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工艺技术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机械装配工艺是指将零部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组装,以完成整个产品的加工过程。
在机械装配过程中,技术要求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关键。
本文将从工艺流程、设备要求、操作要点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介绍机械装配工艺的技术要求。
一、工艺流程机械装配工艺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零部件清洗、零部件检验、零部件配套检查、零部件预组装、总装调试和成品检验。
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要求,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1.零部件清洗:在装配前,需要对零部件进行清洗,以去除表面的油污、灰尘等杂质。
清洗过程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清洗剂和工艺,避免对零部件造成损伤。
2.零部件检验:在清洗完成后,需要对零部件进行检验,确保其尺寸、形状和质量符合要求。
检验过程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避免缺陷零部件的装配。
3.零部件配套检查:在装配前,需要对配套零部件进行检查,确保其互换性和配合精度。
配套零部件的尺寸、形状和质量要与主体零部件相匹配,以保证装配的顺利进行。
4.零部件预组装:在配套零部件检查合格后,可以进行零部件的预组装。
预组装过程中,要注意安装顺序、紧固力矩和润滑剂的使用,以确保零部件的正确安装和相互配合。
5.总装调试:在零部件预组装完成后,可以进行总装调试。
总装调试包括外观检查、功能测试和性能调整等环节,确保产品的外观质量和工作性能符合要求。
6.成品检验:总装调试完成后,需要对成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成品检验应包括外观检查、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等内容,以保证产品的合格出厂。
二、设备要求机械装配工艺中,所需设备包括清洗设备、检验设备、预组装设备和调试设备等。
这些设备要求具备以下特点:1.清洗设备:清洗设备应具备良好的清洗效果和操作便捷性,能够满足清洗零部件的要求。
清洗设备的温度、压力和清洗剂的种类应根据零部件的材质和清洗要求确定。
2.检验设备:检验设备应具备高精度和可靠性,能够准确检测零部件的尺寸、形状和质量。
机械装配标准与方法第一节零部件的清洗一, 装配前应了解设备的结构,装配技术和工艺要求.对需要装配的零,部件配合尺寸,相关精度,配合面,滑动面应进行复查和清洗处理,并应按照标记及装配顺序进行装配. 二,清洗设备及装配件表面的防锈油脂,宜采用下列方法: 1,对设备及大,中型部件的局部清洗,宜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溶剂油》,《航空洗涤汽油》,《轻柴油》,乙醇和金属清洗剂进行擦洗和涮洗;金属清洗剂应符合本规范附录十一的规定. 2,对中,小型状较复杂的装配件,可采用相应的清洗液浸泡,浸洗时间随清洗液的性质,温度和装配件的要求确定,宜为2-20min,且宜采用多步清洗法或浸,涮结合清洗;采用加热浸洗时,应控制清洗液温度;被清洗件不得接触容器壁. 3,对形状复杂,污垢粘附严重的装配件宜采用溶剂油,蒸汽,热空气,金属清洗剂和三氯乙烯等清洗液进行喷洗;对精密零件,滚动轴承等不得用喷洗法. 4,当对装配件进行最后清洗时,宜采用超声波装置,并宜采用溶剂油,清洗汽油,轻柴油,金属清洗剂和三氯乙烯等进行超声波清洗. 5,对形状复杂,油垢粘附严重,清洗要求高的装配件,宜采用溶剂油,清洗汽油,轻柴油,金属清洗剂,三氯乙烯和碱液等进行一喷联合清洗. 三,设备加工表面上的防锈漆,应采用相应的稀释剂或脱漆剂等溶剂进行清洗. 四,设备零,部件经清洗后,应立即进行干燥处理,并应采取防返锈措施. 五, 设备组装时,一般固定结合面组装后,应用塞尺检查,入深度应小于移动长度应小于检验长度的1/10;重要的固定结合面紧固后,用塞尺检查,不得入;特别重要的固定结合面,紧固前后均不得入. 六,带有内腔的设备或部件在封闭前,应仔细检查和清理,其内部不得有任何异物.七,对安装后不易拆卸,检查,修理的油箱或水箱,装配前应作渗漏和气密检查. 螺栓,键,定位销的装配一,装配螺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紧固时,宜采用呆扳手,不得使用打击法和超过螺栓许用应力. 2,螺栓头,螺母与被连接件的接触应紧密,对接触面积和接触间隙有特殊要求的,尚应按技术规定要求进行检验. 3,有预紧力要求的连接应按装配规定的预紧力进行预紧,可选用机械,液压拉伸法和加热法;钢制螺栓加热温度不得超过400℃. 4,螺栓与螺母拧紧后,螺栓应露出螺母2-4个螺距; 沉头螺钉拧紧后,钉头应埋入机件内,不得外露. 5,有锁紧要求的,拧紧后应按其技术规定锁紧;用双螺母锁紧时,薄螺母应装在厚螺母之下;每个螺母下面不得用2个相同垫圈. 二,不锈钢,铜,铝等材质的螺栓装配时,应在螺纹部分涂抹润滑剂. 三,有预紧力要求的螺栓连接,其预紧力可采用下列方法测定: 1,应利用专门装配中的扭力扳手,电动或气动扳手等,直接测得数值. 2,测量螺栓拧紧后伸长的长度L m(图1)应按下式计算: L m=L s+P0/C L 式中L m—螺栓伸长后的长度(m m); L s—螺栓与被连接间隙为零时的原始长度(m m); P0—预紧力为设计或技术文件中要求的值(N) C L—螺栓刚度,可按本规范附录十四的规定计算. 图1伸长后的螺栓四,装配精制螺栓和高强度螺栓前,应按设计要求检验螺孔直径的尺寸和加工精度. 五, 高强螺栓在装配前,应按设计要求检查和处理被连接件的结合面;装配时,结合面应干燥,不得在雨中装配. 六, 高强螺栓及其紧固件应配套使用.旋紧时,应分两次拧紧,初拧扭距值不得小于终拧扭距值的30%;终拧扭距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下式计算: M=K(P+△P)· d 式中M—终拧扭距值(N·m); P—设计预拉力(K N); △P—预紧力损失值,宜为预拉力值的5%—10%(K N); K—扭距系数,可取—; d—螺栓公称直径(m m) 七,装配扭剪型高强螺栓应分两次拧紧,直至将尾部卡头拧掉为止,其终拧扭距可不进行核算. 八,现场配制的各种类型的键,均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装配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的尺寸和精度.键用型钢的抗拉强度不应小于588N/m m2. 九,键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1,键的表面应无裂纹,浮锈,凹痕,条痕及毛刺,键和键槽的表面粗糙度,平面度和尺寸在装配前均应检验. 2,普通平键,导向键,薄型平键和半圆键,两个侧面与键槽应紧密接触,与轮毂键槽底面不接触. 3,普通楔键和钩头楔键的上,下面应与轴和轮毂的键槽底面紧密接触. 5,切向键的两斜面间以及键的侧面与轴和轮毂键槽的工作面间,均应紧密接触;装配后,相互位置应采用销固定. 十,销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1,检查销的型式和规格,应符合设计及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 2,有关连接机件及其几何精度经调整符合要求后,方可装销. 3,装配销时不宜使销承受载荷,根据销的性质,宜选择相应的方法装入;销孔的位置应正确.4,对定位精度要求高的销和销孔,装配前检查其接触面积,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当无规定时,宜采用其总接触面积的50%-75%. 5,装配中,当发现销和销孔不符合要求时,应铰孔,另配新销;对定位精度要求高的,应在设备的几何精度符合要求或空运转实验合格后进行. 第三节联轴器装配一,凸缘联轴器(图2)装配时,两个半联轴器端面应紧密接触,两轴心的径向位移不应大于.图2凸缘联轴器二,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图3)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 图3弹性套柱销联轴器弹性套柱销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 1 联轴器外形最大尺寸 D (m m) 两轴心径向位移(m m) 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m m)7 11000 2~ 4809 510 6 1303~ 5 160 190 22 4 4~ 6 250 31 5 400 47 55~7 600三,弹性柱销联轴器(图4)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规定. 图4弹性柱销联轴器弹性柱销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 2 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 D(m m) 两轴心径向位移(m m) 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 (m m) 90~1601000 2~ 3 195~200 ~ 4 280~3203~ 5 360~410 4~ 6 4805~7 540 6~8630 四, 弹性销轴齿式联轴器(图5)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图5弹性柱销目齿式联轴器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 3 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 D (m m) 两轴心径向位移(m m) 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 (m m) 78~1181000158~2604~ 5 300~51 56~8 560~77010 860~115813~1 5 1440~164018~20 五,齿式联轴器(图6)装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规定. 2,联轴器的内,外齿的啮合应良好,并在油浴内工作,其中小扭距,低转速的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锂基润滑脂》的Z L-4润滑脂,大扭距,高转速的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齿轮油》的H L20,H L30润滑油,并不得有漏油现象. 图6齿式联轴器齿式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 4 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 D (m m) 两轴心径向位移(m m) 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 (m m)170~18 51000 2~ 4 220~250290~4301000 5~7 490~5901000 680~7807~10 六, 梅花形弹性联轴器(图7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图7梅花形弹性联轴器梅花形弹性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 5 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 D (m m)两轴心径向位移(m m) 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 (m m) 501/1000 2~ 4 70~10 5125~1703~ 6 200~2302606~8 300~40010007~9 七,当测量联轴器端面间隙时,应使两轴窜动到端面间隙为最小尺寸的位置. 