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发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太阳能电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技术备受瞩目。
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通过太阳能来进行电能转化的技术,可以从根本上减少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过去几年中,太阳能电池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各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不断涌现,而且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也不断提高。
本文将介绍太阳能电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一. 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其工作原理是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
太阳能电池的核心部分是一个由不同半导体材料构成的p-n 结。
当阳光照射在p-n结上时,电子和空穴就会在p区和n区之间的p-n界面处发生复合,这个过程就会产生电流,从而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
该电池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大小与阳光照射强度、温度、半导体材料的种类和质量等因素有关。
二. 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很多,根据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无机-有机混合太阳能电池等。
其中多晶硅和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太阳能电池。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是太阳能电池中最常见的一种。
该电池主要由多晶硅材料制成,相对于单晶硅来说,多晶硅的能耗更低,制造成本更低,但效率相对较低。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相对于多晶硅来说,其硅的晶体品质要更好,因此其光电转换效率也更高。
但相对的生产成本也更高。
无机-有机混合太阳能电池包括有机半导体和无机半导体层,属于目前较为新颖的太阳能电池种类之一。
该电池普遍更具有廉价、柔性、轻薄等特点,使其具备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 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为能源领域的重要技术,太阳能电池的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太阳能电池技术未来的研发重点。
1. 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提高一直是科学家追求的目标。
目前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已经接近极限,但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仍有进一步提高效率的空间。
太阳能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它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还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太阳能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并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
首先,光伏发电技术是太阳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光伏发电利用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已经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太阳能利用方式之一。
随着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不断进步,光电转换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已经取得了较高的转换效率,但是其制造成本还相对较高。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探索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如有机太阳能电池、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等,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
其次,太阳能光热技术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太阳能光热技术利用太阳能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广泛应用于水加热、房屋供暖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目前,太阳能光热技术的研究集中在提高集热器的效率和传输热能的方式上。
一些新型的集热器材料如聚合物材料、纳米材料等,具有较高的吸收率和热传导性能,可以提高太阳能光热系统的效率。
此外,太阳能光热技术还可以与传统的燃煤、燃气发电等方式相结合,实现能源的综合利用。
未来,太阳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人员将继续改进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以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整体性能。
例如,采用多晶硅、钙钛矿等新型电池材料,能够显著提高光伏发电的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通过优化光伏组件的设计和安装方式,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利用率。
其次,太阳能光热技术将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随着集热器材料的不断改进和热能传输技术的创新,太阳能光热系统将成为水加热、空调供暖、工业生产等领域的主要能源供应方式。
特别是在光热发电领域,通过优化光热发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高光热发电的效率和可靠性,可以实现太阳能的大规模利用。
此外,太阳能储能技术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由于太阳能的不稳定性,储能是解决夜间或阴天无法产生电能的关键。
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清洁能源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而太阳能电池技术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的能源解决方案,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现状太阳能电池技术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目前,主流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主要包括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是市场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技术,其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
但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在效率上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其效率一般在15%到20%之间。
相比之下,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要高一些,甚至可以达到20%以上。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在能量转化效率和稳定性方面的表现更好,但其制造过程相对复杂,造成了较高的成本。
薄膜太阳能电池则是近年来崛起的一种新技术,不同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它采用了柔性材料作为基底,可以实现轻薄柔性化的电池制作。
尽管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较低,但其开发潜力巨大,可以应用于各类可穿戴设备、移动通信和智能建筑等领域。
二、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未来发展中,人们将继续努力提高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降低成本以及改进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首先,提高能量转化效率是目前太阳能电池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新材料、优化制造工艺,以提高电池的效率。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增加太阳能电池的吸收能力,提高光的利用率。
此外,研发更高效的光伏材料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次,降低成本是推广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关键所在。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的扩大,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逐渐下降。
然而,成本仍然是限制太阳能电池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瓶颈。
因此,继续改进制造工艺、降低材料成本以及提高电池的寿命,都将有助于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
最后,改善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太阳能是一种绿色、可再生的能源,拥有巨大的潜力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新型太阳能电池不仅能够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还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和改善使用环境。
本文将介绍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 OSC)是一种有机半导体材料构成的太阳能电池。
相对于传统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更好的柔性和透明性,可以安装在移动设备上或是玻璃幕墙上进行光电转换。
另外,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因此,在未来应用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利用有机太阳能电池的透明性特点,开发出一种透明有机太阳能电池。
该电池由玻璃和ITO(Indium Tin Oxide, 一种透明导电材料)构成,具有平均光电转换效率达到8.3%、高透过率(85%)、可弯曲的柔性、更长寿命等优点。
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 PSC)是一种以钙钛矿晶体为载体的太阳能电池。
其中,钙钛矿晶体具有良好的吸光性、电子传输性能等良好性质,可以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的特点。
据统计,当前最高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25.2%之高。
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设计方案,该电池可应用于智能门锁、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新设计通过使用针对特定波长的光敏材料,将电池划分为三个独立的区域,同时,可以有效防止电池中反射或透过的光被浪费,最终实现最佳效率。
三、多级组分太阳能电池多级组分太阳能电池是指结合不同材质、不同半导体的太阳能电池。
在这种太阳能电池中,每一分层材料都能吸收一定波长的光,从而扩大了太阳能电池的光谱带宽,充分利用太阳光谱所含的能量,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随着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太阳能电池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推广。
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关键在于光电效应和半导体材料的选择。
目前,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光电转化效率的提高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太阳能电池主要有单晶硅、多晶硅、铜铟镓硒(CIGS)、无机有机杂化钙钛矿等几种。
其中,单晶硅因其高转化效率和稳定性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
而CIGS电池由于材料稳定性不佳导致其寿命较短,而钙钛矿电池则由于其复杂的制备过程和材料稳定性仍在研究之中仍未广泛应用。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努力寻找新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以提高光电转化效率和降低成本。
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使用双折射晶体材料可提高光电转化效率,这是一种容易得到的材料,可以从全球范围内获得。
二、柔性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应用随着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等市场的逐渐发展,柔性电子和柔性太阳能电池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与传统太阳能电池不同,柔性太阳能电池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拥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并可以更自适应地适应曲面形状。
同时,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和加工流程也更加简单和直观,可以通过印刷、喷涂等方式来大规模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这方面,目前最有前景的材料是有机聚合物、纳米材料和二维材料等。
