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第十三讲
- 格式:pptx
- 大小:7.92 MB
- 文档页数:74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地理学的一部分,土壤学研究着土壤的形成、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土壤的基本知识点。
一、土壤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自然过程。
在形成过程中,地球上的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分解、破碎,并与气候、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土壤。
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物理作用主要包括风化、水浸、温度变化等;化学作用则涉及酸碱性、氧化还原等反应;而生物作用则是指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部分组成。
固体部分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
其中矿物质占主导地位,通常由硅酸盐矿物、氧化物和碳酸盐矿物组成。
有机质则是指土壤中残体、粪便等有机物的积累形成的黑色或棕色物质。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液体部分是指土壤中的土壤溶液,其中溶解有机物和无机物质。
气体部分则包括土壤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三、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
物理性质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结构以及孔隙度等。
土壤的颗粒大小可分为黏粒、粉粒和砂粒三类,土壤颗粒的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土壤的结构可以是块状、粒状或块、粒状结合而成的块粒状结构。
土壤孔隙度则是指土壤中的孔隙空间占总体积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
化学性质指土壤的酸碱性和养分含量等。
土壤的酸碱性通过pH值来表示,对不同植物生长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生物性质主要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在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的分类土壤的分类主要有三大系统,即土壤类型分类、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类型分类。
土壤类型分类是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地貌地质特征进行的分类。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薄而松散的表层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场所和营养供给系统。
土壤不仅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也对人类的粮食生产、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土壤的认识和研究是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将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由岩石破碎、物质风化分解、有机质的混合等一系列过程构成的。
一般来说,土壤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量等;二是地形和地质条件,如地势、岩石类型等。
气候条件决定了土壤发育的速度和方向,而地形和地质条件则直接影响土壤发育的类型和性质。
例如在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土壤发育迅速,表土层薄而肥沃;而在寒冷的高山地区,由于温度低、雨量少,土壤发育缓慢,形成厚度较薄的土层。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颗粒物质、水分、空气、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成分组成,其中颗粒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
颗粒物质主要包括砂、粉砂、粉土、黏土等不同颗粒组成的土壤颗粒。
这些颗粒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土壤的结构。
土壤的结构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保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机质和微生物则是土壤的生物成分,它们对土壤的肥力和生物活性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也是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特点,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砂质土壤、壤土、黏土、粉砂质土壤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质地、结构、PH值和肥力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在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壤类型。
土壤的肥力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养分的程度。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
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科学合理地施肥和保护土壤肥力是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土壤的保护土壤是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保护土壤是人类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二下学期地理教案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高二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然而,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仍然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扎实,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学习态度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仍有少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此外,学生在地理空间思维、图表分析和地理实践能力等方面也需要加强训练。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的复习巩固。
选修教材的内容更加深入和专业化,如《环境保护》《旅游地理》等,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选修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如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旅游地理的相关理论等。
(2)巩固和深化必修教材中的核心知识,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原理和规律。
(3)提高学生的地理图表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选修教材中各章节的重点知识和概念。
(2)必修教材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核心原理和规律的应用。
