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38.69 KB
- 文档页数:11
填空题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分为五个方面:即文学发展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本质论、文学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的任务不是任意划分的,而是根据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提出的。
2.文学理论的品格:实践性与价值取向。
3.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4.马克思文论与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5.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坚持中国特色,富有当代性。
6.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
7.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9.在西方,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独立出来,大约是在18世纪完成的,到1747年,由查理斯•巴托把诗与绘画、音乐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中。
10.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多样性、主导性和层次性。
11.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始因”,而且是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
12.毛泽东同志指出必须批判的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强调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13.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4.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和语境。
15.雅与俗在文学艺术领域被使用,这同毛泽东提出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
16.文学在历史上大致有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17.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也是功利;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也是理性;从态度看,文学既是情感也是认识。
18.精神生产是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文学理论: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2.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4.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认为文学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6.文学理论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第二章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1.马克思建立“文学活动论”,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活动2.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3.艺术生产论: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揭示文学发展的奥秘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5.艺术交往伦: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2.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第三章1.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2.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1.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2.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3.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4.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5.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4.古希腊传统强调人堆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模仿伦、再现论由此而来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5.《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纸质所职业,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作者做了谱系学的研究6.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概念兰塞姆创造术语:文学本体论7.弗雷泽:《金枝》巫术原理:相似律、接触律德国美学家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席勒:“过剩精力”谷鲁斯:“内模仿”8.《乐记》:文学发展的动力是社会风气《文心雕龙.时序》:文学发展与时代变化相关黑格尔:文艺发展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马克思: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马克斯.韦伯:宗教力量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第四章(比较重要)1.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文化学概论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特点、起源、演变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对文化现象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为进一步深入文化研究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文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掌握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了解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探究文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3、分析文化现象,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力。
5、掌握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1、文化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文化的起源和演变3、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4、文化现象的分析与理解5、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差异的处理6、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五、课程评估课程评估将采取综合考核的方式,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期末考试等环节。
评估标准将根据学生的学术表现、分析能力、思考深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资源本课程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素材。
同时,还将组织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七、教师团队本课程的教师团队将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背景的文化学专家组成,他们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传播学概论是一门介绍传播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的课程。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并能够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来解决现实问题。
二、课程目标1、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模式、传播类型、传播效果等。