第四节制动器装配一,盘式制动器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制动盘的端面跳动不应大于. 2,同一副制动器两闸瓦工作面的平行度不应大于. 3,同一副制动器的支架端面与制动盘中心线平面间距离h(图8)的允许偏差为±;制动器支架端面与制动盘中心平面的平行度不得大于. 4,闸瓦与制动盘的间隙应均匀,其值宜为1m m. 5,各制动器制动缸的对称中心与主轴轴心在铅垂面内的重和度△值不应大于3m m.(图9) 图8盘式制动器支架1-支架;2-筒体;3-闸瓦;4-制动盘中心面;5-制动盘图9盘式制动器瓦块式制动器装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制动器各销轴应在装配前清洗洁净,油孔应畅通;装配后应转动灵活,无阻滞现象. 2,同一制动轮的两闸瓦中心应在同一平面内,其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m m. 3,闸座各销轴轴线与主轴轴线的铅垂面M-M间的水平距离b的允许偏差为±1m m. 4,闸座各销轴轴线与主轴轴线水平面N-N的垂直距离h的允许偏差为±1m m. 5,闸瓦铆钉应低于闸皮表面2m m;制动梁与挡绳板不应相碰,其间隙c值应小于5m m. 6,松开闸瓦时,制动器的闸瓦间隙s应均匀,且不应大于2m m. 7,制动时,闸瓦与制动轮接触良好,平稳;各闸瓦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与制动轮接触不得小于80%. 8,油压或气压制动时,达到额定压力后,在10m i n内压力降不应大于.图10瓦块制动器1—闸瓦;2—制动轮;3—制动梁;4—卷筒三, 带式制动器(图11)各连接销轴应灵活,无卡住现象;摩擦内衬与钢带铆接应牢固,不得松动.铆钉头应埋于内衬内,其铆钉头与内衬表面的距离不得小于1m m;制动带退距ε值应按表6选取.图11带式制动器带式制动器退距ε值表 6 制动轮直径D(m m) 制动带退距ε(m m) 100~2003001400~500~600~800第五节具有过盈的配合件装配一, 在常温下装配时应将配合面清洗洁净,并涂一薄层不含二硫化钼添加剂的润滑油;装入时应均匀,不得直接打击装配件. 二, 纵向过盈连结的装配宜采用压装法.压装设备的压力,宜为压入力的倍;压入或压出速度不宜大于5㎜/s.压入后24h内,不得承受负载.压入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P x i=P f m a x·π·d f·L f·μ式中C a,C i——系数,由现行国家标准《公差与配合过盈配合计算和选用》G B5371-85表4中查得; Q a——包容件直径比; P x i——压入力(N); P f m a x——最大结合力(N);d f——结合直径(m m); L f——结合长度(m m); μ——摩擦系数q i——被包容件直径比; v a——包容件泊松比; v i——被包容件泊松比——最大过盈量(m m);E a——包容件弹性模量;E i——被包容件弹性模量; 三, 用液压充油法装配配合件时,应先按技术要求检查配合面的表面粗糙度.当无规定时,其粗糙答应在之间.对油沟,棱边应刮修倒圆. 四,横向过盈连结的装配宜采用温差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加热包容件时,加热应均匀,不得产生局部过热.未经热处理的装配件,加热温度应小于400℃;经过热处理的装配件,加热温度应小于回火温度.热装的最小间隙,可按表7选取.加热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t r——包容件加热温度; Y m a x——最大在过盈值; Δ——最小装配间隙; α2——加热线膨胀系数; d——配合直径; 冷,热装最小间隙表7 配合直径d(m m) ≤3 3~ 6 6~10 10~18 18~30 30~50 50~80 最小间隙(m m)配合直径d(m m) 80~120 120~180 180~250 250~31 5 315~400 400~500 >500 最小间隙(m m)2,冷却被包容件时,冷装的最小间隙可按表7选取,冷却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t1—被包容件冷却温度; α1—冷却线膨胀系数;五, 温差法装配时,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检查装配件的相互位置及相对尺寸.加热或冷却均不得使其温度变化过快;并应采取防止发生火灾及人员灼伤或冻伤的措施. 第六节滚动轴承装配一, 装配滚动轴承前,应测量轴承配合尺寸,按轴承的防锈方式选择适当的方法清洗洁净;轴承应无损伤,无锈蚀,转动应灵活及无异常声响. 二,采用温差法装配滚动轴承时,轴承被加热温度不得高于100℃;被冷却温度不得底于-80℃. 三, 轴承外圈与轴承座或箱体孔的配合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对于部分式轴承座或开式箱体,部分接合面应无间隙;轴承外圈应与轴承座在对称中心线的120°范围内与轴承盖在对称中心线90°范围内应均匀接触,并应采用塞尺检查,塞入长度应小于外圈长度的1/3.轴承外圈与轴承座或开式箱体的各半圆孔间不得有夹帮现象.各半圆孔的修帮尺寸应符合表8的规定. 滚动轴承装配修帮尺寸表8四,轴承与轴肩或轴承座档肩应紧靠;园锥滚子轴承和向心推力球轴承与轴承肩的间隙不得大于.轴承盖和垫圈必须平整,并应均匀地紧贴在轴承端面上.当设备技术文件有规定时,可按规定留出间隙. 五, 装配轴两端用径向间隙不可调的,且轴的轴向位移是以两端盖限定的向心轴承时,应留出间隙c(图12).当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留出间隙可取当温差变化较大或两轴中心距L大于500mm时,其留出间隙可按下式计算: C=L·α·△t+ 式中c—轴承外圈与端盖间的间隙(m m); L—两轴承中心距(m m) α—轴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宜取α为12×10-6(1/℃); △t—轴工作时温度与环境温度差(℃). 图12轴承装配间隙 c 六, 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向心推力球轴承,双向推力球轴承的轴向游隙应按表10调整;双列和四列圆锥滚子轴承在装配时,均应检查其轴向游隙,并应符合表9或表11的要求.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游隙表9滚动轴承的游隙表10 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游隙表1 1 七, 向心轴承,滚针轴承,螺旋滚子轴承装配后应转动灵活.当采用润滑脂的轴承时,装配后在轴承空腔内应加注65%-80%空腔容积的清洁润滑脂,但稀油润滑的轴承,不得加注润滑脂. 第条单列向心球轴承,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向心推力球轴承装在轴颈上和轴承座内的轴向预紧程度,应按轴承标准或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执行. 第七节密封件装配一,使用密封胶时,应将结合面上的油污,水分,铁锈及其他污物清除干净.二, 压装填料密封件时,应将填料圈的接口切成45°的剖口,相邻两圈的接口,应错开大于90°.填料圈不宜压的过紧,压盖的压力,应沿圆周均匀分布. 三, 油封装配时,油封唇部应无损伤,应在油封唇部和轴表面涂以润滑剂;油封装配方向,应使介质工作压力把密封唇部紧压在主轴上(图不得装反.油封在壳应可靠地固定,不得有轴向移动或转动现象. 四, 装配O形密封圈时,密封圈不得有扭曲和损伤,并正确选择预压量.当橡胶密封圈用于固定密封和法兰密封时,其预压量宜为橡胶圈直径的20%-25%;当用于动密封时,其预压量宜为橡胶圈直径的10%-15%. 五, 装配V,U,Y形密封圈时,支承环,密封环和压环应组装正确,且不宜压得过紧;凹槽应对着压力高的一侧,唇边不得损伤. 六,机械密封(图13)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规定:图13油封结构1—主轴;2—密封唇部;3—拉紧弹簧;4—金属骨加;5—橡胶皮碗图14机械密封结构1—防转销;2—静环密封圈;3—静环;4—动环;5—弹簧1,机械密封零件不应有损坏,变形;密封面不得有裂纹,擦痕等缺陷. 2,装配过程中应保持零件的清洁,不得有锈蚀;主轴密封装置动,静环端面及密封圈表面等,应无异物,灰尘. 3,机械密封的压缩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规定. 4,装配后用手盘动转子应转动灵活. 5,动,静环与相配合的元件间,不得发生连续的相对转动,不得有泄漏. 6,机械密封的冲洗及密封系统,应保持清洁无异物. 七,防尘节流环密封,防尘迷宫密封(图15)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尘节流环间隙,防尘迷宫缝隙内应填满润滑脂(气封除外). 2,密封缝隙应均匀. 图15防尘节流环和防尘迷宫密封第八节试运转一,设备试运转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设备及其附属装置,管路等均应全部施工完毕,施工记录及资料应齐全.其中,设备的精平和几何精度经检验合格;润滑,液压,冷却,水,气(汽),电气(仪器)控制等附属装置均应按系统检验完毕,并应符合试运转的要求. 2,需要的能源,介质,材料,工机具,检测仪器,安全防护设施及用具等,均应符合试运转的要求. 3,对大型,复杂和精密设备,应编制试运转方案或试运转作规程. 4,参加试运转人员,应熟悉设备的构造,性能,设备技术文件,并应掌握作规程及试运转作. 5,设备及周围环境应清扫干净,设备附近不得进行有粉尘的或噪音较大的作业. 二,设备试运转应包括下列内容和步骤: 1,电气(仪器)纵控制系统及仪表的调整实验. 2,润滑,液压,气(汽)动,冷却和加热系统的检查和调整试验. 3,机械和各系统联合调整试验. 4,空负荷试运转,应在上述1至3项调整试验合格后进行. 三,电气及作控制系统调整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按电气原理图和安装接线图进行,设备内部接线和外部接线应正确无误. 2,按电源的类型,等级和容量,检查或调试其断流容量,熔断器容量,过压,欠压,过流保护等,检查或调试内容均应符合其规定值. 3,按设备使用说明书有关电气系统调整方法和调试要求,用模拟作检查其工艺动作,指示,讯号和联锁装置应正确,灵敏和可靠.4,经上述1至3项检查或调整后,方可进行机械与各系统的联合调整试验. 四,润滑系统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系统清洗后,其清洁度经检查应符合规定. 2,按润滑油(剂)性质及供给方式,对需要润滑的部位加注润滑剂;油(剂)性能,规格和数量均应符合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4,干油集中润滑装置各部位的运动应均匀,平稳,无卡滞和不正常声响;给油量在5个工作循环中,每个给油孔,每次最大给油量的平均值,不低于说明书规定的调定值. 5,稀油集中润滑系统,应按说明书检查和调整下列各项目:1,油压过载保护;2,油压与主机启动和停机的联锁;3,油压低压报警停机讯号;4,油过滤器的压差讯号;5,油冷却器工作和停止的油温整定值的调整;6,油温过高报警信号.系统在公称压力下无渗漏现象. 五,液压系统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系统在充液前,其清洁度应符合规定. 2,所充液压油(液)的规格,品种及特性等均应符合图纸和说明书的规定;充液时应进行多次开启排气口,把空气排除干净. 3,系统应进行压力试验,系统的油马达,伺服阀,比例阀,压力传感器,压力继电器和蓄能器等,均不得参与试压.试压时应先缓慢升压到表12的规定值,保持压力10min,然后降至公称压力,检查焊缝,接口和密封处等,均不得有渗漏现象. 