描述小明是一个五岁的男孩,他的父母决定将他送到幼儿园开始接受集体教育。
之前,小明一直在家中由父母抚养,他对陌生环境感到害羞和不安。
一开始,小明在幼儿园时常哭闹,不愿意离开父母。
他经常躲在角落里,不与其他孩子互动。
幼儿园老师观察到了这一情况,开始采取措施帮助小明适应新环境。
案例分析社会认知理论根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的观念和心理过程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形成的。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在幼儿园中的不适应表明他缺乏与其他孩子社交互动的经验。
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鼓励小明观察和参与集体活动,帮助他逐渐学会从他人那里获取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模仿他人来扩展自己的行为表现。
社会情境理论社会情境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环境和社会情境的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在幼儿园的陌生环境和与父母分离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安和害羞。
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社会情境,提供安全感和情感支持,帮助小明逐渐建立起对幼儿园的信任感,并减轻他的不安和害羞情绪。
自主性理论自主性理论强调个体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自主选择的重要性。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表现出对新环境的抵触和不愿意离开父母。
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提供给小明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例如选择自己的座位或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增强小明的自主感和对幼儿园的控制感。
情绪调节理论情绪调节理论认为个体的情绪对其研究和适应能力起着重要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小明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可能会影响他在幼儿园的适应能力。
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教授一些情绪调节策略,例如深呼吸或正面思考,帮助小明处理并调节他的情绪,从而增强他的适应能力。
总结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在帮助小明适应幼儿园环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考作业案例分析参考答案1、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
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
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琳琳不知所措地望着老师,期待着老师来告诉她这是怎么回事。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答:这个案例说明了琳琳在同伴交往中的问题。
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等。
琳琳虽然有一定的身体吸引力,但是她的行为特征存在一定的不足。
行为特征是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之一,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儿童个体之所以交往成败不同、同伴地位各异,主要是因为这些儿童具有明显不同的行为表现。
研究表明受欢迎的儿童,是因为他们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而不受欢迎的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往往是比较笨拙和不明智的,他们尝试加入群体活动那个,但是往往被令人讨厌的特征拒之门外,而且由于害羞,他们大多自己玩,很少见到他们表象自己。
该案例中的琳琳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虽然她认为很多人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但是正是这些特征,使其他小朋友都否认和琳琳是好朋友。
2、一个获诺贝尔奖的法国化学家,在回答记者采访时感叹自己所取得的伟大科学成就与童年的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
'我的今天的成就应该一半归结给我妈妈。
有一件事让我终身无法忘怀。
”他说:'在我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到厨房里去拿牛奶,三斤装的牛奶放在冰箱里,当我拿出来玻璃瓶子,取牛奶,一下子没抓住,牛奶瓶打倒厨房的地上,整个儿洒了一地牛奶,玻璃碎片满地都是。
妈妈听到了响声赶紧跑过来。
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案例研究儿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发展心理学则关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与发展规律。
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儿童教育。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探讨这一主题。
案例:小明的学习困扰小明是一名6岁的小学生,在家庭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却在学习上遇到了困扰。
他在数学上表现突出,但在语文方面却出现了困难。
在课堂上,他不愿参与讨论和阅读活动,经常感到自己与同学们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一情况让小明的父母十分担忧,他们希望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小明克服这一学习困扰。
心理学角度的分析在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关于儿童学习的心理过程有着重要的概念,比如认知发展理论和自我概念。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经历着不同的阶段,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自我概念则指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对于学习困扰的儿童来说,自我概念的建构可能受到了影响。
针对小明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干预:1. 理解小明的认知发展阶段:通过了解小明的年龄和学习情况,我们可以推断他目前可能处于具体操作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具体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使用具体的例子和实物,帮助小明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2. 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通过教育和家庭的引导,帮助小明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可以鼓励他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强调他的优点和进步,克服语文学习带来的挫折感,提高他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3.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针对小明在语文学习中的困难,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教授语文知识,如通过绘画、游戏和故事等创造性教学方法,激发小明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实施方案及效果评估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实施方案来帮助小明克服学习困扰:1. 针对小明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制定一个综合性学习计划,包括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评估标准。