第一章绪论1. 对文化进行价值认定性定义的学者是:( A )A 马林诺夫斯基B 帕森斯C 福尔森D 泰勒2. 首次提出“文化科学”术语的学者是( A )A 列维•皮格亨B 克莱姆C泰勒D怀特3.文化人类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C )A文献法 B 比较法C调查法 D 实验法4. 被公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著作是(《原始文化》)泰勒所著5. 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的著名学者是(爱德华•泰勒)6. 文化的概念答: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7. 文化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答::文化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可分为以下几点:○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科学的建设;○2文化学研究有助于人们正确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发展;○3文化学研究有助于人们正确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文化建设的信心,决心;○4文化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文化价值观宽容各种不同文化类型的存在;○5文化学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具有不可再生性,应珍惜每一种文化类型,保护好文化遗产。
第二章1. 进化学派代表人物有:A,B,C,DA 爱德华•泰勒(英国)B亨利•摩尔根(美国)C阿道夫•巴斯蒂安(德国)D詹姆斯•弗雷泽(英国)E麦克伦南•巴霍芬(应该是J•J•巴霍芬)2.从近代科学意义上研究文化而形成的第一个文化学研究学派是: AA 古典进化学派B 传播学派C法国社会学派D 英国功能学派3. 德奥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有A,BA 格雷布纳B 施密特C威廉•里弗斯D佩里4.传播学派有哪两位理论先驱?答: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费里希•拉策尔,另一位是莱奥•费洛贝纽斯5.传播学派按其影响范围可分为哪两个重要的流派?答:德奥传播学派和英国传播学派。
高中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7篇篇1一、导言高中政治必修一课程是高中阶段政治教育的基础,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体制与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核心内容。
学好必修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理论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和实践性,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经济理论:阐述商品、价值、货币和资本等经济范畴。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介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内涵与特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 经济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目标。
四、政治体制与制度1.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法治建设与依法治国战略。
2. 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权利等。
-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
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政治1. 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 “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治理体系。
2. 国际政治格局- 当前国际政治的主要力量,如联合国的作用、大国关系等。
- 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六、总结与展望必修一的政治课程是系统性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体制与制度等内容,学生能够建立起基本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框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学专业书目引言:文化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和文化意义的学科,它涉及了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等。
作为文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来深入了解文化学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化学专业书目,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学习体系。
一、基础理论类书籍:1.《文化学原理》:作者约瑟夫·斯鲁斯特,是一本经典的文化学入门教材,介绍了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2.《文化研究导论》:作者约翰·斯托尔克,是一本系统介绍文化研究领域的著作,包括文化的定义、文化研究的历史和发展、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等内容,适合深入了解文化学的学生阅读。
3.《文化学概论》:作者雷蒙德·威廉斯,是一本介绍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经典著作,详细讲解了文化的形成、演变和意义,对于理解文化的本质有很大帮助。
二、文化史类书籍:1.《文化的故事》:作者罗伯特·达特,是一本详细介绍人类文化史的著作,从史前时代到现代社会,讲述了文化的演变和影响力,对于了解人类文化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与帝国》:作者爱德华·萨义德,是一本研究帝国与文化关系的重要著作,探讨了帝国对文化的塑造和文化对帝国的影响,对于理解文化与权力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欧洲文化史》:作者雷蒙德·韦斯特,是一本系统介绍欧洲文化史的著作,从古希腊罗马文化到现代文化,讲述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于了解欧洲文化的学生有很大帮助。
三、文化批评与研究类书籍:1.《文化批评理论导读》:作者特里·伊格尔顿,是一本介绍文化批评理论的入门书籍,涵盖了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不同的批评理论,适合对文化批评感兴趣的学生阅读。
2.《文化研究与文化理论导读》:作者约翰·斯托尔克,是一本介绍文化研究和文化理论的导论书籍,包括文化理论的不同流派和方法论,对于进行文化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民族学与文化学:地域文化必看题库知识点(题库版)1、问答题广东盗宝故事的自然形态是怎么样的?它呈现出一种怎样的心态?正确答案:广东盗宝的故事主要是反映识宝者与持宝者自愿买卖,重点表现的是宝物重金购不走,以宝物对乡土的依(江南博哥)恋来反映人们爱乡爱国的心态,而不是识宝者与持宝者的矛盾和斗争.即使发展到近代,仍基本保存这一开放的形态特点,并不因为政治的原因而违背文学发展的规律,呈现封闭狭隘性.如《海珠石的传说》和《禁钟和仙藤》.2、问答题简述岭南民俗的主要特色.正确答案: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主要有三:(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进发出中西撞击的火花.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习礼仪,使人从中杖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日常生活、饮食、服饰、人际交往等方面,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构成了岭南民俗的显著特色.(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那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是这样,“耍堂歌”也是这样,华游花街”更是这样,那轻快活泼的调子,就象花街上播放的广东音乐一样清新明秀,轻徽淡远,在人们面前展示一幅明媚阳光沐浴着春天万物的西卷,使人轻松舒坦,又催人奋发,这正是岭南民俗的主旋律.(3)极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春节大人给小孩“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分柑,,以物结缘,以花传情,送花祝愿等,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广州的茶楼,与其说是饮食天堂,还不如说是人情交往的大观园.3、填空题“五方”是指东、西、南、北、()。
正确答案:中4、填空题婚姻礼仪是婚姻活动的基本程序和仪式,近代一般分为议婚、()、送日子、铺房、迎娶、拜堂合卺、闹房、回门等几个步骤。
