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刘)
- 格式:ppt
- 大小:254.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总结其经验教训。
【重点】:过渡时期及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
【难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导入】:历史分期1.1949—1956年(过渡时期)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1966—1976年(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自主学习】:15分钟(一)知识梳理—按照《学案导学》中的知识线索的内容在课本上勾画识记。
(二)重点问题—在勾画课本的基础上重点完成并记忆以下问题1、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条件、方针、实施、成就2、三大改造的目的、过程、结果、意义3、1956—1976这20年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合作探究】:6分钟1、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及经验2、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学生展示】:6分钟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疑惑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2、教师指定问题展示(1)建国以来三条经济建设的基本路线【教师点评】:1、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随时点评一、失误原因:客观原因:①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要自己去探索,产生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②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影响,美国坚持对中国封锁和孤立;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恶化。
这就迫使中国必须把经济迅速搞上去,导致“左”倾错误的产生。
主观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②在思想路线上,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主观主义地进行政策决策,脱离了中国的客观实际。
③在组织原则上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党内缺乏民主。
④好大喜功、急躁冒进也是产生失误的原因之一。
⑤毛泽东和一些领导人违背和实际上修改了八大决议。
把阶级斗争重新当做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上的错误必然导致实践上的错误。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高密五中李梅【课前预习】【学习要求】1、建议务必对照学案将教材相关知识点梳理清晰,并在书中标记、补充清楚;2、对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进行理解,并熟练识记,对理解不清的做好标记;3、对课堂探究题目进行思考,并试着作答。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自主学习与知识梳理】一、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49——1956)(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发展生产力1、背景:(1)政治前提:(2)经济基础:(3)路线指导:(4)外部借鉴2、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3、成就:(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1、目的: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76)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2)内容:①分析国情:②指出国内主要矛盾:③确立党的主要任务:2、曲折失误(1)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2)表现: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大跃进”③人民公社化运动(3)危害:①导致以、、和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②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③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导致在年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1)方针:八字方针(3)结果: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没从根本上结束“左”倾错误。
4、1956——1966年经济建设成就5、1966——1976年文革十年的经济状况【预习自测】1. 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引入:在第三单元,我们讲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建设,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讲一讲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是怎样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的经济建设又经历了怎样的调整与发展过程呢?......(阅读)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过渡时期总路线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一个怎样的国家就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那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又是如何的,国家经济建设的起点是怎样的?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战争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八年抗日,十年内战,经过这些,中国的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民生凋敝,经济残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通货膨胀已经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抗日战争爆发以前,100块钱可以买两头牛,到1949年解放之前,100块钱只能买一两大米的50万分之,也就是说100还买不到一颗米粒,物价平均上涨36807亿倍。
中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而当时全国只有2万千米的铁路,只有一半可以可以勉强行车,13万多千米的公路,能够通车的还不到8万千米,当时外国人讥笑中国“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这就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点,可以说是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到1952年,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大量水利工程得到兴修,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也基本畅通并得到改善(青藏公路);大型企业开始投产使用;工商业也得到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基本好转,之后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中共中央提出,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第十八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
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2.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的学习能力3.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学习重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习难点】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知识链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1949年10月——今)1.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年——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期,也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2.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时期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 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1)可能性: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提供了前提条件;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③1953年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④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必要性:工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而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不利于经济发展、国防增强;国际上帝国主义包围。
2.方针:优先发展,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3.实施:4.成就:初步建立:初步形成:全面展开: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1.背景: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政府对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2.内容:①农业: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3.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政治前提:的成立及人民政权的巩固。
(2)国民经济恢复: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__ __年,为建立 __ _ _的经济基础,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的主张。
(4)借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特点(1)方针:优先发展__ __,并强调要处理好 __ _ _、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2)布局:东北地区相对发达。
3.开始标志: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
4.意义:到1957年底,新建了一系列重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的要求,早日建成。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1953年,试办以土地人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2)1955年,掀起兴办高级、_ ___ 的高潮。
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进手工业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人手,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____ 轨道。
(2)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
5.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①对国情的分析: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先进的的要求同落后的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2)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蓬勃开展起来。
2.主要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内容①总路线: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编者: 李颖秋教 学 过 程概述20世纪50_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 进入新课 】探究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新中国诞生后几个时期的划分1949-1956年——过渡时期十年1956-1966年——全面建设1966-1976年——“文革”1976-1978年——徘徊1978-今天——新时期思考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开端的?①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内外环境相对稳定;(如何巩固的?)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农村完成土地改革,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③外交上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得到经济援助。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仅铺设了两万多千米铁路,而且只有1.1万千米可以勉【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 了解1949——1976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过程;认识其经验教训。
………………………………………… ☆★ 过程与方法 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要讲解背景、目的、方针及成就;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问题要讲清原因、过程及意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要重点分析。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20年经济建设历史,明了经济建设是有曲折的,探索正确道路是时光艰难的。