柔性太阳能电池同样可以与锂离子电池进行集成,产生更加高效、轻量级、柔性的电池,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
三、太阳能光伏与储能一体化随着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太阳能发电已成为我们未来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太阳能光伏与储能一体化系统越来越受到瞩目与关注。
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储能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在电池组中,再供给家庭或商业等场所的用电。
二是将电能通过电力网直接输出,并从电力网中购买所需电量。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普及,太阳能光伏和储能系统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展开,预计未来几年内会有更多的技术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进行储能。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张剑锋1,2,Z HOU H ua 2xi ng 1,YOU W ei1(1.Depart m ent of Che m istry ,Un i versity of North Caroli na at Chape lH il,l Chape lH il,l Nort h C aroli na 27599,USA ;2.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摘 要:回顾了近五年有机太阳能电池在电池材料和器件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材料方面,合成具有低带隙的化合物,使之与太阳光谱有更好的匹配,以提高对太阳光的吸收范围;在器件方面,通过使用异质结和纳米结构,使之在增加光吸收的同时保证激子的分离与有效迁移.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方向,设计并合成具有低带宽和低HO MO 能级的D-A 型聚合物是提高其理论光能转化效率的关键.通过改进与提高电池的制作技术,充分挖掘新材料的潜力,将获得较大光能转换效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聚合物中图分类号:T M 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2X(2009)04-0001-07充分利用太阳能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一直备受关注.在目前商品化的太阳能电池市场中,无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晶体硅的制造成本高、加工工艺复杂等问题,[1]此种太阳能电池难以实现大规模普及化应用.与无机半导体相比,有机半导体具有制造成本低和良好柔韧性的优点;并且有机物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简单,具有制造面积大、廉价、简易、柔性等优点,因此有机太阳能电池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新发展的方向.有机太阳能电池在吸收太阳光后会产生束缚的空穴-电子对)))/激子0,因此又称作为有机激子太阳能电池.激子在异质结界面上发生分离后才能产生大量自由的电荷载体,它们扩散至电极后产生光电流.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凡是涉及有机化合物的太阳能电池都可以称之为有机太阳能电池.例如,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有机小分子异质结电池、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但是实际上这些激子太阳能电池的激子分离和电荷传输的机理与途径具有很大的不同,有机化合物在电池中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别.只有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和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完全依靠有机化合物进行激子分离与电荷传递,因此我们称之为纯有机太阳能电池,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值得指出的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又称Gratzel 型电池)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类激子太阳能电池.此类太阳能电池研究的最早也最为成熟,目前的光能转化效率最高可达11%{G ratz e,l 2000#228;O p R egan ,1991#275;O p R egan,1990#277;N az eer uddin ,1993#271},[2]体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寻求具有更高电荷分离效率和稳定性的有机染料分子,解决液态电解质的泄漏和变性问题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基于有机小分子和有机聚合物的纯有机太阳能电池,光能转化效率相对较低.但随着近几年有机合成技术、纳米与表面技术发展以及体异质结[3,4]电池设计技术的改进,其光能转化效率也在不断提升,目前最高已达6.5%,体现了良好的发展势态.本文拟对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1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对于有机太阳能电池来说,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界面对于激子的产生和分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子依靠电场和化学势梯度得以分离,同时依靠界面电场来降低电荷的重新结合速率,因此,界面性质在激子太阳能电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界面性质影响激子的扩散距离及其在界面的分离.通常认为纳米结构界面将有助于提高激子分离的效率.最初的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由两个不同功函数的电极夹着一层有机小分子材料构成[5].由于有收稿日期:2009-05-05 修回日期:2009-09-09作者简介:张剑锋(1968)),男,湖南邵阳人,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University of North Ca rolina at Chape lH ill 化学系访问学者,出访得到王宽诚幸福基金的资助.(自然科学版)Journa l ofH e feiUn i vers it y(Natura l Sc iences) 2009年11月 第19卷第4期 Nov .2009Vo.l 19No .4机材料的层厚度受到了限制,因此这种电池的光能转化效率非常低[6].为了提高光能转化效率,Tang 开创性地利用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有机小分子给体(D)和受体(A ),构造出D /A 双层异质结薄膜结构,得到了1%的光能转化效率[7].此种D /A 双层异质结薄膜结构利用给体和受体的能级差别来克服激子的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把激子分离成自由电子和空穴,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光能转化效率.有机材料中激子迁移距离通常只有5~10nm ,因此薄膜(小于50nm)有利于激子迁移到D /A 界面.但是另一方面,大多数有机材料的吸收系数(A )只有105c m -1,需要增加膜厚(大于200n m )来最大程度地吸收光能.因此为了寻求最佳的光能转化效率,必须找到一个最佳的层厚度[4,8,9].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所使用的有机物主要有酞菁、二萘嵌苯和C 60等,图1给出几种典型材料的分子结构.图1 几种典型的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材料许多研究小组在探寻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激子迁移距离过小的问题,常用的方法是选用特定的材料并采用高真空蒸膜来形成双层甚至多层的异质结薄层结构.如上所述,异质结结构可促进激子的迁移,减少电荷的重新结合,在增加光吸收的同时保证激子的有效迁移[10-12].另一种方法是通过使用高表面积的体相异质结来获得相互缠绕的薄层[8].由于体相异质结有非常高的给体、受体表面积,给体与受体在整个光吸收层均匀混合,激子在有效迁移距离内就能够找到D /A 界面从而有效分离.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在获得较短的激子到界面的迁移距离同时可以增加有效膜厚来吸收更多的光能.Forrest 研究小组通过有机气相沉积法,控制CuPc 和PTCBI 在I T O 电极上的生长位置和生长方向,得到了水晶状的体异质结,最大程度地增大给体与受体的接触面积,因此光能转换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13].此外,具有纳米晶结构的材料表面有利于电子的迁移,在D /A 界面上的纳米簇结构和纳米粒子技术都有助于提高光能转化效率.对于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而言,优点是有机小分子容易纯化,易于形成无定形或多晶的薄膜,并可制成多层异质结结构;其缺点是有机小分子的稳定性非常有限,如何保持电池材料的热力学稳定性有待解决.目前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效率可以达到5.7%.[8-10,14-16]2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以重量轻、可溶液成膜以及可弯曲的性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17-20],特别是近两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虽然目前的光能转化效率尚在5%~6%,但是当其光能转化效率达到8%以上时,即可体现出它的优势,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使用.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通常由正负电极及其具有光活性的薄层所组成.光活性薄层是由给体和受体组成的体异质结结构.目前使用的受体材料主要有CdSe [21]、n -型聚合物[22]和C 60及其衍生物PCB M ,以PCB M 使用的最多(该类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结构见图2).PCB M 型太阳能电池的正负电极分别为铟锡氧化物(I T O )和具有较低功函数的金属.位于两个电极之间的涂层由共轭聚合物与PCB M 混合2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图2 体异质结(BH J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示意图[23]而成.当光透过透明的I T O 照射到共轭聚合物分子上时,如果光能大于聚合物的带隙时就会激发出激子,激子向D /A 界面移动,由于D /A能级差别大于激子的结合能,导致激子在界面上分离,电子会转移到受体PCB M 的LU MO 轨道上,同时空穴会仍然停留在共轭聚合物的HO MO 轨道上.然后电子就会通过PCB M 传递到负极,而空穴会通过共轭聚合物传递到正极IT O 从而产生光电流和光电压.由于光吸收主要是由给体材料承担,因此它的性质是决定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给体材料一般具有较低的带隙(E g )和较低的HO MO 能级,前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光子产生激子保证有较大的光电流,后者可以使激子分离后保持较大的电压.P3HT 是被研究的最为彻底的给体材料,经器件优化后其光能转化效率最大可达5%[18,24].除P3HT 外,其他一些具有较宽吸收光谱带的聚合物同样可以用作给体材料,如:MD MO -PPV 、聚噻吩类似物等[25,26].太阳光谱的最大光强在700nm 左右,由此计算出聚合物的带隙应该在1.74e V[27],为了获得这种低带隙聚合物,目前最成功的方法是通过D /A 共聚[28-37],即:通过具有高H O MO 的给体与低L U MO 的受体的共聚,形成D /A 型结构,由给体在分子内部向受体部分转移电子,从而降低带隙,使其吸收谱带和太阳光谱具有更好的匹配,以提高光能转化效率.目前一些较好的低带隙聚合物性能及其结构分别见表1、图3.表1 一些低带隙聚合物材料的性能Pol y m erHO MO /e V L UMO /eV E g(opt)/eV V oc /mA J sc /mA FF G /%R e.f (1)-5.80-3.51.036.30.432.8[38,69](2)-5.5-3.61.880.896.920.633.6[28,40](3)-5.391.820.909.50.5075.4[33](4)-5.3-3.571.400.79110.472.83.2(C70)[29,30](5)-5.43-3.661.700.800.806.210.10.510.532.54.3(C70)[41](6)-5.1-3.41.7(fil m )0.660.619.411.30.470.582.94.0(C70)[42](7)-5.05-3.271.450.6812.70.555.1(C70)[43](8)-4.90-3.201.62(fil m )0.580.5612.515.00.6540.6334.765.30(C70)[44](9)-5.37-3.141.850.8215.40.394.9[34] 综合分析给体化合物的结构,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规律:含有噻吩环的聚合物虽然具有较高的J S C ,但V OC 较低,含有苯环的聚合物则正好相反,J S C 较低但V OC 较高,这可能是由于噻吩环与苯环相比,前者具有更好的供电子性,使得整个分子的HO MO 能级升高,造成较低的V OC ,而由于空穴流动性的提高,增大了J S C .因此,从设计聚合物的角度来看,理想的聚合物应该是具有D /A 结构、低带隙和低HO MO [45].量子化学计算等理论化学手段可以为设计理想聚合物分子提供理论指导.为了提高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太阳光谱利用率和空穴迁移率,人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如:通过在共轭聚合物主链上加入共轭支链从而扩大聚合物吸收范围[26,46-48];通过用共轭分子将聚合物主链交联提高空穴迁移率[25,49,50],利用各种不同的给体单体和受体单体的共聚得到低带隙的聚合物从而使吸收谱带红移,更好的与太阳光谱匹配[27,29-36],以及通过改善其共混的纳米结构提升迁移率和电池性能.决定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因素包括:光子的吸收与激发、电荷的运输、给体和受体组成的体异质结的形貌(是否具有均匀且连续的纳米结构)、电极与器件的结构.有机聚合物容易成膜,而且通过选3第4期张剑锋,等: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图3 一些低带隙聚合物材料的结构用不同的溶剂和控制溶剂挥发的时间可以控制聚合物材料的形貌,但在设计聚合物分子时,需要考虑解决聚合物材料的溶解性与性能之间的矛盾.增长侧链能增大溶解性(从而提高成膜性),但会影响共轭价键的共平面而影响其光电性能.电子在激子分裂成电子和空穴之后50飞秒(1飞秒=1@10-15秒)之内发生转移才是有效的,否则电子与空穴容易再次结合,异质结结构可减少聚合物分子在激发之后的振动或摇摆,例如,MD MO -PPV /PCB M 异质结电池的电子从激发到转移的时间为45飞秒,而纯MD MO -PPV 膜层则由于分子在产生激子后因振动而产生连续的激发,使电荷转移的时间增长[51].