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导学案5-最新学习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七律·长征》导学案《七律·长征》教学案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诗中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徜徉历史,了解背景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
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朗读《长征》,感悟诗意(1)浏览,明确体裁这是一首。
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
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3)再读,解释词义等闲:逶迤:细浪:云崖:磅礴:开颜:(4)译读,感悟诗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
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5《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5七律·长征导学案设计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部编版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4.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初步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投影)当我读到时,我仿佛看到(感受到)。
5.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红军战士们的壮志豪情。
大家再来读诗吧。
(二)赏读,领略诗歌意境师: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交流)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认真诵读全诗,这两句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中心句,请用笔把它画出来。
你们都是画的这两行吗?(板书:远征难)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谁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谁来读好这两句?(指名读)谁愿意读?我们一起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诗中字音、词义;理解诗句内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和目标确立:各位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看一段视频。
大家看完视频以后,是不是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最悲壮辉煌的战略转移呢?可以称得上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呢?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群人,用毅力战胜了艰难险阻,用自己的热血书写了不朽的传奇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七律·长征讲的,就是那时候的故事。
由于这是一首诗歌,是高度凝练的文学作品,这里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以三个点作为目标学习,依次我们的课程安排是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呢我们完成第一部分“走进诗歌——了解写作背景”和第二部分“认识诗歌,掌握生字生词”,第二课时呢我们重点讲第三部分“品读诗歌——逐句分析讲解”,第三课时呢我们讲最后一部分“感悟诗歌——总结情感抒发”,并以我们这篇课文的内容来进行一个小小的座谈会。
二、走进诗歌——了解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
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
2.文体背景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
会写“丸”等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
谁知道七律是什么?3、[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
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
(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
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
《七律长征》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掌握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4、了解有关长征的知识;教学重点、难点: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如何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诗句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时数:二课时预习案【课前学习】1. 常识填空:律诗是由句组成,两句一联,依次是联、联联、联。
《七律长征》的颈联是,韵脚是。
2.读诗歌三遍,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乌蒙.( )3.解释词义等闲:平平常常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磅礴:气势雄伟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4. 结合课下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含义,有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的山脉弯弯曲曲,就像奔腾的细流,乌蒙山气势磅礴,就像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河上的铁索令人心寒。
走过了岷山的千里冰雪,三军过后都笑口颜开。
5. 资料链接长征背景——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等十一个省。
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这一幅幅画并没有随时间如烟淡去,反而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越来越清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11. 七律·长征》导学案设计人:胡兴苗【学习目标】1、认识“逶、迤、磅、礴、丸、岷”,会写“逶、迤、磅、礴、丸、渡、索、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理解诗意,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精神。
4、了解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
体会诗中夸张、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自我评价:☆ ☆ ☆)1、自学生字。
认读课文后面横线上的6个会识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抄写课文后面方格中的8个会写字,识记字形。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
3、通过上网或查找资料,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
想想自己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4、整体感知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课文主要写:【课中导学】(小组评价:☆ ☆ ☆)1、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理解“逶迤、磅礴、泥丸、铁索、远征难、只等闲”等生词,然后默读课文,用自己知道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并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探究:(1)结合长征路线图和你所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说说你从诗中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提示: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又是怎样体会到的。
)(2)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以及作者是采用什么写法来写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展示交流。
4、课堂小结。
【课后训练】(小组评价:☆☆☆)一、看拼音写词语。
wǔlǐnɡwēi yí wūménɡyún yátiěsuǒ()()()()()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中“,”这一诗句是对全诗的总写。
三个字是对红军长征途中多遇困难的概括。
其中表现红军坚强、无畏的词语有:、。
2、诗中把“五岭山”比作,把“乌蒙山”比作,这表现出了红军战士的精神,这是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3、“金沙水拍云崖暖,”中,表现战士们心情的词语是。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文。
《七律·长征》是第一篇。
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标中对、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据此,我将本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学会“礴、丸、岷”等三个生字。
能正确认读“磅礴、逶迤”等词语。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这一点同时也是本的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为了圆满完成本教学,教学中我采用了前搜集资料法,情景教学法,质疑问难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学生则根据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想象、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本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一、谈话导入,初读诗歌。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
