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模拟美术课堂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美术课堂:如何实践核心素养教育引言在当今社会,核心素养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美术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实践核心素养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践核心素养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一、核心素养教育的内涵核心素养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在美术课堂中,核心素养教育应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意识等方面。
二、实践核心素养教育的策略1. 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创作。
可以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品展览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需要依赖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户外写生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绘画和制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提高自我表达能力。
4. 加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项目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共同完成作品,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协调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注重评价与反馈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与反馈。
不仅要注意学生的作品质量,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等方面。
通过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总结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实践核心素养教育,需要教师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加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评价与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改革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摘要:美术教育不仅在于传授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价值上是平等的。
通过交流,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每位同学的才华最大化地得以凸现。
关键词:鼓励引导多元化评价共创性美术教学美术教育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要帮助孩子们领略美、表现美、创造美。
美术教育应该是教师、学生和作品彼此间“心灵的交流与对话”。
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传授技能和技巧,更重要在于“唤醒”和“启发”,唤醒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一、鼓励与引导相结合,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在当今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紧紧抓住“术”字,不惜花费很大的工夫对学生进行绘画的技术性指导,这种“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束缚着学生个性的张扬,抑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更为严重的是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美学家认为,审美教育应从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方面进行培养。
可先利用现有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让学生说话,尤其是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敢讲话、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怕出错。
这时我们的老师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因为你的压制,有可能会埋没一位天才。
接着,再欣赏中外大师们的作品,以及老师、学生的作品,这既可与大师们有情感交流,也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在这种情境下,再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美术技能、技法的传授,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学起来也会很专注,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坚持多元化评价,张扬学生的艺术个性现代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应“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对美术学科要领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索能力,是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美术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地反应;能自觉而大胆的运用美术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美术教育,并非是以培养美术专业工作者为目标的,然而能够让学生今后成为一个有见识的有品位的生活者,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更是美术教学的本源。
以下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一、让学生的感官敏锐起来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
而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视觉感受能力和形象表现能力为重要内容的。
无论是对客观物象的感知,还是对客观物象的再现以及对艺术形象的创造,都离不开视觉观察这一基本的方法。
重视对学生视觉感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养成学习生活中用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对于学生学好美术或其它学科。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将来从事各种工作和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事实表明,受过美术教育的人,其视觉感受能力大大强于没有接受美术教育的人。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察,如学习《娇艳的花》这课之前,带领学生一起欣赏教室里的盆花,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对于同一种类的花,开放的花朵与半开的花朵及花苞在形状上有什么区别?颜色深浅是否一致?同一片花瓣上的色彩是怎样变化的?不同种类的花朵在形状、颜色、大小方面又有什么不同?实物花朵的观察加上课堂上花朵图片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同一物体在姿态、色彩上差异性,不同物体在形状及色彩上的丰富多样性。
小学生美术观察能力培养方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教育的重点之一。
而美术观察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就小学生美术观察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方案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美术观察能力美术观察能力是小学生培养美术素养的重要一环。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可以将一些美术作品悬挂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在视觉上接触到美的享受。
此外,学校可以邀请专业的美术家或者美术教育工作者进行艺术讲座和展览,让学生们能够亲身接触艺术家的作品,增加学生对不同艺术风格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拓展性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观察和表达。
例如,让学生利用素描本记录自己所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到户外进行素描练习。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美术馆、博物馆等地方观看艺术品,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美术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除了观察能力,小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艺术创作是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提供创造性的指导和引导。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教学视频、实物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各种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技巧。
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鼓励他们进行自由创作,提升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艺术创作材料和工具。