除通过选择适当的溶剂、溶剂挥发时间外,构建和控制电池材料的表面纳米形态的方法还有:高分子的自组装[52,53],盘状液晶的自组装和通过离子静电作用得到的单分子层[54],纳米尺寸的高分子球[55],有机/无机杂化系统[56-59].此外,在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还需要关注激子在界面的分离以及电荷在与金属接触处的传递.为了改善太阳能电池中接触的界面性能,在金属和有机材料界面通过加入各种缓冲层来调整接触功函,增加电池的内在电压,从而阻碍激子在金属和有机界面上的分离.例如,在A l 电极中添加L i F 层能降低A l 电极的功函,由于Li F 的定向排列或与界面的化学反应导致在结合部产生偶极,从而改善电极的性能[60].图4 给体的能带间隙、LU M O 能级与光能转化效率的等高图图4是基于PCB M 为受体和有机聚合物为给体的太阳能电池的给体能带间隙、L U MO 能级与光能转化效率的等高图.为了达到理想的光能利用效率,作为空穴导体的理想化的低带隙聚合物的HO MO 和L UMO 应该分别达到-5.7e V 和-4.0e V.从图4以看出,只要能够设计并合成出具有低E g 和HO MO 能级的聚合物,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达到10%应该是可以实现的.目前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最高为5%~6%,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4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图4中的两条直线分别表示HO MO 为-5.7e V 和-4.8e V .[27]3 结束语有机太阳能电池涉及理论化学、合成化学、材料科学、物理学、电子学、化学工程等多个学科.为了进一步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要重点设计与合成具有低带宽和低HO MO 能级的聚合物分子,通过纳米技术使聚合物材料具有较好的成型形貌,提高电子和空穴的流动性,通过形成异质结结构得到较厚的膜,在促进电荷转移的同时保证良好的填充因子.参考文献:[1] A lsema E A .Energy P ay 2back T i m e and CO 2Em i ssi ons of PV Syste m s[J].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 ,2000,8(1):17225.[2] G ra tze lM.P erspec ti ves for Dye 2sens itized N anocrysta lli ne Solar Ce lls[J].P ro gress i n Photo volta ics ,2000,8(1):1712185.[3] W a l dauff C ,Sch ili nsky P,H auch J ,et a.l M ater i a l and Device Concepts for O rganic Photovolta ics :To wa rds Co m petiti veEffi c ienc i es[J].Thin Soli d F il m s ,2004,4512452:5032507.[4] Peu m ans P,Uchida S ,Forrest S R.Effi c i ent Bul k H ete roj unctio n Photovolta i c Ce lls U si ng S m all 2m ol ecular 2we i ght O rganicTh i n F il m s[J].Nature ,2003,425:1582162.[5] Chamberla i n G A .O rganic Solar 2ce lls 2a R evie w[J].Solar Ce lls ,1983,8(1):47283.[6] Ghosh A K ,F eng T .M erocyani ne Organ ic Sol a r 2ce lls[J].Journa l of App lied P hysics ,1978,49(12):598225989.[7] Tang C W.22Layer O rganic P hot ovolta ic Ce ll[J].App lied Physi cs Lette rs ,1986,48(2):1832185.[8] Forrest S R.The Li m its to Organ i c Photov olta ic Ce ll E fficiency[J].MRS Bu lleti n ,2005,30(1):28232.[9] P eu m ans P,Yaki m ov A ,Forrest S R.S m allM olecu l ar W e i ght Organ i c Th i n 2fil m Photodetectors and Solar E ell s[J].Journalof Applied Physics ,2003,93(7):369323723.[10] P eumans P ,Bulovi c V ,F orrest S R.E ffic i ent Photo n H arvesti ng at H i gh Opti ca l In tensities i n U ltra t h i n O rganic Do uble 2he terostruct ure P hot ovolta ic D io des[J].App lied P hysics Le tters ,2000,76(19):265022652.[11] Yaki m ov A ,Forrest S R.H i gh P hot ovoltage M u ltiple 2he teroj unc ti on Organ ic Solar C ells Incorporati ng Interfac ial M eta llicNanoc l uste rs[J].App lied Physi cs Lette rs ,2002,80(9):166721669.[12] H ira m oto M,Suezak iM,Yo koya m a M.Effect of Th i n Gold Interstiti a l 2layer o n t he Phot ovolta i c P roperti es of Tande mOrgan i c Solar 2ce ll[J].Chem istry Letters ,1990,19(3):3272330.[13] Yang F ,Shte i n M,F orrest S R.Co n troll ed Gro wth of a M ol ecular Bu l k H eterojuncti on P hot ovolta ic Ce ll[J].Na t ureM ater i a ls ,2005,4(1):37241.[14] Xue J G ,R and B P,U ch i da S ,et a.l A H y b ri d P lanar 2m i xed Molecu l a r H e teroj unc ti on P hot ovolta i c Ce ll[J].AdvancedM ater i a ls ,2005,17(1):66271.[15] Xue J G,Uch i da S ,R and B P,e t a.l A sy mm e tric Tandem O rganic Photovolta i c C ell s with H y br i d P l ana r 2m i xedM olecularH e teroj uncti ons[J].Appli ed Physics Letters ,2004,85(23):575725759.[16] P eu m ans P,Forrest S R.V ery 2h i gh 2effic i ency Doub le 2heterostructure Copper Pht ha l ocyani ne /C 260Photov olta ic Ce lls[J].Appli ed Physics Letters ,2001,79(1):1262128.[17] Yu G ,Gao J ,H u mm e l en J C ,e t a.l Poly m er Photovolta ic C ell s 2enhanced Effi c i encies V i a A Net work of Interna l Do nor 2acceptor H eterojuncti ons[J].Sc ience ,1995,270:178921791.[18] L iG ,Shrotr i ya V ,H uang J S ,et a.l H i gh 2effic i ency Sol utio n P rocessable Pol y m er Photovolta ic Cells by Se lf 2organ izati on ofP oly m er Blends[J].Nature M a teria l s ,2005,4(11):8642868.[19] K i m J Y ,Lee K ,Coates N E,et a.l Effic i ent Tande m Poly m er Solar Ce lls F abr ica ted by A ll 2soluti on P rocess i ng[J].Sc ience ,2007,317:2222225.[20] Gunes S ,Neugebaue r H,Sar iciftci N S .Conjuga ted Pol y m er 2based Organ i c Sol a r Ce lls[J].Che m i ca l R eviews ,2007,107(4):132421338.[21] W ang P,Abrusci A ,W ong P ,et a.l Photoi nduced Charge T ransf e r and Effi c ient Sol a r Energy Conversi on i n a Blend of aR ed Pol yfluorene Copol y m er w it h CdSe Nanoparticles[J].Nano Letters ,2006,6(8):178921793.[22] K i e tzke T ,H ÊrholdH -H,Nehe r D .E ffic i ent Poly m er Sol ar Ce lls Based o n M3EH 2PPV [J].Chem istry ofM a terials ,2005,17(26):653226537.[23] B rabec C ,Durrant J .Soluti on 2processed Organ i c Solar Ce lls[J].MR S Bulleti n ,2008,33(7):6702675.[24] M a W L ,Yang C Y ,Go ng X ,et a.l Ther m a lly Stab le ,E ffic i ent Pol y m er Solar Ce lls with Nanosca l e Control of t he 5第4期张剑锋,等: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6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In terpenetra ting Ne t w ork M orphology[J].Advanced F uncti onalM aterials,2005,15(10):161721622.[25]Zhou E J,Tan Z A,Huo L J,et a.l Effect of Branched Conj ugatio n Struc t ure o n t he Opti ca,l E lectroche m ica,l H oleM o b ility,and P hoto volta ic P roperti es of Pol yt h i ophenes[J].Jo urna l of Physica l Che m i stry B,2006,110:26062226067. [26]Zou Y P,Wu W P,Sang G Y,et a.l Polythiophene Der i vative with Phenot h iazi ne2vinylene Con j ugated S i de Cha i n:Synthes i s and Its App licati on i n F i e l d2effect Transistors[J].M acro molecu les,2007,40(20):723127237.[27]Scharber M C,M hl bacher D,Koppe M,e t a.l Desi gn R u l es for Do nors i n Bu l k2he teroj unc ti on Sol ar Ce lls2To wards10%Energy2conve rsion Effi c i ency[J].Advanced M ater i a ls,2006,18(6):7892794.[28]B l ou i n N,M ichaud A,Lec l e rc,M.A Lo w2bandgap Pol y(2,72ca rbazol e)De ri vati ve for U se i n H i gh2per f or m ance SolarCe lls[J].Advanced M ater i a ls,2007,19(17):229522300.[29]M hlbacher D,Scharber M,M orana M,et a.l H i gh Photovolta i c P erfor m ance of a Lo w2bandgap Pol y m er[J].AdvancedM ater i a ls,2006,18(21):288422889.[30]P eet J,K i m J Y,Coa tes N E,et a.l Effi c i ency Enhance m en t i n Lo w2bandgap Pol y m er Sol ar C ell s by Processing w it hA l kane D it h i ols[J].Nature M a teria l s,2007,6(7):4972500.[31]Svensson M,Zhang F L,V eenstra S C,e t a.l H i gh2pe rf or m ance Pol y m er Solar C ell s of an A lternati ng Polyfl uoreneCopoly m er and a Fu llerene Der i vative[J].Advanced M ater ials,2003,15(12):9882991.[32]Shi C J,Yao Y,Y ang Y,et a.l R egi oreg u lar Copoly m ers of32alkoxyth i ophene and The ir Photov olta ic App licati on[J].Journa l of the Am er i can Che m ical Society,2006,128(27):898028986.[33]W ang E,W ang L,Lan L F,et a.l H ig h2perfor m ance Poly m er H eteroj unctio n Sol ar Ce lls of a Pol ysilafl uorene De ri va ti ve[J].Appli ed Physics Letters,2008,92(3):033307/12033307/3.[34]W o ngW Y,W ang X Z,H e Z,et a.l M eta llated Conjugated P ol y me rs as a New Avenue To wards H i gh2effic i ency Poly m erSolar Ce lls[J].Nature M a teria l s,2007,6(7):5212527.[35]W i enk M M,Turb iezM G R,Stru ij k M P,e t a.l Lo w2band Gap P oly(di222t h ienylth i enopyrazi ne):Fu llerene Sol ar Cells[J].Appli ed Physics Letters,2006,88(15):153511/12153511/3.[36]Zhan X W,Tan Z A,Do m e rcq B,e t a.l A H i gh2m obility E lectro n2transport P ol y me r with B road Absorption and ItsU se i nF i e l d2effect Trans i stors and A ll2poly m er Sol ar Ce lls[J].Journal of the A m er i can Che m ica l Society,2007,129(23):724627247.