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瘢痕治疗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40.99 KB
- 文档页数:3
病理性瘢痕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基因治疗;细胞因子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尚未能很好地揭示其发病机制,临床防治也存在较大困难,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进展,病理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细胞因子基因疗法目前的研究表明,各种细胞因子对创面愈合和瘢痕防治的作用不同,通过基因转染、基因敲除等手段,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作用进行干预,可以达到防治瘢痕的目的。
1.1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TGF-β在瘢痕形成及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Choi等[2]以反义TGF-β1核酸转染动物伤口,结果发现在给予反义寡核苷酸转染抑制TGF-β功能后,伤口瘢痕形成显著减少。
liu等[3]用含有截短型TGF-βⅡ型(tTGF-βR Ⅱ)受体的腺病毒转染新生大鼠背部线性伤口,检测结果表明腺病毒介导的tTGF-βR Ⅱ可促进创伤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Ashcroft等[4]证实Smad3 缺陷的小鼠上皮再生加快,瘢痕形成减少。
Gao等[5]证实针对Smad 2的小干扰RNA转染能减少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I、Ⅲ型胶原分泌。
提示通过对TGF-β下游分子Smad进行干预,也能对抗TGF-β促瘢痕形成作用。
1.2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HGF可抑制肝纤维化组织中TGF-β1的产生,增强胶原酶的活性。
Ha 等[6]以腺病毒载体将人的HGF 转染兔耳增生性瘢痕,结果显示实验组瘢痕明显缩小,胶原成分也较对照组减少,而且有更多的毛囊和汗腺结构出现。
1.3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CTGF在肝、肾、等器官纤维化中具有重要作用,是TGF-β的下游分子,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Ⅰ型胶原的表达[7]。
刘剑毅等[8]以脂质体将CTGF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s),证实CTGF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细胞增殖,减少其胶原合成。
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增生性瘢痕是由创伤、炎症等原因造成的损伤皮肤组织过度修复的结果。
其临床表现:突起于正常皮肤,形状不规整,组织质地坚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外观及肢体功能。
其组织学特点: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大量胶原无序排列。
尽管现代动物实验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的介入研究,但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现概述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近年来对于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而发现有效治疗策略。
[关键词]:皮肤创伤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一、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皮肤创伤愈合是一个由细胞、体液、分子等机制综合调控的过程。
皮肤创伤愈合有完全再生和不完全再生两种方式:完全再生是由损伤组织同种的细胞进行修复;不完全再生是损伤部位纤维化及瘢痕形成。
一般认为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主要是炎症环境、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细胞外基质合成与降解平衡失控、胶原代谢紊乱、免疫调控、细胞因子等相关因素造成。
1. 炎症环境:有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炎症直接关系瘢痕形成的程度。
炎症反应上调会导致增生性瘢痕特性改变包括新生血管增加,大量细胞增殖和过度的胶原沉积。
Bullard 等发现胎儿创伤的无瘢痕愈合,是因为不存在炎症反应[1]。
并有实验证明在成功诱导出胎儿皮肤创面炎症反应后有一定程度的瘢痕形成。
有学者在低雌激素小鼠的创面愈合中,发现炎症反应上调及瘢痕愈合形成[2]。
2. 成纤维细胞:创面修复的重要细胞,其主要作用是参与伤口封闭,产生及重塑细胞外基质。
与正常皮肤比较,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存在异质性,能够高表达TGF-β1。
而且TGF-β1的上调又能够促使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造成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Ghahary等研究发现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还能下调胶原酶的合成[3]。
Wang等通过实验发现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能够下调具有抗增殖及抑制炎症反应的NO表达[4]。
同时还有研究检测到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对于凋亡信号低敏感。
病理性瘢痕的治疗研究新进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16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及瘢痕疙瘩(keloid,k)统称为病理性瘢痕,是创伤反应异常导致的组织良性增生,是伤口愈合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这种病理性增生不但影响了组织器官局部的美观,同时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给创伤者的生理及心理均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目前针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常见的增生性瘢痕治疗多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激光、同位素、冷冻疗法、药物等,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类固醇或5-氟尿嘧啶注射、硅凝胶等,但临床结果表明这些治疗方式的效果不一。
所以对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研究仍在继续,且药物治疗现作为主流的治疗方式更是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文就病理性瘢痕最新的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一种通过促进周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来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孙怡等人利用二甲双胍这一特性,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培养液中处理,于给药后48 h检测细胞增殖、Akt、Fox01的磷酸化水平及胶原的合成。
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可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其抑制率与二甲双胍浓度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成纤维细胞中 Akt、Fox01磷酸化水平降低,胶原蛋白产生减少。
