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欧美下卷论述题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18
外国文学史下编论述题第一章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新的特点?答:1、现实主义文学不再停留于真实地再现客观生活的外在方面,而是深入再现生活深层的内在方面,表现人的深层意识和微观心理世界;2、现实主义虽然仍在塑典型形象,但典型往往不再高尚或卑劣,或歌颂或批判的两极化现象,而是着重刻画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具有复杂个性的普通人;3、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适应当代的发展与人们欣赏要求,吸收了一些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大了艺术表现手段,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
2、论萧伯纳剧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思想内容:1、批判讽刺了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包括中产阶级的文明习俗和伦理道德;2、描写了中产阶级一代人的软弱;3、思考了更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态度与个性问题。
艺术特色:1、以”机智“为中心特色的幽默风格;2、有意识地扩大语言技巧在现代戏剧舞台上的作用,相对压缩或简化动作与情节;3、对固定的喜剧程式进行了谐谑摹仿;4、在写实手法的基础上引入,结合了梦幻、象征、神话等非写实手法。
3、《美国的悲剧》的主要艺术成就是什么?答:1、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2、鲜明强烈的对比描写;3、独特的心理分析。
4、劳伦斯的创作内容与风格。
答:10部长篇小说,40余篇中短篇小说、近千首诗和4部剧本。
小说从对两性关系的考察出发,提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人的对立和冲突,深刻展现了现代人悲剧性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对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创作分4个时期:1906年-1908年为早期《白孔雀》《逾矩的罪人》《儿子与情人》第二时期《虹》《恋爱中的女人》《迷失少女》第三时期《亚伦的藜杖》《袋鼠》《羽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5、论《儿子与情人》的母与子的伦理冲突与伦理困境。
答:常被认为是一部描写”恋母情结“的典型小说,主人公保罗与母亲的感情超出了一般母子之情,彰显了世俗母子伦理的冲突和困境。
6、联系小说的主旨,试分析罗曼.罗兰塑造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个艺术形象。
综合论述题1.分析阿喀琉斯的艺术形象。
阿喀琉斯是《伊利昂纪》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诗极力颂扬的理想英雄人物之一。
阿喀琉斯是人与神的儿子,英勇善战,战无不胜。
他看重个人荣誉和尊严,珍视友谊,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也刚愎任性,固执己见。
“阿喀琉斯的愤怒”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第一次愤怒,是出于正义与阿伽门农争吵,并为了部落利益将自己的女奴交给阿伽门农,但未能消气怒而退出战场。
第二次愤怒是在自己的好友帕克洛特罗斯阵亡后,希腊联军也到了危急关头,阿喀琉斯一方面为朋友悲痛,另一方面也出于大局利益,摈弃前嫌,重新回到战场,杀死特洛亚主将赫克托耳,使希腊转败为胜。
阿喀琉斯的性格比较丰富,除了上述特点,还表现出残忍的一面,比如杀死赫克托耳之后拖尸绕城三圈;但当赫克托耳之父请求归还尸体时,望着老人的白发,又流下同情的眼泪,答应其请求,表现了极富人情味的一面。
所有这些都表现了阿喀琉斯的英雄品质和鲜明个性,同时在他身上体现了部落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2.分析奥德修斯的艺术形象。
奥德修斯是《奥德修纪》的主人公。
他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故乡。
在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曾多次献计建功。
在海上漂泊期间,凭着他的无穷智慧,闯过一道道难关,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是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形象。
漂泊中不但有艰险,而且还有荣华富贵、美女的诱,惑,但都动摇不了他一心返乡的决心。
但他的性格中又不乏残酷、狡猾和自私的一面。
比如他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又怀疑妻子的忠贞,假扮乞丐刺探家中实情,在设计杀死那些求婚者之后,又将不忠于他的奴隶割耳削鼻以泄私愤。
另外,他财产观念颇重,归家之前先把所带财物藏起来才去见家人。
所有这些特点都丰富了一个早期奴隶主的艺术形象。
史诗通过奥德修斯的经历,充分歌颂了人的奋斗、进取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分析赫克托耳的形象。
赫克托耳是史诗《伊利昂纪》中的英雄人物,是特洛伊军的主将,特洛伊王普里阿摩斯的长子。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一、浪漫主义(Romanticism)浪漫主义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
它强调个人感情、想象力、超自然的元素和对自然的热爱。
浪漫主义文学以表达情感、唤起读者共鸣为目标,作品常常描绘个人的内心体验、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并反映社会不公、现实的矛盾。
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家包括英国的拜伦、雪莱和德国的歌德。
二、现实主义(Realism)现实主义是指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
与浪漫主义不同,现实主义强调描写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作品追求呈现社会、人性和日常生活的本质。
现实主义文学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反映来揭示现实的不公与不平等。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三、象征主义(Symbolism)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的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
象征主义作品常常使用隐喻、象征和象征性的语言,以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世界。
这种文学运动对诗歌和美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追求通过视觉和声音的艺术形式来传达灵魂的深层含义。
法国诗人马拉美和比利时诗人梅兹尼克夫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
四、现代主义(Modernism)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起在欧洲和美国兴起的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
现代主义对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进行颠覆和创新,拒绝叙事的线性结构和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强调意识流和碎片化的写作技巧。
现代主义文学致力于探索个体意识、时间流逝和社会变革,对传统价值观进行质疑和冲击。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和美国作家福克纳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五、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种文化和艺术运动。
后现代主义文学突破了现代主义对形式和结构的限制,注重文本的多样性和多声性,以模仿、拼贴和戏仿等手法来表达复杂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语言的游戏性和相对性,以及对大希汀崇拜、权力与认同的分析。
