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王国维比较论
- 格式:pdf
- 大小:342.32 KB
- 文档页数:4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摘要】悲是人生中常见的情感,既有文化传统中的体现,也在西方哲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王国维通过“悲”来表达对世界的深情与忧虑,鲁迅则将悲与痛并列,借以探讨生死与现实。
叔本华认为悲是人类最本质的情感,而尼采则认为悲促使人们超越现实,追求更高的存在。
这些不同的观点展示了悲在哲学中的多样性与重要性。
不同哲学家对悲的解读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态度,而悲与人生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且深刻。
悲的人生哲学是一门值得探讨的主题,不同的角度都能够为人们提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悲的含义、中国传统、西方哲学、王国维、鲁迅、叔本华、尼采、悲的人生哲学、重要性、不同哲学家、人生的关系1. 引言1.1 悲的含义“悲”的含义在人类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中文传统中,“悲”一词既包含了对生活中不如意、痛苦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于人生轮回、生死无常的思考。
悲可以是对于世间苦难的感受,也可以是对于自身命运不济的感慨。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悲剧作品常常以人生命运的沉沦、悲惨结局为主题,通过对悲剧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无奈与悲哀。
从西方哲学角度来看,“悲”一词在古希腊哲学中也有着重要的涵义。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悲被视作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与不满,是对于真理与美好的追求与憧憬。
悲也被视作是一种智慧与启迪,通过对于悲的深刻体验,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西方哲学中,悲都代表着人类对于生命深层次意义的探寻与领悟。
1.2 中国传统中的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一词,常常被表达为对生活、人生的深沉思考和感悟。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超越个人感受的境界,是对人生苦难和痛苦的感受和体验。
在诗词、哲学、文学等领域中,都可以看到对“悲”的探讨和表达。
中国传统中的“悲”常常被赋予了非常高的价值,被认为是一种智慧和境界的象征。
在《论语》中,孔子说:“谁知途中悲,梦魂不到彼”,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挫折的深刻认识。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本科)》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本科)》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 )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仁学 B.礼学C.诗学, D.义学2.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
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
A.“灵籁” B.“物籁”C.“神籁” D.“天籁”3.《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习 B.质C.识 D.力4.《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 诗评 B.诗体C.诗法 D.诗辨5.“境界”一词,早在汉代郑玄为《诗经·大雅·江汉》作笺注时已经用到,在那里是指( )。
A.地域的范围 B.教义的造诣修炼层次C.诗歌的内涵 D.诗人的精神情怀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 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科学性 B.理性C.感性 D.目的性8.关于艺术批评,克罗齐的看法在总体上是( )的。
A.文化主义 B.实证主义C.殖民主义 D.女性主义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
比较文学专业必读论文目录60篇:1.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国粹学报》总第26期(1907)。
2.王国维:《人间词话》,《国粹学报》总第47期(1908)。
3.令飞(鲁迅):《摩罗诗力说》,《河南》2、7期(1908)。
4.迅行(鲁迅):《文化偏至论》,《河南》7期(1908)。
5.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教育世界杂志》70-86号(1919)。
6.周作人:《圣书与中国文学》,《小说月报》12卷3期(1921)。
7.周作人:《文学上的俄国与中国》,《民国日报·觉悟》,1920年11月9日。
8.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13卷7号(1922)。
9.梁启超:《情圣杜甫》,《晨报副镌》1922年5月28-29日。
10.梁宗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晨报副镌》1926年3月25-31日。
11.赵景深:《鲁迅与柴霍甫》,《文学周报》11月18日(1926)。
12.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本2分(1930)。
13.方重:《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原载《文哲季刊》2卷1期(1931)。
14.钱钟书:《中国古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文学杂志》,第1卷第4期,1937年8月。
15.范存忠:《〈赵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
16.戈宝权:《普希金和中国》,《文学评论》,1959年第4集。
17.杨绛:《李渔论戏剧结构》,《文学研究集刊》,1964年第1册。
18.赵毅衡:《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4期。
19.季羡林:《印度文学在中国》,《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
20.冯至:《杜甫与歌德》,《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6辑。
21.乐黛云:《尼采和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2.钱钟书:《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
中国现代诗论40家近代中国文学发展至20世纪初期,面临了改革开放的浪潮。
在这个时期,中国现代诗论出现了40家不同的派别和流派。
