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以拜访待客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1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方送礼习俗的差异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各个领域都进行着广泛的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交往中,无论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往来,免不了要馈赠或接受礼品,这种活动传递着人们的情感或诚意,使合作得到加强,使友谊得到发展。
但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各国人民价值观念的诸多不同,所以导致各国对礼仪的理解也不尽相同,1 集体观念与个体观念1.1中国人的集体观念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集体主义的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甚至高于一切。
荀子说:“人生不能无群”,即人只有团结友好的组成群体,将个人融入群体,在群体中体现自己的生存价值,才能克服困难,战胜自然,活得有意义。
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的君臣关系及家族内部的父子、兄弟关系具体体现出了群体中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这种群体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世代中国人,时至今日,中国人一般把个人从属于群体,大都有着强烈的家庭群体观、家族群体观、同事群体观、重视亲情友情,喜欢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为了维护群体间的密切关系,加深朋友间深厚的友情,中国人都会牺牲自己利益,顾全群体利益,讲究哥们义气,逢年过节,都会送上礼物,以示关系友好密切,送的礼物也偏向于送重礼。
1.2西方人的个体观念西方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推崇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西方人认为自己的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独立于集体的,因此并不注重建立太密切的集体关系,继而也不承担过多的义务。
在送礼方面交随意,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挑选很贵重的礼品。
2 等级观念和平等观念2.1 中国人的等级观念《左传》中有记载:“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第敬、夫和、妻柔、姑慈、父听,礼也。
”这里说及的礼就是长幼、父子、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等级观念把人分成为三六九等。
如今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人们,不同的职业、职位决定了不同阶层的人生观,价值观。
因为重视等级,所以看待社会不同职业及职位的人,人们会带着等级观念,对家庭而言,也有长幼尊卑,在言谈举止中得注重一定的礼节。
中西方拜访礼仪差异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
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总结了中西方的礼仪差异,希望能帮到您。
中西方拜访礼仪差异: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
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
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中西方拜访礼仪差异: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
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
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
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
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
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中西方拜访礼仪差异: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摘要:中西方之间的社交礼仪有着很大的差别,不了解这差别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
本文对比并分析了中西方社交礼仪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使得人们走出交际误区。
一、引言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
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
由此可见,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得习惯差异很有必要的。
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贸易中。
了解对方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
从小出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族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二、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一)打招呼汉语和英语在见面语方面有许多差异。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语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美国人可能会迷茫,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
不了解汉习俗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觉的这不是单纯的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
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句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2、汉语中见面打招呼的另一个通常方式是就对方的做得事发问。
例如,一个人在扫地,你可以说:“扫地呢?你下班回来的时候,妻子在做饭,你可以说:“做饭呢?”在英语中被人看作是明知故问,在有的场合甚至会被认为是对于个人隐私的侵犯。
3、在英语中祝愿性质的见语与比较多,例如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Good day ,Good night都是祝愿性的。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探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究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深层内涵及其影响。
礼仪文化作为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礼仪文化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方式、思维模式和社会结构。
通过对比和分析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异同,本文旨在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礼仪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包括餐桌礼仪、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节日庆典的传统习俗等。
在对比分析中,我们将关注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和社会背景,以期揭示礼仪文化差异的深层逻辑和社会意义。