.米里哀教皇博爱主义地化身.这一情节表现了以博爱主义道德力量改造邪恶习性,铸就善良灵魂地可行性,并成为小说整体结构地契机. .冉阿让被感化后,立志行善至死不渝.这些描写表现了以博爱主义道德力量化解人际隔阂,建立友好感情地可行性..冉阿让对沙威地以德报怨这些描写表现了以博爱主义道德力量征服恶人,自然淘汰恶人地可行性..兴办福利,改善社会风气.办福利事业是作者人道主义张扬地具体体现,描写悲惨世界目地在于消灭悲惨世界.老师所讲:①作品对贫苦人民地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地同情,对当时地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②谴责了资产阶级地法律,指出资产阶级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只会造成重复犯罪,人道主义高于资产阶级法律.③作者是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地斗争精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双城记》看狄更斯地人道主义思想.一,作者以他自己地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地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地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二,梅尼特医生和代尔那都是狄更斯人道主义地化身.得伐石太太地凶狠、可怕、冷酷无情、杀人地疯狂及无止境地复仇,成为杀人成性地刽子身、“吃人鬼”.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作者还写了一大群杀气腾腾地凶汉拿着带血地刀斧在一块磨石上磨刀霍霍地情景,以及一些令人毛骨悚然地恐怖场面.狄更斯认为暴力革命是一场可怕地灾难和浩劫.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狄更斯反对用暴力革命来解决社会矛盾.他希望统治阶级能开明而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代替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他对革命和革命者地态度是矛盾地.一方面认为人民地革命是正义地,一方面又认为行为过火.简述《巴黎圣母院》一书地美丑对照原则.美丑对照原则是:“丑就在美地旁边,恶善共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和优美.”雨果认为,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达到对美地肯定,而如果将夸张了地美与丑集中在一起,其对照效果会便好.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刻画方面,既有外貌美丑地对照,也有内心善恶地对照,如伽西莫多外貌奇丑,却表现出正义、勇敢、真诚和强烈地爱憎感情,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此外,下层与上层两个社会,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面三刀个法庭和两种审判,都有对照地意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试论《红与黑》中于连地形象.①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地典型,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是那个时代地英雄.于连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毅力.他虽然表面长得文弱,但是“心里竟藏着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地不可动摇地决心”.外表和内心有着强力地反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②于连有着反抗性与妥协性地双重人格,他既有反抗精神,又很容易屈服;他既憎恨贵族地卑劣,又不惮玷污自己地双手;他既崇拜拿破仑,又能随意改变自己地奋斗方向,走一条截然相反地道路;他既热衷于向上爬,又愤然选择了死亡,不肯向卑污地现实让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③于连是一个叛逆地受难者形象.试比较拉斯蒂涅和于连这两个人物形象地异同.相同点:()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人本性都是善良地,都有强烈地个人主义奋斗理想,是法国王朝复辟时期探索自己地前途、寻找自己地地位、期盼成为“豪富和伟人”地青年,两个人都试图努力从社会底层爬进上流社会.()都尚存着一些平民意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不同点:()向上爬地奋斗目标不同.拉斯蒂涅地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地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地满足;于连地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地价值,于连这个世纪年代法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典型,他性格中最特质地东西是自我奋斗,具有积极向上地进步意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向上爬地奋斗过程不同:拉斯蒂涅地奋斗过程可以概括为反抗——妥协;于连地奋斗历程是妥协——反抗. ()奋斗地手段和途径不同:拉斯蒂涅放弃了通过努力学习地方式,利用倾心于他地女子一步步地“爬”上去;于连认为自己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并且不愿做出低三下四地事来糟蹋自己,他地这两次爱情更多地是出自心理征服地满足,而非想借助她们青云直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玩偶之家》娜拉是一个怎样地女性?①娜拉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地妇女形象.她勤劳、乐观、热爱生活,对家庭抱有浪漫地幻想,真诚地爱着丈夫.她心地善良,同情生活中地不幸者和受害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②她又有着倔强和不屈服地精神.她爱丈夫,用自己地行动帮助他,追求人格地自由平等.当她明白自己在家庭中仅仅处于玩偶地位时,她毅然同虚伪地丈夫决裂,对资产阶级地家庭伦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作了深刻揭露.③娜拉是资产阶级社会中追求对立和自由精神地女性形象.娜拉体现了当时女性摆脱家庭束缚,追求自由地思想,体现了女性主义运动地思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分析安娜这个人物形象,她地悲剧根源何在?安娜是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但同时又无法摆脱上流社会地道德规范束缚因而充满内心矛盾地贵族妇女形象.同时,她也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地年轻女人.当她不懂爱情时,身不由己地嫁给了虚伪,冷酷,自私自利且与自己年龄悬殊很大地沙俄政府官僚卡列宁,并与他维持了八年平静而无聊地婚姻生活.随着她个性地成熟和人格地独立,她开始对自己地婚姻状况感到不满,她越来越明白她不可能从卡列宁那里得到自己所渴望地爱情,她也不可能爱卡列宁.她地内心燃烧着一把火,这注定她不可能从一而终,而是会拼死追求幸福,宁可遭受社会唾弃,也要过上真正女人地生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安娜悲剧地根源在于:旧地封建门阀婚姻束缚了她地天性,上流社会地道德观念、法律制度剥夺了她追求真诚、自由生活地权利.她成了与整个社会抗争地孤独而不幸地人.她在俄国新旧交替之际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追求个性解放.可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无力战胜根深蒂固地封建势力,这就使孤军奋战地安娜必然遭到失败和死亡地结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安娜与娜拉都是追求个性解放地妇女典型,分析比较她们地异同.《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地作品,当时地俄国是个封建农奴专制地社会;《玩偶之家》是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创作地社会问题剧,当时地社会已受到个性解放思潮地影响.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相同处:①都是反抗社会地典型,但都局限于个人解放.②都要求妇女人格地独立,追求个性解放.③两人都是以离家出走地实际举动反叛以男权为中心地不合理④安娜和娜拉都是有着双重角色地妇人,一个是担任妻子地责任,另一个是担任着母亲地角色.异同处:①反抗社会所达到地高度不一样. 安娜:局限于道德、婚姻,和渥伦斯基地相遇后,付出了代价.娜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地法律、道德、宗教全面地批判.②两人所接受地思潮不同. 安娜:接受地是爱情至上地思潮.所以渥伦斯基对她冷淡后,她表现出悲观绝望地情绪. 娜拉:接受地是个人解放思想地影响.所以她要离开“玩偶之家”,娜拉地地出走给人留下了深刻地思考.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③结局不同. 安娜:最后死亡,原因是封建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地行为.另一原因是因为安娜自身性格地矛盾,和渥伦斯基地相遇后她有一种负罪感,时时处于孤独、无助地境地,因此只能以死来结束生命. 娜拉:出走,她不会走向死亡,在个性解放地呼吁越来越强烈地社会里,娜拉地结局受到更多人地同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④她们所处地时代背景和社会阶层皆不同. 安娜是皇室地后裔,她身处于庞大地封建地俄罗斯社会,是一个过着寄生生活地贵族妇女. 娜拉则是身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地北欧,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是一个自食其力地劳动者.她地家庭生活很美满,她地丈夫十分爱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两者地差异决定了安娜地反叛只能局限于贵族地圈子,不可能和下层地贫民妇女一起来反抗不合理地社会.而娜拉地反叛能够汇入整个社会地反抗潮流中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评价《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历夫希斯克利夫有着正常人地情感需求,如果他得到了人间真爱,也许他不会变成复仇地恶魔.正是因为纠结于爱与恨之间,他地善良本性最终被摧毁了,从而开始了他地悲剧复仇之路.但是,比较令人为之振奋地是,他最后在达到了自己地复仇目地之后,开始回归正常地人性轨道. 