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静止与运动》教案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1.25 KB
- 文档页数:9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背景二、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安排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活动设计六、教学过程反思一、教学背景静止和运动是二年级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孩子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次教学设计我们选择了常见的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尤其是交通工具的运动状态作为范例,让孩子们通过感官体验,认识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状态,对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识经典的“静止”与“运动”,明白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的不同2.了解常见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3.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感,对于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教学内容安排1.预习阶段: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环境,找到处于静止和运动状态的物体。
通过带孩子们看图、看书、唱歌等形式逐渐引入本课内容。
2.导入阶段:老师带孩子们通过小游戏、语言互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感知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3.讲解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物品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老师详细讲解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引导孩子们思考静止和运动的区别。
4.实践操作阶段:孩子们通过模拟运动场景的表演、自己手动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亲身感受静止和运动的真实性,增强孩子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5.结束阶段:总结本次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总结感受、认识,加深对于静止和运动的认识,为下一次的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讲解、游戏、表演等。
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多媒体、语言互动、配合实物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以使学生在听、看、说、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活动设计本次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活动:1.游戏环节——小动作猜猜我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一系列小动作,在每一个动作结束后,问孩子们它们们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2.演练环节——动一动通过对“动一动”重点物件的演示和操作,让孩子们真正亲身体验静态状态与运动状态的比对过程,感受物件示范动态行为的省略。
第九课静止和运动教学目标:1、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
2、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引导学生自觉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3、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难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PPT、滑板。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同学们觉得老师高吗?和姚明一比老师还高吗?情境再现,提出问题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说它是运动的(静止的)?.教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后板书,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观察图片,一辆正在行驶的车内1. 提出问题:谁是静止的?谁是运动的?2.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醒,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看他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3. 学生模拟实验。
用滑板车模拟汽车,请同学上去体验,观察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4. 师生交流。
运动是相对于谁位置发生了变化,静止是相对于谁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5. 引出参照物: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6. 观看微视频:参照物,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理解不能单纯地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运动的。
(三)拓展活动1. 根据今天所学知识分析事件。
2. 提出问题:我们通常会选取地面或者地面上不动的房屋、树木等为参照物,那这些物体是不是绝对不动的呢?3. 学生讨论。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帮助学生认识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静止和运动的种类及特点。
3. 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三、教学活动安排:1. 活动一: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一系列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其中的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区别。
2. 活动二:知识讲解教师进行简单而生动的讲解,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介绍静止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3. 活动三: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一个小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加深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
4. 活动四:展示成果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成果,并分享他们对静止和运动的心得体会。
5. 活动五:游戏环节设计一些与静止和运动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静止和运动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 活动六:课堂讨论开展一个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观点,老师及时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四、评价方法:1. 实验报告:对小组实验结果进行评分,评价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游戏环节中的表现,包括积极性、合作性和表达能力。
3. 思维深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中展现出的思维深度和扩展能力。
五、拓展延伸:1. 带领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深入探讨静止和运动的规律。
2. 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或科普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更多与静止和运动相关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方法。
六、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描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 能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静止和运动现象,并能够正确地进行分类;3. 增强学生对物体状态变化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和特征;2. 常见的静止和运动现象;3. 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静止和运动的概念;2. 区分静止和运动的特征;3. 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现象并加以分类。
四、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静止和运动现象;2. 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观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认识静止和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讨论并总结两者的区别;2. 学习:讲解静止和运动的定义、特征,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让学生理解概念;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状态变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静止和运动的认识;4. 总结: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静止和运动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提高: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价:1.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2. 理解度:检查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概念是否理解,以及能否正确应用到实际问题中;3. 实践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能否准确观察并分类物体的状态变化。
七、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2. 引导学生设计小实验,让他们动手做科学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3. 联系实际生活,讨论静止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对静止和运动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中的现象,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成为未来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
1. 教学目标