[37]Huo L J,H e C,H an M F,et a.l A lternati ng Copol y m ers of E lectron2rich A ryla m i ne and E l ectron2defic i ent2,1,32benzoth i adiazol e:Synthes i s,Charac teriza ti on and Photovolta i c P ro perties[J].Journa l of Poly m er Sc ience Pa rt A2Poly m er Che m i stry,2007,45(17):386123871.[38]Zhang F,Jespersen K G,B j oerstroe m C,et a.l In fluence of Sol vent M i xi ng on the M orphology and Pe rf or m ance of SolarCe lls Based o n P ol yfluorene Co pol y m er/f u llerene B lends[J].Advanced F uncti onalM ate rials,2006,16(5):6672674. [39]ChoiY2S,R akher M T,H ennessy K,et a.l Evol uti on of the Onset of Coherence i n A Fam il y of P hot on i c C rysta lNanol asers[J].Appli ed Physics Letters,2007,91(3):071108/12071108/3.[40]B lo u i n N,M ichaud A,Gendron D,e t a.l To ward A R atio na l Desi gn of Poly(2,72ca rbazol e)De ri vati ves f or Solar Cells[J].Journal of the Am erican Che m ica l Soc i e ty,2008,130(2):7322742.[41]Chen C P,Chan S H,Chao T C,et a.l Lo w2bandgap Poly(Th i ophene2phenylene2th i ophene)Derivati ves w it h BroadenAbsorpti on Spectra for U se in H i gh2perfor m ance Bul k2heteroj uncti on Poly m er Sol ar Ce lls[J].Journal of the Am erican Che m i ca l Soc i ety,2008,130(38):12828212833.[42]W i enk M M,Turbiez M,G ilot J,et a.l Narro w2bandgap D i keto2pyrrol o2pyrrole Poly m er Solar Cells:the E ffec t ofP rocessi ng on the Perfor m ance[J].Advanced M ater ials,2008,20(13):255622560.[43]H ou J,Chen H Y,Zhang S,et a.l Synthesi s,Cha racte rizatio n,and Photo volta ic P ro perties of a Lo w Band Gap Poly m erBased o n S ilol e2Conta i n i ng Pol yt h i ophenes and2,1,32Benzothiadiazol e[J].Journa l of the Am erican Chem ical Soc i e t y,2008, 130:16144216145.[44]L i ang Y,W u Y,F eng D,e t a.l Deve l op m en t of Ne w Se m i conducti ng P ol y me rs for H i gh P erfor m ance Solar Ce lls[J].Journa l of the Am er i can Che m ical Society,2009,131(1):56257.[45]Tho mpson B C,F rechet J M an ic Photo volta ics2poly m er2fu llerene Co m pos i te Solar Ce lls[J].Ange wandte Chem ie2In ternati onal Ed iti on,2008,47(1):58277.[46]H ou JH,Yang C H,H e C,et a.l P ol y[32(52octyl2Thienylene2vi nyl)2t h i ophene<,A S i de2cha i n Co n j ugated Pol y m er w it hVery Broad Absorptio n Band[J].Che m ica l Co mmunicati ons,2006(8):8712873.[47] H ou JH,Tan Z A ,Yan Y ,e t a.l Synthes i s and Photovolta i c P roperties of T wo 2di m ens i ona l Co n j ugated P ol yt h i ophenes w it hB i(Thienyl enevinylene)Side Cha i ns[J].Journa l of t he A m er i can Chem ica l Society ,2006,128(14):491124916.[48] Zhou E J ,Tan Z ,Yang C H,et a.l L i nk i ng P olyth i ophene Chains Thro ugh Con j ugated B ridges :A W ay t o I mprove Cha rgeTransport i n P ol y m er Sol ar C ell s[J].M acro m olecu l ar R api d Co mm un i catio ns ,2006,27(10):7932798.[49] Zhou E J ,Tan Z ,Yang Y ,e t a.l Synthes i s ,H ol e M o b ility ,and Photovoltaic P roperti es of Cross 2li nked P ol yt h i ophenes w it hV i nylene 2tert h i ophene 2vinylene as Co n j ugated Br i dge[J].M acro m ol ecules ,2007,40(6):183121837.[50] W ang Y ,Zhou E H,L i u Y Q ,et a.l Sol uti on 2processed O rganic F ield 2effec tTrans i stors Based on Pol yt h i ophene Der i vativeswith Conj ugated Br i dges as Link i ng Cha i ns[J].Che m istry ofM ater i a ls ,2007,19(14):336123363.[51] B rabec C J ,Zerza G ,C erull o G ,et a.l Trac i ng Photoi nduced E l ec tron T ransfer P rocess in Conjuga ted Poly m er /f u llereneBulk H eteroj unctio ns i n R ea l T i m e[J].App lied P hys i cs Le tters ,2001,340(5,6):2322236.[52] Sta l m ach U,de Boer B ,V i delot C ,et a.l Se m i conducti ng D i b l ock Copol y me rs Sy n t hesized byM eans of Controlled R adicalP oly m er izati on Techniques[J].Journal of the Am erican Che m ical Soc iety ,2000,122(23):546425472.[53] H adziioannou G .Sem ico nducti ng B l ock Copol y m ers for Se lf 2asse m bled Photo volta ic Devices [J].MRS Bu lleti n ,2002,27(6):4562460.[54] Sch m i dt 2M ende L ,Fechtenkotter A ,M ullen K ,et a.l Self 2organized D iscotic L i qui d C rystals for H igh 2e fficiency O rganicPhotovolta i cs[J].Sc i ence ,2001,293:111921122.[55] K i e tzke T ,Nehe r D ,Landfester K ,et a.l Nove lApproaches t o Pol y m er B l ends B ased o n P ol y me r Nanopa rti c l es[J].Na t ureM ater i a ls,2003,2(6):4082412.[56] Arango A C ,Carte r S A,B rock P J .Cha rge Transfer in Photo volta ics Cons i sti ng of Inte rpenetrati ng Net works of Conjuga tedP oly m er and T i O 2Nanoparti c les[J].Appli ed Physics Letters ,1999,74(12):169821700.[57] Coak l ey K M,L i u Y X ,Goh C ,e t a.l O rdered Organ ic 2inorgan ic Bu l k H e teroj uncti on P hot ovolta ic Ce lls [J].MRS Bulleti n ,2005,30(1):37240.[58] CoakleyK M,M cGehee M D .Photovolta i c CellsM ade fro m Conjugated Pol y m ers Infiltrated i nto M esoporous T itan ia[J].Appli ed Physics Letters ,2003,83(16):338023382.[59] R avira j an P,H aque S A ,Durran t J R ,et a.l H y br i d Nanocrysta lli ne T i O 2Solar C ell s w it h A F l uorene 2t h i ophene Copoly m eras A Sensitizer and H ole Co nductor[J].Journa l of Appli ed Physics ,2004,95(3):147321480.[60] Brabec C J ,Shaheen S E ,W inder C ,et a.l E ffec t of L i F /me tal E lectrodes o n t he Perfor mance of P lastic Solar Ce ll s[J].Appli ed Physics Letters ,2002,80(7):128821290.[责任编校:张永军]R ecent Progress on O rganic Solar Cells R esearchZ HANG Jian 2f eng 1,2,Z HO U H ua 2xing 1,YO U W ei 1(1.Depart m ent of Che m istry ,Un i versity of North Caroli na at Chape lH il,l Chape lH il,l Nort h C aroli na 27599,USA ;2.Faculty ofM ater i a l Sc ience and Chem ical Engi neeri ng ,N ingbo Un i versity ,N ingbo ,Zhe ji ang 315211,Ch i na)Abstr ac t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n organic photovolta ic materials and re lated properties was revie wed.Bul k heterojuncti o n of donor and acceptorma terials with phase separation at nano meter sca le can dra m atica lly i n crease the efficiency via t h e i m prove ment on excitons p dif f usi o n and separation ,and the charge transpor.t N e w pol y m ers w ith lo w band gap so as to better match the solar spectru m can enhance the light absorption .I n or der to f urther i m prove the effic iency of bu l k heterojuncti o n solar cells based on poly mer :PCB M b lend ,the ideal poly mer should bear lo w band gap and lo w HO MOlevel si m u ltaneously ,thereby collaborative l y increase t h e short circuit curren t and t h e open c ircu it voltage .K ey word s :or gan ic solar cel;l photovoltaic ce l;l poly mer 7第4期张剑锋,等: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太阳能电池,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大家都知道,太阳是地球上最强大的能源之一。
你看,白天它就像个大火球,不停地在空中燃烧,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光和热。
所以,为什么不把这份“大礼”给利用起来呢?太阳能电池的出现,简直就是解救能源危机的一剂“强心针”。
这几年,太阳能电池技术飞速发展,很多原本高大上的东西,也慢慢变得“亲民”了,家家户户、企业办公楼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说实话,谁能想到,这个最初被人们当作实验室玩意的小东西,今天居然能在我们生活中大显身手?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真是一天一个样。
从最早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到现在的薄膜电池、钙钛矿电池,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层出不穷。
你说这发展速度,简直跟坐火箭似的。
以前,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低得让人想捂脸,但现在的太阳能电池效率越来越高,已经不再是我们以前理解的那个“充电宝”,更多的是变成了能够让房子“呼吸”的“能源工厂”。
说真的,你现在走在城市里,看到那些大楼的屋顶上铺着一块块的太阳能电池板,心里是不是也能有些许的欣慰?不仅能省电,还能减碳,简直就是既环保又经济的一举两得。
不过,说到太阳能电池的优势,大家肯定知道,最大的好处就是“绿色能源”嘛。
太阳能本身是无污染、可再生的。
它不像传统能源那样,会燃烧出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想想看,不仅自己用得放心,甚至还可以把多余的电卖给电力公司,靠太阳发电的收入也能过上“悠哉”生活。
换句话说,太阳能电池的普及,简直可以说是拯救了我们这个满目疮痍的地球,给我们打开了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大门。
咱们不能只看好的一面,也得正视一些现实问题。
太阳能电池虽然好,难免也会遇到一些瓶颈。
比如说,它们对光照的依赖就很大。
在一些北方的冬季,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可能就大打折扣,甚至在阴天或者夜晚时完全没有办法发电。
再加上这些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过程,虽然已经比以前环保了很多,但依然会消耗大量资源,而且价格相对较贵。