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丰富的绘画用品,如水彩笔、绘画纸等,并且教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培养他们对不同绘画材料的感觉和运用能力。
另外,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比赛也是提高学生创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可以组织校内的美术比赛或参与区、市甚至全国性的比赛。
通过比赛的过程,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增强自信心,激发自己的创作潜能。
三、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是美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鉴赏艺术品,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艺术风格和艺术家的作品,提高审美水平。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美术课堂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场所之一。
在美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小学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方法以及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小学美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在美术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共同合作完成一幅画作或者一个手工作品,通过合作的过程,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协商、互相支持,形成良好的合作风气。
2.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他们明白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美术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个作品,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形成集体主义意识。
3.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合作,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意见。
在美术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合作,互相倾听和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沟通能力。
1. 明确合作目标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可以明确合作的目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学习。
2. 分工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可以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们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任务。
可以让其中一些学生负责画画,有些学生负责收集资料,有些学生负责组织和管理。
3. 制定合作规则在合作学习中,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合作规则,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合作行为,保证合作的有效进行。
4. 指导和辅导老师在合作学习中可以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指导他们正确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5. 提供适当的资源在合作学习中,老师可以提供适当的资源支持学生的合作活动,比如提供参考书籍、图书、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合作任务。
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考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和美术教育核心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中所需的基本素养,如认知素养、情感素养、思维素养、道德素养、审美素养等。
而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指个体通过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
二、培养感知能力感知是审美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品模型,激发学生的感知兴趣,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可以安排学生观赏各种题材的绘画作品、雕塑作品,引导学生从色彩、结构、比例、线条等方面去感知、体验作品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享受能力。
三、培养理解能力理解是审美活动的第二步,也是深入感知的过程。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
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幅画作,然后问学生这幅画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画面中有哪些细节值得我们关注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能力。
四、培养评价能力评价是审美活动的第三步,也是审美活动的高级阶段。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以客观的眼光,从作品的表现形式、创作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评价。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作品评论活动,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审美评价能力。
这种评价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五、美术教育中的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其他核心素养。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情感情绪管理能力等。
在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创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通过讨论、分析、比较等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分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培养学生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
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考1. 引言1.1 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考在当今社会,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作为小学美术课堂的一部分,如何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体现核心素养的理念,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审美能力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欣赏美的事物,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让他们学会画画,更是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探索。
结合核心素养的概念,探讨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在审美领域得到全面的发展。
2. 正文2.1 核心素养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核心素养在美术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核心素养涵盖了传统的文化素养、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内容,而这些内容正是美术教育所要强调的。
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表达能力等,这些素养在美术教育中同样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其审美水平。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在美术课堂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其积极作用。
核心素养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全面素质。
2.2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各种艺术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等要素,帮助他们理解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雕塑等方式自己创作艺术作品,这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简介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美术能力。
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创造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和才能。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美术能力,首先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绘画和创作。
可以设置专门的美术室或角落,供学生自由发挥和实践。
引导观察和感知培养小学生的美术能力需要引导他们观察和感知周围的事物。
