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完成家蚕10万条EST测序及生物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2.22 KB
- 文档页数:1
家蚕基因组学研究:探究家蚕的生命密码家蚕作为一种经济昆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工业化育种动物之一。
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泛应用于纺织业、食品业、医学以及基础科学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成为了研究人员们的热门话题。
那么家蚕基因组学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寻。
家蚕基因组学:研究家蚕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组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生命的反映。
是指对家蚕基因组的组成、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
家蚕基因组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包括18对染色体,富含蛋白质编码基因和非编码RNA基因。
基因组信息获取与分析是家蚕基因组学的重点,这对于研究家蚕特有的生物学过程、发掘蚕丝生产优良基因、剖析遗传变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家蚕基因组结构的解析:突破家蚕基因组的技术难点家蚕基因组的规模比较大,分析其基因组结构会面临很多技术难点,如基因重复的分析与识别、异源序列的干扰、基因拼接的准确性等。
为此,研究人员使用了先进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如二代测序、三代测序等。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家蚕基因组结构逐渐从模糊到明朗。
在2017年10月份,中国科学院家蚕基因组中心完成家蚕种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了公开发布。
这不仅为逐步攻克家蚕细菌感染、维持蚕丝质量、提高蚕丝生产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材料,同时也为家蚕遗传变异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家蚕基因功能研究:诠释家蚕特殊的生命活动基因的功能是的重要研究方向。
研究从基因的分类、鉴定、克隆、表达、调节到功能解析等不同层面进行。
在家蚕中,很多基因都与蚕丝质量的形成、免疫防御以及呼吸、消化等特殊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研究家蚕基因功能,对于研究家蚕的生物学特性、发掘蚕丝生产优良基因、探究遗传变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最新研究也发现,家蚕基因与蚕丝纤维的生物合成、分泌等过程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在繁殖后代的不同阶段中对家蚕基因表达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最终鉴定出一批与蚕丝质量相关的基因。
这对于通过基因编辑等方法改良蚕丝质量,提升蚕丝产业的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家蚕基因组与家蚕产业的发展家蚕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也是全球最重要的丝绸生产材料。
丝绸是一种古老又具有巨大价值的时装材料,它具有卓越的抗菌性、防紫外线、亲肤性及高效的保暖性能,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已经对家蚕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分析,这为家蚕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一、家蚕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2018年1月,中国读取的家蚕基因组已经达到了99.94%的精度,这个成就不仅是我国生物科技领域的重要突破,也是国际上基因测序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测序的结果表明,家蚕基因组约有1.13亿个碱基对,其中包含了约1.5万个基因编码。
通过对家蚕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家蚕的特性和生命过程,从而为家蚕产品的优化,品种育种的改进,病虫害防治的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基因编辑技术将现代技术应用到家蚕产业中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现代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家蚕产业中。
目前,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实现对家蚕基因组的人为改造,令家蚕产生更丰富的丝变种。
同时,对家蚕品种进行基因修饰,可以令其更好地适应不同环境,从而提高家蚕的养殖生产效率。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家蚕产业带来增长潜力,同时也为家蚕产品提供了更加精细和突出的特性。
比如,可以通过编辑家蚕的基因,改善家蚕的丝质强度,加强其防水、防紫外线、防微生物的能力等,从而增加家蚕销量和市场需求。
三、家蚕产业的发展前景家蚕产业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农业产业,具有久远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家蚕基因组的研究,可以将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为家蚕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为家蚕产品提供更加多样化、精细化的特性,满足现代市场对家蚕产品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另外,通过对家蚕品种的精细化育种和品质管理,可以提高家蚕的生长和丝产量,进一步拓宽家蚕产业的盈利空间。
