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14.17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一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断定定理及推论2、能利用其性质与断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断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断定与性质,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断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新授: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间隔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断定”.II引入新课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那么AB=AC吗?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求证.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断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根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III例题与练习1.如图2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2.①如图3,△ABC中,AB=AC.∠A=36°,那么∠C______(根据什么?).②如图4,△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③假设∠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④假设AD=4cm,那么BC______cm.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例:假如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p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求证,并分析^p 证明.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上题中,假设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练习:P53练习1、2、3。
教案标题: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优秀教案案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电线杆、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
些物体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 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判断哪些三角形是相似的,并运用性质解决
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相似三角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5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某+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 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y=k某+b,当b=0,k≠0时,有y=k某,此时称y 是某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1)从解析式看:y=k某+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某(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某(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某+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某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3)的函数解析式为2、直线y=—2某—2不经过第象限,y随某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某+2上,那么点P到某轴的距离是4、已知正比例函数y=(3k—1)某,若y随某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5、过点(0,2)且与直线y=3某平行的直线是6、若正比例函数y=(1—2m)某的图像过点A(某1,y1)和点B(某2,y2)当某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7、若y—2与某—2成正比例,当某=—2时,y=4,则某=时,y=—4。
8、直线y=—5某+b与直线y=某—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四、教学反思: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
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
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7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二次根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二)引入新课新课:二次根式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
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
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例2 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
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整数的加减法教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整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3.能够解决整数加减法运算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整数的概念及运用。
2.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3.整数加减法运算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方法:1.概念讲解法。
2.板书法。
3.示范演示法。
4.课堂练习方法。
四、教学步骤:1.导入。
教师通过巧妙的导入,介绍整数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类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2.讲解整数基本概念。
通过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整数的基本概念及其符号表示法。
3.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介绍整数加减法运算规律,由浅入深地讲解各类运算方法,同时涉及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
4.例题解析和举一反三。
通过逐步解析典型例题、变化多端的例题,让学生逐渐掌握整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5.课堂练习。
练习题目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课内课后的集中、分散练习逐步掌握整数加减法运算能力。
6.总结点拨。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后练习的检查,发现和分析错误,总结提炼法则,加深认识,巩固知识。
五、教学评估: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实施模拟和评估,评定学生对整数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后记: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技能和思维复合能力的发展,立足于问题解决,使学生掌握数学核心思想,运用数学技能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案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个生动有趣的导入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案例,希望能够给老师们带来一些启发。
1. 数学游戏。
在导入阶段,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比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谜题,让学生通过推理和计算来解决问题。
或者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数学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现自己的数学才能。
通过数学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到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 数学实践。
在导入阶段,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实践活动。
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数学测量,让学生通过测量操场的长度、宽度等来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或者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食堂进行数学统计,让学生通过统计食堂的人数、消费金额等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数学实践,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3. 数学故事。
在导入阶段,老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老师可以讲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智慧来解决数学难题的。
或者老师可以讲述一些有趣的数学趣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神奇和魅力。
通过数学故事,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到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几种导入案例的分享,希望能够给广大数学教师一些启发,让他们在教学中更加灵活多样地运用导入案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让数学不再是学生们害怕的科目,而是他们乐于接触和学习的知识。