- 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和静止状态的描述
- 能够区分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状态
2. 教学内容
- 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 静止的定义和特点
- 运动形式的描述和举例
- 静止状态的描述和举例
3. 教学过程
3.1 导入环节
- 引导学生回想一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3.2 知识讲解
- 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实例,讲解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如物体的
位置、速度、方向的变化。
- 讲解静止的概念和特点,如物体保持不变的位置、速度和方向。
3.3 运动形式的描述
- 通过图片、视频或模型等展示物体运动的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3.4 静止状态的描述
- 通过图片、实物或场景展示物体的静止状态,如站立、躺着、停止等。
-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静止状态下物体的特点和形状。
3.5 深化理解
-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并记录其特点和描述。
-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物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运动和静止状态有何区别。
4. 教学评价
- 设计简单的练题,检验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程度。
-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对运动形式和静止状态的描述能力。
5. 教学延伸
-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原理、静止状态下的力和压力等。
以上是《运动与静止》教案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本作业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学中的“静止和运动”观点,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提高他们对这一重要物理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设计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区别;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兴趣和进修积极性。
三、设计内容1. 知识点复习起首,让学生通过教室讲解、课外阅读等方式复习“静止和运动”的定义及区别,确保他们对这一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2. 实验操作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下的表现,如用小车在桌面上滑动、用弹簧测量不同物体的弹性等,引导他们思考物体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和规律。
3. 思考题目安置一些思考题目,如“为什么我们在公交车上会感觉自己在静止,而实际上却在运动?”、“在平时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物体是在静止状态?哪些是在运动状态?”等,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深化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
4. 综合练习设计一些综合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帮助学生稳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作业要求1. 完成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2. 书面回答思考题目;3. 完成综合练习题目。
五、评判方式1. 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2. 思考题目标答案质量;3. 综合练习题的答题正确率。
六、作业时间安排1. 第一周:复习“静止和运动”的基础知识;2. 第二周:进行实验操作和思考题目;3. 第三周:完成综合练习题目和作业提交。
七、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静止和运动”的观点,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为未来的进修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完成作业,积极思考,取得优异成绩。
愿每位学生在物理学的进修道路上越走越遥,不息探索和发现!。
《运动与静止》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定义。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3 教学方法: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教案章节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参照物。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概念。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坐在行驶的车辆中观察窗外的景物。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
教案章节三:运动和静止的转换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之间的转换。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运动和静止的转换。
3.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转换原理。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转换。
3.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推动一辆停车的汽车。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转换现象。
教案章节四:运动和静止的测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测量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测量方法。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测量。
4.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测量方法。
教案章节五:运动和静止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5.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例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5.3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实例,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和静止。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运动和静止应用的理解。
静止和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会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掌握参照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猜想,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用合作的方式探究活动。
(2)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变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会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2.教学难点:能理解用不同的参照物,判断同一个物体的运动,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只有用同一参照物进行分析,才有统一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玩具车,细线,小人,运动的相对性的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家喜欢听故事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位法国的飞行员正在高空飞行,突然感觉耳边有一只小虫在飞。
他就顺手将它抓住,仔细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很吃惊吧,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对呀,如果子弹是不动的,也就是静止的,我们要抓住它很容易。
可子弹是运动着的呀。
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之后,我们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静止和运动》。
(板书课题)(二)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是运动的?1.认识静止和运动。
(1)出示校园内学生活动图片。
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2.认识参照物。
(1)出示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图片。
从上面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小组内交流。
一个小朋友正坐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乘凉,此时一辆公共汽车从他身旁经过,车内的售票员正在走向车门。
(2)正在行驶的车内,谁是静止的?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小结: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二年级上册科学《运动起来与静止下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 掌握识别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方法。
3. 理解力量和摩擦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概念的讲解和引导。
2. 活动中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状态的识别。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介绍。
2.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的特征和识别方法。
3. 力量和摩擦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影响。
4. 观察和实验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兴趣,让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
2. 概念讲解: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实例,讲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强调识别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方法。
3. 活动探究:设置多个运动和静止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物体的状态,并解释原因。
4. 拓展延伸:通过实验或游戏形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力量和摩擦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影响。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特征和识别方法。