本文还将探讨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通过本文的探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人们对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为推动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礼仪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更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礼仪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形成和发展深受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中西方礼仪文化各自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体现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价值取向。
在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礼仪制度初步形成,并在之后的儒家文化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礼仪是维持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礼仪制度不断完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礼仪文化体系。
这一体系注重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忠诚等情感纽带,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敛、含蓄和重情重义的特点。
课外知识拓展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规则。
礼仪是由风俗或传统逐渐演变,再经过专门规定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它既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沟通的主要工具。
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所以礼仪与文化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由于中国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中西两种语言在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盛行的的今天,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有利于减少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社交礼仪冲突的发生。
因此,本文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并详细介绍了中西社交礼仪在诸多方面的差异。
1.社交礼仪差异产生的原因1.1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中西方日常礼仪差异方面,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国人见面经常谈论天气;而中国人总是问“你吃了吗?”。
这反映了两国人民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关心的事物不同。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这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在过去几千年里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较低下,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文化。
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而在英国,人们之所以关心天气,是因为那里的天气经常变幻无常,属于海洋性气候。
1.2受价值取向的影响中国文化是集体价值取向型。
中国的核心价值是儒家思想。
中国人特别注重家庭的伦理以及每个人在家庭中的位置,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都会珍视与家庭、亲戚朋友的感情。
所以中国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汉语的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的就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它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互助合作,体现的是亲情和友情的关系,强调的是彼此间的情谊和义务。
比如,中国人讲究人品的重要,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和集体以及家庭关系和睦、人际关系和睦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只考虑个人的利益,那么这个人的人品就会大打折扣。
浅谈中西方商务接待礼仪差异-毕业论文目录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3)提纲 (4)一、介绍 (5)二、中西方商务接待礼仪的差异 (5)1、服饰的差异 (5)2、见面和道别礼仪的差异 (5)3、用餐礼仪的差异 (5)4、预约时间和活动周期的差异 (5)5、馈赠礼品差异 (6)三、中西方商务接待礼仪差异的文化原因 (6)1、价值观的差异 (6)2、等级观念的差异 (7)3、时间观的差异 (7)4、处事方式的差异 (7)四、结论 (8)参考文献 (9)浅谈中西方商务接待礼仪差异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国家之间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商务往来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中国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业界的竞争,更是全球业界的竞争。
很多企业希望自己的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而要同世界打交道,商务接待礼仪是推动商务活动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各国的商务接待礼仪,并剖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接待礼仪的影响。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帮助读者在商务接待活动中更好的运用商务接待礼仪。
关键词:中国;西方国家;商务往来;商务接待礼仪On the differences of business reception etiquette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Abstract:Since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up, Chinese economy have been developing constan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s now more and more close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ntacts and communication is more and more frequent. Chinese enterprises now not only face the competitions in their country, but also fa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Many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hopes that their products can sell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 reception etiquettes is the foundation for a good business activity.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etiquett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explore its cultural reasons. The writing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help the readers better use the exception etiquett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xception activity.Key words:China; western countries; business interactions; business reception etiquettes提纲一、引言二、中西方商务接待礼仪的差异1、服饰的差异2、见面和道别礼仪的差异3、用餐礼仪的差异4、预约周期和活动时间的差异5、馈赠礼品的差异三、中西方商务接待礼仪差异的文化原因1、价值观的差异2、等级观念的差异3、时间观的差异4、处事方式的差异四、结语浅谈中西方商务接待礼仪差异一、介绍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对对方尊重的手段。