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改意见2
- 格式:docx
- 大小:22.55 KB
- 文档页数:8
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安部•【公布日期】2007.01.26•【文号】公通字[2007]1号•【施行日期】2007.01.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治安管理正文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二)》的通知(公通字[200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现将《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二00七年一月八日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二)(2007年1月26日)为正确、有效地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下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的规定,现对公安机关执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问题解释如下:一、关于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为了免受正在进行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侵害而采取的制止违法侵害行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但对事先挑拨、故意挑逗他人对自己进行侵害,然后以制止违法侵害为名对他人加以侵害的行为,以及互相斗殴的行为,应当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二、关于未达目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行为人为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不予处罚。
行为人自动放弃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结果发生,没有造成损害的,不予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但由于本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应当从轻处罚、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
三、关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能否予以治安管理处罚问题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可以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予以收容教养。
治安管理处罚法最新2022《治安管理处罚法》是我国治安管理领域的基本法律,旨在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治安管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下面是最新的2022版《治安管理处罚法》原文(共):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依法处罚治安违法行为,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单位应当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配合,共同维护社会治安。
第三条公安机关负责治安管理工作,依法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侦查打击、安全防范等工作。
第四条公安机关在开展治安管理工作中,应当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公正执法,注重宣传教育,依法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章治安处罚第五条公安机关对下列行为可以进行治安处罚:(一)扰乱公共秩序的;(二)在公共场所行为不文明的;(三)在公共场所喧哗、打闹的;(四)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五)实施其他影响社会治安的行为。
第六条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以下治安处罚措施:(一)口头警告;(二)罚款;(三)行政拘留;(四)宣布批评教育;(五)责令改正行为;(六)收缴违法物品。
第七条治安处罚应当在公众场合进行,不得使用鞭打、体罚等危害人身健康的方式。
第八条公安机关应当对治安处罚行为进行记录,并向当事人出具治安处罚决定书。
第九条受治安处罚的当事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公安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章处罚程序第十条公安机关对治安违法行为的处罚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开展。
第十一条执法人员在开展治安管理工作中,应当出示工作证明,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
第十二条当事人应当配合执法人员进行调查取证。
第十三条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对涉及治安管理的线索进行核查,确定违法事实和证据,制定处罚决定。
第十四条公安机关审理涉及治安管理的案件时,应当采用听证等方式进行公正审理,不得有私下发生处理和以权谋私的行为。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治安处罚:(一)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由公安机关口头警告或者罚款;情节较重的,可以行政拘留;(二)在公共场所行为不文明的,由公安机关口头警告或者罚款;情节较重的,可以罚款、行政拘留;(三)在公共场所喧哗、打闹的,由公安机关口头警告或者罚款;情节较重的,可以罚款、行政拘留;(四)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行为或者罚款;情节较重的,可以连续罚款或者行政拘留;(五)实施其他影响社会治安的行为,由公安机关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予以处理。
治安管理处罚法2019修订
(实用版)
目录
1.修订背景和意义
2.修订的主要内容
3.修订对社会的影响
正文
一、修订背景和意义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我国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该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新形势、新需要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了修订。
这次修订对于完善我国治安管理制度,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1.调整了部分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提高了部分处罚幅度,以更好地震慑违法行为。
例如,对于盗窃、诈骗等侵财犯罪,提高了罚款金额;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2.增加了一些新的违法行为,并对部分原有违法行为进行了细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例如,新增了对网络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对涉及侵犯个人信息、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3.优化了执法程序,强化了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例如,明确了行政拘留的适用条件和程序,规定了执法部门应当对执法行为进行记录、归档等。
三、修订对社会的影响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具有积极意
义。
一方面,修订后的法律更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对新型犯罪行为进行有效打击;另一方面,优化的执法程序有助于提高执法效率,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总之,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正内容
摘要: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改背景
二、修改内容概述
三、修改具体内容
四、修改意义和影响
正文:
一、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改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治安形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适应新的社会治安形势,保障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我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了修改。
二、修改内容概述
2012 年10 月26 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了修正。
三、修改具体内容
1.将第六十条第四项修改为:被依法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在缓刑、暂予监外执行中的罪犯或者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人,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
2.增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种类,如非法获取、出售、提供、使用公民个
人信息等。
3.调整部分处罚措施的力度,如将部分违法行为的处罚幅度从“警告、罚款”调整为“警告、罚款、拘留”。
4.明确公安机关对治安案件的调查权限和程序。
四、修改意义和影响
1.修改后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更加适应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有利于更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2.强化了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有助于遏制非法获取、出售、提供、使用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
3.调整处罚措施的力度,使处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提高治安管理效果。
治安管理处罚法新旧版本区别新《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旧版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有什么不同?下文橙子就收集了新《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旧版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不同,欢迎阅读!新《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旧版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区别一▌原条款第二十三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五)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
