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05.00 KB
- 文档页数:10
遥感原理与实用应用复习重点整理
1. 遥感原理
- 遥感概念:遥感是通过感知和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手段,通过卫星、飞机等载体对地球进行观测和测量。
- 遥感数据:遥感数据是由传感器接收到的地球表面辐射能量
变换为数字信息后的结果,可以用来获取地表特征和变化信息。
2. 遥感应用
- 地表覆盖分类与监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表反射或辐
射能量的特征,对地表覆盖进行分类和监测,如农田、森林、湖泊等。
- 地表变化检测:遥感数据可以用来监测地球表面的变化,如
城市扩张、冰川退缩等,这对环境监测和城市规划有重要意义。
- 灾害监测与评估: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和评估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和森林火灾等,提供及时的灾情信息和救援指导。
- 农业与粮食安全:遥感数据可以用来评估农田的水稻、小麦
等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提供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参考依据。
- 环境监测与保护: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壤退化等环境问题,有助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以上是遥感原理与实用应用的一些重点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复习和理解。
如有需要,请随时与我联系。
学习-----好资料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遥感:(1)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2)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5、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6、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11、光谱反射率:p =P P/P O X 100%,即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 P占总入射能量R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p。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二、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丫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 和波长入的函数。
(19页公式)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入乘绝对温度T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 卩m。
三、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②反射率等于0③发射率等于1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③ )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下:
1. 遥感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非接触的方式,远距离感知目标物体的基本属性,包括位置、形状、大小、方向、表面温度等。
2. 电磁波谱:遥感的工作基础是电磁波谱,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不同波段的电磁波。
不同的物体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和吸收特性,因此通过测量这些特性,可以反演出物体的基本属性。
3. 传感器:传感器是遥感的“眼睛”,它能够接收和记录电磁波谱中特定波段的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光学相机、红外扫描仪、微波雷达等。
4.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遥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包括预处理、增强、变换和分析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将原始的遥感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和识别。
5. 应用领域:遥感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管理、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等。
6.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的遥感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自动化和实时化,同时也会更加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和综合应用。
以上是遥感原理与应用各章节知识点总结,如需获取更具体的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权威资料。
第一章1、遥感的定义: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的目标,利用传感器获取目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被探测目标、区域和现象的有用信息2、广义的遥感: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3、狭义的遥感: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应用各种传感器(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
4、探测依据: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
(信息被探测的依据)传感器能收集地表信息,因为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都辐射电磁波,同时也反射入照的电磁波。
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随其材料、结构、物理/化学特性,呈现自己的波谱辐射亮度。
5、遥感的特点:1)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
波段的延长(可见光、红外、微波)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全天时。
2)宏观性,综合性。
覆盖围大,信息丰富,一景TM影像185×185km2,可见的,潜在的各类地表景观信息。
3)时间周期短。
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6、遥感数据处理过程7、遥感系统:1)被探测目标携带信息2)电磁波辐射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输和记录4)信息的处理和应用第三章1、电磁波的概念:在真空或物质中电场和磁场的相互振荡以及振动而进行传输的能量波。