6. 练巩固:布置相关练题或小组讨论任务,巩固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
7. 课堂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程度。
五、板书设计:- 运动和静止- 特征和识别方法- 力量和摩擦六、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或视频展示、活动探究和实验等,激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正确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可以培养出良好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然后通过拓展延伸部分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力量和摩擦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影响。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部分的任务,巩固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
通过评价学生的表现,可以了解到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整体而言,本节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认知:五年级科学教案引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研究。
当谈及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认知时,它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等课程。
五年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年龄段,学生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很多的认知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对于五年级的教师来说,重要的是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认知,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教学策略。
第二部分: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认知发展让我们来看看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认知发展。
在幼儿时期,学生认为静止和运动是没有区别的,他们将运动和静止视为两种对立的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开始逐渐理解静止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运动不仅可以让物体改变位置,还可以改变物体的状。
比如在球形体育器材上爬布,在游泳池中游泳等。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会逐渐意识到,不同的物体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走过相同的距离。
他们将关注到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等。
第三部分:教学建议1.设计基础教材教师们应该在教学中引入相应的基础教材,例如绘本、实验、科技活动等,来帮助学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概念。
这些教材应该包括一些真实的场景,例如从球场上观察现场的足球比赛或者在游泳池中观察人们的游泳姿势等,有经验的学生也会发现角度,距离和方向变化对于视角也会产生影响。
2.利用互动性和体验性教学法互动性和体验性教学法是使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认知发展更加有趣和有效的一种方法。
出现图片或国际象棋等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去描述事物相对静止或运动的状态,让他们感受到具体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理解运动中加速度,角度,方向的影响。
3.课程中持续关注和指导学生的进步教师可以通过编写预测测试来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根据预测结果诊断所有学生的知识点和错误区域,并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和指导学生的进步。
《运动与静止》教案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3. 能够描述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和特征- 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 运动的特征:速度、方向和轨迹。
2. 静止的概念和特征- 静止的定义:物体位置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变化。
- 静止的特征:位置不变。
3.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观察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 观察物体的速度是否为零。
- 观察物体的轨迹是否直线。
4. 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描述- 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 描述不同环境下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认知和兴趣。
2. 讲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运动和静止中的状态和变化。
3. 展示不同场景中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或静止。
4. 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总结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5. 练: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场景和物体图像,让学生判断并描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6. 小结:回顾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状态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场景五、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练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延伸1. 进一步探究速度、加速度与运动的关系。
2. 探索不同物体的运动特征,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3.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入力和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直观的方式介绍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特征,让学生能够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同时,通过练习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添加更多实例和案例,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概念应用能力。
《运动与静止》教学设计课题:运动与静止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运动和静止现象。
重点: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3.运动和静止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理解;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老师出示一张飞机在天空中飞行的图片,问学生这是否是运动的。
为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运动与静止的区别,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是什么?Step 2:概念讲解(15分钟)1.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梳理出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定义。
2.老师用黑板上可擦写的笔画一个小人,让学生描述这个小人的状态是运动还是静止。
3.解释学生关于运动和静止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
Step 3:运动和静止的区别(15分钟)1.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教师将学生的例子整理出来,进行总结。
2.老师用课件展示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然后问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汽车是运动还是静止?3.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汽车在停在路边时是静止的,但是在驶过时是运动的。
Step 5: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20分钟)1.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观察,然后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呈现给全班,并解释为什么。
3.教师在黑板上对学生的观察现象进行整理,并加以解释和补充。
Step 6:巩固与拓展(15分钟)1.给学生出示几道选择题,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2.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3.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探讨生活中其他有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
Step 7:课堂小结(10分钟)1.老师进行课堂小结,概括今天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进行回顾与总结。
2.老师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更多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让学生仿照课堂上的讨论,再找出3个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并写出解释。
《运动与静止》教案.doc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激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现象的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定义。
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例子。
互动法:学生分享他们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经验。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1.4.2 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例子。
1.4.3 互动:学生分享他们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和经验。