聚众实施前款行为的,对首要分子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新增内容取消了列举,直接以“(二)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同时对聚众的,加大了罚款处理,由一千元到两千元。
▌解读这个是针对医闹的,因为之前没有把医院列举进去的。
范围扩大了,具体情况可由公安机关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
原条款第九条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经公安机关调解,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不予处罚。
经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给予处罚,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就民事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新增内容增家了“对于符合调节范围的治安案件,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并履行和解协议,书面申请经公安机关认可的,不予处罚,但公安机关已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除外。
”▌解读自行和解,减少民警权力寻租的机会,同时也减轻了民警的负担。
新《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旧版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区别二▌原条款第二十二条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在六个月内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不再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征求意见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
•【公布日期】2024.06.28
•【分类】征求意见稿
正文
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征求意见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
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公布,社会公众可以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或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提出意见,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号,邮编:100805。
信封上请注明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期限为30日。
公安机关执⾏《中华⼈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最⾼⼈民法院、最⾼⼈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进⼀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法发〔2007〕11号)各省、⾃治区、直辖市⾼级⼈民法院、⼈民检察院、公安厅(局)、司法厅(局),解放军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总政治部保卫部,新疆维吾尔⾃治区⾼级⼈民法院⽣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产建设兵团⼈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现将《关于进⼀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
执⾏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请分别及时报告最⾼⼈民法院、最⾼⼈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
最⾼⼈民法院最⾼⼈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七年三⽉九⽇中央决定改⾰授权⾼级⼈民法院⾏使部分死刑案件核准权的做法,将死刑案件核准权统⼀收归最⾼⼈民法院⾏使,并要求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案,确保死刑案件的办理质量。
2006年10⽉31⽇,全国⼈⼤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中华⼈民共和国⼈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决定从2007年1⽉1⽇起由最⾼⼈民法院统⼀⾏使死刑案件核准权。
为认真落实中央这⼀重⼤决策部署,现就⼈民法院、⼈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政机关严格依法办理死刑案件提出如下意见:⼀、充分认识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重要意义1.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命的最严厉的刑罚。
中央决定将死刑案件核准权统⼀收归最⾼⼈民法院⾏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依法治国基本⽅略,尊重和保障⼈权的重⼤举措,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有利于国家法制统⼀,有利于从制度上保证死刑裁判的慎重和公正,对于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巩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全⾯建设⼩康社会,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2.最⾼⼈民法院统⼀⾏使死刑案件核准权,对⼈民法院、⼈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司法⾏政机关的⼯作提出了新的、更⾼的要求。
办案质量是⼈民法院、⼈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政机关⼯作的⽣命线,死刑案件⼈命关天,质量问题尤为重要。
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改的主要内容今天上午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高票通过了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
这次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现行条例作出了全面的修订。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安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从条文数量上看,现行条例5章45条,治安管理处罚法6章119条,条文的数量得到了增加。
修改的主要内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强调社会治安管理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这在法律第6条当中专门进行了规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增加规定了应该受到治安处罚的一些行为。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使社会治安有了很大的变化。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应当处罚的行为有110多种,比如有些行为,80年代的时候没有规定。
比如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
现在虚拟空间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所以治安管理处罚法增加了对这些行为的增加规定。
比如按照国家尊重保障人权的规定,对于强迫他人劳动以及用暴力威胁他人劳动的,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也增加了一些处罚的行为。
第三,适当提高了罚款的最高数额。
原来规定罚款的最高数额除了“黄、赌、毒”这一类3000元至5000元,一般的处罚是二百元。
显然十几年过去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的变动,200元显然起不到惩戒的作用。
现在除了对“黄、赌、毒”保留了3000至5000元处罚外,其他的违法行为,按照不同的行为和不同的性质,按照500元、1000元处罚。
第四,缩小了治安拘留处罚自由裁量的幅度。
原来条例规定1天至15天以下,没有根据不同的行为,以及不同的违法行为进行规定。
考虑到治安拘留的处罚,涉及到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在适用上十分慎重。
这次把治安拘留处罚,按照不同的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不同性质,区分为5天以下,5天至10天,10天至15天。
第五,处罚的程序更加公正。
我们都讲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基础,这次治安管理处罚法在程序方面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这次增加了26条,专门有一章的规定,法律里面都有详细的规定。
关于完善《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几点建议对于一名警务工作者而言,执行法律是其天职。
而及时发现法律存在的瑕疵予以及时反馈,是其职责的一部分。
特别是作为法律文书学研究会的成员,一定要明确认识到:法律文书是执法工作的记载和说明,法律文书的制作是以执法者对法律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为基础,法律文书制作是每名警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警务技能。
通过法律文书的制作,发现法律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反馈,推进法律的系统和完善。
本文所提及的几点思考,实际是指法律设定应更趋于完善而言。
加之《治安管理处罚法》要进行修正和完善,本人在此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是询问还是讯问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求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问话制作讯问笔录,即治安讯问。
现行《治安管理处罚法》将治安讯问,改为询问。
就形成现在的情况: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被侵害人、证人一律是询问。
虽然问话的要求和标准不一样,但是形成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打人的询问,被打的也询问。
造成了群众的误解:为什么把违法的和我们守法的一同对待?另外,笔者就此问题曾咨询过专家,答复是:一是为了拉近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的距离;二是显得更加人性化。