2、电磁波特征(特征及体现):1)波动性:电磁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2)粒子性:以电磁波形式传播出去的能量为辐射能,其传播也表现为光子组成的粒子流的运动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粒子性可见光、红外线——波动性、粒子性微波、无线电波——波动性3、叠加原理:当空间同时存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源产生的波时,每个波并不因其他的波的存在而改变其传播规律,仍保持原有的频率(或波长)和振动方向,按照自己的传播方向继续前进,而空间相遇的点的振动的物理量,则等于各个独立波在该点激起的振动的物理量之和。
4、相干性与非相干性:由叠加原理可知,当两列频率、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叠加时,在空间会出现某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减弱或完全抵消,这种现象叫电磁波的相干性。
绪论1、遥感的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在地面,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
遥感概念: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光谱遥感等。
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
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
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3、遥感起源于航空摄影、摄影测量等。
第一章1、电磁波:通过变化电场周围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传播的过程。
电磁波的特性:具有二象性,即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和粒子性。
2、波长最长的是无线电波,最短的是γ射线。
3、电磁波谱图: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制成的图案。
4、地物的反射率概念: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而变化。
反射类型:漫反射、镜面反射、方向反射。
5、影响地物反射率的3个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
附: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a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B传感器的观测角和方位角c不同的地理位置d地物本身的变异e时间、季节的变化6、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
1.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差异2.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具有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
不同植物;植物病虫害3. 地物的光谱特性具有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
(同物异谱,同谱异物)。
7、地物发射电磁波的能力以发射率作为衡量标准;地物的发射率是以黑体辐射作为参照标准。
8、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名词解释1. 遥感: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一般指的是电磁波遥感.p12. 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p13. 干涉:有两个(或以上)频率、震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恒定的电磁波在空间叠加时合成的波振幅为各个波的振幅矢量和。
因此会出现交叉区域某些地方震动加强,某些地方震动减弱或完全抵消的现象成为干涉。
P24. 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
P25. 电磁波谱:不同电磁波由不同波源产生,如果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就能得到电磁波谱图p26. 绝对黑体(黑体):如果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P47. 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温度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8. 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P69. 太阳光谱辐照度: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0. 散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
P1011. 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质中不均匀颗粒与入射波长同数量级,发生米氏散射。
P1012. 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
P1013. 无选择性散射(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
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
P1014. 大气屏障:遥感所能使用的电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气中电磁波通过率很小,甚至完全无法透过电磁波,称为大气屏障。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1 遥感:使用某种传感器,不直接接触被研究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或者发射辐射),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的过程。
2电磁波谱:把各种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就形成了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4灰体:在各种波长处的发射率相等的实际物体。
5色温:在实际测定物体的光谱辐射通量密度曲线时,常常用一个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作为参照这时的黑体辐射温度就叫色温。
6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对遥感有利的波段。
7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度的黑体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功率之比。
8光谱反射率: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10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反射波谱曲线是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的曲线。
11 方向反射:实际地物表面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的现象。
12 漫反射:如果入射电磁波波长λ不变,表面粗糙度h逐渐增加,知道h和λ同数量级,这时整个表面均匀反射入射光电磁波,入射到此表面的电磁辐射按照朗伯余弦定律反射。