…………………………………………【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建设的失误与教训。
———————————————————— 【 教学难点 】 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建设失误的原因。
———————————————————— 【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 【 教学用具 】 教学课件及多媒体。
强行车。
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正如毛泽东在建国之初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考纲】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主干知识梳理】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过渡时期:建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49—1956)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3年)建国初期面临严峻形势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战争的破坏 措施:没收官僚资本成为国营企业、土改(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二、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1953-----1957年)1、背景:1)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政权巩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社会稳定2)经济基础:1952底,国民经济形式基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三大改造准备了条件。
3)理论条件:借鉴苏联模式(分析:美苏冷战,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彻底破裂,中国一边倒苏联)2、指导思想:1953年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1)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一化三改(分析: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2)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3、概况: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1953—1957)①基本任务:A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B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C 三大改造,保证社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D 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②特点:学习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协调农轻重比例【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内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敌对政策,经济上: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外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 ③结果:1957前,一五计划提前完成④意义:A.1957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建立起来)B.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地理分布),社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①原因:A.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个体经济不适应大适应大规模的经建)B. 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C. 防止农村封建因素再次出现D.历史的选择,资义道路走不通②经过:A.农业:1953初级社——高级社实行农业合作化(由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B.手工业:1953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由初级到高级建立生产合作社C.资义工商业: 建国后,将其纳入国家资义轨道(初级国家资义) 1953年,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高级国家资义)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③创举:对资义工商业实施和平赎买政策④完成标志:1956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⑤意义:A.体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B.一化三改: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C.所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D.社会性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E.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生产关系)4、工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社义制度确立提高积极性;2)一五计划实施,优先重工业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一)、八大的正确路线1、制定:1956年中共八大(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2、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状况的矛盾高三历史学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发展 编辑:台召红校对:王炳杰 审核:王润国 G A O S A N L I S H I X U E A N2)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依据:1)理论:社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现实: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义制度基本确立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二)、“左”倾错误导致经济挫折1、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2、表现:1)1958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①制定:八大二次会议,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③评价: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1958大跃进:①中心:大炼钢铁=>破坏生态;浪费资源;影响农业和手工业发展②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③教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国民经济协调发展3)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①目的: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②特点:一大二公,平均主义③评价:A.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B.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④教训: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3、特点: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1959—1961三年困难(主因:左倾错误指导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比例失调、农民的积极性受挫;自然灾害、苏撕毁协议)2、方针:1960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点是调整,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和速度3、结果:1962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四)、1956—1966成就1、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2、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3、铁路发展迅速,除西藏外,各省都通了铁路(五)、文革时期(1966—1976)1、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扩展到经济领域2、影响: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②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③十年损失约5000亿元④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六)、经验教训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2、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4、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第19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一、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1)1976文革结束,政局趋稳;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2)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拨乱反正的方针、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经济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淄博七中的历史老师吴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总结反思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它上承第二单元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下启第19、20课改革开放,是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史形式构建知识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的跳跃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能力:掌握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案导学,创设新情境,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
基于以上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1、教学重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调整国民经济和文革。
我将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问题,掌握基础知识;合理运用讲述法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补充;并在学案拓展提高部分设置相关题目进行检查验收。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各种原理,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我将采用连连看的方式,将抽象的问题融入简单的游戏之中,寓教于乐,突破难点问题。
接下来分析一下我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高一学生有初中学习的基础,而且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并能够利用网络等手段搜集课程资源,因此课前我将通过印发学案,引导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课堂目标】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如下任务:(1)看书填写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知识点。
(2)识记掌握的知识点有:掌握“一五”计划提出的条件、主要内容、特点和成就;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涵;知道三大改造的目的、范围、措施及其意义;掌握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具体内容和影响;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了解“八字”方针的内容和影响;知道“文革”对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的影响。
(3)课代表、学习小组配合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如下方法教学:(1)运用合作探究法,结合学案材料指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性质及其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系;理解中共八大的决策。
(2)运用讲述法,结合学案材料总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与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的成就和失误;比较近代民族工业与“一五”计划,学会写历史小论文(3)通过课堂检测,检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并通过试题讲评,提升学生能力。
(4)指导学生阅读知识拓展,掌握相关历史概念:和平赎买政策【课前预习】(要求:课前自主完成,将答案写在学案上,以便检查)一. 1949年——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过渡时期)(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1.条件:(1)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2)经济:的恢复。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3)政策指导: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逐步实现,并逐步实现的主张。
2.方针: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出了优先发展________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