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kt/FoxOl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这一发现给瘢痕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2粉防己碱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是粉防己干燥根茎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近年来国内外对其药理及生理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资料表明其具有多种生物效应,在治疗纤维化、矽肺及免疫机能调节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且Tet及其衍生物可以通过抑制STAT3磷酸化及诱导p53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周孝亮等人将不同浓度的Tet溶液作用于兔耳瘢痕模型并行动态观察,结果显示Tet组瘢痕的充血程度、颜色、质地、厚度较对照组均明显减轻,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胶原面密度明显降低,且Tet组I、III型胶原及TGF-β表达较对照组下降,其中高浓度Tet组最明显。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081-瘢痕疙瘩及增生
性瘢痕的治疗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瘢痕的形成与分类
1、成熟期的瘢痕临床特征有()
A、瘢痕充血
B、色鲜红
C、增生活跃
D、侵及正常皮肤
E、硬度变软[正确答案]
2、一般在创面愈合后即开始增生,()达到高峰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正确答案]
E、1年
3、关于瘢痕疙瘩的叙述有误的是()
A、是一种特殊类别的病理性瘢痕
B、为高出正常皮肤表面、超出原始损伤范围、呈持续性生长的肿块
C、于痤疮感染、外伤之后[正确答案]
D、质地较硬,弹性较差
E、具有治疗抵抗和治疗后高复发率的肿瘤类疾病的特征
4、被称为马乔林溃疡的是()
A、增生性瘢痕
B、瘢痕疙瘩
C、萎缩性瘢痕
D、瘢痕癌[正确答案]
E、皮肤纤维瘤。
CO2点阵激光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研究瘢痕是组织受损或修复后形成的皮肤异常增生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美观和心理健康。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应用于瘢痕的治疗。
其中,CO2点阵激光和糖皮质激素注射被认为是两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因此,本文通过观察研究的方式,探讨CO2点阵激光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
一、瘢痕的形成机制瘢痕的形成涉及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主要包括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和皮肤结构重组等阶段。
在伤口愈合后,细胞会开始分泌胶原蛋白,形成瘢痕。
然而,当胶原蛋白合成量过多或合成质量不佳时,便形成了增生性瘢痕。
二、CO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制CO2点阵激光是一种逐点照射皮肤的治疗方法,它通过蒸发水分、促进真皮层收缩,达到改善皮肤组织结构和增加胶原蛋白合成的作用。
此外,CO2点阵激光还能通过刺激表皮再生、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引流,减少瘢痕的纤维组织增生。
三、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制糖皮质激素注射是一种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少胶原蛋白合成的治疗方法。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瘢痕组织细胞的增殖和纤维化反应,从而减轻瘢痕的炎症状况。
四、CO2点阵激光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的优劣势CO2点阵激光和糖皮质激素注射分别具有不同的治疗机制和疗效。
CO2点阵激光能显著改善瘢痕外观,减轻颜色深浅和高度不对称的问题。
而糖皮质激素注射则可以减轻瘢痕的炎症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因此,将二者联合使用可以综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瘢痕的愈合和恢复。
五、研究方法和结果通过对100名增生性瘢痕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将其分成两组,一组采用CO2点阵激光治疗,另一组采用CO2点阵激光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
观察周期为3个月。
结果表明,采用CO2点阵激光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的组别,在瘢痕颜色、高度和形态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独采用CO2点阵激光治疗的组别。
同时,联合治疗组别的治疗效果更持久,复发率较低。
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进展庞轲;刘一君;张凯;王彦君;金越涵【摘要】增生性瘢痕是创面修复过程中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产物,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也缺乏可靠的标准.为此,笔者于本研究中将增生性瘢痕的治疗现状,尤其是注射中药制剂、基因调控和激光在增生性瘢痕治疗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增生性瘢痕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与思路.【期刊名称】《中国烧伤创疡杂志》【年(卷),期】2019(031)001【总页数】5页(P58-62)【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治疗;中药制剂;基因调控;激光;综述【作者】庞轲;刘一君;张凯;王彦君;金越涵【作者单位】410008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5级麻醉系;410008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5级麻醉系;410008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5级麻醉系;410008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5级麻醉系;410008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5级麻醉系【正文语种】中文增生性瘢痕为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扩延的皮肤纤维化疾病,是组织修复的表现形式之一。
组织修复主要包括组织再生和瘢痕修复两种方式,当创面组织细胞分裂能力较差或缺损面积较大时,组织修复即以瘢痕修复为主,且在瘢痕形成过程中存在非生理性应答时便多表现为增生性瘢痕,不仅影响患者的容貌,而且还可伴随疼痛、瘙痒等症状,甚至影响关节的功能。
目前,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也仅是根据部分研究学者的不同学说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为此,笔者于本研究中将增生性瘢痕的治疗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增生性瘢痕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帮助。
1 增生性瘢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创伤修复的炎症期、增殖期及重塑期中局部精细而有序的调控是形成生理性瘢痕组织的关键,而炎症期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失调则是形成增生性瘢痕的重要原因[1]。
1.1 增生性瘢痕的组织学特点正常情况下,瘢痕形成早期创面局部纤维母细胞聚集,随即形成早期纤维组织,而当组织修复调控失调时,纤维母细胞成熟后就会转化为成纤维细胞并在过度增殖、肥大的同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进而促使Ⅰ型与Ⅲ型胶原蛋白,尤其是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增加,且排列不规则[2],最终形成增生性瘢痕。
中医药治疗瘢痕的研究进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瘢痕,是美容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表现为明显的瘤样增生及功能障碍。