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社交礼仪差异摘要:在跨文化交际日益盛行的的今天,由于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存在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发生误会和冲突.因此,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变得十分必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西社交礼仪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探究,本文主要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有利于减少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社交礼仪冲突的发生。
关键字:跨文化交际;社交礼仪;差异Abstract: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oday,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flict often occur among Chinese people and foreigners in social activities owing to differences of social etiquettes。
As a consequence, knowing more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comes quite necessary. Besides, the writer analyses the causes mainly from aspects as differences of cultures,modes of think,values, and so on。
Knowing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etiquett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y and causes,do good to reduce the conflict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cial Etiquettes; Difference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西方人民的沟通愈加紧密,跨文化交际日益繁荣.由于中西方的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尤其,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冲突并不少见。
礼仪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地理环境中发展与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就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与体现。
中西方文化在称谓与称呼、见面、宴客、女士优先等五个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礼仪形态。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差异就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用“与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与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对她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关键词]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价值观念一、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礼仪”就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就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们言谈举止等行为的交际规范。
只要人类存在交往与交际活动,人类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她们彼此的情感与尊重。
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曾说过,“礼节乃就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中国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热情好客,以礼待人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也形成了丰厚的礼仪文化,剔除其中不合时宜的封建糟粕,结合时代变化发展的实际,丰富发展其文明进步的内容,依然十分重要。
尤其就是在我国进入WTO之后,与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交往日益频繁。
如果不了解西方的礼仪风俗与传统习惯,就有可能会引起误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
有些我们并不介意的言辞、举止,在外宾瞧来也许就是失礼、冒犯或无礼,从而形成人际沟通与交往的障碍。
为了保证对外交往与接待服务工作顺利进行,避免唐突与失礼,很有必要了解与熟悉各国礼仪习惯与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客人,体现出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的礼仪之邦的风范。
礼仪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就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与体现,人们言辞中、抬手举足之间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
文化不同,社会交际规范也千差万别。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称谓与称呼、宴客、中西禁忌习俗及女士优先礼仪等五个方面:1、文化称谓与称呼礼仪的差异。
英汉两种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差异就是显而易见的。
在汉语文化中,称谓就是分析性的,而在英语文化中,称谓就是模糊笼统的。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的知识,欢迎阅读。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中華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超级完整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中西方文化虽然都源于人类社会的普遍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众多因素造成了很多差异。
其中,礼仪文化尤为重要,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本文将从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种种表现入手,从家庭、聚会、商务、宗教、婚礼、葬礼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家庭礼仪差异1. 亲吻礼仪:在西方文化中,亲吻很常见,且种类繁多,例如挨家挨户亲吻长辈、亲吻朋友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亲吻礼仪并不普遍,更多的是看到人就伸出手或拱拱手表示敬意。
2. 用餐礼仪: 中西方家庭的用餐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在西方家庭中,用餐通常不需要了解各种大小规矩,但讲究的是道德礼仪,如不能说话或接电话。
而中国家庭则注重家风和传统文化,如夫妻相对坐、年长者坐中间等等。
3. 招待方式:中西方受文化影响,喜欢展现对客人的热情好客。
在中国,主人会尽情招待客人,尤其是在餐桌上,主人还会不断放菜、劝酒。
而在西方,招待方式更加注重服务,如上菜、替客人倒酒等等。
二、聚会礼仪差异1. 问候方式:在西方,问好语通常是“你好”或“Hello”,而中国则通常是直接称呼名字。
虽然“你好”在中国也常用,但是有时也需要加上对方的名称,以显示亲切和优雅。
2. 礼物文化:在西方,送礼物不是不必要的,甚至在某些场合被视为必需品。
