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隔震在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33.62 KB
- 文档页数:3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摘要: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种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
并且,我国通常地震的震源相对较浅,波及的区域较广,发生次数也较为频繁,当地震灾害发生时,将会对社会和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人们对于建筑物的防震设计越来越重视,愈加关注建筑设计中隔震与减震有效措施的实施。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建筑工程设计中隔震减震技术的运用,考虑到工程实际中常用的隔震减震设计和隔震减震构造运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此实现整体建筑工程质量的良好保障目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引言我国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人们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采取合理的隔震减震策略,有效抵御地震带来的威胁,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积极重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设计,保证施工团队能根据设计图纸内容完成后续施工。
1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减震措施的意义随着人民对建筑安全的重视程度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防止建筑遭遇地震后中断重要的使用功能,避免人员伤亡及次生灾害,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2021年国务院颁布了《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从规章制度层面鼓励推广隔震减震技术。
《条例》中第十六条要求: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医院、儿童福利机构、幼儿园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并且国家鼓励在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中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提高抗震性能。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采用隔震减震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破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幅度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使人身安全和财产得到保障,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在结构设计环节使用隔震减震技术。
隔震减震措施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手段。
2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存在的问题2.1支座受到抗震墙造成的影响在进行减震和隔震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到尽量分散,一方面,是因为这样能够让建筑结构变得稳固;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地震时给建筑带来的倾覆力加成,减弱支座拉力带来的严重影响,要根据要求确保受力较大的一面设置抗震减震支座,并确保各支座间距离不得超过2m,否则会导致抗震减震支座的作用无法体现,进一步影响建筑的减震隔震效果。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隔震设计方法一、引言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筑的地震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在地震时的性能受到广泛的关注。
因此,本文将介绍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隔震设计方法,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二、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隔震设计方法1.设计前准备在进行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隔震设计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进行地震动分析,以确定地震荷载的大小和方向。
其次,需要进行建筑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分析,以了解结构的抗震性能。
最后,需要确定设计的隔震体系和材料,以满足设计的要求。
2.隔震体系的设计隔震体系是混凝土框架结构隔震设计的核心。
隔震体系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具有良好的隔震性能,能够有效地隔离地震荷载。
(2)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
(3)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能够长期运行。
常用的隔震体系包括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摆隔震体系和液体阻尼器隔震体系。
其中,橡胶支座隔震体系是最常用的。
3.隔震支座的设计隔震支座是隔震体系的核心部分,其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具有足够的垂直承载能力和水平位移能力,以承受地震荷载。
(2)具有较小的刚度和弹性模量,以实现有效的隔震效果。
(3)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可靠性,能够长期运行。
隔震支座的设计应结合建筑结构的特点和地震荷载的大小和方向进行。
同时,应考虑橡胶材料的性能和耐久性。
4.隔震结构的分析隔震结构的分析是隔震设计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确定结构的隔震效果和抗震能力。
分析方法通常包括有限元分析和等效线性化分析。
在分析时,应考虑隔震体系的刚度、隔震支座的性能和建筑结构的特点。
同时,应考虑地震荷载的大小和方向,以确定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隔震效果。
5.隔震结构的设计在进行隔震结构的设计时,应满足以下要求:(1)结构的抗震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2)隔震体系和隔震支座应满足设计要求。
(3)结构的总体刚度和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4)结构的施工和维护应方便和可靠。
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地震灾害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严重地破坏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
因此,抗震设计是每个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人们对地震破坏规律认识的逐渐提高,多种抗震措施也在实际工程中运用,其中隔震减震技术是当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之一,在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建筑结构设计是否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在新形势下,为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抗震性能成为了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
本篇文章主要对隔震减震控制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探究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以提高设计人员对隔震减震控制技术的认识。
关键词: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建筑结构设计;应用;探究一、隔震减震控制技术概述隔震减震控制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结构抗震技术,主要包括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隔震层、在建筑结构中设置阻尼器和其他的控制装置,以减小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位移和内力。
隔震减震技术是通过改变建筑结构的固有特性而达到隔震、减震目的,并不会改变建筑结构本身的刚度和强度。