总体而言,家蚕基因组的研究和应用,必将为家蚕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生物信息学资料生物信息学绪论1.HGP通过国际合作,用15年时间(1990~2005)至少投入30亿美元,构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和物理图,确定人类DNA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定位约2.5万基因,并对其它生物进行类似研究。
2.我国自主产权的全基因组测序计划水稻(2002)家鸡(2004)家蚕(2004)家猪(2012)大熊猫(2009)3.生物信息学的概念采用信息科学技术,借助数学、生物学的理论、方法,对各种生物信息(包括核酸、蛋白质等)的收集、加工、储存、分析、解释的一门学科。
收集、加工、储存:计算机科学家分析、解释:生物学家4.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历史20世纪50年代,生物信息学开始孕育20世纪60年代,生物分子信息在概念上将计算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联系起来20世纪70年代,生物信息学的真正开端(序列比对算法)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物信息分析方法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物信息服务机构和数据库20世纪90年代后,HGP促进生物信息学的迅速发展1956: 美国田纳西州首次召开了“生物学中的理论研讨会”;1962: Zucherkandl和Pauling研究了序列变化与进化的关系,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分子进化;1967: Dayhoff研制出蛋白质序列图集,即后来著名的蛋白质信息源PIR;1970: Needleman和Wunsch提出了著名的序列比对算法,是生物信息学发展中最重要的贡献;1970: Gibbs和McIntyre发表著名的矩阵打点做图法;1978: Gingeras等人研制了核酸序列中酶切位点识别程序;1981: Smith和Waterman提出了著名的公共子序列识别算法,同年Doolittle提出了关于序列模式的概念;1982: GenBank第3版本正式发行;1983: Wilbur和Lipman发表了数据库相似序列搜索算法;1986: 日本核酸序列数据库DDBJ诞生;1986: 蛋白质数据库SWISS-PROT诞生;1988: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诞生;1988: 成立欧洲分子生物学网络(EMBNet),EMBL数据库诞生;1988: Person和Lipman发表了著名的序列比较算法FASTA;1990: 快速相似性序列搜索算法BLAST问世,1987年BLAST的改进版本PSI-BLAST投入使用1996: Affymetrix生产出第1块DNA芯片。
家蚕遗传育种:从传统杂交到分子设计马三垣;夏庆友【摘要】Sericulture is one of the great invention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ultural feature of China. As China is the long-lasting center of silk production, genetic breeding of silkworm was highly de-veloped historically, and has formed a comprehensive system for breeding and preservation of new varieties. However, silkworm breeding reached a bottleneck recently, because most of the traditional genetic resources have been utilized and silkworm strains have become homogeneous. Meanwhile, sericulture in China meets huge challenges in the 21st centur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rapid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genomics, transgene and genome editing, silkworm genetic breeding has entered a new era. 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of silkworm genetic breeding, especially the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f transgene and genome editing in genetic engineering of silkworms. We also discus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ilkworm genetic breeding.%蚕桑丝绸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标识,我国也长期保持着世界产业中心的地位.家蚕早期遗传育种研究高度发达,形成了完善、科学的蚕种繁育和保存体系,但是也提前进入了育种技术的发展瓶颈,如传统遗传资源已被充分挖掘,品种同质化程度高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蚕桑丝绸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转基因、基因组编辑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其快速应用,家蚕遗传育种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综述了家蚕遗传育种的发展历程,尤其是转基因和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现代家蚕品种改良中的应用潜力和现状,展望和讨论了家蚕遗传育种未来研究和应用的重点.【期刊名称】《遗传》【年(卷),期】2017(039)011【总页数】8页(P1025-1032)【关键词】家蚕;遗传育种;转基因;基因组编辑【作者】马三垣;夏庆友【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蚕丝纤维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重庆 400716;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蚕丝纤维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重庆 400716【正文语种】中文蚕桑丝绸产业最早起源于中国,我国也长期保持世界产业中心的地位。
