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 格式:doc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23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2016年05月30日16:00 来源:新华社手机看新闻字号原标题: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李克强主持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出席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3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
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李克强主持。
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出席大会。
上午9时,大会开始,全体起立,唱国歌。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了讲话。
他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山西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9.05.24•【字号】晋教科〔2019〕3号•【施行日期】2019.05.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山西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晋教科〔2019〕3号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全省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始创新的主战场和创新人才培育的主阵地,是加快“双一流”建设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支柱,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我省转型综改、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为山西“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战略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科教兴晋、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农谷建设等战略实施,以“1331工程”、《山西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山西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3年)》为引领,以“服务需求、提升能力”为发展主线,以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总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更加突出科研平台布局和创新人才汇聚,更加突出需求导向和问题意识,更加突出调动各方资源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更加突出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更加突出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联动,着力构建平台、人才、项目三位一体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学校统筹。
以高等学校整体发展定位为引领,统筹推进学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
坚持学科、科研一体化发展理念,围绕学科布局布设科研平台、汇聚科研团队、组织科研项目,以优势学科促进高水平科学研究,以高质量科研成果引领学科建设新发展。
在2024年国资人才工作联席会上的讲话同志的:国有企业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顺收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奉引力J匕也是增强国家创新发展体系、推迸科技强国建设、形成科技力量自立自强的核心。
2024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按照“四新“(新赛道、新技术, 新平台、新机制)标准,遴选确定了百.批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启航企业,奥点布局人工智能、房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额城.目的在干加快新领域新制道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而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培育了•批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流的创新团队。
下面,为迸一步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充分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全面提裔科技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眼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效活力.我讲几点意见。
一、客观分析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支持政策,磐定信心、果劣而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人才政策发布数革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2012年以来,国家发布的科技人才政策超过3。
0份,超过2012年之解的发文数琐总和,这表明国家对科技人才工作越来越苴视.近年来•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涉及到科技人才发展的各个方面. 其中以人才选拔和培养、人才评价和激励为主。
比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3 .张调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激作为职称评审的垂要内容,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聊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的衔接.2018年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选见》首次招科技人才划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社会公益研究类:.种类别,并指明不同类别的科技人才在评价内容上的差异性。
同年,《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8的颁布要求改进科技人才的评价方式,突出中长期H标导向,建立中长期绩效评价制度.2021年出台的《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为完善了女性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女性后备科技人才培养和女性科技人才基础J:作. 2022年C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优点的工作方案3的出台推动落实科研单位自主权,在科技计划项目评审、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科技人才计划评选中破除'•四瞰",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旗导向.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声年科技人才培笄和使用的若干措施3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更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 “当主角”.总体来看,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具有以下几点特征:由政府主导转向为多方协同推进.减少了政府也按干颈人才政策的比重,更加注重市场的作用,提高政策的激励效果. 政策内容更加具体,针对性更强.科技人才政策包括人才流动、选拔、评价、激励和保障等方面.之前,政策主要是一些笼蜕性的意见,而从2013年开始,针对科技人才的具体坪价与激励政谶开始出现,并对不网职业和同位的人才进行分类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本期我们刊登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并刊发赏析文章,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来。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王达阳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在“经济制度”板块里单独列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个条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等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决定》起草组在研究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后,“对完善科技制度加以突出强调,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决定》还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板块中增加了“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的内容。
《决定》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时代党领导科技工作的新认识,体现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等党中央关于科技的重要判断,为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视科技的作用,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思想,更是我国在科技领域不断跨越发展的根本原因。
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对科技工作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早在1975年领导科技战线的整顿时,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研人员是劳动者”的判断。
第三次复出后,邓小平主动请缨主管科技和教育,多次呼吁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学习科学家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
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20年9月11日下午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
他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
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同
第1页共12页。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决定着我国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全面部署推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应用三大领域工程。
我国正在积极实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工程,不断提升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影响力。
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本报记者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采访。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什么?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郭文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后,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多时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和明确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实施创新性国家战略、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
