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析技术实践-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凌雪、孙凤《文物分析技术》一、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二、课程类型:跨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及其他,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凌雪、孙凤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通过文物研究和保护中常用现代科技分析技术基本原理、特点、样品处理过程等的讲授,并结合具体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来研究和解决文物研究与保护问题的思维能力。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八、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4课时)1.1 文物1.1.1 什么是文物1.1.2 文物的分类1.2 现代仪器分析概述1.2.1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1.2.2 仪器分析的类型1.2.3 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与基本特点1.2.4 分析仪器1.2.5 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1.2.6 仪器分析方法的校正1.2.7 计量学与误差1.3 电磁辐射的基础知识1.3.1 电磁辐射1.3.2 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1.3.3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过程1.3.4 光谱的产生与光谱的分类1.4 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应用1.4.1 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与仪器分析1.4.2 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的特点1.5 试样的采取与调制1.5.1 取样的原则1.5.2 样品的采取和前处理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电磁辐射与物质的作用过程;文物研究中的分析技术的特点。
难点:电磁辐射的波粒二象性。
思考题:1、什么是仪器分析?仪器分析有哪些种类?2、仪器分析的一般过程是什么?有何特点?3、怎么描述电磁辐射?4、电磁辐射与物质有哪些作用过程?5、什么是文物?6、简述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特点。
7、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研究中应用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8、取样的原则是什么?对不同的样品如何进行前处理?第二章文物的影像结构分析技术(4课时)2.1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2.1.1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2.1.2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的特点2.1.3 样品处理2.1.4 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的应用实例2.2 红外成像技术2.2.1 红外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2.2.2 红外成像技术的特点2.2.3 样品处理2.2.4 红外成像技术的应用实例2.3 中子照相技术2.3.1 中子照相技术的基本原理2.3.2 中子照相技术的特点2.3.3 样品处理2.3.4 中子照相技术的应用实例2.4 多光谱成像技术2.4.1 多光谱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2.4.2 多光谱成像技术的特点2.4.3 样品处理2.4.4 多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实例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X光照相技术与CT扫描技术。
《文化遗产概论》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概论二、课程类型:本科学科平台课三、适用对象:考古、文博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文保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刘军民、魏女七、课程简介:《文化遗产概论》是一门以文化遗产及其发展为主要讲解对象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课程。
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发展、中外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理念比较、文化遗产价值传承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主要讲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与文物学的概念和内涵、中国文物学发展简史和中国几种主要文物种类的基本知识讲解,包括瓷器、青铜器、玉器,主要让学生了解这些文物种类的常识性内容,如概念、分类、特点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1.课程的主要内容:见后附的大纲2.课程要求(1)必须熟悉我国有关文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2)重视文化遗产与其他学科(如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的关系,不能孤立的学习文化遗产;(3)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研究思路,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等综合价值。
第一部分第一章文化遗产及相关概念第一节文化遗产第二节文化景观第三节大遗址第二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历程第一节理念变迁历程第二节保护利用现状第三节存在问题第三章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第一节欧美国家第二节亚洲国家第三节启示及适用性分析第四章考古遗址及其保护第一节考古遗址属性第二节考古遗址价值第三节考古遗址与区域关系第四节大遗址及其保护第五章世界文化遗产与申遗第一节申遗的意义第二节申遗工作流程第三节中国的世界遗产第四节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第六章其他文化遗产保护第一节工业遗产保护第二节建筑遗产保护第三节传统村落保护第四节非物质遗产保护第二部分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4个课时)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一、“文物”的概念与内涵二、“文物学”的概念与内涵第二节中国文物学简介一、何谓“文物学”二、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及特点第一章思考题:1.什么是文物? 文物有何价值?2.文物学都研究什么?第二章有关文物的实际工作(7个课时)第一节文物的分类与鉴定一、文物的分类二、文物的鉴定第二节文物的收藏与管理一、文物的收藏二、文物的管理第二章思考题:1.文物分类的原则是什么?2.文物鉴定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3.