家蚕基因组序列分析:探索昆虫产业的未来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基因组的测序也日渐成为可能。
家蚕(Bombyx mori)作为丝绸工业的代表性昆虫,在科学研究、生物产业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而对家蚕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则极大地推动了昆虫产业领域的发展。
一、家蚕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基因注释家蚕基因组的大小约为430Mb,在2017年5月发布的最新研究中,通过第三代测序和大规模比较基因组学方法,结合B. mori和其他沙蚕科昆虫7个物种的11549个mRNA样本,建立了B. mori显性遗传基因组和潜在变异基因组的高质量参考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基因注释。
其中,显性遗传基因组包含9个染色体,共划分为1.26亿个基因,其中98%已被准确定位,并在其他物种中得到了验证;潜在变异基因组包含680万个SNP和240万个INDEL。
基因注释的结果表明,88%的基因有至少一个同源序列,约4%的基因为新同源序列,剩余的则为新基因。
对新同源序列进行进一步功能注释和分析,可以为该物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的基础信息。
二、基因组演化及功能分析家蚕基因组的演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结构上,家蚕的基因组由两个单倍体组成,因此在演化过程中易受到基因重复和基因家族扩张的影响。
据研究表明,与其他昆虫比较,家蚕的基因家族数较多,其中Toll-like receptors (TLRs) 和solute carriers (SLCs)家族是最具扩张性的。
而在功能上,家蚕基因组也拥有一系列典型的昆虫基因,例如光感受器、味觉受体、芳香酶等,同时也拥有昆虫基因中较为独特的同源基因,例如产丝基因,这些基因对于其生物学特性及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除常见的基因家族外,家蚕基因组还具有多样化的重复序列,包括219个转座子家族。
转座子作为一种介导基因组结构重组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因子,在家蚕基因组中也拥有独特的分布方式,尤其值得研究。
家蚕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分析在动物界中,家蚕是极为重要的经济昆虫之一。
它是我们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家蚕的丝线也是制造一些文化艺术和技术用品的重要材料。
家蚕的重要地位推动了科学家们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分析研究,这一过程将有助于揭示家蚕生物学、生殖等方面的奥秘,同时更有利于将家蚕作为经济和生物工业发展的有效工具。
1. 家蚕基因组测序的历程及其意义首先,家蚕基因组测序的工作始于2012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及其相关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共同合作完成了家蚕SP2和P50T两个系列的基因组测序研究。
他们使用了高通量测序技术,最终测序出来了家蚕基因组的整体结构,共涉及到3.76亿 bp的基因序列。
这一测序结果将家蚕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同时也为家蚕产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通过测序,科学家可以更了解基因组的组成和内部结构,同时可以借此推进基因功能解析等工作,使研究者能够更有效地挖掘生物潜在的遗传因子并了解家蚕的遗传和发展规律。
同时,了解家蚕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也可以为家蚕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有益的信息。
2. 家蚕基因组功能分析的挑战在家蚕基因组测序之后,关于基因组功能分析的需要愈发明显。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完成了家蚕的基因组测序,但由于其基因组复杂性,生物学途径研究较难;同时还面临有挑战性的生物学问题,例如个体基因相互作用,表观基因差异等问题。
最近,自动学习和计算工具的发展以及糖基化修饰和细胞内蛋白质外泌的挑战,为解决家蚕基因功能分析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分子和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单细胞分析,将有助于解决个体差异问题,同时提升对家蚕基因相互作用和表达特性的研究和解释。
组学序列技术将能够解析家蚕的表观修饰,从而使科学家对其转录调控和基因表达模式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一过程将使我们更了解家蚕的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方面,更利于我们将家蚕应用于农业与生产中。