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观察自然景观、建筑物和艺术品等,激发他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提供基础绘画技巧培训小学生的美术能力培养需要提供基础的绘画技巧培训。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绘画的基本构图、色彩运用和线条表现等技巧。
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绘画的基本要素。
鼓励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小学生的美术能力还需要鼓励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自己的想法、故事或场景,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提供启发性的主题和材料,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注重审美教育美术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注重审美教育。
学生应该学习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历史和不同艺术风格。
通过观摩和分析优秀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培养艺术兴趣和爱好最后,培养小学生的美术能力需要培养他们的艺术兴趣和爱好。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艺术活动和机会,让学生参与绘画比赛、展览和实践项目等。
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美术能力,并培养对艺术的热爱。
结论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观察和感知、提供基础绘画技巧培训、鼓励创造力和想象力、注重审美教育以及培养艺术兴趣和爱好,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美术能力。
美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艺术发展,还可以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是学生初步接受美术的阶段,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对美术的独特理解和看法,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美术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利用美术知识分析、解决美术问题的优秀品质和具备的能力体现. 新时期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合理的教学方式及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对课程内容进行探究,使学生逐渐养成美术鉴赏能力及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需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在美术情境中掌握不同作品所涵盖的肌理特征,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价值观。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美术素养的内涵就是基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分析,并在创作中为图像注入灵魂,从而养成审美价值观。
其中,美术素养主要包括:首先,识图能力;就是要求学生明白不同美术创作的绘画方法及精神内涵,通过理解图像中的引用元素,使学生在感知作品机理体征的同时对美术作品产生全新的认知。
其次,美术表现;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报刊、互联网学习到不同的美术表达技巧及表达语言,通过引导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构思,从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见解。
提到美术课程,大部分的人觉得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画画而已。
但美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只有审美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才能得到发展。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一定能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
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总结,努力地研发出更多的教学方式,来多方位,多层次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美术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管是什么学科,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离不开兴趣这个元素。
兴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却是真实存在的,就像学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学习的积极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当学生有兴趣时,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反之则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济于事。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目前小学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不利于小学生们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美术本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情感,让他们从小在一种美学环境中生长,培养他们的艺术细胞,因此在小学美术中,对学生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传统的美术教学是老师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进行美术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同学们知道美学思想,让他们对美术有一种认知能力。
但这种传统的方式却缺乏了对他们核心素质的培养,而美术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要求学生们要有基础的美术功底,更要求学生们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核心价值观。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全面关注小学生们的成长,让他们用美学的观点去切入核心素养,从而推动他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在小学美术学科中,核心素养的概念近年来我国开始注重小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小学生能够在知识文化方面取得优秀的成绩,也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美术本身就是一种培养学生艺术文化的学科,提升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品格能力,小学美术的核心培养包含五个方面,即图像视图,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这五个方面。
2在小学美术学科中,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2.1综合性尽管在小学美术学科中分为五个方面,但从某些方面来说,仍然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因此美术教学应当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
老师们不能只对学生们注重其中一个方面来进行培养,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审美观是不健全的,那样他们对美术的理解也是有缺陷的。
所以小学老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把各个方面都概括到。
2.2 阶段性就目前情况来看,美术学科的核心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老师们要能够结合学生们的心理情况以及学习状态来进行阶段性教学,通过分析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
小学美术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理念,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在技能上获得突破。
这一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可以使学生的发展符合社会的需求。
美术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
该文围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教学过程的管理以及课堂作业的呈现与评价三个方面提出教学管理策略,以提高美术课堂管理的效能,更好地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管理;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引言美术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感知力与创造力,使其感受创造美与诗意美。
核心素养的提出将美术教育与创造力教育有效融合,可使学生的性格、审美观念、艺术理解能力与核心价值观得到升华。
教育部门要求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才能,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与发展。