国有单位、个人文物收藏的合法途径各是什么?4. 文物管理的原则和内容有哪些?第三章中国文物分论(7个课时)第一节中国古代瓷器一、有关瓷器的基本知识二、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简史第二节中国古代青铜器一、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二、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简史第三节中国古代玉器一、玉的概念及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二、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简史第三章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文物中生物危害及其防治周学时:3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凌雪《文物中的生物危及其防治》一、课程名称:文物中生物危害及其防治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凌雪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主要讲授文物中生物危害现状、生物学基础知识、文物中的生物种类、危害机理以及防治方法。
内容包括绪论、上篇、中篇和下篇四个部分,其中绪论主要介绍生物对文物的危害作用以及生物学的总体概述;上篇主要介绍文物中的微生物危害及其防治;中篇主要讲述文物中的动物危害及其防治;下篇主要讲授文物中的植物危害及其防治。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提高学生认识文物中生物危害的意识,增强学生防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八、课程主要内容:绪论第一章生物对文物的危害(2课时)1.1 生物对有机质文物的危害1.1.1 漆木、竹器文物的危害现状1.1.2 纺织品文物的危害现状1.1.3 纸质文物的危害现状1.1.4 皮革类文物的危害现状1.1.5 骨、象牙、角、琥珀等类文物的危害现状1.2 生物对无机质文物的危害1.2.1 壁画文物的危害现状1.2.2 彩绘泥塑文物的危害现状1.2.3 石窟寺艺术及石制品文物的危害现状1.2.4 金属类文物的危害现状1.3 生物对古建筑及其他类型文物的危害1.3.1 古建筑的危害现状1.3.2 馆藏文物的危害现状教学重点:了解文物受到生物危害的现状,增强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防治生物危害文物的意识。
思考题:1、名词解释:生物物理分化作用、生物化学分化作用2、哪些文物常受到生物的危害?会产生何种结果?第二章生物学概述(1课时)2.1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2.2 生物学的特征2.3 生物学的分支2.4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2.5 生物学研究的意义思考题:1、生物学的特征有哪些?2、生物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上篇文物中的微生物危害及其防治第一章微生物的相关知识(6课时)1.1 微生物及其特点1.1.1 微生物是什么1.1.2 微生物的一般特点1.2 微生物的营养1.2.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1.2.2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1.2.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3 微生物的代谢1.3.1 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1.3.2 微生物的呼吸1.4 微生物的生长1.4.1 培养基1.4.2 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方法1.4.3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1.4.4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4.5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1.5 微生物的分类1.5.1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与命名1.5.2 微生物的分类方法1.5.3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生长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杨璐《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一、课程名称: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课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杨璐七、课程简介: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是文物保护学科新兴的重要分支之一。
随着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在文物从出土到展陈的整个过程中,遭受损害最严重的就是在考古发掘现场。
因此考古发掘现场近来也就越来越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
本课程通过对考古发掘现场常规处理技术及针对特殊材质文物的专一处理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础理论及原则,掌握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常规技术,熟悉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流程及工作步骤,为将来从事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或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本理论(6课时)1.1 平衡状态理论1.2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定义及目标1.3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原则1.3.1少干预原则1.3.2可再处理原则1.3.3少量原则1.3.4事先采样原则1.4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研究内容1.4.1前期调查1.4.2制定预案1.4.3建立临时实验室1.4.4现场提取保护1.4.5临时保护1.4.6包装运输1.5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分级1.5.1非主动性保护1.5.2选择性保护1.5.3全面保护1.5.4展陈标准保护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衡状态理论;难点:现场保护原则的特殊性。
思考题:1.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遭受损害速率较快的原因。
2. 现场保护中的原则与一般实验室保护原则的异同。
第二章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信息记录和样品采集(6课时)2.1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档案2.2 样品采集2.2.1采样原则2.2.2采样部位及采样量2.2.3考古发掘现场典型易污染样品的采集2.3 标记2.3.1标记的定义2.3.2标记常用材料2.3.3标记方法2.3.4标记的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现场保护档案的制作;难点:如何在采集样品的过程中避免污染。