通过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让小明一步步掌握并巩固知识,逐渐提高语文能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 -回复我们班的故事录第一章:小明的冒险旅程小明是我们班里最勇敢的学生,他有着无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一天,他决定独自前往附近的山林探险。
刚开始,小明感到有些害怕,但很快他便克服了恐惧,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他穿过蓬密的树林,攀越了陡峭的山坡,一直向前探索。
突然,小明发现了一个隐藏在茂密树丛中的洞穴。
他好奇地走近,准备一探究竟。
洞穴里黑漆漆的,只有微弱的光线从洞口照进来。
小明慢慢地走进去,突然惊奇地发现,这个洞穴居然通向一个神秘的世界!第二章:神奇的大潮小明进入了一个宽广的洞穴,眼前出现了一片美丽的海滩景象。
他迫不及待地走上沙滩,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
突然,一阵巨大的声音响起,他愕然发现一股浩大的海浪向他袭来!小明大惊失色,他快速逃跑却被海浪淹没了。
当他再次浮出水面时,惊喜地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鱼人!小明兴奋地探索着海底世界,看到了五颜六色的珊瑚和各种奇特的海洋生物。
第三章:友谊的力量小明在海底世界结识了一群友善的海洋生物,它们像家人一样关心他并帮助他适应新的环境。
小明感激不已,与它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一天,小明发现了一个困在渔网中的海龟。
他立即呼叫好友们合力救出了它。
海龟很感激,答应带领小明回到陆地。
小明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海底世界的朋友,然后跟随海龟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第四章:归来小明回到陆地后,发现自己重新恢复了人类的形象。
他感叹时间过得如此快,并怀念起海底世界的美好时光。
回到学校后,小明把自己的冒险故事告诉了班上的同学们。
大家都惊叹不已,纷纷向他提问。
小明笑着说:“冒险是探索世界的最好方式,你们也可以尝试一下!”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备受小明的鼓舞,纷纷开始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
我们相信,这个故事将成为永远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
故事完。
案例分析
1.7个月大的米米坐在高椅子上,她的拨浪鼓掉下来,落在大腿边她看不到的地方。
米米四周看看但没打算去找。
米米知道拨浪鼓还存在吗?她为什么没去找呢?
2.在一个试验中,主试问儿童:小红比小丽白些,小红比小黄黑些,在这三人中,谁最黑,谁最白?如果这三个人站在儿童的面前,儿童能很容易得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命题形式表达出来,儿童有困难,很难解决。
试从皮亚杰的观点推断,该儿童大概处在哪个年龄阶段,并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3.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吧”?他回答:“有”。
“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
但反过来:“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试从皮亚杰的观点分析这个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
4.儿童面前放有两个同样大小的橡皮泥球,当着儿童的面将其中一个压扁,幼儿会认为这两团橡皮泥不一样大小。
试从皮亚杰理论分析这一现象。
5.两个双胞胎(同卵),一个在48周时开始训练他学习爬楼梯,另一个在53周时学习爬楼梯,结果到55周时两人爬楼梯水平一样,这就是有名的“双胞胎爬梯实验”。
这一实验是由谁做的?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教育有何启示?
6.给儿童呈现16朵花:4朵蓝的,12朵黄的。
问黄花多还是花多?学前儿童会回答“黄花多”。
试从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
7.要求大年龄的儿童记住“马”这个词,他们会把这个词与词的意义联系起来,如“赛跑”、“驯养的动物”等,结果他们的记忆效果比较好。
试从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原因。
8.有时儿童所说的“猫猫”就仅仅是指自己家里的那只小花猫;“妈妈”就仅仅是自己的母亲。
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在幼儿教育中,心理学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帮助幼儿成长。
下面将介绍一个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案例,以展示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案例一:小明的学习焦虑小明是个聪明可爱的小学前儿童,但在学习中却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小明都会变得紧张,容易犯错误,甚至有时还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大哭。
这让他的父母和老师非常担忧。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首先与小明进行了沟通,了解到他焦虑的来源主要是对成绩的过度关注和社交压力。
然后,教师与小明的父母共同商讨了解决方案。
他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小明:1. 调整期望值:教师和家长向小明传递了合适的学习目标,并鼓励他在学习中注重过程而非只关注结果。
这样能减轻小明的压力,让他学会享受学习的乐趣。
2. 提供支持和安全感:教师和家长给予小明积极的反馈和肯定,鼓励他坚持努力,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同时,他们也表达了对小明的支持和关爱,让他感到在学习中有一个安全的环境。
3. 学习与放松的平衡:为了缓解小明的焦虑,教师和家长鼓励他在学习之余也要有适度的休息和放松时间。
可以通过鼓励他参加感兴趣的活动、进行户外运动等方式帮助他转移注意力、释放压力。
通过以上的干预措施,小明逐渐克服了学习焦虑。
他的学习成绩也开始有所提升,同时,在处理学习和社交情境中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
这个案例展示了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师和家长通过了解小明的心理需求,采取了恰当的干预措施,并创造了适合他发展的学习环境。
这种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助力他们实现自我潜能的发展。
