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飞蓟高产栽培技术等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6
水飞蓟高产栽培技术等
作者:宋玉华等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8年第09期
水飞蓟高产栽培技术宋玉华
水飞蓟别名乳蓟子、奶蓟等。
属菊科草本植物。
它以果实(种子)供药用,具有清热、解毒、保肝护肝、利胆、保脑和抗x射线的功效。
一、选地整地
1种植水飞蓟适宜地势高燥、阳光充足、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
2选择的地块最好有灌溉条件或离水源较近的地块。
必须有24个月间隔没使用过畅销农药的地块。
3选地后进行秋翻、秋耙、起65厘米垄达待播状态。
二、施肥
1基肥。
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厩肥1500千克做基肥,整平耙细起垄待播。
2种肥。
科学施入化肥,每亩用化肥6.8千克,合理的N、P、K比为1:3.5~3.8:0.2。
三、播种
1播量。
要求种子发芽率99%。
纯净度98%。
在整地状态良好,土层湿润情况下每亩用种量为7.5千克,最好混合3.5千克细砂同时播种。
2种子处理。
播前用浓度为2万倍的赤霉素水浸泡种子120分钟,捞出后通风阴干。
3播种方法及时间。
选用“垄三精量点播机”调试后播种,垄上株距为12厘米拐子苗;播种时捡与小麦同期播种即可,一般在4月15日左右。
四、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苗出齐后可视杂草生长情况进行铲1~2次,趟两遍、拔一遍大草。
一般是在6月初至7月中旬。
2定植。
当幼苗长至2对真叶时进行间苗去弱留强,长至3对真叶时进行定苗,亩保苗株数可确保1万株。
3灌溉。
在植株开始孕蕾时及开花结果后期如天气干旱,最好要及时灌水,亦不能缺水,否则会造成减产。
如2007年夏季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孙吴镇镇南村没有及时灌溉造成大面积减产,最低亩产为95千克,减产32.1%。
4杀病虫害。
如果在苗期出现菜青虫咬食叶片,严重时仅留下叶脉和叶柄,可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杀或用杀灭菊脂乳油;若发生蚜虫此时叶片发黄,植株生长缓慢,可选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或10%杀灭菊脂3000倍液喷杀。
五、收获
1采收时间。
当总苞片变为枯黄色并向外卷曲、苞片先端向外开裂,露出冠毛时即视为成熟期应及时釆收。
2采收方法。
可采用滚筒式小麦联合收割机机械收获,也可在早晨露水未干前人工收获,用剪刀连果柄剪下,置阳光下暴晒。
3脱粒。
指人工收获,晒至总苞片完全张开后,可用脱粒机脱粒或人工压场脱粒,然后扬去冠毛和杂质,晒干便成为商品。
(作者单位:164200黑龙江省孙吴县孙吴镇农业服务中心)
旱作节水技术李海波宋安清
一、集雨高效利用技术
通过集水窖、日光温室膜面或沟垄急流等微工程,蓄积降水径流,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积蓄自然降水,辅助农田蓄水保墒技术,保证半干旱地区春季作物出苗,并在关键时期进行补充灌溉,确保粮食生产稳定,促进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提高农民收入。
根据不同区域和作物特点,可分为水窖集流节灌技术、日光温室膜面集雨微灌施肥技术、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等三种模式。
增产增收情况:
(1)水窖集流节灌技术,一个蓄水50立方米的水窖,可解决2亩粮食作物的抗旱用水,能确保旱地玉米产量300千克/亩以上,旱地小麦产量达到200千克/亩以上,比常规种植增产30%以上。
(2)日光温室膜面集雨微灌施肥技术,一个长50米、宽7米的日光温室,一年可蓄水60立方米,配套滴灌技术可基本满足温室或大棚种植一季蔬菜的需水,亩产值4000~5000元,增收效果极其明显。
(3)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灌技术,一般玉米亩产可达350千克以上,较常规地膜玉米增产10%以上。
技术要点:
1水窖集流节灌技术
(1)修建水窖。
在田头修一个蓄水能力50立方米的水窖。
(2)引流入窖。
利用公路、房顶、晒场或山坡等,或修建集流场,把夏秋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引导到一家一户的蓄水窖存储起来。
(3)抗旱补灌。
在遇有旱情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点水”进行补充灌溉,一般“点水”灌溉3~4次,灌水定额6~30立方米,可确保中小旱年稳产。
2日光温室膜面集雨微灌施肥技术