等差数列作为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通常通过找规律来解决它。
但是,仅仅通过记忆公式和找规律,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
那么,如何让学生对等差数列更有兴趣呢?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案例。
教案一:初识等差数列教学目标:初步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步骤:1、短时间内完成一个任务:学生随意拍照,然后在黑板上贴出这些照片。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列出照片的地点和所在楼层,然后让学生计算相邻两张照片之间的楼层数,找出规律。
2、观察楼层差的规律,老师可以提问:“每一次楼层的差值都是多少呢?”让学生尝试回答。
3、引入等差数列的定义,老师解释等差数列的概念和特点,并且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等差数列的三要素:首项、公差和通项公式。
4、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发现音乐的旋律其实也是等差数列,带领学生探究出音乐符号的第一项,公差和第十项是多少,从而懂得了等差数列的构成方式。
教案二:等差数列的猜想教学目标:通过猜想与验证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差数列的公式。
教学步骤:1、老师给出一组数列,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总结出规律.2、通过讨论,让学生猜到这个数列的公差是多少。
3、让学生多找几组这样的数列,然后自己思考,看看能不能总结出关键特征。
4、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猜出公式,并推导出最后一个数。
5、老师告诉学生,这样的数列就是等差数列,并解释等差数列公式的推导过程。
6、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学生联系到几何序列的公式,进一步认识等比数列。
教案三:等差数列的应用——李磊的零花钱教学目标:将等差数列的公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的兴趣。
教学步骤:1、先讲授李磊的零花钱问题。
2、让学生自己计算,在第30周时李磊的零花钱是多少。
3、引入等差数列公式,让学生自己推导李磊的零花钱的等差数列公式。
4、通过推导等差数列公式,让学生解决类似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公式的能力。
5、同样的方法,通过趣味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点,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实录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主要学习内容初中数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有理数、整式、分式、方程、函数、几何等。
这些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初中数学的知识体系。
学习注意事项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这些都是解决更复杂问题的基石。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等。
3.遇到困难时,要勇于请教他人,或主动参加课外辅导班,以弥补知识点的不足。
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 理解概念,掌握定理在学习数学时,首先要理解并掌握各个概念和定理。
只有明确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几何中的勾股定理时,要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边、斜边等概念,并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2.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关键。
学生可以通过多做逻辑题、参加数学竞赛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多做练习,总结规律数学学习离不开大量的练习。
通过多做题目,学生可以总结出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同时,要注意总结错题,避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中考大纲,了解考试范围和重点。
2.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各个知识点都得到充分的复习。
3.参加模拟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持室内整洁、安静,避免干扰。
2.与同学互相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注重课外拓展,如阅读数学故事、参加数学竞赛等,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通过以上学习方法和技巧,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初中数学名师课堂实录集锦引言初中数学是学生研究数学的关键阶段,而名师课堂实录是研究数学的重要资料。
本文档旨在收集并总结一些初中数学名师的课堂实录,以供学生和教师参考。
名师课堂实录实录1:解方程* 名师:李老师* 实录内容概述:李老师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解了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引导学生通过逐步消去变量求出方程的解。
* 教学特点:李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采用多种解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解方程的过程。
*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和实际例题的演练,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实录2:几何证明* 名师:王老师* 实录内容概述:王老师通过一个几何证明的例子,向学生展示了严密的推理和证明过程。
他引导学生利用画图、推理等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 教学特点:王老师强调几何证明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运用已知定理和推理思维得出结论。
*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提高了几何证明的能力,学会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录3:概率统计* 名师:张老师* 实录内容概述:张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研究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她通过实例和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概率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过程。
* 教学特点:张老师结合具体生活案例,使概率统计的概念更加形象,通过实践中的探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加深了对概率统计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方法分析问题,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结论初中数学名师的课堂实录集锦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通过学习这些实录,学生可以在解题过程中有更多思路和方法选择;教师则可以借鉴名师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希望这些实录对数学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案例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课堂互动成为了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数学学科中,有效的互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为例,展示一个真实的课堂互动案例。
2.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及证明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课堂互动设计3.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Pythagorean theorem等。
同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建筑物、家具摆放等,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3.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勾股定理的发现历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探索勾股定理。
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3.3 互动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需运用勾股定理计算一个给定的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度。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完成后,各组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并相互评价、讨论。
3.4 应用环节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房屋面积、计算篮球架的高度等,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协助学生完成解答。
3.5 总结环节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互动中的收获和感悟,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互动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然而,在互动过程中,教师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初中数学老师的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平方根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方根的相关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回顾: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如算术平方根、平方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平方根吗?请大家猜测一下,平方根是什么?2. 探究新知:(1)实验观察: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素材,进行实验观察,探究平方根的性质。
