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信息教育越来越重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应该像其他基础学科的教学一样,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质。
本文将剖析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新课改后的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应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信息技术教学亦不例外。
因而,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应该一改往昔枯燥的教学内容,呆板的授课方式以及低下的教学效率,通过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逐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要想实现新课改下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就要首先认识到改革后的教学特点,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新的教学任务。
具体来说,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是以老师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主,辅以学生的上机操作来实现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
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
新课改后的信息技术教学,要转变这种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再单纯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概括地说,新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的教学任务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辅助和纠正,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充分扮演“主人公”的角色。
二、强化实际操作环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实际操作环节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小的,而且在信息技术课上,实际操作的环节一般仅仅包括让学生对word、excel以及powerpoint等基础软件进行熟悉和操作。
而事实上,这些基础软件的操作大多十分简单,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电脑的使用,已经能够初步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
浅谈新课改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学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也逐渐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新课改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深入探讨。
一、教学内容更新在新课改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更新和拓展。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围绕着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在新的教学要求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需要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更需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将更加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创新在新课改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和实验操作为主,而在新的教学要求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方法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更多地采用项目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需要更加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尤其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需要更多地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支撑。
三、教学资源优化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
通过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改革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还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评价。
新课改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的教学要求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方法、资源和评价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论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实行新课程改革。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要做好职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课程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
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
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
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此前提下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三、构建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交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
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而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求微机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但是,要注意的是,当投影取代了课本的同时,也忽视课本的作用。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西三十铺中心校宁传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观念变了,教学方法变了,学习方式也变了,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
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1、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
2、信息能力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独立自主地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教学中教师充当的角色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2、导学者①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最佳途径。
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③指导学生区分信息的好坏,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
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
3、合作者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共同研究解决的方法。
4、评价者通过教师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
5、竞争者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氛围。
三、教学中的策略1、激发兴趣,创新思维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奠定基础。
2、游戏入门,自学学习《金山打字通》练习打字,纸牌游戏练习鼠标的应用。
3、整合学科,多向发展①与德育课的整合,教学中结合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
②与知识性学科的整合,比如地理、生物。
③与艺术性课程的整合,电脑绘画、平面设计等。
4、任务驱动、体验成功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贯穿信息技术教学的始终,做到“在做中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突出主体,主动学习①主体尝试,积极学习,提高主动性。
②主体归纳,让学生自主归纳各种活动任务的共性。
6、发挥网络,开拓视野网络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一门操作性与应用性都很强课程,根据新课标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目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思想,目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展学习能力。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教学理念与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与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这门学科特殊性与新教学要求,我们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下面就结合我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一、注重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学习,是主体思想在教学领域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表达学生主体地位新型教学构造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灵魂、理论依据。
与其向学生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金库与宇宙宝藏〞,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更应该如此。
计算机应用软件都有其特有与强大功能,不同组合有不同结果,有时甚至是不经意一个操作产生了一些特别让人惊喜效果,教师上课时不可能一一填鸭式告诉学生该软件有哪些功能,实现一些什么效果。
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该让学生更多操作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新尝试。
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自己判断、体验、创造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他自己真正掌握东西。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主导性。
教师主导性也非常重要,离开教师目标明确引导,学生参与与实践就容易失去方向,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易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二、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课程,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带班级多,学生多,课时多,教学任务重,杂务多,信息技术教师大多还要负责机房维护,甚至还有学校其它工作。
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新课标中提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课程的宗旨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在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学将如何展开?新课程的设置是在”零起点”的基础上,认为初中生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高中课程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置;由此,带来了教学内容的不同.从以前的信息技术教材看,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
所以初中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基本操作知识等,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
通过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为以后学生学习更深的信息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新课程不再立足于学生的“零起点”,但目前还有是很大的困难。