这些学者和文化评论家以其各自的独特观点和风格,对中国现代诗歌作出了深刻而有力的解读和评价。
本文将介绍其中的几位代表,以展现他们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贡献。
1. 王国维(1877-1927)王国维是早期中国现代诗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境界即意境”和“境界即感境”的观点。
他认为诗歌应该通过创造独特的意境和感境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 胡适(1891-1962)胡适是中国现代诗论的先驱之一。
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白话文学”的概念,并主张将现代诗歌写作语言转向口语化。
他认为诗歌应该接近人民生活,以便更好地表达当代社会的声音。
3. 梁启超(1873-1929)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文化评论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文化雪窦》一书提出了“文学霸权”的理念,主张将文学从封建文化体系中解放出来,逐渐走向现代派作品。
4. 鲁迅(1881-1936)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在《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中,对现代诗歌表达方式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强调诗歌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呼唤人民的觉醒和解放。
5. 余光中(1928-2017)余光中是中国当代诗论界的重要代表。
他的诗论作品《诗的玩具》和《怀念鲁迅》等,以及他的诗歌创作,深受读者喜爱。
他强调诗歌创作应该具有张力和对话性,以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除了上述学者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诗论家给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观点和思考。
例如,戴望舒、艾青、北岛等,他们对于诗歌形式、内容和风格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现代诗论40家形成了多元且丰富的学派和流派。
他们的观点和理念帮助了中国现代诗歌走向新的高度和境界。
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这些伟大的学者和诗人的诗歌中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创作的力量。
我们应该继续致力于研究和传承中国现代诗论的精神,以推动诗歌的创新和繁荣。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1、章太炎(1869-1936)2、梁启超(1873-1929)3、王国维(1877-1927)4、鲁迅(1881-1936)5、胡适(1892-1962)6、朱光潜(1897-1986)7、徐复观(1903-1982)8、钱锺书(1910-1998)9、李泽厚(1930- )10、刘再复(1941- )1、理由一,章太炎是中国清末近代传统诗学和文学理论的最后一位代表,现代文坛复古主义思潮的领袖、政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和学术大师;理由二,作为民族主义保守派文人,他抵制五四新文化运动,亮出“文学复古”旗号,但其实质是革新,包含了社会危机时刻改革文化的良苦用心,其文论立足于经史子集,但却有经世治国的宏图大志,将传统小学发展成语言文字之大学,对历史悠久的汉语文化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反思,用以振兴民族文化,其理性求真的严谨态度让人敬佩;理由三,在诗学上,他推崇建安风骨的壮怀激烈和阳刚之气,鄙夷近代诗文,认为诗贵在形容和情性,在文学理论上,他主张借鉴西学充实和改造国学,从整体文学角度强调雅俗兼容、平等相待,他力主普及真理,重视文学介入当代生活的现实关怀,他是古典文论向现代转型时期不可或缺的一环。
2、理由一,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家和美学家中的先驱者和佼佼者、文学革命思潮的发动机、现代文艺理论革新转型的主要代表;理由二,他率先引进西方理性哲学来改造传统国学,毕生从事文化普及与思想启蒙,追求“新民、新政、新国”的救赎理想,作为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促使中国现代化思潮形成文化主流势不可挡,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理由三,他振聋发聩的“三界革命”口号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态势规划了方向,其“诗界革命”论全盘否定了失真旧美的清代诗坛,为白话新诗铺平了道路;“文界革命”论抨击了空虚雕琢的桐城古文,并自创“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论第一次使小说压倒诗文成为“文学之最上乘”,号召小说家干预时政,鼓吹小说启蒙救国,为现实主义流派占据中国现代小说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不断调整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以与时俱进,但其破坏性影响要大于建设性。
填空1.孔子所说的“兴”,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3.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通变”指的是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
所谓“通”,即会通,侧重于对过去经验的继承;所谓“变”,指和适变,侧重于在继承基础上的革新。
因此,“通变”一说具体讨论的是文学发展演讲过程中有关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问题。
4.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更是以“滋味”说著名。
到了司空图这里,他首先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包括近代王昌龄的“意境”说以及皎然的“取境”说等,在深入总结古典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他对诗歌的“味”作了缜密的研究,谓“文之雅,而诗之难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
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殊属性,所谓“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从而把能否辨识这种属性提到了创作与评论的首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创立了“韵味”说。
5.《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