1.4.4 总结: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教案第二章:运动的种类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运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2 教学内容: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往返运动。
2.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不同种类的运动。
观察法:学生观察和描述运动物体的运动类型。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种类的运动。
2.4.2 讲解:教师讲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特点。
2.4.3 观察:学生观察和描述运动物体的运动类型。
2.4.4 总结:教师总结不同种类的运动。
教案第三章:静止的意义3.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静止的意义。
培养学生对静止现象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静止的定义。
静止的意义。
3.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静止的定义及意义。
分析法:学生分析和思考静止现象的意义。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静止的概念。
3.4.2 讲解:教师讲解静止的定义及意义。
3.4.3 分析:学生分析和思考静止现象的意义。
3.4.4 总结:教师总结静止的意义。
教案第四章: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4.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培养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概念。
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例子。
4.3 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师讲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概念及例子。
运动与静止教案教案标题:运动与静止教案目标:1.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 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特征和区别;3. 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实际场景;4.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和特征;2. 运动和静止的区别;3. 运动和静止的实际场景。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2. 运动和静止的实例图片;3. 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 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与静止。
2. 探究(15分钟)-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和特征。
-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几个运动和静止的实例,例如:小车行驶和停止,球滚动和停止等。
- 与学生一起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3. 拓展(15分钟)- 给学生分发练习纸,让他们在纸上画出几个运动和静止的实例,并用文字描述。
- 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作品,讨论其中的运动和静止特征。
4. 归纳(10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定义、特征和区别。
- 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运动和静止的实际场景。
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给学生出示一些图片,让他们判断其中的物体是处于运动还是静止状态,并解释理由。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指导。
6. 结束(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发现运动和静止的实例。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寻找更多的运动和静止实例,并进行观察和描述。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对生活的影响,例如:交通运输、体育运动等。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学生练习纸上的绘画和描述是否准确地表达了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黑板;2. 运动和静止的实例图片;3. 学生练习纸。
教案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举例说明实际场景。
运动与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到运动和静止的区别。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理解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平动和转动”和“静止和位置”的概念,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将从物体的外观变化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运动和静止现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和概念的归纳整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出示一段视频,由此导入新课:“大家看,这个小球在什么地方?”2.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鼓励他们观察周围的物体,并讨论观察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现象,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展示每组的观察结果和描述,共同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3.概念归纳:(1)在黑板上绘制运动和静止的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2)通过讨论,归纳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是指物体的静止,物体在某一时间内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是指物体的运动。
4.实践活动:(1)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进一步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2)方案一:让学生站立不动,观察自己和周围的物体,判断他们是运动还是静止。
(3)方案二:放置一个小球在平整的台面上,观察小球是否发生运动。
5.概念巩固:通过板书总结和再次对概念的澄清,强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6.课堂小结: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和交流,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四、板书设计:运动和静止运动: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静止: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不变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五年级科学教案: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应用本节课程旨在教授学生运动和静止的基本概念,区分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介绍许多应用场景。
同时,学生将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以科学的方式思考问题。
一、学习目标1.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区分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3.探究应用场景;4.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运动和静止的概念;2.探究应用场景;3.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用一些引人注目的实例或图片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例如,播放街头运动员做花式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运动和静止的不同之处。
2.概念解释通过运动和静止的图像或实例,说明两者的概念差异。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老师可以逐渐引导学生明确区分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
3.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探究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识别运动和静止。
例如,探索运动车辆的运动方式,区分静止车辆和行驶的车辆,并分析在不同条件下车辆的运动状态。
4.提问解惑将从分组活动中得到的问题集中在一起,让学生们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提问和解决。
同时,让学生们尝试回答各自组内同学提出的问题,并与老师和其他组进行交流。
5.课堂总结在课堂结束之前,老师应该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概念、问题和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发表对本课程的总结。
四、教学工具1.视频和图片;2.讲台或白板;3.小组活动板;4.问题解决模板。
五、教学评估老师应该结合课堂上的演示、交流和解答,对学生进行评估,以确保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有关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评估应该包括学生对于运动和静止的定义掌握、应用探究成果、学习方法和思考能力。
※课程延伸:在这节课堂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在家里自己探索运动和静止的应用。
例如,去观察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试着找出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差异,以及乘车后速度的变化。
这将为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提供更多的实践和探索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静止和运动》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理解静止和运动的观点,区分两者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
一、导入引入
1. 请同砚们看一下周围,有哪些物体是静止的,有哪些是在运动中的?
2. 请谈谈你们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
二、观点讲解
1. 静止: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参照物体没有位置的变化。
2. 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于参照物体有位置的变化。
三、案例分析
1. 请思考一下,地球是静止的还是在运动中的?为什么?