2.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归根到底是要靠我们自己,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大循环,着力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卡脖子’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郝凤桐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要形成以高铁、航空航天和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大国;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问题。
郝凤桐说:“我们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郝凤桐表示,当前要重点做好5 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新基建领域的重点任务。
同时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3.要以科技变革激发全社会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术ACADEMIC70寻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点文 /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董潇韩——今年全国两会上海政协委员有关“科技创新”的建议和启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科技创新”。
在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多位沪上全国政协委员聚焦科技创新,提出真知灼见。
为基础研究“冷板凳”加热,聚焦从0到1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明确我国基础研究领域方向和发展目标,久久为功,持续不断坚持下去。
”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发挥国家实验室作用等列入今年工作任务重点,对我国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万丈高楼平地起。
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与源泉,它攸关一个国家能否在科创策源能力上有所突破。
没有基础科学的铺垫,就没有先进科技成果的诞生,更无法参与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
“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这个根基。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呼吁要进一步加强与优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0到1”的基础研究,要从“有”“稳”“兴”三个方面进行改善。
“有”即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的科研。
基础研究应瞄准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将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主线。
同时,应综合利用政策、资源和评价等方式,整合力量,协同各类主体,打开学科边界,深化学科间跨界交叉,产出重大、前沿科学突破。
“稳”是指对高水平研究大学基础研究的投入要稳定。
加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既稳投入也稳增长。
加强前沿科学中心建设,特别是在建设初期保持稳定的支持,让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能够真正坐得住、沉得下、稳得住。
“兴”即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的引育,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后备力量。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的现代化道路,它不仅重视经济发展,更注重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许多关键因素和经验,下面将进行总结和分享。
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求,它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要快,更重要的是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只有实现了高质量的发展,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足的力量支撑和物质基础。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创新驱动。
只有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只有通过持续的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提升中国的创新能力。
其次,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核心动力。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重点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
最后,科技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把科技创新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政策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自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的讲话,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
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后来,创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主要有两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
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
相对于创新理论,创业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一般认为,创业是指一个人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主要标志和特征是创建新企业或新的组织。
创业不仅仅局限于创办新企业的活动,在现有企业中也存在创业行为。
创业者既可以指新创企业的创办人,也包括现有企业中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在经济学界,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而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
但创业和创新也是有所区别的,从现有的经济理论和研究看,创新更加强调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著名的是经济学家索罗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定量测算。
而创业的内涵更丰富,不仅有创新的内容,还涉及就业和社会发展以及公平正义。
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民素质、基础研究水平、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但核心是人的因素,关键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壮大。
从某种程度上讲,推动创新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创新,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创业创新基因。
技术创新如何“更快、更高、更强”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16年第54期就像奥林匹克运动秉承“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一样,技术创新也要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更快”是要同时间赛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抓创新发展更要有种强烈的紧迫感。
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快产学研进程。
这需要科研人员的努力,更离不开相关举措的保障,而保障也是在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热情。
保障涉及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人员的薪酬、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多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深化贯彻落实。
技术创新要强调“快”,但别只图“快”,不能重速度而轻厚度,也不能要数量而丢质量。
创新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瞄准科技前沿和民众所需,推动科技创新同民生紧密结合。
“更高”是要高瞻远瞩。
技术创新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只考虑一段时间的利益,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大局思维和战略远见。
技术创新应满足于两个趋势,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二是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作出具体要求,强调“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特别是要“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创造新就业”。
“更强”是要打造雄厚的技术创新实力。
只有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谋创新,才能永葆创新的生机和活力;唯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是强化技术创新的有力保证。
一方面,制定有利于人才发展和营造创新氛围的政策措施,比如《纲要》提出的,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和吸引政策,推行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和股权期权激励制度,让各类主体、不同岗位的创新人才都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
另一方面,让技术创新本身更具吸引力,比如保护创新成果、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作者:潘建伟来源:《科学导报》2020年第7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面向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科技工作者应特别注重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当前,我国在若干核心关键领域仍然面临着“卡脖子”问题。
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
要健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布局。
当今的重大科技突破越来越依靠多学科交叉和各项关键技术的集成,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导致“卡脖子”风险。
创新全链条涉及整个工业体系,无法由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完成,并且需要长期的积累。