而中国礼物文化要对应上不同的场合,如婚礼、寿宴等,通常送些吉祥的东西,如鲜花、红包等。
3. 热情表达:在西方,人们很注意面子,并常常笑口常开。
而在中国,人们更注重真实性和内心感受,不会轻易笑个不停,甚至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三、商务礼仪差异1. 礼仪文化:在中西方商务礼仪中,代表团之间一定存在一定量级的礼仪之争。
在任何类型的商务体系内,个人礼仪至关重要。
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之处,某些文化认为礼仪的显露和直接关系是商务交流和业务成功的一项关键要素。
新时期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研究◎梁璐茜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表示尊重的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侧面。
新时期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在社交礼仪上存在着许多差异。
掌握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差异的原因,可以减少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和交际失误,达到有效交际。
因此,本文详细介绍了中西方社交礼仪上的差异,从道德伦理、价值观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并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
对比分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并及时采取相应交际策略,并进行深入研究。
1.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1.1见面问候语的不同在中国,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生活的根本。
因此,中国人打招呼时常会用“你吃了吗?”,但这句问候语实际上已失去了其字面上意义。
在如今人们日常交流中,这句话已经不用来询问信息,而是用来打招呼。
因此,回答“吃了”或“还没有吃”都是合适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的大部分社交场合中,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已经不再会用“你好”了,取而代之的是“去哪里呀?”、“上班呀?”这样简洁的语言,用来问候对方,并不是实质性的提问。
然而,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英文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这样的疑问句往往会让西方人理解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同样在西方文化中,年龄、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话题属于个人隐私,也是非常敏感的话题。
也许是由于英美人比较讲究效率,因此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热情,他们常用的打招呼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Hi”、“Hello”、“How are you?”或“Good morning!”、“Good evening!”、“Good afternoon!”等。
除此之外,他们也会采取谈论天气的方式,通常的问候有“What a nice day!”“Beautiful sunny day,isn’t it?”。
然而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西式问候语会让中国人觉得不与日常交际话题直接关联,因此中国人一般不会选择这样的问候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与文化差异解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跨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
在跨文化交际中,礼仪和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正确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礼仪习惯和文化差异,对于促进国际互动和合作,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文化的礼仪习惯体现着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意义。
例如,在中国,夫妻应该手拉手一起走,而在西方国家,夫妻之间的身体接触并不被视为必须的行为。
在西方国家,人们在聚餐时常会分担账单,而在中国,通常是一人付账,这表现了尊重和关心客人的文化情感。
在日本,礼物的包装方式和送礼的时间、场合等方面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传统。
因此,想要在跨文化交往中获得成功,必须学习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
此外,在跨文化交往中,还需要注意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系统中存在着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道德信念等方面的不同。
例如,在中国,人们普遍认为眼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日本,人们不太喜欢直接的眼神交流,这被视为对方的不尊重。
在西方国家,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被视为积极的品质,而在中国和日本,含蓄和沉默更被视为好的品质。
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必须认真学习和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从不同文化的视角、角度和方法去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语言和思想,以避免可能的误会、冲突和不良影响。
在学习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礼仪习惯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促进跨文化交往:首先,积极学习外语和跨文化知识。
娴熟的外语表达和全面的跨文化知识是促进跨文化交往的重要基础。
掌握外语可以使交流更加流畅自如,跨文化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异国他乡的文化和习俗。
其次,培养灵活和开放的思维和心态。
在跨文化交往中,我们必须摒弃异化和偏见的思维和心态,要相信人类的共性和相似性,尽可能保持开放、灵活和包容的态度,以避免个人主观臆断和文化误解。
再次,注重情境和环境的适应。
中西拜访礼仪差异推荐文章职场礼仪上拜访客户要注重的细节热度:拜访客户的注意事项及礼仪常识热度:商务拜访陌生客户的礼仪及沟通技巧热度:拜访新客户的基本礼仪及注意事项热度:商务中客户的拜访礼仪及注意事项热度:西方礼仪主要指流传于欧洲、北美各国的礼仪文化。
中西拜访礼仪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拜访礼仪差异:在对待血缘亲情方面东方人非常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是血缘关系。
西方人独立意识强,相比较而言,不很重视家庭血缘关系,而更看重利益关系。
他们将责任、义务分得很清楚,责任必须尽到,义务则完全取决于实际能力,绝不勉为其难。
处处强调个人拥有的自由,追求个人利益。
中西拜访礼仪差异:在表达形式方面西方礼仪强调实用,表达率直、坦诚。
东方人以“让”为礼,凡事都要礼让三分,与西方人相比,常显得谦逊和含蓄。
在面对他人夸奖所采取的态度方面,东、西方人不相同。
面对他人的夸奖,中国人常常会说“过奖了”、“惭愧”、“我还差得很远”等字眼,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西方人面对别人真诚的赞美或赞扬,往往会用“谢谢”来表示接受对方的美意。
中西拜访礼仪差异:在礼品馈赠方面在中国,人际交往特别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将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
东方人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节日互相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生日、提职、加薪都可以作为送礼的理由。
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在讲究礼貌的基础上力求简洁便利,反对繁文缛节、过分客套造作。