液压试验压力表1 2 系统公称压力P (M p a) ≤16 16~>试验压力4,启动液压泵,进油(液)压力应符合说明书的规定;泵进口油温不得大于60℃,且不得低于15 ℃;过滤器不得入空气,调整溢流阀(或调压阀)应使压力逐渐升高到工作压力为止.升压中应多次开启系统放气口将空气排除. 5,应按说明书规定调整安全阀,保压阀,压力继电器,控制阀,蓄能器和溢流阀等液压元件,其工作性能应符合规定,且动作正确,灵敏和可靠. 6,液压系统的活塞(柱塞),滑块,移动工作台等驱动件,在规定的行程和速度范围内,不应有振动,爬行和停滞现象;换向和卸压不得有不正常的冲击现象. 7,系统的油(液)路应通畅.经上述调试后方可进行空负荷试运转. 六,机械和各系统联合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备及其润滑,液压,气(汽)动,冷却,加热和电气及控制等系统,均应单独调试检查并符合要求. 2,联合调试应按要求进行;不宜用模拟方法代替. 3,联合调试应由部件开始至组件,至单机,直至整机,按说明书和生产作程序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各转动和移动部分,用手盘动,应灵活,无卡滞现象.②,安全装置(安全联锁),紧急停机和制动(大型关键设备无法进行此项试验者,可用模拟试验代替),报警讯号等经试验应正确,灵敏,可靠.③,各种手柄作位置,按扭,控制显示和讯号等,应于实际动作及其运动方向相符;压力,温度,流量等仪表,仪器指示均应正确,灵敏,可靠.④,应按有关规定调整往复运动部件的行程,变速和限位;在整个行程上其运动应平稳,不应有振动,爬行和停滞现象;换向不得有不正常的声响.⑤,主运动和进给运动机构均应进行各级速度(低,中,高)的运转试验.其启动,运转,停止和制动,在手控,半自动化控制和自动化控制下,均应正确,可靠,无异常现象.七,设备空负荷试验运转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本规范第条规定机械与各系统联合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空负荷试运转. 2,应按说明书及有关规定的空负荷试验的工作规范和作程序,试验各运动机构的启动,其中对大功率机组,不得频繁启动,启动时间间隔应按有关规定执行;变速,换向,停机,制动和安全连锁等动作,均应正确,灵敏,可靠.其中连续运转时间和断续运转时间无规定时,应按各类设备安装验收规范的规定执行. 3,空负荷试运转中,应进行下列各项检查,并应作实测记录:①,技术文件要求测量的轴承振动和轴的窜动不应超过规定.②,齿轮副,链条与链轮啮合平稳,无不正常的噪声和磨损.③,传动皮带不应打滑,平皮带跑偏量不应超过规定.④,一般滑动轴承温升不应超过35℃,最高温度不应超过80℃;导轨温升不应超过15℃,最高温度不应超过100℃.⑤,油箱油温最高不得超过60℃.⑥,润滑,液压,气(汽)动等各辅助系统的工作应正常,无渗漏现象.⑦,各种仪表应正常工作.⑧,有必要和条件时,可进行噪声测量,并应符合规定. 八,空负荷试运转结束后,应立即作下列工作: 1,切断电源和其他动力来源. 2,进行必要的放气,排水或排污及必要的防锈涂油. 3,对蓄能器和设备内有余压的部分进行卸压. 4,按各类设备安装规范的规定,对设备几何精度进行必要的复查;紧固部分进行复紧. 5,设备空负荷试运转后,应对润滑剂的清洁度进行检查,清洗过滤器;需要时可更换新油. 6,拆除调试中临时的装置;装好试运转中临时拆卸的部件或附属装置. 7,清理现场及整理试运转的各项记录.。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工艺规范与标准随着现代对建筑节能、环保和快速施工需求的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建筑方式。
而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遵循工艺规范和标准是确保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材料选择、施工流程和质量控制等方面介绍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工艺规范与标准。
一、材料选择1.1 建材标准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首先需要合理选择各种建材。
针对不同构件,应按照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建材标准进行选择。
例如,在选择钢结构时应符合《钢结构技术规程》(GB 50017),保证其强度和可靠性;在选择混凝土板材时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确保其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1.2 板件加工要求装配式建筑中最常使用的是预制楼板、墙板等板件。
这些板件需要经过精确计算与加工,以确保其质量合格。
加工过程中,应按照相关要求控制板件的尺寸、平整度和弯曲度等指标,以保证板件在装配过程中的连接和拼接能够顺利进行。
二、施工流程2.1 拼装准备在开始装配式建筑施工之前,需要做好拼装准备工作。
首先要明确各构件的编号和位置,并编制详细的安装方案。
同时,还需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和平整处理,以便于构件的存放和拼装。
2.2 构件安装在进行构件安装时,需要按照设计图纸和安装方案进行操作。
首先要正确并牢固地搭建起支撑系统,并保证其稳定性。
然后按照预定顺序将构件逐个安装到位,并采取适当的连接方法使其紧密结合。
2.3 现场检验为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与标准要求,需要对现场进行必要的检验与验收。
例如,在墙板拼装完成后应进行垂直度检测,以保证墙体竖直度达到规范要求;在楼板安装完成后应进行水平度检测,以保证楼面平整度符合标准。
三、质量控制3.1 施工质量检验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检验。
这意味着不仅要对材料进行抽样和测试,还需对每个施工环节进行监督与检查。
例如,在墙板拼装时应注意焊接连接点的牢固度与饱满度,保证其达到规定的强度和美观效果。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规范标准与技术要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方式,具有快速、高效、环保等优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技术要求来指导实施。
一、规范标准1. 结构设计规范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其结构设计需要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规范。
其中包括载荷标准、连接设计、抗震等级等要求。
这些规范能够确保装配式建筑在安全可靠性上能达到预期效果。
2. 施工工艺规范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各个环节都需要按照相应的工艺进行操作。
例如,安装前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模块化构件在制造后需要正确地组合与堆放。
因此,需制定相应的施工工艺规范来确保每个环节都按照正确流程进行。
3. 质量管理规范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舒适度和寿命。
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规范来确保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包括原材料采购要求、加工流程检验、组件出厂检验等。
二、技术要求1. 强化模块化设计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是模块化设计,这要求设计人员充分考虑到各个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匹配度。
通过精确的尺寸标准和设计参数来实现模块之间的可互换性和通用性。
只有在强化模块化设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工艺一致性和结构品质。
2. 优化组合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构件组合工作,而这些操作不仅需要熟练的技术人员,还需要高效便捷的组合技术。
例如,采用高强度螺栓连接或特殊连接器等方式来实现快速且稳固的构件组合。
优化组合技术将提高施工效率,并确保装配式建筑的整体质量。
3. 强调施工环节的精细化管理装配式建筑施工是一个多环节、密集作业的过程,其中每个环节都需精细化管理。
例如,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构件表面不受破坏;在模块组装中,要确保接缝处严密连接。
通过强调施工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可以降低疏漏和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
装配工艺要求及标准
装配工艺要求及标准是指在产品的装配过程中所需满足的技术要求和标准规定。
这些要求和标准旨在确保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可靠性达到预期的水平,并且保证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工期符合预算。
常见的装配工艺要求和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装配工艺和工程图纸:在进行产品装配前,必须准备详细的工程图纸和装配工艺流程,以确保装配过程中每一个工艺环节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2.装配精度和容差控制:装配精度和容差控制是确保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
在装配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装配精度和容差,以确保产品符合规格和标准要求。
3.材料和构造标准:在进行产品装配时,必须选用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材料和构造,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达到预期水平。
4.检测和测试标准:在完成产品装配后,必须进行全面的检测和测试,以确保产品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
5.质量控制标准:在产品的装配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6.环境和安全要求:在进行产品装配时,必须遵守相关的环境和安全要求,以确保产品不会对环境和人身安全造成危害。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标准与工艺规范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对住宅建筑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方式逐渐兴起。
然而,在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质量标准和工艺规范,以确保项目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
本文将介绍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标准与工艺规范。