光伏技术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展望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光伏技术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备受瞩目。
本文旨在探讨光伏技术的最新发展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一、光伏技术的最新进展1. 高效光伏电池的研发光伏电池作为光伏技术的核心,其高效率是推动光伏技术实际应用的关键。
近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研发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材料,如多结光伏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
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使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有了明显提升,从而提高了光伏设备发电量。
2. 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光电转换效率是衡量光伏技术发电效果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科研人员通过改善光伏电池的材料、结构和制备工艺,使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目前,单晶硅光伏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了20%以上,而多晶硅光伏电池则接近20%。
3. 大规模应用与降低成本光伏技术的最新进展之一是其在大规模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
近年来,许多国家推出了鼓励发展太阳能的政策,促进了光伏技术的应用。
同时,光伏设备的生产成本也在逐渐降低,这使得普通家庭和企业也能够负担得起光伏设备的安装和使用。
二、光伏技术的未来发展展望1. 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未来,科学家们将继续致力于研发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材料,以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
同时,改进电池的制备工艺,减少能量损失,进一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推动光伏技术的实际应用。
2. 开发可弯曲和透明电池随着人们对新型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如可穿戴设备、可弯曲屏幕等,光伏技术也需要相应发展。
未来,科研人员将努力开发可弯曲和透明的光伏电池,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能源需求。
3. 光伏发电系统智能化智能化是未来光伏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科研人员将致力于研发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能效优化、故障诊断和智能管理。
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光伏发电系统将更加智能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总结起来,光伏技术在最新的研发进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新能源技术的国内外研究与进展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成为国内外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的重要关注领域。
本文将对新能源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与进展进行探讨和总结,旨在了解全球新能源技术的最新动态,为我国的能源转型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太阳能技术太阳能技术是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能量转换的技术,被广泛认为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
1. 太阳能电池技术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利用的核心技术,其研究和发展进展迅猛。
国际上主要研究方向为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例如,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其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点,成为国际上研究热点之一。
同时,我国也在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不断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
2.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热电、太阳能空调和太阳能热水等。
国内外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我国大规模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建设和利用不断扩大,有效地满足了民众生活热水的需求。
同时,国外一些地区也在利用太阳能进行集中供热和供暖。
二、风能技术风能技术是指利用风的动力进行能源转换的技术。
风能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其研究和发展也取得了突破进展。
1. 风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作为风能利用的主要方式,其技术研究和应用方兴未艾。
目前,全球各地都建设了大量的风力发电场,其中海上风电发展速度最快。
技术方面,风力发电的风机设计、风电场规划与建设以及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2. 风能储能技术风能储能技术是解决风力发电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国内外针对风能储能技术开展了多种研究,如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等。
这些技术的研究旨在提高风能利用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三、生物质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是指利用植物生物质等可再生生物资源进行能源转换的技术。
有机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材料的研究进展袁峰;周丹;谌烈;徐海涛;陈义旺【摘要】有机太阳能电池是新一代固态薄膜电池,报道的能量转化效率已接近15%,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空穴传输材料是构成有机太阳能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目前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空穴传输材料分为无机空穴传输材料和有机空穴传输材料两大类.无机空穴传输材料的可选择范围较窄,电池加工工艺相对苛刻.开发各类能级匹配、空穴迁移率高的有机空穴传输材料是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和稳定性的有效手段,是目前的开发重点.本文主要综述了有机空穴传输材料分子结构对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填充因子、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能级、空穴迁移率、添加剂的使用等进行了讨论.最后详细论述了有机空穴传输材料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期刊名称】《功能高分子学报》【年(卷),期】2018(031)006【总页数】10页(P530-539)【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材料;能级;能量转换效率【作者】袁峰;周丹;谌烈;徐海涛;陈义旺【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昌330063;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昌330063;南昌大学化学学院 ,南昌330031;南昌航空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昌330063;南昌大学化学学院 ,南昌330031;南昌大学化学学院 ,南昌3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1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两个最紧迫问题,低碳经济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太阳能电池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目前研究和开发的太阳能电池有:单晶硅、多晶硅、碲化镉和铜铟镓硒薄膜半导体、有机太阳能电池等。
前几种无机太阳能电池已经实现了商品化,能量转换效率介于22%~31%,但其缺点是电池制备成本高、原材料生产过程能耗高、污染重,这大大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第41卷第12期2020年12月发光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LUMINESCENCEVol.41No.12Dec.,2020文章编号:1000-7032(2020)12-1598-16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从器件物理到磁场效应张彩霞,张湘鹏,张家豪,王恺*(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发光与光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摘要:非富勒烯受体(NFA)材料是现阶段非常受欢迎的有机光电材料之一。
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有机体异质结(BHJ)太阳能电池发展迅速,其单结能量转换效率(PCE)现已达到18%。
有机半导体中单线态与三线态在磁场作用下的相互转换会影响其电子-空穴的解离与复合,从而对光伏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三线态激子寿命和扩散距离较长,三线态-电荷反应的几率较大,增加光电流,使得三线态材料对于光伏性能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
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进行叙述,首先讨论了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电荷分离、重组及能量损失对开路电压的影响;其次总结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磁场下自旋依赖的光物理过程及三线态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了解二者对提高光伏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有机光伏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有机半导体磁场下的自旋问题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电荷分离与重组;能量损失;磁场效应;三线态受体材料中图分类号:TM914.4文献标识码:A DOI:10.37188/CJL.20200314Advances in Non-fullerene Organic Solar Cells:from Device Physics to Magnetic Field EffectsZHANG Cai-xia,ZHANG Xiang-peng,ZHANG Jia-hao,WANG Kai*(Key Laboratory qf厶uminescence and Optical Information,Ministry qf Education,Institute of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School of Science,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kaiwang@Abstract:Non-fullerene acceptor materials ar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organ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at present anic bulk heterojunction(BHJ)solar cells based on non-fullerene accep-tors(NFAs)have been developing rapidly,and their single-junction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PCE)have reached18%.The mutual conversion between singlets and triplets i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under the magnetic field will affect the dissociation and recombination for electrons and holes,thereby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Moreover,the triplet excitons have a longer lifetime and diffusion distance,as well as higher probabilities for the tripletcharge reaction,which gives rise to the photocurrent,so that the triplet material has a certain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Thus,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non-fullerene organic solar cell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ly,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charge separation, recombination and energy loss on the open-circuit voltage;secondly,to talk about the spin-dependent photophysical process for the organic solar cells under the magnetic fiel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riplet materials in organic solar