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价—电子教案与讲义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1
《环境影响评价》课堂讲义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教学重点:1.环境影响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3.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内容: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重点讲授: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内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法律依据;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重点讲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和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内容:环境标准的概念和作用,环境标准体系,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重点讲授:中国环境标准体系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内容: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及实施情况重点讲授: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1.1环境1.1.1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定义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是相对于主体的客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目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
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
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众多自然要素,如阳光、空气、陆地、天然水体、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等;也包括经过人类改造过和创造出的事物,如水库、农田、园林、村落、城市、工厂、港口、公路、铁路等等。
它既包括这些物理要素,也包括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
(补充材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概念也在变化。
以前人们往往把环境仅仅看作单个物理要素的简单组合,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课程设计环境评价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我们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某一章节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相应的习题。
同时,学生需要完成某个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与课本相关联的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详细规定了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
例如,我们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逐一讲解和巩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在讲解某个概念时,我们会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们会安排相应的习题和实验,以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例如,在学习某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我们会将其与前后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此外,我们还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选择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在课堂上,我们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例如,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我们会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和阐述。
同时,我们会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采用讨论法促进课堂互动。
在案例分析环节,我们会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此外,我们还会在课堂上安排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我们选择了适当的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教学指导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该课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重要的新兴分支学科。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这门学科揭示了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要与环境系统状态之间的客观关系,探讨了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则及其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评价的基本程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评价项目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应着重立足于:1.系统介绍生态评价与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评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环境评价标准,生态与环境评价的程序及技术。
2.在阐明环境评价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环境评价论的学习。
三、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鉴于课程的基础理论较多、实践性特点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1. 拓宽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质量评价或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范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及时介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多用实际案例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增加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兴趣。
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对象、评价步骤、识别方法和评价方法有较系统、深入的理解,能够掌握主要类型评价的评价程序和常用方法。
应用本课程中所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能够对一般的环境质量评价项目开展评价。
五、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的主要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内容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方法,部分章节在教师指导下的分组讨论方式。
六、课程教学资料1.教材:环境评价学、张征主编、高教出版社参考书:1. 《环境评价》陆雍森等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环境质量评价》王华东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3.《环境质量评价》郦桂芬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七、成绩评定1、根据《西南科技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办法》(西南科大发[2001]207号)第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考核资格,必须重修。
环境影响评价学习要求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念1、识记:1)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定义;2)环境的基本特征;3)环境影响的概念和分类;4)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评价主体;5)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概念;6)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7)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时间,《环评法》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9)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特征;10)环境标准的概念;11)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及我国环境标准体系。
2、领会:1)环境影响的分类;4)理想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5)环境影响报告书包含的内容;6)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7)环境标准的作用;8)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和程序。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1、识记: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定义与分类;2)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所遵循的原则;3)环境影响分类筛选的依据和划分的类型;4)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5)环境现状调查范围、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6)环境影响预测原则、预测阶段和时段、预测范围。
2、领会:1)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2)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原则;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4)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内容;5)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6)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3、简单应用:1)评价单位资格考核与人员培训管理办法;2)评价大纲的审查程序;3)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办法;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1、识记:1)环境影响识别的概念;2)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类型;3)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类型;4)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类型。
2、领会:1)环境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的识别方法;2)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及其应用条件;3)指数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的应用;4)GIS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5)GIS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6)GIS在项目选址中的应用;7)GIS在环境影响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3、简单应用:1)环境影响程度的识别方法;2)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选用;3)指数法、矩阵法、网络法的应用。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识记:1)水体污染、水体自净的概念;2)水体污染物的分类;3)饱和溶解氧浓度的计算公式;4)河流完全混合模型及其适用条件;5)河流一维水质模型及其适用条件;6)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距离的计算公式;7)BOD-DO耦合模型及其适用条件;8)湖泊完全混合模型及其适用条件;9)卡拉拉乌舍夫扩散模型的适用条件;10)混合系数标定方法的类型;11)好氧系数和复氧系数的估值方法类型;1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13)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分区及执行标准;14)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依据;15)溶解氧和pH值的标准型指数的计算公式;16)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预测点的确定、预测期、预测方法;17)自净利用指数的计算公式。