(3)地理图表的分析方法和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2、教学难点(1)复杂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和地理规律的综合运用。
(2)地理空间思维的建立和地理信息的提取与整合。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基本框架和重点内容。
土壤学1.《土壤学》(第二版),西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2.《土壤学》(上、下册),东北林学院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793.《区域土壤地理》,刘世全、张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4.《中国土壤》,席承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5.《四川土壤》,四川省农业厅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6.《中国土壤》,熊毅、李庆逵主编,科学出版社,19877.《土壤学》,罗汝英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8.《中国红壤》,李庆逵主编,科学出版社,19859.《中国农业土壤概论》候光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7910.《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1.《土壤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出版社,199612.《土壤农化分析手册》,劳家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13.《土壤发生与分类学》,张凤荣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4.《土壤肥料学》,王介元,王昌全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15.《环境土壤学》牟树森,青长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16.《英汉土壤学词汇》,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编,科学出版社,197517.《土壤学名词》,土壤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18.《基础土壤学》,熊顺贵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19.《土壤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土壤学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0.《土壤环境学》,李天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1.《土壤化学》,袁可能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22.《土壤学》,朱祖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23.《The Natural and Properties of Soils(Eleventh Edition)》,Brandy,N.C. and Well,R.R, prentice Hall24.《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Tan,K.H., Marcel Dekker,199425.《Soil Micro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econd Edition)》,Paul,E.A.and Clark,F.E.,Academic Press,199626.《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陈文新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27.《土壤物理学(附实验指导)》,华孟,王坚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28.《土壤溶质运动》,李韵珠,李保国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29.《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袁可能主编,科学出版社,198330.《土壤地理研究法》,赵其国,龚子同主编,科学出版社,198931.《土壤学》,林大仪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2.《土壤肥料学》,范业宽、叶坤主编,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33.《土壤肥料学》,吴礼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4.《土壤肥料学》,谢德体主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讲授纲要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章第一章绪论向上目的要求:使得学生了解土壤在人类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土壤学的任务与土壤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掌握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内涵。
地理知识世界之最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坐落在我国西北的天山脚下。
它东西长245公里,南北宽75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有半个江苏省那么大。
其边缘被群山环抱,北部的博格多峰(海拔5445米)为最高;中部因极度下陷,地势低洼,许多农田、村落都在海平面以下;南部山麓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4米,是我国陆地的最低点。
如果从地形单元来看,吐鲁番盆地算得上世界最低的盆地。
吐鲁番盆地低洼而较闭塞的地形,加上极端的干旱,使它成为我国著名的“火州”。
这里一年之中有半年处于炎热的夏季,每年6月至8月,气温持续在38℃以上,甚至出现过47.8℃的全国最高气温纪录。
特别是横亘在盆地中部的一条红砂岩山(高约500米),每当夏季,被烈日炙烤得烟云缭绕,状似火焰喷吐,地表温度多在70℃以上,最高达82.3℃!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指的就是这里(当地称克孜勒塔格,即“红山”)。
吐鲁盆地的气候虽然炎热干燥(年平均降水为16毫米左右),但由于盆地中发源于天山的河流有高山冰雪水的供应,流水不断,更有相当可观的泉水和地下水,单火焰山各河流的年总径流量就占天山水系水量的一半以上。
当地劳动人民创造了独特的“坎儿井”灌溉方式,现在已达1100多条,总长度比我国的京杭大运河还要长得多。
这里的葡萄、哈密瓜已有近两千年的栽培历史,无核白葡萄和马奶子葡萄驰名中外,长绒棉的品质居我国之首位。
火焰山下还发现了煤、铁、云母、石油等矿产资源。
最大的沙漠在非洲北部,从大西洋岸直到红海之滨,横亘着一片浩瀚的沙漠,这就是著名的撒哈拉沙漠。
它东西宽5600公里,南北长1600—2000公里,面积广达91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要占到全世界沙漠总面积的一半。
在当地居民的语言中,“撒哈拉”即荒凉之意。
整个撒哈拉地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的高压带内,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均盛行来自干燥的中亚和西亚的东北信风,信风吹至炎热的北非后更趋干燥,降水极少。
这种气候条件是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性、富含养分的固体物质,是支撑植物根系并供给植物养分生长的重要基础。