正确答案:订婚5、单选以下关于闽台舞蹈渊源关系表述正确的有()A.台湾舞蹈起源于福建,直接从福建传入。
B.从福建传到台湾的舞蹈,经过长期台湾特定环境的发展,目前已形成自己风格,但仍可看出与福建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C.在长期发展中,不同程度受到福建多个舞种的影响。
文化学理论概述范文文化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理解和解释不同的文化,以及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文化学理论是研究文化现象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总和,它包括多个不同的学派和理论框架。
本文将对文化学理论进行概述,介绍几个重要的文化学理论。
一、符号学理论符号学理论是文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符号在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符号是指代特定意义的标志或象征物,如语言、图像、手势等。
符号学理论认为,符号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基础,它们用来传递知识、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符号学理论主要由瑞士学者弗迪南德·德·索绪尔和美国学者查尔斯·皮尔斯等人在20世纪发展起来。
二、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是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利维-斯特劳斯和罗兰·巴特等人提出的一种文化学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化是内在于人类思维结构的系统,人类通过符号和象征来建构和共享这一系统。
结构主义理论强调文化中的结构和关系,并通过分析对立性和互补性关系来探究文化的意义。
结构主义理论在20世纪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指一种理论观点,认为文化是相对于特定社会和历史背景的。
文化相对论主张,每个社会都有独特的文化,其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对特定环境和经验的反映。
文化相对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弗朗茨·鲍阿斯以及美国学者马歇尔·萨林斯基等人。
他们认为,文化是多样性和维度差异的产物,并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标准。
四、文化进化论文化进化论是一种关于文化变迁的理论框架。
文化进化论认为,文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应来演化的,具有历史和演化的特点。
文化进化论主张,文化不仅是人类创造的,也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代表人物包括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摩根和英国学者赫伯特·斯宾塞等人。
以上是几个重要的文化学理论,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文化现象都有重要的贡献。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无论在中国或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因为诗的起源最早。
19世纪以前,整个文学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笼统而未分化的状态。
19世纪以后,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从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习惯将文艺学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文学发展史,即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一定范围内文学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规律,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对一定时期的文学思潮和创作实践进行总结。
文学史可按国别、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学史》、《英国文学史》;也可按历史时期为断代史,如《中国当代文学史》;也可按作品种类划分为专史,如《中国小说史》、《中国诗歌史》2、文学批评,即对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泛指一切与文学有关的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分析、评论的科学。
其主要对象是当代的作家、作品、文学潮流。
3、文学理论,即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上述三分支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影响。
文学理论为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提供理论武器,离开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发展史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文学批评也就失去了活的灵魂。
反过来,文学发展史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补充和发展文学理论。
注:“三分法”影响很大,但本课程还是倾向于采用“五分法”,即在以上和分支的基础上,再加上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
因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也有着历史的发展,理应同文学发展史一样,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具体地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
比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作家的个性气质与风格的关系、文学鉴赏的条件、文学的社会作用等等。
文化学原理
文化学原理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试图理解文化的本质、演变和影响。
在文化学原理中,研究者关注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语言、科技、制度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文化学原理揭示了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类社会和个人认知的。
文化学原理的核心观点之一是文化的多元性。
不同的地区和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不同的方式、信仰和传统。
这种多元性反映了不同社会和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学原理通过比较研究,试图了解和解释这种多元性的原因和影响。
文化学原理还研究文化的演变和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不断发展和改变,新的观念和实践出现,旧的信仰和习俗被废弃。
文化学原理通过研究文化的历史轨迹和社会变革,揭示了文化是如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因素的影响的。
此外,文化学原理还关注文化与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关系。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文化学原理通过研究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艺术和哲学,揭示了文化是如何塑造个人和社会意识的。
总之,文化学原理通过对各个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文化的多元性、演变和影响。
它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视角和方法论,用于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和个体行为中的文化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文化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化的特征:1.文化为人类所特有;2.文化是人后天习得和创造的;3.文化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4.文化是复杂的整合体,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文化与教育相互依赖关系分析:1.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2.教育作为文化形式,又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蕴育、创造新文化,促进文化变迁;教育可以整合、控制文化,使文化结为一体,增强文化自身的凝聚力。