隔震减震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2)可以大幅度减少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破坏,特别是对高层建筑物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3)可以减轻由于房屋遭受强烈地震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4)隔震减震技术是一种有效、可行和安全的减少建筑物地震破坏损失、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方法。
从我国目前对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在建筑结构中应用的研究现状看,隔震减震控制技术还在不断总结提高阶段,对一些隔震减震的方法还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比如隔震层设计的位置、阻尼器受力是否合理、隔震支座制作工艺是否完善、隔震结构分析软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
虽然目前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但随着对隔震层研究深入和技术发展,以及抗震设计规范修订工作的进行,隔震减震技术在我国建筑结构中将会有更为广泛和重要的应用[1]。
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1. 引言1.1 引言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震动力量并保持稳定的关键。
随着地震灾害频发,人们对于抗震设计的重视也日益增加。
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不仅可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可以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通过对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和应用,可以使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抗震设计的具体应用包括使用抗震设计规范,采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进行地震荷载计算和结构分析等。
在抗震设计中,关键要素包括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构件的连接方式、材料的选择以及结构的抗震性能等。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
为了实施有效的抗震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和破坏机理,并利用各种抗震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抗震设计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2. 正文2.1 概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能够对房屋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
而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就在于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使建筑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尽量减少破坏,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可以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造成的经济损失。
如果一栋建筑没有经过抗震设计,在地震发生时很可能会导致整栋建筑的倒塌,甚至有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而经过科学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可以在地震中保持相对较好的稳定性,减少损失和维修成本。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材料选用和工程施工等方面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对地震的抵抗能力,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进而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2.2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指通过在建筑结构中引入一定的抗震措施,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减小房屋结构的变形和破坏,从而保障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作者:谢志林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4期【摘要】隔震技术属于抗震设计中的主动控制技术,通过设置隔震层“消弱上部结构与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的连接”“隔离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增大结构阻尼、延长结构自振周期”。
大量工程经验和试验表明,隔震一般可直接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结构的水平地震加速度反应可降低 60% ( 降至非隔震设计时的 40%左右) ,从而有效地消除、减轻结构( 非结构) 构件的地震损坏,提高建筑物及内部人员设施的地震安全性,笔者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出探讨。
【关键词】隔震技术,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措施探讨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隔震建筑结构,需要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传统的抗震结构设计为两阶段设计方法,两阶段分别为:多遇地震作用时,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凭借结构的刚度以及强度对地震作用进行抵御;罕遇地震作用时,结构处于弹塑性阶段,凭借结构的塑性变形以及延性对地震作用进行抵御。
此设计方法,以结构和建筑内部的设备在强震的作用下造成严重破坏为前提,一旦发生强震,传统的抗震结构建筑将遭受极大的破坏。
而基础隔震技术,阻隔地震能量的同时,以在强震作用下不损坏结构或者破坏轻微为目的,已经进入了建筑结构设计领域。
二、隔震系统和隔震设计对结构的要求隔震系统是由隔震器、阻尼器和复位( 风反应控制与地基微震动) 装置等组成。
阻尼器可单独设计,也可与隔震器合为隔震支座一种元件以方便使用,必要时尚需设置防风锁定装置。
隔震系统常用的有摩擦滑移加阻尼器隔震系统、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摩擦滑移摆隔震系统、组合基础隔震系统等,目前比较成熟的是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系统。
国内外常见的叠层橡胶支座有: 标准叠层橡胶支座( MRB) ,铅芯叠层橡胶支座( LRB) ,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 HD-MRB) ,内包阻尼体叠层橡胶支座( DRB) 。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浅析摘要:随着我国建筑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结构的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抗震、减震技术等。
在施工活动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防震措施,可以使建筑结构的设计质量得到持续提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保证工程结构设计符合工程实际要求的前提下,其安全性、稳定性都会得到提升,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改变传统住宅结构抗震设计方式,提高其抗震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震的危险性,避免地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以保证结构的质量,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就从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中的要点入手,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进行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措施一、引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地壳迅速释放出能量时,会引起地震,造成建筑物等物体的变形和崩塌。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在进行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时,应注意做好隔震、减震工作,尽量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冲击,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隔震与耗能减震设计适用于对建筑物的抗震安全、使用性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橡胶隔震支座构成的隔震层,在主体构件上安装减震装置等,以尽量降低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防止出现建筑物变形、倒塌等问题。