其组织学特点为细胞外基质中大量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沉积,胶原排列紊乱。
目前,病理性瘢痕的防治主要通过外科手术、加压、放射、冷冻和药物及激素注射等疗法,但疗效均不理想。
中医学对瘢痕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又有一定的进展,是倍受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
1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病名多以局部形态为特征。
明代《证治准绳.疡医》称黄瓜痈,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称为”肉龟”,近代名医赵炳南据本病与刀伤关系密切,命名为”锯痕症”,此外还有”蟹足肿”,”肉蜈蚣”等名称。
有关瘢痕的病机认识,文献记载较少,一般认为本病与先天禀赋,素体特异有关,加之遭受金创,水火之份,余毒未尽。
气滞血瘀,搏结经络而成〔1〕。
又有记载:”此证由心肾二经受邪所致,宜内服荆防败毒散加天花粉、乳香、没药,外用神针针其头尾以艾灸四足二十八壮〔2〕。
”2中医药治疗方法创伤修复过程中,瘢痕形成与创面局部血液循环状况,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功能活动及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浓度及其活性密切相关。
中医对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辨证论治从散在的文献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气血壅滞,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渗湿止痒为治疗原则〔1〕。
②属疽症,腠理肌肤损伤、经络受阻、营位失调、气滞血凝结所致,以瘀血辨证活血化瘀为主〔1,2〕。
③经络痹阻,以破瘀软坚加利湿为主〔2〕;④邪毒与体内浊气、瘀血、痰湿搏结,以穿凿肿物、软坚散结、疏通气血、排出邪浊、修正肌肤〔3〕。
其方法有内治和外治之分。
2.1内治法史氏〔3〕等对瘢痕进行辨证分型,分为实热型、虚实错杂型、溃脓型、并自拟”消积排通汤”消积排浊,药用白芷、甲珠、雷丸、寸冬、元胡、桃仁、红花、榔片、荆芥等。
刘氏〔4〕认为本病治疗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散结消瘢,方选《医宗金鉴》凉血四物汤加味:当归、生地、赤芍、金银花、川芎、红花、陈皮、赤苓、黄芩、丹皮、三棱、莪术、大黄、桔梗、甘草。
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摘要:目的:观察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98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组)和对照组(硅凝胶敷料组)两组,每组49例。
治疗后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治疗增生性瘢痕方面,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比硅凝胶效果更为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皮肤滚针;曲安奈德;临床疗效增生性瘢痕是指由于皮肤真皮组织受到损伤后愈合遗留的病理组织[1]。
该病理组织一般具有发红、坚硬、高出周围皮肤等特点。
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其中硅凝胶贴附疗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
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是新兴的一种治疗方法。
为了观察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我院医生进行了相关的临床研究。
本文就我院医生在此方面进行研究得到的心得体会做出相关探讨,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98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皮肤滚针导入曲安奈德组)和对照组(硅凝胶敷料组)两组,每组49例。
其中曲安奈德组采用皮肤滚针导入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硅凝胶敷料进行贴附治疗。
入选患者均符合增生性瘢痕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
排除标准为对曲安奈德、硅凝胶敷料过敏者。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26.5±3.1)岁,平均体重(60.1±0.3)kg;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27.6±2.3)岁,平均体重(59.9±0.4)kg。
两组从性别、年龄、体重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增生性瘢痕分子信号通路研究增生性瘢痕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特点是由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异常瘢痕生成,表现为肿块和瘙痒感。
据估计,全球有超过1亿人患有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外貌,还可能导致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
对增生性瘢痕的分子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创伤性刺激、感染和炎症等。
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瘢痕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多种细胞类型和分子信号通路的调控。
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和降解、细胞凋亡、细胞迁移和增殖等过程都参与了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近年来,关于增生性瘢痕分子信号通路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进展为瘢痕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下面我们将就增生性瘢痕的分子信号通路研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 TGF-β信号通路TGF-β是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对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TGF-β可以促进瘢痕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ECM的合成。
TGF-β通过激活Smad信号通路和非Smad信号通路来调节细胞功能。
针对TGF-β信号通路的调控可能成为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新途径。
2.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一个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对皮肤和瘢痕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以促进皮肤纤维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过度激活该信号通路可能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相关。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成为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新靶点。
3. 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增殖和存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该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可以减少瘢痕细胞的增殖和ECM的合成,从而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4. NF-κB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在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