文化学一词的雏形最早见于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他在该书中提到了“文化科学”,对文化特别是原始文化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
教育文化学的概念:分析教育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探讨教育与文化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或运用文化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教育与文化以及教育中的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它与教育人类学(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主要是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的一门学科。
)教育社会学(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的关系:三者在研究对象上有相通之处,都或多或少地涉足教育中的文化现象的研究,在研究目的上也有相通之处,即以研究人为旨趣。
教育文化学研究教育与文化(一定群体共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教育人类学研究教育与人(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如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
传统文化挽歌(明末清初)中的教育文化观:文化传递与教育、文化冲突与教育、文化变迁与教育、文化整合与教育。
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备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与学校”,这种民主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另一大文化功能——文化更新与变迁,这是他对古代教育与文化思想的独特贡献。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述二、文化的几种定义1、现象描述性定义。
“人类学之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社会反推性定义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7、主体立意性定义三、文化界定1、泰勒在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并给文化第一次下了定义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3、原因/特点:①群体共享②客观显性、主观隐形③客观显性、主观隐形二者同时产生影响④代代相传,变化速度慢第二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一)文化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二)文化学不同于一般的或具体的各门社会科学文化学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文化类型(模式)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为自己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三)文化学不同于哲学哲学的研究偏重于人类的认识规律,而文化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与成果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不同的构成方面和层次。
从构成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现实文化,也有横向的不同区域,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从层次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1、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2、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学”这一术语,主张进行文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3、《原始文化》被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追求智慧的学问一、哲学的起源1、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
2、哲学的产生: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和时代的关系: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2、哲学与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和世界观都有正误之分)3、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要反对“替代论”;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要反对“取消论”。
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间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其次,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最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第一讲文化释义1、“文”字之来源(1)甲骨文中,“文”字为胸前有刻画图案的人(2)到了周代,“文”的含意有了些新的内容。
“文”常和“野”对称。
后被进一步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采装饰、人文修养(3)关于“文”字来源之结论从仓颉造“文”(字)说起,我们从“文”的诞生可以看到几点:第一,最早的人类是没有“文”的,“文”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逐步创造的;第二,“文”只有人类独有,其它动物没有;第三,“文”象征着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和演进,象征着人类本质意义上的向一般动物告别,象征着人类逐渐挣脱原始,野蛮,愚昧,落后的境况,向着“文明”的图景艰难地迈进。
2、“化”字之来源(1)甲骨文中,“化”字之形,像二人一正一反,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2)《辞源》在固守原意,《辞海》在叛离原意。
(3)“化”,从“教行”的角度看,是统治阶级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匕”,利器)3、“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1)在中国,“文”与“化”并连使用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易周·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讲的是治国者观察天文,以察知自然界的变化;以礼仪风俗教化世人,使知行当所止,止当所止,进而化育天下。
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指以与武力征服相对待之“人文”即人伦仪则、道德秩序去规范和化易人民于“野蛮”,使之开化和文明化的活动。
(2)刘向最早使用了“文化”一词,此后便广泛使用开来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是指以文德化之,与“武力”相对应,意指文治教化。
其中“文化”的含义均指封建王朝的“文治教化”,用诗书礼乐等教化世人,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
4、“文化”一词在西方的出现它原义是人在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应于满足食住等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地的开垦及植物栽培。
华侨大学文学院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5—01—20(按照知识点和问题点的重要性,从最重要到最次要,依次分为重点掌握、一般掌握、简要了解、粗略浏览四个层次)导言基本概念与内容要点★1。
文学理论(简要了解):文学理论(也称:文学概论)是有关文学的产生、作家特征、作品内容构成、创作过程、艺术技巧、读者欣赏、批评和文学发展的基本理论的概述和简论。
文学理论亦可称作文学原理,是对文学活动的最基本的、最一般的、最简要的概括与说明。
文学理论一般包括如下内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作品,作家如何创作,读者如何阅读,文学批评如何进行,文学如何发展这样几个大问题.★2。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课本P2,简要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具体而言有以下内容:(1)文学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
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
(2)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存在.文学活动,即从事文学的活动,具有多个环节,包括:生活、作家、作品和读者等要素。