2、领会:1)水污染源的类型;;2)水体污染物种类;3)水体自净物理自净过程;4)污染物的好氧生化衰减过程;5)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6)工业、水利、农业、矿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建设项目的水环境影响识别;7)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8)水质现状评价方法;9)水污染源和水体的简化方法;10)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11)水环境影响重大性的判断方法;12)消除和减轻地表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3、简单应用:1)河流完全混合模型;2)河流一维水质模型;3)BOD-DO耦合模型;4)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5)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6)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7)溶解氧和pH值的标准型指数的计算;8)水污染源和水体的简化;9)自净利用指数法的应用;10)消除和减轻地表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4、综合应用:1)BOD-DO的偶合模型;2)水环境影响识别;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识记:1)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2)判定近地面层大气稳定度的条件;3)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烟流形状;4)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5)有混合层反射的扩散公式的适用条件;6)熏烟扩散公式的适用条件;7)连续线源公式的适用条件;8)连续面源扩散公式及适用条件;9)日均浓度的计算方法;10)长期平均浓度的计算方法;11)不同高度风速的换算公式;12)取样时间的订正方法;1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计算公式;14)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区级执行标准;15)大气污染源评价方法;16)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范围、监测项目、布点原则和方法、监测制度;17)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18)燃煤S02和烟尘排放量的计算公式。
2、领会:1)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稀释扩散;2)近地面层大气稳定度的判断;3)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烟流形状;4)风、辐射与云、天气形势、下垫面条件等对大气污染的影响;5)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6)有混合层反射的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7)熏烟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8)连续线源公式及其适用条件;9)连续面源扩散公式及适用条件;10)日均浓度的计算方法;11)长期平均浓度的计算公式;12)扩散参数的确定方法;13)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14)预测模式的性能评价;15)大气环境影响的类型;16)交通运输、能源、矿业等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识别;1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11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19)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20)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范围、监测项目、布点原则和方法、监测制度;2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3、简单应用1)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方法;2)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3)不同高度风速的换算公式;4)扩散参数的确定方法;5)有效源高的确定方法;6)取样时间的订正方法;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8)燃煤S02和烟尘排放量的计算方法;9)大气污染源的评价方法;10)大气环境预测模式的选择。
4、综合应用:1)连续点源烟流扩散模式;2)大气环境影响识别;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第六章土壤环境影响评价1、识记:1)土壤环境影响类型;2)区域土壤类型特征的调查内容;3)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因子;4)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布点和采样方法;5)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轻度污染标准、土壤临界含量、植物的初始污染的概念;6)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模式;7)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土壤侵蚀、土壤破坏的评价因子;8)农药残留模式,重金属累计模式,土壤环境容量计算模式;9)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及其影响因素;2、领会:1)土壤的特征;2)影响土壤环境污染的因素;3)影响土壤退化、破坏的主要因素;4)工业、水利、矿业、农业、交通、能源工程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5)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的步骤;6)土壤污染源调查内容;7)土壤环境污染监测步骤;8)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方法;9)土壤质量评价图的编制方法;10)土壤退化现状调查的内容;11)预测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和污染趋势的一般步骤;12)土壤资源破坏和损失的预测方法和预测步骤;13)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途径;14)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3、简单应用:1)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模式;2)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土壤侵蚀、土壤破坏现状调查的内容和评价标准;3)农药残留模式,重金属累计模式,土壤环境容量计算模式;4)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及其影响因素;5)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4、综合应用:1)土壤环境影响识别;2)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1、识记:1)环境噪声、环境噪声源、环境噪声污染;2)噪声的基本评价量;3)分贝的运算公式;4)噪声衰减的计算公式;5)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评价的范围;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分区级执行标准;7)厂区噪声水平监测的布点方法、测量时段、测量方法;8)厂界噪声水平监测布点方法、监测时段、测量方法;9)居住区噪声水平监测布点方法、监测时段、测量方法;10)环境噪声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置方法。
2、领会:1)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2)环境噪声现状监测与评价内容;3)环境噪声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置方法;4)环境噪声预测计算程序;5)工业企业生产噪声预测;6)工程施工噪声影响预测;7)公路噪声影响预测;8)机场噪声预测;9)噪声影响评价的内容;10)噪声防治对策。
3、简单应用:1)噪声评价的物理量;2)分贝的运算;3)噪声衰减的计算;4)工矿企业环境噪声现状监测原则;5)噪声防治对策。
4、综合应用: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技术程序和基本内容。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1、识记: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类型;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4)环境容量的概念及类型;5)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及分类;6)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7)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及指标构成;8)环境敏感区的分类。
2、领会: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意义;4)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基本内容;5)区域宏观环境总量控制基本思路;6)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分析程序;7)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方法;8)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9)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及指标构成;10)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的适宜度分析方法;11)区域开发土地生态适宜度分析方法;12)区域开发方案的合理性分析;13)区域环境管理计划及其作用;14)区域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3、简单应用:1)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测算与分配分析;2)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的适宜度分析;3)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4)区域环境管理计划的制定。
4、综合应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和方法。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识记: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2)生物量、异质性、景观、生物多样性、敏感区、承载能力;3)生态系统机构完整性的表现;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级别划分依据;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6)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方法;7)生态影响预测方法;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2、领会: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术语;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3)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级别的划分;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6)生态环境影响识别方法;7)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8)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9)生态影响预测内容;10)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应用;12)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13)美国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步骤和主要评价方法。
3、简单应用:1)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2)评价级别的划分和评价范围的确定;3)生态影响的识别;4)生态环境调查内容;5)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6)生态影响的评价方法4、综合应用:1)生态环境影响的识别;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程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