在地理学中,土壤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农业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壤的定义、形成、类型、特性、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长期受自然力和生物力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层陆地表层。
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与此同时,土壤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多种物质和作用,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受到气候、母岩、地形、植被、动植物、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而言,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岩石破坏、物质迁移和淋溶、物质聚积和土壤生成。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其形成过程、成分、性质和利用方式,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壤、棕土、黑土、沼泽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四、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土壤的孔隙度和贮水性等;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程度、土壤动植物的多样性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土壤的适宜性和利用价值。
五、土壤的利用土壤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土壤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地理学中,土壤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理区域对土壤的利用方式千差万别,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六、土壤的保护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污染问题。
五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的笔记五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是《我们的家乡》。
这节课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主要讲述了我们熟悉的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
以下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相关参考知识点的笔记。
首先,文章开头描绘了家乡的自然景观。
我们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四季分明,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皑皑。
家乡的大自然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体验,比如蓝天白云、奇峰怪石和清澈的湖水。
同时,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家乡特有的植物和动物,比如杜鹃花、水仙花和大熊猫等。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壮美和生态的多样性。
其次,文章介绍了家乡的人文风情。
家乡的人民勤劳善良,他们热情好客,热爱和平。
家乡的人们以农耕为生,他们勤劳努力地耕种着土地,同时也尊重大自然的规律。
除了农耕,家乡还有一些特色的手工艺,比如陶瓷制作和刺绣等。
这些手工艺代代相传,成为了家乡文化的一部分。
接着,文章描述了家乡人们的生活。
家乡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清晨,人们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田地里劳作。
他们耕种着土地,收获着丰硕的农作物。
晚上,人们回到家中,围坐在一起聊天、唱歌、跳舞。
他们交流着彼此的生活,分享着欢乐和忧愁。
家乡的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最后,文章表达了我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无论我们身在何方,家乡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故乡。
我们对家乡充满了感恩之情,因为它给予了我们生命和成长的土壤。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永远都会牵挂着家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和人们的生活。
这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家乡,希望保护好家乡的自然环境,保留和传承家乡的文化传统。
在学习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著名景点等。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亲自去体验,以及和家乡的人们交流来了解更多关于家乡的知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看纪录片等方式来丰富我们对家乡的了解。
总之,我们的家乡是我们熟悉和热爱的地方。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和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是植物的重要生长基质,也是生物圈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
它是由岩石经长时间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物质体系,由无机物、有机物、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分类对于地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高一地理上学期的土壤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1. 岩石风化和物理变异:地球上的岩石经过日晒、雨淋、冻融等自然力作用,破碎并形成碎屑岩,然后逐渐分解成粉砂、粘土和砾石等颗粒。
2. 土壤的化学变化:岩石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成分,经由水、空气等的化学作用,矿物质发生分解和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
3. 有机质的堆积和分解: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经分解、腐殖、矿化等过程形成胶体稳定的有机物质,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壤的性质1. 颜色:土壤的颜色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成分、水分和微生物等有关。
通常有红色、黄色、褐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土壤,不同颜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肥力。
2. 质地:土壤的质地主要由颗粒大小决定,包括沙质土壤、粉砂质土壤、粘土质土壤等。
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通气性、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
3. 含水量:土壤中的土壤含水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 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的好坏对根系呼吸有重要影响,也影响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释放。
5. 肥力:土壤的肥力与土壤中有机质、矿质和微生物等相关。