《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一、课程名称:彩绘类文物保护专题二、课程类型:方向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学一年级硕士四、计划课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王丽琴七、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文物保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科方向课。
彩绘类文物是文物的一个重要类别,通常是在某种基质材料上施加彩绘制作而成。
由于彩绘的存在,增加了文物的价值,但同时也增加了对其保护的难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中国古代彩绘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主要病变及其产生原因,掌握该类文物材质分析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保护材料、保护方法和和保护技术。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一)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古代彩绘的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研究——以古建油饰彩画为例第一节古建油饰彩画制作材料及工艺第二节古建油饰彩画分析技术路线第三节古建油饰彩画文物分析案例第二章正交设计法及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第一节正交设计法在科学试验中的意义第二节正交设计法简介第三节正交设计的基本原理第四节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第五节文物保护实验条件优选案例设计第三章秦始皇兵马俑保护的最新进展第一节秦兵马俑彩绘的结构及成分分析第二节秦兵马俑彩绘残留物的GC-MASS分析第三节秦兵马俑彩绘的考古现场保护材料最新进展第四章莫高窟壁画的主要病害及保护现状第一节莫高窟壁画的主要病害第二节莫高窟及其壁画的保护第五章其他彩绘类文物保护第六章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法在彩绘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第一节光导纤维技术简介第二节光导纤维反射光谱仪第三节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技术在彩绘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第七章有机高分子保护材料及其改性研究第一节文物防水保护材料第二节文物加固保护材料第三节紫外线吸收剂改性文物保护材料第四节纳米材料改性文物保护材料第五节位阻胺改性文物保护材料(二)考核方式论文考查。
《文物保护基础(1)》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基础(1)二、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四、计划课时:72课时五、学分:4学分六、任课教师:王丽琴、杨璐七、课程简介:《文物保护基础(1)》是文物保护专业核心课,主要涉及无机质文物保护的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无机质文物的组成与结构,找出文物腐蚀的内在原因,掌握文物地下埋藏环境、地上保存环境对其腐蚀的影响,了解文物腐蚀的机理,确定出各类无机质文物存放的最佳环境条件,重点掌握目前国内、国外对这些文物修复和保护的基本方法。
同时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该学科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文物保护实践奠定基础。
八、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为主(64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其中第二章、第三章各2学时,第四至第六章共4学时,重点介绍并演示本课程所涉及的各类文物的保护方法。
九、参考书:王丽琴编著《文物保护技术》讲义(内部印刷),2001年十、考试方式:闭卷考试十一、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3课时)主要内容:从我国文物保护现状入手,分析目前该领域取得的成果及所存在问题,提出文物保护的任务、基本内容,逐步加深学生对无机质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指出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动态及前沿问题。
思考题:1. 无机质文物保护的基本程序怎样?2.关于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动态及前沿问题。
第二章陶瓷器的修复与保护(18课时)第一节陶瓷的原料、组成及性质一、陶瓷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二、陶瓷的原料三、陶瓷胎体的化学组成1. 化学组成分布图2. 陶瓷器化学组成规律四、陶瓷的结构与性质第二节陶瓷器物的腐蚀及清洗一、陶瓷器的腐蚀二、陶瓷器的清洗第三节陶瓷类文物的修复、保护技术一、修复内容二、陶瓷器的保存环境第四节彩绘陶器的修复与保护一、彩绘陶器的清洗,加固技术二、环境因素对彩绘陶器颜色的影响三、彩绘陶器保护案例——秦俑二号坑彩绘陶俑的现场保护第五节砖瓦类文物保护简介一、原料及结构二、砖瓦类文物的保护要点: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内容及技术方法。
文物鉴定基础一、课程名称:文物鉴定基础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博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魏女七、课程简介:《文物鉴定基础》是文博专业本科生的必选课。
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文物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文物鉴定实践。
“基本理论”部分包括文物鉴定的步骤、内容和方法等,是学习文物鉴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文物鉴定实践”包括中国古代三类常见文物(青铜器、瓷器、玉器)的鉴定方法和要领。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1.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关于文物鉴定(6个课时)第一节文物鉴定的必要性及意义一、文物鉴定的必要性二、文物鉴定的意义第二节中国文物鉴定的历史一、古代文物鉴定二、近代文物鉴定三、现代文物鉴定第三节文物鉴定的步骤一、观二、品三、悟第四节文物鉴定的内容和要求一、鉴质地二、判真伪三、断时代四、定产地五、评价值第五节文物鉴定的方法一、科技鉴定法二、传统鉴定法第六节文物鉴定的原则、标准和必备条件一、文物鉴定的原则二、文物鉴定的标准三、文物鉴定的必备条件第一章思考题:1.瓷器、玉器、青铜器的鉴定内容各有哪些不同?2.传统文物鉴定的方法有哪些?第一章参考书:1.谢辰生、吕济民:《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2.《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化部2001年5月10日颁布。
第二章中国古代瓷器的鉴定(12个课时)第一节中国古代瓷器概述一、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种类二、中国古代的主要窑址三、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简史第二节中国古代瓷器的鉴定要领一、早期瓷器二、六朝青瓷三、隋、唐、五代时期的瓷器四、宋、辽、金时期的瓷器五、元、明、清时期的瓷器第三节中国古代瓷器的辨伪一、瓷器作伪的主要方法第二章思考题:1.简述六朝青瓷在造型、纹饰方面的变化。
2.比较宋代耀州窑与龙泉窑青瓷的特点。
3.简述元代青花瓷的特征。