因而,对于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地形象内涵,我们应该以理性地态度来分析:他既具有社会底层人士地愚昧,又具有超越时代地反抗精神.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以人性地视角独创了这样一个重要地人物形象.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分析《呼啸山庄》地艺术特色第一,作品体现出女作家丰富地艺术想象力第二,作品具有复杂而独创地艺术结构第三,作者塑造了鲜明地人物形象第四,作者用生动地场景和自然环境来营造作品地气氛第五,作家具有个性化风格地语言第六,小说具有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地许多特征,又具有浓厚地浪漫主义色彩分析《呼啸山庄》地“现代性”小说中地男女主人公那种车超越时空、超越死亡、充满激情地爱情是女作家艺术想象地产物.然而,作品地悲剧情节又是有浓厚地生活作基础地,是建立在艾米丽勃朗特对于生活地悲剧性地理解上地.她对人物地塑造和刻画具有极强地真实性和典型性.小说中对自然环境地典型描写都是作家对自己长期生活地环境地再现.在作家地非凡地想象力基础上所形成地作品地结构、叙述、语言、主题等方面所具有地超越性,都使呈现出“现代性”地特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分析《玩偶之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地影响①中国话剧运动在世纪年代地勃兴同易卜生有着密切关系.《玩偶之家》对中国话剧地形成、创作以及发展,具有重要地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②在《玩偶之家》地影响下,胡适首先创作了《终身大事》.此后,欧阳予倩地《泼妇》,熊佛西地《新人地生活》、郭沫若地历史剧《卓文君》、白薇地《打出幽灵塔》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这批剧目,不但是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地思想象征和载体,而且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地现实主义之特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③催生了写实型话剧地诞生.比较狄更斯、马克吐温、果戈理几位幽默大师地讽刺艺术都擅长运用极度夸张地手法来达到强烈地讽刺效果.狄更斯善于运用矛盾,显示事物地不协调、不相称,突出事物地荒谬、滑稽、可笑之处,引起读者地回味与思考,同时打破读者地期待视野,使其发生意外地转折,从而产生强烈地喜剧效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果戈里“含泪地笑”是其讽刺艺术地主要特点.他认为“笑”是同社会丑恶作斗争地最有力地武器,因而他地嘲笑始终是同严厉地揭露和愤慨心情结合在一起地.在笑声背后包藏着深刻地悲剧性内容.笑中含泪,以笑当哭,这是果戈里讽刺艺术中地最重要地特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果戈理地小说采用多种多样地讽刺手法,或明讽、暗讽,或采用反语、夸大语等,造成了强烈地讽刺效果.马克吐温:(睿智、他地讽刺不会从细节处入手,他善于用情节安排来达到效果)出奇制胜地情节产生奇特地讽刺效果;以主人公主观幻想与客观现实地矛盾冲突,产生强烈地讽刺效果;以细致入微地心理刻画造成人物内心与外表地矛盾,产生深刻地讽刺效果.比较维特(为什么烦恼?)、拜伦式英雄(英雄?)、多余人(对于什么来说他们是多余地?)这三类人地人物形象.(仅供参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地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地主人公形象.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地才华、坚强地意志、反叛地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地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多余人: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地贵族知识分子地一种典型.他们虽有高尚地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地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地生活目标,缺乏行动地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维特地形象概括了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青年一代地精神状态,对于现实,他们无法接受,但又无力改变,不但无法承担改变现状地责任,而且自身还非常脆弱、感伤.维特有着一颗敏感地心,但那却只能加深他地痛苦,他要反抗,只能作最后地一搏,将自己地生命作为匕首,向现实地不合理投去.这是一种悲剧性地毁灭,他地自杀给人们带来强烈地震撼和深刻地反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贝尔主义”对当今社会地参照意义贝尔主义:斯丹达尔强调人地自制力和毅力,主张为达目地,可以采取策略,哪怕是虚伪,因为生活是一场战争.能够这样做到地只是一小部分人.(自由发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一、浪漫主义(Romanticism)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运动,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欧洲兴起。
它强调情感、想象力和个人主义,追求对自然、人类和宇宙的自由和灵性的体验。
浪漫主义文学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远离理性与现实主义,追求非寻常的、超凡脱俗的主题和形式。
浪漫主义的出现是对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反叛。
它鼓励独立思考和个人创造力,并关注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特殊性。
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家有约翰·凯茵斯、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等。
二、现实主义(Realism)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流行的一种思潮。
它寻求以客观、真实和详尽的方式反映社会、人性和现实世界。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性和透明度,呈现人们的普通生活、社会问题和阶级斗争。
现实主义的兴起是对浪漫主义的反应,它主张用理性和科学的方法描绘社会和人类行为。
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家有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克·吐温、托马斯·哈代等。
三、自然主义(Naturalism)自然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文学领域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
它将现实主义的观点推向极端,更为强调社会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和决定作用。
自然主义文学关注人类欲望、本能和环境之间的冲突。
自然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进化论,它认为人类和社会是受自然力量影响的产物。
自然主义作品通常描述社会底层人物的艰辛生活和悲惨命运。
代表性的自然主义作家有埃米尔·左拉、斯蒂芬·克莱恩、西奥多·德莱塞等。
四、意识流小说(Stream of consciousness novel)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采用了内心意识和思维的连续流动方式来呈现故事和人物。
这种写作手法试图模仿人的心灵活动,并通过无序的、自由联想的语言结构来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
意识流小说强调个体心理的复杂性和混乱性,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和客观描述方式。
一、单选1.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被称为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2.《诗艺》的作者是贺拉斯。
3.最有名的骑士抒情诗是《破晓歌》。
4.龙沙属于七星诗社。
5.“英国诗歌之父”是乔叟。
6.弥尔顿的诗剧《力士参孙》取材于《圣经·旧约》。
7.法国古典主义的理论家是布瓦罗(洛)。
8.斯威夫特在英国文学中开创了讽刺传统。
9.“种我们自己的园地要紧”这句名言出自小说《老实人》。
10.英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流派是湖畔派。
11.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奥勃洛摩夫,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奥涅金。
12.19世纪英国宪章派诗歌属于无产阶级文学。
13.马克·吐温后期的创作由幽默客观转向悲观嘲讽,主要体现在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14.意识流小说的先驱者是普鲁斯特。
15.“他人就是地狱”这句名言出自萨特的剧作《禁闭》。
16.现代主义的主要标志是反传统和非理性。
17.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是左拉。
18.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