这两个理由未免太牵强,本人水平有限,时至今日对此仍难以理解。
笔者认为,法律的设定是为了保护合法者利益,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教育和挽救必须以相应的法定条件为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人性化而以偏概全。
法律要形成对违法行为的震慑性,要体现法律的严肃性。
对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应当予以讯问。
二治安案件的受理与立案我国的三大诉讼体系对应着三大类案件的调查与处理。
治安案件属于特殊的行政案件,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介于民事违法与刑事违法之间,或者直接称为轻微犯罪。
既然与民事违法行为有区别,理所当然地应存在着治安案件的立案标准,接下来就是受理与立案。
现行的治安法律文书中,受理和立案是同属于一个法律文书《受案登记表》,接下来对应的就是《受案回执》,然后直奔案件调查的主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座谈会发言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座谈会发言材料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我国治安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治安管理法律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座谈会的召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此次座谈会上,我将对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和观点,提出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和完善的建议。
二、对当前治安管理工作的评估1. 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治安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与此新型犯罪形式的出现,如网络犯罪、电信诈骗等,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2. 治安管理法律体系的不足当前我国的治安管理法律体系在应对新型犯罪形式和提高社会治安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有的法律规定陈旧,滞后,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有的治安处罚力度不够,无法有效震慑违法犯罪行为。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建议1. 完善相关法律规定针对当前新型犯罪形式的出现,需要在法律中对这些犯罪行为进行明确定义,并设计相应的处罚措施。
对现有的法律规定进行适度修订,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 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行为,应该采取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通过法律的威慑力来有效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3. 提高社会治安意识在修订法律的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每个人都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一员。
四、总结和回顾通过对当前治安管理工作的评估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建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治安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治安管理法律体系,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社会治安意识,以实现社会治安水平的全面提升。
国家治理视域下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章修订的思考李富声(福建警察学院治安系ꎬ福建福州350007)摘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ꎮ为了构建系统完备㊁科学规范㊁运行有效的治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制度ꎬ建议将治安调解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统一放到«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章中规定并加以完善ꎬ同时把该章名称 处罚的种类和适用 改为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理 ꎬ着力完善治安调解㊁治安管理处罚ꎬ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ꎬ使该章规定形成相对完备的治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制度体系ꎮ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ꎻ治理能力现代化ꎻ«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章ꎻ修订中图分类号:D922 14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6744853(2020)01005908收稿日期:22090212作者简介:李富声ꎬ男ꎬ福建警察学院治安系教授ꎬ社会治安系统工程与治理研究所所长ꎬ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社会治安研究中心主任ꎬ数字福建社会安全大数据研究所所长ꎬ研究方向:治安学ꎮ㊀㊀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之际ꎬ适逢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ꎮ治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ꎬ从国家治理视域思考«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具有积极意义ꎮ笔者就此谈谈关于«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章修订的几点思考ꎮ一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㊀㊀早在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已指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ꎮ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专门«决定»ꎮ两届中央委员会在两次全会中连续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顶层设计ꎬ突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ꎬ为各领域㊁各方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ꎮ治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治安管理处罚法»是我国治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重要法律依据ꎬ因此«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也应当认真贯彻顶层设计思路ꎬ符合顶层设计要求ꎮ二㊁国家治理视域下«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章规定的不足㊀㊀«决定»提出ꎬ要构建系统完备㊁科学规范㊁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ꎬ加强系统治理㊁依法治理㊁综合治理㊁源头治理ꎬ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ꎮ[1]具体到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治理ꎬ就是要考虑如何更好地构建系统完备㊁科学规范㊁运行有效的治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制度ꎬ加强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系统治理㊁依法治理㊁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ꎮ公安机关治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实务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㊁治安调解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理规定也包括治安管理处罚㊁治安调解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大部分ꎮ但«治安管理处罚法»把治安调解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都放在第一章总则中ꎬ各用一条条文作概括性规定ꎮ关于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和适用ꎬ«治安管理处罚法»则在第二章以13条条文来规定ꎮ对治安调解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仅作概括性规定ꎬ容易导致公安机关在实务中出现失范现象ꎬ产生«治安管理处罚法»就是 治安管理处罚的法 的错觉ꎬ不利于形成强大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治理效能ꎬ不符合建构系统完备㊁科学规范㊁运行有效的治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制度体系要求ꎬ有必要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时加以解决ꎮ三㊁«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章修订建议㊀㊀为优化治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制度体系ꎬ建议本次«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把公安机关治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治安调解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统一放到«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章中规定并加以完善ꎬ同时把«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章名称 处罚的种类和适用 改为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理 [2]4ꎬ着力完善治安调解㊁治安管理处罚ꎬ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ꎬ使«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章规定形成相对完备的治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制度体系ꎮ㊀㊀(一)完善治安调解㊀㊀治安调解是公安机关治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ꎬ在治安案件办理实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ꎮ«治安管理处罚法»只有第6条对治安调解进行概括性规定ꎬ公安部通过«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十章以及«公安机关治安调解工作规范»进行了补充规定ꎬ使治安调解规定得到完善ꎮ尽管如此ꎬ从进一步推进治理的要求看ꎬ治安调解规定仍有明显不足之处ꎬ期待本次«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能予以解决ꎮ㊀㊀1.