总结起来,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告诉我们,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并针对幼儿个体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幼儿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幼儿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的知识,使其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发展心理学试题案例分析及答案案例一:小明是一名10岁的男孩,最近他的父母发现他在学校的成绩开始下滑,而且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小明的父母担心他的行为问题,于是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通过观察和评估,发现小明的行为问题可能与他的自我中心性有关。
问题:1.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小明的行为问题可能与哪个阶段的危机有关?2. 请描述自我中心性,并解释它如何影响小明的行为和社交能力。
案例二:李华是一位35岁的职场女性,最近她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工作上,而且经常感到焦虑和压力。
她意识到这可能与她即将进入的中年期有关。
问题:1. 根据发展心理学,中年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2. 李华可以采取哪些策略来应对中年期的挑战?答案案例一答案:1.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小明的行为问题可能与“勤奋vs.自卑”的阶段有关。
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6岁到12岁之间,孩子开始在学校学习并发展社交技能。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感到自卑或不被认可,可能会导致行为问题。
2. 自我中心性是指个体在思考和行动时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感受,而忽视他人。
在小明的情况下,自我中心性可能导致他在学校中难以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他可能不理解或不关心他人的感受。
案例二答案:1. 中年期的心理特点包括对自我和生活目标的重新评估,以及对过去的成就和未来的期望进行反思。
中年人可能会经历所谓的“中年危机”,这涉及到对个人身份、职业满意度和生活方向的深刻思考。
2. 李华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中年期的挑战:首先,她可以通过设定新的目标和追求新的兴趣爱好来增加生活的满足感;其次,她可以通过锻炼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管理焦虑和压力;最后,寻求社会支持和专业咨询也是应对中年期挑战的有效方式。
结束语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发展心理学在理解个体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中的重要性。
掌握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还能帮助我们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心理发展水平各异,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效辅导,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案例以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小王为例,探讨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描述小王,男,14岁,初二年级学生。
小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学习成绩一般,尤其在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上表现不佳。
在与同学交往中,小王显得较为孤僻,缺乏自信,容易焦虑。
家长反映,小王在家学习时,经常因为遇到难题而感到沮丧,甚至放弃。
针对小王的情况,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辅导活动。
三、辅导过程1. 心理评估首先,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对小王进行了心理评估,了解他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情绪状态等。
通过评估,发现小王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动机不足:小王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无用,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2)学习策略不当:小王在遇到难题时,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容易陷入焦虑。
(3)情绪管理能力较弱:小王在面对挫折时,容易情绪失控,影响学习。
2. 个性化辅导针对小王的问题,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制定了以下辅导方案:(1)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授学习策略:针对小王在理科科目上的困难,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帮助他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情绪管理训练:通过心理辅导课程,教授小王情绪管理技巧,提高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3. 家校合作班主任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王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家长在家庭中给予小王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四、辅导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王取得了以下进步:1. 学习动机明显提高,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2. 学习策略得到改善,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难题。
3. 情绪管理能力增强,面对挫折时能够保持冷静。
4. 与同学的关系得到改善,逐渐融入集体。
五、案例反思本案例表明,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状况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个学前儿童的案例,来分析学前心理学的相关问题。
小明,一个即将上幼儿园的孩子,他在家庭中是独生子,父母对他非常宠爱。
然而,小明在幼儿园的适应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他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哭闹,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在幼儿园老师的观察中,小明表现出了一些内向、胆小的特点,甚至有时会出现一些焦虑情绪。
针对小明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学前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小明在家庭中是独生子,父母对他的宠爱可能导致他缺乏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经验,也缺乏一定的社交能力。
其次,小明可能存在一定的分离焦虑,因为他在幼儿园与父母分离,面对新环境和新人陌生感较强,因此产生了一些焦虑情绪。
再次,小明可能是一个内向、胆小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人群缺乏安全感,因此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针对小明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适应幼儿园生活。