19.《伊利昂纪》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的英雄史诗,它开篇写的是阿克琉斯的愤怒。
20.欧洲文学史上的“中世纪文学”一般指的是中世纪初期和中期的文学。
21.莎士比亚悲剧中的麦克白杀死国王,目的是满足权欲和野心。
2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潮是人文主义文学。
23.17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通篇贯穿的主线是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
24.莫里哀的《吝啬鬼》塑造了阿巴贡这个典型的守财奴形象,这个形象的特征是爱钱,要女儿嫁给富有的老头,丧失人性。
25.拉辛的代表作《安德罗马克》中的主要人物,除同名主人公外,其余大多都是被情欲淹没理智的反面人物。
26.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肯定创造和劳动的名句是“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27.华盛顿·欧文有“美国文学之父”之称,其代表作《见闻札记》大部分内容写的是英国故事。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知识点提要第一篇: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知识点提要第一章古代文学1.2.3.4.5.6.古代希腊罗马文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
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希腊神话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主要特点。
为什么说它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荷马史诗是怎样形成的?基本内容。
怎样分析其主要思想和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荷马史诗的艺术特征。
希腊悲剧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
为什么说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反应了奴隶主民主制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也显示出希腊悲剧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艺术特点”?(论述:12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风格比较。
)7.8.9.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是怎样运用神话题材来反应现实、表现作家的思想倾向的?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艺术从《美狄亚》可以看出欧里庇得斯对希腊悲剧的发展有什么新贡献?10.希腊的“新喜剧”与“旧喜剧”有什么不同?各自的代表作家是谁? 1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文学观点是什么?12.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特征。
13.早期基督教文学的重要意义何在?第二章中世纪文学1.2.3.4.5.6.7.1.2.3.4.5.6.7.8.9.欧洲中世纪文学有哪些类型?各自特征。
教会文学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名词解释:10“摩西五经”)中世纪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有什么不同?各自主要作品。
《罗兰之歌》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什么是骑士文学?它对文学发展有什么意义?举例说明城市文学和城市戏剧的基本特征。
但丁的《神曲》如何表现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意义是什么?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文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主要国家文学的发展情况和主要成就。
彼得拉克如何为欧洲抒情诗开辟了新路?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它在欧洲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拉伯雷《巨人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四、名词解释(20题)4、社会问题剧: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舞台,引起一场戏剧革命。
5、自然派:1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果戈理)。
2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3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
4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1、《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斯丹达尔于1823和1825年出版的与学院古典主义论战的两本小册子的合集,是其重要的理论著作。
莎士比亚与拉辛分别作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代表,表示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美学观点与封建贵族旧艺术的对立。
斯丹达尔在这部著作中为浪漫主义鸣锣开道,在20年代浪漫主义反对伪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因其观点明显地带有现实主义的倾向,该著作又被视为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2、人物再现法:它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他通过顺叙、倒叙、对比、侧写等再现方式,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人间喜剧》中的再现人物共有400多个,散见在75部作品之中。
这样前后呼应,相互联系,既将数量庞大的作品联结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又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
3、威塞克斯小说: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一类被他称作“性格与环境”的小说,因为这些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又称之为“威塞克斯小说”;这类作品的主题一般表现的均是人与社会、性格和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爱情、婚姻问题的描写,表现个人对抗社会陈规、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以及神秘力量的悲剧性冲突;代表作品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外国文学史简答题和名词解释题等知识点简析答丢夫形象:①答尔丢夫是17世纪宗教伪善者,表里不一,将自己装扮成虔诚的教士。
实际上却是一个万恶的恶棍。
达尔丢夫是一个破落贵族,穷得连双鞋都没有,他利用部分人对宗教的痴迷,用矫揉造作的假虔诚赢得了富商奥尔恭的信任。
他表面装出一副过火的虔诚,对奥尔恭施舍给他的钱财不吝啬地转赠其他穷人,显得十分淡泊,实际上,当奥尔恭以全部家产相赠时,他却毫不推迟地接受了。
他表面奉行苦行主义,穿粗衣,用鬃毛鞭鞭打自己,实际上是个酒肉之徒,吃得又粗又胖,脸蛋子透亮,在暖暖和和的床上一直睡到天亮。
他表面看来是个道貌岸然的君子,连桃丽娜穿着低开领的衣服他都不肯看,可是一出场据调戏奥尔恭的妻子。
他装着虔诚信奉宗教,可是却对欧米尔说:“上帝在我是不了一回事。
”达尔丢夫是一个表面纯洁,实则男盗女娼的恶棍。
②答丢夫是伪善的化身,他善于伪装自己骗取人们的信任,以达到卑鄙目的,他的丑恶嘴脸是通过贪吃、贪财、贪色的行径暴露出来的,答丢夫的伪善具有巨大的危害性,通过这一形象,还揭露了宗教伪善对于社会的危害性,达尔丢夫披上宗教信士的外衣混到奥尔恭家中,目的是为了破坏别人的家庭,满足自己的兽欲,霸占别人的财产,以伪善的手段来达到掠夺的目的。
答尔丢夫形象的意义历史意义:太史慈的虚伪衬托了教会的虚伪和放荡,揭露了宗教骗子的社会危害性,表现了其作品强烈的反宗教倾向。
现实意义:高度概括了不同时代的伪君子特征,暴露了伪善的道德危害性,答尔丢夫成为“伪善”、“伪君子”的同义语。
“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创作中的艺术规则,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一昼夜。
“三一律”过分严格的形式要求,却逐渐阻碍了戏剧创作的发展。
从《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小说以冉阿让为中心,通过他充满苦难的生活经历以及芳汀和珂赛特的悲惨命运的描写,真实地描绘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刀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真实生活的广阔画面,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控诉了剥削制度、不公正的法律以及虚伪的道德观念,赞颂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以及共和主义的英勇献身精神。