第二章阅读书目: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二次印刷。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三、适用对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四、计划课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张博七、课程简介:通过了解国内外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分类及价值,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方法与申报过程,结合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使学生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现状与趋势,并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基本原则与理念在今后的学习、研究、工作中予以贯彻。
八、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无参考书1、刘红婴、王健民著,世界遗产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出版,出版刊号:ISBN 7-5032-2198-42、郑培凯主编,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出版刊号:ISBN 7-5633-6134-03、顾军、苑利著,文化遗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出版刊号ISBN 7-80190-678-0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年出版,ISBN : 978-7-5039-3153-65、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ISBN :978-7-5039-3102-7九、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与深化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4.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3•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方法与措施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申报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方法与流程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第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定义与发展2.文化空间与文化景观对比十、课时分配及教学重难点。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石窟保护加固技术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孙满利、沈云霞《石窟保护加固技术》一、课程名称:石窟保护加固技术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孙满利沈云霞七、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门课程的讲解和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石窟的分布与类型,熟悉中国石窟的赋存环境区域特征,掌握中国石窟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和特点,熟悉石窟岩体的病害类型、成因和影响因素,掌握石窟岩体保护勘察的理论、程序和方法,熟悉石窟岩体的稳定性计算方法,了解石窟保护加固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为从事石窟的勘察、设计、施工等保护工程奠定一定的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4课时)1.1 概述1.2 中国主要石窟分布1.3 石窟的主要类型1.4 中国石窟是保护状况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石窟的分布、不同类型及其特点。
难点:不同岩层的岩性特点和其所在的代表性石窟。
思考题:1、中国石窟分布特征?2、中国石窟的主要类型?第二章石窟寺的赋存环境(4课时)2.1 地貌2.1.1 中国地形地貌基本特征2.1.2 中国石窟寺的主要地貌类型2.2 地震的分布2.2.1 时间分布2.2.2 空间分布2.2.3 地理分布2.2.4 中国地震分布2.3 气候2.3.1 中国气候基本特点2.3.2 气温2.3.3 降水2.3.4 中国地区风的特点2.4 大气污染2.4.1 大气污染的概念2.4.2 大气污染的来源2.4.3 大气污染的类型2.4.4 酸雨2.5 工程地质条件2.5.1 地质及构造条件2.5.2 岩石的分类及基础2.5.2 北方石窟区的工程地质特征2.5.3 南方石窟区的工程地质特征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中国石窟寺的地貌类型和气候分布特征,大气污染、酸雨等对石窟的影响;我国南北石窟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石窟区的主要地层。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惠任《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一、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惠任七、课程简介:《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面向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原则和方法,熟悉各类保护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流程,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类型的保护修缮技术,同时通过案例介绍使他们了解国内外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为其对相关领域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与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期末采用闭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八、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6课时)1.1 中国古建发展简史1.1.1 原始建筑1.1.2 夏、商、周建筑1.1.3 秦、汉建筑1.1.4 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1.1.5 隋、唐、五代建筑1.1.6 宋、辽、金、元建筑1.1.7 明、清建筑1.2 中国古建筑的分类1.2.1 宫殿建筑1.2.2 坛庙建筑1.2.3 陵墓建筑1.2.4 宗教建筑1.2.5 园林建筑1.2.6 居住建筑(住宅/民居)1.3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3.1 建筑的结构方式1.3.2 建筑的群体布局1.3.3 建筑的艺术处理1.4 古建筑的价值与作用1.4.1 价值1.4.2 作用1.5 建国以来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回顾1.5.1 解放前1.5.2 建国初1.5.3 60-70年代1.5.4 80-90年代1.5.5 新世纪1.6 古建保护修缮的原则和程序1.6.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1.6.2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中国古建的发展演变和分类特点;中国古建的价值和作用;中国古建的保护历程;中国古建的保护原则。
