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 格式:pdf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2
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佛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艺术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这一文化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对中国的艺术、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艺术以雕塑、壁画和寺庙建筑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形象的佛陀、菩萨和其他神灵形象,传达佛教教义和智慧。
佛教雕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例如,著名的大雁塔、洛阳白马寺释迦牟尼佛像等都是佛教雕塑的杰作,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壁画是佛教文化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在佛教寺庙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故事场景和精美的绘画技法。
佛教壁画不仅展示了佛教教义和神话传说,还传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同时,佛教壁画的绘制也推动了中国绘画技法的发展,例如丹青、水墨等绘画技法在佛教壁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经典的传入使得佛教思想和哲学成为中国文人的重要素材。
唐代的“诗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许多唐代诗人通过吸收佛教思想,创作出了许多富有禅意和智慧的诗作。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诗作都融入了佛教的哲理和境界。
佛教文化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空、无我、因果等概念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空概念使得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化”等观念得以形成。
佛教的无我概念则对中国哲学的人性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了人的本性为空,追求无我境界。
佛教的因果观念则与中国哲学中的“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等观念相呼应。
总的来说,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佛教艺术通过雕塑、壁画等形式传达佛教教义和智慧,丰富了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艺术探讨123视界观.2021.06浅谈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征杨昊(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摘 要:佛教美术来自汉代进入东土以来,在吸收了中国的道家、儒家的文化之后于唐朝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其中在佛教美术方面尤其以佛画以及雕塑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自公元581年隋代伊始到唐代907年灭亡,期间300多年是封建社会极其繁荣的一个阶段。
隋代从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中取得统一,而唐代更是吸取了隋代灭亡的教训,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国策。
所以唐代的社会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唐代开放包容的气度。
也促进了唐代与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唐代的美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尤其在佛教美术方面,佛画与雕塑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佛教美术的发展背景在佛陀在世时,禁止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而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摩尼佛,则采用了法轮、足印和菩提树等来代表佛陀的形象。
这一点郭阳冠祺先生也曾说:“根据小乘佛教的观念,佛陀耶已涅槃,彻底摆脱了轮回,不应再以人形出现,因此印度早期佛教雕刻从未出现人形的佛像,而仅仅以菩提、法轮、祖籍等象征物代替佛陀的存在,这就是‘无佛像时代’”。
[1]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希腊文明由此得以进入印度,这也就造就了印度的健陀罗艺术,而健陀罗艺术也是中国佛教雕塑的源头。
二、佛教美术中国化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西汉末到东汉初。
时至今日,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佛教在中国也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
自佛教进入中国起,就开始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相融合。
而到了唐代以后,佛教艺术才算真正的完成了民族化与本土化。
在这期间,佛教美术不断地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佛像造型也不断的改变,具体体现在绢画,壁画以及雕塑方面。
其间,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点十分值得深究。
下面就以佛画以及雕塑两方面的发展演变,看一下佛教美术中国画的特点。
(一)佛画隋唐时期是我国人物画,尤其是道释画的一个高峰。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绘画在绘画题材、审美理想、创作目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思维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形成一个超越东西方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艺术理论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印度佛教及其艺术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与印度的绘画都是独立发展的,彼此并无多大相似之处。
当时,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以楚画为基础,以雄伟、深沉、浪漫为审美倾向的艺术雏形,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已相当卓越,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优秀资质。
但从中国绘画的总体看,仍未脱去原始古拙的遗痕,还只是一种简单、直觉的对客观世界的描摹行为。
直至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传入中国,聪慧的华夏民族经过分辨、选择、淘汰、消化,才逐渐形成了超越东西方的、成熟而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艺术理论和艺术思维方式。