有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根本就没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电脑。
这样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
我目前采取的如下的几点教学方法:1、改变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单向传递的方式,采用合作式教学。
合作式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复合活动,教学方式要由单向型向双向型、多向型、成员型转变。
合作学习教学在注重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生生之间的关系拓展上,突出师生互动的潜在意义。
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注重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注重跨学科和综合运用。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共同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
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编程软件进行数学模拟实验,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和编辑文字,等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提高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
注重项目化和实践性。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多以知识点为导向,学生学习重点在于掌握技术操作和应用软件的基本功能。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重视实践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项目活动,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如网页设计、软件开发、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等。
通过项目化的教学,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信息技术。
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跨学科和综合运用、项目化和实践性以及个性化和差异化。
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并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一、背景新课改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利用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从而满足实际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二、新课改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1. 教学目标的变化新课改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从单纯的硬件和软件的应用转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发展。
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体现信息技术对于学科的辅助作用,通过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和运用,促进小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和合作学习。
2. 教学内容的变化新课改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传统课程注重授课方式,体现为强调知识点和技能;而新课改注重“课程整合”和“知识组织”,合理选择信息技术的工具与资源,推进学科改革。
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情境重构”为中心,加强课程整合和串并式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信息技能。
3. 教学方法的变化新课改要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形成多样化的、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发现、激发兴趣、推动实践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增强知识的意义性和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还需要综合利用课外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注重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
三、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新课改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方向,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教学资源有限由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对于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目前教学资源比较缺乏,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的使用受到制约。
2. 师资力量短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老师有一定的电脑技术和网络知识,但是目前许多小学教师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和教学。
3. 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难以体现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有些学生可能只是掌握了表面知识,而真正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却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论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摘要】本文讨论了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章分析了信息技术课在新课改中的定位、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评价中的作用,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结论指出信息技术课在新课改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将继续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强调了加强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课的发展趋势也成为研究焦点,强调了信息技术课将继续发挥其在新课改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课在新课改中的位置和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趋势,地位,影响,教学重要性。
1. 引言1.1 新课改背景新课改,即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改革举措。
新课改的背景是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教育部门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改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课作为新课改中的重要一环,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
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培养信息获取、加工和交流的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
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信息技术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在新课改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还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论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更是备受关注,因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的变化和意义。
1. 以实践为基础在新课改的框架下,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更倾向于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学生将通过项目制学习、实地调研、实习实践等方式,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
2. 强调跨学科整合新课改要求信息技术课程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跨学科整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3. 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
信息技术课程也需要及时更新,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都可以被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最新的科技知识。
二、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的意义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领域,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
新课改要求信息技术课程要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不断学习和尝试新的技术,并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4. 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他们的未来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加强实践环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实践环节,引入项目制学习、实地调研、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2. 加强跨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课程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可以组织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
论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摘要】新课改给信息技术课带来了深远影响,改变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学生对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反映积极,但也面临挑战。
教师需采用新方法进行教学,如合作学习和项目教学。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挑战在于适应新形势和技术发展。
未来信息技术课将朝着更加实践和创新的方向发展。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信息技术课才能顺利适应新课改要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课、影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反馈、教学方法、挑战、发展趋势、教师要求、学生要求1. 引言1.1 引言新课改的实施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现代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课程中的一部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得到了重视和调整,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应用。
学生和教师在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中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新课改对信息技术课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学生对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的反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现状,为未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新课改对信息技术课的影响1. 课程内容更新: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社会需求,更新内容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引导学生跟上科技发展步伐。
2. 教学方法革新:新课改尝试引入更多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和自主学习。
3. 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利用和传播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