因此对于事关国家长远竞争力的核心关键领域,需要通过顶层设计,面向长远目标形成系统性的布局,前瞻性地储备技术。
全链条布局,不仅需要自由探索,而且要从“源头和底层”为长远战略目标提供支撑,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开展高质量的协同攻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
国家实验室具有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特征,是创新全链条布局、全要素一體化配置的最佳实施平台。
在此基础上,通过国家实验室统筹组织实施相关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实现重大突破的最有效途径。
科技创新最终还是要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良好的工作状态和饱满的精神面貌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顶尖科学家负责制,给他们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
科技工作者应不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具备成为领跑者和开拓者的勇气和魄力,肩负起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掌握更多核心关键技术,有力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推进⽂化科技创新加强⽂化与科技融合推进⽂化科技创新加强⽂化与科技融合【求是·⽂化】党的⼗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化体制改⾰、推动社会主义⽂化⼤发展⼤繁荣若⼲重⼤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加快发展⽂化事业、增强⽂化产业核⼼竞争⼒的⾼度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要发挥⽂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深⼊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主创新能⼒。
《决定》对如何推进⽂化科技创新提出了⼀系列具体要求和明确部署。
⼀、科技创新是⽂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撑。
长期以来,科技创新给社会⽣产⽅式、全球竞争格局带来重⼤变⾰,深刻影响着⼈们的思维⽅式和⽣活⽅式,并从⽂化的内容、形态、传播与影响等各个⽅⾯,不断推动⽂化的发展与演变,成为⽂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创新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丰富⽂化的内涵。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智⼒发展的⼀个⽅⾯,既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和载体。
科技创新在不断提⾼⼈类认识⾃然、顺应⾃然、改造⾃然和利⽤⾃然能⼒和⽔平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类的知识体系、创新⼈类的思维⽅式、丰富⼈类的精神世界,从⽽不断丰富⽂化的内涵。
科技创新是社会⽂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
⼈类⽂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演进发展的。
从狩猎⽂明、农耕⽂明到⼯业⽂明,再到今天以⼯业化、信息化⾼度发展为特点的后⼯业⽂明,技术的每⼀次⾰命性突破,都推动着社会及其⽂化形态产⽣⼀次深刻的变⾰。
科技创新是促进新型⽂化业态形成发展的核⼼动⼒。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在不断衍化出⼀批批千姿百态的科技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时不在塑造和影响⼈类⽂化的内容与形态。
党的⼗七⼤报告明确提出,运⽤⾼新技术创新⽂化⽣产⽅式,培育新的⽂化业态。
正是留声机、摄影、电⼦、光纤通信、⽆线电通讯、激光照排,以及CD、VCD、DVD等技术和产品的发明,使⾳响、电影、⼴播电视等⽂化⾏业得以形成。
在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稿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共商科技创新大计,共绘未来发展蓝图。
在此,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科技创新事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提升认识,以战略思维谋划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新的征程呼唤新的作为。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切实提高站位,深化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以战略思维谋划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
首先,我们要切实看到,这是落实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我们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
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们要切实看到,这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我们的根本要求。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最后,我们要切实看到,这是争先进位的现实需要。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竞相抢占发展制高点。
我们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努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紧盯目标、紧扣任务,以务实举措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我们要紧紧围绕上级决策部署,紧盯目标、紧扣任务,以务实举措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要加快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我们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平台和科研机构。
同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要加强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铁路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知识试题1、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哪一年召开的? [单选题]A. 2021年B. 2022年C. 2023年D. 2024年(正确答案)2、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哪项重要决定? [单选题]A.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B.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正确答案)C. 中共中央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定D.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定3、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什么? [单选题]A. 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B.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答案)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 科技创新体系4、到哪个年份,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单选题]A. 2025年B. 2030年C. 2035年(正确答案)D. 2045年5、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是什么? [单选题]A. 开放(正确答案)B. 城乡融合发展C.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D. 国家安全6、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核心是要: [单选题]A.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正确答案)B.扩大政府干预范围,强化宏观调控力度C.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D.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降低金融风险7、()、()、()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单选题]A.科技、教育、经济B.教育、人才、经济C.教育、科技、人才(正确答案)D.教育、人才、政治8、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单选题]A.依法规范B.客观公正C.依靠职工D.强制执行(正确答案)9、下列哪项不属于工会重点监督的用人单位行为 [单选题]A.恶意欠薪B.合法超时加班(正确答案)C.违法裁员D.未缴纳社会保险费10、上级工会收到对基层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为投诉的,应当及时转交所在基层单位工会受理,所在基层单位工会应当开展调查于()内将结果反馈实名投诉人,并报上级工会 [单选题]A.5个工作日B.7天C.15个工作日D.30个工作日内(正确答案)11、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十四五的四个创新精神“十四五规划”的发布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用较长的篇幅对更多的发展细节要求进行了展现。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明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五大发展方向,五大方向扩展到二十个指标;其中经济发展是总指标,但规划中并未对经济发展增速做硬性要求,这表明中国正在由数量扩张时代向质量时代进发。
为了实现迈进高质量时代的目标要“提升效率”“和谐发展”两手抓;在推动效率方面科技发展尤为重要,科技发展又向下延伸出数字中国和科技创新两大板块,又加深了“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科技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发展工作的关键。
“十四五规划”全文共19篇,65章。
本文着重解析科技范畴相关的内容,主要涉及到科技创新和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两大新兴领域。
问计于民,方能造福于民。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出台重要方针政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前,都明确要求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这个好传统要发扬下去。
“十四五”规划编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很高,更要坚持实事求是、深入群众。
要沉下身子、深入一线,多倾听基层心声,多研究现实问题,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确保“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
“日新之谓盛德。
”成就与变革固然可喜,但也要看到,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就国际环境而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更为深刻地认识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地位、推动性作用、革命性影响,更为深刻地理解科技创新与国际竞争格局演变的逻辑关系,必须真正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科技创新颁奖讲话稿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科技工作者:
大家好!