其中,“诗辨”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6.“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此四者之间,“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
7.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其中尤以《水浒传》、《西厢记》之评点为著名,他的文学理论思想主要就体现在这《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上。
8.从戏曲自身特点出发,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
浅析王国维\鲁迅《红楼梦》评论观之不同的论文浅析王国维\鲁迅《红楼梦》评论观之不同长久以来,关于《红楼梦》之评论研究,有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有以胡适为代表的作者考证派……在纷繁多样的重围中,王国维与鲁迅的见解独具价值。
王国维与鲁迅都经历过清末民初的国家转型期,也都曾东渡日本留学深造,相似的时代、教育环境却造就了二人不同的文学批评观。
下面,笔者就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清之人情小说”一文及各篇杂论为例,从三方面来具体分析王国维与鲁迅对《红楼梦》评论的不同。
一、人物形象来源:集体还是个人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直接阐明了对贾宝玉真实身份的界定:“故《红楼梦》之主人公,谓之贾宝玉可,谓之‘子虚’‘乌有’先生可,即谓之纳兰容若可,谓之曹雪芹亦无不可也。
”这种创新式的观点将红学的研究从传统的索隐、探秘等拘泥的泥潭中拉出,他认为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并非小说实质性问题,“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
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
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
”这种用西方美学的观点来阐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之创举具有进步意义。
鲁迅则认为《红楼梦》中的兴荣衰败之所以耐人寻味,是因为作者亲身经历过世间的人情冷暖,由此推断出这部小说是曹雪芹的人生传记。
“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而世人忽略此言,每欲别求深义,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他坚信贾宝玉的经历就是曹雪芹人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否定了王国维的观点:“而世间信者特少,王国维(《静庵文集》)且诘难此类,以为所谓‘亲见亲闻’者,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未必躬为剧中之人物也……”笔者认为,王、鲁二人之所以拥有相悖的观点,究其原因是由于思维方式不同。
王国维借鉴西方的美学观点,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是复杂化的,作者所构思出的人物并非只是个人的形象,而是时代、社会的缩影。
把小说主人公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下并全方位分析人类的共性与人生的状态,这种宏观的思维方式无疑是恰当的。
2003年第2期总第68期明清小说研究TlIeRe戚衄MiIlgaI】dQ吨Dy删酋NovdsNO,2,200BcefleIal,N0,68《勉滚爹》悲剧的近代思考o,o’o,o’o’o,o,o,●70,o,o,寺70,o,o,*》70’o,o,o,o’々,o,o,o,o,t9-》,王国维与鲁迅《红楼梦》评论之异同·徐敏·摘要上个世纪,王国雏与鲁迅分别对《红楼梦》悲剧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与阐发。
比较两位学者《红楼梦》评论的异同,揭示两者“悲剧观”所体现的生命观,不仅可以促进今日对《红楼梦》悲剧的现代思考,对我们返观上个世纪初文化转型中学人精神发展的艰难历程,亦有可供借鉴之处。
文中还论及一位几被忘却的《红楼梦》评论者陈铨。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王国维鲁迅陈铨生命观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随着胡适《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红楼梦辨》的问世,人们习惯上以此为界,把此前的红学称为旧红学,此后视为新红学。
前者以蔡元培等索隐派为代表,后者以胡适的考证派为代表。
研究红学史者多对这两派十分注目,并多有评述。
其实,1920年前后,在红学研究界有两位学人,虽然很难把他们简单地划入新旧阵营,也无以名派,但他们都为红楼梦研究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其功绩并不在以上“新”、“旧”两派之下。
他们既有明显的差异,又有相互沟通之处。
一位是王国维,一位是鲁迅。
近些年,学术界对于“红学界”颇有微词,就连红学界中一些老人亦对界中是非有所议论,如周汝昌先生。
7因此,《红楼梦》研究如何开创新局面,还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想,站在-lJ7·今天的高度,重新审视王国维与鲁迅两位学者对红楼梦悲剧的思考,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红学研究将不无可供借鉴之处。
王国维与鲁迅,以他们对近代文学的巨大贡献早为学者注意。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被郭沫若称为“中国文艺史上研究的双璧”。
然而,这只是两人总体成就上的比较,还没有涉及具体的方面。
从苏轼、王国维、鲁迅人生哲学的比较看文人的社会责任一、序论1.文人作为中国社会上有重要影响的一个群体,其社会责任值得思考2.文人的人生哲学问题是文人社会责任思考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3.苏轼、王国维、鲁迅作为中国文人的代表,研究他们的人生哲学及社会责任的实践有助于我们思考今天。
二、本论1.文人与人生哲学:文人的忧国忧民和独立理性精神,与他们对人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不无关系。
2.“人生志于道”与“学而又则仕”是影响中国文人两千多年的生存标准与道路,这在苏轼、王国维、鲁迅身上都有体现,但他们的独立意志,使他们跳出了这一禁囿。
苏轼:真正的潇洒在于不辱文人之道的无怨无悔王国维:情与理间的沉重但也轻松的抉择,学术终吾身,一生无悔。
鲁迅:争取独立与自由,知其不易为而为之3.人生志于道与学而优则仕不同,人生志于道文人的思考之所在。
三、结论以自己的独立理性去探究人生及世间真理,才是文人的本分。
从苏轼、王国维、鲁迅人生哲学的比较看文人的社会责任摘要:社会由不同群体组成,每个群体在社会发展中各有作用。
文人是思考的群体,而独立的思考才会发现他人所不能发现,这是社会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方面。
从苏轼、王国维、鲁迅的深及本体的独立思考中,我们看到了文人对社会发展的极大作用。
因此,文人要有不受制于任何权威,独立思考的品质。
关键词:文人;人生价值;独立思考;良知;责任社会是一个由从事各项职业、承担不同职能的多种群体组成生态系统,这一是一个广为接受的观点。
其中不同群体各自活动着,展现着自身的活力,同时也使社会在一个动态平衡中不断进步。