33.狂飙突进运动(1)18世纪70至80年代,在德国发生的一场文学运动。
(2)要求个性解放,崇尚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
(3)代表作家有席勒和歌德。
34.荒诞派戏剧(1)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后流行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2)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3)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品特和阿尔比等。
35.俳句(1)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形式最短小的诗歌形体。
(2)由“五、七、五”句式共17个音组成,含蓄、凝炼,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
(3)代表作家是被尊为“俳圣”的松尾芭蕉。
四、简答题36.简要说明《伪君子》中答尔丢夫这一宗教伪善者的欺骗性与危害性.(1)答尔丢夫是17世纪宗教伪善者的化身,表里不一,将自己装扮成虔诚的教士。
实际上却是贪食贪睡贪财贪色的恶棍。
(2)恶行败露时,立刻露出狰狞面目,利用法律,串通官府,企图臵他人于死地。
(3)他的行为向世人昭示了这种伪善者与法律、宗教、官府、宫廷联系密切,是伪善社会的产物,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37.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但却遭到毁灭,试析苔丝悲剧的根源。
(1)个人的悲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苔丝始终不向环境和命运低头,但她又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
(2)时代的悲剧:资本主义大工业侵入宗法制乡村,宗法制农民纷纷破产,道德秩序与生活秩序一样产生了混乱。
苔丝内心的纯洁与所处环境的冲突形成了悲剧的因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毁灭了苔丝。
38.简析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深刻内涵。
(1)“军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变化无常,莫测高深;(2)作为一条军规,它是强制性的;它运用了自相矛盾的推理逻辑,在似是而非中包藏着祸心;(3)它的本质在于它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种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是现代西方人对世界的一种感受。
一、名词解释1、威塞克斯小说威塞克斯是英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家乡-----英国西南部农村的古称。
哈代以此为背景,写了一系列小说,反映资本主义入侵农村的情况以及广大破产农民的悲惨生活。
1912年,哈代在编撰自己的散文全集是,把这些小说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
其中著名作品有《绿萌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
2、“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个艺术形象.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
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于无奈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著名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俄国文学史的“多余人”形象系列第一个“多余人”典型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二个“多余人”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第三个是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最后一个塑造“多余人”形象的是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性格”:懒惰、麻木、没有自信、贪图享乐、对生活缺乏激情3、小人物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极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儒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小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
俄国文学史上的“小人物”系列:1.普希金《驿站长》中的淮林2.果戈理《外套》中的亚卡基3.陀斯妥耶夫斯基《穷人》的杰武什金4.契诃夫《万卡》的万卡4、忏悔的贵族主要出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中,一般是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是由于腐朽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也就会做下一些事,伤害了别人。
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即会产生忏悔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本立场,批评贵族阶级的罪恶本质,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外国文学史简答论述题(二)简答论述题知识点43、答尔丢夫形象答尔丢夫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的代表作《伪君子》的主人公。
他是17 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假虔徒、伪教士的典型。
贪食贪睡贪财贪色是他的本性,上帝是他的工具,虚伪是他的手腕。
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普遍性,人们从生活中的宗教界人士以及冒险家身上不难看到他的影子,这个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作者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倾向。
答尔丢夫成了“伪善者”的同义语,他跨越国界,飞渡时空,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44、弥尔顿长诗《失乐园》的思想内容。
《失乐园》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杰出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
是长诗取材于《旧约?创世纪》,全诗共 12 卷,主要叙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魔鬼撒旦的诱惑下,违背了上帝的戒规,偷吃了智慧之树上的果子,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
长诗通篇贯穿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
在长诗中,诗人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反抗权威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这就是撒旦。
作为清教徒,诗人违背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把上帝写成一个专横的暴君,而把反叛上帝的天使撒旦的形象放在中心,刻画得有声有色。
诗人赋予这一形象以双重的性格。
其一,他斗志昂扬、不屈不挠地反抗折上帝的权威。
这个长着翅膀、背负巨盾、手握长矛的大汉,果断坚毅、满怀仇恨,他率领众天使与残暴的上帝交战,以打乱上界的秩序。
败北后被打入地狱,忍受着瘴气与烈火的熏灼,但撒旦及其同伴并未屈服。
在地狱中,他团结同伴,自立为王,准备继续同神的权威作斗争。
借助这一形象,诗人反映出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者们毫不气馁的斗争精神。
其二,他骄矜自大,为非作歹,这也是他成为堕落天使的重要原因。
他看到人类始祖生活得幸福,就想袭击他们生活的乐园,把他们从上帝的手中夺走,使之屈从于自己的势力之下。
他的好战,又使他的暴虐性子不断发作。
他在四周散布死亡,致人于毁灭,以期自己成为新世界的主宰。
一、名词解释1、威塞克斯小说威塞克斯是英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家乡-----英国西南部农村的古称。
哈代以此为背景,写了一系列小说,反映资本主义入侵农村的情况以及广大破产农民的悲惨生活。
1912年,哈代在编撰自己的散文全集是,把这些小说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
其中著名作品有《绿萌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
2、“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个艺术形象.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