13 波谱特性:是指各种地物各自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发射辐射或反射辐射)。
二、问答题1黑体辐射遵循哪些规律?(1由普朗克定理知与黑体辐射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随温度T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 绝对黑体表面上,单位面积发射的总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玻尔兹曼公式)(3 黑体的绝对温度升高时,它的辐射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
(维恩位移定律)(4 好的辐射体一定是好的吸收体。
(基尔霍夫)(5 在微波段黑体的微波辐射亮度与温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瑞利金斯公式)2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段组成?遥感中所用的电磁波段主要有哪些?a. 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玛射线等b. 微波、红外波、可见光3 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1 与光谱反射率,太阳入射在地面上的光谱照度,大气光谱透射率,光度计视场角,光度计有效接受面积。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遥感原理是指通过对地球表面进行远距离观测和测量,利用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的规律,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遥感应用是指利用遥感原理获取的地球表面信息,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一种应用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遥感原理与应用的相关知识点。
1. 遥感原理1.1 电磁波与物体相互作用电磁波在与物体相互作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散射和吸收等现象。
不同物体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有不同的相互作用规律,这是遥感原理的基础。
1.2 传感器与探测器传感器是用于接收地球表面反射、散射和辐射的电磁波的设备,探测器是传感器中的核心部件,负责将电磁波转化为电信号。
传感器和探测器的选择与应用场景和需求密切相关。
1.3 遥感图像获取与处理遥感图像获取是指通过传感器获取的地球表面的电磁波数据,遥感图像处理是指对获取的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增强、分类等操作,以获取有用的地表信息。
2. 遥感应用2.1 农业应用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农作物生长监测、土壤湿度检测、病虫害预警等方面。
通过获取农田的遥感图像,可以及时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提供农业生产的决策支持。
2.2 林业应用遥感技术可以用于森林资源调查、森林火灾监测、森林植被类型分类等方面。
通过获取森林地区的遥感图像,可以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和监测,提供森林资源管理的依据。
2.3 地质勘探应用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监测、地质构造解译等方面。
通过获取地质区域的遥感图像,可以探测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提供地质勘探的依据。
2.4 环境监测应用遥感技术可以用于水质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等方面。
通过获取水域、大气和土地地区的遥感图像,可以监测环境的变化和污染情况,提供环境保护的参考。
3. 遥感数据分析与应用3.1 遥感数据分类与解译遥感数据分类是指将遥感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以获取地表覆盖类型信息。
遥感数据解译是指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读,提取出具体地物的信息。
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复习重点整理一、遥感原理1. 遥感概述- 遥感定义:通过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传感器和设备,从远距离获取地球表面特征的科学和艺术。
- 遥感系统组成:传感器、平台和数据处理系统。
- 遥感数据类型: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热红外遥感数据。
2. 光学遥感原理- 光电转换原理:通过接收、记录和处理电磁辐射来获取地球表面信息。
- 电磁波谱: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不同波长的电磁波。
- 遥感图像的解译:通过解译图像获得地表要素信息。
3. 微波遥感原理- 微波辐射和吸收特性:微波信号与地表特征的相互作用。
- 微波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气象、海洋和地球表面的微波辐射。
- 微波遥感应用:气象预测、海洋监测和土地覆盖分类等。
二、遥感实际应用1. 土地覆盖分类- 目的:识别和分类地表上的不同土地覆盖类型。
- 方法:利用遥感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土地分类。
- 应用:农业监测、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2. 环境监测- 目的:监测环境变化、污染和自然资源利用情况。
- 方法: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环境参数提取和监测。
- 应用:水质监测、森林资源管理和土地退化监测等领域。
3. 灾害监测与预警- 目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
- 方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灾害前兆信息和灾害区域的变化。
- 应用:地震、火山喷发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
4. 气象预测- 目的:获取大气和气象信息,预测天气变化和气候趋势。
- 方法: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模型进行气象预测。
- 应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以上是关于遥感原理与实际应用的复习重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遥感技术是通过使用传感器从远距离获取信息的技术。
遥感的主要用途是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以及地球上的自然和人造资源。
其中,遥感原理是遥感技术的基础,而应用则是遥感技术的具体实践。
本文将介绍遥感原理和应用的复习要点。
一、遥感原理1. 电磁波与遥感电磁波是遥感技术中最重要的物理概念之一。
电磁波是指在真空或物质中传播的物质波,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紫外线等。
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与地物的反射或辐射有关,因此可以用来获取地物的信息。
遥感技术通常使用的是可见光和红外线。