明·帝释梵天图前殿北壁西侧壁画(局部)北京法海寺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后汉记》中记载:“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日月光,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臣蔡愔、蔡景赴天竺录求佛法,并携佛经、释迦牟尼像返回京都。
这是关于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史料记载,也是佛教绘画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
或许这其中含有太多传说的成份,但有一史实可以肯定,即印度佛教绘画在公元一世纪随佛教传入中国。
公元一世纪的西汉和东汉,是一个充满杀戮和毁灭的历史时期。
阶级之间、家族之间、民族之间、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都十分尖锐,整个社会弥漫着血腥和死亡。
老百姓背井离乡、家破人亡,生活苦不堪言。
就连皇家贵族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恐惧,权势、金钱、美女、生命,一切的一切,刹那间都可能灰飞烟灭。
野蛮、残酷、悲苦的社会现实,使当时的中国人感到万分迷惘与困惑。
人们在困苦的生活中幻想,在无奈中寻求逃避苦难的种种途径和方式。
然而,社会现实让人们失望了,中国本土的宗教巫术让人们失望了,传统朴素哲学也让人们失望了。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是一个重要而广泛的话题。
佛教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宗教与哲学体系,自公元1世纪开始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迅速发展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所带来的转变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是由印度经由中亚、西域及丝绸之路传入的。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及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分裂阶段,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和人们对于精神寄托的需求成为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背景。
二、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1. 音乐艺术:佛教音乐艺术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重要成果之一。
佛教音乐作为一种神圣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演变开辟了新的道路。
2. 绘画艺术:佛教绘画艺术是佛教文化在中国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艺术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绘画的题材和风格,还促进了高度写实主义绘画的发展。
3. 文化交流:佛教的传入推动了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将其与印度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印文化交融之处。
三、佛教的转变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与发展。
一方面,在传入中国初期,佛教更多地侧重于修行和教义传播;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土地上,佛教也吸收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体系和教派。
1. 深化为人信仰:佛教通过传播普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中国各个社会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人信仰的重要来源之一。
2. 译经传道: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大量佛经被翻译并广泛传播。
通过佛经的译介,佛教教义深入人心,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
3. 佛教艺术的转变:佛教造像艺术也在中国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形态,佛教艺术成为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话题。
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的发展及影响摘要: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佛教美术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中国原有艺术的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期间,许多绘画、雕塑名家投身于佛教美术的学习和创作中,不断将外来佛教美术样式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了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风格与样式,既是对它之前先秦、秦汉美术的又是对它之后隋唐美术的开拓,起了转折与通筋舒络的作用。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绘画;贡献一、佛教艺术的汉化佛教绘画大致可以分为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和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三种。
根据佛教绘画的目的和内容,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的画像可分为尊像画、经变画和曼陀罗绘画三种。
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的佛教绘画可以是佛传图,也可以是本生图画,还可以是佛、菩萨、天龙鬼神的形象画。
佛、菩萨的画像通常被古代封建帝王利用,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因此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很多佛教题材的卷轴画、石窟壁画,如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壁画。
佛教是中国学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它却不属于中国学术固有的传统,是中国主流文化形态中唯一外来的成分。
佛教的传入,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自它的传入起,中国本土的文化在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的碰撞磨合中,自身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佛教与多民族文化在美术中的充分反映,是魏晋南北朝美术的一大特点,尤其是敦煌壁画等中国佛教典型作品,对后世文化产生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代表性。
在此期间出现了曹不兴、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曹仲达等一批画家以及大量的寺院画工们,对于魏晋南北朝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功不可没,他们率先从感觉上以中国本土固有的文化心态改变了佛教面貌,并且反过来以外来的佛教中的艺术形象又影响着民族文化。
他们通过艺术创作进行了宗教与文化的在大融合、大普及,使佛教艺术中的外部形态深入到中国文化的观念之中。
这样,艺术造就的感觉模式便不再随佛教本身的兴衰而变化消失,反而使得无论是对佛教的倡导或反对,都变成了一种对佛教文化的深化认识的过程。