文人是社会中,尤其是中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大群体,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其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文人是一个思考的群体,其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往往会伴随其一生。
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又直接与他们对自己社会责任的认识相关,因此,探讨文人的社会责任,必得探讨文人的人生哲学。
苏轼、王国维、鲁迅,是中国文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自己在文学、历史、哲学等各领域的成就,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及中国人民的幸福产生了重要影响,书写了文人担负社会责任的华美篇章。
鲁迅和王国维怎么评价红楼梦?两个矛盾需要注意红楼梦与中国传统小说、戏剧一脉相承。
据说,曹公是仿《水浒传》而作《红楼梦》。
你写一百零八个男人(含三个男人婆),我就写一百零八个女子。
你写绿林好汉,我就写脂粉佳人。
脂批中提到,原作最后有情榜,每十二人为一册,共九册,一百零八人。
每人都有以“情”字开头的别称。
林黛玉是“情情”。
红楼梦又与中国传统小说、戏剧决然不同。
鲁迅先生说:“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世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中国传统小说、戏剧“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连最大的悲剧《窦娥冤》,在第四折也写到,窦娥父亲中举后做了廉访使,窦娥托梦伸冤,张驴儿等终于恶有恶报。
木心先生感慨:“要是改写,就要写告官、告民,均不通……官方民方都相信恶人张驴儿……最后六月大雪,血溅白练,一片寂静,尾声是楚州灾景。
”曹公自己也在第五十四回,借贾母之口,讽刺古今一切才子佳人书:“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
……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
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王国维先生评得精准:“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
”继而指出红楼梦的美学(艺术)意义:“《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红楼梦》者,悲剧中之悲剧也。
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
”去年五月十六日上映的电影《归来》,结局是一直等待,终不认爱人。
不完满,好。
本来就没完,直到现在,也看不到完的那一天。
貌合神离的众人有人以出家遁世为解脱之道。
这也不是真解脱。
王国维先生说:“解脱之中,又自有二种之别: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一存于觉自己之苦痛……前者之解脱,如惜春、紫鹃,后者之解脱如宝玉。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文论专题》2029-203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50)A.仁学B.礼学C.诗学D.义学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A.言有尽而意无穷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C.文已尽而意有余D.“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3.《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
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习B.质C.识D.力4.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说著名。
A.气味B.品味C.食味D.滋味5.“境界”一词,早在汉代郑玄为《诗经·大雅-江汉》作笺注时已经用到,在那里是指()。
A.地域的范围B.教义的造诣修炼层次C.诗歌的内涵D.诗人的精神情怀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科学性B.理性C.感性D.目的性8.关于艺术批评,克罗齐的看法在总体上是()的。
A.文化主义B.实证主义C.殖民主义D.女性主义9.弗洛伊德关于艺术的基本看法,也就是对艺术本质的认识,用一句话概括,艺术是艺术家未满足的欲望的()实现。
A.幻想性B.现实性C.理想性D.智能性10.接受美学研究的重点是既往理论所忽视的或不重视的()与作品的关系。
(3)刘勰提出,作家要贯彻通变思想,就应当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作家是自由的创作主体。
如同时代社会等外部条件必须内化为作家的审美个性才能进入创作过程一样,尽管通变讲的是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刘勰认为也需把它落实到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实践当中,才能发挥作用。
从《中国小说史略》看鲁迅的小说观从《中国小说史略》看鲁迅的小说观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有宏博和深邃的学养,治学的领域也相当宽广,他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而且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开创者。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与鲁迅相比的,只有唐代的一个韩愈。
他们两人性格相同,文章写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也是相同的,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第二个和他比较了。
〞鲁迅给近代人的印象之深、文章传播力之强劲、感染力之深沉、描绘事态笔锋之犀利、对现实的透视力,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领袖群伦的。
鲁迅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后来经过整理修订出版就是《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在大量材料的根底上,运用现代的文学观念和理论方法研究评述中国古典小说的产物。
通过对中国小说起源、开展、演变的进程的考察与梳理,来探求中国小说的开展规律,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从倒行错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
《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古典小说开展史的专著,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先河。