二、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要点(一)水平刚度的控制在发生地震时,高层混凝土结构更易受横向力的作用而发生侧向位移,甚至发生倒塌。
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结构的横向刚度是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高层混凝土建筑的楼盖应将地震的力量传导到墙体上,使其承受倾覆的力矩,并在其内部形成轴力,使其与水平力弯矩成比例,避免出现侧倾、倒塌等现象。
(二)结构控制采用框架的形式对结构进行控制,使得设计中的具体参数和结构参数能够应用到现场,让结构的控制条件能够与设计时的目标数据相符合,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和工艺。
在进行结构控制时,应考虑到要进行的最大抗震级别,加强结构的隔震和缓冲作用,减少地震发生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并根据区域内的震情情况,适当提高建筑的某些性能,以保证工程的安全。
隔震技术在既有框架结构加固中的应用②粉质粘土 140 6.5 / / 25③石灰岩fa=800 / / 1500 150摘要:隔震技术作为建筑房屋的重要内容,对房屋建筑质量以及居民使用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结合我国隔震技术在既有框架结构加固中的应用,对加固技术应用现状、隔震技术加固原理、隔震设计以及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关键字:建筑工程;隔震技术;框架结构;加固应用我国作为地震多发区,自2008年以来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不仅为当地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对居民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2010年国务院颁发的抗震减灾工作意见中指出:到2015年必须完成抗震改造加固工作,改建、扩建、新建工程满足抗震要求。
针对传统加固方法的弊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的房屋结构加固工作,隔震技术在既有建筑加固改造中,以环保节能、速度快、投资少等特点引起了国内建筑行业的广泛关注。
一、加固技术应用现状以及加固原理(一)加固技术应用现状在传统的房屋建筑加固中,加固方法主要有:包钢法、粘钢法、碳纤维粘贴以及混凝土网片喷射等。
在加固中,为了保障上述方法顺利进行,必须撤出内部设备,对于建筑物内部高档的装修实施、暗埋的强电、弱电管线以及其他设施都必须作废、拆除,从而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同时,在灰尘以及剔凿声音中,还会造成消纳渣土后出现二次污染以及扬尘、噪声污染。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和日本最先应用建筑隔震技术,自1982年日本将隔震技术应用到钢筋混凝土建设中,在1985年该栋隔震房屋在内部以及结构设备、装修、仪器中都表现出让人叹服的隔震效果。
目前,我国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分布高烈度强震区,并且表现出良好的隔震效果。
(二)建筑隔震技术原理(一)建筑工程隔震设计1、项目选择在既有框架结构加固中,防震技术并不适于任何建筑物加固,必须综合分析造价、结构以及施工周期相关因素。
对于装修档次偏高、年代接近以及对建筑物外观要求较高的建筑物,通常采用隔震技术减少对装修的损坏,进而不断减少资金投入。
钢结构框架的抗震减隔震设计与技术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抗震与减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钢结构框架作为一种轻型高效的结构体系,不仅能够满足建筑物的功能需求,还能够提供出色的抗震性能。
本文将探讨钢结构框架的抗震与减隔震设计原理和技术措施,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引言:钢结构框架是一种以梁柱框架为主体的结构体系,其采用了钢材作为主要的结构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刚性好等优势。
在抗震与减隔震领域,钢结构框架因其独特的特点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解决方案。
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讨论钢结构框架在抗震减隔震设计中的原理和技术。
一、抗震设计原理1.1 建筑物的地震反应地震载荷作用下,建筑物会发生位移、加速度和应变等一系列响应。
这些响应将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产生影响。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地震反应特性。
1.2 钢结构框架的抗震特性钢结构框架的抗震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刚度和耗能能力上。
钢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此外,钢材还具有良好的延性,可以在地震过程中吸收和耗散能量,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二、减隔震设计技术2.1 减隔震的定义和原理减隔震技术是指通过采用隔震装置,将地震能量从建筑物传递到地基或其他结构中,以达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的目的。
减隔震技术能够使建筑物的地震响应降低,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2 钢结构框架的减隔震设计钢结构框架在减隔震设计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可以采用多种减隔震设备,如隔震支座、隔震橡胶垫等。
此外,钢结构框架还可以与其他减震措施结合使用,如阻尼器和层间剪切墙等。
三、未来发展展望钢结构框架的抗震减隔震设计与技术在未来将继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结构设计理论的不断突破,我们可以预见到减隔震技术将更加完善和多样化,为建筑物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
结论:钢结构框架的抗震减隔震设计与技术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
大跨度框架结构基础隔震设计与分析赵杰,李艳荣,杨东全(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海口570228)摘要:海南中学综合艺术楼为大跨度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技术,隔震层位于连接上部结构的斜板和地下室顶板之间。
该结构前三层均存在柱距大于30m 的大跨度,最大柱间距超过45m 。
由于柱距过大,且还要考虑地震作用下隔震层的移动空间,难以设置统一的隔震层。
经过分析,在高于室外地坪1.3m 处设置整块斜板来连接上部结构,并在该板下端设计了一系列尺寸不同、位置不同的上下支墩来布置隔震支座,隔震效果较好。
关键词:隔震;框架结构;大跨度;隔震层;斜板中图分类号:TU2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119(2016)11-0105-05Design and Analysis of the Base Isolatied Bearing for Long-span FrameStructureZhao Jie ,Li Yanrong ,Yang Dongquan(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of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China )Abstract :Hainan middle school integrated art building is a large span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using the base isolation technology,and the isolation layer is located between the upper structure and the basement roof.The structure of the first three layer are greater than the column span of 30meters,the maximum column spacing of more than 45meters.As the column spacing is too long and also consideration the mobile space for isolation layer under the earthquake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set up a unified isolation layer.After detailed analysis,set a whole piece of inclined plate links the upperstructure higher than the outdoor terrace at 1.3meters and design a series of different sizes and different position prop up and down to arrangement of isolation bearing in the lower end plate,and then showing good isolation effect.Keywords :seismic isolation ;frame structure ;long-span;;isolation layer ;inclined plate收稿日期:2015-12-29作者简介:赵杰(1990-),男,湖南常德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