TBRM•:<术研究浅析佛教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影响O刘广忠佛教始于汉明帝时期,《资治通鉴》记载:“帝梦金人,身高丈六,项佩日轮,光芒四射,金色灿烂,匕行亍殿。
”明帝遂派蔡惜等人西访,遇迦叶摩腾及竺法兰持佛像、舍利、贝叶经东来。
一行人来到洛阳后,明帝赐建白马寺。
自此佛教止始传入中原。
此后在历代皇帝的推崇F,学佛、礼佛成为时尚,佛教造像艺术也开始兴盛起來。
绘画艺术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佛教利用这种功能寓教义于艺术,把中国绘画当成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
“敬佛像如佛身,则法身应矣”,绘画艺术的功能被充分利用。
“佛像有汁:妙相,八十种好”,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充分发挥门身的艺术才能,对■佛教造像艺术的程式化、类型化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在注重太现人物个性特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把佛教人物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审美上。
佛教艺术的审美思想是佛教思想的形象展示,通过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广;佛教的“造像图影,颂赞膜拜”成为包括皇公贵族在内的善男信女修功立徳的主要活动。
佛教的兴盛大力推动了中I斤1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
佛经对西方极乐世界描述是佛教思想的体现,东晋高僧支遁对此这样描述:“西方有国,国名安养,回辽廻邈,路逾恒沙,非无待者,不能游ttjjiii,非不疾者,焉能致其速,其佛号阿弥陀,晋言无站:寿,国无E制班爵之序,以佛为君,〔乘为教,男女各化育尸莲花之中,无有胎序之秽也。
馆宇宫殿,悉以七宝,皆自然悬构,制出人匠,苑囿池沼,蔚为奇荣,E沈天于渊薮,寓俳仰而率真,闾阖无扇于琼林,玉响天谐于箫管、冥雷陨华以阖境神风,指占而:纳新。
甘露微化而醴被,蕙风导*主而芳流,了«音应感而肃响,恿泽厶垂而沛清……”支遁对极乐世界的描述在敦煌莫高窟220窟得到了充分展现。
这组净七:经变》人物众多,楼阁亭台,包罗万象,把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描绘得淋漓尽致。
秦汉时期的佛教艺术与文化交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唐朝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佛教艺术繁荣发展,与中华文化交流更加紧密。
本文将以秦汉时期为主题,探讨佛教艺术与文化交流的历史演变。
一、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公元前220年,秦国灭亡,秦统一六国(战国时期六个国家)成为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儒家的思想非常厌恶,但对佛教则抱有一定的好奇心,并邀请了来自印度的佛教历史学家菩提达摩尊者来中国讲学。
菩提达摩尊者在中原地区传播佛教,开创了中原地区的佛教历史。
汉代之前,许多外交使团与商路中就已有佛教传入中原地区的现象,但没有留下具体记载。
据清代学者张志直根据史书和佛经等资料研究,认为佛教在秦朝时期传入中原地区。
汉武帝时,印度僧人由弥勒、竺法深、盎帝等先后来到中原地区。
二、佛教艺术在中原的发展佛教艺术主要表现在佛教建筑、佛教造像、佛教绘画和佛教雕刻等方面。
在秦汉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具有许多标志性特征。
(一)佛教建筑佛教建筑主要表现在佛塔和寺庙两个方面。
佛塔是佛教中含有舍利或佛像的宗教建筑物,一般呈锥形或塔形。
寺庙是佛教信仰的场所,供奉佛像,并进行宗教礼拜和念经等活动。
在秦汉时期,佛教建筑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其中,汉墓中的佛教建筑遗址是佛教建筑史上的重要遗存,其构造多为五层、八角形或圆形等,是结构独特的地下佛寺。
此外,始建于汉武帝时期的洛阳白马寺、西安大雁塔、山西鼓楼寺等也是典型的汉代佛教建筑,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佛教造像佛教造像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时期的佛教造像,除了在视觉效果方面略显稚嫩外,更多地呈现出技法上的重要突破。
在佛教造像方面,秦汉时期的佛像形态大致可分为几类,如古印度形象、中国化的形象和伸手千手印象。
佛像造型栩栩如生,给人以直接感受和启迪,是佛教思想的直观表现。
(三)佛教绘画佛教绘画是佛教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秦汉时期,佛教绘画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
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与信仰文化汉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的时代。
佛教艺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国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汉唐时期的佛教信仰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一、汉唐佛教艺术1、佛教雕塑汉唐时期的佛教雕塑技艺达到了独具特色的高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佛教雕塑方面,汉唐时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造像”,即按照佛陀原貌来塑造佛像。
这种造像风格始于汉代,发扬于唐代。
汉代的佛像还比较朴素,唐代的佛像在基础上更具装饰性,呈现出美的风格。
二是“变相”,即将佛陀的故事、寓言或典故通过造型和比喻手法转化为佛像。
这种雕塑形式主要出现在唐代。
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鲜明,线条优美流畅,以及完美地表现了佛教思想的表情和动作。
2、佛教绘画汉唐时期的佛教绘画也非常发达。
其中出现最为著名的是“洛阳画派”,以及“敦煌壁画”。
洛阳画派主要表现为彩绘陶器,当时被广泛传播于中原地区和东亚地区。
这些彩绘陶器主要以佛教图案和人物绘制而成。
在绘画技法上,洛阳画派注重色彩鲜艳,线条深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敦煌壁画主要出现在敦煌莫高窟。
它们以描绘佛教题材世俗生活为主要内容,像是传说、经文、佛陀的生平故事以及众多的佛教造像,以及各色人物等。
敦煌壁画的风格多彩,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是中国最为著名的佛教艺术形式之一。
3、佛教建筑佛教建筑也是汉唐时期的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汉代的佛教建筑主要是寺庙的建筑,而唐代则是以佛塔为主。
唐代佛塔具有非常精致的雕刻和浮雕,在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也有很多相似的建筑形式。
二、汉唐佛教信仰文化佛教在汉唐时期传播迅速,不仅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还影响了汉族的信仰文化。
汉唐时期的佛教信仰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佛教思想与哲学的融入汉族宗教文化汉唐时期,佛教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宗教之一。
佛教的思想和哲学对汉族宗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对于社会教化、道德建立和人文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深刻启发和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思想。