2. 光谱与遥感光谱是指一个连续的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通常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
地物与光谱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其在遥感图像中的表现形式。
因此,光谱分析是遥感技术的核心。
3. 传感器与遥感传感器是遥感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感器是指能够将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转换成数字数据的装置。
传感器的特性决定了遥感图像的质量和特点。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光学传感器、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
4. 遥感图像的处理和解译遥感图像的处理和解译是遥感技术中的关键步骤。
处理包括图像的增强、去噪、校正和地理空间校准等。
解译是指从图像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分类、目标检测和变化检测等。
二、遥感应用1. 地质勘查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查中有广泛应用。
遥感图像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地貌、地形和地质构造等信息,有助于识别地质资源,确定潜在的矿产藏区和研究地球的地质演化过程。
2. 大气与海洋遥感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大气和海洋的的动态变化。
例如,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观测气象、海洋温度、叶绿素含量和海洋流速等。
这些信息对于天气预报、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和资源开发有很大的帮助。
3.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获取城市地表的信息,包括建筑物、道路、水系和绿地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城市规划和管理,特别是在城市拓展、交通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
4. 农业生产管理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也有很大的应用。
遥感基础学习知识原理与应用知识点一、遥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遥感的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遥远距离采集并记录地球表面信息的科学技术。
2.遥感的分类:按照遥感的数据类型可分为光学遥感、微波遥感和热红外遥感;按照数据获取平台可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1.辐射传输原理:地球表面物体受到太阳辐射照射后,会发生反射、散射和吸收,这些辐射经过大气层的传输和变化后达到遥感仪器,形成遥感数据。
2.遥感数据的获取原理:通过遥感仪器记录地球表面物体的辐射或能量信息,如通过遥感卫星的光学传感器记录地球表面反射光谱。
3.遥感数据的处理原理:遥感数据需要经过预处理、解译和分析等过程,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三、遥感的主要技术与方法1.遥感图像解译: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目视或计算机辅助解译,识别和判读地表物体。
2.遥感数字化:遥感图像通过扫描或数字相机获取,然后通过数字化处理,得到数字图像。
3.遥感分类:将遥感图像中的地表物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别或类型,如土地利用分类、植被类型分类等。
4.遥感定量分析: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数学模型和算法的分析,提取地表物体的数量信息,如土地覆盖变化分析、物质迁移分析等。
5.遥感辅助决策:通过利用遥感图像数据进行地表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和决策支持等。
四、典型遥感应用领域1.地质勘探与矿产资源:通过遥感技术可以探测到地下的地质信息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2.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和监测,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情况。
3.植被监测与农业信息提取: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植被的生长状况、植被类型和叶面积指数等信息,对农业生产进行监测和评估。
4.城市规划与环境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城市的用地分布、建筑物高度和环境污染等信息,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进行监测和分析。
5.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信息,进行监测和评估,为应急救灾提供支持。
第一章1、遥感的定义: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的目标,利用传感器获取目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被探测目标、区域和现象的有用信息2、广义的遥感: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3、狭义的遥感: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应用各种传感器(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
4、探测依据: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
(信息被探测的依据)传感器能收集地表信息,因为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都辐射电磁波,同时也反射入照的电磁波。
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随其材料、结构、物理/化学特性,呈现自己的波谱辐射亮度。
5、遥感的特点:1)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
波段的延长(可见光、红外、微波)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全天时。
2)宏观性,综合性。
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一景TM影像185×185km2,可见的,潜在的各类地表景观信息。
3)时间周期短。
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6、遥感数据处理过程7、遥感系统:1)被探测目标携带信息2)电磁波辐射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输和记录4)信息的处理和应用第三章1、电磁波的概念:在真空或物质中电场和磁场的相互振荡以及振动而进行传输的能量波。