很高兴能够参加本次科技创新颁奖仪式。
首先,我代表组委会,向获得本次科技创新奖的各位科研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你们的创新成果,展现了我市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充分体现了我市科技创新的活力。
当前,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
我市也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们要牢牢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获得本次科技创新奖的各位科研人员,你们的创新成果充分展现了科技工作者敢为人先、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
希望大家继续发扬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开发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系统性的科研成果,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各位领导,各位科技工作者,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我们要继续完善科技创新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为科技工作者放手发挥创造力提供更多机会。
同时,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技创新真正造福人民。
预祝本次科技创新奖评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336温家宝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记者王雷鸣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7日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向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和崇高敬意,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节日祝贺。
17日上午,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的陪同下,来到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兴致勃勃地观看航天与遥感技术、计算机与网络创新成果展示,之后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与科学家座谈。
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取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主要有: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创新一号”小卫星,“龙芯”系列高性能处理器芯片,“曙光”和联想“深腾”大型计算机,煤合成油和燃料电池等。
在听取路甬祥院长的汇报和6位科学家的发言后,温家宝指出,中国科学院6年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进展顺利,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实践证明,开展这一试点,对于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系统集成,改革科研体制,聚集优秀人才和建设创新文化,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继续实施试点工程,力争在基础科学研究、战略高技术创新和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在谈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时,温家宝指出,科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战略高技术对科技能力提升和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和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强战略高技术研究,力争在一些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要把关系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能源、环保、空间和先进制造科学技术,关系农业现代化和人的健康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摆上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协力攻关,力求有新的突破。
温家宝指出,中科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是我国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也是我国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国家队。
希望中科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337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基础研究要树立原创自信心作者郑千里最近,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组织部分院士和专家,对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完成了“关于改进和提高我国基础研究的建议”的咨询报告,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重视。
在“两会”召开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就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及如何评价基础研究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路甬祥说,我们要正确认识基础研究的特点。
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的原动力,虽然人们通常所说的,来自其对认知自然的强烈欲望,来自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但我认为也不完全仅是如此而已。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源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那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科学家认为,自己有必要去弄清楚自然界中存在的许多带本质性的问题。
如太阳黑子爆发为何对通讯有影响?人们通过研究,弄清太阳黑子爆发导致了大气层中电磁场的改变,而电磁场的某些改变则带来无线电通讯中的噪音干扰。
路甬祥说,我国的基础研究通过新中国的50多年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论文发表总数量虽然已经位居世界第六位,但目前我国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就总体而言影响因子还比较小,而且由中国人自己提出的新科学思想还比较少。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我们基础研究的选题不能一味从外国人已经发表的文章里“讨生活”。
中国科学家要提高搞原始性创新的自信心。
在近现代,我们的基础研究还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实验工具,借助新的科学观察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搞基础研究如果总是靠购买国外现成的先进仪器,这样只能做一些与国外类似的研究。
路甬祥说,现在科技界一些人持有“基础研究不能预见”的观点,我认为,对“基础研究不能预见”也不能加以绝对化。
从经济、社会与科技自身的发展进程看,在历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基础研究都会出现新的需要重点开辟与突破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如在上个世纪头二三十年代,随着普朗克提出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后来又经爱因斯坦、波尔、薛定谔等众多科学家的努力,形成了一种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体系,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原子及其内部2004年3月5日338结构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倾注了许多研究的心血。