浅析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以石窟壁画为例内容摘要:佛教被誉为东方世界的精神之花,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
正由于它的存在,东方美学园地显得更加博大精深。
佛教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参与功能。
本文从分析石窟壁画的绘画形象,初步探究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佛教艺术引言佛教自东仅进入中土以后,便以迅猛之势广泛地传播开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吸收、消化,渐渐地与中国文化精神溶为一体,隋唐时,达盛之极.其时,佛教的观念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和精神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精神也和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再分。
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一、儒、道思想对佛教思想传入的影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
”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儒家和道家一起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阐释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千百年来,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就在于他的儒家学说。
儒学以礼乐为中心,把现实生活同伦理纲常结合起来,把怀疑论或天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结合起来,构成其基本骨架。
孔子的儒学,把它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的世间伦理纲常和现实生活之中,在伦理的社会人生中抒发、满足、约束人们的感情。
这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主要特征。
正因为重视的是情感、感受,才使中国艺术的着眼点不是表现稳定、固体的对象和实体,而是功能、关系和韵律,它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渗透和协调,是内在生命意识的表达,是物我如一、情态与外境的相互融合。
老庄,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辅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人生观、文化心理、艺术精神、审美感知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作用。
老庄哲学以顺应自然的不可知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为核心和基础,强调的是:“游戏污读之甲”的“自恢”,而“无为有国者所羁”。
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例分析佛教绘画本土化的过程摘要:从佛教的传入到在中国的发展、繁荣,经历了各个时期的起伏变化。
作为佛教研究的重要依据,敦煌莫高窟的佛教壁画见证了佛教的演变,是这个千年宗教的一个缩影。
同时,不同时期的壁画也记录着佛教绘画本土化的进程。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壁画、佛教绘画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东汉明帝时,明帝永平十年,蔡愔赴西域访求佛法返国,邀得佛僧来华,并以白马驮回佛像及经卷。
其后明帝在洛阳兴建了中国早期的佛寺白马寺,作供奉佛像及佛法之用。
佛教之初应在两汉之间,约公元一世纪左右。
在敦煌莫高窟,最能反映敦煌佛教发展变化的,是不同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和雕塑。
神圣佛窟时期公元303年—580年,佛教传入中国初期。
此期的壁画则偏重将佛理概念具体化、情节化、通俗化,以利在人群中传播,让人们礼拜与观像中,接受教化,增进理解,引发情感共鸣,坚定对佛教的信仰。
说明此期佛的“神圣”性质。
其风格,可大致归纳为三点:其一,是反映敦煌人们的心态,以佛家的“忍让”、“牺牲”、与“好善乐施”,唤起人们的良知;其二,是反映敦煌人们的气度和文化,以西部民族固有的、近乎于原始的野性、粗朴、求实、狂放与佛、道、儒三家的理性规范、玄想、清虚、伦理道德相融合;其三,在艺术风格上,是西部风格、印度风格、希腊风格与中国内陆艺术风格汇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的敦煌独有的佛教艺术风格的雏型,其特点是飞腾动荡、雄浑质朴、神秘超脱。
人佛共窟时期隋朝建立到吐蕃于唐玄宗天宝最后一年。
这个时期,中国逐渐演变为当时世界上经济、政治、文化最繁荣、先进、发达的帝国。
这时期的佛教绘画在敦煌此期壁画中,都表现出来了。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佛教艺术是我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并演变。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既反映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也展现了中国文化对佛教艺术的独特贡献。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可以看出,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初期传入中国的佛教绘画中,以摹写印度佛教壁画为主要特征。
这些绘画常常采用平面、单一的构图,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表现佛教故事和佛陀的形象。
这种绘画风格展现了佛教传入时的原始面貌,并在我国古代艺术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融合,佛教绘画逐渐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绘画风格。
这一时期的佛教绘画主要以壁画为主,以莲花、佛像、佛教故事等为题材,构图丰富多样,色彩浓重,笔法细腻。
这种绘画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表现了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随着宋代的到来,佛教绘画风格逐渐转向了精神追求和内化。
宋代佛教绘画在形式上更加简洁明快,注重意境的表达,不再追求细腻的线条和华丽的色彩。
这一时期的佛教绘画强调观念和精神,注重拟写佛教经文和表现禅宗思想。
这种绘画风格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理念,体现了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转化。
52佛教艺术简析陶然西安美术学院一、佛教艺术的传入中国文化因为佛教艺术的传入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我国艺术史上佛教艺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
佛教思想以新颖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
佛教艺术为了适应中国的儒家思想,无论是从形象或是观念上都重新塑造。
在中国,观音菩萨被奉为能普度众生的救星,大概从唐朝开始,观音菩萨就从中性变为女性,于是人们有称她为送子观音。
如同中西结合,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融合相辅相成。
中国文化开始想佛教文化注入儒家思想,是的佛教文化中国化。