4. 强调跨学科融合:新课改鼓励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跨学科融合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课程的实际应用性。
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分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变革和发展。
在新课改的框架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对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和实践意义。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操作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
而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资源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强调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资源。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开展自主研究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注重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注重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和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创新实践。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操作,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这些教学方法的改变不仅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拓展和延伸,更是一种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挑战。
相信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将会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
本文将分析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并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变化1. 强调实践性教学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性教学。
而在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倡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项目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践,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注重跨学科整合新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教学也不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设计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比如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历史事件进行虚拟重现,通过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科学实验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3. 引入多媒体教学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还引入了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只是以书本和黑板为主要教学手段,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比如PPT、视频、动画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应用1. 利用实际项目进行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
比如让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网站,或者开发一个小型的手机应用程序等,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融入跨学科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设计一些跨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写作文或制作视频,提高学生的写作表现和表达能力;在数学课上,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等。
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
下面将从多个
方面对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新课改加强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的
传授,学生容易出现"知识储物间"的现象,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而新课改
强调信息技术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
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
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新课改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师
生关系相对僵化。
而新课改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担任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探索,提高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新课改倡导信息技术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结合。
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课
改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
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行业的了解和认知,培
养学生的职业观念和就业素养。
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融合性、学生主体性和社会适应性。
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跨学科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
时代的发展需求,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信息技术人才。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新兴学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浅出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值得我们研究。
因而,探索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
我们应该灵活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更应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因为我们的目的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教学效率。
以下是我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对教学方式作的一些探索:一、通过讲授教学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讲授教学法主要运用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如讲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信息的编码等。
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长时间听老师讲,易疲劳。
但在适当的时候,可灵活运用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二、通过愉快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教学是视听合一、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生动的画面、逼真的情境、美妙的音乐、妙趣益智的游戏,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生鼠标操作上,可以使用“纸牌”、“扫雷”等游戏来训练学习鼠标的单击、双击、拖动;在教学生打字时,可以使用一些打字游戏类的软件进行训练;在Word2003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小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又能在实践操作中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真正做到了在愉快中学习。
三、通过自主探索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生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有用。
教给学生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来探索新知识的学习是教师的职责。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在学习“艺术字”时,学生掌握了艺术字格式设置方法,因此在学习使用“文本框”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它的使用方法了;在学习Photoshop时,用数码相机给每位同学拍一张照片,让他们对自己的照片进行处理,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自己的同学看,最后协助他们做成一个班级相册。
谈谈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
术作为一门核心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使用电脑和软件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
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评估和利用能力。
首先,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注重实
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学也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和设计的机会。
其次,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强调跨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渗透。
教学内容不再是简单的软件使用和编程技术,而是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此外,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从传统的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递知识,而是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同时,教学也鼓励学生
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强调实践
和创新、跨学科整合,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和竞争力。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第一篇: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判断信息在当今“知识激增”的时代,学生要想找到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必须掌握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这样才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搜集和选择各种学习信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在教师的讲授,作为高中生来说,有其独立的思考能力、事物辨别能力,一味的“灌”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思维习惯。
对于信息技术来说,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一种能力,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为学生创造好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协商,并辅以指导,从而完成学生对知识的算机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用处,那么在社会中又有哪些应用呢?”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感到这个问题有些困难。
这时我们结合计算机的特点讲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当学生得知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都是用计算机算出的、家里用的自动洗衣机、微波炉以及手腕上的电子表都是由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时,感到非常神奇,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兴趣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倾向。