(2)猜想与验证: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3)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平方根的定义和性质。
3. 巩固新知:(1)例题讲解:讲解一些关于平方根的例题,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2)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与应用:(1)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平方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体积等。
(2)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平方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方根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平方根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猜测、验证等过程,让学生掌握了平方根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要注重平方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初中数学学习中的生活化教学案例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以下是几个初中数学学习中的生活化教学案例。
案例一:购物预算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购物预算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帮助家长规划一次购物计划。
在活动中,学生需要了解商品的价格,计算所需支付的总金额,以及如何使用优惠券等。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巩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路线规划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路线规划的任务,让学生设计从家到学校或图书馆的最短路径。
学生需要了解地图上的距离和方向,运用比例尺和坐标系等数学知识,找到最合适的路线。
这个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家庭支出统计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家庭成员一个月的支出情况,包括餐饮、购物、交通等方面的费用。
学生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制作成统计图表,分析家庭支出的特点和趋势。
这个案例有助于学生掌握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提高他们分析数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四:烹饪食谱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份简单的烹饪食谱,包括食材的准备、烹饪方法和时间安排等。
学生需要了解食材的计量单位,如克、毫升等,以及烹饪过程中涉及的数学运算,如时间的计算、食材的配比等。
这个案例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案例五:环保志愿者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环保活动,让学生担任志愿者,统计垃圾的数量和分类情况。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种类垃圾的分类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统计,计算各类垃圾所占的比例。
这个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生活化教学案例的实践,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在教育领域,数学一直被视为核心学科之一,尤其是在初中阶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实际教学示例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兴趣。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关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和教师反思等方面。
教学背景本案例选取了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为对象,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但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不高,学习成绩有待提高。
教学内容为平面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通过展示两幅相似的图形,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探究。
例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找出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并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
3.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自行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例关系。
4.练习巩固: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设计一些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几何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
5.反馈评价: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在学生解答练习题时,教师可以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学生参与度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自主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一起探讨问题,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3.实践应用:学生通过解答练习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反思1.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反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三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典型的问题大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精彩教学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同学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同学熟悉数学是依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进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新闻链接:x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2、新课教学:引导同学观看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1)依据题意列出方程:①小明去探望奶奶,买了5kg苹果和3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梨的单价y元/kg;②在高速大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假如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与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支配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同学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2023年最新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第一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一、背景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
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
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
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
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
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
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
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
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
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
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
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