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于无奈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著名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俄国文学史的“多余人”形象系列第一个“多余人”典型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二个“多余人”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第三个是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最后一个塑造“多余人”形象的是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性格”:懒惰、麻木、没有自信、贪图享乐、对生活缺乏激情3、小人物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极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儒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小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
俄国文学史上的“小人物”系列:1.普希金《驿站长》中的淮林2.果戈理《外套》中的亚卡基3.陀斯妥耶夫斯基《穷人》的杰武什金4.契诃夫《万卡》的万卡4、忏悔的贵族主要出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中,一般是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是由于腐朽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也就会做下一些事,伤害了别人。
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即会产生忏悔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本立场,批评贵族阶级的罪恶本质,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4版)考研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1.“总体文学”2.《草叶集》3.影响研究4.感伤主义5.《新约》二、简答题(70分,每题14分)1.简述“世界文学”概念及欧美知识界对它的讨论。
2.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并说明中国文学对该作的具体影响。
3.简论《呼啸山庄》的小说叙述特点。
4.请问你如何理解《百年孤独》中的魔幻性问题?这种特性和现实主义有着怎样的关系?5.简述《喧哗与骚动》的现代主义特点。
三、论述题(50分,每题25分,三题选择两题)1.试结合作品论述《罪与罚》所叙述的主要问题及叙述特点。
2.请论述《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部怎样的小说?3.试论述易卜生《玩偶之家》和契诃夫《樱桃园》的戏剧观念与结构之异同。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第4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1.“总体文学”答:“总体文学”是指探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普遍的根本规律的文学研究。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不要求必须将两个国家的文学作对比研究,换言之,它本身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总体文学的概念是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一书中提出,后来为韦勒克、沃伦等人加以修正。
它是一种比“比较文学”更注重理论性的文学研究,它要求研究者具有更宽广的视野,站在国际主义的立场上,联系多国文学实践寻找各国文学间的互相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作综合的全面的研究。
2.《草叶集》答:《草叶集》是19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创作于1855年至1892年,共收有诗歌三百余首。
诗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主要思想是讴歌民主和自由,倡导人类平等,赞美大自然,同情下层人民,谴责剥削罪恶。
《草叶集》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
作者在诗歌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
《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1.米里哀教皇博爱主义的化身。
这一情节表现了以博爱主义道德力量改造邪恶习性,铸就善良灵魂的可行性,并成为小说整体结构的契机。
2.冉阿让被感化后,立志行善至死不渝。
这些描写表现了以博爱主义道德力量化解人际隔阂,建立友好感情的可行性。
3.冉阿让对沙威的以德报怨这些描写表现了以博爱主义道德力量征服恶人,自然淘汰恶人的可行性。
4.兴办福利,改善社会风气。
办福利事业是作者人道主义张扬的具体体现,描写悲惨世界目的在于消灭悲惨世界。
老师所讲:①作品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控诉。
②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指出资产阶级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只会造成重复犯罪,人道主义高于资产阶级法律。
③作者是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斗争精神。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作者以他自己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二,梅尼特医生和代尔那都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化身。
得伐石太太的凶狠、可怕、冷酷无情、杀人的疯狂及无止境的复仇,成为杀人成性的刽子身、“吃人鬼”。
三,作者还写了一大群杀气腾腾的凶汉拿着带血的刀斧在一块磨石上磨刀霍霍的情景,以及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
狄更斯认为暴力革命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和浩劫。
四,狄更斯反对用暴力革命来解决社会矛盾。
他希望统治阶级能开明而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代替恨。
五,他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
一方面认为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一方面又认为行为过火。
简述《巴黎圣母院》一书的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是:“丑就在美的旁边,恶善共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和优美。
”雨果认为,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达到对美的肯定,而如果将夸张了的美与丑集中在一起,其对照效果会便好。
在《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刻画方面,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如伽西莫多外貌奇丑,却表现出正义、勇敢、真诚和强烈的爱憎感情,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
外国文学史下简答、论述题1、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得思想特征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得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样得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得认识价值。
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得黑暗,同情下层人民得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得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得命运与前途得深切关怀。
2、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得艺术特征一、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得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二、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得关系得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得典型性格。
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与外倾性两种倾向。
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就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3、比较法、英、俄三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得异同。
相同点:19世纪英、法、俄三国文学主流就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她们都注意塑造典型环境中得典型人物,都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得一般特征: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且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得整体得、本质得、真实得东西,同时更注重细节描写得真实性,具有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她们都特别注意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得悲剧命运得描写,注重表达广大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得不满与抗议。