治安调解规定仍存明显不足ꎮ治安调解规定仍存在不足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ꎮ一是治安调解的适用范围不够清晰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9条规定: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ꎬ情节较轻的ꎬ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ꎮ 可见治安调解的法定适用范围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ꎮ但其中 民间纠纷 打架斗殴 和 损毁他人财物 都不够清晰ꎮ 民间纠纷 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存在争议ꎬ而 打架斗殴 和 损毁他人财物 由于不是规范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案由名称ꎬ与«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多处规定存在界限不清的问题ꎮ[3]二是治安调解协议缺乏法律约束力ꎮ实践中ꎬ当事人经常无视调解协议ꎬ导致调解失败ꎬ既浪费警务资源ꎬ也不利于促进当事人主动积极化解矛盾ꎮ㊀㊀2.完善«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调解规定的建议ꎮ公安部2017年1月1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意见稿»)吸收了«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中当事人自行和解的合理内容ꎬ在第8条增加了第2款规定: 对符合调解范围的治安案件ꎬ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并履行和解协议ꎬ书面申请经公安机关认可的ꎬ不予处罚ꎬ但公安机关已依法作出处理决定的除外ꎮ 上述规定仍存在明显不足ꎬ笔者建议在本次«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时ꎬ除了把治安调解规定移到«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章作统一规定外ꎬ还应着力在以下两方面进行完善ꎮ㊀㊀一是明晰治安调解适用范围ꎮ考虑到治安调解的实质是在公力监视下发挥私力救济功能ꎬ化解治安案件当事人之间矛盾ꎮ当治安调解达成协议并得到履行ꎬ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不予处罚ꎬ这在一定意义上牺牲了法律的严肃性ꎮ既要发挥治安调解的积极作用ꎬ又要防止私力救济过大而损害法律严肃性ꎬ必须注意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之间的平衡ꎬ恰当规范治安调解的范围ꎮ只有以侵犯私权利为主的侵犯人身权利㊁财产权利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才具有征得当事人意愿后发挥私力救济功能的合理空间ꎬ同时对法律严肃性的不利影响也最小ꎮ不是以侵犯私权利为主的扰乱公共秩序㊁妨害公共安全㊁妨害社会管理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ꎬ不宜适用治安调解ꎮ这是我国治安调解长期实践的经验ꎬ且现实的治安调解案件也大多是侵犯人身权利㊁财产权利的ꎮ[2]42将治安调解适用范围限制在侵犯人身权利㊁财产权利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ꎬ可以明晰治安调解适用范围ꎬ解决因治安调解适用范围不清而导致实践中难以规范且易出现执法错误的问题ꎮ当然ꎬ并不是所有侵犯人身权利㊁财产权利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公安机关都要去征求当事人意愿ꎬ还必须是情节较轻ꎬ公安机关也认为适合治安调解的才去征求当事人调解意愿ꎮ因此ꎬ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时ꎬ笔者建议在治安调解适用范围上ꎬ将 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ꎬ情节较轻的ꎬ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 修改为 侵犯人身权利㊁财产权利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ꎬ情节较轻的ꎬ公安机关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可以调解处理 ꎮ㊀㊀二是赋予治安调解协议法律约束力ꎮ由于没有赋予治安调解协议法律约束力ꎬ当事人达成意愿后反悔或拒不履行治安调解协议ꎬ治安案件就不能顺利以调解方式结案ꎮ考虑到治安调解的主持人是具有执法资格的人民警察ꎬ且治安调解协议的内容又是当事人之间就解决矛盾达成的民事协议内容ꎬ因此ꎬ笔者建议参照«人民调解法»第31条规定的精神ꎬ赋予治安调解协议法律约束力ꎬ规定 经公安机关调解达成的治安调解协议ꎬ具有法律约束力ꎬ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ꎮ公安机关应当对治安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ꎬ督促当事人履行约定的义务 ꎮ赋予治安调解协议法律约束力既可以节约警务资源ꎬ又有利于促进当事人认真对待治安调解ꎬ积极化解矛盾ꎬ达成并履行治安调解协议约定ꎮ当然ꎬ经公安机关调解达成治安调解协议后ꎬ当事人之间就治安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治安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ꎬ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ꎮ经公安机关调解达成治安调解协议后ꎬ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ꎬ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一定时间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ꎬ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治安调解协议进行审查ꎬ依法确认治安调解协议的效力ꎮ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治安调解协议有效ꎬ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ꎬ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ꎮ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治安调解协议无效的ꎬ当事人可以通过治安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ꎬ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ꎮ㊀㊀(二)完善治安管理处罚㊀㊀«治安管理处罚法意见稿»为了进一步完善治安管理处罚ꎬ增加了相关规定:责令停产停业和吊销证照两种治安管理处罚ꎬ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记录保密制度ꎬ单位违反治安管理的双罚规定ꎬ从重㊁从轻㊁减轻处罚的具体适用方法等ꎮ从系统完备㊁科学规范㊁运行有效的角度出发ꎬ笔者认为还需作以下修订ꎮ㊀㊀1.明确规定违反治安管理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ꎮ«治安管理处罚法»没有明确规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行政责任ꎮ基于系统完备考虑ꎬ在第二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治理中ꎬ对违反治安管理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是必要的ꎮ为明确违反治安管理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ꎬ建议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章单独规定一条: 依照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ꎬ依法追究行政责任ꎮ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ꎬ行为人或者其监护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ꎮ 同时将原总则中第8条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ꎬ行为人或者其监护人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的规定删除ꎮ另外ꎬ对于职务行为㊁正当防卫㊁紧急避险㊁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不负行政责任的情形ꎬ明确规定: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ꎬ不负行政责任:(一)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ꎻ(二)为了使国家㊁公共利益㊁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㊁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ꎬ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ꎻ(三)为了使国家㊁公共利益㊁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㊁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ꎬ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ꎻ(四)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ꎮ [2]33 ̄34㊀㊀2.