然后佛教文化向中国文化注入它的特点,丰富了中国文化,使得中国自己的本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二、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一)佛教建筑1、石窟石窟是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印度佛教有两种石窟形式,有一种是精舍形式的和尚房,正方形的小石洞,里面每个面都有小龛,提供给僧人可以坐在里面,还有一种是支提窟,洞里面积特别大,还有一个佛塔竖立在里面,佛教信徒会在这个佛塔前聚在一起拜佛,大概在南北朝的时候石窟才来到中国,尤其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一路上出现石窟。
特别有名的有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它们大多聚集在黄河中游和我国的西北地区,最繁盛的是北魏到唐朝,宋代以后逐渐衰败。
2、石塔佛塔本来是佛教信徒膜拜的对象,可后来又出现了经塔,墓塔等。
因为佛教的传入宗教建筑也传入中国,最开始的形式是木塔,像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我国最早期的塔,它有九层可是在短短几十年就逐渐被摧毁了。
洛阳永宁寺塔位于山西省应县,特别高的木塔。
它有着十分结实的结构,完美的外表和多少个春秋的见证被全世界建筑师称赞为建筑瑰宝,并且还被叫作“天下第一塔”,说的就是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伽塔。
,因为最早是印度健陀罗,所以中国的石塔受它影响很大,最后因为一直被中国文化的同化也发生了形式上的改变,改变形成了以下的种类: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等。
从敦煌莫高窟看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
莫高窟以其雄伟壮丽的佛像和绚丽多彩的壁画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一、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的建造可追溯到4世纪末,当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随着佛教的传播,莫高窟也逐渐兴起。
初期的莫高窟主要以石窟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石窟和壁画相结合的形式。
不论是石窟还是壁画,都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融合过程。
二、艺术风格1.雕塑艺术敦煌莫高窟的佛像雕塑以壁龛中的主尊佛为主,主尊佛通常占据整个龛位,并且多半为弥勒佛。
这些佛像造型庄严肃穆,线条流畅,面部表情慈祥,给人以一种内心的安宁感。
此外,莫高窟中还出现了许多辅佛、菩萨和护法神的雕像,各个形态各异,独具特色。
2.壁画艺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壁龛和走廊为主,绘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教故事、佛教经典、神话传说等。
莫高窟的壁画风格多样,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的壁画风格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线条简练,色彩鲜艳。
中期的壁画主题更加广泛,绘画技法更加成熟,兼具写实和艺术创作的特点。
后期的壁画则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三、文化内涵敦煌莫高窟的佛教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更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莫高窟中大量的佛教故事、经典和神话传说反映了佛教信仰的内容,象征着人们对幸福和解脱的追求。
其次,莫高窟中的艺术作品还蕴含着佛教哲学的思想,如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
此外,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壁画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总结: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论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云冈石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的悬崖峭壁上。
其艺术风格独特,兼具中国文化和佛教艺术的特点,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云冈石窟中所体现的佛教艺术的“中国化”,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云冈石窟在艺术风格上突出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一方面,云冈石窟整体风格沉稳、大气,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中所特有的古朴和庄重。
而佛教文化则为其注入了神秘、超脱的韵味。
另一方面,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造像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对佛陀的审美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
比如,佛像面容清秀,身姿优美,衣饰妥帖,不仅展示了佛教文化的神圣性,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美的追求。
云冈石窟中的雕刻工艺也具有浓厚的“中国化”元素。
云冈石窟中的雕刻工艺以入木三分、刀刻细腻而著称。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云冈石窟的雕刻更加精妙细致,不仅表现出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同时也凸显了中国文化中崇尚精神、静心凝思的思想传统。
此外,云冈石窟雕刻的“云冈风”也是中国文化风格的体现,深受后人所推崇。
值得一提的是,云冈石窟中的绘画艺术也具有鲜明的“中国化”元素。
云冈石窟的绘画中包含了洞窟壁画和挂幔画两种形式。
洞窟壁画通常是刻划在石壁上,而挂幔画则是用丝质或麻质布料作为背景,绘制在壁面上。
绘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冈石窟中的绘画艺术更是将佛教文化与中国绘画传统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元素。
云冈石窟的挂幔画尤其精美,图像形象性强,色彩饱满,风格清新自然,呈现出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对绘画表现力的追求。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佛教美术是佛教艺术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承载着佛教思想,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能够体现出佛教美术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过程。
要了解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我们首先要了解佛教的传入和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是在公元前一世纪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起初是以壁画、雕塑和石窟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艺术作品大多保留了印度佛教的风格和特点。
而在中国,佛教逐渐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审美情趣相融合,在造像、壁画、建筑等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化特色。
而蓝田孔雀明王雕塑,就是佛教美术中国化的一个生动例证。
蓝田孔雀明王是佛教神话中的神灵之一,他是一只神通广大的孔雀,拥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和力量。