一、质量标准1. 结构稳定性: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主要采用预制构件进行组装,因此结构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所有预制构件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包括强度等级、外观品质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在进行组装时,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确保各构件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
2. 界面平整度:界面平整度是指预制模块化单元之间连接处的平整程度。
为了确保界面平整度符合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模块化单元进行精确测量,确保各个模块之间的尺寸和平面度符合设计要求。
此外,工人在组装时要注意避免破损或错位,以确保界面平整度。
3. 密封性能: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确保墙体、屋顶和地板等结构部件的密封性能。
因为装配式建筑一般采用轻质材料,所以对于风雨、噪音和水汽的防止需求较高。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安装密封材料是必要的,并且需要经常检查和维护。
4. 火灾安全: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火灾安全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选择适当的防火材料,并严格按照消防规范进行施工。
此外,应加强消防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培训,提高住户或使用者应对火灾事件的应急意识。
二、工艺规范1. 施工方案设计:在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前,必须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应包括施工方法、材料选择、主要节点的质量控制措施等内容。
同时,还需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安全审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事故。
2. 模块化单元组合:装配式建筑的核心思想是将各个模块化单元进行组合。
在进行组合时,应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严格控制模块化单元之间的连接点、接缝处等细节。
机械装配工艺标准及方法机械装配标准与方法第一节零部件的清洗一, 装配前应了解设备的结构,装配技术和工艺要求.对需要装配的零,部件配合尺寸,相关精度,配合面,滑动面应进行复查和清洗处理,并应按照标记及装配顺序进行装配.二, 清洗设备及装配件表面的防锈油脂,宜采用下列方法:1,对设备及大,中型部件的局部清洗,宜采用现行国家标准《溶剂油》,《航空洗涤汽油》,《轻柴油》,乙醇和金属清洗剂进行擦洗和涮洗;金属清洗剂应符合本规范附录十一的规定.2,对中,小型状较复杂的装配件,可采用相应的清洗液浸泡,浸洗时间随清洗液的性质,温度和装配件的要求确定,宜为2-20min,且宜采用多步清洗法或浸,涮结合清洗;采用加热浸洗时,应控制清洗液温度;被清洗件不得接触容器壁.3,对形状复杂,污垢粘附严重的装配件宜采用溶剂油,蒸汽,热空气,金属清洗剂和三氯乙烯等清洗液进行喷洗;对精密零件,滚动轴承等不得用喷洗法.4,当对装配件进行最后清洗时,宜采用超声波装置,并宜采用溶剂油,清洗汽油,轻柴油,金属清洗剂和三氯乙烯等进行超声波清洗.5,对形状复杂,油垢粘附严重,清洗要求高的装配件,宜采用溶剂油,清洗汽油,轻柴油,金属清洗剂,三氯乙烯和碱液等进行一喷联合清洗.三, 设备加工表面上的防锈漆,应采用相应的稀释剂或脱漆剂等溶剂进行清洗.四, 设备零,部件经清洗后,应立即进行干燥处理,并应采取防返锈措施.五, 设备组装时,一般固定结合面组装后,应用0.05mm塞尺检查,入深度应小于0.2mm移动长度应小于检验长度的1/10;重要的固定结合面紧固后,用0.04mm塞尺检查,不得入;特别重要的固定结合面,紧固前后均不得入.六, 带有内腔的设备或部件在封闭前,应仔细检查和清理,其内部不得有任何异物.七, 对安装后不易拆卸,检查,修理的油箱或水箱,装配前应作渗漏和气密检查.螺栓,键,定位销的装配一, 装配螺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紧固时,宜采用呆扳手,不得使用打击法和超过螺栓许用应力.2,螺栓头,螺母与被连接件的接触应紧密,对接触面积和接触间隙有特殊要求的,尚应按技术规定要求进行检验.3,有预紧力要求的连接应按装配规定的预紧力进行预紧,可选用机械,液压拉伸法和加热法;钢制螺栓加热温度不得超过400℃.4,螺栓与螺母拧紧后,螺栓应露出螺母2-4个螺距;沉头螺钉拧紧后,钉头应埋入机件内,不得外露.5,有锁紧要求的,拧紧后应按其技术规定锁紧;用双螺母锁紧时,薄螺母应装在厚螺母之下;每个螺母下面不得用2个相同垫圈.二, 不锈钢,铜,铝等材质的螺栓装配时,应在螺纹部分涂抹润滑剂.三, 有预紧力要求的螺栓连接,其预紧力可采用下列方法测定:1,应利用专门装配中的扭力扳手,电动或气动扳手等,直接测得数值.2,测量螺栓拧紧后伸长的长度Lm(图1)应按下式计算:Lm=Ls+P0/CL式中 Lm—螺栓伸长后的长度(mm);Ls —螺栓与被连接间隙为零时的原始长度(mm);P0 —预紧力为设计或技术文件中要求的值(N)CL —螺栓刚度,可按本规范附录十四的规定计算.图1 伸长后的螺栓四, 装配精制螺栓和高强度螺栓前,应按设计要求检验螺孔直径的尺寸和加工精度.五, 高强螺栓在装配前,应按设计要求检查和处理被连接件的结合面;装配时,结合面应干燥,不得在雨中装配.六, 高强螺栓及其紧固件应配套使用.旋紧时,应分两次拧紧,初拧扭距值不得小于终拧扭距值的30%;终拧扭距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按下式计算: M=K(P+△P)·d式中 M—终拧扭距值(N·m);P—设计预拉力(KN);△P—预紧力损失值,宜为预拉力值的5%—10%(KN);K—扭距系数,可取0.11—0.15;d—螺栓公称直径(mm)七, 装配扭剪型高强螺栓应分两次拧紧,直至将尾部卡头拧掉为止,其终拧扭距可不进行核算.八, 现场配制的各种类型的键,均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装配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的尺寸和精度.键用型钢的抗拉强度不应小于588N/mm2.九, 键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1,键的表面应无裂纹,浮锈,凹痕,条痕及毛刺,键和键槽的表面粗糙度,平面度和尺寸在装配前均应检验.2,普通平键,导向键,薄型平键和半圆键,两个侧面与键槽应紧密接触,与轮毂键槽底面不接触.3,普通楔键和钩头楔键的上,下面应与轴和轮毂的键槽底面紧密接触. 5,切向键的两斜面间以及键的侧面与轴和轮毂键槽的工作面间,均应紧密接触;装配后,相互位置应采用销固定.十, 销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1,检查销的型式和规格,应符合设计及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2,有关连接机件及其几何精度经调整符合要求后,方可装销.3,装配销时不宜使销承受载荷,根据销的性质,宜选择相应的方法装入;销孔的位置应正确.4,对定位精度要求高的销和销孔,装配前检查其接触面积,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当无规定时,宜采用其总接触面积的50%-75%.5,装配中,当发现销和销孔不符合要求时,应铰孔,另配新销;对定位精度要求高的,应在设备的几何精度符合要求或空运转实验合格后进行.第三节联轴器装配一, 凸缘联轴器(图2)装配时,两个半联轴器端面应紧密接触,两轴心的径向位移不应大于0.03mm.图2 凸缘联轴器二,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图3)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图3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弹性套柱销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1联轴器外形最大尺寸D(mm)两轴心径向位移(mm)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mm)710.040.2/10002~480951061300.051601902244~62503154004755~76000.1三, 弹性柱销联轴器(图4)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规定.图4 弹性柱销联轴器弹性柱销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2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D(mm)两轴心径向位移(mm)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mm)90~1600.050.2/10002~3195~2002.5~4280~3200.083~5360~4104~64800.15406~8四, 弹性销轴齿式联轴器(图5)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图5 弹性柱销目齿式联轴器弹性柱销齿式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3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D(mm)两轴心径向位移(mm)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mm)78~1180.080.5/10002.5158~2600.14~5300~5150.156~8560~7700.210860~11580.2513~151440~16400.3五, 齿式联轴器(图6)装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规定.2,联轴器的内,外齿的啮合应良好,并在油浴内工作,其中小扭距,低转速的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锂基润滑脂》的ZL-4润滑脂,大扭距,高转速的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齿轮油》的HL20,HL30润滑油,并不得有漏油现象.图6 齿式联轴器齿式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4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D(mm)两轴心径向位移(mm)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mm)170~1850.30.5/10002~4220~2500.45290~4300.651.0/10005~7490~5900.9680~7801.27~10六, 梅花形弹性联轴器(图7装配时,两轴心径向位移,两轴线倾斜和端面间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图7 梅花形弹性联轴器梅花形弹性联轴器装配允许偏差表5联轴器外形最大直径D(mm)两轴心径向位移(mm)两轴线倾斜端面间隙s(mm)500.11/10002~470~1050.15125~1700.23~6200~2300.32600.36~8300~4000.350.5/10007~9七, 当测量联轴器端面间隙时,应使两轴窜动到端面间隙为最小尺寸的位置.