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6条规定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6条规定: 有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ꎬ分别决定ꎬ合并执行ꎮ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的ꎬ最长不超过二十日ꎮ 建议将 种 改为 个 ꎬ同时删除 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的ꎬ最长不超过二十日 的规定ꎬ改为 有两个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ꎬ分别决定ꎬ合并执行 ꎮ理由是本条立法原意是明确数个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适用问题ꎮ两个以上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既可能是不同种行为ꎬ也可能是同种行为ꎮ把 两 种 以上 改为 两 个 以上 更能体现立法原意ꎬ也为实践中出现的两个以上同种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提供了法律依据ꎮ而删除 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的ꎬ最长不超过二十日 的规定ꎬ主要基于以下考虑ꎮ其一ꎬ根据罚责相当原则ꎬ治安处罚的轻重应与违反治安管理法律责任的大小㊁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轻重相适应ꎮ治安处罚应当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㊁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ꎮ实践中ꎬ有两个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流氓恶势力或者黑恶势力等违反治安管理案件中ꎬ这些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主观恶性较大ꎬ违法行为数也多ꎬ需要适用较大的处罚力度ꎬ才能体现罚责相当的原则要求ꎮ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最长不超过20日的规定ꎬ不能很好地体现罚责相当原则的要求ꎬ不利于有效惩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ꎮ其二ꎬ根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①可知ꎬ当时的立法主要考虑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与犯罪行为在处罚上的衔接问题ꎬ认为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不构成犯罪ꎬ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应当低于«刑法»规定的最低刑期 ꎮ实际上当时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ꎬ因为单个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最多行政拘留15日ꎬ明显低于最低1个月的拘役刑期ꎬ不存在处罚衔接问题ꎮ最低刑期一般适用于1个轻罪ꎬ而本条规定的是多个违反治安管理行为ꎬ多个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往往高于1个轻罪ꎬ因此不能简单在处罚上衔接ꎮ其三ꎬ处罚适用既要考虑罚责相当原则的要求ꎬ又要考虑违法行为人回归社会的需要ꎮ刑罚剥夺人身自由的时间较长ꎬ考虑违法行为人回归社会的需要ꎬ采用限制加重原则是必要的ꎮ但行政拘留剥夺人身自由的时间并不长ꎬ应当侧重体现罚责相当原则的要求ꎮ其四ꎬ治安管理处罚体系是由规定的不同种类㊁幅度的治安管理处罚方法所构成的因应不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况的治安管理处罚整体系统ꎬ其建构和运行要求有足够的层次性和适应性ꎬ以梯次应对现实不同程度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实际情况ꎬ适应现实复杂多样的不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实际情况ꎮ 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的ꎬ最长不超过二十日 的规定大大压缩了治安管理处罚体系对两个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适应性ꎬ删除该规定可以增强治安管理处罚体系对两个以上违反治安①草案第12条规定ꎬ对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的ꎬ最长不超过30日ꎮ有些部门提出ꎬ按照刑法规定ꎬ对犯罪分子判处拘役的最低刑期为1个月ꎻ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不构成犯罪ꎬ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应当低于刑法规定的最低刑期ꎮ法律委员会经同国务院法制办㊁公安部研究ꎬ建议将这一条中规定的 最长不得超过三十日 修改为 最长不超过二十日 ꎮ管理行为的适应性ꎬ有利于公安机关更好地治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ꎮ[2]36 ̄37㊀㊀3 删除«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行政拘留不执行的规定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规定: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ꎬ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ꎬ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ꎻ(二)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ꎬ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ꎻ(三)七十周岁以上的ꎻ(四)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ꎮ 主要有以下考虑ꎮ其一ꎬ本条规定充分考虑了及时送拘留所执行行政拘留对被处罚人的实际影响及现实困难ꎬ却严重违背了罚责相当的基本法治原则ꎬ惩罚与保护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之间的矛盾尖锐ꎬ实际执行效果不好ꎬ建议完善行政拘留执行方式ꎬ通过增加暂缓执行㊁所外执行㊁易科执行或者社会服务令来实现惩罚与保护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之间的平衡ꎬ问责原则性与执行灵活性相结合ꎮ其二ꎬ本条规定的是行政拘留的具体执行问题ꎬ应当调整到 第四章办理程序 中去ꎮ建议在第四章处理程序第3节执行中新增一条规定: 被决定行政拘留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申请变更执行方式ꎬ原决定机关也可以直接决定暂缓执行㊁所外执行㊁改处罚款执行或者以社会服务折抵:(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ꎻ(二)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ꎬ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ꎻ(三)七十周岁以上的ꎻ(四)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ꎻ(五)系无独立生活能力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的ꎻ(六)患有间歇性精神病或严重传染性疾病的ꎻ(七)其他不宜在拘留所执行行政拘留的ꎮ [2]40㊀㊀(三)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㊀㊀公安机关治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ꎬ除了直接对案件当事人的治安调解和治安管理处罚ꎬ还需要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ꎬ使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得到有效治理ꎮ㊀㊀1.«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条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治理效能欠佳ꎮ 治理 是«决定»的关键词ꎮ«治安管理处罚法»与 治理 直接相关的是第6条的规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ꎬ采取有效措施ꎬ化解社会矛盾ꎬ增进社会和谐ꎬ维护社会稳定ꎮ 该规定在200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制定通过时ꎬ被认为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立法的一大亮点ꎬ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画龙点睛的规定ꎮ但也有观点认为该规定不过是缺乏操作性的宣示性规定而已ꎬ难以发挥实践意义ꎮ十几年过去了ꎬ从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工作实际看ꎬ特别是从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工作实践看ꎬ该规定似乎被遗忘ꎬ很少有公安机关或其民警在办理治安案件时会想到它ꎮ执法实践与立法初衷形成极大反差ꎮ㊀㊀2.被动型㊁程式型治安案件办理工作系统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条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治理效能不足的主要原因ꎮ结构决定功能ꎮ从系统动力学角度观测ꎬ一个系统对外发挥的效能是由其系统结构决定的ꎮ因此ꎬ«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条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治理效能ꎬ必须从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实际办理治安案件的工作系统结构来分析ꎮ如图1所示①ꎬ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实际办理治安案件的工作系统是其接案后被动从程序上完成①关于治安案件办理工作系统结构的分析ꎬ更详细论述可查阅笔者在«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发表的«论治安案件查处工作改革 从‹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条规定谈起»一文ꎮ本文所附系统循环图中的单箭头线表示因果相关关系ꎬ符号 + 表示正反馈㊁正相关ꎬ符号 - 表示负反馈㊁负相关ꎮ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问责的系统ꎮ该系统结构是典型的恶性膨胀系统结构ꎬ系统运行的结果是推动系统各因素不断膨胀ꎮ该系统结构决定治安案件办理工作系统具有两大治理效能危机:一是案件越来越多ꎬ民警工作压力越来越大ꎻ二是侵蚀公安机关的公力救济执法权威ꎬ并助长违法私力救济力量发展ꎮ这种结构系统显然是不可取的治安案件办理工作系统ꎮ[4]2可见ꎬ«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条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治理效能欠佳ꎬ与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工作职责以及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是否明确关系不大ꎬ而与实际办理治安案件的工作系统膨胀结构紧密相关ꎮ若不改变膨胀结构ꎬ就不可能有效提升其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治理效能ꎮ图1 被动型、程式型治安案件办理工作系统循环图㊀㊀3.«治安管理处罚法意见稿»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第6条的修订仍存不足ꎮ«治安管理处罚法意见稿»对第6条规定增加了两款规定: 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的治安管理工作ꎮ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治安管理工作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ꎬ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关工作ꎮ 增加的两款规定明确了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工作职责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责ꎬ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ꎮ但从实现治理效能看ꎬ仍存在明显不足ꎮ其一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治理效能不足的问题ꎮ因为自«治安管理处罚法»施行以来ꎬ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工作职责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在实践中是相对明确的ꎮ其二ꎬ仍在«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章总则中作概括性规定ꎬ缺乏操作性ꎬ容易使该条规定继续成为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中被遗忘的条文ꎮ㊀㊀4.