在佛教美术中,蓝田孔雀明王的形象一般是以孔雀的形态出现,但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蓝田孔雀明王的形象不断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中国的壁画和雕塑中,蓝田孔雀明王的形象便不再仅仅局限于孔雀的形态,而是融合了中国传统神话和传说中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风格。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在中国化过程中,还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孔雀一直被视为吉祥、华美和富贵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绘画、装饰和文学中,对孔雀的描绘和赞美无处不在。
在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中,这种对孔雀的喜爱和崇拜也影响了蓝田孔雀明王的形象,使其更加得到了中国化的融合和发展。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在中国化过程中还受到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汉族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交融,这对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佛教美术中,我们可以看到蓝田孔雀明王的形象融合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风貌。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还受到了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
佛教造像风格在中国的演变佛教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兴起于印度。
并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最初表现了它的独立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更迭,环境的改变,它开始不断的与中国文化相互磨合,进而融合,并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思想等各个方面。
我们单从佛教造像风格在中国的演变历程就可窥见一斑。
一、初传期汉代时佛教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固有文化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除此以外,道家的黄老学说,神异道术也大为盛行。
因此佛教被作为一种外来神仙方术进行传播,佛陀被视为神通广大的神仙,将黄老浮屠混而为一,国人普遍以中国式的思维与方式接受它。
因此,此时的佛教并未引起重视。
十六国时期多数统治者崇信和提倡佛教,印度佛教造像也随即传入,中国的佛教造像采用印度佛教造像的底本,通肩大衣,波发,薄唇的犍陀罗样式流行。
云冈石窟佛像二、磨合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汉代儒学丧失权威,以老庄为核心的玄学大为流行,玄学所讨论的问题为“有无”问题,与佛教般若学的中心问题“空有”较接近。
佛教的因果报应切合了统治阶级和大众的需求,作为统治压迫人民的麻醉剂,成为安定社会的主要力量。
在北朝的五个朝代中北魏存在的时间最长,佛教也以北魏最为盛行。
北魏早期佛教造像依然保持了它初传时期的特点,然而北魏孝文帝时“太和改制”,实行汉化政策,佛教造像呈现出了不同的造像风格,南方受魏晋文化熏陶,将佛与升仙思想结合,形成了一种以南士为本的“秀骨清像”风格。
后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佛教发展过于强盛,北魏太武帝时实行灭佛政策,直到文成帝即位才复兴佛教。
据说文成帝时高僧县曜建议他在京城西部武周山下开凿洞窟,雕造佛像。
这即为云冈石窟中开凿最早的“昙曜五窟”。
青州隋代观音石像三、融合期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鼎盛,这不仅仅表现在对佛教的利用和译经事业的发达几方面,而且佛教造像也完成了它的汉化。
中国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因此当时皇帝对于佛教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佛教美术是指以佛教为题材,以佛教教义为内容,以佛教艺术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形式。
佛教美术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佛教美术的传播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密不可分。
本文将以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为例,探讨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首先来看佛教美术在印度的发展情况。
佛教美术起源于印度,最早的佛教雕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古印度。
在印度,佛教美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早期的佛教雕塑以佛陀的形象为主,以石雕和泥塑为主要表现形式。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佛教美术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孔雀明王是佛教美术中的一种重要形象,代表着佛陀的宝座和王者的象征。
这一形象在印度的佛教雕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佛教美术的重要表现主题之一。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美术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是佛教的重要传播地之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东汉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许多中国化的艺术作品。
在中国,佛教美术的发展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特别是在佛教雕塑方面,中国的佛教美术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蓝田孔雀明王是中国古代佛教雕塑中的一个重要形象。
这一形象来源于印度的孔雀明王形象,代表着佛陀的宝座和佛教的王者地位。
蓝田孔雀明王的雕塑在中国的佛教美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式佛教美术的代表之一。
这一形象的产生和传播,展现了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古代于阗佛教绘画的风格考辨
顾颖
【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9)005
【摘要】于阗是古代西域的佛教艺术中心之一,佛教绘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和高超的技艺.于阗早期绘画受古希腊的影响,体现出犍陀罗的艺术特征.4-11世纪,于阗佛教绘画风格继续受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同时具有中亚特征的二维平面和装饰风格,并且有向中原绘画风格靠拢的迹象.于阗佛教绘画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完成了佛教绘画的原初形态与中原人物画之间的对接,为中原画坛提供了新颖具有可借鉴性的绘画样式.文章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以及与邻近地区绘画遗存的比较,力求探讨古代于阗佛教绘画不同阶段风格发展衍变的状况.
【总页数】4页(P67-70)
【作者】顾颖