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双螺旋、遗传密码的发现,加上对人类疾病与健康的高度重视,人们就开始对生命发育与分子机理的研究,形成现代生命科学的热点。
谈到我国的基础研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话题,路甬祥说,物质结构与相关作用、生命本质及其演化、认知与脑科学、宇宙探索研究等,是基础研究中四大永恒的主题。
我们的基础研究选题要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要选择科学意义重大的方向,一旦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就可能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推动;二是在某些学科领域里意义重大,而且我国在该学科领域里已经拥有一定优势和基础的学科领域;三是还要考虑到一些科学研究的交叉前沿领域,建立起共同的技术平台和测试手段。
四要根据我们目前的实际国力来选择研究课题,有些选题应该现在就立即着手去做,有些则可以暂缓一步再做。
比如现代新生疾病,除了要建立起防御体系,我们还要研究某些病毒的产生及其变异的机理,要通过基础研究,尽快寻找到新疫苗和新药物,基础研究要与应用研究密切联系,通盘考虑,系统布局。
谈到搞好基础研究必须具备的条件,路甬祥认为,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好的从事基础研究的政策环境,二是要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和基地,三是要有相对稳定必要的研究投入,四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五是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路甬祥说:“有志于搞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眼睛不能光盯着SCI,而要有长远的眼光,认请自己所开展的研究今后能否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有所成就。
如果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形容那些搞基础研究的科学家,那么,他首先必须是‘担道义’,这个‘道义’就是研究工作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然后才是‘著文章’,揭示科学规律。
到国际一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影响的文章,只是一种发表方式,更重要的是新的科学知识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据路甬祥透露,中国科学院对基础研究课题要鼓励原始创新,改革评价体系,坚持论文的质量重于数量;要适当放长对基础研究评价的年限,由现在的两年一评改为4年一评,同时,还要在政策上提倡与鼓励基础研究中的交流与协作精神,鼓励科学家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和国际合作。
路甬祥说:目前,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相对还比较少,毫无疑问,国家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给与稳定的支持,但是基础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提倡科学的思想,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上看也是如此。
那些真正有重大突破的方向和领域,并不是当初钱投得最多的地方。
至关紧要的是,我们的大学与科研机构要构建创新科学精神,力戒浮躁,营造出一个人才辈出、成果迭出的科研环境。
“我国目前基础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如果追根溯源,不能不涉及到中国教育制度中已经凸现出来的一些问339题。
”路甬祥说,我们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考试升学制度,也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青年人的创新能力的发挥,长期的计划经济环境,使中国缺乏对科学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的强有力的社会竞争需求动因,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还未完全建立起健全的、及时的、有效的社会对科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评价和舆论反馈机制。
早在1998年中科院院士大会期间,路甬祥就对本报记者专访中谈到了科学教育问题,提出了培养学生不仅要注重“德智体美”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在2002年的中科院院士大会上,路甬祥又作了《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的学术报告,提出要树立科学教育的社会价值观,继承、传播和发展科学知识、培育和发展社会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造就民主文明社会的科学基础、在改革科学教育的内容、方法的同时,更应该致力于建设科学教育完善合理的内部发展机制和社会反馈机制等观点。
路甬祥对记者说:很难想象死背书本和教条的青少年长大成人后搞基础研究,会有创新思想和创新精神。
现代科学还应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要承认学科的多样性,而不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统”制度,有些基础研究,特别是公益性的研究,一定要考虑到国家战略需求,做到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
路甬祥: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4日表示,近年来我国注重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路甬祥是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报告检查科学技术进步法实施情况时作此表示的。
他说,2002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超过10万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959亿元,比2001年增长40.5%,投入科技活动经费近746亿元,比2001年增长53.8%。
中央财政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扶持各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至2002年底,创新基金已投入28亿元,向37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资助了3749个项目。
全国有28个省份相继设立地方创新基金或专项资金,资金总规模约28亿元。
全国人大常委会科技进步法执法检查组,于2003年10月至12月,对这个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
路甬祥说,科技进步法的颁布实施,使党340和国家有关科技进步的正确主张与政策转变为法律,使科技进步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制定配套法规,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制环境;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大批国有大中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等。
(完)路甬祥:我国公益性、基础性研究亟待加强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4日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报告检查科技进步法实施情况时表示,长期以来,政府对基础研究和农业、卫生、环境、公共安全等公益类研究的投入力度不够,许多重大基础和应用基础问题的研究难以获得稳定、持续和充足的支持,技术标准、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有所削弱。
科学积累不足,技术储备不够,将会影响我国持续创新的能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公益性、基础性研究亟待加强。
路甬祥说,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科技进步的宏观协调机制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还不完善;科技要素与社会生产要素还不能有效结合,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转换的步伐仍较缓慢;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