提升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治理效能的修订建议ꎮ从系统科学角度看ꎬ要提升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治理效能ꎬ就必须改革治安案件办理工作系统的恶性膨胀结构ꎬ将治安案件办理工作系统改造为如图2所示的良性自我调节系统ꎬ使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实际办理治安案件的工作系统从接案后被动重视㊁从程序上完成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问责( 打 )的系统改造为接案后主动重视㊁从职能实质上完成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矫治防治( 防 )的系统ꎮ«决定»提出要构建系统完备㊁科学规范㊁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ꎬ加强系统治理㊁依。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日期】2005.06.26•【分类】审议意见正文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2005年6月26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坤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
会后,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省(区、市)、中央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法律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单位、群众和专家的意见,研究全国人大代表的有关意见和建议,并就草案几个主要问题同有关部门交换意见、反复研究。
法律委员会于6月9日、10日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内务司法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全国人大代表的意见以及各方面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了逐条审议。
国务院法制办、公安部的负责同志和内务司法委员会有关同志列席了会议。
6月23日,法律委员会召开会议,再次进行了审议。
现将草案主要问题修改情况汇报如下:一、有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全国人大代表和地方、部门提出,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需要赋予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必要的权力,同时又要对权力的行使加以规范和监督,以切实保护公民的权利。
法律委员会经同内务司法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安部研究,建议:1、在草案第一条中增加“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的内容,将这一条修改为:“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制定本法。
”2、将草案第四条第二款“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公平。
”修改为:“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3、增加“执法监督”一章,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作出有针对性的规定。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修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治安形势的不断变化,对于治安管理的法规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我国针对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
一、修订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治安问题也日益突出。
违法犯罪行为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给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势在必行。
二、修订目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修订旨在进一步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和管理,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具体目标如下:1. 健全处罚制度:完善处罚力度,加大对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法规的威慑力和可操作性。
2. 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对治安问题的预防和整治,建立更加有力的社会管理体系,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3. 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加大对侵犯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修订内容1. 扩大处罚范围:根据不同情况,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范围进行扩大,涵盖更多的违法行为,使其失去可乘之机。
2. 强化处罚力度:加大对违法犯罪分子的处罚力度,对严重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和惩处力度,形成足够的震慑力。
3. 完善处罚程序:规范处罚程序,保障被处罚方的合法权益,确保程序公平公正,杜绝滥用职权等不当行为。
4.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执法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执法效率和准确性,更好地实现社会治安的管理和打击。
5. 科技手段的应用: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对违法犯罪行为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四、修订效果经过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修订,我们可以预期以下效果的显著提升:1. 社会治安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犯罪率得到明显下降。
2. 治安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得到提升。
3. 高智能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了治安执法的效率和准确性。
4. 法治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公民依法自觉维护社会治安。
治安管理处罚法2019修订摘要:一、修订背景二、修订的主要内容三、修订的影响和意义四、对公民的建议正文:《治安管理处罚法》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加强治安管理,根据宪法制定的。
2019 年,我国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处罚的范围、程序和标准,更加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一、修订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治安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些新型的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出现,原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法律法规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修订,是十分必要的。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2019 年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了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对一些原有的处罚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轻重适度,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原则。
2.增加了对网络违法行为的处罚,如散布谣言、侵犯他人隐私等。
3.增加了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保护措施。
4.规范了治安管理处罚的程序,明确了调查、决定、执行等各个环节的期限和要求。
三、修订的影响和意义此次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它对于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它也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步,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
四、对公民的建议对于公民来说,应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管理,发现违法犯罪活动要及时报警,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以上就是关于《治安管理处罚法》2019 年修订的详细介绍。
治安管理处罚裁量情节指导意见
治安管理处罚裁量情节指导意见是指在治安管理工作中,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决定所考虑的一系列情节和因素的指导性意见或建议。
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治安管理部门在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情节:
1. 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对于危害公共安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和妨害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处罚应当更为严厉。
2. 违法行为的主观恶性:考察违法行为人是否有故意或犯罪动机,对于有恶意和故意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处罚可以适当加重。
