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导论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医和代表著作)

先秦、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确立了辨证诊治的纲领;《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和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二)辨证论治——辨析疾病资料以确立症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病、症、证的概念(懂得区分)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生命过程(重点在全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在现阶段)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者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出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表现为阴阳互为消长、阴阳皆消皆长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正气——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及适应环境与抗病、康复能力。可分:阳气、阴气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可分为阳邪、阴邪。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胜(盛)——指阴或阳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①阳偏胜(阳盛):阳胜则热——实热证:高热烦躁,面红目赤

阳胜则阴病——兼津伤:咽干口渴,尿少便结

②阴偏胜(阴盛):阴胜则寒——实寒证:恶寒肢冷,舌淡脉紧

阴盛则阳病——兼阳虚:神疲踡卧,尿清便溏

(2)阴阳偏衰(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虚者补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①阳偏衰(阳虚):阳虚则寒——虚寒证:畏寒肢冷,神疲脉微

②阴偏衰(阴虚):阴虚则热——虚热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3)阴阳互损:是指在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时,而出现的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而致阴阳互损的病理状态。

①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②阳损及阴

五行学说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向上。

3 土爰稼穑---化生、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生概念:相生--资生、促进。生我----生我者为母我生----我生者为子

相克概念:相克--制约、克制。我克----我所胜克我----我所不胜

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时(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复气)的报复性制约

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相乘)(相乘)

相乘--以强凌弱,克制太过。相侮--反克,反向欺侮。如:木土水

(相侮)(相侮)

(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母病影响到其子,子病影响到其母。如肝(木)心(火)

(子病及母)

范畴生理特点

五脏肝、心、脾、肺、肾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府胆、脑、髓、骨、脉、女子胞中有空腔类于六腑,贮藏精气似于五脏,但明显别于二者

五脏体华窍志液生理功能(重点理解记忆)生理特性

膈、脐划分部位之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气血津液

第一节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主要来源:1、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

2、后天之精气-----源于水谷和清气

二、气机的含义、气的运动形式及其脏腑的关系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简单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三、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和概念

1.推动作用:推动: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布及排泄;

2.温煦作用:温煦: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有助于脏腑、官窍、形体、经络的生理活动。凉润: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

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及驱邪外出的作用。

4.固摄作用: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态物质。如血、津液等。

5.气化作用: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