首先,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培养小明的社交能力,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增加他的社交经验。
其次,幼儿园老师可以采取一些温和的方式,帮助小明逐渐适应新环境,减轻他的分离焦虑。
再次,可以通过一些小组活动和合作游戏,来培养小明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气,让他逐渐克服内向、胆小的特点。
总的来说,学前心理学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状况需要得到重视和关注。
通过对小明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幼儿园教育工作,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通过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能够为更多的孩子们带来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体验。
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初中生缺少自信,觉得别人比自己优秀一、案例小王是我们班的一位学生,她性格内敛,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说话。
总是独来独往,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
班上一些同学们有时会嘲笑她,久而久之,她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越来越也孤僻。
学习成绩本就不太理想,现在更是一提考试就没精神。
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二、案例分析1.个人因素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班主任的介绍,我发现她性格十分内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老师课后布置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
时间久了,也就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她都很紧张,很担忧,甚至前一天晚上睡不着觉。
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了,失败也就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难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小王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
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家长的不满。
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
发展心理学小案例及分析————————————————————————————————作者: ————————————————————————————————日期: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现象实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
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
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
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结果发现有的孩子是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了;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
后来实验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人渐渐多了。
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和观察,发现有20个孩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此了解到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图方便;有的动摇,有的则是胆怯。
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心理点评] 由以上实验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待冬天夜晚取柴以便烤火取暖这相同的客观现实,各人的态度不一样。
有人不怕黑、不怕冷,高高兴兴地到山沟里去取干柴;有人虽然也去山沟,却嘟嘟嚷嚷不愿意;有的怕黑又怕冷,图方便就近取湿柴等等。
可见每个孩子对待相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因而采取的行为模式也不同。
在心理学中将他们这些态度和行为称为性格特征。
用科学术语说,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
所谓对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人们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表明人们活动的动机和方向。
而行为方式即在其态度下与之相适应的行动,即指人们如何去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事物,如何避免他所要拒绝的事物,并且这种态度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也是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
以上述试验为例,说某个孩子是勇敢的,不仅是他的态度,而且有其在寒冷的黑夜里到山沟去取柴的行动,而这又是经常性的、稳定的。
所以恩格斯认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他在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样做。
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其模式也各种各样。
如何了解人们的性格特征,则可以从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着手。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人物故事]海伦•凯勒(1880-1962),美国女学者,生于亚拉巴马州的小镇塔斯康比亚,1岁半时突患急病,致其既盲又聋且哑。
在如此难以想象的生命逆境中,她踏上了漫漫的人生旅途……人们说海伦是带着好学和自信的气质来到人间的,尽管命运对幼小的海伦是如此的不公,但在她的启蒙教师安妮•莎利文的帮助下,顽强的海伦学会了写,学会了说。
小海伦曾自信地声明:"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
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
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
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得了优等成绩。
4年后,海伦手捧羊皮纸证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
海伦热爱生活,她一生致力于盲聋人的福利事业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她先后完成了《我生活的故事》等14部著作,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她那自尊自信的品德,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被誉为人类永恒的骄傲。