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在送礼形式上也比东方人简单得多。
一般情况下,他们既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也不送廉价的物品,但却非常重视礼品的包装,特别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
同时在送礼和接受礼品时,东西方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人送礼时,总是向受礼人直截了当地说明:“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或者说“这是最好的礼物”之类的话;西方人一般不推辞别人的礼物,接受礼物时先对送礼者表示感谢,接过礼物后总是当面拆看礼物,并对礼物赞扬一番。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跨文化视角分析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礼仪文化底蕴深厚。
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行为逐渐增多, 所涉及到的跨文化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受到地域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不同区域内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如何正视这些差异性, 是营造良好跨文化交际环境的重要因素。
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及社会风气道德品质都将通过礼仪文化展现出来。
同时礼仪也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其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思想认识最为直接的体现。
中西方礼仪文化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思想认识、不同行为习惯的影响而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
对这些差异性的发现和研究是促成中西方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的重要方法。
一、产生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礼仪文化是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表现现象, 其形成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风俗习惯的重要表现。
因此, 造成中西方礼仪文化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有很多,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价值观不同导致礼仪文化差异价值观的差异是造成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
我国礼仪文化的核心思想讲究的是万物和谐, 包括人和人、人和事、人和物的和谐相处。
而西方价值观是倡导自由、解放天性, 思想较为开放, 强调自我是西方礼仪文化价值观所着重表现。
中西方社会价值观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礼仪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
(二) 学派思想的不同导致礼仪文化差异在我国, 儒家思想一直是国家发展历程中所坚持的主流思想。
就礼仪文化而言, 儒家思想对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忠孝悌、礼仪、立信、廉耻是儒家思想所追捧和提倡的, 要求人们要注重伦理关系、依礼办事。
造就了中国人在进行礼仪交往过程中含蓄、委婉的处事方式。
但是西方国家却很不同, 在16世纪工人阶层掀起了精神、知识、文化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 来发泄对统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
通过这次运动造就了西方人在礼仪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直接、高效的行事方式以及行为习惯。
| 中外互鉴跨文化视域下中西方行为礼仪的差异分析□吴娅/文本文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从社交礼仪、公共礼仪、礼貌语礼仪、身势礼仪四个方面来比较中西方行为礼仪的不同,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价值观差异、文化模式不同以及宗教观念不同,最后得出启示。
文化是一个群体精神文明的标志,富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有着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际,中西方行为礼仪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1 中西方行为礼仪的差异中西方所处的文化圈不同,这种不同首先体现在行为礼仪上。
1.1 社交礼仪的差异社交活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固有的、被大众接受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1]。
社交礼仪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
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1 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不同中国人在与比较亲密的人打招呼时,一般会问对方“上课吗?”“去哪儿啊?”“干啥去呀?”“吃了吗?”,但是并不需要对方做出回答。
如果关系不亲密,见面时则会微笑或点头示意;如果双方关系非常亲密,在打招呼时会一直询问对方,并且要求对方做出回答。
其次,如果对方是长辈或者上级领导,在见面时晚辈或者下级会微微弯腰,主动伸手请求握手,招呼语正式严肃。
在西方国家,人们在见面时都会互相拥抱,甚至还会亲吻对方的脸颊,一般会问对方“天气怎么样”。
在西方人看来,询问对方“去哪儿”“吃了吗”这样的询问方式不仅不礼貌而且有侵犯的意味,西方人非常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强调对等的交往。
同样,中国人认为西方见面打招呼的方式过于亲密,不符合公共规范。
1.1.2 宴请方式与用餐礼仪不同中国人在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时比较随意,一般会提前一两天邀请对方,以口头或者电话信息的形式通知,吃饭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双方的意愿调整,安排较灵活。
西方人在宴请朋友时会提前一个星期或更早的时间通知客人,时间和地点都会提前确定好,如果是重要的朋友还会有请柬,相对更正式一点。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美之间做客与待客的区别作者:闫文英来源:《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4年第11期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跨文化交流变得日趋频繁。
本文介绍了中美之间在做客待客方面的一系列差异,比如做客的时间概念、用餐时的气氛、主人对客人的招待以及人们对待奉承赞美的态度等等,通过对比,借助Hofstede的价值范畴和Hall的高低语境理论,从而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层次分析,旨在透过交流现象得出文化中的差异。
最后,文章给出了一些缩小差距、弥合鸿沟,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关键词:文化交际方式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0-098-01一、引言当今世界因为经济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跨文化交际也更为频繁,然而,交际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很多尴尬、误解,甚至冲突。
而所有这些都起源于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从这一方面讲,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对方,避免误会和冲突。
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做客和待客也很常见,然而,因为地域、习俗、信仰和文化的差异,在具体的交际方式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笔者就此问题在以下做出了详细论述。