《石质类文物保护专题》一、课程名称:石质类文物保护专题二、课程类型:方向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学一年级硕士四、计划课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周伟强、刘成七、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物保护学的专业选修课,中国有非常多的石质文物,石质文物经历了漫长岁月,受到自然因素的侵蚀和人为因素的破坏,通过对石质文物保护的学习,掌握石质文物的病害及保护措施。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考核:(一)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文物定义、分类及其岩石学基础第一节石质文物的定义及其内涵一、石质文物的定义1. 馆藏石质文物定义及其特性2. 不可动石质文物的定义及其特性二、石质文物的分类1. 本体材质分类2. 赋存形式分类3. 时代与地域的分类第二节石质文物本体材质及其岩石学基础一、岩石学基础1.岩石的定义2.岩石种类3.岩石与文物关系二、三大岩石:岩浆岩、沉积岩与变质岩1.岩浆岩:是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冷却固结的产物。
2.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原先形成的各种岩石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岩石。
3.变质岩:是由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
第三节典型岩石的文物举例剖析一、沉积砂岩典型文物——云冈、敦煌砂石窟及其大足砂岩类二、弱变质石灰岩类石质文物——龙门石窟乾陵石刻类石灰岩石质文物第二章石质文物病害及其认知第一节石质文物的风化一、石器风化的原因:石质本身、物理、化学、生物等几方面二、石质文物风化的影响因素与种类=特征1.石质本身的因素2.物理风化3.化学风化因素4.生物因素5.人为破坏第二节石质文物病害及其分类一、石质文物常见病害二、石质文物病害的分类三、石质文物病害的统计与标识记录第三章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第一节馆藏石质文物保护一、清洗1.清洗的基本原则2.水洗及其化学清洗体系3.物理清洗技术体系4.微粒子喷射清洗;蒸汽清洗;激光清洗二、加固1.微晶石蜡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丁酯3.聚醋酸乙烯酯乳液或丙酮溶液4.丙烯酸单体浸渗5.低分子量的环氧树脂6.硅的衍生物7.Ba(OH)2加固法8.石灰水法(Ca(OH)2)三、粘接1.环氧树脂2. 修补砂浆第二节石窟寺艺术品的保护一、石窟寺概况二、我国主要石窟介绍三、中国古代对石窟的保护1.设置中心柱2.设置窟檐3.设计合理的排水工程4.涂抗风化材料5.石窟凿时的加固四、石窟寺的修补加固1.化学灌浆法2.建筑工程修缮法五、露天石质艺术品(石雕、石刻)保养及修复1.清洗2.粘接3. 锚固及其灌浆4.表面封护(二)考核方式论文考查。
《中国考古学通论(上)》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上)》二、课程性质:必修课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四、计划学时:72五、学分:4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豆海锋七、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特点、内容,中国考古学的发生发展历史。
着重讲述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三个阶段的古代物质文化及人类文明发展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秦汉及以后的考古学内容打下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章。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考古学的定义、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基本内容。
第二章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从人类体制特征和人类文化的演进两个线索来讲述,并要求学生掌握各中国范围内各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特征。
第三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从早到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区域范围内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学文化。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重点是以城址和墓葬为代表的遗址、遗迹特征,此阶段重要的遗存代表青铜器的特点,以及中原以外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与分期一、考古学的定义二、考古学年代与分期第二节考古学研究方法一、考古地层学二、考古类型学三、考古区系类型论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一、测定年代技术的应用二、勘测技术的应用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三、现代考古学的发展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一、旧石器的制作方法与鉴别二、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地点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第二节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何谓化石二、中国发现的古猿类化石:森林古猿、腊玛古猿、禄丰古猿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第三节中国的旧石器文化的区系分布一、东北区:二、西北区:三、华北区:小长梁文化、许家窑文化、北京猿人文化、山顶洞人文化、丁村文化、匼河文化、下川文化、蓝田猿人旧石器四、华中区:五、华南区:六、西南区: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一、磨制石器:制作方法与类型二、陶器:制作方法、类型、各部位名称三、农业:北方旱作农业、南方稻作农业的起源四、家畜饲养:狗、猪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一、初期二、早期三、中期四、晚期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分布一、东北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二、西北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三、华北区: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时代诸文化四、华中区:仙人洞与吊桶环、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五、华南区:甑皮岩遗址、石峡文化、昙石山文化六、西南区:卡若文化、宝墩文化第四章夏商周考古第一节夏商周考古分期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二、夏文华的探索:二里头文化三、商文化分期与分布:二里冈文化、殷墟文化四、西周文化分期与分布:周原、丰镐、洛邑五、东周文化分期与分布:洛邑地区、三晋文化、燕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第二节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铜器的出现二、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第三节夏商周城址一、夏代城址的探索二、商代城址: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垣曲商城、盘龙城、洹北商城、殷墟三、西周城址:周原、丰镐、洛邑第四节夏商周墓葬一、墓葬形制分类:竖穴墓、洞室墓、瓮棺葬二、墓上建筑及封土三、夏商周时期的埋葬制度:列鼎制度、礼乐制度第五节周边地区文化一、东北地区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二、西北地区青铜文化:卡约文化、沙井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四坝文化三、东南地区青铜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四、西南地区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石寨山文化九、学时分配十、参考教材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11年。