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贯彻落实,具有多方面的好处,更加有利于学生融入美术课堂,学习更多专业的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美术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魅力与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小学美术核心素养发展的现状首先,是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上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的小学的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故步自封,忽视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积极作用,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还是主要通过自己的绘画的展示,学生进行临摹的形式,学生在一节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对绘画的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得不够,经常失去兴趣。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对于美术教学的内容局限于绘画方面,忽视对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应用,比如用树叶粘贴图画、剪纸贴花等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局限在课堂之中,学生缺乏体验式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艺术的审美能力得不到培养与发展,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无法发展自身美术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摘要:在新的课程改革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美术作为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加强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全面提升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核心素养为了使美术核心素养培养得到有效的落实,教师必须能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出发,将美术核心素养有效渗透在日常的实践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不足之处综观目前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教学,我们可以发现,美术在小学教育体系中一直都处于副科的位置,这也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导致很多的学校和教师都会将教学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常规学科成绩上,可是却忽视了类似于美术、音乐和体育这类美育学科的素质教育优势,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具体表现在,大部分的小学所安排的美术课时数都较少,甚至还会有其他学科的教师总是以期末考试为由占用本就为数不多的美术课时,从而导致小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学习美术。
另外,在实施教学活动时,美术教师往往过于依赖单一僵化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也就是多以"你说我听"的教学状态为主,而学生只能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同时,由于师生间缺少必要的互动和沟通,使原本生机勃勃的美术教室显得呆板、压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不断下降,所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会大大减弱。
二、培养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一)建立问题式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识读图像是美术的基本素养之一,是指学生观察、识别和解读美术作品、图形和影像的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不能仅仅依靠简单地艺术鉴赏教学,而是要引导学生对色彩、造型和空间等元素进行感知、认识与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识读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论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美术课是小学生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通过绘画、手工等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核心素养教育也逐渐成为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我们应该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运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呢?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美术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不断提高。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名画,学习大师的绘画技法和艺术风格,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了解不同的色彩、形状和纹理,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中美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美。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老师更加注重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让他们从小就接触并体验美。
在美术课堂上,可以设计各种富有美感的活动,如观摩名家作品、绘制自然风光等,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使他们在审美情感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观察力和想象力是美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素养。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中的事物,让他们了解不同的色彩、形状和纹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通过设计各种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自由发挥,表现出自己的想象和创意,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老师可以设计各种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绘画题材和活动,如画家创作故事角色、创作未来世界等,让学生在绘画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观察、表现和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三、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与交流同样重要。
通过合作与交流,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协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老师可以设计各种合作性的美术作品或活动,如大型拼贴、合作绘画等,让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作品,在合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学生个性化艺术素养的培养艺术天性是组成学生个性化素质的重要构件。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职责和目标。
小学生对艺术的认知犹如一张白纸,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记性怎样的指导教育,白纸就会形成怎样的色彩,使学生对艺术的认知逐步建立系统性框架。
小学美术教學和其它学科相比,没有潜在的升学要求。
同时学生的天赋和能力也是多样性的,千姿百态的,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應该顺应学生的想法和兴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培养教育,使学生的艺术想象和天赋得到有效的激活后和发展。
本文就将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化培养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标签:小学美术;个性化培养;教学策略引言:传统教学对个性化教育存在诸多限制。
一方面一些美术教师的教学素养不够,无法给学生提供多元性的艺术想像思路和艺术创作方式,导致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拓展受到限制,做不到对学生艺术想像的有效启发。
另一方面灌输式的教学思维,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对教学成绩和效果的刻板追求,导致学生的艺术想像也朝着刻板方向发展,给学生的长期艺术能力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对此在现代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艺术能力的多元性开拓,促使学生对艺术形成“以我为主”的认知和实践理念,为学生艺术能力的长期发展埋下个性化的种子。
一、美术个性化教育的含义(一)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艺术本事具备较强的主观色彩,艺术发展史精力了漫长发才形成了当前各种画作流派。