3. 家蚕基因组测序及功能分析的应用具有生产性价值的研究应用是科学家们进行家蚕基因组测序以及基因功能分析的最终目的。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情况本实验室依托全国重点学科特种经济动物(蚕、蜂),是国际公认的蚕业科学基础研究重要中心、蚕业高新技术研发著名机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几年来,实验室瞄准学科前沿,有计划的推进家蚕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家蚕转基因和生物技术研究,先后取得了家蚕10万条表达序列标签(EST)、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家蚕基因芯片和表达谱分析、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国际合作完成)、40个蚕类基因组重测序及高精度遗传变异图谱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其中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研究于2004年在Science发表,被誉为我国科学家做出的“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陈至立),荣获2003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4年被《科技日报》评为建国55周年我国科学家做出的“55个世界第一”之一,2005年荣获日本蚕丝学会成立75年以来第一次颁发的“蚕丝科技进步特别奖”和2005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建国60周年重庆十大科技事件”等重大奖励;家蚕全基因组基因芯片及基因表达谱,入选2006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蚕类基因组重测序研究2009年再次在Science上发表,使家蚕成为昆虫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参照。
至此,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顺利完成了“框架图”、“精细图”和“遗传变异图”三部曲,一直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
本实验室因此为世人瞩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度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对家蚕基因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肯定,称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
本实验室拥有一支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和省部级专家为主要阵容的学术队伍,2007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0人,其中:研究人员4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8人, 3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76%;28人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占56%。
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1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863”和“948”首席专家4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重庆市“两江学者”1人,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1人,重庆市“巴渝学者”3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0人。
昆虫基因组学及其应用研究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组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昆虫基因组学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还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昆虫基因组学的现状以及其应用研究的进展。
昆虫基因组学的概述昆虫基因组学是研究昆虫基因组结构、功能及其演化的学科,主要涉及昆虫的基因组测序、基因识别和功能分析、基因家族遗传和进化、转录和翻译调控等方面。
近年来,昆虫基因组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其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了数百个不同的昆虫种群,包括蚕、蚂蚁、蜜蜂、蝴蝶、蚊子等等。
昆虫在生物界中的独特地位、丰富多样的物种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使得昆虫基因组学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通过研究昆虫的基因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行为特征以及它们为什么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
昆虫基因组的测序昆虫基因组的测序是昆虫基因组学研究的基础。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越来越多的昆虫基因组被测序出来。
目前已有不少昆虫的基因组测序完成,例如果蝇、蜜蜂、家蚕等。
通过基因组测序,研究者们可以获取昆虫的全基因组序列,对其进行比对和分析,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演化过程中的变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基因表达、基因调控等方面的变化,研究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探究昆虫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性。
昆虫基因组的注释和功能分析昆虫基因组的注释和功能分析是昆虫基因组学研究的另一重要方面。
通过注释和功能分析,可以对基因进行归类和研究,进一步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我们可以预测大部分的昆虫基因,而将它们归类为蛋白质编码基因或RNA编码基因。
此外,还可以使用不同的生物信息学方法来探究基因的功能,比如基因表达分析、基因调控网络分析等。