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分析
1. 问题导向: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和应用技能的训练,而新课程标准强调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性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
教师需要设计真实、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网页或者制作一个简单的程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共同解决问题、讨论和分享,互相学习和帮助。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信息交流能力。
4. 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广泛收集信息、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5. 多样化评价: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和成果的综合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学习笔记、小组讨论等,来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论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推行了新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课程也在新课改下发生了许多变化,那么,在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究竟是怎样的呢?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更加注重交互性。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中,教学往往是单向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更加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学生之间也能够相互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更加注重综合性。
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除了学习传统的信息技术知识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通常会融入一些实际案例或者项目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更加注重创新性。
信息技术一直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会引导学生多进行探索和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相信信息技术课程在新课改下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
[浅析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堂]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可以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最新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材还是能够很好地体现最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的,在教材知识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特点,即培养学生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对有关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发散,并能够充分彰显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模式的要求,“将课程重点转移到适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上”。
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专职教师,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理念,既不是要教给学生怎样的信息技术,也不是要背会什么概念与程序,而是应当告诉学生面对怎样的情况,我们应当选择怎样的信息技术去采集、整理、发散信息,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面对这种理念,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没能跟上时代对信息技术课堂的要求,还是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在底下按教师的指导要求一步步做好自己份内应做的各步操作。
所以说,要优化当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首先需要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准确的目标任务。
二、教学中要渗透人文关怀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中教师在讲授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时,还应当树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渗透人文关怀的意识,教育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应仅仅着眼于当前课本上的具体内容,我们更应该在课堂上学习一种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方法,一步步认识信息技术学生的本质特征及学科特点,放眼当前的世界前沿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充分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立于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潮头的理想而努力。
教师不妨在教室、机房的墙壁上悬挂有关信息技术发展中获得突出成就的著名人物的图片、挂图等等;还可以在学生使用的机器上存下有关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情况等资料,一步步熏陶学生心灵,渗透一定的人文关怀。
另外,随着当前计算机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渗透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观念也非常重要,即我们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工作,而绝不能存在一定的私语,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做出有关危害与整个社会人类的有关事情。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北安中学小学部:赵玉清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新的教学要求,我们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
与其向学生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更应该如此。
计算机应用软件都有其特有和强大的功能,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结果,有时甚至是不经意的一个操作产生了一些特别的让人惊喜效果,老师上课时不可能一一填鸭式的告诉学生该软件有哪些功能,实现一些什么效果。
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该让学生的更多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新的尝试。
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自己的判断、体验、创造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他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的主导性也非常重要,离开教师目标明确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就容易失去方向,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带的班级多,学生多,课时多,教学任务重,杂务多,信息技术教师大多还要负责机房的维护,甚至还有学校其它的工作。
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
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
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小组学习是把全班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由操作能力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并主动帮助成员学习解疑、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小组学习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和小组阶段性的作品制作中体现。
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讲完后,设置一定与目标一致的检测题或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
学生一般自己先独立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小组同学间可协助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就及时向教师求助;同时组长要检查本组学习情况,并向教师反馈。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留言观察并主动加入各小组学习讨论和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指导学生正确展开学习。
在小组阶段性作品制作过程中,由小组自定一个主题,自选一到两个负责人,然后进行人员分工,包括素材的选择、采集、排版等。
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作完,在作品展示课中各小组派代表上去展示讲解自己作品,由全班进行打分评选出较好的作品。
通过小组学习,给学生创造的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与交流,用协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三、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这一点对信息技术这个学科尤其重要。
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
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拓展栏目以及课题学习。
四、重视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习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
信息技术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不同其他课程的其中一个方面是评价考核。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小组内评。
每个学生个人作品做好后,小组内大家互相观看,按照参考老师给出的评价标准,通过讨论推荐两到三份小组优胜作品出来。
接着是扩大范围全班共评小组推荐优胜作品。
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观摩这些小组推荐作品,再从中推选出优秀作品。
然后是作品展示。
请全班评出的优秀作品作者上台展示并讲解他们的作品制作的一些特色之处、碰到了一些什么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以及有哪些亮点、哪些不足之处;其他同学也可提出自己的意见;老师同步进行点评,指出值得大家学习之处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特别要鼓励学生制作有自己独特创意的效果。
评价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要做到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不同,有些学生家里有电脑自己还爱好,不仅懂一般的操作,而且还有一些钻研,对信息技术教材的知识大都有所了解;而有的学生家中没有电脑,他们接触信息技术的知识是在学校的课堂上,甚至有的根本学生就没有接触过电脑。
如何对待他们之间的差异是保护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
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在教学中要顾及两头的学生,更要在评价的适当考虑到这个问题。
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基础好的学生,老师可以发动这些学生当小老师,让他们帮助其他学习能力较低的同学学习;或者让他们在学习书本的同时在对书本相关的知识进行探索。
在平时的作业评价中,也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恒量所有学生。
对于大部分学生,可以用比较高的要求统一去评价;可是对于少部分起步晚的学生,就应该以鼓励为主,多加关注,及时指点。
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新的工具新的软件层出不穷,信息技术学科,需要我们经历一段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并需要教师们在探索的道路上,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