A.文学活动的基本过程: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②作家根据生活体验,创作出文学作品;③作品经过读者的阅读和再创造,或经由批评家的评论。
B。
文学活动的两个层面: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C。
文学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此处依据马克思的学说: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在文学活动中,人把自身的肉体的特别是精神的力量都投入其中,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出了自己的力量.★3。
文学理论的性质(课本P2~4,粗略浏览):(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文学实践就是文学创作实践活动和文学鉴赏实践活动。
文学理论总是随着文学活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从文学实践中来,并接受文学实践的检验。
(2)文学理论的人文性“人文"(humanities,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人”),狭义的“人文"是关于人类价值和文明教化的学科知识。
文化理论研究绪论第一节人与文化•“在大地上所有的生物中,没有哪一种比人更痛苦的了。
”•“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乃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说:人是能运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一、个人与文化•文化先于个人存在。
每个人出生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他不断地从周围的文化中学习,被文化环境进行着改造和加工。
这个过程被称为“文化化”。
•“文化化”是一个使人习得特定类型的社会人格的过程。
通过文化化,个体对外界形成一整套特定的反应模式,如言语、观念、知识、礼节、生活方式等,也表现出特定文化上的才智、技艺和德行。
•文化化的早期场所首先是家庭,•其次是与游戏伙伴的接触,•再次是学校的教育(如果他所在的文化中已经有了学校这种机构的话)。
•晚期场所,是个体自己所身处其间的各个心理集团。
美国女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的就是对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上手把手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的适应。
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
到呀呀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而到他长大成人并且参加该文化的活动时,社群的习惯使已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使已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亦是他的戒律。
”二、民族与文化•“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个陶杯,他们从各自的陶杯中饮入了自己的生活。
”美洲印第安人的一个酋长曾这样说。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经过许多代人无意识的集体选择而形成、积淀起来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旦成为一种传统,就会对该民族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其文化性格昭示了她的命运。
三、人类与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时代:原始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
•三个时代有三种不同的文化。
•现代人面临着三重疏离。
•首先是与大自然的疏离。
•其次,现代人也与社会疏离。
•最后,现代人也与信仰疏离。
•在人类社会,现在面临的许多冲突皆由文化引起。
第一章概述二、文化的几种定义1、现象描述性定义。
“人类学之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社会反推性定义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7、主体立意性定义三、文化界定1、泰勒在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并给文化第一次下了定义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3、原因/特点:①群体共享②客观显性、主观隐形③客观显性、主观隐形二者同时产生影响④代代相传,变化速度慢第二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一)文化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二)文化学不同于一般的或具体的各门社会科学文化学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文化类型(模式)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为自己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三)文化学不同于哲学哲学的研究偏重于人类的认识规律,而文化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与成果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不同的构成方面和层次。
从构成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现实文化,也有横向的不同区域,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从层次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1、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2、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学”这一术语,主张进行文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3、《原始文化》被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4、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三、文化学的研究目的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基本研究目的。
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
3、文化学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强我们在新的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认知客观存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征。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二、文化构成的形态(一)物质文化(二)行为文化(三)制度文化(四)精神文化1、宗教信仰层面的文化2、娱乐层面的文化3、文学与艺术层面的文化4、语言层面的文化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在时间上早于文明,文明基于野蛮而言在空间上,文化是相对的,文明无边界在形态上,文化偏重于精神与规范文明偏重于物质与技术在内涵上,文化不存在优劣,文明可评判第二章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文化学发展简史一、人类学的兴起1、希罗多德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2、人类学是关于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人类的生物特征和人类文化特征两个方面,发展出了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民族志、应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3、体质人类学也称自然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4、考古人类学,是一种根据实物史料研究古代人类与文明的科学5、民族志又称人种志,主要任务是描述与记录各具体民族的文化,它是人类学中专门属于文化记述的一个学科6、应用人类学又称“实践的人类学”,是把人类学对人类、文化、社会的观念与知识应用于改善和增进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门实用科学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1、文化人类学以与人相关的所有对象和人类创造的文化为其研究对象2、文化人类学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3、1901年,美国把专门研究文化的人类学称为“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才出人类学中分离出来,并与体质人类学并称为人类学的两个支柱4、文化人类学的中心任务是解释人类群体文化行为的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描述不同文化的特征和稳定、变化、发展的不同过程5、怀特被誉为“文化学之父”第二节文化学的流派一、进化学派形成时间: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理论先驱:达尔文和赫胥黎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泰勒(《原始文化》)和美国的摩尔根(《古代社会》)其他人物:(德)阿道夫·巴斯蒂安,(英)詹姆斯·弗雷泽,(瑞)巴霍芬研究兴趣:①宗教信仰及其起源和发展,“万物有灵论”进化学派宗教起源论核心②是婚姻家庭中的历史与发展二、传播学派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理论先驱: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拉策尔和弗洛贝纽斯,代表人物:创始人格雷布纳尔(德)、施密特(德)、威廉·里弗斯(英)其他人物:史密斯(英)、佩里(英)(泛埃及论《太阳之子》)三、历史学派形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盛行于20世纪初至30年代间创始人:弗朗兹·博厄斯(美)。