以下是一个关于初中数学走进名校课堂的教案示例:课程名称:初中数学走进名校课堂课程目标:1. 了解名校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和特点;2. 学习名校数学课堂中的优秀教学方法和技巧;3. 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和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1. 名校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和特点;2. 名校数学课堂中的优秀教学方法和技巧;3. 数学学习和解题策略。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名校?为什么大家都想进入名校?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名校有着优秀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学术氛围,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二、名校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和特点(15分钟)1. 教师介绍名校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和特点,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互动式交流等;2. 学生分享自己对名校数学课堂的了解和感受;3. 教师总结名校数学课堂的优点和不足。
三、名校数学课堂中的优秀教学方法和技巧(20分钟)1. 教师介绍名校数学课堂中的优秀教学方法和技巧,如引导发现法、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等;2. 学生演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使用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实例;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数学学习和解题策略(15分钟)1. 教师介绍数学学习和解题策略,如分析问题、列方程、化简等;2. 学生分享自己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3. 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和练习完成情况;3.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注意事项:1.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智慧课堂教案数学初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一次函数》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象,能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象。
难点:一次函数图象的绘制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手机话费充值、商品打折等,引发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平板电脑阅读教材,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象,并在平板上完成相关练习题。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一次函数图象的绘制方法,以及如何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情况,进行讲解和总结,强调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象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6. 拓展延伸学生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次函数模型预测商品销量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7.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 学生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智慧课堂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录集锦(一)1 高村中学王晓燕课题:初一数学“比较线段的长短”(第一课时)课前探究情景1:教师不小心把课本掉在教室门口,请同学帮我捡一下,并解释你为什么选择这条路线?情景2:《课本》P89,如图,小狗和小猫为什么都选择直的路线?“难道它们也懂数学?”师:小组先合作,讨论一下。
(学生纷纷讨论,兴致极高)(几分钟后)师:那位同学能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师:请4组的5 号同学回答。
生1:我会走最直的路线去捡这本书。
(该生说着并沿直线走了过去,快速把书捡了起来)师:同学们,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路线?而不选择别的路线?生2:这样好走。
生3:这样走最省时间。
生4:这样走简单。
…………生6:这样走最近。
师:为什么这样走最近?生5:因为这样走时直的。
生6:直的最近。
师:(赞许)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因为是直线,所以这条路线最短。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把小狗用一个点A表示,把猎物用另一个点B表示,那么小狗走的路线就是线段AB,把它作为第①路线;从A走到点B,除了线段AB,还可以有无数条路线,如第②路线,第③路线……(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在这些线中,哪条最短?生:(异口同声)①最短。
师:(板书)1.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师:关于这两个知识点,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不是直线最短。
②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距离。
注意是线段的长度。
师:请大家理解一下这两个知识点。
(设计意图:①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老师的书掉到地上寻求帮助”、“小猫和小狗为了抢食物而奔跑”这样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提出了“难道它们也懂数学?”的疑问,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课堂的一开始就充满灵动的神韵。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似的图形,如两只形状相同的手表、两幅相似的画作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2. 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定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具有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3. 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如: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
4. 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个三角形的顶点坐标,如何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引导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6.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第1-4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在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
导读:本文是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希望能帮助到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老师和学生之间互评,使单一的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评价活动。
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正确看待问题,正确认识自我,也使课堂充满了思考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案例: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有这样一道题:
“5。
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急需大量帐篷。
某服装厂原有4条成衣生产线和5条童装生产线,工厂决定转产,计划用3天时间赶制1000顶帐篷支援灾区。
若启用1条成衣生产线和2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05顶;若启用2条成衣生产线和3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78顶。
(1) 每条成衣生产线和每条童装生产线平均每天生产帐篷各多少顶?
(2) 工厂满负荷全面生产,是否可以如期完成任务?如果你是厂长,你会怎样体现你的社会责任感?
同学们经过充分思考后,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学生1)
解:设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x顶,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y
X+2y=105
2x+3y=178
顶,根据题意,得
x=41
解得 y=32
答: 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2顶, 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学生2)
解:因为178—105=73(顶)105—73=32(顶)73-32=41(顶)
所以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顶, 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当两位同学说完自己的解法后,同学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学生1的解法符合题目的要求,用列方程组的方法解答,不容易出错;有的同学说,学生2的解法简单,一目了然,可以口算出答案,而且还可以锻炼人的思维等等.经过一番激烈的点评之后,我都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
第一个问题刚讨论完,我就发现有一位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急于要说话,我点头示意,他站起来后说,工厂满负荷全面转产,也不能够如期完成任务.如果我是厂长,我会动员工人加班生产,给他们多加工资,好早完工,支援灾区人民.听到这儿,我的心一颤,一位多有爱心的学生,多有社会责任感.想到这儿,我赞许地点了点头,表扬了这位同学,接下来,其他的同学都各抒己见,有的说,改进技术,提高效率;有的说,可以联系其它厂家支援等等.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以主人的地位参与评价,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能够进行反思与调控,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其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一堂充满生机活力的课,一位位可爱的学生令人高
兴,在这节课上,我给学生的评价是:你们都是好样的!
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