《文物保护材料学-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材料学》一、课程名称:有机质文物保护二、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三、适应对象:文物保护专业、大学二年级四、计划课时:54学时五、学分:3学分六、任课教师:孙丽娟七、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文物组成材料的结构、性能与损害机理,文物保护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技术。
内容主要包括文物的定义分类、文物保护发展史,保存环境对文物材料的作用,文物清洗剂、粘合剂、修补加固材料、防腐剂、防霉剂菌剂、杀虫剂,文物表面保护材料等的制备与应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达到掌握文物保护用材料的性能,使用方法,在文物保护实践中发挥作用。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文物清洗材料中介绍文物中污染物特点,根据污染物特点如何筛选清洗材料,目前常用文物清洗材料特点等;高分子材料结构特点,性能特征,在文物保护应用各个环节中发挥作用机理,老化及防老化;表面涂层材料的要求与应用中介绍材料要求,选择方法及应用实例;加固材料及应用中介绍加固对象及加固剂的要求,加固剂作用机理和使用方法,加固剂的评价与选择等方面内容;表面涂层材料的要求与应用主要介绍胶粘条件及对粘接剂要求,胶粘剂组成与种类,胶粘过程及提高粘接强度的方法等内容;修补类材料主要介绍修补材料种类特点及应用,装饰材料种类及应用等。
按照材料属性分别探究材料的应用性能,该部分内容以学生查阅资料汇总介绍形式进行;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授课内容组织同学总结讨论与学生互动;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能够在文物保护实践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绪论(3学时)第一节文物保护科学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二、文物保护含盖的两个方面内容三、文物保护的四个突出特点四、研究内容自然风化因素五、保护材料研究工作内容第二节文物保护材料运用原则及要求第三节文物保护定义与文物保护材料要求思考题:1.文物保护特点2.文物保护材料要求第二章文物保护常用溶剂(3学时)第一节溶剂及性质一、定义与分类二、溶剂性质三、溶剂纯度和精制第二节常用溶剂一、无机溶剂二、有机溶剂三、混合的使用第三节文保中常见的酸碱盐(讨论)思考题:1.文物保护常用溶剂特点。
*****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实践周学时:4总学时:72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凌雪、孙凤《文物分析技术实践》一、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实践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72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凌雪、孙凤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作为实验实践课,主要是在学生了解文物研究和保护中常用的现代分析技术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的仪器设备,培养学生如何规范使用和操作仪器,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实验技能。
考核形式:实践报告。
八、课程主要内容:实验一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的使用(8课时)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的观测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1.熟悉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2.学会样品准备及处理过程。
3.实际操作训练。
实验二偏光显微镜的使用(4课时)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偏光显微镜的观测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1.熟悉偏光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2.学会样品准备及处理过程。
3.实际操作训练。
实验三金相显微镜的使用(4课时)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金相显微镜的观测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1.熟悉金相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2.学会样品准备及处理过程。
3.实际操作训练。
实验四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8课时)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测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1.熟悉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2.学会样品准备及处理过程。
3.实际操作训练。
实验五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使用(8课时)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1.熟悉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基本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2.学会样品准备及处理过程。
3.实际操作训练。
实验六显微红外光谱仪的使用(8课时)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显微红外光谱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文化遗产数字化》一、课程名称:文化遗产数字化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三、教学对象:2015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四、计划课时:每周4学时,共36学时。
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习通源七、课程简介:本课程为新开选修课,主要面向文博专业学生开设,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当前文化遗产领域进行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使同学们能够基本了解当前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应用体系、方法和最新进展,掌握简单数字化测绘设备、软件的基本操作。