2、电磁波特征(特征及体现):1)波动性:电磁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2)粒子性:以电磁波形式传播出去的能量为辐射能,其传播也表现为光子组成的粒子流的运动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粒子性可见光、红外线——波动性、粒子性微波、无线电波——波动性3、叠加原理:当空间同时存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源产生的波时,每个波并不因其他的波的存在而改变其传播规律,仍保持原有的频率(或波长)和振动方向,按照自己的传播方向继续前进,而空间相遇的点的振动的物理量,则等于各个独立波在该点激起的振动的物理量之和。
4、相干性与非相干性:由叠加原理可知,当两列频率、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叠加时,在空间会出现某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减弱或完全抵消,这种现象叫电磁波的相干性。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遥感:(1)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2)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5、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6、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11、光谱反射率:ρ=Pρ/P0 X 100%,即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入射能量P0 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ρ。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二、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19页公式)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μm。
三、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总结遥感原理与应用是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主要涉及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原理和应用。
以下是遥感原理与应用的重要知识点总结:1、遥感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非接触传感器,从远处获取地球表面各类信息的技术。
2、电磁波谱: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电磁波谱中的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波段,不同波段的信息携带的地面信息不同。
3、辐射与反射:遥感传感器接收到的辐射包括目标物体的自身辐射和反射太阳光。
反射率是物体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是遥感影像分析的重要参数。
4、分辨率:分辨率是遥感影像中能够识别的最小细节,可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5、图像增强: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色彩调整、滤波、边缘增强等操作,以提高影像的可读性和目标物体的识别精度。
6、图像分类:基于遥感影像的像素值和特征,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分类,得到专题图层。
7、动态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对同一地区不同时相的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地表信息的动态变化,如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监测等。
8、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研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9、遥感数据融合:将不同来源的遥感数据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遥感影像的质量和精度,为应用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10、3S技术:遥感(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结合,可以实现空间数据的快速获取、处理和应用。
以上知识点是遥感原理与应用学科的核心内容,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应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除了上述知识点外,遥感原理与应用还包括许多其他重要内容。
例如,传感器设计和制造涉及的技术和标准,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和后处理方法,以及遥感应用中涉及的法规和政策等。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遥感:(1)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2)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5、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6、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11、光谱反射率:ρ=Pρ/P0 X 100%,即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入射能量P0 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ρ。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二、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19页公式)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 0.47 μm。
三、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③)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1. 遥感原理:遥感是通过感知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
遥感原理包括光谱原理、能量传输原理、能量反射原理、能量辐射原理等。
2. 遥感数据:遥感数据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地球表面信息的数字化数据。
遥感数据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和微波遥感数据两大类。
3. 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解译是指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和解读,提取地物信息和分析地物特征的过程。
遥感影像解译可以通过目视解译、计算机辅助解译和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
4. 遥感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气象预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多时相的地表信息,为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决策提供支持。