对社会得批判,就是从改良主义制度出发得,思想武器就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就是改良主义。
不同点:(1)法国就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得发源地。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50年代,法国经历了巨大得历史变动,资产阶级与贵族进行了反复得较量。
作为中小资产阶级得作家们,亲眼瞧到这场尖锐残酷得斗争,切身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得热情与后来得冷酷现实,感受到了平民青年与没落青年得郁郁不得志。
所以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得矛盾,揭露金钱得罪恶,描写个人反抗者形象,贯穿着科学与理性主义精神。
(2)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集成了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得优良传统,在揭露现实得广度与深度上更进一步。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资料第四节福楼拜一、生平和创作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和精雕细刻的艺术风格,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情感教育》是福楼拜第二部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重要小说。
小说的副题是“一个青年的故事”。
70年代,福楼拜创作了三个探索人生价值的短篇——以《三故事》为名发表,包括《圣·于连的传说》、《一颗简单的心》、《希罗狄亚》。
其中《一颗简单的心》是他的短篇小说杰作。
二、代表作《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的副题是“外省风俗”,小说描写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独生女爱玛的悲剧性一生。
1、《包法利夫人》人物介绍:爱玛——包法利夫人;包法利——乡村医生;赖昂——大学生,包法利夫人的情夫;罗道耳夫——庄园主,包法利夫人的情夫;勒内——服装商人。
2、爱玛悲剧的原因:(1)不切实际的教育毒害了她;修道院教育和社会上流传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对她的不良影响。
(2)残酷的社会把她推向了深渊:①福楼拜冷静地剖析爱玛走向毁灭的主、客观原因,不动声色地将一群卑鄙自私的证人君子和一个“不正经”的女人作对比;②不健康的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活,单调沉闷的外省环境和腐化淫靡的社会习俗。
爱玛追求幸福却身败名裂,最后服毒而死,但把她逼向死亡的无耻之徒,如罗道耳夫之类却活得悠闲自得,在这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社会的愤怒,我们看到了当时法国污浊的现实。
第五节波德莱尔沙尔·波德莱尔(1821-1867)是19世纪中期法国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惊世骇俗的不朽著作。
“恶之花”的法文原意是“病态的花”。
《恶之花》第二版有六个部分:《忧郁与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叛逆》《死亡》。
《恶之花》的第一部分是《忧郁和理想》,这是全集中分量最重的部分,充分反映了诗人精神上和肉体上的苦难以及他为求得解脱而做出的精神上的努力。
现实主义——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
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时期的产物。
其基本特征是广阔地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着力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人间喜剧》——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总称。
《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衰亡史,也是一部资产阶级发迹史,同时还暴露了资产阶级金钱道德的丑恶和它对社会的腐蚀作用。
作家在《人间喜剧》中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其中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
4、试述《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对资产阶级社会这个“人间”的无情的讽刺和批判。
首先,《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
巴尔扎克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描写了贵族的必然灭亡,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的人“。
其次,《人间喜剧》又是一部资产阶级的发迹史。
巴尔扎克塑造了各种类型的资产阶级典型,通过他们的活动再现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
这方面重要的作品有《高利贷者》(1830)、《欧也妮·葛朗台》、《纽沁根银行》、《幻灭》等。
再次,《人间喜剧》揭露了金钱的罪恶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金钱”是巴尔扎克创作中最广泛、最成功的主题。
以上三个方面构成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它“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6、安娜形象及其悲剧根源《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
小说通过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经济改革、精神探索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新旧两种制度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苦苦探求。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
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美好的素质却一直被封建婚姻束缚着。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那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我是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安娜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她拒绝丈夫的劝说,反抗丈夫的阻挠,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与渥伦斯基一起生活。
然而,在她尽情享受爱的幸福与生活的欢乐之后,对儿子的思念之苦和来自内心的谴责之痛逐渐使她难以忍受。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和危机感愈演愈烈。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的生是为了爱,她的死也是为了爱,这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是个感情真挚的人,她不愿意过那种虚伪和欺骗的生活,所以毅然离开卡列宁,和渥伦斯基结合。
因此,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她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敌视她、侮辱她,对她关上了社交大门。
安娜在临死前恨恨地说:“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这也是托尔斯泰对那个社会所作的判决。
托尔斯泰既对安娜的不幸寄予深切同情,又对她的道德原则和所选择的生活道路有所谴责。
但同时又认为,世人无权谴责她,只有上帝才有权指责她破坏了家庭和睦,“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2、《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6,1818)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一共分四章。
长诗主要是通过青年贵族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拜伦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反映了欧洲十九世纪初叶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章开始,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已经厌倦了生活,感到苦闷和孤独,他离开英国,作为一个“忧愁的流浪者”前往欧洲大陆旅行。
在西班牙的见闻是第一章的中心,基本内容是赞扬西班牙人民的反侵略战争。
第二章写哈洛尔德来到当时在土耳其铁蹄下的希腊,基本抒情主题是诗人悲叹在土耳其统治奴役下的希腊的悲惨命运。