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室内、室外实践,使文博专业学生能够了解文化遗产领域数字化与保护过程中使用的现代技术,掌握简单的软件、仪器操作,并独立完成一系列的范例制作。
从而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以便为后续的各项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基础知识,按照教学内容辅以室内、室外实践操作(包括软、硬件)。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文化遗产数字化绪论(课堂2学时)第一节文化遗产数字化概述利用当代测绘遥感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将文化遗产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真实、完整地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实现真三维数字存档,供保护修复、复原以及考古研究和文化交流使用。
第二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与价值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二、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价值要点与难点:结合实例介绍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第三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对象一、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建筑群、遗址)二、非物质文化成遗产要点与难点: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异同第四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一、国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二、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要点与难点: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历程第五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策略与要求一、采用数字化信息与处理技术保存文化遗产信息二、使用资料数据库和数字化展示平台再现文化遗产三、利用虚拟再现技术还原文化遗产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需要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第六节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内容一、数字化采集、记录和保存二、数字化复原和再现三、数字化展示与传播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目的与研究内容的关系思考题:1.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2.自己接触过哪些与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的仪器或设备?3.数字化技术的整体层级结构如何构建而成?建议阅读论著:1. 郑巨欣、陈峰编著.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学苑出版社.2011年2. 李欣著.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科学出版社.2011年3. 贾磊磊编.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现.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二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基础(课堂4学时)第一节文化遗产信息与信息数字化一、文化遗产信息的概念二、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化概念三、文化遗产信息分类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信息特征的提取与对应的数字化方法第二节文化遗产信息采集技术一、考古工作中记录信息结构二、文化遗产数字化主要内容与模块三、文化遗产数字化流程要点与难点:文化遗产信息的分类、数字化流程框架第三节文化遗产信息记录技术一、纸质文档、图像及影像档案数字化二、现代数据采集技术要点与难点:纸质文档数字化的实践操作思考题:1. 文化遗产信息都包括哪些?请列举之。
《文物分析技术实践》
一、课程名称:文物分析技术实践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程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凌雪孙凤
七、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主要是在学生了解文物分析技术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的仪器设备,首先介绍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偏光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显微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光谱仪、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热重示差同步分析仪、气相色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的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测试前样品的准备与处理,然后上机进行操作性实践。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如何规范使用和操作仪器,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实验技能。
考核形式:实践课程论文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实践一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二偏光显微镜的使用(2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三金相显微镜的使用(2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四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五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六显微红外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七X射线衍射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八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九热重示差同步分析仪的使用(2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十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使用(2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
实践十一离子色谱的使用(4课时)
一、仪器构造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样品准备及处理
三、实际操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