2. 举例说明身边的静止和运动的事物。
四、特点比照
1. 静止的特点:位置不变,速度为零。
2. 运动的特点:位置变化,速度不为零。
五、实例演练
1. 请分别描述一个静止的物体和一个在运动中的物体。
2. 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静止和运动的特点。
六、知识拓展
1.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及特点。
2. 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外力的干系。
七、归纳总结
1. 总结静止和运动的观点及特点。
2. 总结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外力的干系。
八、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选择一个平时生活中的例子,诠释其中的静止和运动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静止和运动的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诠释周围的现象。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课后继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不息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静止与运动的相互转化及应用:五年级科学教案。
静止与运动是物体物理性质的两种状态,二者之间有相互转化的过程和应用。
在五年级的科学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实例探索静止与运动的相互联系,并对其应用进行初步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一、静止的特征静止指物体不向任何方向运动,处于固定位置,不发生位置上的变化。
静止有以下特征:1、静止的物体具有恒定的位置和形状,不发生变化。
2、静止的物体不受外界的作用力,不发生位移或运动。
3、静止的物体可以通过加力,改变其静止状态。
4、静止的物体无需消耗能量维持其静止状态。
二、运动的特征运动指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包括两种运动状态: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运动有以下特征:1、运动物体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位置和形状,不停地发生变化。
2、运动物体受外界作用力,产生位移和运动。
3、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随时间而改变。
4、运动物体需要消耗能量去维持运动状态。
三、静止和运动的相互转化静止和运动是物体性质的两种状态,可以通过加力或减少力量,使物体从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或从运动状态转变为静止状态。
1、物体从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的过程当施加一个力在物体上,物体受力后,产生运动状态。
如果不受到任何阻力,物体会一直沿着相应的方向运动下去,速度会不断地增加。
为了保持匀速运动,可适当减小施加力的大小,从而使物体平衡地运动下去。
例如,当一个人推着一辆小车时,小车开始前进。
2、物体从运动状态转变为静止状态的过程当物体受到外界的阻力时,速度会逐渐减慢,直到最后完全停止运动。
例如,当一个人在坡上推着一辆小车时,小车到达坡下后会逐渐减慢速度并最终停止。
四、静止与运动的应用静止和运动互相转化,有着许多广泛的应用。
掌握这种转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很多现象的本质。
以下是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应用:1、飞机的起飞和降落过程。
飞机起飞时,需要加速和提供足够的升力,通过物理学和空气动力学原理使飞机离开地面。
当飞机要降落时,需要将速度逐渐减慢,并让飞机平稳着陆。
《静止和运动》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静止和运动的观点及区别;(2)掌握静止和运动的表现形式;(3)理解静止和运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3)培养学生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
二、教学内容:1. 静止和运动的观点;2. 静止和运动的表现形式;3. 静止和运动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静止和运动的观点及区别;2. 教学难点:静止和运动的应用途景。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感受静止和运动的不同;2. 实验教学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深入理解静止和运动的观点;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静止和运动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点讲解(15分钟):讲解静止和运动的观点及区别,引导学生思考。
3. 实验操作(30分钟):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归纳出静止和运动的表现形式。
5. 拓展应用(2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静止和运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途景,展开讨论。
6. 作业安置(5分钟):安置相关作业,稳固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评判: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包括实验过程、数据记录、结论等。
2.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积极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作业完成情况:评判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掌握水平。
七、教学资源准备: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2. 实验器械及材料;3. 教室作业及实验报告模板。
小学科学《静止与运动》教案设计小学科学《静止与运动》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能用简单器材作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
愿意合作与交流。
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描述静止和运动。
三、活动准备:、火车、轨道、乘客、小树等。
提前讲刻舟求剑的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大家喜欢听歌吗?喜欢听什么样的歌曲?
生: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是一首老歌,想不想听,那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播放《红星找我去战斗》
师:欣赏完这么一首优美悦耳.充满激情的歌曲,我们也该上课了,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带着激情一同走进课堂。
(二)教学过程:
1、导课:
师:“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山怎么会走呢?谁能来解释一下。
生:
师:你们认为山是静止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山的确是在往后运动着,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谁能科学的解释一下。
生: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怎样科学的解释这一现象呢,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
2、认识静止与运动
(1)师:在生活中大家肯定见到过许多静止的和运动的物体,你能举例说一说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吗?先说静止的
生:
师:为什么说它们是静止的。
生:
师:说说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生:
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生:
师:你是说它们在原来的位置上发生了变化。
生:
出示课件:运动的定义:其实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就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一起来看大屏幕
小结:就像汽车或飞机等相对于地面或地面上树木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它们是运动的。
而像树木.大楼..桌椅等对于地面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变化,这就叫静止。
板书:静止和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静止和运动
(2)师:大家来看,我这儿有两幅图,出示课件:请你通过对比仔细观察,看看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还有没有运动的物体。
师:老师给大家提醒一点,这个相对的物体不一定只有地面,比方说这只老鹰相对于大树来说,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生:
3、描述静止和运动。
(1)师:难道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这么简单吗?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
师:大家都看到了,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圈火车轨道,老师呢还给大家准备了托马斯的火车头和一
节车厢,待会,你们可以开动火车载着乘客好好的游览一番,仔细观察并分析一下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这个蓝色的按钮就是开关,现在请小组长把火车和乘客从桌子洞里请出来吧,大家开始玩一玩吧!