第四节制动器装配一, 盘式制动器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1,制动盘的端面跳动不应大于0.5mm.2,同一副制动器两闸瓦工作面的平行度不应大于0.5mm.3,同一副制动器的支架端面与制动盘中心线平面间距离h(图8)的允许偏差为±0.5mm;制动器支架端面与制动盘中心平面的平行度不得大于0.2mm.4,闸瓦与制动盘的间隙应均匀,其值宜为1mm.5,各制动器制动缸的对称中心与主轴轴心在铅垂面内的重和度△值不应大于3mm.(图9)图8 盘式制动器支架1-支架;2-筒体;3-闸瓦;4-制动盘中心面;5-制动盘图9 盘式制动器瓦块式制动器装配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制动器各销轴应在装配前清洗洁净,油孔应畅通;装配后应转动灵活,无阻滞现象.2,同一制动轮的两闸瓦中心应在同一平面内,其允许偏差不得大于2mm. 3,闸座各销轴轴线与主轴轴线的铅垂面M-M间的水平距离b的允许偏差为±1mm.4,闸座各销轴轴线与主轴轴线水平面N-N的垂直距离h的允许偏差为±1mm.5,闸瓦铆钉应低于闸皮表面2mm;制动梁与挡绳板不应相碰,其间隙c值应小于5mm.6,松开闸瓦时,制动器的闸瓦间隙s应均匀,且不应大于2mm.7,制动时,闸瓦与制动轮接触良好,平稳;各闸瓦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与制动轮接触不得小于80%.8,油压或气压制动时,达到额定压力后,在10min内压力降不应大于0.196MPa.图10 瓦块制动器1—闸瓦;2—制动轮;3—制动梁;4—卷筒三, 带式制动器(图11)各连接销轴应灵活,无卡住现象;摩擦内衬与钢带铆接应牢固,不得松动.铆钉头应埋于内衬内,其铆钉头与内衬表面的距离不得小于1mm;制动带退距ε值应按表6选取.图11 带式制动器带式制动器退距ε值表6制动轮直径D(mm)制动带退距ε(mm)100~2000.83001400~5001.25~1.5600~8001.5第五节具有过盈的配合件装配一, 在常温下装配时应将配合面清洗洁净,并涂一薄层不含二硫化钼添加剂的润滑油;装入时应均匀,不得直接打击装配件.二, 纵向过盈连结的装配宜采用压装法.压装设备的压力,宜为压入力的3.25-3.75倍;压入或压出速度不宜大于5㎜/s.压入后24h内,不得承受负载.压入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Pxi= Pfmax·π·df·Lf·μ式中 Ca,Ci——系数,由现行国家标准《公差与配合过盈配合计算和选用》GB5371-85表4中查得;Qa——包容件直径比;Pxi——压入力(N);Pfmax——最大结合力(N);df——结合直径(mm);Lf——结合长度(mm);μ——摩擦系数qi——被包容件直径比;va——包容件泊松比;vi——被包容件泊松比——最大过盈量(mm);Ea——包容件弹性模量;Ei——被包容件弹性模量;三, 用液压充油法装配配合件时,应先按技术要求检查配合面的表面粗糙度.当无规定时,其粗糙答应在Ra1.6-0.8μm之间.对油沟,棱边应刮修倒圆.四, 横向过盈连结的装配宜采用温差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加热包容件时,加热应均匀,不得产生局部过热.未经热处理的装配件,加热温度应小于400℃;经过热处理的装配件,加热温度应小于回火温度.热装的最小间隙,可按表7选取.加热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tr——包容件加热温度;Ymax——最大在过盈值;Δ——最小装配间隙;α2——加热线膨胀系数;d——配合直径;冷,热装最小间隙表7配合直径d(mm)≤33~610~18 18~30 30~50 50~80最小间隙(mm)0.003 0.006 0.O10 0.018 0.030.050.059配合直径d(mm) 80~120 120~180 180~250 250~315 315~400 400~500 >500最小间隙(mm)0.069 0.079 0.090.1010.1232,冷却被包容件时,冷装的最小间隙可按表7选取,冷却温度可按下式计算:式中 t1—被包容件冷却温度;α1—冷却线膨胀系数;五, 温差法装配时,应按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检查装配件的相互位置及相对尺寸.加热或冷却均不得使其温度变化过快;并应采取防止发生火灾及人员灼伤或冻伤的措施.第六节滚动轴承装配一, 装配滚动轴承前,应测量轴承配合尺寸,按轴承的防锈方式选择适当的方法清洗洁净;轴承应无损伤,无锈蚀,转动应灵活及无异常声响.二, 采用温差法装配滚动轴承时,轴承被加热温度不得高于100℃;被冷却温度不得底于-80℃.三, 轴承外圈与轴承座或箱体孔的配合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对于部分式轴承座或开式箱体,部分接合面应无间隙;轴承外圈应与轴承座在对称中心线的120°范围内与轴承盖在对称中心线90°范围内应均匀接触,并应采用0.03mm塞尺检查,塞入长度应小于外圈长度的1/3.轴承外圈与轴承座或开式箱体的各半圆孔间不得有夹帮现象.各半圆孔的修帮尺寸应符合表8的规定.滚动轴承装配修帮尺寸表8四,轴承与轴肩或轴承座档肩应紧靠;园锥滚子轴承和向心推力球轴承与轴承肩的间隙不得大于0.1mm.轴承盖和垫圈必须平整,并应均匀地紧贴在轴承端面上.当设备技术文件有规定时,可按规定留出间隙.五, 装配轴两端用径向间隙不可调的,且轴的轴向位移是以两端盖限定的向心轴承时,应留出间隙c(图12).当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留出间隙可取0.2-0.4mm.当温差变化较大或两轴中心距L大于500mm时,其留出间隙可按下式计算:C=L·α·△t+0.15式中 c—轴承外圈与端盖间的间隙(mm);L—两轴承中心距(mm)α—轴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宜取α为12×10-6(1/℃);△t—轴工作时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图12 轴承装配间隙c六, 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向心推力球轴承,双向推力球轴承的轴向游隙应按表10调整;双列和四列圆锥滚子轴承在装配时,均应检查其轴向游隙,并应符合表9或表11的要求.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游隙表9滚动轴承的游隙表10四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轴向游隙表11七, 向心轴承,滚针轴承,螺旋滚子轴承装配后应转动灵活.当采用润滑脂的轴承时,装配后在轴承空腔内应加注65%-80%空腔容积的清洁润滑脂,但稀油润滑的轴承,不得加注润滑脂.第1.7.7条单列向心球轴承,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向心推力球轴承装在轴颈上和轴承座内的轴向预紧程度,应按轴承标准或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执行.第七节密封件装配一, 使用密封胶时,应将结合面上的油污,水分,铁锈及其他污物清除干净.二, 压装填料密封件时,应将填料圈的接口切成45°的剖口,相邻两圈的接口,应错开大于90°.填料圈不宜压的过紧,压盖的压力,应沿圆周均匀分布.三, 油封装配时,油封唇部应无损伤,应在油封唇部和轴表面涂以润滑剂;油封装配方向,应使介质工作压力把密封唇部紧压在主轴上(图5.9.3),不得装反.油封在壳应可靠地固定,不得有轴向移动或转动现象.四, 装配O形密封圈时,密封圈不得有扭曲和损伤,并正确选择预压量.当橡胶密封圈用于固定密封和法兰密封时,其预压量宜为橡胶圈直径的20%-25%;当用于动密封时,其预压量宜为橡胶圈直径的10%-15%.五, 装配V,U,Y形密封圈时,支承环,密封环和压环应组装正确,且不宜压得过紧;凹槽应对着压力高的一侧,唇边不得损伤.六, 机械密封(图13)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规定:图13 油封结构1—主轴;2—密封唇部;3—拉紧弹簧;4—金属骨加;5—橡胶皮碗图14 机械密封结构1—防转销;2—静环密封圈;3—静环;4—动环;5—弹簧1,机械密封零件不应有损坏,变形;密封面不得有裂纹,擦痕等缺陷.2,装配过程中应保持零件的清洁,不得有锈蚀;主轴密封装置动,静环端面及密封圈表面等,应无异物,灰尘.3,机械密封的压缩量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规定.4,装配后用手盘动转子应转动灵活.5,动,静环与相配合的元件间,不得发生连续的相对转动,不得有泄漏.6,机械密封的冲洗及密封系统,应保持清洁无异物.七,防尘节流环密封,防尘迷宫密封(图15)的装配,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尘节流环间隙,防尘迷宫缝隙内应填满润滑脂(气封除外).2,密封缝隙应均匀.图15 防尘节流环和防尘迷宫密封第八节试运转一, 设备试运转前应具备下列条件:1,设备及其附属装置,管路等均应全部施工完毕,施工记录及资料应齐全.其中,设备的精平和几何精度经检验合格;润滑,液压,冷却,水,气(汽),电气(仪器)控制等附属装置均应按系统检验完毕,并应符合试运转的要求.2,需要的能源,介质,材料,工机具,检测仪器,安全防护设施及用具等,均应符合试运转的要求.3,对大型,复杂和精密设备,应编制试运转方案或试运转作规程.4,参加试运转人员,应熟悉设备的构造,性能,设备技术文件,并应掌握作规程及试运转作.5,设备及周围环境应清扫干净,设备附近不得进行有粉尘的或噪音较大的作业.二, 设备试运转应包括下列内容和步骤:1,电气(仪器)纵控制系统及仪表的调整实验.2,润滑,液压,气(汽)动,冷却和加热系统的检查和调整试验.3,机械和各系统联合调整试验.4,空负荷试运转,应在上述1 至3项调整试验合格后进行.三, 电气及作控制系统调整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按电气原理图和安装接线图进行,设备内部接线和外部接线应正确无误.2,按电源的类型,等级和容量,检查或调试其断流容量,熔断器容量,过压,欠压,过流保护等,检查或调试内容均应符合其规定值.3,按设备使用说明书有关电气系统调整方法和调试要求,用模拟作检查其工艺动作,指示,讯号和联锁装置应正确,灵敏和可靠.4,经上述1 至3项检查或调整后,方可进行机械与各系统的联合调整试验.四, 润滑系统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系统清洗后,其清洁度经检查应符合规定.2,按润滑油(剂)性质及供给方式,对需要润滑的部位加注润滑剂;油(剂)性能,规格和数量均应符合设备使用说明书的规定.4,干油集中润滑装置各部位的运动应均匀,平稳,无卡滞和不正常声响;给油量在5个工作循环中,每个给油孔,每次最大给油量的平均值,不低于说明书规定的调定值.5,稀油集中润滑系统,应按说明书检查和调整下列各项目:1,油压过载保护;2,油压与主机启动和停机的联锁;3,油压低压报警停机讯号;4,油过滤器的压差讯号;5,油冷却器工作和停止的油温整定值的调整;6,油温过高报警信号.系统在公称压力下无渗漏现象.五, 液压系统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系统在充液前,其清洁度应符合规定.2,所充液压油(液)的规格,品种及特性等均应符合图纸和说明书的规定;充液时应进行多次开启排气口,把空气排除干净.3,系统应进行压力试验,系统的油马达,伺服阀,比例阀,压力传感器,压力继电器和蓄能器等,均不得参与试压.试压时应先缓慢升压到表12的规定值,保持压力10min,然后降至公称压力,检查焊缝,接口和密封处等,均不得有渗漏现象.液压试验压力表12系统公称压力P(Mpa)≤1616~31.5>31.5试验压力1.5P1.25P1.15P4,启动液压泵,进油(液)压力应符合说明书的规定;泵进口油温不得大于60℃,且不得低于15 ℃;过滤器不得入空气,调整溢流阀(或调压阀)应使压力逐渐升高到工作压力为止.升压中应多次开启系统放气口将空气排除. 