5. 遥感数据处理:遥感数据处理是指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和变化检测等操作的过程。
遥感数据处理可以利用遥感软件和算法进行,包括影像校正、影像增强、影像分类等步骤。
6. 遥感技术发展趋势: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能力不断提升,遥感技术在高分辨率遥感、多源数据融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7. 遥感产品:遥感产品是指通过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如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植被指数图、地形图等。
遥感产品可以为各种应用领域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
8.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结合:遥感数据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实现对地理信息的获取、管理和分析。
遥感数据可以作为GIS的数据源,为GIS提供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的更新和补充。
第一章1、遥感的定义: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的目标,利用传感器获取目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被探测目标、区域和现象的有用信息2、广义的遥感: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3、狭义的遥感: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应用各种传感器(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
4、探测依据: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
(信息被探测的依据)传感器能收集地表信息,因为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都辐射电磁波,同时也反射入照的电磁波。
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随其材料、结构、物理/化学特性,呈现自己的波谱辐射亮度。
5、遥感的特点:1)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
波段的延长(可见光、红外、微波)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全天时。
2)宏观性,综合性。
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一景TM影像185×185km2,可见的,潜在的各类地表景观信息。
3)时间周期短。
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6、遥感数据处理过程7、遥感系统:1)被探测目标携带信息2)电磁波辐射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输和记录4)信息的处理和应用第三章1、电磁波的概念:在真空或物质中电场和磁场的相互振荡以及振动而进行传输的能量波。
2、电磁波特征(特征及体现):1)波动性:电磁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2)粒子性:以电磁波形式传播出去的能量为辐射能,其传播也表现为光子组成的粒子流的运动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粒子性可见光、红外线——波动性、粒子性微波、无线电波——波动性3、叠加原理:当空间同时存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源产生的波时,每个波并不因其他的波的存在而改变其传播规律,仍保持原有的频率(或波长)和振动方向,按照自己的传播方向继续前进,而空间相遇的点的振动的物理量,则等于各个独立波在该点激起的振动的物理量之和。
4、相干性与非相干性:由叠加原理可知,当两列频率、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叠加时,在空间会出现某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减弱或完全抵消,这种现象叫电磁波的相干性。
遥感原理与应用的重点一、遥感原理遥感是指通过利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及大气的信息,通过遥感技术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并通过遥感图像来反映地球表面、大气等物理特性的一种技术。
遥感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辐射传输辐射传输是指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的过程。
其中,大气遥感的核心是辐射传输方程,它描述了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散射、吸收和发射等过程。
2.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获取遥感信息的关键设备,常见的传感器包括光学传感器、热红外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等。
不同传感器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范围,通过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可以获取更准确的遥感数据。
3. 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处理是将获取到的遥感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图像的过程。
图像处理技术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和变化检测等,通过这些处理手段可以提取出地表和大气的信息。
二、遥感应用遥感技术在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貌与地质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地貌信息和地质特征,包括山脉、河流、岩石等。
这些信息对于地质勘探和资源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气象与气候应用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气温度、湿度、风速等信息,对于气象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作用。
3. 农林资源应用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农作物遥感监测、森林资源调查和植被覆盖度估计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的决策。
4. 城市规划与管理应用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城市的地形、建筑物分布、交通等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和管理有重要作用。
5. 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应用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污染物、水质、植被覆盖度等环境参数,以及灾害预警,如地震、洪水等。