代表作有《移民子孙的变迁》《原始艺术》《人类学通论》《种族,语言和文化》。
代表人物:博厄斯、威勒斯、克罗伊、洛伊四、法国社会学派(社会学年刊学派)形成时间:形成于19世纪末创始人:埃米尔·杜尔干,代表作有《社会学研究方法》、《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
杜尔干的贡献:①第一个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文化的学者②创造了“集体观念”的概念,并给以很好的解释。
代表人物:杜尔干,马歇尔·莫斯(《论馈赠》),罗伯特·赫尔兹(《原始思维》)社会学派是功能学派和结构派先驱五、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分别发表了《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安德曼群岛的居民》,其著作是功能主义出现的标志代表人物:普里查德、福蒂斯、格拉克曼、弗斯观点: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还是具体的特质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功能功能学派非常重视文化的完整性,重视文化物质的功能之相互作用,重视部分对整体、整体对部分所起的影响六、文化心理学派(民族心理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形成时间: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菊花与刀》)、米德、拉尔夫·林顿和克拉克洪。
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七、新进化学派代表人物:怀特(《文化的进化》)、斯图尔特(《文化变迁论》、《盆地高原土著的社会政治群体》)、赛维斯,萨林斯—特殊进化论怀特的研究:①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符号②文化进化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③技术发展是整个文化进化的基础④文化决定发明和革新八、结构主义学派形成时间:20世纪50年代,盛行于60年代代表人物:施特劳斯—结构主义之父(《结构人类学》,《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种族的历史》,《野性思维》,《神话学》)尼达姆、范·巴尔,利奇中心课题:从混乱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中找出其结构关系。
思想来源:①现代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想②心理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想③现代文化人类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想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一、文化累积1、文化累积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指人类特有的创造文化、保存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再创造文化,使文化不断增长和丰富的能力。
2、本质:是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3、文化累积过程:人类文化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文化扬弃的过程。
二、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由连续的文化累积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
文化创新意味着新的文化特质以及文化丛的产生,增加和扩大,意味着文化模式或文化类型局部的或根本的改变2、文化创新的条件:①文化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累积为基础。
②文化创新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
③文化创新必须有社会实践。
3、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①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创新。
②非物质的文化创新。
4、文化创新的途径:①文化发明。
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和发展自身的需要,创造出新的物质文化产品或新的精神文化产品以及相应地创造出新的活动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
②文化发现。
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和了解到一种虽然在自然或社会中已经存在,但过去不曾为人们认识和了解的自然事实和社会事实。
第五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田野调查法一、田野调查法的起源1、田调是文化人类学家最为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文化学研究获得科学的第一手资料的必然途径2、最早运用者是美国的摩尔根,使该方法最终成型的人是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第二节文献法一、我国历史文献的分类(一)史书类(二)档案文件类(三)史部以外之群籍(四)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第三节比较法第四节其它方法一、口述史口述史是基于历史重建为目的,对过去事件亲历者的采访,是文化史研究者与受访者合作的产物,更强调访谈对象的平民性和边缘性二、影像技术法三、问卷法四、座谈会第八章文化的时间与空间第一节文化的时间一、文化的时间观1、以7天为一个周期的“周”源自巴比伦人,继而影响到了犹太人的“星期”观念2、现代世界的时间生活和时间制度,往往是多元并存的,不同文化时间表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下发挥着各自的文化功能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的情形。
二、文化层1、“文化圈”和“文化层”是德奥文化传播学派提出的两个关键概念,也是该学派的理论支撑2、“文化圈”主要是一个关于空间的概念,即具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相同文化元素的地域范围。
3、“文化层”即当两个以上的文化圈层叠时,便出现具有时间先后的“文化层”。
文化层是文化元素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历史累积的结果,展示的是相似的文化元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进行层层叠加的过程。
第二节文化的空间一、文化生态1、文化生态学主要侧重研究社会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
人类的文化生态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2、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理论主要有三类:(1)“环境决定论”(2)“环境可能论”(3)试图调和环境和文化之间关系的二元对立关系论3、20世纪30年代,文化生态学应运而生。
创始人是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特,其《文化变迁的理论》为该分支学科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和方法4、文化生态学研究的范围:第一,生产技术或工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生产技术与人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
第三,行为方式对文化其他方面的影响。
5、文化学家依照环境作用结果对文化的分类:海岸文化,高地文化,纬度文化,流域文化(巴比伦—两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中华—黄河长江流域)二、文化圈与文化区(一)文化圈1、弗罗贝纽斯是拉策尔的弟子,第一次正式提出“文化圈”概念2、施密特完善了对文化圈理论的研究(二)文化区1、“文化区”是美国历史学派的重要理论和基本方法,侧重于对文化地理空间的描述与划分2、博厄斯派的研究重心不再是对人类文化传播的路线与时间顺序进行宏观的、谱系式的综述与概括,而是从本土个案与实证经验出发,强调文化特质上的相似性,基本不涉及传播的行进路线与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