(1)修建水窖。
在日光温室的一端修一个蓄水能力60立方米的水窖。
(2)引流入窖。
将日光温室膜面作为集雨面,棚膜底边修建集流槽(引水槽),把膜面汇集的雨水通过集流槽,流入温室一段的水窖内。
(3)微灌施肥。
应用微灌施肥技术灌溉,一窖水基本可满足温室或大棚种植一季蔬菜用水。
3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
(1)起垄。
在播前10~15天整地施足基肥,用步犁起垄,小垄宽40~50厘米、垄高15厘米左右,大垄宽70~80厘米、垄高10厘米。
(2)覆膜。
整理垄面,形成大小垄和播种沟,然后用120厘米起薄膜全地面覆盖,然后在垄沟内按种植密度要求的株距先打孔,以便接纳降雨。
(3)播种。
在4月中旬播种,株距33~40厘米,每亩保苗3300株左右。
二、玉米隔沟交替灌溉技术
该技术是改变田间作物根系层充分和均匀润湿的传统灌溉方式,通过隔沟交替灌溉,增加根系传导水分的功能,减少土壤表面湿润区域,减少水分蒸发损失,提高水分利用率。
增产增收情况:
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减少灌溉定额50~100立方米/亩,每亩减少水费投入30~50%。
技术要点:
1开沟起垄。
地块应做到土绵、无杂草,种植前以米画线,沿线开沟,将化肥均匀混合撒人垄中间,开沟起垄,沟深约30~40厘米,沟宽60厘米,垄顶宽40厘米。
采用垄植沟灌的方式种植玉米大田作物。
2足墒播种。
为保证全苗种植前应灌足底墒水,一般为50立方米/亩左右,水干后,沿水面刮去干土,整好垄沟,及时播种。
3地膜覆盖。
玉米播种后立即用120厘米地膜将垄覆盖,在沟底紧膜压实,出苗后及时放苗,放苗密度5500株/亩,视情况揭膜除草。
4分区交替隔沟灌水。
玉米全生育期灌水7次,灌溉定额140立方米庙,每次灌溉时,每隔一行进行灌溉,保持土壤垂直剖面或水平面的某个区域保持干燥,而另一部分区域灌水湿润,每次灌溉面积只相当于传统灌溉面积的50~70%,沟尾封堵以后减少水分侧向渗透。
按设计灌溉制度进行灌溉。
(作者单位:150900黑龙江省延寿县延河镇人民政府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水利站)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唐国发
该技术是一项将旱育秧和合理稀植相结合的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已在全国各稻区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节省秧田和种子,减少灌水和施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单产而增加水稻综合经济效益。
一、增产增效情况
该技术较普通移栽稻增产50千克/亩左右,同时节省秧田和农膜各80%,节省种子30~50%,还可省工、省肥、省水。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是在肥沃、疏松、排水条件良好、土壤透水性强的旱地上培育壮秧;通过宽行窄距合理稀植,利用水稻自我调节功能,提高水稻粉捏成穗率;结合科学施肥、管水,以控蘗增粒达高产。
旱育秧苗矮壮,根系活力强,抗寒性好;栽后起发快,分蘖旺盛,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结实好;能早播、早栽、早熟,一般可比常规栽培稻早播10~15天,提早成熟3~5天。
二、技术要点
1育秧技术
(1)苗床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方便、背风向阳的肥沃旱地或菜园地做旱育苗床。
(2)苗床准备。
要求苗床土层细碎、松软、平整、肥沃,插前1~2天施壮秧剂于表土层中并浇足底墒水。
如果苗床pH在7以上要进行苗床调整,一般每平方米苗床均匀施入硫磺粉约100克,使pH下降1.0左右。
(3)播种。
旱育中小苗播种150~300克俘方米,大中苗播种量150克/平方米以内,播后均匀覆1层0.5厘米厚的过筛疏松,并喷施除草剂防除杂草。
(4)苗期肥水管理。
育苗期以控水为主,促进秧苗根系下扎和地上部健壮生长。
如早晨叶尖吐水少或无水珠,可在上午或傍晚浇水,以洒水湿透水层3厘米为宜。
苗期一般不施肥,拔秧前3~5天可施“送嫁肥”,一般每平方米尿素10~15克或复合肥15~20克。
2稀植技术。
(1)插秧密度。
依据不同品种特性、地力条件及生态区域,确定适宜密度,一般为16~25穴/平方米,每穴常规稻2~3株苗,杂交稻1~2株苗。
(2)肥水管理。
水稻全生育期,一般每亩施氮8~12千克,五氧化二磷5~6千克,氧化钾7.5~10千克,施肥原则“重施基肥,控制蘖肥,适增穗肥”。
三、适宜区域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适宜于全国采用,尤其是低温育秧的东北稻区、干旱缺水的西北——华北稻区以及南方丘陵稻区和西南山区的水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