6. 资源调查与开发应用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矿产资源调查、能源资源开发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
三、遥感的发展趋势遥感技术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未来的遥感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空间分辨率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遥感数据将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地表信息。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1、 遥感的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具体的讲: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遥感技术特点:a) 宏观性、综合性b) 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尺度c) 周期性、时效性3、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组成:目标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采集与获取、信息的传输和接收、地面定标及实况调查、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信息的分析与应用。
或者:(1)遥感试验:对电磁波特性、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技术的试验。
(2)遥感信息获取: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3)遥感信息处理:几何和辐射处理、影像分类等。
(4)遥感信息应用:生成4D 产品、各种专题图等。
4、遥感的分类:(1)按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4)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5、当前遥感发展主要特点与展望:(1)多国发射卫星的局面已经形成;(2)高分辨率小型商业卫星发展迅速;(3)星载主动式遥感的发展使探测手段更趋多样化;(4)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成为未来空间遥感发展的核心内容;(5)与GIS 结合,使得遥感应用不断深化。
第一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1、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2、遥感信息获取,一般指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的电磁波特征,即地物的发射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特性。
第一章1、遥感的定义: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的目标,利用传感器获取目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被探测目标、区域和现象的有用信息2、广义的遥感: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
3、狭义的遥感: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应用各种传感器(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
4、探测依据:目标物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
(信息被探测的依据)传感器能收集地表信息,因为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都辐射电磁波,同时也反射入照的电磁波。
地表任何物体表面,随其材料、结构、物理/化学特性,呈现自己的波谱辐射亮度。
5、遥感的特点:1)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
波段的延长(可见光、红外、微波)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全天时。
2)宏观性,综合性。
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一景TM影像185×185km2,可见的,潜在的各类地表景观信息。
3)时间周期短。
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6、遥感数据处理过程7、遥感系统:1)被探测目标携带信息2)电磁波辐射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输和记录4)信息的处理和应用第三章1、电磁波的概念:在真空或物质中电场和磁场的相互振荡以及振动而进行传输的能量波。
2、电磁波特征(特征及体现):1)波动性:电磁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在空间中传播2)粒子性:以电磁波形式传播出去的能量为辐射能,其传播也表现为光子组成的粒子流的运动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粒子性可见光、红外线——波动性、粒子性微波、无线电波——波动性3、叠加原理:当空间同时存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源产生的波时,每个波并不因其他的波的存在而改变其传播规律,仍保持原有的频率(或波长)和振动方向,按照自己的传播方向继续前进,而空间相遇的点的振动的物理量,则等于各个独立波在该点激起的振动的物理量之和。
4、相干性与非相干性:由叠加原理可知,当两列频率、振动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位差恒定的电磁波叠加时,在空间会出现某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加强,另一些地方的振动始终减弱或完全抵消,这种现象叫电磁波的相干性。
没有固定相位关系的两列电磁波叠加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种现象叫电磁波的非相干性5、辐射能量(W)单位:J,电磁辐射的能量6、立体角(Ω)单位:sr,一个半径为r的球面,从球心向球面做任何形状的锥面,锥面与球面相交的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即为立体角。
用来描述辐射亮度的方向性,通常用极坐标下的天顶角和方位角来表示7、辐射出射度(M):单位:W/m2 ,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8、气溶胶:悬浮于地球大气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沉降速度小的,尺寸在100nm~10μm 的液态及固态粒子9、颗粒大气散射的影响:1)大气散射的原因: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后,电磁波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的一种现象。
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
2)大气散射的类型:瑞利散射:微粒直径小于辐射波长时的散射。
米氏散射:微粒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散射非选择性散射:微粒直径比辐射波长大的多时的散射10、反射:1)镜面反射:光滑物体表面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入射波和反射波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2)漫反射:非常粗糙的表面。