3. 违法行为人的立场和社会影响:对于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应当以身作则,给予相对严厉的处罚。
4. 违法行为人的自愿纠正行为:对于能够自愿纠正错误和积极改过的违法行为人,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5. 违法行为人的过往行为和处罚情况:考察违法行为人是否有过类似或其他违法行为,以及是否有受到过处罚,对于多次违法或涉及多个领域的违法行为,处罚可以适当加重。
6. 违法行为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人情况:对于未成年人、老年人、身体或心理有特殊情况的人,应当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处罚可以适当减轻。
在进行处罚决定时,治安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法律规定以及社会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根据社会公平、公正、人道的原则进行裁量决策,合理确定处罚幅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解释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解释(二)导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现对《条例》若干条款作如下解释。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解释(二),欢迎阅读。
一、第三条第(二)项中的“三轮车”,是指用人力驱动的设计有三个车轮的车辆。
“人力车,”是指用手推或手拉方式驱动的两轮或独轮车。
“残疾人专用车”,是指肢体残疾的人单人使用的代步工具,包括人力轮椅车和设计时速在二十公里以下的残疾人用机动车。
二、第七条第一款中的“借道通行”,是指行人在没有划人行横道的道路上通过车行道,车辆在转弯、会车、超车、掉头、停车时驶入其他道路,包括机动车变更车道、驶入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非机动车驶入机动车道或人行道。
第二款规定,是指车辆和行人在道路上通行或者进行与交通有关的活动中,遇有《条例》以及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没有规定的情况,无所遵循时,其通行必须以保证交通安全为原则,如果由于违反这一原则发生了交通事故,应追究违反人的责任。
但《条例》其他条款已有明确规定的,不得引用本条。
三、第十条第(四)项中的“绿色箭头灯”,是指绿灯中带有左转弯、直行、右转弯导向箭头的交通指挥灯信号。
一般安装在交通繁忙、需要引导交通流的交叉路口,与红灯、黄灯配合使用。
第(五)项中的“黄灯闪烁”信号,设在有危险的路口或路段,以提醒车辆行人注意,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通行。
四、第十一条中的“车道灯信号”,一般安装在需要单独指挥的车道上方,只对在该车道行驶的车辆起指挥作用,其他车道的车辆和行人仍按规定信号通行。
五、第十五条中的“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是指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一86)中规定的标志、标线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批准,并报公安部备案增加的'标志、标线。
六、第十八条中的“必须申领移动证”,是指未领取牌证的车辆或办理复驶的车辆,需要从住地到车辆管理机关进行检验时,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申请领取移动证,方准上路行驶。
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正情节(齐全)第九条是规定的调解。
一是要注意调解的适用范围要件:首先应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不限于打架斗殴和损毁他人财物案件(公安部的解释作了扩大的解释);其次要求是情节较轻。
二是对调解的适用不是应当,是可以,也可以不经调解直接处罚。
三是一旦调解成功就不得再进行处罚,这里的调解成功必须是经公安机关的调解。
四是调解不成(包括未能达成协议和不履行达成的协议)的,公安机关应依法给予处罚(这里的处罚幅度是情节较轻的处罚幅度,因为调解的前提是情节较轻),告知当事人就民事争议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五是调解的时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六是根据公安部的解释第一条规定精神和本法第六条的化解矛盾,增进各谐,维护稳定规定,公安机关要重视调解工作,有条件调解的要积极进行调解。
第二节处罚的种类和适用一、本法中对处罚的种类规定为四种主罚和两种附加罚:(一)警告;(二)罚款;(三)行政拘留;(四)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限期出境和强制出境不适用于港澳台地区的居民。
规定了追缴和收缴等五种行政措施,明确收缴、追缴适用的具体范围(违禁品〈要有有权鉴定〉,吸食注射毒品的器具以及直接用于违法行为的工具、违法所得)及处理(一是退还被侵害人;二是拍卖或按规定处理,所得上缴国库;三是按规定销毁)。
需用要说明的是这两项措施的使用不受违法行为人是否应当处罚的限制,即使违法行为人依法不应受到处罚也能使用,比如不满14岁的人、精神病人。
第24条规定了责令其十二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强行带离现场;在本法的第38条还规定了责令停止活动,立即疏散;第54条规定了取缔。
二、规定了未成年人、精神病人、醉酒的人盲人和又聋又哑的人三种特殊主体的处罚原则:1、对于未成年人要求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14周岁的人不处罚,取消了《治安处罚管理条例》对不满14周岁的训戒规定,不得再对不满14岁的人进行训戒。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改革思考近年来,治安管理工作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基础,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改革思考。
一、强化违法成本要推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改革,首要任务是强化违法成本,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当前,很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此,我们需要对一些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以提高违法成本,警示各界人士。
同时,还应加大对恶性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二、加大公众参与治安管理工作事关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而公众参与则是推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改革的重要动力。
应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让公众参与更加广泛、深入。
只有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维护治安的行动中来,才能共同建设安全和谐的社会。
三、科技手段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来改进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执行。
比如,在公共场所安装监控设备、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起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的作用。
此外,也可以推广使用电子化管理系统,加快信息共享和办案速度,提高治安管理工作的效率。
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推动治安管理工作的改革。
四、依法妥善处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改革必须在依法妥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
要始终坚持依法治理的原则,确保治安管理工作取得长期有效成果。
在处理违法犯罪行为时,不能因主观偏见而滥用处罚权力,也不能因法不责众而降低违法成本。
通过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加强法律监督,确保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合法、公正、公平。
五、加强国际合作在当今社会,治安问题已成为普遍性的挑战,需要国际合作共同解决。
我们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分享治安管理经验,互通有无,共同应对跨国犯罪活动的挑战。
同时,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各国法律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提高对涉外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理效率和水平。
《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改意见《治安管理处罚法》既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武器,也是规范公安机关及公安民警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的重要法律。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颁布实施,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过几年来的实际应用操作也暴露出一些具体的问题,为响应治安管理课关于开展修改《治安管理处罚法》要求,下面是我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修改建议,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一、当前《治安管理处罚法》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公安民警权利义务严重失衡。
《治安管理处罚法》在维护人权、保护私权、限制公权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符合社会前进的方向和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但是人们在权利意识高涨的同时,道德水准、责任、义务意识急剧下滑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忽视的问题,阻碍警察执法,暴力袭警时有发生,有些地方公安机关鼓励民警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还要为这样的民警发奖,这即败坏了警察的形象又失去了警察执法的尊严,警察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谈何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武器、警械长期处于保险柜中,只用于应付上级检查,民警不知、不敢、不会使用武器、警械,法律规定的模糊和使用不当易引发执法纠纷等的现实让警察更是畏惧使用武器和警械。
(二)法律体系冲突问题。