5,应按说明书规定调整安全阀,保压阀,压力继电器,控制阀,蓄能器和溢流阀等液压元件,其工作性能应符合规定,且动作正确,灵敏和可靠.6,液压系统的活塞(柱塞),滑块,移动工作台等驱动件,在规定的行程和速度范围内,不应有振动,爬行和停滞现象;换向和卸压不得有不正常的冲击现象.7,系统的油(液)路应通畅.经上述调试后方可进行空负荷试运转.六, 机械和各系统联合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设备及其润滑,液压,气(汽)动,冷却,加热和电气及控制等系统,均应单独调试检查并符合要求.2,联合调试应按要求进行;不宜用模拟方法代替.3,联合调试应由部件开始至组件,至单机,直至整机,按说明书和生产作程序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①,各转动和移动部分,用手盘动,应灵活,无卡滞现象.②,安全装置(安全联锁),紧急停机和制动(大型关键设备无法进行此项试验者,可用模拟试验代替),报警讯号等经试验应正确,灵敏,可靠.③,各种手柄作位置,按扭,控制显示和讯号等,应于实际动作及其运动方向相符;压力,温度,流量等仪表,仪器指示均应正确,灵敏,可靠.④,应按有关规定调整往复运动部件的行程,变速和限位;在整个行程上其运动应平稳,不应有振动,爬行和停滞现象;换向不得有不正常的声响.⑤,主运动和进给运动机构均应进行各级速度(低,中,高)的运转试验.其启动,运转,停止和制动,在手控,半自动化控制和自动化控制下,均应正确,可靠,无异常现象.七, 设备空负荷试验运转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按本规范第1.13.5条规定机械与各系统联合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空负荷试运转.2,应按说明书及有关规定的空负荷试验的工作规范和作程序,试验各运动机构的启动,其中对大功率机组,不得频繁启动,启动时间间隔应按有关规定执行;变速,换向,停机,制动和安全连锁等动作,均应正确,灵敏,可靠.其中连续运转时间和断续运转时间无规定时,应按各类设备安装验收规范的规定执行.3,空负荷试运转中,应进行下列各项检查,并应作实测记录:①,技术文件要求测量的轴承振动和轴的窜动不应超过规定.②,齿轮副,链条与链轮啮合平稳,无不正常的噪声和磨损.③,传动皮带不应打滑,平皮带跑偏量不应超过规定.④,一般滑动轴承温升不应超过35℃,最高温度不应超过80℃;导轨温升不应超过15℃,最高温度不应超过100℃.⑤,油箱油温最高不得超过60℃.⑥,润滑,液压,气(汽)动等各辅助系统的工作应正常,无渗漏现象.⑦,各种仪表应正常工作.⑧,有必要和条件时,可进行噪声测量,并应符合规定.八,空负荷试运转结束后,应立即作下列工作:1,切断电源和其他动力来源.2,进行必要的放气,排水或排污及必要的防锈涂油.3,对蓄能器和设备内有余压的部分进行卸压.4,按各类设备安装规范的规定,对设备几何精度进行必要的复查;紧固部分进行复紧.5,设备空负荷试运转后,应对润滑剂的清洁度进行检查,清洗过滤器;需要时可更换新油.6,拆除调试中临时的装置;装好试运转中临时拆卸的部件或附属装置.7,清理现场及整理试运转的各项记录.。
机械装配工艺标准
机械装配工艺标准:机械装配工艺标准规范机械结构件装配工艺标准机械结构装配施工工艺标准1适用范围本工艺适用于公司产品机械结构件装配加工的过程,本标准规定了一般机械结构,比如孔轴配合,螺丝、螺栓连接等等装配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机械产品的装配。
2引用标准
(1)JBT5994机械装配基础装配要求
(2)GB5226机床电气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3)GB6557挠性转子的机械平衡
(4)GB6558挠性转子的平衡评定准则
(5)GB7932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6)GB7935液压元件通用技术条件
(7)GB9239刚性转子品质许用不平衡的确定
(8)GB10089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9)GB10095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10)GB10096齿条精度
(11)GB11365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精度
(12)GB11368齿轮传动装置清洁度3机械装配专业术语3.1.1工艺使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成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
总装装配工艺技术规范总装装配工艺技术规范是指对产品总装装配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一系列工艺技术规范的详细要求。
下面是一份700字的总装装配工艺技术规范范例:一、工艺流程1.总装装配工艺流程应根据产品的设计要求进行制定,包括各个工序的具体内容、先后顺序和所需时间。
2.总装装配工艺流程应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批准,并向所有生产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
二、工艺设备和工具1.总装装配工艺设备应保证其性能可靠、操作方便,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2.生产人员应使用指定的工艺工具,并确保其完好无损和正常使用。
3.工艺工具如有故障或损坏应立即上报,并停止使用。
三、材料和零部件管理1.生产部门应按照材料和零部件的特性进行分类和管理,确保其完整、准确和及时供应。
2.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应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进行检验和验收。
3.材料和零部件在运输、存储和使用中应避免损坏和污染。
四、工装工具和夹具1.工装工具和夹具应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生产要求进行设计和制造,并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
2.生产人员应正确使用工装工具和夹具,并定期检查和修理,确保其正常使用。
3.工装工具和夹具如有故障或损坏应立即上报,并停止使用。
五、作业环境和安全要求1.总装装配作业区域应保持整洁和干燥,并定期进行清理和除尘。
2.作业环境应符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标准,并设置防护设施和报警装置。
3.生产人员应按照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确保人身安全和产品质量。
六、质量控制和检验要求1.生产部门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并进行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纠正。
2.生产人员应按照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规程进行生产,并配合质量检验部门进行抽样检验。
3.不合格品应及时停止生产,进行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总结:总装装配工艺技术规范是确保产品总装装配过程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的重要依据。
通过遵守这些规范,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不良品率和生产事故,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装配工艺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产品装配的基本要求和装配方法。
适用于本厂及分承包方提供的整机和部件的装配。
2. 目的保证产品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达到用户的需求。
3. 基本要求一、装配的概念装配是机器制造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因此它是保证机器达到各项技术要求的关键。
装配工作的好坏,对产品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装配的工艺过程1.装配前的准备工作(1)研究和熟悉装配图的技术条件,了解产品的结构和零件作用,以及相连接关系。
(2)确定装配的方法、程序和所需的工具。
(3)领取,精整和清洗零件。
(4)零件装配前,不允许有油污、赃物和铁屑存在,并应倒去棱边毛刺;(5)外露结合面边缘应齐整、均称、不应有明显的错位,错位量和不均称量不大于0.5mm。
(6)薄壁类零件在清洗及周转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防止变形。
2.装配装配又有组件装配、部件装配和总装配之分,整个装配过程要按次序进行。
(1)组件装配将若干零件安装在一个基础零件上而构成组件。
如9B输出轴组件,就由轴套,输出轴和卡簧等零件装配而成的组件。
(2)部件装配将若干个零件、组件安装在另一个基础零件上而构成部件(独立机构)。
如9B输出部分由气缸体、大齿轮、输出轴组件、弹簧、轴承等。
(3)总装配将若干个零件、组件、部件组合成整台机器的操作过程称为总装配。
例如马达就是由几个部件、组件、零件组合而成。
3.装配工作的要求(1)装配时,应检查零件与装配有关的形状和尺寸精度是否合格,检查有无变形、损坏等,并应注意零件上各种标记,防止错装。
(2)固定连接的零部件,不允许有间隙。
活动的零件,能在正常的间隙下,灵活均匀地按规定方向运动,不应有跳动。
(3)各运动部件(或零件)的接触表面,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润滑、若有油路,必须畅通。
(4)各种管道和密封部位,装配后不得有渗漏现象。
(5)试车前,应检查个部件连接的可靠性和运动的灵活性,各操纵手柄是否灵活和手柄位置是否在合适的位置;试车前,从低速到高速逐步进行。
(完整版)装配⼯艺通⽤要求通⽤装配⼯艺及要求1 装配前的准备⼯作1.1研究和熟悉装配图的技术条件,了解产品的结构和零件作⽤,以及相连接关系。
1.2确定装配的⽅法、程序和所需的⼯具。
1.3配装前搬运时,必须在两件之间垫上⽑布或纸板,防⽌划伤。
镀件必须放在⽑布或纸板上,卸车时要轻拿轻放,严禁将⼯件直接置于地⾯上。
对所搬运过程的各类物品必须安全、⽂明操作,轻拿轻放,防⽌磕碰现象的发⽣。
1.4零件装配前和部装完成后,都必须彻底打扫,绝不允许有油污、脏物和铁屑存在,并应倒去棱边和⽑刺。
1.5装配环境要求清洁,不得有粉尘或其它污染,零件应存放在⼲燥、⽆尘、有防护垫的场所。
2 装配基本规范2.1 应打腻⼦和喷漆⽽尚未进⾏此道⼯序的铸件及钣⾦件等,不能装配。
2.2 机械装配应严格按照设计部提供的装配图纸及⼯艺要求进⾏装配,严禁私⾃修改作业内容或以⾮正常的⽅式更改零件。
2.3装配时,应检查零件与装配有关的形状和尺⼨精度是否合格,检查有⽆变形、损坏等,并应注意零件上各种标记,防⽌错装。
装配的零件必须是质检部验收合格的零件,装配过程中若发现漏检的不合格零件,应及时上报,2.4外购件必须先经过试验检查合格后,才能投⼊装配。
2.5装配时,零件、⼯具应有专门的摆放设施,原则上零件、⼯具不允许摆放在机器上或直接放在地上,如果需要的话,应在摆放处铺设防护垫或地毯。
2.6装配过程中零件不得磕碰、切伤,不得损伤零件表⾯,或使零件明显弯、扭、变形,零件的配合表⾯不得有损伤。
2.7装配时原则上不允许踩踏机械,如果需要踩踏作业,必须在机械上铺设防护垫或地毯,重要部件及⾮⾦属强度较低部位严禁踩踏。
2.8各配钻孔应按装配图和⼯艺规定。
相配零件的配合尺⼨要准确,不得偏斜。
部件装配中,钻孔和铰孔等⼯序完成后,应将铁屑清除⼲净,才能进⾏下道⼯序装配。
2.9 装配1.6以上粗糙度的零件,不准使⽤锉⼑,必要时在取得检验员的同意下,可⽤“零”号砂布修饰。