cells,both of which influence the improvement of photovoltaic 收稿日期:2020-10-20;修订日期:2020-11-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634001,L1601651,11942413);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间合作项目(2019YFE0108400)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61634001,U1601651,11942413);Intergovernmental CooperationProject,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2019YFE0108400)第12期张彩霞,等: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从器件物理到磁场效应1599performance;finally,a prospectiv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s of the organic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and the spin problem under the organic semiconductor magnetic field will be given.Keywords:non-fullerene organic solar cells;charge separation and recombination;energy losses;magnetic field effects;triplet acceptor materials1引言非富勒烯受体(Nonfullerene acceptors,NFAs)分子具有合成相对简单、易于纯化、带隙可调节等优点,成为非常有潜力的有机光电材料之一,在半透明[1]、柔性[2-3]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OSCs)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ZnO电子传输层缺陷钝化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可再生、环保的新型能源转换技术,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ZnO作为一种电子传输层材料,其对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ZnO电子传输层缺陷钝化技术,提升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ZnO电子传输层概述ZnO作为一种n型半导体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和良好的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电子传输层。
然而,ZnO电子传输层中存在的缺陷会严重影响电池的性能。
这些缺陷包括氧空位、锌空位以及界面处的能级不匹配等,它们会导致电子的复合、电荷的积累以及界面处的能量损失,从而降低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三、缺陷钝化技术的研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缺陷钝化技术。
该技术通过在ZnO电子传输层中引入适当的钝化剂,填补缺陷,减少电子的复合和电荷的积累。
常见的钝化剂包括金属氧化物、有机分子等。
这些钝化剂能够与ZnO中的缺陷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化学键,从而减少缺陷对电子传输的影响。
四、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ZnO电子传输层,并通过引入不同的钝化剂进行缺陷钝化处理。
实验中,我们分别采用了铝掺杂氧化锌(AZO)、硅烷偶联剂等钝化剂,并对处理前后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
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我们发现经过钝化处理的ZnO电子传输层具有更少的缺陷和更高的结晶度。
同时,通过测试电池的电流-电压曲线,我们发现经过缺陷钝化处理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更高的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和短路电流,从而提高了电池的效率。
此外,我们还对电池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发现经过钝化处理的电池具有更好的长期稳定性。
五、讨论与结论本研究表明,通过引入适当的钝化剂对ZnO电子传输层进行缺陷钝化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
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器件,它可以直接利用阳光的辐射能来产生电能,是可再生能源的一种重要来源。
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太阳能电池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并逐渐在工业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1950s-1960s):最早的太阳能电池是由单晶硅制成的。
这种太阳能电池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成本较高,效率也不高。
2.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1970s-1980s):为了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使用多晶硅制作太阳能电池。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效率也有所提高。
3. 薄膜太阳能电池(1990s-2000s):薄膜太阳能电池采用了新的制作材料,如非晶硅、柔性聚合物等。
这种太阳能电池能够灵活应用于各种场景,并且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但效率相对较低。
4.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2000s至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新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包括有机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等。
这些新型太阳能电池具有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被认为是太阳能电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太阳能电池技术正朝着以下几个趋势发展:1. 提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是指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比例,当前主流的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约为20%左右。
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寻求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通过改良材料、结构和工艺等方面来实现。
2. 降低成本:目前,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成本较高,主要是由于材料成本和制造工艺的复杂性所导致的。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降低太阳能电池的制作成本,以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 增强稳定性和可靠性:太阳能电池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行才能实现经济效益。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提高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减少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和损坏。
4. 发展新型材料和新工艺:为了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降低成本,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型材料和新工艺。
太阳能电池综述:材料、政策驱动机制及应用前景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转换技术,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关键材料的发展、政策驱动机制以及应用前景。
文章首先介绍了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分类,然后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及其性能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国家政策对太阳能电池发展的推动作用,包括补贴政策、税收优惠、研发资助等。
文章展望了太阳能电池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包括在建筑、交通、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窗口,为相关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太阳能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和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材料。
随着科技的进步,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种类和性能也在不断发展。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主要包括硅基材料、多元化合物材料、有机材料以及新兴材料如钙钛矿材料等。
硅基材料是最早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太阳能电池材料。
单晶硅和多晶硅因其稳定的性能和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而备受欢迎。
然而,硅基材料也存在一些限制,如成本较高、制备工艺复杂等。
为了降低成本,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使用薄膜硅、纳米硅等新型硅基材料。
多元化合物材料主要包括铜铟镓硒(CIGS)、铜锌锡硫(CZTS)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较低的成本,因此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然而,多元化合物材料的稳定性和制备工艺仍需进一步改进。
有机材料太阳能电池以其轻质、柔性、可大面积制备等优势而受到关注。
有机太阳能电池主要使用聚合物或有机小分子作为光活性材料,通过光电转换过程产生电能。
尽管目前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相对较低,但其低廉的成本和潜在的应用场景使得这一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除了上述几种主流材料外,新兴材料如钙钛矿材料也备受瞩目。
钙钛矿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和较低的成本,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材料。
能源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最新突破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一种环保、可再生的能源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介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最新突破,包括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的研发、新型光伏材料的应用以及智能化光伏系统的发展。
一、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太阳能电池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核心部件,其效率的提升对于光伏发电的发展至关重要。
最新的突破之一是针对传统硅太阳能电池的改进。
研究人员通过多晶硅与单晶硅的混合制备,成功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从传统的20%左右提高到了25%以上。
此外,针对短波红外光的利用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利用锗材料制备多结太阳能电池的新方法。
通过在硅太阳能电池前面覆盖一层锗材料,可以增加对短波红外光的吸收,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这项技术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应用于商业化生产。
二、新型光伏材料的应用除了对传统硅太阳能电池的改进,研究人员还致力于开发新型光伏材料,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其高效率和低成本而备受关注。
最新的突破使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稳定在20%以上,并具备了在大尺寸、灵活和透明器件上实现高效率的潜力。
这些特点使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建筑一体化、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碳基太阳能电池也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方向。
由于其具备柔性、轻薄和低成本的特点,碳基太阳能电池在可穿戴设备、电子纸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三、智能化光伏系统的发展除了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突破,近年来智能化光伏系统的研发也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的热点之一。
智能化光伏系统通过集成智能控制器、传感器、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光伏发电设备的远程监测、故障检测和优化控制。
智能化光伏系统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光伏发电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还实现了对电网的积极参与。
通过智能化控制和优化调度,光伏发电系统可以灵活地响应电网需求,实现对电网稳定性的支持和辅助。
此外,智能化光伏系统还可以实现对电力消费的智能管理。