昆虫基因组在作物保护中的应用昆虫基因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昆虫的生物学特征,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它们对农业、林业、医学健康等领域造成的危害。
科技短波·科技短波·新农村2018.8科学家揭示家蚕驯化史最近,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明动物所与江苏科技大学的有关科研人员合作,详细阐述了家蚕被驯化的历史。
该成果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
研究人员通过对从中国、欧洲、日本和印度收集的137种不同品种的家蚕进行分析,明确家蚕是在5000年前从其祖先野桑蚕驯化而来。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与蚕丝制作相关的基因选择,如氮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相关的基因,而氮和氨基酸对产生蚕丝蛋白来说非常关键。
摘自《中国科学报》研究发现水稻糖分决定害虫翅膀长短最近,中美两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水稻中的糖分含量决定了褐飞虱翅膀的长短。
这一研究结果有望为开发新的抗虫害策略提供思路。
研究人员发现,水稻生长过程中,糖分和氨基酸比例不断发生变化,幼苗期葡萄糖水平较低,褐飞虱无需远程迁徙即可获得足够的营养,于是它们长出短翅膀,雌性长出较大的卵巢。
植物变老后,葡萄糖水平会增加,这会让褐飞虱长出长翅膀,雌性长出较小的卵巢,以备迁徙寻找新的食物源。
未来,科学家可以让害虫长出错误的身体形态,有望让它们在成虫前死亡。
摘自科学网我国首个DNA 疫苗获得批准最近,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用于预防H5亚型禽流感的DNA 疫苗,经过严格的审评,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
这是我国获得批准的首个人和动物的DNA 疫苗产品。
该研究采用了优化的DNA 疫苗构建策略,攻克了大规模高密度培养、高水平调控表达、大规模非层析柱DNA 纯化等核心技术,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创建了成熟、完整、高效的DNA 疫苗研发和技术工艺平台,多项自主独创技术处世界领先水平。
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网中科院首次发布全球小麦病虫害遥感监测报告最近,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黄文江团队对外发布了中英双语全球小麦病虫害遥感监测报告。
这是国际上首次发布全球病虫害遥感监测报告。
本期监测报告对2018年4月至5月全球进入小麦中后期生长阶段的10个主产国(中国、俄罗斯、法国、土耳其、巴基斯坦、美国、德国、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和英国等)的小麦锈病、赤霉病和蚜虫等发生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监测。
中国蚕业 2021,42(1):69-72ChinaSericultureISSN1007-0982;CN32-1421/SDOI:10.16839/j.cnki.zgcy.2021.01.014收稿日期:2020-08-25;接受日期:2020-11-19资助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BK20191226)。
第一作者信息:沈兴家(1963—),男,浙江嵊州,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Tel:0511-85616543,E mail:shenxjsri@163.com蚕品种国家审定40年的回顾与展望沈兴家1,2 张美蓉1,2 陈 涛1,2 曾 波3 唐顺明1,2 李桂芳1,2 姚晓慧1,2 侯启瑞1,2 李奕仁1,2(1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江苏镇江 212018; 2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镇江 212018; 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摘 要 为了更好地开展国家蚕品种试验和审定工作,在介绍日本蚕品种指定制度、印度蚕品种管理制度和我国现代蚕业初创期蚕品种指定制度的基础上,回顾了1980年以来我国蚕品种国家审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国家审定标准的演变、鉴定试验方法的改进和蚕品种国家审定取得的成就,展望了未来蚕丝业发展的趋势及其对蚕品种的要求,提出了加快特殊性蚕品种鉴定技术和审定标准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 桑蚕;品种;鉴定;审定;标准中图分类号 S88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0982(2021)01-0069-04 蚕品种是蚕丝业的基础,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蚕茧产量的高低和生丝品质的优劣。
而蚕品种鉴定试验则是品种选育的继续,是品种审定和推广的前提。
蚕品种国家审定工作自1980年开展以来,历时40余年,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暂停了将近10年,先后审定通过蚕品种50余对,为我国蚕品种的更新换代提供了支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蚕育种水平的提高和蚕丝业的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家完成柞蚕全基因组测序作者:暂无来源:《乡村科技》 2014年第4期由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牵头,辽宁省农科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组成的柞蚕基因组研究联合攻关项目组(简称柞蚕项目组)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华大科技)携手,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日前完成了柞蚕全基因组重头测序工作。