【作者单位】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2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程式与新风——17至19世纪藏传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 [J], 伯果
2.汉至隋唐于阗的佛教绘画样式 [J], 李钦曾
3.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J], 王科梅
4.当代陶瓷佛教绘画风格流派及意义 [J], 徐进
5.九、十世纪于阗族属考辨 [J], 荣新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佛教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艺术相互融合的产物。
在佛教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印度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一个典型代表,它的形象承载着佛教美术中国化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蓝田孔雀明王雕塑为例,探讨从印度到中国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形象的变迁和文化内涵的发展。
蓝田孔雀明王是中国佛教传说中的一个神话形象,它源于印度佛教中的孔雀明王(Sārnāth)传说。
根据传说,佛陀在印度的Sārnāth讲经时,孔雀明王飞到佛陀身边,开屏盛开,并发出五种颜色的光芒,象征佛陀的五种智慧。
这个传说在中国传入后,融合了中国的神话元素,形成了蓝田孔雀明王的形象。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它的形象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审美特点,展示出了中国佛教美术的独特魅力。
从印度到中国,佛教美术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变革和融合。
印度佛教美术以其庄严肃穆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象闻名于世,而中国佛教美术则在保留印度传统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中国的宗教和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正是这一融合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它既传承了印度孔雀明王的外形和神话内涵,又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象。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外形和神话内涵上都有所变化。
首先在外形上,蓝田孔雀明王雕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将孔雀的形象进行了夸张和变形,使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雕塑中的孔雀头部呈现出中国式的线条和曲线,羽毛的纹饰和造型也与印度孔雀明王有所不同。
其次在神话内涵上,蓝田孔雀明王雕塑融合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元素,如孔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吉祥、美好和祥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代表幸福和美好未来的图腾。
在蓝田孔雀明王雕塑中,孔雀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生动,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
一、佛教绘画的引进和中国化的开端秦汉至隋唐之间,国家分裂动荡,社会政治格局亦十分复杂,思想意识形态出现了层叠交错的局面,中外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使儒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造就了佛教的大发展。
佛教艺术分陆路和海路传入中国并以其强大的宗教信仰力量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且也为中华文化输入了新的养分。
中国佛教形象的最早出现是在东汉时期,“白马驮经”是它的象征,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朝廷建白马寺,中土出现了第一座佛寺。
此时中国的佛教绘画还是一片空白,佛教形象多以造像和雕刻的形式出现,造型特征多为薄衣贴体,衣褶纹饰繁复稠密,风格优美婀娜纤巧,这种印度佛教的犍陀罗样式风格很快被中国的能工巧匠所采用并发展为具有民族特色的造像风格,这一突破对后来佛教绘画样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书·释老志》记载:“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
”这大概就是中国的画家所创作的第一幅佛教绘画了。
到了魏晋时期,佛教绘画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擅于画佛像的画家辈出并创造出风格样貌各异的佛画样式,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艺术影响巨大,这可以说是佛教绘画迈入中国化的开端。
二、佛教绘画的容纳与本土化魏晋南北朝时代,被傅抱石先生称为“可以说是完全的佛教美术时代”,这时的佛教艺术发展已经普遍化,除了建筑、佛经外,彩画佛像发展速度更快,有“严饰作佛像,彩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一说。
人们对佛教的崇拜与信仰、善画佛画的功德使得佛教绘画发展更加迅速。
佛教活动的兴起,大大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佛教绘画得到了广阔的发展,尤其出现了曹不兴、顾恺之、卫协,他们并称为中国三大佛画家。
在融合了外来精品佛画的艺术之后,创造出了属于中国的佛教艺术,他们的高超技艺使得世人为之惊叹。
据《图画见闻志》记载,曹不兴是最早的佛像画家,被称为“吴国八绝”之一,善于吸收外来艺术之法。
曹不兴作画之初,是按照印度佛教造像摩画的,后不再照本宣科临摹佛像,而是在外来佛画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审美与喜好,进而有创造出属于中国化佛像的可能性。
如日本藏画纹带佛兽镜中佛像表现出的高超技艺,其创制时间大约在三国、西晋时期,此佛像衣着飘逸,线条流畅,有明显的中国式“褒衣博带”的风格,这种潇洒自如的佛教造像即为中国化佛像的创制品。
如果说曹不兴是魏晋时期乃至整个绘画史中的开创性人物的话,那么卫协在绘画史中则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伟大画家。
《古画品录》中曰“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迨为兼善,虽不该备形似,颇得壮气,凌跨群雄,旷代绝笔”。
卫协所作佛像,完全超越了印度佛像的模式,他完全是把印度佛教绘画原有的特征摒弃,创造出了中国化的佛像作品。
卫协所做佛像服饰考究,完全摒弃印度式的服饰特征,代之以中国传统的简洁飘逸的汉服,对于佛像汉化有非常大的影响。
顾恺之的佛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巨大,作画主张意在笔先,力求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在本质。
在佛教人物画中,顾恺之的《维摩诘图》最为震撼,画中维摩诘身披重裘,衣纹线条流畅有力,技法纯熟。
他的佛画作品已不再按照佛教原型去描绘了,而与当时的魏晋之风相适应,具有时代气息。
顾恺之所绘维摩诘清瘦、神态自若、超凡脱俗的文人士大夫形象,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
我国佛画家所创造的佛画基本以经书为参考,再而以外来佛画范本临摹加创作,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创作规律。
而戴逵所作佛像,与印度、西域所传佛像迥然不同,正式创立了中华民族自己的佛画艺术。