个性化的教育在培养艺术鉴赏能力、模仿能力、创作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和作用。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历史艺术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想象和创作,促使学生对艺术保持个性化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个性化是艺术创作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在艺术创作中,原创内容和新颖画作总是能刷新人们的艺术认知,为艺术的多样性发展添砖加瓦。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发布时间:2021-11-24T13:18:48.609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20期作者:罗德秀[导读] 本文主要围绕小学美术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交流。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都林第二小学内蒙古兴安盟 137400摘要:小学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开展的重要途径,新时期背景下需要教师关注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方面的培育,更好地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要让学生热爱美术,在美术绘画和欣赏过程中,逐渐提高美术能力,促进审美能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可以通过挖掘感受生活中的美,营造审美化的美术课堂,要注重运用趣味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另外还应该促使美术教育和德育的融合。
本文主要围绕小学美术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培育;策略引言在素质教育的要求,美术课程逐渐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小学美术课程核心素养包括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
小学美术课程是开展美育教学的主要途径,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此,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推动学生的发展作为基础,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美术素养,让学生可以在日后的学习活动中具备一定的技能,推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
1 创设真实情境,提高美术探究能力基于新课程理念,情境教学法得到了广泛运用。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学生美术认知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美术知识,有效激发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
在建构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文材料,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
小学美术课堂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阿城区和平小学李会民众所周知,人的智力结构主要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五大基本能力组成。
因此,现代教育应放在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应具备的综合知识、能力、意识的整体开发和培养基础上,我们的美术课更要注重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所谓综合性学习,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方式。
一方面要求教师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发挥。
一、教师在教学中加进较多的文化色彩
美术不是单一地发展视觉空间智能,同时还可以发展语言文字智能、教学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以及成为自然观察者。
只有丰富其文化知识的内涵。
才能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让学生体验到更加多样的文化情趣,满足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上的需要,从而充实自己的心灵。
例如教学《闪光的名字》一课时,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我融入了古代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
这样,学生不仅对古代语言文字,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激起浓郁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潜移默化中,学生对自己的名字、别人的名字有了更广、更深的认识。
不仅是在低年段,中年段也可以找到这样的案例。
如四年级的《线条的动与静》一课。
为把抽象的
概念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美术语言,我决定与音乐课牵手,运用音乐节奏的高低、起伏让学生体验线条的静止与流动。
我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片段,让学生用线条表达出音乐家复杂的心情。
学生作品中的线条或流畅、或中断,或此起、或彼伏,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贝多芬激昂、安静、舒缓的内心世界。
在感受了线段的动与静之后,教师的适时引导就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自主地掌握了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现动与静。
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发挥
让客观的教材跳跃在教师精心组织的开放思维想象的氛围里,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思维更广泛、更透彻、更充分、更强烈地表达情感。
让学生撇开思维的缰绳,任意驰骋,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训练他们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具体地说,教师创造性教学应围绕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对情境或过程进行必要的描述的能力。
在一节美术课上,我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
问及学生这是什么,他们异常活跃地举起小手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烧饼”、“是唱歌时的嘴巴”、“是老师生气时的眼睛”……可想而知。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天真和烂漫的,时常超乎常人想象。
因此,我们要灵活地应用教材,活跃教材,培养学生描述的能力,扩散其思维,避免学生在“标准范围”面前如履薄冰,举步艰难,循规蹈矩。
2.培养学生尝试对问题或现象作出解释和表达的能力。
教育的最神圣的使命就是充分地发展人的个性,这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留给学生自主尝试,自由发挥的空间,在传授知识技能的时候,不是设计好现成的模式让他们模仿,而是让他们动手动脑,自己去实验,懂得怎样去获取,
去探索,去发现美、创造美,力求做到课堂教学在轻松、欢快、自主、开放的氛围中进行。
3.培养学生为解决问题或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收集和处理必要的资料、信息、素材的能力。
在教学《我心中的未来》一课中,我让学生参与了资料的收集与讲解,通过讨论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古训中有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前者强调的是活动、实践、躬行时对于知识的领会与掌握的意义;后者强调的是“悟”,既个体经验的激活在理解、吸收、建构个人掌握知识过程中的意义。
学生在自主收集讲解、讨论中对于高科技的产物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把这些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创造性地设计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智能潜水艇、神奇的厨具、与动物的对讲机等等。
这些作品发挥了学生潜在的智力潜能,同时也表达他们美好的愿望,这样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做出综合性评价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教学评价要由竞争本位、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
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评价。
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
例如是否具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是否能运用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否能收集、整理资料、鉴别、欣赏及完善自己的作品;是否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等等。
总之,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应通过综合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发现和更好地
领会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温故”中“知新”,在“知新”中“温故”,从而形成对某一学习主题系统化的理解,形成概念系统和解释框架。
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应表现为“茅塞顿开”、“深得吾心”、“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从而赋予生命因为遐思、冥想和憧憬而秉有的灵动、舒展和充盈,这就是美术教育可以为个性发展铺就的现实之路。
小学美术课堂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阿城区和平小学李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