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及应用第一章:概述随着人们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太阳能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太阳能电池是太阳能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往的太阳能电池,虽然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但存在转化效率低、稳定性差等问题。
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钙钛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研发正在蓬勃发展,并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研发进展、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重点探讨其应用领域,包括光伏发电、可穿戴设备、智能玻璃等。
第二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具有高转化效率、稳定性好、材料成本低等优点。
其基本结构包括取代TiO2的钙钛矿光敏染料、电解质、碳电极等。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光敏染料吸收太阳光后,在半导体电极表面形成电荷空穴对和自由电子,并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形成闭合电路产生电能,通过电极将其输出。
相较于传统硅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具有更高的转化效率,同时稳定性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其在材料稳定性和寿命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第三章:钙钛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钙钛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了类似钙钛矿的结构作为电子传导层,使得电荷在电极中的传输更加顺畅。
同时,引入一些新材料在电极表面形成保护层,提高了电池在高温、潮湿等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寿命。
钙钛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不仅具有转化效率高、稳定性好的优点,而且在实用性方面也得到了认可。
此外,该电池在制备上的成本也较低,对于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太阳能电池技术,采用染料分子来吸收太阳光,并将其转化为电子,后者在电池内形成电流。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相对于其他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和灵活性,同时材料的成本也相对较低。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不仅应用于室外光伏发电领域,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材料、智能玻璃等领域。
新能源的科技创新与研发成果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问题日益凸显,新能源的研发和创新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新能源技术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成果,不仅能够满足能源需求,还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着重探讨新能源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方面取得的成果。
一、太阳能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成果太阳能是最为广泛应用的新能源之一。
近年来,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使得太阳能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
首先是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突破,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逐渐被其他材料取代,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等。
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使得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大幅提升。
其次是太阳能储能技术的创新,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后储存起来,可以在夜间或阴天使用,解决了太阳能的间断性问题。
此外,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一体化、农业灌溉、水泵供水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风能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成果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正逐渐成为能源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技创新和研发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风能技术的发展。
首先是风力发电机组的提升,现代风力发电机组叶片采用了更高效的设计,利用风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大幅提高。
其次是风能储能技术的突破,通过储能装置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存储,可以解决风能的间断性问题,实现稳定供电。
此外,风能技术还在离岸风电、风能热泵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推动能源低碳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水能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成果水能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清洁能源,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科技创新和研发成果使得水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首先是水力发电技术的创新,传统的水轮机逐渐被更高效、更节能的涡轮机所取代,实现了水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其次是潮汐能与水流能技术的应用,利用潮汐和水流产生的能量进行发电,推动了水能发电领域的发展。
此外,水能技术在水资源管理、水处理等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实现水能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突破与商业化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太阳能电池技术作为一种绿色、清洁且可持续的能源形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商业化的深入推进,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前景变得越来越广阔。
首先,太阳能电池技术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主要得益于科学家们对太阳能光电转换原理的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利用太阳能光子与半导体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产生电荷分离和电流。
随着对这一原理的深入理解,科学家们开始寻找能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和稳定性的创新材料和结构设计。
材料方面的突破是太阳能电池技术进展的重要推动力。
传统的硅太阳能电池在高成本和转换效率有限的问题上受到了限制。
然而,随着研究者们对新型高效材料的不断探索,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技术逐渐兴起。
典型的例子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它具有高转换效率、可调制性和低制造成本等优势,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外,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石太阳能电池等新兴技术也获得了突破。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太阳能电池的商业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太阳能电池技术商业化方面,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领导力。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太阳能电池产业。
这些政策包括补贴政策、购电政策和财务支持等,为企业投资和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中国太阳能电池厂商在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据统计,中国在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50%,成为全球市场的主导者。
太阳能电池商业化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分布式发电的兴起。
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系统一般是集中式的,即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集中的发电站上。
然而,随着分布式发电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将自己的房屋转变成微型发电站,实现自给自足和减少能源消耗。
这种分布式发电模式不仅减少了能源的传输损失,还为用户提供了更便宜的电力供应。
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太阳能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可再生能源,其利用技术一直在不断创新发展。
从最初的太阳能集热器到现在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太阳能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吧。
一、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是当前太阳能利用技术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
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原理是利用光电效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效率越来越高。
目前,美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单个组件转换效率可以达到30%以上。
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发展受到材料和成本的限制。
如何制造出更高效率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是目前太阳能行业研究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新型太阳能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技术的提升,使得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比如,锗、硅化物多接面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等新型太阳能材料,其效率甚至可以达到40%以上,这为太阳能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的应用范围受到太阳光的限制。
它们只能在有光线的地方工作,而在天太阴或晚上,它们就无法发电。
因此,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技术。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将太阳光集中到一个点上,使其产生高温,从而驱动涡轮机或发电机发电。
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具有能够利用太阳辐射的优点,而不是仅仅利用太阳光。
此外,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还能够储存太阳能,使能够在需要时使用。
尽管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效率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板低,但它适合在许多不同的环境中使用。
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利用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常用于加热家庭用水。
太阳能热水器有着简单、实用的特点,因此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的涌现,使得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除了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外,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太阳能地源热泵热水器等新型太阳能热水器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有机光电发展现状有机光电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能源领域技术,它利用有机材料的光电特性来转化太阳能等光能为电能。
有机光电技术具有轻质、柔性、低成本、可印刷等特点,因此在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太阳能充电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有机光电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首先,有机太阳能电池已经成为有机光电领域的代表性技术之一。
有机太阳能电池利用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光电转换特性,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相比于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重量轻、柔性可弯曲、可印刷等特点,可以应用于与人体接触的设备上,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