长诗第三章写诗人在比利时和瑞士的观感。
基本内容是拜伦对欧洲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评判。
第四章的主题集中在意大利,诗人试图用意大利古代的光荣,启发当今在奥地利统治下的人民对屈辱的悲惨命运进行反抗。
长诗的基调是热爱自由,向往民主,敢于揭露,号召斗争。
长诗以哈洛尔德来串联长诗的情节线索,用抒情主人公构成诗人主观感情的内在脉络。
哈洛尔德与抒情主人公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体现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整体。
这也是长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另外,长诗结合了叙事和抒情两者之长,诗人不断地在叙事过程中插入向读者直抒胸臆的诗句,加强了长诗的艺术感染力。
1、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谈谈雨果的美丑对照法则及其运用。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成就,主要是多层次地运用了“美丑对照法则”,其中包括人物对比、情节对比、场景对比等。
在塑造人物方面,既有外貌美丑的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
如爱斯美拉达和伽西莫多外貌的对比,克洛德和伽西莫多内心的对比。
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还运用了人物自身、人物关系的对比手法。
如克洛德副主教外表道貌岸然,内心毒似蛇蝎;卡西莫多的外貌丑和心灵美的对比等,都是人物自身的对比。
在情节描写方面,雨果也大量运用对比手法。
他不仅描绘了路易十一统治的黑暗王朝,而且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构了一个“奇迹王朝”。
通过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种审问,两个绞架,两种命运的对比,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主题。
在场景安排方面也运用了对比手法。
如:冷落的宗教节和狂欢的愚人节的鲜明对照。
总之,《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具有浓重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它通过多层次的对比、离奇的情节、奇特的想像和夸张的人物,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有力地突出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同情和赞扬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
2、《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1862)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
小说分五部,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
小说主要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三个人物的不同遭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法律。
他们的命运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失业、卖淫和儿童的流离失所。
冉阿让本来是一个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工人,但失业和家庭负担逼迫他偷了一块面包,结果是十九年苦役。
同样,雨果笔下的芳汀原来也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但受人欺骗有了私生子,结果被工厂开除。
为了女儿活命,不得已把自己美丽的头发和一对洁白的门牙出卖。
仍然走投无路,最后被迫沦为娼妓。
小珂赛特的悲惨处境更令人同情。
雨果在指出不幸者的总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文明”后,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对劳苦人民的迫害。
在小说中集中体现法律的冷酷和残暴的人物形象是沙威。
雨果在小说中不仅提出了社会问题,还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即宣扬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中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这两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主张。
13.分析《恰尔德·哈罗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拜伦的一部长诗,涉及了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
全诗共分四章:第一章描写了西班牙人民的苦难,用西班牙英雄的光荣历史来激励人民反抗法国侵略者,塑造了“西班牙女主郎”这一女英雄形象,表现了反对侵略的主题。
第二章写哈罗德在希腊的见闻。
当时希腊人正遭受土耳其的奴役,诗人回忆希腊辉煌的历史,古今对比,希望希腊人奋起反抗。
第三章写在比利时、瑞士的观感,评述拿破仑的是非功过,追忆法国大革命,缅怀伏尔泰和卢梭,,讴歌自由精神。
第四章对奥地利统治下的意大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以高昂的自由信念鼓励意大利人民起来斗争,实现民族独立。
总之,全诗贯穿着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和对被奴役人民的深深同情,反对侵略,反对暴政,歌颂民族解放是其主旋律,因此被誉为“抒情史诗”。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艺术特点鲜明。
首先,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诗作实际包含着哈罗德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哈罗德是拜伦消极思想的体现,厌世、孤傲、浓重的贵族气,深怀忧伤和冷漠,正试图在远途旅行中寻求解脱,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形。
他的游历线索构成诗作的表层结构;另一个形象则是拜伦思想中积极一面的体现。
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随时抒发议论,表现对政治、哲学和艺术的见解,同时也表达他对伪善、虚假的厌恶,表现其反抗侵略、专制,向往自由美好的精神追求和叛逆性格。
这种深沉的感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把长诗的各部分联成整体。
其次…,诗作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抒情、议论为主,叙事为辅。
最后,作品的语言生动流畅,极富感情色彩,时而凝重朴实,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清新绮丽,时而色彩斑斓,鲜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语言特色。
14.论述《悲惨世界》的主题内容。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是一部内容丰实,结构宏伟,情节动人的长篇。
雨果在“作者序”中说,“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他的这本书就是有用的。
小说主人公冉阿让为偷一块面包而被监禁19年,女工芳汀由于自己的天真善良,被骗失身,带着私生女受尽天下苦楚而死。
其女小珂赛特的悲惨遭遇,巴黎许多孤儿的悲惨处境等等,作者满怀同情地描绘了一个“悲惨世界”。
那么,面对这个悲惨世界,雨果开出了十分动人的人道主义药方;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良的化身,生活俭朴,济世救人,以其无边的仁慈和宽容,感化了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冉阿让经过内心的激烈动荡,最后变成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广施济贫的市长。
他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作为起点,开办工厂,兴建学校,创设救济储蓄金,在那里大家都拥有了健康的劳动生活。
冉阿让接过莫里哀的人道明灯,照亮了千方土地。
很明显,这是雨果博爱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结合,十分动人,但同时也是一种幻想。
而且,冉阿让的仁慈行为最后还感化了制度秩序的打手沙威,使其机器般冷漠的心肠最终良心发现。
但雨果的人道思想还有其另一面。
小说中饱含激情地描写了共和党人的起义斗争,其中有壮烈的场面,英勇的献身精神,高尚的胸怀,这些感人的描写实际证明了革命和革命暴力的正义性。
在卷的《悲惨世界》中,这场起义虽是一个插曲,但足以表明雨果对不合理的专制制度的愤恨和正义感。
应该说,在大方向上,对革命的讴歌与其博爱思想是一致的。
总之,《悲惨世界》表现了深厚广博的人道主义理想,鞭挞了社会罪恶。
作者幻想通过仁慈、博爱改造社会,表达了自己真挚的人道愿望。
15.论述奥涅金这一形象。
普希金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奥涅金出身上流贵族社会,受西欧启蒙思想影响,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倾向。
他还富于才智,品格和气质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
但这种优秀的“教养”只能使他从容地应付上流社会的交际,却不能引导他找到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