二、中美做客和待客中的差异(一)时间观念人类学家霍尔把不同文化模式中的时间观念划分为单时制和多时制。
单向时间制重视计划、安排,强调时间的固定和单一性,认为事情应该有序安排,严格执行。
而多向时间制重视灵活、随机,强调时间的发散性,认为很多事情可以同时出现,不必受日程和计划的制约。
西方人倾向于单向时间制,强调在特定时间做特定的事情,因此做事严谨,讲究计划,而中国人更趋向多向时间制,善于同时计划和进行多件事,活动常因具体环境随机决定。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西方人宴请时,习惯提前预约,主人会定好精确时间,如:周六晚上七点。
一旦定好时间,不会轻易改动,客人们会依据约定的时间提前安排各自事宜;而在中国,人们不讲究预约,即使例行,时间上也相对模糊,比如“周末”,临近再具体到“周六晚上”,客人会根据常识来判断,在合理的时间登门。
文化长廊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以拜访待客为例
王欣怡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困难。
本文以拜访待客为例,从邀请与预约、到访与迎客、就餐与交谈、告辞与送客等方面来阐述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并从文化诞生、历史发展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分析了文化差异的原因,最后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礼仪;拜访待客
作者简介:王欣怡(1993-),女,汉,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188-01
一、引言
当今世界,各国来往密切,多元文化共同站上世界舞台,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列举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在拜访做客以及迎接待客方面礼仪的差异,分析其差异原因以及文化内涵,以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中西方文化中拜访与待客的差异
1.邀请与预约
西方人注重个人生活的时间安排,通常会提前邀请,通过书面或者短信等具体形式,确定对方是否有时间。
收到邀请的一方确认时间地点后,应尽快告知对方自己是否能赴约并表示感谢。
中国人在朋友间的拜访有时候不会提前预约,而是直接登门,或者是在即将出发或者到达的时候通过电话告知对方。
另外,面对朋友的邀请,如果要拒绝,中国人通常习惯于委婉的说法,如“到时候再看吧”、“到了那天再说”。
2.到访与迎客
由于中国人的习惯大多是临时通知,从双方联系开始,主人就会开始在家做准备。
而去拜访的人不能空手,要有礼物,通常是保健品、水果、烟酒等。
随着社会进步,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带上一束鲜花。
收到礼物时,含蓄的中国人通常会假装半责备地说“人来就好了,还带什么礼物”。
在西方,有着应该准时到达的时间观念。
如果临时有事耽误会,应该电话联系主人说明原因。
同样也会带上礼物,可以是一瓶酒、一束鲜花、一盒糖果等表示心意。
西方人会更直接,通常会欣然收下礼物,热情表示感谢。
3.就餐与交谈
在这一部分中,关于中西方的餐桌礼仪的具体内容本文按下不表,只列举中西方在拜访做客过程中在主人家就餐的气氛与交谈的内容方面的礼仪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十分丰富。
在招待客人时,通常会有相对于人数来说比较丰盛的菜,主人仍会自谦菜色不够丰富。
就餐过程中,主人为客人布菜,如果喝酒也会劝酒以表热情招待。
聊天话题也非常广泛,通常从工作、事业到家庭或其他朋友。
西方的饮食文化更为理性,注重营养均衡。
也很可能一起喝红酒,但西方文化重视个性,布菜劝酒会被认为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关于聊天话题,西方文化重视隐私,中国人常常谈论的婚恋状况、年龄、收入等都是西方比较禁忌的话题。
4.告辞与送客
在中国,通常客人提出告辞,会说“实在抱歉,已经打扰很久了”、“不打扰你们休息了”之类的带有歉意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谢和告辞的意思。
主人要起身送客,通常会送出门,特殊情况还有可能送到楼下、车站之类。
在西方国家,告辞通常由客人中的女性或者年长者提出,并且一般会在提出告辞的15-20分钟后才起身离开,送客通常也只送到门口。
三、从文化角度出发考察差异原因
中西方之间有着很多不同的礼仪,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理解对方的礼仪及其文化成因,就很容易产生误解。
下文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考察差异的原因:
1.文化的诞生环境不同
西方文化地理上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希腊等地是地中海气候,当地沿岸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长期受到暴风雨的袭击,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不断挑战自然,个人挑战自我发挥价值的空间大。
中国文化则诞生于中原地带,处于亚洲东部的北温带,气候温和。
加上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稳定的农耕经济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是哲学思想,崇尚和谐,追求主客体的一致,和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
2.历史发展的线路不同
中国自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就一直占统治地位,儒家文化强调伦理,讲究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社会等级十分森严,规范了人的思想和行为。
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强调尊重、自爱、平等的价值观,这成为了 西方礼仪的基础。
不同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面貌,这也就影响了中西方待人接物的风格。
中国人偏向于客气,习惯“贬己尊人”,而这种“过分自谦”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很奇怪的。
3.价值观念不同
血缘宗法家庭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单元,一个家庭、家族,成败兴衰都是连在一起的,因此要尊长辈、重孝道。
中国社会的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因此产生了人们对权威的畏惧和向往。
这些观念从方方面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行为模式。
而西方价值观念产生发端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人,生而平等”,他们追求作为人理性的光辉,尊重认可人性,尊重个人利益与价值。
是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相对的个人主义。
四、跨文化交际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世界各国之间交流频繁,双方除了保持了各自优良的文化传统,也发展出了一些共同的现代文化。
所以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1.求同存异,尊重双方文化
跨文化交际,必须敞开心扉,求同存异,宽容接受文化的差异。
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消除误会。
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本国和对方国家文化的认识,了解不同的文化模式,缩小交际距离,超越文化的差异。
2.互学互鉴,共同成长
现在各国各民族之间交往密切,弘扬中国文化的精华,与其他国家进行开放的交流,互相吸收优秀文化精髓,这有利于双方文化发展进步,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共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任泓璇.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的差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S2):22-24.
[2]王麒,杜丰宁.中美社交礼仪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差异[J].重庆社会科学,2017(07):61-66.
[3]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胡文仲主编, 1999.
[4]跨文化交际[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顾嘉祖主编, 2000.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