其次,有机光电材料的研发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有机光电材料是有机光电技术的核心之一,其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直接影响有机光电器件的性能。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不断改进有机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提高了有机光电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一些新型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如聚合物、有机小分子材料等,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有机光电器件中。
另外,有机光电技术在柔性显示和照明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是一种基于有机材料的发光器件,具有高亮度、视角宽、颜色鲜艳等特点。
目前,OLED已经开始在智能手机、电视等显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有机光电技术还可以通过柔性可弯曲的方式制备出更加先进的柔性显示器,为可穿戴设备、可折叠设备等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有机光电技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有机光电器件的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有机光电器件的寿命较短,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其次,有机光电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尚有提升空间。
虽然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与传统硅基光电材料相比,有机光电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仍然较低。
总的来说,有机光电技术在能源转换、柔性显示和照明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将继续努力,提高有机光电器件的性能,推动有机光电技术的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机光电技术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发进展摘要:对太阳能电池发展的背景做了简要阐述,介绍了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和原理,分析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并指出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方向及今后的研发重点。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1 前言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中,主要有三个要素,即物质、信息和能量。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迄今为止,能源资源使用已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即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
据14届世界石油大会估计,全球常规石油可采量为3 113亿t,到20世纪末已开采石油1 016亿t,按20世纪90年代的开采速度估计,已探明可采石油只能开采40多年。
而随着科技和生产的不断发展,各种能源资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加,因此开发和使用新能源,缓解人类社会发展与石油能源的矛盾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共同关心的主题[1]。
由于太阳能电池直接吸收光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对环境污染小,备受人们的青睐。
美国贝尔实验室于1954年制造了世界上首个硅基无机太阳能电池,为能源的清洁利用开创了新篇章[2]。
迄今为止,硅系太阳能电池依然占市场主体,约占太阳能电池的90%[1]。
但由于其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难设计、不透明以及基本达到其转换效率极限等问题,使其大面积实用化受到很大的限制。
要使太阳能发电得到大规模推广,就必须降低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成本,或找到更廉价的太阳能电池材料。
而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以其低成本、轻重量、分子上的可设计性、生产工艺简单、可实现大面积柔性太阳能电池等优点,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它可作为用于高日照、尚不具备开发价值地区(如沙漠)等的低值光电转换设备而投入实际应用。
为此,各国研究人员都在不断进行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期望能得到新的多功能和高效率的太阳能电池[3]。
有机太阳能电池已经成为太阳能电池新发展的方向[4]。
2 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3]2.1 单质结结构最简单的结构就是两个电极之间夹着一层有机材料的单质结器件。
电极一般都是ITO和低功函数金属Al、Ca、Mg。
对于单层结构电池来说,其内建电场起源于两个电极的功函数差异或者金属-有机染料接触而形成的Schottky-barrier。
该电场使得材料吸收光子产生的激子分离,从而产生了正负电子。
只有当激子扩散到电极和材料接触处才可能分离,一般激子的扩散长度只有1~10nm,这就限制了这种器件的光电特性。
目前发现对有机材料进行I2等掺杂可提高有机材料的电导率;通过表面离子极化(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激发技术提高光吸收量可以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2.2 双层异质结结构对于单层器件,激子的扩散长度很短使得产生的激子容易复合。
使用给体-受体双层异质结(bi-1ayer heterojunction)结构可以提高激子的分离几率,而且也增宽了器件吸收太阳光谱的带宽。
由施主和受主对材料组成的高聚物体系在本质上可以获得像半导体一样的P-N结。
当光与施主分子相互作用时,电子就能够从低的分子轨道提升到高的分子轨道从而产生激子。
在没有外界的影响下,驰豫过程随后产生;在此期间电子和空穴复合导致能量发射(通常是以比产生原跃迁波长更长的光的形式发射),但是如果受体存在,电子就向受主传输从而发生电荷分离。
2.3 混合异质结结构单纯的异质结结构由于接触面积有限,使得产生的光生载流子有限。
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生载流子必须扩大异质结构的接触面积,于是人们构造了混合的异质结结构(bulkheterojunction)。
1997年Gao等报道了由给体( MEH-PPV)和受体(C60)混合成膜而造成的器件。
Mer等研究了不同侧基的聚噻吩P3HT、P3OT、P3DDT 作为电子给体材料的太阳能电池效率。
由于侧基的增长,“头尾”连接的立构规整性受到影响,电子和空穴的迁移率降低,所以η随侧链增长从1.54%降到0.59%。
Schilinsky等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P3HT 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当分子增大时P3HT/PCBM(I:1,wt)膜的吸收波长红移,载流子的迁移率增大,而只有当分子量大于104时,光电转化效率才能超过2.5%。
此外,P3HT/PCBM共混物的溶剂和对膜的热处理也会影响电池性能。
2.4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宽带隙半导体(如TiO2、SnO2)的禁带宽度相当于紫外区的能量,因而捕获太阳光的能力非常差,无法直接用于太阳能的转换。
研究发现,将这些与宽带隙半导体的导带和价带能量匹配的一些有机染料吸附到半导体表面上,利用有机染料对可见光的强吸收从而将体系的光谱响应延伸到可见区,从而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
3 有机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5]PFSCs工作原理的基础在于电子给体/电子受体(donor/accepter,D/A)界面的光致超快电荷转移现象。
PFSCs工作原理主要包含以下四个过程:激子产生、激子扩散、激子解离、自由载流子的收集。
聚合物材料在光照情况下会在体内产生光生激子即电子和空穴对。
光照所产生的激子是一种准粒子,是由电子和空穴在库仑力作用下束缚而成,典型的激子束缚能约为0.4 eV,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热扰动能量是不足以解离光生激子的,而是需要更高的能量。
随后,光照产生的激子便会在浓度梯度的驱动下发生扩散,典型的激子扩散长度为10 nm。
在激子扩散过程中,由于光生激子所具有的较大束缚能的限制,内电场作用也不足以使其发生解离,只有当扩散到界面时,在界面势突变所致的强电场作用下才能发生有效的激子解离,激子解离之后生成的自由载流子被相应电极收集,最终实现了光生伏特效应。
4 有机太阳能电池存在的不足[3]与无机硅太阳能电池相比,在转换效率、光谱响应范围、电池的稳定性方面,有机太阳能电池还有待提高。
各种研究表明,决定光电效率基本损失机制的主要有:(1)半导体表面和前电极的光反射;(2)禁带越宽,没有吸收的光传播越大:(3)由高能光子在导带和价带中产生的电子和空穴的能量驱散;(4)光电子和光空穴在光电池光照面和体内的复合;(5)有机染料的高电阻和低的载流子迁移率。
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1)高分子材料大都为无定型,即使有结晶度,也是无定型与结晶形态的混合,分子链间作用力较弱。
光照射后生成的光生载流子主要在分子内的共轭价键上运动,而在分子链间的迁移比较困难,使得高分子材料载流子的迁移率一般都很低。
(2)高分子材料的禁带宽度Eg,通常键分子链的Eg范围是7.6~9eV,共轭分子Eg范围是1.4~4.2eV。
掺杂后导电高分子的Eg虽然会下降,但与无机半导体Si、Ge等相比Eg依然很高,因此有机太阳电池与无机太阳电池载流子的产生过程有很大的不同。
有机高分子的光生载流子不是直接通过吸收光子产生,而是先产生激子,然后再通过激子的离解产生自由载流子,这样形成的载流子容易成对复合,最后使光电流降低。
(3)共轭聚合物掺杂均为高浓度掺杂,这样虽能保证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导率,但载流子的寿命与掺杂浓度成反比,随着掺杂浓度的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增大,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η很小。
5 有机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2]5.1 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材料酞菁类化合物是典型的Donor有机半导体,具有离域的平面大π键,在600~800 nm光谱区域内有较强吸收。
苝类化合物是典型Acceptor有机半导体,具有较强的电荷传输能力,在400~600 nm光谱区域内有较强吸收。
5.2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5.2.1 聚对苯乙烯撑类PPV及其衍生物类共轭聚合物是被广泛应用于光伏器件的材料,通常作为Donor。
代表性材料是MEH—PPV,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禁带宽度(2.1 eV)适中等优点。
YGang等将质量比为1:4的MEH—PPV/PCBM溶液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上通过旋涂方法制作了BHJ OSCs。
电池在20 mWcm-2光照下产生的短路电流密度(Jsc)为0.5 mAcm-2,比单纯聚合物器件的Jsc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5.2.2 聚噻吩类PTh及其衍生物通过引入侧链增加其溶解度,如烷基链,烷氧基链,羧基,酯基以及苯基等。
J.H.Hou等通过合成一种二维的共轭PTh使得PCE提升到3.18%。
Solenn Berson等采用高浓度P3HT纳米纤维与PCBM的混合溶液通过旋涂制膜,未经退火处理,其相应器件的最高PCE高达3.6%。
Marisol等通过加压热处理获得PCBM与P3HT更均匀的纳米结构相分离,使PCE提高至5.2%,其中V OC 和J C 分别达到0.664 V和10.1 mA·cm-2。
Hu等以P3HT:PCBM为活性材料,深入研究了对ITOC臭氧处理以及对P3HT:PCBM薄膜退火处理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这两种处理方法都使器件性能有所提高。
同时采用两种处理方法时,器件J C 从2.68mA·cm-2提高到4.13mA·cm-2,填充因子(FF)也从32.2%提高到38.8%,PCE也从0.63%提高到1.08%。
5.2.3 聚芴类聚合物聚芴类共轭聚合物由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光吸收强度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与PPV相比,由于聚芴中含有刚性平面结构的联苯,所以往往表现出好的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特别是在光伏器件领域,聚芴更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
Zhang等深入研究了APFO—Green5与PCBM不同比例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比例为3/7且厚度为100 nm,获得PCE为2.2%,其中V OC ,J C ,FF分别为8.2 mA·cm-2,0.61 V,0.44。
6 新型有机化合物太阳能光伏器件最新研究进展[5]近年来科学家致力于PFSCs器件结构的设计和优化,围绕如何增强光吸收,如何增加D/A界面面积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从平面异质结到BHJ结构的跨越,在提高太阳能电池性能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1994年,俞刚等将一定比例的C60与MEH-PPV混合,发明了共混的BHJ器件,BHJ概念的提出被认为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的革命性事件,该器件将给体和受体材料共混在一起,形成了纳米尺度的交叉贯穿网状结构,使D/A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只要混合相的尺寸与激子扩散长度相当,便可以保证激子的有效扩散和解离,解离的自由载流子在传输路径通畅的情况下被电极收集,获得了较高的PCE。
在20mW/cm 2430nm的单色光照射下,能量转换效率为2.9%。
2003年,Padinger等基于P3HT:PCBM制备了电池,通过对制备完的器件进行退火和施加外电场的后处理,电池性能大幅度提高,优化的器件性能在80mW/cm 2白光照射下,能量转换效率达3.5%,外量子效率光谱峰值处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