学生实验。
师巡视。
师: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了吗?
生:
师:相对于谁来说他是静止的,相对于谁来说他是运动的,说完整。
师:当火车开动时,坐在车上的乘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师:想一想,相对于谁来说它的位置没有变。
师:请看大屏幕: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师:小结。
(2)解释景物向后退的现象
师:大家也都做过车吧!当你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如果以车为参照物的话,你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大家想一想
生:
师:不知大家坐在车里观察过外面的景物吗,你有发现什么吗?
生:景物往后退。
师:你当时看到这种现象是怎么想的?
师:你现在能利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科学的解释这一现象吗?
生:
(3)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这样一幅图,如果以树或地面为参照物的话,车子和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生:
师: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视频。
师:如果以人为参照物的话?谁是静止的?谁是运动的?
生:
师:你是这样的认为的吗?播放视频。
师:其实参照物就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或者是静止的物体。
你们知道吗?有时在拍电视和电影的时候也利用这一现象来提升拍摄效果呢。
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出示视频)
(4)揭示:“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这一现象
师:现在谁能来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
两岸走。
”这一现象呢?想一想以谁为参照物才能看到
山是往后运动的呢?
生:
师:谁还想再来说一说。
(5)观光电梯。
师:看来大家都能够学以致用,描述的很好,你们
做过电梯吗?老师这儿有一个观光电梯,一起来看,现
在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红衣男孩身上,播放课件,他是
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谁愿意来描述一下。
电梯是运动
的还是静止的?谁再来描述一下。
生:
师: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有时描
述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
师:出示课件: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发现选择
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描述结果也不同。
师:大家知道吗?平时人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一
般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比如我们说汽车是行驶的,虽然没说以什么物体为
参照物,但往往都是以地面和路边的树为参照物。
(6)智慧老人
师;是不是树木.房屋就是绝对静止不动的呢?智慧老人他告诉我们说:地球上就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因为地球时时刻刻都在运动着,(师拿个地球仪进行演示)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可如果说地球是运动的,那得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呢?大家想想
生:
师:如果以地球上的人和物为参照物,能看到地球运动吗?就说我们现在吧!此时此刻你能感觉到地球正在载着我们运动吗?看来得以地球以外的星体作为参照物。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其实不仅房屋,花草树木在运动,地球在运动,整个太阳系,银河系,整个宇宙天体它们时刻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课件: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7)再议童谣
师:说到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呀,老师突然想到了小时候背诵过的一首童谣,一起来看:出示课件:“地球大,月亮小,月亮围着地球着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围着太阳跑:”看了这首童谣,你能找出这里面的运动和静止吗?
生:
师小结:出示: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8)手抓子弹
师: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放松一下: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驾驶飞机时,感觉脸庞有一只小虫在蠕动,就顺手将它抓住,仔细一看,大吃一惊,你们猜是什么?竟然是德国制造的一颗
子弹,谁能解释一下,法国飞行员在飞机上为什么能顺
手抓住一颗子弹呢?
小组讨论
生汇报。
师:子弹和飞行员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师:因为飞机和子弹的速度相同,方向也相同,如
果飞行员以自己为参照物的话,子弹是静止的。
师: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话,飞行员和子弹它们
都是运动的,正是因为他们的方向相同,速度相同,所
以飞行员才能够顺手抓住子弹。
也再次证明了物体的运
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拓展应用
师:在实际生活中,是不是任意选择一个物体就可
以作为参照物呢?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
师:最后捞到剑了吗?为什么?他是怎样想的?他
想的对不对呢?符合实际情况吗?
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研究问题时,仍需要考虑选择参照物对研究的问题是否合适。
5、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