这是我国蚕业科学家继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及精细图、桑树基因组测序后,又一蚕业基因组突破性研究成果,将为改良柞蚕茧丝等性状,创造实用新品种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在世界野蚕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我国是柞蚕发源地,蚕茧年产量8万吨左右,占世界总产量90%以上,年产值25亿元以上,蚕茧加工及综合利用年产值约180亿元。
柞丝纤维具有突出的透气、透水、柔韧、绝缘、耐酸碱等特点。
较家蚕丝而言,柞蚕丝孔隙度大,更蓬松。
尽管柞蚕的人工驯化历史已有2 000多年,但其野生性仍较强。
柞蚕项目组选取历经近百代的自交提纯与互交复壮的“胶兰”作为试验对象。
“但这个物种杂合率仍超过千分之六,为降低物种复杂性带来的组装干扰,我们加深了大片段测序的深度,为后续的scaffold构建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在高杂合、高重复的情况下,使得组装指标达到精细图标准N50321.2Kb。
”华大科技该项目负责人之一何荣军介绍,“通过注释发现,该物种的重复序列含量较高,尤其是TE 中的LINE和DNA含量,远高于一般动物,这可能是导致该物种基因组增大的原因。
”柞蚕项目组组长、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姜德富研究员表示,启动柞蚕基因组测序计划,旨在获得柞蚕基因结构组织的详细信息,探讨基因产物的功能,从分子水平上深入阐明柞蚕的生物学特性、泌丝机理以及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为改良柞蚕茧丝等性状、培育实用品种奠定基础。
来源:《科技日报》。
家蚕关键品质性状分子解析及分子育种基础研究家蚕关键品质性状分子解析及分子育种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夏庆友西南大学起止年限:2021.1-2021.8依靠部门:重庆市科委教育部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1.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依照国家蚕丝产业进展重大需求和蚕业科学进展长远需要,以〝十一·五〞家蚕〝973〞项目研究为基础,〝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家蚕关键品质性状,重点解决如下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第一:家蚕关键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家蚕因食桑产丝,才可供人类利用,其关键品质性状要紧有三:第一,丝蛋白合成与分泌机制。
丝蛋白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决定了蚕丝关键品质性状。
研究说明,家蚕丝的各种工艺性状,包括纤度〔茧丝直径〕、茧丝长度、净度〔茧丝表面结构〕、强伸力、抱合力以及解舒性能〔丝胶溶解性〕等,均受丝腺合成与分泌机制所调控;第二,发育变态与调控。
家蚕是典型的完全变态昆虫,现行蚕桑生产体系,无不是依照家蚕生长与变态发育特点来安排。
专门重要的是,家蚕生长与发育特点〔例如个体大小、蜕皮和化蛹时期、成虫孵化时期〕决定了蚕丝蛋白合成时期与合成量,整体上决定了家蚕的蚕丝生产特性;第三,对疾病的抗击性。
家蚕通过数千年人工驯化,尽管获得了适合群居饲养和发育整齐等有利于生产的特性,同时也有大规模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不利性状。
尽管蚕桑生产过程中的疾病防控受到高度重视,但每年蚕农因蚕感病造成的缺失仍旧高达25%,同时高居不下。
上述三个生理过程〔或性状〕,是家蚕诸多阻碍蚕丝产量和品质中最为关键且相互联系的因素,决定了蚕丝生产的整体水平与效益,是本项目将要解决的第一关键科学问题。
在前一个项目中,家蚕性别决定、丝蛋白合成、发育和免疫等四大性状是作为其中的一个课题来布局的,并打开了关键的突破口。
本期项目把性别决定之外的三个性状上升为三个课题,同时布局家蚕干细胞与不同组织器官变态发育过程中的分子基础研究,因为干细胞与组织器官再生与家蚕丝腺发育、变态发育和免疫防备有着重要的紧密关系。
家蚕大规模基因组重测序列入2009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候选条
目
佚名
【期刊名称】《蚕业科学》
【年(卷),期】2010(36)1
【总页数】1页(P199-199)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进展新闻;基因组;条目;家蚕;序列;中国工程院;系统生物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22.21;K826.16
【相关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评选出2000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科学院举行奖学金奖教金颁发仪式/中国科学院召开2001年工作会议/中国科学院体制创新的重大突破/《院士科普书系》第二辑出版/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通过鉴定/周光召考察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发布2001年"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获赠法律服务卡/中国科技大学纳米研究获重要进展/我国人类遗传病基因克隆研究获重大进展/杨福家院士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织"科技下乡西部行"活动 [J],
2.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J],
3.家蚕基因组研究重要成果——40种蚕类基因组重测序及遗传变异图 [J], 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
4.中国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完成入选2003年重庆十大科技新闻 2003年中国高校十
大科技进展 [J], 无
5.家蚕大规模基因组重测序列入2009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候选条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