上伊始,我先让学生一笔一划的跟随书写“毛泽东”三个字,在引读中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毛泽东的资料,然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今天我们就和毛主席一起走进长征。
板书题后,简介长征,学生读诗,交流七言律诗的特点。
这样的设计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的心,资料的介绍,路线图的展示,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再读诗文,读准读顺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学生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朗读是诗词教学的基础。
25七律 . 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背景、文体介绍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课堂前置】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磅礴()岷山()2、解释词语,连线。
等闲弯曲绵延的样子逶迤势盛大磅礴平常【学习探究】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课堂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逶.(wěi)迤巍.(wèi)峨葳.(wéi)蕤B、磅.(páng)礴螃.(páng)蟹傍.(bàng)晚C、山崖.(yá)岩.(yán)石亚(yǎ)军D、开颜.(yán)睚.(yá)眦推衍.(yán)2、根据提供的意思填写词语A、山脉接连不断弯曲绵延的样子()B、气势雄伟的样子()C、平常或随随便便、轻易()3、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反馈练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面?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七律·长征》导学案《七律·长征》导学案《七律·长征》教学案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诗中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徜徉历史,了解背景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
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
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
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二、分析揣摩1、品读《长征》,揣摩意境(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七律.长征导学案一、背景知识长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长达一年多,历时12000公里的战略性转移和战斗行动。
这场长达一年以上的艰苦行军,从1934年10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35年10月,在此期间,中国工农红军中有超过六万人在战斗中牺牲。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革命行动,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课文理解1.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表现了红军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他们“敢打仗、善打仗”的军事素养和坚毅意志,以及他们感人至深的革命事业追求,充分展现了“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2.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表现了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重重困难与挑战,表达了极度困苦、几乎没有出路的情况,表现出强烈的悲壮、激情和要奋力求生的决心和军旅风范。
3.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表现了长征中红军各种特殊环境和地形带来的无法征服的难度,同时表现了红军的革命必胜信念和英雄气概。
4.第四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现了长征所走过的艰苦和危险路线,红军终于来到通往胜利的坦途上,表达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和军事才干。
5.第五句:“木鱼水国清明节,高地团结逐朔寒”表达了红军坚定的革命陈思,具有较强的渲染力和战斗性。
6.第六句:“转战江南走北闹,全军西渡赴瓜田”表现了红军决心“要打破南方苏区,要打回家乡”,展现了战略指导的明确性和对敌数占优势的敢于和善战擅胜的作战风格。
7.第七句:“更长江流域八百里,只载得船儿十二万”表现出红军突出的战略管理水平和对战争指导思想的深入研究,对他们高度统筹和精密计划的军事行动给予了积极评价。
三、理解表达本文主要以写长征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展现长征中红军宁死不屈的决心和信仰,表现出英雄人物的不屈精神,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坚持奋斗。
四、写作指导1.梳理文中的重点词汇,如“万水千山”、“不怕远征难”、“乌蒙磅礴走泥丸”等,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步为赢】1《七律长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四、教材精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途中的一切艰险,把万水千山都看得极为平常。
)【段析】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句段分析】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
)【段析】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句段分析】“逶迤”“磅礴”极言山之绵亘高大。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流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水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凌空高悬的一根根铁索晃动着,寒意阵阵。
)【段析】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代表。
【段析】金沙江和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两个有突出纪念意义的天险,作者选取这两个事例来反映红军对“万水”的征服,有极强的说服力。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段析】尾联:总结全诗,‘突出红军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句段分析】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
《七律·长征》导学案5
《七律*长征》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及长征的相关知识;掌握通过各种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意义,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
2、教学重难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包含的感情。
二、自主、合作、导学:
(一)走进文本:
1、明确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2、了解作品的体裁:七律。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养成查资料的好习惯)(1)、了解长征的相关情况。
把你所了解的长征知识用你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
(2)、把重点字词写在下面。
(3)、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把诗歌抄写一遍,并读出自己的特色。
(4)、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活动(二):(学法指导:品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字与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1、读课文,写下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哪些字让你感动,你读出了什么?
2、从哪看出“远征难”,又从哪儿看出“只等闲”?
活动(三):(学法指导:扩大阅读,追求个人感悟,创作并大胆地把它说出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1、关于毛泽东的诗句你还喜欢哪些?
2、如果你是红军,你怎样想,我们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三、小组合作总结:(学法指导: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遗憾)
四、当堂训练:(略)
五、巩固、拓展延伸:
1、默写《七律*长征》
2、摘抄并背诵《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六:反思:
《七律长征》课堂练习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红军不怕远征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
更喜岷山千里雪,。
2、给加点字注音。
磅礴()云崖()逶迤()()泯()山
通过预习你觉得能够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
是:。
3、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结束答记者问时,引用
毛泽东同志长征时期所写《忆秦娥娄山关》词中“雄关
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名句,抒发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雄心壮志。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唐代诗
人杜甫《望岳》中的诗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