[心理点评]1岁半就又盲又聋且哑的海伦,若没有强烈的与命运挑战的勇气和信心,是不可能成长为受世人赞誉的学者的。
人生会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挑战,我们如何面对挑战?倘若自我毫不畏缩,知难而上,并且最终战而胜之,那么,自我将会更加完善和成熟。
在挑战面前,首先要肯定自己,肯定就是力量,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可以促使人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可以发掘深藏于内心的自我潜能。
海伦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实证。
海伦曾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培养自信的气质十分重要。
但自信并非天生的,它是在个人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的,认真地总结我们的长处和成功经历吧,让自信给我们力量去迎接人生的挑战,向海伦学习。
酸葡萄效应[现象实例]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那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未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够那葡萄的高度。
于是,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
’’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心理点评]寓言中的狐狸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时,采取了一种"歪曲事实"的消极方法以取得自己的"心理平衡"。
凭心而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时口中或心中念一句"反正是儿子打老子",于是也就悠悠然忘却了皮肉之苦痛ﻫ[心理故事]达尔文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甚至有人认为他很愚钝,根本成不了大器。
但是达尔文从小就对各类昆虫感兴趣,把各种各样的昆虫捉回家制成标本。
他对昆虫的爱好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有次他在草丛里搜集昆虫标本,突然发现两只从未见过的小昆虫,他马上一只手捉住一只。
接着他又发现了第三只,两手不够用,情急之中,他干脆将一只昆虫含在嘴里。
此时,昆虫在他的口里动起来,他感到又涩又恶心,但还是忍着没有吐出来,一直坚持回到家中才小心翼翼地将其吐出来。
这样,他才松了一口气,终于将其制成标本。
ﻫ由于达尔文从小对昆虫就有一种矢志不渝的兴趣和痴迷,再加上他的仔细观察、勤奋努力,被别人所认为的他身上的某些“先天不足”也消失了。
达尔文在年轻的时候就成为英国乃至全世界的著名生物学家,他在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一书,被公认为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点评]兴趣一旦被激发,人们会伴随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事物。
达尔文对昆虫的兴趣激发他自觉地探索和研究,以致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类事例很多。
牛顿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发生兴趣,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瓦特看到蒸汽对周围的物体产生动力,对此他非常好奇,经过潜心研究,终于发明了蒸汽机。
爱迪生一生当中有1 300多项发明,都离不开他广泛的爱好和对研究的兴趣。
当诺贝尔在实验中发现了炸药的配方时,他的十指和脸被炸得血肉模糊,他却兴奋地叫道:“我找到了!”可见,兴趣对个人的成才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兴趣。
请记住:兴趣是学习和创造的动力,是成才的伴侣。
“孟母三迁”的启示原作者:卢秀安等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孟子小时候,他的母亲非常注意他的教育问题,曾经为了选择居住的人际环境,连续搬家三次。
汉朝刘向的《列女传》有这段记载:孟母带着幼年的孟子,起初住在一所公墓附近。
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
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
”就立刻搬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
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孟子又学着玩。
孟母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
”就又立刻搬家,搬到学堂的附近。
这时,孟子学习礼节和要求上学了。
孟母说:“这里才是适宜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在那里居住下来。
[点评]孟母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搬家三次。
从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看,是有道理的。
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对人心理的发展也有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的学习往往可分成两种,一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思维能力;一种是靠耳濡目染的形象直观接受能力。
这后一种学习又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的,要特别注意。
尤其是年幼的儿童,直观、模仿性很强,这是他们这阶段的主要学习思维方式。
故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环境对儿童学习是很重要的。
当然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的所谓“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片面的。
我们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的心理不是外界影响的消极产物,它对自身的行为活动具有指引和调控的作用。
科学家牛顿的“入迷”原作者:卢秀安等来源:《教与学心理案例》英国科学家牛顿曾有过这样一件有趣的故事,一次他请朋友来家吃饭,但因在实验室专心研究,竟把这件事忘了。
他的朋友来了,等了很久,还不见牛顿出来,深知他准是被什么有趣的问题吸引住了,把其他事情都抛置脑后,就自己先吃了饭,还跟这位专心致志于工作而废寝忘食的朋友开了个玩笑,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牛顿位置上的盘子里,然后悄悄离去。
又过了好些时候,牛顿才做完实验出来,看到空盘子和鸡骨头自言自语地说:“我怎么又饿了,其实我不是已吃过饭啦?”还有一次,牛顿要煮鸡蛋,却把自己的挂表放在锅里,煮了半天居然到处找表看鸡蛋熟了没有,真是研究科学到了入迷的程度。
[点评]科学家牛顿对科学如此的“入迷”,有力地证明了注意的指向性与集中性的两个特征。
注意的指向性,表明人们的认识活动是有选择的。
注意的集中性,表现为只是对自己所操作的对象得到鲜明、清晰的反映,并离开一切与自己操作无关的事物,抑制了对于与自己的操作无关的事物的注意和记忆,亦即对其他一切事物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正如牛顿已把全部注意集中与指向于科学研究,不仅把请人吃饭的事置之脑后,就连自己是否吃过饭也搞不清楚的“废寝忘食”的程度。
这有力地说明人们不管进行任何活动,都需要集中注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习、创造、研究更是如此,向牛顿学习吧,你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