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昔有梵僧带过棉布上本,亦与寻常画像不同。
盖西国所称仿佛其真。
今之仪像,始自晋戴逵,刻制梵像,欲人生敬,时颇有损益也。
”正因为有了戴逵所创中国佛像的样式,才能有后来历朝历代的佛画发展。
张僧繇的佛画是在戴逵父子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风貌,【美术广角】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殷王科梅摘要:我国佛教绘画始于汉,兴于魏晋,盛于唐,历代擅画佛像者不胜枚举,其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推动着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
佛教绘画以其生动的佛教形象,对社会大众及社会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精神面貌。
随着朝代的更迭,中国的佛教绘画艺术附着于本土的文化不断融合与创新,其佛画艺术形象已经完全融合于我国传统的人物画形象,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画艺术风格。
关键词:佛教绘画;风格特征;中国化1282019·04张僧繇善于融合传统艺术的优点,使自身的艺术才能发挥到极致。
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大力发展佛教,与外来的佛教艺术联系更加紧密,常有外国的艺术使节带着佛教艺术画来中国交流。
正是有如此交流,张僧繇所创造的佛像具有“奇形异貌”“诡状殊形”之说。
此外,还有陆探微、曹仲达、萧绎等画家的佛画技艺精湛,不拘泥于印度佛陀造型样式,大胆创新融合本土特征,为我国的佛画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佛教绘画发展的隆盛时期,佛教绘画不仅在我国国内盛行,而且流传于日本、朝鲜等国家。
魏晋时期的佛教绘画多见于卷轴,其造型多临摹印度佛像样式,风格优美纤巧;北朝的佛教绘画多见于石窟中,风格伟大富丽;南朝的佛教绘画多见于寺壁,风格率真恬静且颇具新意。
这时期的佛教绘画充分体现出自印度佛画传入中国始,中国传统绘画所发生的变化,佛教绘画开始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以及中国传统审美特征,中国传统绘画容纳了佛教绘画全新的样貌,呈现出本土化的特征。
三、佛教绘画的中国化与世俗化隋唐时期重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佛教为统治者所提倡,大量石窟寺院壁画、绘画涌现使佛教绘画艺术发展到一个隆盛的顶峰。
隋唐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精于佛画的画家,如尉迟乙僧以擅长佛像和外国人物的绘画著称,乙僧以丹青奇妙,得其国王荐之阙下,初授宿卫官,后袭封郡公。
其画小则用笔紧劲,大则用笔洒落,凡画功德人物花鸟,皆作外国之形象。
他笔下的“外国鬼神,奇形异貌;中华罕继”。
他尤善绘凹凸花,作佛像,用色沉著,堆起绢素,而不隐指,绘法之奇妙,实于唐代绘画上,大有贡献,时人多师法之。
被誉为“画圣”的吴道子也生逢中国封建社会的这一盛世,此时,尤其是佛教世俗化趋势的影响需要有艺术家们来扩大其声望和影响力。
佛寺为了吸引大量的香客,需要当代画家们来做宣传,寺观壁画的需求大大增加,所以,吴道子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壁画,作于两京地区的寺观。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题材取自《瑞应本起经》,描述净饭王抱着刚出生的释迦牟尼到神庙后,诸神匍匐下拜的情形,表达对未来佛祖的尊敬,体现出佛法的威严。
从绘画技法上看,这幅画是墨笔勾勒的白描画,尤其是在人物的衣冠饰带上可以看出其“莼菜条”式的笔法线条,是“疏体”风格的代表。
创造新的绘画样式,是吴道子天才本色的集中体现。
在南北朝时期,宗教绘画题材基本照搬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既定程式,只在装饰图案上充实本土内容,完全由自己创作的还很少。
在吴道子的绘画样式中,表现最多且最为生动的是唐人新创的“变相”,即净土变、地狱变、维摩变等,且情景与气氛各不相同,使现实的场景无所顾忌地纳入严肃的宗教画面。
吴道子也热衷于表现自我,他曾把长安千福寺西塔院的菩萨画成自己的相貌,以示众生皆可成为佛陀,表现出佛教艺术在中国已经完全趋于世俗化。
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的样式,称为“吴家样”,是张僧繇的“张家样”之后的一种新兴的更为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
他的画对以后宗教人物画有着巨大的影响。
周昉也是画佛像的名手,其佛像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水月观音”,其画“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
综合佛教绘画自印度传入中国始,中国传统绘画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佛教壁画的发展,如佛道寺观的壁画,使得佛教与佛教艺术盛传,晋顾恺之在瓦棺寺所绘维摩诘像就是佛道寺观壁画的代表,年轻时候的顾恺之所绘寺庙壁画《维摩诘图》,“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盛唐吴道子的佛寺壁画有着“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盛况,可想而知,佛教以及佛教绘画在当时的影响。
其次,佛教艺术的传入,使得中国绘画的技法得以丰富发展。
在没有看到印度佛画之前,中国绘画的染色方法比较单一,是在以线勾勒的基础上采用平涂的方式染色。
而印度佛画采用的是“晕染法”,是在平涂的基础上,再次调色由外向内晕染,形成凹凸效果,中国画家在绘画时采用这种画法,使得佛画有了很强的立体感。
中国佛教绘画在吸收外来艺术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绘画技法的借鉴下,融合了中国绘画技法。
在勾线的前提下再次进行晕染,变成了具有新特点的绘画技法;在绘画内容上,中国的佛画艺术吸收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使佛教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艺术文化。
佛像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中国绘画题材,推动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中国人物画在汉以前还没有以画像的形式绘出来,佛教绘画的涌入,使人们开始描绘大量人物画,除了佛画像外,更多的“孔子像”“帝王像”被人们所描绘。
综上所述,佛教绘画自东汉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国传统绘画融合发展,使佛教绘画呈现出中国化的趋势,又在隋唐时期统治者大力发展佛教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到一个隆盛的顶峰。
佛画风格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从而使佛教绘画完全融合于中国传统绘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画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出佛教绘画在中国各朝代发展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1]宋丰光.中国人物画[M].郑州:黄河出版社,1999.[2]马利怀.中国的佛教雕塑与绘画[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2000.[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4]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俞剑华.宣和画谱[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作者单位:郑州大学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