首先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与作为上位法的《行政处罚法》存在一定的冲突,《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但是通过比较发现二者存在着不少冲突,例如:《行政处罚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当场处罚、当场收缴罚款存在着冲突;《行政处罚法》将没收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设定为行政处罚的种类,而《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同样的非法财物和非法所得确设定了收缴、追缴的强制措施。
另外如送达、听证、追诉实效等也存在不同的规定。
其次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立法思想和技术上与《刑法》衔接较为明显,但由于立法技术及法律地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相比《刑法》略显粗糙,特别是一些违法行为的设定存在着不统一、不同步的问题。
如寻衅滋事罪和寻衅滋事违法行为规定的种类,“结伙斗殴”对应的是“聚众斗殴”,但由于概念认定使得“结伙斗殴”分离成独立的违法行为,同时将“随意殴打他人、辱骂他人”的典型寻衅滋事客观表现进行列举确取消了兜底条款的其他寻衅滋事行为。
再次是询问未成年人的年龄界限问题。
《治安管理处罚法》及程序规定要求询问不满十六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这与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都相冲突。
(三)罚缴分离与执法不到位的问题。
为防止执法机关利用职权将罚款作为创收手段,避免执法人员滥罚款,甚至中饱私囊,从制度上堵塞罚款收缴工作中的漏洞,切实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处罚法第46条规定,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除了依法当场收缴的罚款外,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由此,确立了罚缴分离的制度。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受到罚款处罚的人应当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但是长期以来公安机关依法做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大多数人不能按照规定依法缴纳罚款,如何保证受到罚款处罚的人在法定期间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是长期困扰着公安机关的现实问题。
暂缓执行行政拘留后逃避行政拘留处罚如何恢复执行问题尚未有规定,被处罚人逃避拘留处罚、隐匿逃窜,已经做出的拘留处罚决定如何实现?还有就是治安管理管理处罚制度设计为了彰显人性关怀,设立了不执行行政拘留制度,问题是大量的拘留并处罚款规定,对于上述特殊人群不执行行政拘留,罚款也很难得到执行,致使行为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任何处罚,法律尊严大打折扣。
(四)部分法条设计合理性存在问题。
首先《治安管理处罚法》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1、情节特别轻微的;2、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谅解的……等五种情形。
但是只有减轻和不予处罚而没有从轻处罚的规定,与《行政处罚法》设计有悖,同时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又将从轻处罚加入相关条款,使得在法条适用是矛盾重重。
其次精神病人的鉴定问题,新的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对精神病的鉴定,由有精神病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
”但是由于精神病鉴定的特殊性对重新鉴定问题未进行规定。
再次是如责令十二个月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的执行存在很大难度,“责令”属于何种处罚,其执行和强制力值得怀疑,此规定可操作性差形同虚设。
如六十七、六十八、七十条对于“屡教不改”、“强制性教育措施”的规定如何理解?另外一些需要处罚但未被列入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如果处罚将严重违反处罚法定原则。
二、《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改的下一步建议目前,公安工作正处在一个从传统的社会治安管理方式,过渡到严格按法律法规要求实施社会治安管理,履行公安机关职责的转型时期,也就是一个治安相对被动、新问题不断出现、法律法规不断调整完善的时期。
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做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完善工作。
一是提高执法形象,树立执法权威。
执法权威和执法形象的塑造不是简单通过立法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需要从上层建筑上、执法理念上、制度设计上、长期执法实践经验吸取及公众的广泛参与下才能有效形成。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对警察执法的立法保护和授权,将详尽切实可行的武器警械使用管理规定在立法中加以明确,把使用武器警械的权利还给民警。
目前实施的武器警械规定过于宽泛,难于把握,民警随时有被指控为过度使用武器警械的可能。
要改变民警不愿、不敢使用武器、警械的现状。
使民警善于使用、敢于使用武器警械依法执行公务,让“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畸形执法怪状退出历史舞台。
其次要加强警察的教育训练,特别要将执法勤务、现场处置、警务实战技能作为训练重点,提高民警现场处置能力和应对突发警情的能力,以特有的专业技能保证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要尽快通过立法完善民警执法权益的保护,消除民警执法的后顾之忧,增强民警执法的信心和勇气。
降低妨碍公务罪的门槛,严厉打击干扰、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甚至暴力袭击人民警察的犯罪行为,对未达到妨碍公务罪追诉标准的,依治安管理处罚法从重处罚,维护警察执法尊严,树立警察执法权威。
二是解决体系冲突,统一相关法律规定。
《行政处罚法》作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上位法,虽然二者有众多不同规定,但我们应当看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特殊性和立法的前瞻性,同时我们要合理利用法法理学法律冲突解决原理解释和理解二者的关系。
将二者视为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按照特殊法由于一般法的法理原则,在治安管理过程中《治安管理处罚法》有规定的适用于《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没有规定的适用于《行政处罚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规定建议进行修改。
一是建议取消收缴和追缴,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将没收设定为行政处罚种类,避免盲目追求与《刑法》收缴、追缴制度相统一,同时与新出台的《行政强制法》收缴、追缴的行政强制措施性质相一致。
二是建议将《治安管理处罚法》要求询问不满十六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改为询问未成年人时,应当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场。
与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相一致。
其三建议公安机关通过法规、部门联合规定、建议司法解释等方式完善相关规定,明确区分刑事和治安案件的犯罪数额、犯罪构成、立案标准及管辖范围,使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做好二者的无缝衔接,解决以往部分行为立案追诉标准不明,刑事和治安案件难以区分,案件办理中降格处理或者违法追刑的问题。
三是创新执行制度,解决执法不到位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制度,特别是关于当场收缴罚款的规定。
对于恶意拒绝缴纳罚款的,建议将依法查封、扣押的被处罚人的财物拍卖或者变卖抵缴罚款。
或按日加收罚款或者滞纳金,但是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
其次建议立法授权公安机关可以向金融机关发出划拨存款、汇款通知,金融机构接到行政机关依法作出划拨存款、汇款的决定后,应当立即划拨。
保证罚款的执行,对于生活特别困难、被处罚人或者近亲属患有重大疾病或者遭遇重大灾难等特殊情况可以申请减交、免交罚款,经调查情况属实可以依法决定减免。
第三建议逐步实行信用档案记录形式对不及时或恶性拒绝缴纳罚款、逃避治安处罚等情况进行登记,现在部分省市已经对机动车违章、交通肇事、酒驾、醉驾信息进行信用登记,我们可加以借鉴。
最后建议立法明确暂缓执行行政拘留恢复执行制度,防止逃避行政拘留处罚,将当前适用的违法嫌疑人临控等管控措施纳入法律体系,对应当恢复执行行政拘留但逃避执行的适用临控等手段进行管控,发现地公安机关应当依法采取紧急措施并通报行政处罚决定机关。
四是完善细节规定,便于日常操作执行。
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修改1、处罚种类和适用。
建议治安管理处罚第十九条修改为: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
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从轻处罚纳入其中,完善表述;建议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关于约束酒醒的规定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同时建议进一步细化约束酒醒的前提条件,避免因约束酒醒带来的大量安全隐患;建议增加对严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行为又不能妥善监护的精神病人实行强制医疗措施;由于精神病鉴定的特殊性建议对重新鉴定相关规定进行细化明确。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和处罚。
建议将非法私藏、贮存枪支、弹药纳入治安处罚,改变目前非法贮存枪支弹药不够刑事追究又无法治安处罚的境地;建议将打电话等其他干扰正常生活的行为、非法张贴小广告、信用卡诈骗等纳入处罚范围,解决比较类似常见案件的处理;建议将阻碍执行职务改为妨碍公务,将明知是赃物而窝藏、转移或者代为销售改为掩饰、隐瞒违法所得、违法所得收益,将治安寻衅滋事情况与刑法寻衅滋事情形进行统一,与刑法接轨;建议将为他人嫖娼提供嫖资、向他人提供毒品的行为纳入处罚范围,以便更好的打击黄赌毒等违法行为;3、处罚程序规定。
建议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但检查公民住所的,必须有证据表明或者有群众报警公民住所内正在发生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公民人身安全的案(事)件,或者违法存放危险物质,不立即检查可能会对公共安全或者公民人身、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此规定大大突破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并且有利于人民警察更好的执行职务;建议九十五条第(二)项改为:依法不予处罚的,无违法事实、违法事实不能成立,证据不足的,做出不予好处罚的决定,增加证据不足不予处罚;建议九十九条增加:对因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逃跑等客观原因造成案件在法定期限内无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继续进行调查取证,并向被侵害人说明情况,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