郭沫假设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指出“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
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的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中回忆了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的发生和演变,如《庄子》的小说观、桓谭的小说观、《汉志》的小说观、《隋志》的小说观、胡应麟的小说1观、《四库》馆臣的小说观,等等,他虽然没有正面归纳自己的小说观,但从其所述“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始假设与后之小说近似〞,以及《汉志》小说“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等语来看,鲁迅也有着自己的小说观念。
在 1924 年 7 月的西安暑期讲学中,他对自己的小说观作了明确阐释,他说:“《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
国家开放大学《文论专题》学后自测参考答案专题一孔子“兴观群怨”说1.“兴观群怨”说是孔子“()”文艺观的代表。
A.仁教B.德教C.诗教D.礼教2.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思想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义学B.礼学C.仁学D.诗学3.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A.怨B.群C.观D.兴4.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为“()”A.四教B.四情C.四学D.四义5.孔子“兴观群怨”中的“观”是就文艺的()作用而言的。
A.认识B.娱乐C.教化D.表现6.“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
A.表现B.模仿C.认知D.审美7.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的丰富和完善。
A.诗可以兴B.诗可以怨C.诗可以观D.诗可以群专题二庄子“言不尽意”说1.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西晋陆机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文已尽而意有余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d.意不称物,文不逮意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a.意不称物,文不逮意b.文已尽而意有余c.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d.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3.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就是例证。
a.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b.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c.言有尽而意无穷d.文已尽而意有余专题三刘勰的“通变”说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王国维与鲁迅的文化选择及精神悲剧比较论宁群贤(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关键词:鲁迅;王国维;精神悲剧;《红楼梦》摘要:王国维与鲁迅是近现代中国对生命个体存在的悲剧性觉醒较早的两位知识分子。
他们带着深重的悲剧意识关注社会,省察自身的生存困境。
他们自身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的苦痛,他们复杂而艰难的精神探索加重了自身存在的悲剧性。
而他们对外在文化精神资源的不同取向,则直接主导着他们关照自身精神悲剧的不同姿态,衍生出不同的生存意义和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K825.6/I210.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06)05-0031-05收稿日期:2006-06-09作者简介:宁群贤(1980-),湖南人,中山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2004级博士研究生。
社会科学家SOCIALSCIENTIST2006年9月(第5期,总第121期)Sep.,2006(No.5,GeneralNo.121)王国维是把西方悲剧理论运用于中国文学批评的第一人。
他接受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推崇第三种悲剧,视《红楼梦》为“悲剧中之悲剧”,从审美观念上直接冲击着传统文学追求大团圆的审美痼习。
鲁迅则是具有自觉的悲剧意识,将悲剧的人生主题第一次大规模地贯穿于实践创作的现代作家,“反抗绝望”的悲剧意识是其毕生创作的精神内核。
返观王国维和鲁迅的一生,我们发现,两者文本中频频出现的“苦恼”、“痛苦”、“折磨”之类的“苦痛”之词,实际上是他们自身人生困窘、精神苦闷的真实写照。
王国维毕生的学术研究为“可爱而不可信”之类的精神苦恼所驱使,从哲学转向文学,再从文学转到史学,终因家庭变故和时局变幻消解了生命。
鲁迅早年弃医从文,《新生》出版失败后用抄碑麻木自己,在金心异劝解下才重新开始文学创作,其后,在与现实做着“硬”的斗争的同时,其精神也一直处于复杂的斗争之中。
非理性思想和传统因袭的深层碰撞、希望与虚妄的消长起伏、愈是反抗愈是陷入无物之阵的现实悖论,让鲁迅一次次陷入了比现实斗争更为痛苦的精神之旅。
对鲁迅的人物评价对鲁迅的人物评价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正面评价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郁达夫在鲁迅病逝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
郁达夫评价鲁迅,“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著名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
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中年时评价:“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负面评价郭沫若年轻时评价:“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
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
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他是一个不得志的Faseist(法西斯蒂)!”成仿吾(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
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
”蒋梦麟(现代著名教育家):“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