良好肥力的土壤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三、土壤的分类1. 按照起源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母质土壤、演化土壤和沉积土壤。
母质土壤是直接由岩石经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演化土壤是在母质土壤基础上形成的经过长期演化和发育的土壤,沉积土壤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土壤。
2. 按照土壤的物理特征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沙质土壤、粉砂土壤、粘土土壤和壤土。
沙质土壤中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粉砂土壤与沙质土壤相比有更多的细颗粒,保水能力较沙质土壤更强;粘土土壤颗粒更细,保水能力较强,但通气性较差;壤土是由沙、粉砂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土壤。
第十三章立地分类立地是指造林地或林地的具体环境,即指与树木或林木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并能为其所利用的气体、土壤等条件的总和。
构成立地的各个因子称为立地条件。
在自然界,立地条件总是千变万化的。
严格的讲,地球上没有两块绝对相同的造林地或林地,总是有某些微小差别。
但这种变化总还有一定的变化范围,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不足以引起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方面质的不同,完全可以将其界线划分出来。
把立地条件及其生长效果相似的林地归并到一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立地分类。
而立地质量评价是指对造林地或林地某树生产力水平的评估。
第一节立地分类的原则和依据一、立地分类的原则立地分类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原则。
科学性即要求立地分类所依据的因子能正确地反映立地的本质和特征,符合各地立地变化的实际情况,并能用它们做出正确的立地质量评价和生产力预估;实用性即在划分方法上要力求容易掌握,特别是划分的立地类型便于认识和运用,所依据的立地因子直观性强、稳定可靠,即在野外凭感官就可直接准确鉴定,而且不易受天气影响而改变。
除此之外,立地分类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地域分异原则即要考虑自然综合体的地带性变化规律,这是立地分类的理论基础。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既有纬度(水平)地带性热力分异,又有非纬度(水平)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干湿分异,以及相应于大地构造分区的大山系、大高原和大平原的地貌分异,或者是山地、高原和平原的组合差别。
这些非纬度地带因素,特别是对以山地作为主要用地的林业用地,构造—地貌分异,常常干扰、破坏了地带性表现,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分异所起的作用,不低于地带因素。
2.分区分类原则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各地区差异很大,造林地特征及其组合关系,在各地很不一样,造林地潜在生产力也不一样,不可能用一个分类系统概括全国各地区的立地类型。
分区分类可使区域的划分(反映地域分异)与类型的划分(反映地方分异)在立地分类系统中得到统一,因而也是区划单位与分类单位并存的原则。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寿光市位于山东省北部、莱州湾西南岸,介于东径118°32′~119°10′,北纬36°41′~37°19′之间,东邻潍坊市寒亭区,西界广饶县,南接青州市和昌乐县,北濒渤海,海岸线西起淄脉河,东至白浪河口,岸线长达55.9km,海岸滩涂属粉砂、淤泥底质。
寿光市处于海陆交界、淡咸水交汇地带,浅海滩涂面积宽阔,境内拥有小清河、弥河等多条河流。
寿光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圣地。
夏朝,属斟灌国。
西周,属纪国。
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
秦朝,置郡县,寿光地为剧县、益县,属齐郡。
西汉,公元前148年(景帝中元二年),置寿光县,属青州刺史部北海郡管辖,据考古发现,寿光有北辛文化遗址一处,大汶口文化遗址15处,龙山文化遗址68处,由此证明寿光是一个具有七千年文明的风水宝地。
据传汉字鼻祖仓颉在此始创了象形文字,秦始皇在此筑台观海,汉武帝曾躬耕于巨淀湖畔。
寿光人贾思勰,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写出了世界农业名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中国农业的根,它的农业思想、管理和技术方略,不仅影响了中国农业的延续和发展,而且也传播到了世界,受到了众多科学家的尊崇。
寿光,社会和谐,经济腾飞,连续九届进入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2006年跃居第41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29位。
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水利风景区(弥河)”、“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中国蔬菜之乡”、“全国蔬菜市场十强(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等荣誉称号。
寿光的腾飞,引起了全国的注目,特别是受到了中央和国家领导的关怀和支持。
如上一届领导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李岚清、宋平、田纪云、陈俊生、宋健、姜春云等,新一届领导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吴仪、周永康、刘延东、董建华等,都先后亲临寿光视察。
第13讲土壤【学习目标】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
2.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土壤。
3.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
4.掌握人类利用土壤的做法。
【基础知识】一、观察土壤1.概念: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3.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具体比较如下:砂粒占优势,大孔隙所含的砂粒、粉粒、(3)判断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 )2.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 √ )3.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
( ×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3.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4.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思考根据图中内容填空。
答案①腐殖质②成土母质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功能(1)土壤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从而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2.养护(1)有些土壤,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
例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2)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例如,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判断1.土壤与地表物质循环有关,与能量转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