装配通用技术要求标准装配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的重要性及应用引言:装配是制造业中的一项重要工序,其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装配质量和效率,制定了一系列的装配通用技术要求标准,旨在规范装配过程中的各项要求和操作流程。
本文将从标准的重要性、应用范围和具体要求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部分:标准的重要性装配通用技术要求标准对于提高产品的装配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标准化的装配要求可以确保产品在装配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得到满足,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其次,标准化的装配操作流程能够规范操作人员的行为,降低操作失误的可能性,提高装配效率。
最后,标准化的装配要求可以使不同厂商生产的零部件具有互换性,降低备件成本,提高生产的灵活性。
第二部分:标准的应用范围装配通用技术要求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装配过程,包括机械装配、电子装配、汽车装配等。
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数字化制造业,都需要依靠标准化的装配要求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标准的应用范围还包括各个层级的装配过程,从零部件的装配到产品的总装,都需要遵循相应的装配标准。
第三部分:标准的具体要求装配通用技术要求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材料要求、尺寸要求、装配工艺要求和质量要求。
1.材料要求:标准要求装配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材料的性能要求必须满足产品的设计要求,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尺寸要求:标准要求装配过程中的尺寸要求必须满足产品的设计要求,包括装配件的尺寸公差、配合公差等。
同时,标准还规定了装配件与产品之间的配合关系,确保装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装配工艺要求:标准要求装配过程中的各项工艺必须按照一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包括装配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装配步骤的顺序和方法等。
此外,标准还要求装配过程中的检测和调整,以确保装配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4.质量要求:标准要求装配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包括装配过程中的质量检测、质量记录和质量反馈等。
装配通用技术要求标准装配通用技术是指在各种装配过程中所需的通用技术要求,包括装配工艺、装配工具、装配设备等方面的要求。
装配通用技术的标准化对于提高装配质量、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装配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的制定、内容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标准的制定。
装配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的制定是由相关部门或组织进行的,一般由专家组成的标准化委员会负责制定。
在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装配工艺的特点、装配设备的性能、装配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要求,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此外,还需要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以确保标准的国际化水平。
二、标准的内容。
装配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装配工艺要求,包括装配顺序、装配方法、装配工艺参数等方面的要求,确保装配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2. 装配设备要求,包括装配设备的性能指标、使用要求、维护要求等方面的要求,确保装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使用。
3. 装配工具要求,包括装配工具的选用、使用方法、维护保养等方面的要求,确保装配工具的有效使用和延长使用寿命。
4. 质量控制要求,包括装配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检验要求、质量记录要求等方面的要求,确保装配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三、标准的应用。
装配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的应用对于各种装配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作为装配过程中的技术依据,指导装配人员进行装配操作。
其次,可以作为装配设备和装配工具的选型依据,确保选用的设备和工具符合标准要求。
最后,还可以作为质量控制的依据,对装配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装配要求和装配条件,结合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合理选择装配工艺、装配设备和装配工具,确保装配过程的顺利进行和装配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总之,装配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的制定、内容及应用对于提高装配质量、提高装配效率、降低装配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组织能够重视标准的制定工作,加强标准的宣传和应用,推动装配通用技术要求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为我国装配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装配技术规范与流程一、装配技术规范1.材料要求:根据产品设计要求和工程图纸,确定所需材料的种类、规格和质量要求。
材料的选取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保证产品的耐用性和安全性。
2.工具要求:确定所需的工具种类和使用要求。
工具的选用应方便操作、准确可靠,同时要符合工艺要求和相关安全规定。
3.加工工艺: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要求,确定装配的加工工艺。
包括加工顺序、加工方法、操作要领等。
确保装配过程中的精密度和可靠度。
4.检验要求:明确装配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检验项目和方法。
包括检验标准、检验工具和检验记录要求。
以保证装配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5.作业环境要求:确定装配作业所需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确保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装配,避免对产品造成不良影响。
二、装配流程1.装配准备:在开始装配之前,进行装配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检查材料和工具的完好性和齐全性,准备好所需的装配图纸和技术要求等。
2.预处理:对材料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清洗、磨削、切割等。
确保材料的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为后续装配工作做好准备。
3.部件装配:按照装配图纸和技术要求,将各个部件按照顺序进行装配。
每个装配步骤都应仔细斟酌,并确保装配的准确性和质量。
4.质量检验:在装配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质量检验。
及时发现和纠正装配中的缺陷和问题,避免不良产品的出现。
5.调试和试运行:在完成装配之后,对装配好的产品进行调试和试运行。
确保产品的功能正常,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6.最终检验和包装:对装配完成的产品进行最终的全面性检验。
确保产品的各项指标达到质量标准。
在完成检验后,对产品进行包装和标识。
7.产品交付和记录:将装配好的产品交付到下一个工序或客户处。
同时,记录装配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质量数据,为后续质量分析和改进提供依据。
以上是一种典型的装配技术规范与流程,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每个企业都应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装配技术规范与流程。
同时,定期审查和更新规范与流程,以适应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变化。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施工技术标准随着现代化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绿色、节能、快捷的施工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然而,由于其特殊性,在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时,需要遵循一系列具体的技术标准以确保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就装配式建筑施工所需遵循的技术标准进行详细阐述。
1. 安全标准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相关部门发布了《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对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所涉及到的安全事项做出明确规定。
这些规定包括但不限于:合理设置、符合要求的临时设备;防腐蚀、耐火等特殊处理措施;合格有效使用各类机械设备;确保材料运输和储存环节安全等等。
同时,在监测装配件状态、模拟现场施工过程以及协调分包单位方面也有相应规范。
2. 质量标准装配式建筑施工需要严格遵循质量标准,以确保项目最终的质量达到或超过预期。
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 材料质量标准:合格的材料是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基础。
相关部门规定了各种材料的规范和技术指标,例如:构件材料、导管材料、防火隔断材料等。