当入射辐照度一定时,从任何角度观察反射面,其反射辐照亮度是一个常数,这种反射面又称为朗伯面3)实际物体反射:介于镜面和朗伯面之间的一种反射,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地物都属于这种类型。
11、环境对光谱特征的影响因素:1)地物的物理性状:表面颜色、粗糙度、风化状况及含水量情况等。
2)光源的辐射强度:同一地物的反射光谱强度,由于他所处的纬度和海拔高度不同有所差异3)季节:同一地物,在同一地点的反射光谱和强度,由于季节不同而有差异。
4)探测时间在:进行定位地物光谱测量中,必须考虑时间要素,以避免由于光照几何条件的改变而产生差异。
5)气象条件:同一地物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其反射光谱曲线也不同典型地物波谱特征水植被土壤,给波段范围在哪一波段上大气衰减的类型大气衰减产生的条件大气吸收第四章1、三种成像原理:1)摄影成像是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影像的技术2)扫描成像是依靠探测原件和扫描镜片对目标地物进行以瞬时视场为单位的逐点逐行扫描,进而得到目标地物的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3)微波遥感是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进而识别地物并反演其属性。
2、摄影成像类型(垂直侧斜):1)垂直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线在三3º以内,航空摄影测量及制图大部分都是垂直摄影2)倾斜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偏离垂线大于3º,取得的像片称为倾斜像片,全景摄影成像除镜头垂直飞行器下方航带的中心线,其余状态均为倾斜摄影。
3、摄影机类型( 分幅式全景式)4、三种扫描成像方式:光/机扫描成像,固体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扫描成像。
5、遥感图像基本特征:空间——可从多维空间,特别是从宏观上将地球、各圈层作为整体进行观测研究。
空间分辨率代表地面范围的大小,也就是扫描仪的瞬间视场,即遥感图像上能够分辨的最小单元时间——可完整、系统的研究各地物在时间序列和时间过程上的变化。
时间分辨率代表对同一地物进行反复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
光谱——可大大增加波谱范围,更进一步扩展对电磁波的利用效率并提高识别能力。
光谱分辨率代表传感器能够分辨的最小光谱距离,间隔越小,分辨率越高。
6、图像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极化分辨率角度分辨率第五章1、颜色三要素(红绿蓝)2、颜色的性质:明度:能量辐射亮度的体现。
色调:不同波长的组合。
饱和度:彩色的纯洁程度——波段窄——单色光3、三个颜色模型表达方式:RGB模型(红、绿、蓝)图像CMYK模型(青、品、黄、黑)减色法HLS模型(色调、颜色、饱和度)4、预处理流程: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校正——》配置——》镶嵌5、辐射畸变:辐射校正:消除或改正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中附加在传感器输出辐射能量中的各种噪声。
体现:随机坏像元问题、行或列缺失、行或列部分缺失校正过程6、几何畸变:体现:位移、旋转、缩放、弯曲校正过程:准备工作——》输入原始图像数据——》建立纠正变化函数——》确定数据输出范围——》逐个像素的几何位置变换——》像素亮度值重采样——》输出纠正后的图像。
选点规则:均匀分布,特征明显,数量足够,误差控制在一像元以内。
地物交叉点;对角线选取—棋盘式加密;蛇形加密(山区)7、影像配准:是将统一地区不同特性的相关遥感影像(如传感器不同、获取时间不同、波段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等)在几何上进行互相匹配,从而实现影像与影像之间,地理坐标及像元空间分辨率的统一。
相对配准:选择某一卫星遥感数据作为参考图像,将其它卫星数据与之配准(图像-图像)绝对配准:将所有图像分别校正在地图坐标系下(图像-地形图;图像-实际精度测量点)8、镶嵌方案:(先镶嵌再校正)相邻图像重叠区选择控制点——》相对配准——》相邻图像镶嵌——》工作区所有图像镶嵌——》选取控制点——》镶嵌图几何精校正——》生成带地理坐标的镶嵌图省时省力,一般用于重叠度较大,相对几何精度较高的图像镶嵌工作,平原地图遥感影像。
(先校正再镶嵌)各景影像分别进行几何精校正——》带地图坐标的镶嵌图。
对相邻图像的重叠度要求不高,避免局部地区精度不高对整体精度造成的影响,一般适用于山区遥感影像镶嵌。
9、对比度变换(对图进行识别)通过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来改变图像像元对比度,从而改变图像质量的图像处理方式10、线性非线性:为了改善图像的对比度,必须改变图像像元的亮度值,而且这种改变需符合一定的数学规律,即在运算过程中有一个变换函数。
线性变换变化函数是线性的或分段线性的。
非线性变换变化函数是非线性的。
如对数变换和指数变换。
对数变换主要用于增强暗部分指数变换,主要用于增强亮部分。
11、直方图均衡化(幂指对):为了增强对比度改善目视效果,有时也用拉伸扩展中区压缩两头的方法,也就是产生一幅灰度值,均匀的图像,直方图均衡,就是把已知灰度概率分布的图像,经过一种变换,使之演变成一幅具有均匀灰度概率分布的新图像。
12、彩色变换:将红、绿、蓝图像变换到一个特定的彩色空间,并且能够从所选彩色空间变换回RGB。
两次变换之间,通过对比度拉伸,可以生成一个色彩增强的彩色合成影像。
HLS:色调、亮度、饱和度HSV:色调、饱和度、颜色亮度值。
13、HLS变换概念:H:用角度表示,反应该颜色最接近什么样的光谱波长,0º红色,120º绿色,240º蓝色。
L:表示光照强度或亮度,确定像素的整体亮度,最亮值为1。
S:表示饱和度,饱和度参数用从色环的原点到彩色点的半径长度表示。
在环的周围是饱和的颜色,其值为1,在中心是中性影调,其饱和度为0。
14、多光谱变换概念:通过函数变换,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
其变化本质,对遥感图像实行线性变换,使多光谱空间的坐标系按一定规律进行旋转。
15、主成分分析(K-L变换)特点:主分量空间与多光谱空间坐标系旋转了一个角度,新坐标系的坐标轴一定指向数据信息量较大的方向,第一主分量集中了最大的信息量,常常占80%以上,后面的分量的信息量依次递减,最后的几个分量几乎全是噪声,这所以这种变换又可分离出噪声。
16、主成分分析(K-L变换)目的:1)数据压缩。
进行K-L变换后,TM数据前三个分量,已包含绝大多数的地物信息,足够分析使用,数据量可减少到43%,另外还可作为分类前的特征选择。
2)图像增强。
前几个分量信噪比大,噪声相对小,因此突出了主要信息,达到增强图像的目的。
17、穗帽变换概念:(K-T变换)指在多维光谱空间中,通过线性变换、多维空间的旋转,将植物、土壤信息投影到多维空间的一个平面上,在这个平面上使植被生长状况的时间轨迹(光谱图形)和土壤亮度轴相互垂直目的:通过坐标变换是植物与植被的光谱特征分离。
特点:分量(四个):18、图像运算:两幅或多幅单波段图像,完成空间配准后,通过一系列运算,可以实现图像增强,达到提取某种某些信息或去掉某些不必要信息的目的。
差值运算用途: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海岸线变化,边缘增强比值运算用途:用于突出遥感影像中植被特征、提取植被类别和估算植被生物量——植被指数,去除地形影响,增强隐伏信息、微小变化信息等。
19、空间滤波概念:对图像的某些特征,如边缘、轮廓、对比度进行强调或尖锐化,以便于显示、观察或进一步的分析与处理。
是增强图像数据中的相关信息,它将增加所选择特征的动态范围,从而使这些特征检测或识别更加容易。
20、均值滤波:将每个像元在以其为中心的区域内,取平均值来代替该像元值,已达到去掉尖锐“噪声”和平滑图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