施工单位需要根据这些标准来选择和采购合适的材料。
2.2 工艺质量标准:装配式建筑施工需要满足一系列工艺要求才能达到优化效果。
其中包括精确度要求、装配方式、连接方式、缝隙处理、防水设计等。
只有按照工艺标准进行操作,才能保证构件之间的相互协作和整体性。
3. 环境保护标准与传统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在环境保护方面具备较大优势,但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来确保可持续发展。
3.1 废弃物管理: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废弃物的处理需要符合环保标准。
相关规定对废弃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提出了要求。
例如,可回收材料应该按照规定进行处理或回收利用。
3.2 节能标准: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节能型建筑方式,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保持高效节能。
相关部门发布了《节约能源条例》和《装配式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明确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节能要求和措施,例如:采用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科学设计太阳能利用等。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施工标准与技术规范一、引言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确保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和效率,制定相关的施工标准与技术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施工标准与技术规范进行详细探讨。
二、基础要求1. 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合理布局,并设立安全防护措施,如围栏、标志等。
同时,实行责任分明,做到各部门协调合作。
2. 装配件质量:装配件应具有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相关行业规范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等特性。
3. 环境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噪音、振动和粉尘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三、组织管理1. 项目管理:装配式建筑施工需要进行详细的项目计划编制,涵盖进度安排、材料采购、施工方案等内容。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确保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2. 施工人员: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关的职业资格和经验,并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进行操作。
各岗位的责任和权限要明确,并进行培训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四、施工技术1. 基础处理:装配式建筑的基础处理对于整个建筑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应根据地质勘察结果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基础承载力及稳固性。
2. 装配件安装:在装配件安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操作。
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要牢固可靠,避免出现漏洞或使用不当导致问题。
3. 室内环境控制:为了提供舒适良好的室内环境,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通风、采光等因素。
同时,要合理安装插座和电器设备,保证供水和排水系统正常运行。
五、质量控制1. 材料选择: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规范的材料。
各类材料要进行检验,确保其质量稳定可靠。
2. 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要遵循一系列的操作规范和施工工艺。
加强现场管理,并做好记录,及时反馈问题,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可追溯性。
3. 质量检测: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中进行全面、细致的质量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技术标准适合于公司从事机械装配作业之员工或技术人员。
一、作业前准备1、作业资料:包括总装配图、部件装配图、零件图、物料BOM表等,直至工程完毕,必须保证图纸的完整性、整洁性、过程信息记录的完整性。
2、作业场所:零件摆放、部件装配必须在规定作业场所内进展,整机摆放与装配的场地必须规划清晰,直至整个工程完毕,所有作业场所必须保持整齐、标准、有序。
3、装配物料:作业前,按照装配流程规定的装配物料必须按时到位,如果有局部非决定性材料没有到位,可以改变作业顺序,然后填写材料催工单交采购部。
4、装配前应了解设备的构造、装配技术和工艺要求。
二、根本标准1、机械装配应严格按照设计部提供的装配图纸及工艺要求进展装配,严禁私自修改作业内容或以非正常的方式更改零件。
2、装配的零件必须是质检部验收合格的零件,装配过程中假设发现漏检的不合格零件,应及时上报。
3、装配环境要求清洁,不得有粉尘或其它污染,零件应存放在枯燥、无尘、有防护垫的场所。
4、装配过程中零件不得磕碰、切伤,不得损伤零件外表,或使零件明显弯、扭、变形,零件的配合外表不得有损伤。
5、相对运动的零件,装配时接触面间应加润滑油〔脂〕。
6、相配零件的配合尺寸要准确。
7、装配时,零件、工具应有专门的摆放设施,原那么上零件、工具不允许摆放在机器上或直接放在地上,如果需要的话,应在摆放处铺设防护垫或地毯。
8、装配时原那么上不允许踩踏机械,如果需要踩踏作业,必须在机械上铺设防护垫或地毯,重要部件及非金属强度较低部位严禁踩踏。
三、联接方法1、螺栓联接A.螺栓紧固时,不得采用活动扳手,每个螺母下面不得使用1个以上一样的垫圈,沉头螺钉拧紧后,钉头应埋入机件内,不得外露。
B.一般情况下,螺纹连接应有防松弹簧垫圈,对称多个螺栓拧紧方法应采用对称顺序逐步拧紧,条形连接件应从中间向两方向对称逐步拧紧。
C.螺栓与螺母拧紧后,螺栓应露出螺母1-2个螺距;螺钉在紧固运动装置或维护时无须拆卸部件的场合,装配前螺丝上应加涂螺纹胶。
装配工艺技术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种产品装配应共同遵守的原则。
本标准使用于一般机械设备装配。
2.引用标准
(82)煤生字第334号《煤矿机电修配厂通用技术标准》
3.一般要求
3.1、装配前,操作者必须熟悉设备技术文件和有关资料,了解其结构、性能、和装配工具进行装配。
3.2、组装0.8以上精度的零件时,不准使用锉刀,可用零号砂布修饰。
3.3、压力平键及装卸轴承时,不得用铁锤敲打,应用木锤、铅、铝、紫铜锤或用装配工具进行装配。
3.4、轴承内径有(r6和s6过盈配合)的,必须先把轴承内圈放在油内加热到80~100度进行装配。
3.5、滑动零件,如花键轴和带花键孔的齿轮等,应保证能相对的灵活移动,未经工艺员和检验员同意、不准私自修花键侧面公差。
3.6、在装配高精度主轴时,必须先配轴承,并在已定好的相对位置上,标以记号,对号装配。
3.7、刮研一般零件平面时,可用标准平板对研。
3.8、精刮时涂在刮研件上的显示剂,应均匀一致,不应过厚,力求最薄为易。
3.9、刮研导轨,用配合件或检验工具做涂色法检验,检验时在全部表面上的接触点应均匀。
4.组装和总装要求
4.1、零件总装前和部件组装完成后,都必须彻底清洗,绝不允许有油污、脏物和铁屑存在,并应去掉棱边和毛刺。
4.2、各配钻孔应按装配图和工艺规定,必须达到正确可靠,不得偏斜。
部件流水装配时,钻孔和铰孔等工序完成后,应将铁屑清除干净才能转到下道工序。
4.3滑动齿轮应没有卡阻现象,变速机构应保证变位,啮合齿轮的轴向错位应按照图纸和工艺要求,对多级齿轮应考虑全部尺寸链的正确,若工艺上无明确要求的啮合齿轮的轴向错位应不超过下列数值:
1.啮合齿轮轮缘宽度小于等于20毫米时,轴向错位不得大于1毫米。
2、啮合齿轮轴缘宽度大于20毫米时,轴向错位不得超过轮缘宽度的百分之5,且不得大于5毫米。
4.4、部件上各外露件,如螺钉,铆钉,销钉,标牌,轴头及法兰,电镀等件均应完整齐全好,不得有损伤或字迹不清等现象,否则应更换。
4.5、装配在同一位置的螺钉,应保持长短一致,松紧均匀,主要部位的螺钉应用力
矩扳手紧固,销钉头应齐平或露出部位不超过倒角值。
4.6、对轴类组件(包括齿轮、轴底、誓圈、法兰盘等)以及箱体装配均应实行预装,达到工艺要求后在进行装配。
4.7、外购件必须经过试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装配。
对液压元件,电器元件,均应按规定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装配。
4.8、高速回转轴和机床主轴组件,在组装后,应进行平衡试验。
4.9、组件或部件装配后并经检查合格,必须加以防护盖罩,以防止水、气、污物及其它脏东西进入内部。
4.10、各零部件的配合及摩擦表面,不得有锈蚀和损伤。
4.11、各种毡圈、毡垫、密封件必须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
毡圈、毡垫在装配前先用油侵透。
4.12、机件各部管路必须清洁通畅。
润滑管道在装配前必须刷洗干净,装配时用压缩空气吹净管内所有堵塞物,不许用锤敲击、不许有凹痕、揉折、压扁和破裂等现象。
4.13、对装配后不容易拆卸检查修理的油箱、水箱、管道或其它贮气、液容器,装配前应做渗漏试验。
4.14、装配弹簧时,不准拉长或切短。
4.15、所有箱体内部及毛坯表面,安装前必须清理干净,涂上红色耐油漆。
4.16、凡是装配零件,装配时必须在零件容易看见的非接触表面的明显部位做出标记。
有一定相对位置的零件,应根据图纸的要求定出位置。
4.17、所有液压元件,装配前均应进行性能试验,达到设计要求方准使用。
4.18、注入箱体内的液压油和乳化液,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5.装配后的处理
5.1、各种配件及产品的非加工表面,除下列情况及特殊要求外,均应涂漆。
1.焊后内部呈封闭的零件,其内部表面。
2.经常扭动的螺钉,螺母的表面。
3.铜、铝、塑料、橡胶等材料制成的零件表面。
4.有镀层的零件表面。
5.2、凡经机加工的零件表面和产品外露的机加工表面,经检验合格后均应涂饰。
对精密零件,用塑料薄膜包扎密封。
小件装于木箱或条框内,大型配件及产品用包扎材料包扎以防磕碰和锈蚀。
5.3机器的所有运动部分,必须紧固,并加以固定以防损伤和破坏。
5.4、装于箱内的产品,不论尺寸大小和数量多少,均应垫平卡紧,距箱壁四周不小于25毫米。
以防运输中发生碰撞、损伤。
对于精密易损件,所有空间应用绵软物塞满。
5.5、装于箱内的产品,应附有该产品的型号、名称、数量等标签和产品出厂合格证。
6.其它要求
6.1、工艺装备用完后要擦试干净,放在规定位置或交还工具库。
6.2、装配图纸、工艺规程和所使用的其它技术文件要注意保持整洁,严禁涂改。
6.3、装配后的产品应堆放整齐,放于无露天且通风良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